可能因为对苏联历史不是很了解吧……影片刚开始节奏之快、信息量大到难以消化,连理解故事背景都困难。
糊里糊涂的看到男主角与妻子被革职下放那里,终于忍不住百度了这个影片,才知道原来这还是个由真实事件改编的小说再改编的影片呢。
说起来“由真实事件改编”什么的最喜欢了:D 继续,大概了解了时代政治背景后,终于把之前的几个情节联系起来。
再看后面的剧情才越发清晰起来,觉得是个好故事。
总的来说,对于一个历史小白而言,要想充分enjoy这部影片还是蛮为难的。
首先男主角leo,一名对党忠诚不二的英雄式军人,他内心转变的原因如果没让大家读懂,这个故事的魅力就已经失去一半了。
因此,对于那些认为故事线杂乱无章不伦不类的小伙伴们。
我的建议是大家在看之前先了解一下故事的时代背景,并且不要抱着只是看一个悬疑破案类影片的心态去看这部片子。
至少我就认为它比悬疑破案更多了对历史反思。
没看过原著,单从电影本身来说说看吧演技什么的都不说了,感觉剧本有点别扭。
你说瓦西里和少校合伙要把男主弄死,前面那么多机会都不下手,在杀兽医的刑场不下手,亲自带队去找里奥也不下手…到后面少校来一句,想坐里奥的位置,就得承担起这个责任来。
然后见面先崩了军医,再发表反派宣言让里奥反杀,这都算反派基操了…一开始说里奥是孤儿,然后他媳妇说怀孕那会儿是在和他爸妈家吃饭?
后面俩人把话说开了的时候有提到。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问题…但如果那是女主父母?
好像也不太合逻辑…瓦西里把里奥下放到别处那儿其实就挺迷惑的。
感觉是被贬了吧,然后过去还能穿制服,还能参与破案…在将军面前还能说上话,被贬了又没一撸到底么…去找目击者就有点白费劲了,啥也不说,跟最后破案好像也没啥关系。
他媳妇的校长朋友那儿有点没看明白,因为一本书就被勒死了,也许是因为没看懂书名吧?
后面貌似是拿了案发地点和时间的清单给厂里人,让对照公差行程?
感觉这案子破得有点马虎…结尾感觉是为了给个好结局,才安排了官复原职和少校被撸。
少校被撸了坐的货仓,感觉是去集中营,而一开始里奥他俩第一次出莫斯科,坐的还是硬座…唯一坐货仓那次安排了仨人杀他们,还被反杀…这安排就挺迷惑的至于其他人说的演技啊,人物关系啊,没啥说的,他们说的确实很到位。
我就是没理明白剧情,出来吐吐槽,谢谢费时阅读了。
演员用什么口音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哪个演员的戏太多太少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电影情节分不清是爱情还是悬疑或者动作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不是奥斯卡评委,我们为什么写个影评非要评论那些格式化的东西?
我们为什么要看电影?
难道只是看看这个导演够不够格?
这和们有什么关系呢?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意我的观点,我觉得看电影是一种享受,他可以让我了解与我生活完全不同的人生,就像吃饭我从来不会研究这是哪个厨子做的,用的是不是高级食材,我所追求的这道菜是不是可以让我吃饱,让我觉得吃起来是一种享受。
我只关心我的嘴,厨子好坏这种事还是让厨师等级考试的考官去决定吧。
说了这么多,我就是想说电影追求的是能否带给自己积极的感受,并不是电影本身技术层面的问题,就拿这个电影来说吧,我觉得这部电影给我的是感动,让给我看到了一个男人在各种困难前的选择,如果我是里奥,当面对死一个和死四个这种问题的时候我会选择死一个,然后在愧疚中草草结束一生,不是无情,只因懦弱和优柔寡断,不敢反抗强的的国家机器,不敢承受一旦失败所有人都结束的后果。
如果我是里奥,当上级禁止我发掘真相时,我必定会听从命令,一方面因为我有我的家庭去维持,何况已经被发配边疆摇摇欲坠,孩子的父亲都已认命,另一方面因为我受到到的教育就是闲事不要管,马路上的老太太不要扶。
(不知不觉,我已成了曾经最讨厌的人)也许我更像里奥的朋友,年少轻狂无所畏惧,当有了家庭就没有了棱角,学会了妥协和认命。
但里奥和我不一样,他从来没有妥协,认为对的他一直坚持,对待爱人他没有放弃,哪怕是对方并不是心甘情愿嫁给自己甚至和同事暧昧不清,因为责任因为爱情,他重新赢得了妻子至死不渝的爱。
面对正义,里奥也没有妥协,哪怕走错一步粉身碎骨,为了无辜的孩子他返回杀机四伏的莫斯科,保卫森严的拖拉机厂。
他善良,面对对他下刀的兽医还有杀死四十多个孩子的军医,他都没有动枪。
这部电影最成功的就是塑造了里奥的这一形象,执着、善良、有责任心。
它让我看到了与我完全不同的一种生活态度,让我看到了我自身的一些缺陷,让我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完善自己。
电影很大一部分是虚构的,但其中的感情是真实的,观众的感受也是真实的,对我的启发也是真实的。
所以电影硬件的好坏真的没有什么关系,哪怕它只有一点闪光点,我们抓住它即可。
口音我们可以试着习惯。
角色太平面我们可以脑补,翻原著。
情节。。。。
毕竟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正剧,它包含喜剧、悲剧,自然也会有爱情、动作、悬疑甚至恐怖,演什么看什么就好。
最后一句话结束,认真,你就输了。
1. 书的开头是童年的Leo和自己的弟弟去捉猫,但被人捉走。
电影的开头是Leo遇见红军,被红军军官收养2. 书里没有描述Leo的战斗场面,瓦西里也不是Leo的战友3. 书里追捕逃犯是在冬天,Leo因为跳进河里追捕逃犯和嗑药,病了。
4. 书里MGB派了一个医生来探查Leo的病情,并且勾引赖莎,并拒绝。
电影把这个人物完全删掉。
5. 书里在流放地,一共有两个孩子被杀。
但电影里只有一个。
6. 书里涅斯捷罗夫是被自己太太说服,参与追捕,并在海边因为过于紧张被安全系统盯上并逮捕,被迫安排陷阱逮捕Leo,但仍尽力让Leo跑掉。
电影里是他返回家后被逮捕。
7. 书里Leo在返回莫斯科搜集线索时,还去见了自己的父母,收到一封信,这是一处伏笔。
电影里把这处伏笔完全删除了,因为这个伏笔过于血腥黑暗。
8. 书里在Leo逃出列车,前往罗斯托夫里,说明了他们得到了俄罗斯人民的帮助。
电影里把相关情节都删除了。
9. 书里的杀手真身是Leo童年的弟弟,为了联络到自己失散的哥哥Leo,而反复使用哥哥教授的捕猎手段来杀死小孩子。
而童年Leo被猎人捉去以便喂食猎人夫妇的儿子,但猎人儿子却死去,Leo在被捕捉的过程中震荡失忆,猎人夫妇和Leo吃了儿子的肉,Leo作为夫妇的儿子,三个人一起去了莫斯科。
电影里杀人的动机则粗浅很多,仅仅是自身冲动,无法克制的冲动。
原著前面花了近一半的篇幅描写在斯大林恐怖通知下的苏联,很绝望的背景塑造。
这使得Leo夫妇近乎自杀性的行为更有意义。
我们终将死去,但这不是我们今天不去做事的理由。
结论:原著真的很黑暗,也很绝望。
没看过小说,片子前半感觉还是不错的,比较有张力,后半智商急转直下,后看了 蠕动的呆毛 豆友的评论 稍微理解了一点原作,括弧内是引用蠕动的戴帽豆友的评论,以免我以后忘记( 电影开头并没有清楚的交代整个故事最初的起因,小说中里奥和弟弟生活在饥荒的年代,甚至会有人吃人的事件发生。
里奥和弟弟在森林里捕捉一只猫时,里奥被一对准备吃人的夫妇带走了,弟弟因为近视并没有发现哥哥被袭,里奥当时也因为脑震荡失去了记忆,但是后来这对夫妇良心发现反而收养了里奥,里奥也就因此离开了他的弟弟和母亲。
而里奥的弟弟因为年纪小,加上有非常严重的视力问题,在当时残酷的环境下和里奥相比无法对这个家庭做出贡献,母亲也因此发了疯,在母亲神志不清时,就把弟弟当成是哥哥百般爱护,而在神志清楚时对弟弟则是残酷的苛责。
如果没有这个前提,看电影的人是很难理解凶手的杀人手法是当初里奥教弟弟杀猫的方法,也没办法感受到为什么凶手要把那些孩子内脏喂给猫吃。
这些是比较重要的情节竟然都被删减了,个人感觉整个故事里最让人紧张和有感想的结局,里奥和凶手真正见面并杀死凶手场面也被删改。
)凶手的动机也没有交代,这一点非常的糟糕
好,节奏很快,气氛很压抑。
本片和政治挂钩极多,快看结束了,才理解为啥两个坏警察要如此针对哈迪,就是因为苏联这个不能有谋杀,有人怀疑就要遭殃,这种政治迫害真是近朱者赤。
导演为了注重还原那个红色恐怖时代,不惜牺牲掉叙事节奏而在故事中段聚焦几位角色面对惨剧的心理变化,使后半段略显拖沓而且找到凶手的过程也太过平淡。
误以为是儿童片的标题,却擅自改动了原著细节,好莱坞却翻拍俄国背景的惊悚片,让前苏联人满口流利的英文,加上票房远不如预期,都致使《44号孩子》无声无息地沦为炮灰片。
其实,雷德利·斯考特监制+丹尼尔·伊斯皮诺萨导演是有想法的,只是选择了英国获奖小说《44号孩子》这样的冷门高逼格题材,却按装B级暴力片模式进行拍摄,注定难以讨巧。
当多数好莱坞影人都在忙于用漫画、科幻、喜剧赚钱,本片则用凝重的动荡时代背景,令人窒息的恐怖氛围,沉思着人性和政治的残暴面,这是大胆地冒天下之大不违。
偶然机遇成为“战争英雄”的里奥,从尽忠职守到怀疑动摇,只因一桩儿童系列凶杀案。
已经惨死了43个孩子,犹如手术刀般精准的伤口,如出一辙的犯罪手法,逍遥法外的神秘真凶,居然均被警方干涉施压,并草率处理了。
高层屡屡声称“我们住在一个没有谋杀的天堂”,正因这个可笑的缘由,漠视了无辜孩子们的性,引发了男主角对国家信仰的动摇。
本来只有老婆丽莎站在他这边,但是“叛国罪”像一把枷锁牢固在娇妻身上,逼迫着对方撒下了“真实的谎言”,或许在那样的白色恐怖里,人心是不可测的。
相比起乔尔·金纳曼扮演的大反派瓦西里,频繁滥杀无辜、掩盖罪证,逃离《疯狂麦克斯4》沙漠飙车的汤姆·哈迪,则始终清醒地保持了人性,塑造出一个眉头紧皱、忧心焦虑、睿智善良的MGB特工形象。
他因为战友偷了敌军的表,只得摆样子站在相机前,变身“二战英雄”,享受着国家给予的特别待遇,揭露了政府杜撰战争英雄的假象。
尽管参与过秘密逮捕和刑讯逼供,却极力避免草菅人命。
即被降职发配外地,同样要打破沙锅问到底,去破获凶杀血案。
加里·奥德曼扮演将军,先拿流浪汉、同性恋开刀抓“替罪羊”,再听到真凶可能会危害到自己家人时候,方才醍醐灌顶般幡然醒悟。
接着,老头子立即配合里奥进行严谨调查,同样也是一种“明哲保身”。
137分钟的故事线索多,叙事略显急躁,真凶只受过德军非人道待遇,才跑去猎杀行凶,他犹如打酱油一般出现,颠覆了原著小说中兄弟重逢的惊天秘密。
没有深入细腻地展现专横时代的黑暗,擅自篡改了结局真相,导致看客们频繁喝起了倒彩,这是《44号孩子》最受争议的地方。
其实任何原著改编都有其它创作者的苦恼,汤姆·罗伯·史密斯小说重在人性与揭露,捎带对前苏联非人性的政治使劲黑了一把,以目前电影的表现手法,不可能不对对市场进行妥协。
尤其在火车内斗殴那场戏,男主角是孤单英雄、以一敌众,女主角是逆袭反扑、战斗力超强,誓死遵循了B级暴力片的固定模式。
那场烂泥地里的双雄对决,基本谁都清楚了走向,根本是大反派拿枪啰嗦半天闹的。
当各种嫌疑犯关联人物连番上阵,主人翁在生死逃亡时刻,逆天找出杀人狂魔,还用值班名册筛选疑犯,都通过抽丝剥茧的侦破细节,揭开惊天谜底。
里奥曾在一命换三命的选择犹豫时,但听到妻子用怀孕,搞出两命换三命的选择,顿时放弃了杀戮决断。
说起杀戮,真凶口中的两位孤儿,“士兵”站对了队伍,时势造英雄;“军医”则运气差了点,变成嗜血狂魔,两位刽子手都因杀戮改变了人生轨迹,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这是一种血淋淋的辩证性沉思。
开场的小男孩被大人们栽培与肯定,到拯救并收养两位孤女,片尾用孩子做足呼应,结束了温情救赎。
可惜汤姆·罗伯·史密斯“黑暗三部曲”中的另外两部《6号特工》《秘密演讲》是很难搬上银幕了,因为在《暮色》《饥渴游戏》《五十度灰》边挨骂边斩数亿美金票房的时代里,瑕不遮瑜的《44号孩子》全球却仅能收获300万美金,沦为一部缺点很多,但有揭露、有反思、有人性、被低估的赔本片。
有时,好莱坞佳作中“遗珠”,就是这样不合时宜地诞生了。
44号孩子 MGB)的特工,他尽忠职守、热爱自己的国家,充满理想主义。
作为一名战斗英雄,Leo享受国家给予的特别待遇,不仅他自己一家住在莫斯科的豪宅区,他的父母也分到了很好的公寓。
尽管也秘密逮捕和刑讯逼供,但Leo认为这都是为了国家利益。
--若是故事就到这里结束,该是多好呢?
回头看,难道当下,欧美俄们的特工都改行体育运动员和面包师了?
电影只是电影,骗取观众90分钟的注意力罢了!
让一群英国演员演俄国人,讲一口俄国口音的英文,也是醉了。
当然,既然有汤姆·哈迪Tom Hardy和加里·奥德曼Gary Oldman这种好演员坐镇,又打着斯大林时代的鲜明记号,故事性自然不在话下。
不可否认,汤姆·哈迪Tom Hardy有自己的套路,能把所有的电影都往他自己的套路里带,再好的演员也不能所谓的百变。
整体显得有些别扭,除了奇怪的英语对白,还有那营造得十分诡异的氛围。
前半段讲一个孤儿投身于“老大哥”的怀抱,从此根红苗正地维护一个体系,即使要去怀疑自己最深爱的女人;因缘际会之下,在纠结中走上反叛之路;很像那种三观极正的斯大林控诉片,后半段倒是有点悬疑片的味道。
如果说前半段是铺垫,这个铺垫的成份显得太过头了。
1、Leo:从你身上学些什么?
幼稚,懦弱吗?
You're children,fucking children.I want men.我要的是男人。
2、Leo:他非要说他儿子是被谋杀的。
斯大林说,谋杀是一种资本主义病。
3、Leo:Let him go.天堂里没有谋杀。
4、Leo:你知道我们什么情况了?
Raisa:Yes,it's just our turn.就是轮到我们了。
5、Raisa:这整件事就是在检验你是否完全服从于他们,你应该把我给他们,这是妻子应该承受的。
6、Raisa:I dont want to die,Leo.Leo:你为什么要说这些?
Raisa:我嫁给你是因为我害怕拒绝你,人都这么做,放弃反抗逆来顺受,为了生存可以做任何事。
7、Raisa:你知道寻求真相的人得到的是什么?
They get terrio.Leo:Raisa,我们已经是死人了。
8、Leo:我不喜欢这样,我不喜欢他,我不信任他。
9、Raisa:那个人不识字。
10、大长官:库兹明将军被捕了,他是个保守派人员,我们生活在新时代。
11、Leo:Rsisa,你觉得我是个很可怕的人吗?
我是说是a monster.
影片的改编感觉有点问题,又或者是导演太想把影响角色命运的大环境描述得很细致,以至于让我觉得这部影片更多是在讲一个人的改变,而不是片名所暗示的案件侦查。不过片中几位角色的演技实在不错,看完后居然希望能够推出续集,可我真的希望有续集。
阴郁的气氛营造的不错,黑斯大林也黑的彻底,不足就是情节铺排不够,各种冲突展开仓促,人物的性格特征过于明显和不明显,到底什么才是主要冲突节点不够明确,另外俄罗斯味道的英语实在是有点那个。。。当然了,还有很多的黑历史是我们不明白的,我先百度下先。
今年看过最恐怖的影片,但是最后瓦西里满身污泥地死在一块岩石上,连环杀人犯衣着干净地头部中枪倒在山坡上,Leo和妻子像两个泥人一样蜷在瓦西里身旁,面对追来的瓦西里手下,Leo喊,他是英雄,你们领导是个英雄…真是又荒诞又无奈。很多值得细品的细节,让我有冲动去看书
扯淡的原著拍不出靠谱的电影。
相当出乎意料的一部影片首先故事设定的前苏联斯大林独裁时期在这样一个浓重的历史时期导演把故事的线索放在了一起儿童系列谋杀案这样的剧情设定让整部影片像是一份double肉饼的巨大汉堡口感丰厚回味无穷你会感叹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人人自危又被迫去陷害别人的现实又揪心于残暴凶手随时现身
那一胳膊手表真是黑的变本加厉,本来国会大厦上的苏联红军就戴了两块表,这儿成了六七块,哈哈哈哈。////浪费了这么好的卡司,汤老湿,狗叔,卡索叔,金纳曼鲜肉。。。男神集中营撑不出四星来也是残念。
What do you want to tell actually. And Gary oh Gary.
难怪会被俄罗斯禁映,整个故事的背景被改编得全被归咎于俄罗斯历史问题,人性的黑暗全被转移到俄罗斯体制的无情上了。
买碟回来才发现评分不高,看封面误以为是TomHardy一人饰两角的那部新片,结果不是。。。本来就不太爱二战题材更讨厌苏联背景,如果只是探案还比这种不伦不类好。
这片子看得好累,全体演员都故意用俄语口音说英语。
战争英雄也会对苏联开始动摇 苏联抹杀了很多历史。但是好莱坞老喜欢黑苏 倒是居心叵测。
看到最后泰温公爵出场,我才意识到这是一部不应该被拍出来的电影,或者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看着最后的压轴戏还是肉搏,这恍惚又变成了一部韩国罪案片,也许这部影片还有一个小时的内容,重新剪成10集的迷你剧,岂不是更好?
一部政治宣传片,还是很烂的政治宣传片,让电影沦为了政治工具,还是无用的政治工具,杂糅了苏联的历史事件,但全都扭曲事实,苏联有过清洗活动和杀人魔虐童事件,可前者没牵涉平民,都是政治人物,后者有专门的警察一直在跟进,而不是个人英雄去解决。
蹩脚的俄式英语,干脆就说纯正英语好了!四不像的剧情!煎熬!
只有对苏联那段可怕毫无人性的红色恐怖历史有所了解 才能真正体会到公平正义自由这些是何其的不易 人性被扭曲亲人背叛尔虞我诈……
片子的气氛营造,年代感还不错。感觉拍的不够悬疑,不够紧张。应该排除一层一层揭开谜团的感觉。
一部发生在苏联斯大林时期的推理片,用简单悬案造骨架,内里讲述人性善恶外加动荡社会背景。不知道为什么,一直对俄罗斯这个国家毫无好感。
2016-37。群星闪耀,但情节太混乱了。虽然以硬迪为主角,但真正推进故事发展和影响转折的却是女一号,同时还穿插着战场懦夫当秘密警察得心应手、孤儿出身成为变态杀手、老帮菜将军有个10岁的儿子各种梗,有些情节几秒钟一闪而过再不提起,完全不知道主线是什么
有那么几个镜头,分不清是汤姆哈迪还是加里奥德曼。俄式口音英语实在让人看的蛋疼...
以前的独裁政府做事真是太不讲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