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想要离婚,而你的丈夫坚决不同意,而且威胁你他要去死,让你一辈子内疚。
在争执中,他打了你,你会怎么做?
当你把他赶出家门,然后他从你家楼上当着你的面坠楼而亡,你又会怎么做?
女主为什么要去乡村疗伤?
为什么要选择一个大的华丽的“大宅”民宿?
为什么会去散步看着一棵茂密葱郁的树微笑?
因为她特别在乎自己的生活和空间,渴求打开内心,她在主动疗伤。
为什么她会在隧道呐喊同时搭配有趣的和声?
因为隧道象征黑暗的救赎之路,只不过她被一个男人赶了回去,没有想清楚的事得不到救赎。
同理,她依然用的是Mrs(已婚女性的英语称呼)而不是Miss(未婚女性的英语称呼),表明她仍然处于纠结状态。
为什么是苹果树?
而且她一进门就毫不犹豫的摘下一颗而啃了一口?
因为夏娃不见得就是亚当的一根肋骨,夏娃不用受蛇的蛊惑也可以选择智慧和快乐。
同理,她从来没有因为嫁人而跟着丈夫姓。
为什么女主要隐瞒自己不会弹钢琴?
或许她想收起自己的魅力,但潜意识却表明她非常自信。
她的工作通话也表明她从事的是销售工作,这个工作一般是男性更有优势,但她言语干净利落,工作能力和收入应该不差。
遇到的裸男是最原始的男人形象,他的身体内部和脸部长出植物也表示单纯,是的,他什么也不会说,只会尾随女人,纯粹的被女人吸引。
遇到的小屁孩儿象征不成熟的男人,躲猫猫表示男人一直都想知道女人到底在想什么。
遇到的牧师象征世俗压力和婚姻约束。
被打左脸如果不把右脸展现反而是一种罪?
婚姻长相厮守的誓言到底是祝福还是捆绑?
遇到的警察象征暂时的理智可以压抑住潜意识,但潜意识是关不住的。
遇到的酒吧混混,那直勾勾的眼神就是占有欲和暴力的化身。
别忘了还有民宿主人,他想幽默但笨拙,他有保护欲但无的放矢。
他本是女性心理大宅的主人,但却似乎不曾真正拥有。
这些男人都是一个人扮演,也充分展现男人是多么复杂的生物。
最后这些男性形象不断的变换出现,给女主恐惧、放松、更恐惧、反抗、崩溃的心理。
敢问世间哪位女性不曾被男性的“精神分裂”千锤万打?
教堂里的圣水池也出现在了大宅内,表明女主也时刻想得到洗涤。
男性的面容雕塑仅仅是一张大脸,而女性的雕塑却是生产时的暴露阴部。
裸男吹来的蒲公英不用说都知道象征小蝌蚪,仅仅是那么一小株落入女主嘴里,女主都可以陶醉。
女性其实一直都对男性敞开心扉,怎奈男人都是大猪蹄。
小屁孩想要在捉迷藏里找女主,但现实怎么不是女主开始倒数,女主才是想去找小屁孩的那个人,是的,大猪蹄们,其实女性才是想知道你们到底怎么想的啊。
至于那道貌岸然的牧师,纵使你讲女主对你的性吸引描述的引经据典,但字里话间却是对女性的极度不尊重,想强行插入迎来的反而是女性刺向腹部的匕首。
之前女主在教堂内已经哭喊出来了,你TM这个人面禽兽还去撕别人伤疤?
能不能走个心啊,猪蹄!
你看那天上的银河,是不是隔开牛郎织女的天然屏障?
你看那裸男最后不断的自我分娩却逐渐畸形并卡住,是不是代表猪蹄们自己根本没有独立的强大的人格,痛苦而不得进化,扭曲而只会徒增女性厌恶,不然女主为什么去抄斧子想剁了你这个怪胎?
最后幻化回丈夫的形象男人坐在了沙发上,对女主说我只是需要你爱我。
这是最真实的坦白,所以女主放下斧头也坐在了沙发上,此时她也放下了内疚。
最后闺蜜赶来,特写是闺蜜已经有身孕,暗示女主已经获得了新生。
曾经的我也曾觉得胖胖不爱我而要冲到马路上去自杀,刚开始胖胖还可以安慰我,到后来也开始对我厌恶。
或许许多男性都曾经经历过这样的不成熟。
这个不成熟,是指自己没有自己的人格,自卑而不懂自爱,乃至爱情的矛盾稍有爆发便以为我的世界即将毁灭,从而不断的伤害那个本来就爱你的人。
这不是爱,这是给别人负担,这是自我成长不达标,这是潜意识还停留在渴望无条件的爱的婴儿阶段。
这是需要看心理医生的。
影片有一个镜头是蒲公英落到了一只死鹿的眼眶里,没有了眼球表明爱已经盲目,互相视而不见。
蒲公英胡乱的到处飞并没有让死鹿起死回生,反而鹿开始糜烂。
记住,爱情是“我很好,有你更好”,而不是“我好孤独,我需要爱,救救我,不要离开我”。
对男性的恐惧以五种不同的形象交替出现:一:专制偏激的丈夫。
离婚之后丈夫跳楼。
丈夫的手穿被栏杆刺穿,所以后面所有出现的男人右手都是断开的。
二:不着寸缕的跟踪男。
在荒无人烟的森林里追逐,在女主租住的房子附近徘徊,代表着男性对女性最为原始的威胁。
三:戴面具的男孩。
在女主拒绝和她玩捉迷藏之后,对她进行了言语攻击。
四:道貌岸然的牧师。
一开始以救赎者的形象出现,在听到女主回忆丈夫死亡的一幕时,将手搭她大腿上,并告诉她男人有时候打女人,但应该给机会道歉。
五:不公正的警察。
告诉她跟踪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罪行。
1.女主的精神状态一开始就不太正常。
在隧道里一遍遍重复自己的回声,然后露出微笑。
在教堂里突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放声大哭。
2.女主分不清楚现实与幻觉。
在荒废的小屋前拍照,视线里突然出现了一个男性雕塑,与周遭的环境完全不兼容。
丈夫的身体被铁栅栏穿破,这一幕不是幻觉而是回忆。
晚上在家门口一会看见沉默不语的警察,一会看到朝自己冲过来的房东,实际上仅仅只是一只乌鸦冲进房子而已。
在女主的想象中,小男孩深夜潜入房子,被她砍了手掌,而后出现的其他男人手掌均断裂。
3.男人孕育男人。
故事结尾的时候,男人孕育了新的男人,他们的手掌都是断裂的,暗示着丈夫带给她这种对男性的恐惧和威胁传承不息。
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成为菲勒斯中心主义的图腾象征,加兰以此喻体直接否定性的激情,并将其与符号化的“男人”挂钩。
这是对性能量的一种曲解,是右翼保守主义者的又一次精神胜利。
与布努埃尔式的死亡意象不同,主角马洛被加兰归置在理性的逻辑运作中,第二日闺蜜的到场相当于变相承认畸态怪物的真实性,理性与非理性二者的分野失效,具象化的内心梦魇不仅对马洛进行无休止的精神袭击,其物质性的伤害更是不可估量。
然而加兰在影片中铺满的生殖崇拜象征符号,如幽暗潮湿的洞穴,英国民俗石雕,盖上女性面具的死亡乌鸦,赤裸全身的裸男以及结尾邪典的套娃式自我繁殖的场景仅仅为观众提供了一条分析路径,别无选择,隐喻在加兰精致的类型片外衣包裹中密闭循环,脱去耐人寻味的开放姿态,头脑再迟钝的观众都能从中毫不费力地提取到女性主义的信息。
在马洛林间散步一场,摄像机于180度轴线两端反复横跳,无人之境的交替正反打与特写—大远景的两极镜头预示马洛之外的大他者的存在,而浅焦摄影所区分的视野清晰与模糊的空间则完善了“男人—女人”的二元格局,可惜这一二元格局在尾声时轰然崩塌。
2022.7.22
是我喜欢的风格:冷,癫,带着一点点的邪气。
马楼女士遇到的五个曼简直不要太典:幼稚软弱暴力扭曲的丈夫,没有边界感自顾自讲着有点冒犯的大叔笑话的房东,当自己的无理要求被拒绝后边气急败坏失去控制痛骂女主为bad bitch的面具男(个人感觉这种最典),有精神疾病的跟踪狂裸露癖,(这种的曼味其实并没有很典,毕竟就是换成一个同样特征的女性也是一件很惊悚的事情),虚伪爹味自负的说教牧师男(这种也蛮典,可以被称为李国华型或者胡兰成型)。
很爱女主的态度,对曼们drama幼稚狂暴浮夸的伎俩始终保持冷静客观,不投入感情去纠正他们,只是手起刀落,大喊一句“F off!”。
可夸的点很多,或者说戳中我的点:色调很古典清冷,女主冷冷的态度,由断掌串联起来的曼们,女主嘶吼声与背景音乐的合一,牧师向女主吟诵的《恐惧与战栗》,竟然给本片还上了层哲学神学上的精神价值,还有影片高潮时的魔幻主义处理(太癫了,苹果树掉苹果那段让我想起了《涉过愤怒的海》中的天上落鱼)。
但有几个镜头也确实吓到我了,比如一开始女主和好友视频时好友的网卡卡出的狰狞面孔,还有后面女主给好友发地址时好友突然冒出的那句bad bitch,毕竟这部电影的标签是一部恐怖片,关于恐怖的点还是想小小批评一下:有些的处理有点落入窠臼了,就是很典型的密室弱女型恐怖片,突然断电那里我真是……略无力吐槽,但总体来说是瑕不掩瑜的。
裸男们产子接力那里真是看得我san值狂掉…前面露🐍也就算了,英国电影竟然允许这种特写的镜头直接播出吗()虽然知道这是特效制作的,但还是,大为震惊大受震撼好吧()习惯了后就感觉,嗯,还蛮新颖蛮先锋的,不错不错,感觉有一种男人进化史的即视感。
当然作为一部小众cult片,本片还是有很多地方我没有看明白的,或者说很多不理解的隐喻,比如裸男的草冠,掉落一地的苹果,死去的山羊,男女神像,飞舞的蒲公英,以及女主老公有些献祭意味的诡异死法……作为女性,很多镜头真是看得我感同身受,女主被男人包围的酒吧那段,我真的是汗流浃背了,代入一下都觉得压抑恐惧。
到这里就差不多分析结束了,结尾送一句面具曼的名言给大家:“You are so mean, you don’t even wanna play hide and seek with me!!!!!!!”
法国人布列松以反电影的方式拍电影启发了无数影人,虽然他过早的结束创作生涯。
另一个高产长寿法国人戈达尔毕生反抗好莱坞类型,结果他的新浪潮一群好基友共同开创了法国类型电影,他自己仅剩下完全拼贴素材了。
说明反类型的时代彼时还未到来,而今天,反类型的类型电影吹响了号角。
英国人加兰和美国人查理考夫曼发展路径一样,编剧出道而且编剧长片量远大于自编自导长片量。
他们这样的编剧是好莱坞的中流砥柱,不可多得。
大十来岁的考夫曼估计是加兰的偶像,其作品浓郁的超现实主义色彩影响深远,考夫曼于2020年编导惊悚片《我想结束这一切》,离恐怖类型一步之遥。
加兰一直聚焦科幻惊悚,men是其首部恐怖类型,选用《我想结束这一切》同一女主,绝非偶然,而且加兰借用的不仅仅是女主吧。
当下,借鉴糅合故事背景人物设置及意象是创作必由之路,导致越来越多的电影意象重叠,大量隐喻象征大量留白和多意性也是新导向。
减少或完全不作任何铺陈渲染,或反向铺陈,心路与现实完全无界都是反类型的特征,本片亦然。
men几乎全部英国制作班底,英国式英语英国实地拍摄及文化重溯,如同反好莱坞类型的宣言。
伯格曼和塔可夫斯基意象。
green man生殖表达
因为诺曼王朝,是英国传统异教符号之一。
乌鸦传递神谕,与北欧同源。
北欧近年数部恐怖类型均出现乌鸦意象
拉斯冯提尔意象。
象征重生。
冯提尔意象较多,比如苹果狂坠。
他是承前启后并独立于类型之外的代言人,对独立影人影响较大。
英国多神的代表green man,象征森林生命重生生殖等。
在此对标好莱坞独立制作《北欧人》的北欧多神。
这样的画面显示编导加兰急于求成。
应该是green man的另一形态,象征生殖。
在本片大施神力,蒲公英象征啥谁都get到了吧尾声:80年前黑色电影将女人利用爱情引诱男人犯罪的模式固化。
到1960年代典型的黑色电影基本消失后,男女博弈爱情幻灭的主题渗透到接棒黑色电影的广泛类型之中,特别是犯罪惊悚和恐怖类型。
如今,电影女性主义被广泛过度解读。
本片尾男生多胎高潮时==lll,仿佛男性自我献祭以求救赎,女主反而越来越淡然。
男人女人,至少在电影世界,该和解了吧。
神——惩罚吃下智慧🍎的女人亚当——第一个男人,播撒种子,以女人躯体为养料,让女人腐烂,吃下智慧的🍎后,不是用树叶遮住吊,而且遮脸绿叶人——春分、发春,重生🍎——女人独自吃下,得到智慧和愉悦,自己与自己的共鸣和声,男人强制以生育、繁衍冠以神圣的目的用来钳制女人的自由,圣歌变成恐怖,女人罪的由来塞壬——男人自认是被诱惑脱胎——阴魂不散,都是你害的,女人是个盛放胎儿的器皿房屋——把女人赫退进房屋,以保护的名义,然而呆在房子里也不能避免闯入侵犯和恐吓男人这种生物,对女人有深深的误解
看完这部电影,感觉很复杂。
一方面这电影的确表现了女性在这个世界上受到的压榨。
但另一方面给我感觉很像是“女性主义命题电影”,抗着“女性主义”的大旗来消费女性,忽略了女性真正在社会上遇到的问题和苦难。
整部电影就是男性的凝视总结。
有一种他要创作一部社会议题的电影,用女性主义命题更好,于是头脑风暴地想出几个关键词:“女性 反抗 压迫 意淫 暴力 伪善 性侵犯 口头暴力 PUA”变成了扩写的关键,以这种刻板化、脸谱化、符号化的方式忽略了女性真正的具体的苦难。
一整部框架式电影,画了一幅以女性为主的大轮廓画,将一些刻板行为填入其中:裸露的跟踪狂、猥琐好色的牧师、伪善的房东、巨婴男童……用诡异的音乐和女性呐喊的声音缝合起来,看似把女性的心理恐惧给具像化,实际上对女性真正的苦难一无所知。
如果电影的目的是为了表述女性觉醒和女性的苦难,那么它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叫醒沉睡的人。
让不理解的人理解,让无法共情的人共情;而不是让已经觉醒的人去苦哈哈地解读安利,让不理解的人看得云里雾里。
结局生子的男性,个人非常不理解也大受震撼!
感觉这一部分也有点厌女,男人无法延续后代,所以希望都在女性身上。
没办法生育的男人,只能自我繁衍…反而又警示了男人:别惹毛女人提起斧头抡你,否则你没后;或者是女人拿起斧头对抗着一群一模一样的男人,他们不断繁衍生生不息,不停地恶心你。
总归就是没女人啥事。
个人觉得写得好的女性作品(不论是电影还是书籍)它都是具体的、详细的、浅显易懂的。
不是神秘的、话说一半的、解读猜测的。
好的女性主义电影应该是很细节、很具体的苦难,剧情什么的都要让人(包括男人)理解而不是猜测。
就像《沙漠之花》《82年的金智英》就是具体的女性群体能感受到或者是会经历的一种苦难,不需要很诡异的音乐和呐喊,观众就能感受到压抑窒息,至少是普通女性观众都能感受到窒息,去思考这样的生活有没有意义。
《沙漠之花》让更多非洲女性凭借自己的力量走出去,不接受阉割不接受童婚;这种现实的真实事件,不仅让更多人了解到非洲部分国家对女性实施地残忍割礼行为,还让政府决策者和社会大众切实认识到感觉到女性割礼的恐怖与伤害,督促社会根除这种陋习;《82年的金智英》让大多数韩国男性在网络上抗议抵制,他们就是看懂了片中女性现实的无力感和压迫感才自发抵制,对女性觉醒的恐惧转移到男性身上说明人们感受到女性社会结构上的弱势害怕她们改变。
但这部电影很空,看完觉得力气无处可使,你能抨击什么呢?
只能无意义地归纳到“男人都这样” “啊,我又厌男了。
”但人类世界的构成不就是男的,或者女的,这种厌恶只会徒留烦恼。
还是像海马星球性别即种性那期所言:“女性应该多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不必时刻聚焦男性,还被扣上教唆性别对立的帽子,而是有耐心的去倾听女性的声音,去关注支持女性创作者。
”ps:这部电影的手法和创作风格注定了千人千面,从哪个角度解说根据观看者的不同产生不一样的理解。
女性意识觉醒者肯定能看懂电影想传递的信息,但我个人实在是不喜欢这种空虚无意义的女性主题。
ps:最后男人生男人那块我真的不理解,这是没有摆脱女性的生育性思考吗?
如果女性拿起斧头,世界将会由残缺的男性通过自我繁衍生出共享同一张脸的男人?
不理解但是大受震撼🫠总之全片就是下面五句话的扩写😅
年度厌男电影从《机械姬》到《湮灭》到现在的《人》,加兰的电影核心永远在讨论着矛盾,人与人工智能,生命与存在主义,到现在关于女性与男凝社会。
他给出矛盾的困局,并试图找出答案。
在这部电影中,女主人公一直困在男性凝视的包围圈中,被不同的男人中伤,被谴责,被伤害,被威胁, 被肢体骚扰,这也是现在大部分女性的困局。
女主人公居住的别院其实也可以是女主人公当下处于的社会,被周边的窒息感筑造成的社会氛围一路压迫着女主人公屈服于男性社会中。
片中的男性极度嫉妒女性的生殖能力并追逐新生命,加兰巧妙通过蒲公英意指男性渴望新生命,却只愿肆意主观利用女性身体创造生命的畸形的情感。
加兰在作品中也是加入了大量的乡间风景镜头,这些空镜头没有人物没有情节,但是伴着配乐不断摄入不安情绪,前期的铺垫与环境塑造十分出色。
大量的两性符号与宗教隐喻串切在女主人公与小镇中不同男性的冲突,理念相悖的情节中。
但是后期解开隐喻与包袱后反而丧失了前期营造的神秘感与精致感。
简单来说就是变得没那么令人惊喜了。
但是后期分叉手和男性套娃场景绝对是《圣鹿之死》转圈后最让我后怕的情节了,甚至可以载入史册。
中期有种在看拉斯冯提尔《忧郁症》以及《破浪》的感觉。
总而言之,加兰用一整部电影去把男人在现实社会中恶心女人的观点去恶心了一把男人,同时也已经很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这个手法太高级了。
男导演以女性视角来阐释男人甚至表达女权思想,难免有些刻板,以女性为主观受体,借助根植于女性意识中普遍化的符号与标签,以奇幻且略重口的分娩形式幻化出男人的不同本性,隐喻男人对女人的各种诉求。
丈夫的占有欲,对性与爱无止境的索取;房东的产权观念、责任意识,以及对房客的保护欲;流浪汉的窥视、跟踪,以及无边界的野蛮闯入;顽童的游戏心理;神父的教化与规训;警察的例行公事,无关痛痒的关心……而那所古老的乡间别墅则隐喻着男人对女人施加迫害的牢笼——婚姻。
它是一个魔咒,即使早已破碎,依然能死死锁住女人。
因离婚而自杀的丈夫为这个女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创伤,她最终靠一把斧头走了出来……当然如果仅就这些思想,远不足以给五星,激发我冲动的是摄影,画面太美,叹为观止。
你也许收藏了很多能随手拿来做屏保的图片,但你无法让那些风景流动起来,讲出一个还不错的故事……【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Love is what we came here for爱是我们来这里的目的Love is the key we must turn爱是我们必须转动的钥匙Truth is the flame we must burn真理是我们必须燃烧的火焰Freedom the lesson we must learn自由是我们必须学会的功课Have your eyes really seen你的眼睛真的看见了吗不得不说,影片开头第一幕就非常喜欢,配着雨声的画面,
然后镜头转向室内,突然的bgm,女主哈珀刚好卡点惊醒,一个意外坠落的画面算是留足悬念。
然后是久违的风景画般的场景,配着歌曲,开车走在英国乡间的小路上,汽车慢慢驶入乡村别墅,苹果树,
莎士比亚时期的建筑,市内陈设看起来也都很温馨。
(截至此时一切都好喜欢,如此治愈的画面差点让我忘记它的标注是恐怖片。
)
然而片头的十几分钟和后边简直不像一部片子,风格之割裂,让人很难不叹为观止。
如果沿着开头的画风继续下去,大概会是另外一部很不错的剧情片。
观影过半我就在想,导演这是故意的吗?
难道是想说明,看,电影和世界一样,可以很美好,也可以很阴暗,可以很温暖治愈,也可以很血腥诡异,如此一分为二如此多面才是世界的全部真相……本来抱着久违的欣赏之情来探索的我,很快就放弃了幻想,因为之前美好的镜头之后很少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赤裸裸的限制级画面,让人不忍直视(容易产生不适感)。
关于电影的直观感受和画面部分,暂时就说这么多。
接下来试着讨论一下它的核心部分——这部电影到底在说什么?
由于电影本身台词并不多,再加上不断穿插的闪回镜头,各种隐喻和细节,属于那种乍看起来观感比较晦涩的片子。
而且据说最后导演又删掉了女主和闺蜜的对话,使得结尾变成了纯开放式,即你怎么解读都可,无疑为它的主题揭秘之途更添疑云。
所以这种电影评价两极分化也是在所难免。
有人说它是女权电影,有人说它是部恐(厌)男片。
有人夸它神作,怒打五星,有人称它垃圾,一星送上。
于我而言,都不至于。
在我看来,它不是在简单地批判男性,其目的也不只是在诉说女性的现实困境。
的确,不论是擅长道德绑架式软PUA的老公,伪善的房东,神经怪异的跟踪男,阴郁变态的牧师,凶恶乖戾的小男孩,还是淡漠的直男警察……这一系列男性人物看起来没一个“好人”,他们都对女主实施了各种有意无意的“迫害”行为。
女主总是被迫“应战”,一刻也不得闲。
总之,确实有点“总有刁民想害朕”既视感。
但电影也不止在于单一呈现,还有一点点探究的意味,比如后边的套娃式“男生男”情节,这么长一组镜头,难道就是为了显现电影有多邪门或者恶趣味?
想来必定不是,开头的画面证明导演有拍“美好”的能力,而后边突然开始大篇幅地执着于拍这些,一定有它要表达或者想对比的东西。
男人不断单性繁殖,不停从各个部位生育一个又一个男性,这寓意着什么?
他们完全受自然规律唆使,根本停不下来?
他们本身也是受害者?
看着一个个“生育者”痛苦地生产,直至耗尽最后一丝气力缓缓倒下,接着“新生儿”从降生开始,就慌忙寻找求生的可能,然而不等他得到回应,自己又开始被迫进入繁衍状态,如此循环往复,真的很荒诞却又很写实。
确实不想再费太多功夫去声讨片中男性人物的“可恶”与“变态”现象,因为如果他们是极少数,需要科学实验去研究如何产生变异的,如果是大多数,那么大力口头批判和鞭笞是没有多大效用的(片中好几个不同的男性人物由同一个演员扮演)。
还是更想探究源头性的问题,是偶然?
是注定?
是规律?
是未解之谜?
这部片子的确很奇情,但因为它带有女性主义的议题,又不能把它简单当成一部类型片去看。
讲真,其实电影画风并没有多恐怖,更多带给人的是那种无形中的压迫感和整体偏沉静阴郁的节奏。
不过看完全片,也不会觉得电影是在单纯为女性呐喊,无论是被跟踪、被凝视、被忽略自己的姓名、被鄙视自身的性别特征,尽管这些看起来虽然是在替女性“发声”,但片中仍出现不少关于“雌雄同体”的暗示,不禁让人想到“酷儿理论”。
最近看到这么一段话:"某种表象被沉淀、被凝固下来,它们就被当成某种内在本质或自然存在的表象"。
"欲望的异性恋化需要'女性气质'与'男性气质'的对立,并且把这种对立加以制度化,把它们理解为'男性'和'女性'的本质。
"大胆假设一下,也许导演并非在强调某一性别问题,男性女性尽管有自身难以对换的身体特征,但在心理层面,也许两者不一定非要处在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女性被规训的同时,男性也在被规训被塑造。
但其实,真正的世界里,没有什么男性女性的简单划分,而是弱者与霸权的对立。
如果我们要变得强大,并不是学习像男性一样强大,也不是做什么女汉子,而是要“像人一样”强大。
因为,爱不分男女,自由也不是任何一个性别的专属。
哈珀明明会弹钢琴,但她说自己并不会总而言之,无论这一段旅途是女主纯粹臆想的噩梦,是其丈夫幻化出的鬼魂,是为反衬现实无处不在的危险而拼凑的概念形式,还是别的什么(还有人说其实电影真正是在反讽女性的,可以,果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残缺亦或圆满,你想站在哪一面去观看,都由你,反正偏爱把世俗理念灌溉于己,经自身内部吸收后再习惯性强加给别人,也许就是人类难以更改的弊端和顽疾。
执拗地一再追问,男人还是女人,真的很重要吗?
为什么一定要非此即彼?
困在性别的桎梏之中,终究还是浅层概念。
归根结底,自然界里,没有爱的人压根不会是人。
(当然,还是要说,就连这句本身也逃不开是人为定义。
)
從小清新到最後看的有點反胃。果然有皮燕子的橋段
节奏上和《湮灭》很像,最喜欢的部分是隧道回声那里,想要在看似自由的环境中发声,立即引来了恶意。作者对森林有一种既爱又怕的处理,这使得故事总是带点童话色彩,而童话多半有寓意。不过,私以为如果是一个主题与动机都很明显的故事,那应该从更新颖与深刻的视角去讲述,而不是靠猎奇的视觉去构建高潮。要是拍一个纯粹的悬疑,会不会带来更持久的寒意呢?
这哪是女权片,这还是新怪谈啊。把里面的男人都当成一个灵异体就完了,因为面孔相同(男孩的面孔特效做的极其诡异),女主也并不诧异,因此表意就无法再被扩大化。这样的演绎方式,本质上和那些男主角遇到女鬼的恐怖片并无二致。唯一的区别是加兰延续了新怪谈风格,比如最诡异的那个段落,因此美学上与主流恐怖电影形成差异。但也仅此而已,哪怕那些台词再怎么有针对性,再怎么比喻,也都只能视为无所指的能指。所以这更像是一个架空世界观,一位恶魔创造的寂静岭,甚至是女主内疚感幻化出的诡异空间,它从来都是一种个体叙事。本片的问题在于,没能将新怪谈更进一步,指向更深层的心理表意,最终还是落在了视觉猎奇上,这点甚至还不如《湮灭》。
银河原来也是个B
伊甸湖边有个狗镇 狗镇里有很多稻草狗....
批判社会的“男”性(patriarchy?)又不是什么讳莫如深的事,干嘛这么装逼?有些片段不错,但难免有点屎上雕花。既然这么迫不及待表现隐意,那你还这么拍干嘛?
男人对女人的侵略性与生俱来,世代循环不止。
单纯觉得电影不咋地,反正不合我胃口,不是因为女权不女权的问题。电影里隐喻的概念太多,场景也就那样吧,女主没有什么主动性是最让我厌烦的,就最开头来说,家暴控制狂老公自杀了不是应该高兴吗?看到这里我有三分欣慰,终于有男人以自杀作为对爱人的惩罚了。评论里打分的男人要么提着电影摆出高傲的姿态点评女权和女拳的区别,要么闭口不提电影的核心价值观说它太过做作,为什么男人(包括生理和心理的)总是这样令人厌恶,连说话打字都溢出一股独特的臭味,你啥也不是懂吗?
3+,层层包裹、恶性自体增殖的男性性欲最后吐出来一个精心包装试图利用女性同理心和负疚感的“我要你的爱”,滚吧(笑死),赶紧补一斧头好吗直女朋友们,答应我。阳台坠落+诡异林间很难不想到《反基督者》。把自然拍得猥亵又好笑。蒲公英那一幕尤其恶心,象征什么不言而喻。顺说我其实一直不明白人类为什么会喜欢花,我只觉得它们是生殖器,这片也给我这样的感觉哈哈哈哈。不过我其实也不是很明白女主,是我遇到这种事可能分分钟已经把对方砍死了(所以我遇不到我也就看看电影对女主角的犹豫不决干瞪眼)。
氛围可以,叙事太符号化
搜《一个叫哈维的男人决定去死》,某公主号给我回了这个,看完才发现我搞错了。对不起啊我看不懂,我才疏学浅。
当时看完预告片很期待,前半部分也很到位,但我真的跟后悔很家属一起看这个片..现在两个人很下头很扫兴,奉劝情侣不要一起看
心理惊悚片,千人一面的概念指代已经很明显了。最后的血腥套娃还挺凶的
看了一眼导演的性别。现在管这叫龟男。
最后分娩的五个男人分别象征着繁衍、教育、宗教、伪善、暴力,都在不同程度的迫害着女性。无论换作是谁,最后出现的丈夫应该都只想一斧头劈死吧,哦,忘了,他已经自己作死了,good 4 everybody
寻爱之投胎找到你
这踏马是啥啊,求一双没看过的眼睛
知道是恐男具象化,没问题,但具象得太抽象了也……
前面的空镜真的好美啊,色调也好美,后面套娃我真的和女主表情一样,麻了麻了,永远都是巨婴,最后标题出来笑到了。中间神父那段真的好恶心,好现实。有些内容过于真实。
对女性造成恐惧的怪物都是男人;卖惊奇包装,主打心理惊悚,效果很一般;总觉得这样的作品很投机取巧,试图装得很有特点很有难度很深奥,其实一眼看穿并没有多少技巧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