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Treadstone(绊脚石计划): 绊脚石计划始于碟1,根据片中原话,这是一个高级行动方案当然了,这是老大们对外修饰过的定义。
其实从碟1就可以很明白的看出,绊脚石计划就是由CIA设立并主导的,在全球范围内帮助美国除掉“绊脚石”的计划。
计划人数不多,但都是精英,基本单独行动,由总部向分部联络人传递命令,再由联络人就近寻找行动者执行。
伯恩就是绊脚石计划法国地区的执行人,他在执行暗杀尼日利亚流亡政府领导人的时候失手,然后才有了后面这一大档子事……并最终导致绊脚石计划副领导人被内部解决,计划完全终止。
2002年某月,伯恩去马赛暗杀尼日尼亚流亡政府领导人Wombosi,而且要求最后伪装成被其随从所杀,可惜出手前因为妇人之仁导致任务失败,逃脱的时候背后中弹落海……落海后第二天,伯恩被某渔船救起,但是已经失去所有记忆。
船长帮其取弹时在臀部发现一个电子发光器,投影显示一个银行名称和一个银行账户,无路可走的伯恩只得前往这个唯一的线索。
(谍影重重1)伯恩去银行和大使馆的行为惊动了CIA,让原本以为他已死的Abbott和Conklin大惊失色。
伯恩如果死了,不过是一个任务失败,伯恩还活着,暗杀Neski的任务就有可能曝光,他们的假公济私随时可能被发现,所以伯恩必须死!
为此,小老板Conklin假借各种理由,调集其他各国的绊脚石计划执行人,围追堵截,只为干掉伯恩。
可惜伯恩在偶遇的美女Marie的帮助下吉人自有天助,屡屡逃脱追杀。
(谍影重重1) 伯恩先是在巴黎的家中获得了自己出事前最后一次行动的使用名和落脚点,然后使用此名字,从自己出事前最后接触过的人那里得到了许多信息,再通过浏览自己“尸体”的查阅记录,锁定了自己的过去一个任务必定和Wombosi有关。
可惜CIA先走一步干掉了Wombosi,不过伯恩还是通过看报纸确定了自己就是三个星期前刺杀Wombosi失败的杀手(由此可见会多门外语是多么重要啊……)然后伯恩从来杀自己的人手中获得了绊脚石高层的联系方式,用计将其诱出,并一路跟踪到总部,终于获得了有关最后一次行动的所有记忆。
与此同时,确定伯恩对自己已无威胁的Abbott杀死了剩下的知情者Conklin,关闭绊脚石计划,推出升级版黑石楠计划。
伯恩远走高飞,和小美女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谍影重重1)
一名失忆的特工,经过丛丛障碍查明自己的身份,发现自己也并不是个什么好人,但他还是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好人应该做的一切,保护女友除暴安良。
要说此样老套剧情能够达到极大的吸引观众并且众口交赞 ,应该得益于马特·达蒙那张憨厚老实的面孔,与《007》系列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这不是个高高在上可望不可即的神级英雄。
那身朴素的衣裳,不太张扬的相貌,时常展露出天真可爱的笑容,观众们都会在达蒙身上找到更多的自我认同感,从而产生极大的亲近感。
而当在巨大危险面前表现出临危不惧、沉默冷静、顽强不懈的超强素质更是让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巨大的感觉反差不得不让观众们联想到自己也可以做到这一切,甚至于会做的更好。
批评此片的洛杉矶日报的评论是:“马特·达蒙并没有把他的角色和一个间谍区分开来。
”而这一点正是此片的最大看点,谁又能把真正的间谍区分开来呢?
也许真正的间谍就是这么普通,穿着一件毛衣站在寒冬的大街上东张西望,好似丢了五毛钱无家可归的样子。
甚至于在草丛中与杀手的互射,这都是我们儿时会经常玩到的游戏。
这也就是拍喜剧片导演的成功所在,如此平民化的演绎就是要一举打破传统间谍片冷酷血腥的一面,而向观众展现更多的是草根英雄的不凡身手,从而得到新一代的观众们的大力吹捧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时看这部剧的时候,是被其中的点点温暖感动。
不同于看过的动作片,可能是因为冷酷的打斗和无声的杀戮更加凸显伯恩和玛丽片刻的温暖,可能在多年后,再想起这部片子,应该记得的,是两个人在一起不多的镜头。
虽然完全是动作悬疑片之类,儿女情长英雄气短几乎没有,整个片子干净利落。
却不是把它拿动作片来看的,虽然在巴黎的公寓里和德国间谍的打斗堪称精典。
Jason遇见玛丽的时候,是褪去外壳的Jason。
像迷失方向的孩子,无奈而带着伤感。
两个人的对话很少,却在充满暗杀危机四伏的情节里格外引人注目。
感动于他说的“我怎么会忘了你,你是我唯一知道的人。
”“我们有钱,可以藏起来,我们能这样做吗?
你能这样做吗?
”两个人在旅馆里,Jason帮玛丽洗了头发,沉默着小心的帮她剪短,在她面前,Jason展现了从未出现过的温柔的一面。
湿漉的头发,氤氲的水汽,暧昧的气氛。
然后是玛丽主动略有犹疑的试探,在那个时候,Jason有点慌乱,拿瓶子的借口明显底气不足,然后就在想是不是越强势的人越会这样子,在自己最最爱的人面前,剩下的只有普通人都会的慌乱与情迷。
想到小悠,喜欢上小悠就是也是因为类似的桥段,同样在任何时候都保持冷静的间谍,同样的慌乱与沉醉,同样都带着隐约的痛。
短暂的片断,平常不过的亲吻镜头,却都显示了男主角最柔情与纯真的一面,所以会感动。
只是第二遍看下去的时候,且第二部看到了玛丽的死和Jason的悲伤,又开始有些犹疑了。
可能因为剧里有太多的冰冷,所以把小小的温暖扩大化的缘故;或许是因为Jason略显理智的悲痛,或许是因为他还略显模糊不清的眼神,或者他只是想证明自己的存在——人在慌乱中的一种本能,借玛丽来感知自身的存在,掩饰内心迷失自我的痛苦?
然后就开始越发喜欢玛丽,如果说开始的时候是为了两万美元显得略傻的女孩儿,那么后来对“Last chance ”充耳不闻和Jason一起踏上逃亡之路的玛丽,绝对是心甘情愿,在Jason和德国间谍打斗时看到危险的一声情真意切的惊呼“Jason”,跟随着他一起汽车Bump,旅馆里的主动上前,离别时的悲伤,一切都是她的心甘情愿,付出的多,无论Jason真情也好,假意也罢,都是她的情愿使然。
说到这里,完全是语无伦次了,只是因有着明媚阳光笑容的玛丽永远消失在水底的缘故,第二部竟是怎么也看不下去了,再优秀的间谍也比不过身穿白衣到印度小岛上倚门而站望向玛丽的普通Jason,这是第一部整个片子里Jason两次笑容的一次,另一次是在旅馆看着玛丽醒来,在那一瞬间,他的笑足以令人怦然心动。
然而,第二部里,应该不会有了。
《谍影重重》虽然看了几十遍,但是年代久远,凭记忆总结吧:1.学会尽可能多的外语,但是优先选高级别的外语按顺序为:英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这四门学会之后畅行欧洲无压力。
但是伯恩对小语种的掌握也令人惊叹,譬如第一部伯恩对外卖小哥杀手的审讯用了荷兰语和卢森堡语,不求精通,但求日用。
反侦察的第一步,是要有适应环境的能力,语言是基础。
2.读地图的能力。
包括航海图,建筑结构图、普通城市地图、山地图。
迅速在大脑中进行投影地图坐标的能力;利用比例尺,细线等物,测距的能力;在高速驾驶中能够保持冷静,一边开车一边看地图的能力(第二部在伯恩柏林和莫斯科)。
反侦察的一个常见的场景是置于陌生环境中,你要迅速利用地图对周围的环境有一个到位的了解。
在互联网时代,这个能力可以升级为熟练操控电子地图的能力。
3.能够摆脱常人的生活习惯,抛弃舒适,以戒备的姿态时刻防止外来入侵以及销毁&隐藏痕迹的意识。
譬如第一部在公园过夜,在玛丽亲戚家主动要求睡在地板上(可以提前监听到侵入的脚步声),销毁痕迹:第一部伯恩和玛丽在高速边,伯恩用胶带沾除指纹,第二部玛丽死后,伯恩讲有关的照片全部焚毁。
伯恩没有个人电脑,所有查资料的行为都在咖啡厅进行;在第三步中,伯恩买了预付费手机作为和记者的沟通工具。
4.系统化安置个人物品的能力。
放弃一切繁杂,要求你把最关键的个人物品放在安全的位置,一旦出现情况,能够做到五分钟拎包就走。
譬如第一部里,伯恩在瑞士银行的保险箱,一股脑的倒在红色的抽绳包里;第二部,玛丽死后,一组镜头交待了:伯恩很快非常迅捷的收好了东西,离开了印度。
反侦察不仅意味着你要对危险有所觉察,同样要求你在危险来临时的应对是高效而迅速的,很多人东西丢三落四的,收拾个行李要折腾三天,越收拾越乱,还怎么跑路?
5.处事方式:不拖泥带水。
用最高效以及最不留痕迹的方式达到目的,包括金钱的贿赂,暴力手段,伪装骗取。
第一部中,伯恩为了得到凯恩的尸体信息,去法国太平间,先用了小费贿赂,不成功之后,直接把法国佬推到一边,撕掉了停尸房记录册的一页纸。
6.社会工程学:在欧洲这样的发达地区,服务业的高规格标准造成了很多漏洞。
第一部中,为了调查游艇的情况,伯恩冒充大客户进入游艇公司,获得有关游艇的资料,而在第二部中,伯恩在柏林的公用电话亭,连续利用探点排除的方式知道了中情局女局长的下榻的威斯汀酒店。
实际上侦查和反侦察密不可分,有的时候你需要变被动为主动,用侦查替代反侦察,主动出击。
7.自律的生活习惯,包括身体和精神。
前两部中,你可以看到伯恩在渔船上做引体向上和在印度Goa的海滩上长跑。
反侦察有的时候不仅需要技巧,还需要本钱。
什么是本钱?
就是够用的身体素质和纯净的大脑环境。
《谍影重重》三部曲中,最为经典的一个片段,是伯恩在柏林街头躲避警察追捕的过程。
不仅用到了前面的读图能力,伯恩用很短的时间查看了灯箱上的柏林地铁路线图和时间表,而且还充分体现了他的身体素质。
如果你不跑步,你无法做到关键时刻的快速移动,而如果你不练习引体向上,你根本没有办法在船上利用一个钩子爬上铁桥,而伯恩就是利用这个遁迹脱身的。
心理状态方面,你需要做到多独处,多反思,多记录。
电影中在第二部的开头交代了伯恩在凌晨的台灯下,用钢笔在笔记本上记录他能回忆起来的碎片信息。
同时,净化信息流,比如第一部中伯恩和玛丽在车内的尬聊,玛丽问他听啥歌?
伯恩认真回答:我从不听歌。
过多冗杂的信息流会降低一个人的思考以及判断力,这是反侦察的大忌。
8.一些小的技巧,多看YouTube的肥皂做炸弹之类的冷知识视频,从中找到灵感。
第二部中伯恩利用烤面包机和杂质以及煤气,制造了一枚定时炸弹,销毁了现场痕迹。
而类似的小物品使用,比如圆珠笔的可以成为刀具, 毛巾可以以柔克刚,适合在狭小空间的缠斗,这些都属于此类。
以上出自《谍影重重》前三部,后面两部看过,但是只看过一遍,不怎么样。
前三部堪称间谍侦查和反侦查的教学片。
普通人即便不搞这一行,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应用于自己的生活中,一气呵成,难免有谬误,想到再更新。
个人感觉还是不错的,第二次看这种题材类型的,观影体验很不错,但不知是否是第一部的原因,总感觉埋下的线头没有都解决。
马特戴蒙在十年前还是青年,怎么现在就成了中年大叔(虽然我更喜欢大叔样的他)音乐真棒!
不亏是Jonh Powell!
我不会告诉你们我是为了JR才看前三部的呢(这导演我无感,风格不如阿汤的碟中谍合我胃口)
我是看了电影三部曲,再回过头欣赏原著三部曲的。
先看了第一本,伯恩的身份。
第二本大陆没有出版,可能涉及到有些敏感题材。
第三本买了还没看。
读完第一部,发现电影只是借用了书的外壳,除了伯恩是个失忆的特工,她的女朋友叫玛丽,故事发生在欧洲,被中情局追杀等一些要素之外,其他情节根本是八竿子打不着边。
书洋洋洒洒大部头,五六百页,压缩成一个半小时的电影确实难度很大,所以电影另起炉灶,吸收了原著的一些要素后重新写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
原著情节架构更复杂,过程更曲折,人物刻画更丰满,而电影紧凑写实的风格和原著如出一辙,再加上干脆利落的动作场面,不失为一本好片。
而且没有电影的热映,也就没有原著的译本,所以还是要感谢电影。
两者不同之处很多,下面列举部分: 1、敌人:电影是中情局的特工,原著里的敌人是世界第一杀手-“豺狼“卡洛斯和他的爪牙,这也是原著与电影最大的不同。
电影里根本就没有卡洛斯集团,戏份较多的是克里夫欧文和中情局两头目,其他龙套包括一个耍机关枪的家伙,还有最后几个被秒杀的粗壮特工。
电影最终是与中情局庸众对决。
原著刻画了一个行踪神秘、势力无处不在、杀人技巧冷血精密无懈可击的杀手卡洛斯,他的手下人多势众,各有特色,有几个实力也很强,化妆易容的本事很好,但全都被伯恩给灭了。
中情局在原著算是正面一方,确实安排过追杀伯恩,但是在知道伯恩确实失忆而非背叛后,最终救了伯恩并还他清白。
原著最终是与卡洛斯单挑,不分胜负。
双雄对决总是让人血脉膨胀。
2、女人:唯一的共同点是都叫玛丽,但是身份背景完全不同。
电影里是个混得不咋的普通妇女,长的也般般,是为了让观众更有认同感?
原著里就厉害了,大美女,差点被人先X后杀,是加拿大政府的高级经济顾问,金融分析能力极强,智商不低于伯恩,帮伯恩解决了很多麻烦,是伯恩的得力助手,最后还是靠她伯恩才得以沉冤昭雪。
3、故事:这个也是原著的优势,毕竟篇幅摆在那儿。
伯恩突破重重危机,运用高智商头脑与过人身手,顺藤摸瓜,找到真相的过程一波三折,运用的技巧、资源、帮手都很多,与卡洛斯的斗智斗力相当精彩。
这些电影里都没有。
4、猪脚:在原著里主角的来历已经交代的差不多了,踏脚石、美杜莎、伯恩与大卫,来龙去脉都基本上说明白了。
而电影第一部里只是说伯恩是中情局的杀手,欧文临终前说了美杜莎,没涉及到其他,到了二、三部才慢慢揭开伯恩身份的面纱。
5、疑问:可能是老衲老眼昏花,原著里伯恩开头为什么掉水里好像没交代清楚,只是说伯恩去阻止卡洛斯杀某人失败了。
电影里伯恩是去杀个黑人,后来看到黑人的小孩良心发现不杀了,反被黑人打了两枪落水失忆。
被救上船之后,安静地和水手们一起劳动,安静地思考着自己是谁。
上岸后安静地坐在驶向瑞士的火车上。
到达瑞士后身无分文,安静地在公园长凳上睡。
精彩打斗一,开始唤起心中的小宇宙。
第二天前往苏黎世银行取自己的东西,被一大叠各国纸币和手枪吓了一大跳。
这时他已经被隐藏在此的中情局CIA(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的人所发现。
因为昨夜在公园暴打警察,所以被通缉,最后逃往美国大使馆,享受外交豁免权。
在被美国使馆因为穿着奇怪被安全人员警告时,安静地举起手来。
精采打斗二,伯恩直觉地认为自己不能被抓,否则就完蛋了。
在全体使馆安全人员出动搜索时,安静地跑到最顶层,一层一层地往下跳。
看上了玛丽的小破车,可以用来逃跑。
用重金雇玛丽的车,玛丽缺钱就同意了。
和玛丽一起开车去巴黎时,安静地听她讲一切的琐事。
玛丽不是惊艳,但她有活力不作恶,这就够了。
在巴黎伯恩住过的公寓里玛丽在洗手间洗漱,伯恩安静地感受着自己以前住过的房间。
通过查询电话记录,知道自己曾住过regina hotel.在安静中觉察出杀气,迎来了第一个杀手。
精采打斗三。
因为伯恩已经在银行被发现,所以康克林派人暗杀他。
因为他认为伯恩失控了,可能会揭发他做的一些坏事。
对方拿出刀之后,安静地自保,并偷偷拿起铅笔,出奇制胜。
杀手跳楼,伯恩不想被警察盘查,于是带着已经被吓得几乎没有意识的玛丽离开公寓。
两人逃离公寓来到了火车站,伯恩让玛丽等他,他去把东西存起来。
实际上伯恩想离开玛丽独自坐火车离开,但在看火车时刻表时,他又犹豫了。
他想和玛丽在一起,于是他回到了玛丽的小破车。
玛丽看着包里的2万美金,也想着此时开车走人。
但她也被这个男人吸引了,所以她也没有走,而是去买了点饮料。
就这样,两个人的人生就捆绑在一起了。
两人又重新回到了车上,因为公寓的暗杀事件,伯恩的肖像估计已经被巴黎警方看过了。
伯恩又被警察盯上了。
之后便是小破屌丝车的超级逆袭了。
精采追车四。
两人之后在小旅店激情迸发。
之后伯恩提议去他的伪装身份以前住过的酒店调查。
伯恩先前刺杀失败的尼瓜纳在酒店被刺杀身亡。
伯恩查询以前住过的酒店的帐单,了解到自己以前和一个马塞的安保公司联系频繁,于是以凯恩的身份去了安保公司。
在这里他果然被安保公司的人认成凯恩,伯恩拿到了安保资料。
但玛丽在报纸上发现在凯恩已死亡,于是两人去停尸房看尸体。
但尸体已经不见。
伯恩通过来访记录发现尼瓜纳来看过尸体。
于是去找尼瓜纳,应该是根据来访记录上写的地址。
在尼瓜纳酒店门口发现有警察,于是买报纸,发现尼瓜纳死亡。
报纸根据尸体和尼瓜纳对警方的叙述,发现刺客就是凯恩,于是认为凯恩死了。
问题是尸体是谁的,谁弄来的,谁弄走的?
两人回小旅馆时发现警察已经发现他们住那里了,正在那等他们自投罗网,这就是被通辑的恶果啊。
伯恩提前察觉带玛丽离开。
两人来到巴黎附近玛丽表弟的一个住处,被中情局发现并派出杀手。
在安静的郊野,枪声如此摄人心魄。
伯恩获得被死掉杀手的手机与中情局联系上,约好见面。
伯恩当然知道见面危险,他不出现。
他只是把位置追踪器安在中情局的车上,就发现了中情局在巴黎的老巢。
最终对决中,伯恩一对三,从四层楼跳下,精采至极。
最后两人在印度的小岛上重逢。
"我喜欢一部的结尾,终于摆脱了阴冷潮湿的镜头,在碧海蓝天的尽头,穿着白衣的男人和自己心爱的女人相会。
他们唯一的要求,就是能够不被打扰,能够安心的生活。
" ——摘自豆瓣ID"kathleen9"对“谍影重重2”的影评“喜欢这个男人”
一切的一切都给人感觉那么的“朴素”。
当特工人员惨遭枪击时,他们甚至没有卫星定位系统来定位在汪洋大海当中的特工人员。
当然,个人认为这一点恐怕是这部电影当中唯一一处“疑点”。
紧靠着贴身不停闪亮的防水手电来告知能看到自己的人从而让自己得救。
这恐怕怎么也想象不到是美国中情局探员应有的“待遇”。
只不过植入臀部的银行保险箱帐号实在是很真实,毕竟在高强度的工作下特工们的特点就是容易头疼并且怕光,这也是属于特工的“职业病”。
而这也从侧面印证了特工的“黑暗”属性。
自己的身份不可在阳光下暴露,并且时时刻刻自己总要绷劲神经来应对可发生的一切问题,最终提出绝对有效的解决方案。
因为不同于其他的工作,一旦自己的解决方案并不恰当,恐怕自己也就没有机会再有让自己活命的机会了。
而这,也恰恰是这类特工电影独到的扣人心弦之处。
特工的影片看得太多太多,失忆特工的影片也不在少数,所以这部影片唯一能吸引我的不过是Matt Damom。
一贯的风格,简洁有力,再加青春无敌,Matt Damon是也。
当他打开银行的保险柜时,我突然发觉,世界之大,持有三样东西便可畅通无阻:金钱,身份(也可理解为地位),枪(强权)。
特工之所以是特工,在于钱使之不尽,身份无数,至于枪,反倒真是可以丢到垃圾筒里的东西。
矫健灵活的身手,机警聪慧的头脑,最终的结局往往是:美人在手,江山我有;又或者,美人在手,江山,老子不care。
他已经不是游戏中的棋子,因为,最后还是他说了算。
现代社会的侠客,终极英雄,可笑的是,不知道自己是谁。
而我们呢,恰恰相反。
最近才看的这片,旁边的男性友人说好看!
经典了!
抱着;还不是美国间谍系列看的!
结果:影片一开始就让我惊奇的是,男主怎么长这个样子啊!?
在当下看惯了颜值,这一点还蛮重要的!
当影片播放到一半儿的时候,发现管什么颜值啊!
光是动作场面跟故事烧脑就已经够了!
没有什么过多的感情戏 跟什么旁枝末节,就像看拳击比赛,干脆利落!
看完就想问有没有第二部?!!!
(●.●)
1 从头揪心到尾。很好看。比较起来,谍影重重4还真是相形见绌。2 我又脸盲了,觉得男主角长的好像绝望的主妇里的双胞胎诶。
一个失忆的特工,哪里好看了啊??欧文同学打个酱油都那么闪闪发光!!!
节奏大好,特别是前半部分,配乐,画面,动作太精致了。男主简直帅地力透纸背,但又不会给你刻意为之的那种感觉。跟这个相比我觉得纯卖弄肌肉的阿汤哥弱爆了。除了女主不美貌,以及后半段有点掉线之外,都很好,而且这个系列是评分直飙,所以我决定暂时放弃评分呈指数函数下降的SAW系列了。
紧凑流畅,你是一个价值3000万美元的武器让人印象深刻,果然无所不能的智慧和身手会让人魅力大增。。。
为什么不只拍一部就罢手呢
没有想像中精彩,国外版本的“我是谁”……
难看的要死
到底好看在哪儿?
一晃九年过去了。整个系列里还是这一步最有看头结尾皆虚幻,改成四星
2002年的马特呆萌是真·呆萌,那皮肤嫩的能掐出水来。写实派剧情赞,随手拿东西就开打,反最终什么的很带感,然而仍然无法拯救女主角的莫名其妙。女主角不好看就算了,莫名其妙就决定跟真·一无所知的男主角逃亡,莫名其妙啪了起来,莫名其妙跟家人隐匿成功,从头到尾都好莫名其妙!还好第二部就挂了:-
站在21世纪初,「超级间谍」的「致命浪漫」在「伯恩身份」中被解构,不仅落荒而逃甚至被直接标的为「国家财产」,相当于对007之类的大众概念的反叛,电影无论从动作类型还是马克戴蒙本人(事实上气质与形象对于传统间谍片设定完全不符合)都赋予「武戏文拍」的方式,对于接下来「心理惊悚」与「身份认同/剥离」都是一种指导性前瞻,当然在大众口碑中也是被极度高估的作品。
逆行性遗忘症,困惑中靠本能战斗,现代身份危机的一个好莱坞式诠释。情节设计逻辑性不错,剧本还是有点简单,视觉刺激为主的大片。爱情故事的发生及结局的温情今天看相当90年代好莱坞怀旧感(硬汉的英雄救美情结,女人提供柔情的避风港……)。片尾曲不错。
和妈妈一起看的。线索乱,交代不够清楚。
不够紧张....
喜欢Bourne的冷静。当Matt Damon打开银行的保险柜时,我突然发觉,世界之大,持有三样东西便可畅通无阻:金钱,身份(也可理解为地位),枪(强权)。要求自己象特工一样生活显然是很辛苦且不切实际的,然而,有些时候,特别是面对危机,试着用特工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也许会很有效,特别是对于男生。
和初代《碟中谍》一样有着续作再无法复刻的气质:清冷、萧索,孤独得无处可逃。全片设定的最大错位感新鲜感也在于此,观众跟失忆却留有一身特工本能的主角一起,在一次次绝地逢生中逐渐拼凑谁都无法相信的身世故事。最点睛的是狙击手,仅有的几句台词四两拨千斤地升华了世界观:我们从来都是独自行动。你也有头痛吗?也看得见那些夜间的闪光?新千年最佳谍战片系列不是阿汤哥更不是 007,这个头衔只属于伯恩。
有点不过瘾的说…很商业片…马大米不错哈~Russell Levy那个最后出现的酷似奥沙利文的杀手 很中看!咋不演了。。。。。。。。。
如果只看1,很难想象能出到4.。。。飙车还可以,就是场面小。各种场面小。跟碟中谍没法比的场面小。。。
放在硬盘里的,看了四五次才看完,没什么特别的。尤其是看完这个马上看了速5,这片更是寡淡。
总觉得下一秒Marie就要披着红色短发开始罗拉快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