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亡命地中海》由好莱坞金牌编剧霍辛·阿米尼执导,蜘蛛侠情人克尔斯滕·邓斯特、“阿拉贡”维果·莫特森及奥斯卡·伊萨克等明星联袂主演,围绕“谎言、欲望、罪恶”,讲述了一出发生在阳光之下,意料之外的罪恶故事。
本片改编自美国史诗级犯罪女作家帕特里西亚·海史密斯的惊悚小说《The Two Faces of January》,取景跨越希腊、土耳其、塞浦路斯等地中海地区,在美丽的风光下隐藏着丑陋的罪恶。
说到海史密斯,不得不让人联想到悬疑大师希区柯克。
早在1951年,这位女作家的处女作《火车怪客》就曾被希区柯克搬上荧幕,并且使她一举成名。
《火车怪客》标志了上世纪40年代末希区柯克电影风格的复苏,而在多年以后海史密斯的《亡命地中海》中,又是否能窥探出那股属于希区柯克专属的惊悚呢?
希区柯克式惊悚之一:优雅绅士在希区柯克的影片中,犯罪者经常是表面高尚优雅的绅士,西装革履,风度翩翩,但是身上却经常背负着难以见光的阴谋。
《亡命地中海》中,男主角切斯特是一位魅力十足的艺术家,幽默风趣,举止优雅,但心里却隐藏着巨大的秘密,时刻被恐惧围绕着。
墨镜、礼帽、领带、西装、手提箱,每一个细节都精致到位,却都是华丽丽的外表。
在希区柯克的经典之作《西北偏北》中,罗杰是个衣冠楚楚的广告商,但却被卷入一场扑朔迷离的间谍案件中。
中产阶级的身份与暗中发展的案件,成为悬疑故事的交接点。
希区柯克式惊悚之二:金发女郎金发碧眼、身段窈窕、神秘性感,是希区柯克女郎的标志性形象,这种对女性的特殊审美口味,据说来自于希区柯克7岁时发生家附近的一起毒死金发女郎案件。
当美丽与死亡结合在一起,给人带来的冲击无疑是强烈的。
在《亡命地中海》里,邓斯特饰演的女主角高贵性感,一头金色的卷发,外表矜持但内心细腻敏感。
面对一步步滑向崩溃边缘的人生,她绝望的声音和表情,恐惧时瞪大的眼睛无不透露着上世纪的复古味道,就连垂在耳边的颤抖着的卷发,也散发着浓浓的希区柯克风味。
在《房客》中,凶手一连杀害的八个女人都是金发碧眼的美女。
金发女郎在希区柯克的电影中,不仅仅是欲望的外化,也成为罪恶与恐惧的根源。
希区柯克式惊悚之三:婚姻危机在希区柯克的电影中,几乎所有夫妻都深陷婚姻危机,而这危机也成为许多案件的诱因。
希区柯克式婚姻,深藏在谎言、折磨、压抑、猜忌和暗害之中,似乎没有一对夫妻是忠贞不渝的。
然而奇怪的是,希区柯克与他的妻子却是出了名的恩爱夫妻。
他的妻子曾经说过,希区柯克从来没有让她感到人生无趣过。
也许就是因为他深谙人性中的阴暗一面,才能在生活中灵活的化解吧!
在《亡命地中海》中,切斯特夫妇表面恩爱浓情,但却做着同床异梦。
邓斯特饰演的妻子,表面矜持冷淡,内心却热情似火,对帮助他们的导游暗生情愫。
这也使地中海之游逐渐走向难以控制的境地。
琼·方登主演的《深闺疑云》中,好赌如命的瘾君子瞄上了一个身世不凡的千金小姐,两人的蜜月之旅变成一场貌合神离的阴谋。
夫妻之间的种种猜忌,成为犯罪心理学的一出绝好例证。
希区柯克式惊悚之四:黑暗楼梯希区柯克的电影中,室内的黑暗角落经常是阴谋与杀害的发生地,而建筑物里的复式楼梯则是相当令人恐惧的所在。
因为楼梯处于建筑物的转角之处,远离人群和灯光,且容易使人头晕目眩而从高处坠落,故会被悬疑导演们拿来一再使用。
《亡命地中海》也借鉴了这一手法,阴暗幽长的楼梯,使人物萌生了无限杀意,并将事态推向了无法挽回的绝境。
在希区柯克的《迷魂记》中,教堂里盘旋上升的楼梯,以及导演由上至下的特殊拍摄手法,令平时生活中时时出现的楼梯,变成了让人心惊胆战的杀人工具。
希区柯克式惊悚之五:罪恶洗脱希区柯克不但是悬念构造的大师,他对观众心理的拿捏把握也十分老辣。
在他的影片中,嫌疑人虽然疑点重重,身怀罪孽,有的甚至是变态杀人狂,但是希区柯克都能让观众的情绪为之牵动,甚至与嫌疑人站在同一立场,希望他能够逃脱警察的追捕与法律的制裁。
因为观众固有的是非观,要做到这一点相当苦难。
但是他却能抓住观众心里先入为主,易于共鸣的因素,令观众对嫌疑人产生通感,希望嫌疑人能够成功。
在《亡命地中海》里,影片伊始就开始揭露切斯特的阴险本质,但是观众却不由自主的为他的处境感到心焦与惋惜,甚至期望他最终逃脱法网。
《惊魂记》里的精神病杀人狂罪孽深重,但是一开始却被塑造成为一个善良敏感的年轻人,令人对他心生同情。
当他将汽车沉入海底时,观众竟然为他提心吊胆,希望他成功逃过搜查。
无论是悬疑大师希区柯克的经典之作,还是这部海史密斯作品改编的影片《亡命地中海》,在悬疑的塑造上都下了功夫,而这部《亡命地中海》则无疑是对大师的致敬。
影片最终,犯罪之人终究未能逃出法网,这也告诫世人,一旦踏上犯罪的道路,就像登上一辆永不返程的列车,向着毁灭一路狂奔,最终害人害己,自食恶果。
有个女性朋友跟我说,看一个男人靠不靠谱,跟他去旅行一趟就知道了。
所谓旅行,不是规划好行程路线,也不是跟团住酒店大血拼,而是被抛到荒野郊外,人生地不熟,最好连语言文化不通,自谋出路,才能看清一个人的质地。
普通人是很少有机会这么体验的,除非你误杀了人,把护照落在酒店里,逃亡路上一面要瞒着妻子,一面要依靠不实诚的小年轻,还得顾着一大箱钱,那本性就容易露出来了。
吾王维果·莫腾森亮相时还是个颇有气度的长者,虽然透着一抹商人的精诈,但没有害人之心,老夫少妻也不显得别扭,可以一旦踏上亡命途,顿时显出唯利是图,过河拆桥,两面三刀的本色来,妒火中烧之旺更是令妻子作呕,也许每个娶了少妻的富老头,内心都有这份焦虑在翻滚吧。
本片可以为惊悚片正名。
它们可不是口味偏淡的恐怖片,更没有让人半夜睡不着的骇人画面。
惊悚一词,概括来说,就是让人情绪紧张。
这种紧张体现在深夜来访的私家侦探,在走廊拖尸体时的提心吊胆,编织谎言时的心跳加速,在漆黑的地下墓穴微光而行,看到自己的照片出现在报纸头版,在临检的队伍中被警察点名。
它代表着观众对角色的一种感同身受的担忧,即使你并不认同他的所作所为。
国内电影人出于某些原因无法制作货真价实的恐怖片,那些退而求其次之品引人曲解了惊悚片之意。
像《亡命地中海》这样不掺任何杂质的纯惊悚片,应该能揭示这个类型原本的面貌。
同名小说的作者派翠西亚·海史密斯成名作是希区柯克的《火车怪客》,此外还有《天才雷普利》系列代表作,她笔下的故事往往包含两个男人的交锋,而且双雄搭配固定,一个是希区柯克式的无辜者,心肠不坏但缺少心机和阅历,加上运气不好被卷入犯罪的漩涡,另一个多半心怀鬼胎,处心积虑暗算对方,最后不免也要付出代价。
明明是女作家,却擅长写男人心理,形成比照的是另一位男作家西德尼·谢尔顿,偏爱塑造女主人公。
影片带人游览希腊周边的名胜古迹,整趟地中海之旅比《007最高危机》更贴地气。
异域风情加上谎言欺骗,前几年还有一部《致命伴旅》,不过两者相似仅限视觉印象,本片并没有个操控一切的智囊,也没有统揽一切的大骗局,有的只是不断的肮脏算计。
小向导未能参加父亲葬礼的副线多次强调,我一度觉得与欺诈案有所关联,进而联想他特地赶来复仇云云,事实证明真是想多了。
双方交换对父亲的回忆,以及假扮父子蒙混过关的情节,暗示着小向导对老诈骗犯作为替代父亲形象的移情,不过这方面模模糊糊,聊胜于无,不知原著是否有更多描述。
电影遵照了原小说的时代背景,因为数码设备缺席之下,这个故事才能顺理成章上演。
现代科技可以制造许多便利,但对于上演那些旧时代的阴谋却是个阻碍,一部手机就能让逻辑崩溃。
那个女人爱批头巾,男人戴着礼帽,行为举止颇有贵族古风的年代,远比人人揣着数码制品的当下,更适合充当心理惊悚的舞台。
(文/方聿南)
抱着看一部惊悚片醒醒脑的目的坐到了电影院里,结果却是一部慢悠悠的希腊爱情故事。
优雅与阴谋、美丽与死亡、信任与背叛,这些对立的事物在明朗的地中海景色里莫名的变得和谐起来。
最喜欢影片中的两个细节:1、逃亡过程中,三人醉宿醒来,男主给女主递上了一枚甜甜圈。
我始终相信男主还是深爱着女主的,只不过某些阴暗的情感一直在他心里作祟,他害怕背叛,害怕一无所有,这些都导致了他一步步滑向不可救赎的深渊。
尽管如此,清晨唤醒睡梦的甜甜圈还是让我非常感动,此刻只有爱情,单纯的仅此而已。
2、在汽车上,女主戴着墨镜,邻座的小女孩向她借墨镜,女主内心极具煎熬,痛苦着发抖,她以为自己被认出来了,想哭而不敢,悔恨但又不知道该恨谁的心理活动表现的可圈可点。
请的私家侦探太弱了……大老远的送美国追踪到希腊,两下子就被KO,那帮有钱的雇主就不能找个专业点儿的?!
PS:我以为女主要坚持到最后呢 谁知就那么挂了
悬疑片,剧情总是那样不紧不慢的展开,始终没有让人觉得太紧张,直到结局,都保持着那么一丝暖暖的感觉。
一开始都是那么美好的地中海风情,直到第一个死者的出现。
一直觉得,Rydal对两个人的注视,恋父的是主导成份,想补偿对自己父亲的爱和父亲对自己的爱。
对Colette反倒有点爱屋及乌了。
所以就算在Chester 做了那么多事情以后,他还是想帮Chester 。
“蜜月杀机”中文片名的翻译是个败笔。
看完我才注意到,那个不起眼的《The Two Faces of January》 才是片名。
这样才对上,片中人物多次说到的,“父亲”这个角色,在儿子眼里的两面性。
(这里的“January”不知道有什么典故)。
“小时候,你总觉得父亲是个伟大的人;等你逐渐长大,父亲高大的形象也在你的眼里逐渐坍塌。
” 也许,我的父亲和我,也如他们一般吧
≪亡命地中海≫,该怎么说好呢,这片想表达什么意思我没有看懂。
这片想要交待的情节,我没有看懂,而且这片从头到尾都散发着闷死观众的气息,看的很是煎熬,想不睡着都难。
这片谁看都是活受罪!
配音,虽然这部的组合很意料之外,但近来上译质量开始下滑,对影片起不到画龙点睛之作用。
总之,爱看不看。
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的女作家派翠西亚·海史密斯,是美国的一名著名犯罪小说家,擅长于描写心理惊悚类的作品,早期成名作《火车怪客》便随着希区柯克的改编而扬名,后来又陆续推出了《天才雷普利》等,深受欧美编剧、导演们的青睐。
而她的另一部创作于冷战期的作品《亡命地中海》,则被《落日车神》等影片的幕后编剧霍辛·阿米尼搬上银幕,将一段风景如画的旅途与环环相扣的悬疑融合在一起,使得既有怡人风景,更有危机重重的悬念。
影片的故事背景在1962年时。
一对富有魅力的艺术家夫妇切斯特·麦克法兰与年轻美貌的妻子科莱特从美国来到希腊游玩,并在参观古希腊卫城时遇到了导游吕达尔,后者逃离开家庭为希腊当地的旅行团工作,他则被科莱特的美貌谈吐所吸引。
而当吕达尔为了还回科莱特遗落在的士上的手环时,巧遇切斯特正在搬着一名男子回对方房间,吕达尔出于私心帮助切斯特夫妇从酒店脱身,并带着他们远走土耳其的小岛,但事情也在这段意外的旅途中逐渐的失控……派翠西亚·海史密斯早在《火车怪客》时就已经逐渐的奠定了自己的创作风格,一些元素、特点也不断的出现在她后来的多部作品里,包括这部《亡命地中海》。
比如《火车怪客》中凯亨与在火车上偶遇的陌生人,到了《亡命地中海》便是切斯特·麦克法兰与吕达尔,不过后者中还加入了切斯特·麦克法兰的年轻美貌的妻子科莱特这个人物,使得原本“双雄”的对峙关系演变成更加充满着悬念的三角关系。
而《天才雷普利》中的杀人、冒名顶替的假身份设置,同样成为了不断推动着《亡命地中海》的剧情发展的重要因素。
电影是视觉、影像的艺术,影片《亡命地中海》在保持了派翠西亚·海史密斯的小说原著的心理惊悚特色的同时,也通过不断的加入对于当时欧洲风景的描绘而让人印象深刻。
比如吕达尔与切斯特·麦克法兰夫妇初相遇时,是在古希腊古建筑前,富有艺术价值的古建筑烘托出夫妇俩的高雅气质,也为吕达尔的被妻子所吸引埋下了伏笔。
而另一场重头戏切斯特·麦克法兰夫妇争执以至于发生意外时,则是在另一处古建筑中,阴森森的光影与人心的高深莫测相互的映衬。
相对于男作家而言,一般的女作家因为内心的细腻而常常会为其作品带来更细致更深入的心理刻画、描写,吉莉安·弗琳的《消失的爱人》便是凭借着细致的心理刻画一对夫妇在婚姻五年之痒的变化,再加上让人心寒的人性,而成为了年度畅销书,被大卫·芬奇改编为电影后也赢得了很高的评价及不俗的票房,而这部由霍辛·阿米尼执导的《亡命地中海》,也保持着原著小说的强烈悬念性,并与欧洲的怡人风景相映衬,让人不寒而栗。
暴力可以分为冷暴力、热暴力;武器也可以分为冷兵器、热兵器;连笑话都有冷笑话、热笑话之别。
悬疑有冷热之分吗?
死神来了时的惊声尖叫?
致命弯道中的电锯惊魂?
这些黑灯瞎火、血肉四溅、重口味的惊悚、恐怖、悬疑貌似都“热”得很,虽然会吓人一身冷汗。
而霍辛·阿米尼执导的处女作《亡命地中海》有着传统悬疑片迥异的风格与气质,堪称“冷悬疑”。
“冷悬疑”不勾连血腥、复仇,不展示武器、杀人工具,也不玩弄肉体、封闭空间,而善于在平静中让人窒息,在阳光下制造罪恶。
《亡命地中海》改编自美国史诗级犯罪小说家帕特里西亚·海史密斯的同名惊悚小说,影片围绕着欲望、欺骗与背叛的主题展开,讲述了一个地中海“阳光下的罪恶”的故事。
影片由维果·莫特森、克斯汀·邓斯特和奥斯卡·伊萨克等联袂出演的惊悚悬疑片曾于2014年2月11日在德国柏林电影节率先放映。
维果·莫特森饰演的切斯特以极富魅力的艺术家身份出场,然而多重身份让人惊呼;克斯汀·邓斯特饰演切斯特的妻子科莱特颇具60年代贵族妇人神韵,匀称的身材配上卷曲发髻的金发,神似上世纪的“希区柯克女郎”;而奥斯卡·伊萨克则饰演了一个名为莱达尔的地中海导游。
除了女郎酷似希区柯克影片中的女主之外,其他方面也都表明导演致敬悬疑大师希区柯克的心意。
从主角的装束再到场景的布置,《亡命地中海》都在营造一种复古的悬疑感觉。
邓斯特的眼部突出了眼线的描绘,嘴唇也使用了非常强烈的颜色,都是上世界60年代的典型代表;影片在希腊、土耳其、塞浦路斯等地中海地区取景拍摄,展现了帕特农神庙等诸多地标性建筑的古希腊风情;剧组还在伊斯坦布尔的巴扎集市专门搭建了一个雅典卫城建筑群,基于真实的建筑废墟,将拍摄场景还原到1960年代的样子。
观影过程中某个瞬间恍惚,以为乱入了60年代的地中海。
当然,这只是外在的致敬,还有更深层次的致敬,也即是“冷悬疑”的部分。
中产阶级男子切斯特与金发女郎科莱特婚姻危机的角色关系设置,无辜者莱达尔莫名卷入事件中心,并且越陷越深无法脱身,这些都很“希区柯克”。
希区柯克认为,骇人的东西不仅潜伏在阴影里或者潜伏在只身独处的时候,有时,当光天化日之下,我们和正常、友好的人在一起时,也会感到十分孤独、险象环生和孤立无援。
在希区柯克内心深处,总有一种莫名的焦虑,一种绝望的感觉。
我们在每个主角脸上都看到了这种焦虑和绝望,也在音乐和光影的节奏中感受到这种氛围。
当然,这与原著小说也有很大关系,有趣的是作者海史密斯的《火车怪客》也被希区柯克在半个多世纪前改编成同名电影。
海史密斯以心理惊悚类型的作品而闻名,她在作品中尖锐戳破人物道德底线的同时,还把人性中肮脏贪婪的一面用不经意的浪漫手法表现出来。
《亡命地中海》永远让你捉摸不透,不到最后不清楚真相。
而且导演极为耐心,线索和关键点总是不经意间抛出,或是酒吧里的谈话,或是汽车上的争吵。
看不到一丝刻意营造的戏剧性,更是为主角的命运揪心。
突然闯入的私家侦探轻易地就死了,无心搅入的莱达尔却从头跟到尾。
不设置戏剧性也就罢了,导演甚至都不营造恐怖惊悚的氛围,没有精心设计的陷阱,没有步步惊心的音效。
一个雨夜,打火机的微光和古老的希腊壁画,就完成了一次背后袭击和一次意外死亡的叙述。
《亡命地中海》跨越半个世纪,致敬希区柯克经典影片,也深得希区柯克式惊悚的精髓,鼓动出“冷悬疑”的惊悚,向悬疑片影迷推送了一股暗流涌动的热潮。
作为笔者本人,实际上也是在某种反推理的情况下,逐步摹画出这部作品究竟在说什么,以及可能是什么的故事。
而我在这篇评论里,并不想明确指出自己的想法,而是留下一些我看到的线索,留给细心的观者们思考。
首先在看完本片后,会先怀着某种谜团的感觉从影院走出来,细想其中诸多的不合理性,并怀疑导演的编剧功力;而在了解到本片厚重的推理原作支持后,立刻打消这一假设,并开始跟着自己说可能罗列出的种种元素知晓导演、或者原作者可能的意图究竟是什么。
根据时光网搜集的资料了解,这是由推理女作家派翠西亚·海史密斯创作的、比起希区柯克拍摄的《火车怪客》、以及《天才瑞普利》更不易搬上银幕演绎的同名小说的改编之作,如果我们看过天才瑞普利,并信任该女小说家的成功,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部作品确实暗流涌动。
如果我们可以去仔细推敲下面的几个重点,或许我们会对该作有重新的认识:1.父子之云。
导游的男主角一出场,便是在讲希腊神话中,一个关于父亲与儿子的故事。
因儿子的死而绝望的父亲。
接下来,旅行中的“丈夫”出现了,导游搪塞般地对女伴说,他“像”自己的父亲。
这在之后有关父亲的照片中,获得了完全相反的证明。
接下来,位于阿加莎克里斯蒂现场的照片中的父亲,可能也并不是自己的父亲,那么那个人提供了另外一个反证;而在两个人下船后,导游谎称杀人者,是自己的“父亲”。
在父子问题上如此凸显的本作,也许能够推理出一些结论。
2.关于女主角。
女主角可能是剧中最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并死于非命的角色。
有一些表面上的言谈,来自于她的丈夫,似乎在不断表达他的嫉妒,以及导游和女主角之间可能有的关系,但实际上,却充满了反证——从最初的手镯开始,故事中的两个男性便开始分享秘密——他们共同知道侦探的事情,而导游男虽不知道其被害,但却不知什么原因愿意协助二人。
也许是因为钱,但也许是因为别的。
接下来,二人共同知道了侦探的死,女主角依然并不知晓,更推进一步,是关于女主角的死,其他人并不知晓。
这个奇怪的手镯,在片尾埋入了“丈夫”的坟墓中,如果我们知道这件古物造型本身的意义,便可能会理解这一奇怪的设置究竟为何。
3.各种不合理的情节设置。
为何导游要接近二人,仅仅是因为爱好推理?
考古学身份的父亲,是否有提示,对于他们所去的场所,有一些特别的内涵?
为何凶杀现场被设计在米诺斯迷宫、牛怪出没的地方?
牛怪作为克里特国王的儿子,是否有所暗指?
为何导游要在船上故意激怒丈夫,他究竟要做什么?
他看起来并不悲痛女主角的死,但又并不想要知道所谓的真相?
为何他要在指认出丈夫后,又不断逃跑?
为何他如此重视那只手镯,而又用女主角的照片试探丈夫?
根据以上的猜测,我认为我们有绝对的理由重新审视本片,而作为导演而言,显然无法将本片的悬疑气氛浓度调动,又扛下如此大梁,惟有在原作小说翻译后,才能满足人们对这部作品并不完美的事实吧。
-按照作者的原作另外改编成电影的两部作品——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8505/《火车怪客》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5045/《天才瑞普利》
电影沉闷而平淡,地中海的阳光灿烂如梦。
白西装的viggo像一个深沉的谜,仿佛属于电影之外的另一个故事。
去希腊之前打算重看这部电影,却一直没有机会。
回来又想起它,它却不像希腊。
电影大概是想模仿尼罗河上的惨案,在阳光明媚的景色里上演一部艳丽的凶杀。
这种复古的情调捕捉的很好,但它却不是一个暴徒的故事,更像一个人内心的流放。
这故事简单说就是四个人,啪嗒一下死了一个,三个人继续走啊走,啪嗒一下又死一个,最后两个人继续走啊走,好上了,再啪嗒一下死了一个。
所以导游到底是为了啥?在堵车的广清高速上看完了
我觉得不错,
致敬的电影。就觉得结局好无语。。。
唉哟 补标
免费观影,两星友情
希腊警察居然这么靠谱,真是不可思议
有点沉闷
还可以,欧洲范儿的风光片,,,,前三分之一老年阿拉贡完全没认出来。
这种智商与情节只能设定在科技还不发达的60年度,否则都死好几回了。女一这花瓶烂的亮了。
一星给地中海无敌风光,一星给滕斯特vintage look,剧情弱智角色设定混乱不如拍成国家地理纪录片
2014.6.18. 18: 30 新衡山 | 我是去看奥斯卡的颜的。海史密斯的故事还是很嗲的,故事的核心其实是love rack+恋父情结,但导演处理得有点遮遮掩掩,不够闷骚,所以情绪一直半温不火,但是奥斯卡那么美,管他演的是什么呢!
邓斯特老得太快了
4分。Just so so?体会到了坐在电影院里的些许无聊,总觉得不够,剧情、风光、人物似乎还可以,但是都还不够,平淡,平淡,还是平淡,这是掏钱看电影的切实感受吗?倒是符合事先不会这么好看的预期,我就是想看看在影院看这样电影的感受。2015年1月10日,上午10点半场。
海史密斯的片真是一眼就能看出来啊,Chester说得对,Rydal从一开始就是冲着自己来的,和Colotte无关。你看到的不过是镜子里的自己,人人都是汤姆·雷普利。
想老片似的,也没惊悚啊。行吧。
风景好看色调赞,配乐明显听得出来希腊和土耳其元素。角色之间的感情关系都好奇怪…… Viggo ❤❤❤
最后的忏悔也是忏悔,中华民族是一个没有忏悔意识的民族。
景色美。小骗子遇上大骗子?
不值八元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