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了这部影片肯定想搞清主线和各条情节是怎样贯穿到一起的,我理了很久的思路,最后发现这部电影是无法理出一条清晰的线路的,不然导演就太失败了。
对于电影中的混淆现实与虚拟的手法,我倒是总结了一下。
1.录像带中的世界和现实世界相连接。
投资人在影片中和男主通电话的那一段2.第三者同时存在于某人的现实和梦境。
小女孩既和校长的现实在一个层次,也和校长的梦境在一个层次。
3.做梦者和其梦境相连接。
男主1打电话给投资人,此时的投资人却在和另一个男主2对话,男主2告诉投资人他昨晚做了同样的梦。
这时如果投资人把电话给男主2,就会出现一个很有意思的情节,男主自己和梦里的自己通话。
4.把不同层次的梦中同样的桥段剪辑到一起。
影片后面男主在不同的地方晕倒,一次次醒来,让人感到永远醒不来永远是在梦中的感觉。
5.多角色轮回。
小女孩是投资人看的影片,男主是小女孩看的录像带,而投资人有时候在男主的梦里。
6.其实男主是主持人的梦(男主也觉得自己身上痒),而主持人是医生的梦(医生身上长满湿疹,而他自己却不痒),所以整部影片的基点估计都是在一场梦中,而梦又是可以背逻辑而行的。
最后,放弃你的解梦吧,好好地欣赏这部影片!
如果熟识1400年前慧能“幡动风动心动”的公案,那么你就会欣赏昆汀杜皮约在2014年用电影语言对其进行的有趣阐释。
一个名叫真实的女孩从父亲打来的野猪肚子里看到一盘完整的录像带;一心想成为名导的杰森在电影院看到一部与他策划已久一模一样的电影成片;制片人在审片时接到了正在审看的电影里打来的电话……而这一切都成为了小姑娘从野猪肚子里掏出的录像带里播放的视频内容。
导演把诸多细节构建在一个个嵌套结构中,然后再逐一将其击碎,这种光怪陆离的蒙太奇手法,把观众弄得云里雾里。
然而,对昆汀杜皮约这部电影的不理解,不正是我们对他要表达的观点的理解吗?
我们常规理解的真实,应该符合外在世界的时间逻辑、空间逻辑和事理逻辑,但常常忽略了内心与外在世界的投射逻辑,正是因为这种违背常规逻辑的存在,我们就会用幻觉或梦境去解释(掩盖)。
从苏轼和佛印之间的“粪心与佛心”之辩,到荣格的“我们的外部境遇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射”,乃至物理学关于人类对世界认知都是电磁波在大脑皮层构建的共识,人类的认知主体正逐渐成为了客体世界的主宰。
刚看了《真实》,想在网上找一点幕后花絮,乱说几句:1电影没有中心思想。
寻找电影的答案,如同寻找捷径一样,是偷懒的做法。
好莱坞大部分电影有一个核心概念,如复仇,成长的代价等。
影片内容围绕核心概念分层次表述。
即使如此,怎么说也比说什么重要。
逻辑如同球队的防守,但影片肌理人物趣味才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部分,观众需要的不是说服,而是共鸣。
杜飞该片显然叙事的那个杂耍性质要大于表述核心概念本身。
而且我觉得他也没啥核心概念,就是玩一下。
2真实一片有几个时空连接点,模糊了段落的套层关系。
类似游戏纪念碑谷。
部分观影者的迷惑在此?
试举例:1老导演拍片,剧情内容是片中情节,还是现实发生的?
2校监的梦境,梦中情节还是现实情节。
3摄影师打电话,拨号可以跨越平行时空?
4猪肚子里的录像带。
对录像带的好奇是小女孩段落的主要内容。
录像带天然是一个画中画跨越段落的容器。
5摄影师要拍摄的电影提前上映,模糊了时间顺序。
未来与现在并置。
等等。
几条线索交织前行。
以上列举的如同人体关节,盯住这些转换的通道,其他部分基本上是一个正常的电影顺序。
盯着关节后你会发现,这个结构形成的动物最后并没有走到哪里。
3看电影如同与人谈心,如果你的朋友有所图,那么他会尤其关心你的反应,表述清晰或声泪俱下。
但过于理智或感性都不是好的交流方式。
文学上说通常有三种办法:1抒情式的,讲性情的。
2动词式的,即现在文学圈时髦的记者体。
3描述式的。
专精一种是才子文章,最好的叙述是长期自我训练后三种方式的自由切换。
电影也是一样,某派讲逻辑,某派讲性情趣味,某派讲语言师承。
杜飞显然不是某种正统的学院派导演,趣味不及展开,人物关系也单薄的如同漫画。
靠点小逻辑兜兜转转,不登大雅之堂。
影片是成立的,也到此为止。
4我看最好的还是摄影,风格诡异。
不追求通常意义的影调,压了大部分影子。
大光圈浅景深,画面清冷有锐度,室内外调子一致,极高级。
红少蓝绿多。
曝光严谨,层次如黄河九曲,好的令人发指。
拍摄现场应该做了大量的执行工作,小成本不知道咋操作的。
道具也花心思,摄影的车,老板的房间等,貌似某种架空的近现代,匹配上高逼格摄影,有点好莱坞白日梦式的荒诞。
导演作为一个DJ,估计生活里就认识很多纸醉金迷的怪咔。
勾肩搭背之余借鸡下蛋,攒了这么个调子。
威尼斯今年愈发疲软,多收怪片,为怪而怪。
口味飘忽。
该片进了主竞赛未必是好事。
但卖相不错,在小圈子里应该有些人缘吧。
所以我还在找这个片的花絮,望有心人分享...
点击收听一声、二声、三声、四声朗读作为一个天赋异禀的存在,我仅仅用几十年就完全掌控了这个世界。
你们这些卑微的生命体为我欢呼喝彩,好像我做成了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事。
对你们而言,征服这个世界已经是能够想象出的最伟大的事了,但我怎会满足于此。
从我征服世界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有了一个新的名字:虚幻。
我是一头野猪,我在拱一盒录像带。
那里面是我所有的秘密。
其实我并没有被杀死,因为你们并没有看到我的血。
从他开枪的那一刻,我就有了一个新的名字:真实。
征服一个世界已经无法满足我。
我要再造一个世界,一个待征服的世界,一个以我为边界的世界。
在那里,你们是猎人也是猎物,是参与者也是旁观者,在梦中醒来也在梦中梦到醒来。
我最喜欢教导主任,他是一个虚伪到底的人。
他身上有的我都没有,这就是我喜欢他的原因。
我有一个小熊,它被我遗落在秋千上。
它很迷茫,希望爸爸不会两枪杀死它。
我要同时充当两个世界的君王,你们同时充当两个世界的奴隶。
你们这些卑微的生命体也将在这两个世界中流转。
你们不可以为所欲为,因为那些掌控权力的人,往往是奴隶。
我是这所学校的教导主任。
我喜欢女装。
我看了一盘录像带,又一头野猪被杀死了。
秋千上有一只熊。
即使在两个世界中被我奴役着,卑微的你们也丝毫不会察觉,因为你们无法知道你们竟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也没法看清两个世界之间的边界。
你们只是像沙子一样,在沙漏里颠连,你们以为走到了最后,却发现那只是开始。
我不是疯子,只是你们不知道我在说什么。
微信公众号:EyeLoveYou电音故事5分钟颠覆一部电影
还记得在早些时候,电影对我来说就是讲故事。
要么是通过故事来突出人物主角配角的性格特点,要么是展示编剧牛逼的思维能力故事剧情特别牛逼。
慢慢地看的电影多了,发现有些导演和编剧开始采用倒叙或者是插叙的方式来讲故事以给观众一种特别的故事理解感。
这部电影打个比方就像是病毒代码,在看的时候人脑就在一部部分析剧情和人物关系,似乎找出其中的一些逻辑关系结构。
正如在夏歌影评理所用的词“奇异点”,在影片中不断地出现。
这使得我们一直觉得挺不自在不舒服却又一直跟随着导演的诱导来找寻各种蛛丝马迹之间的逻辑关系。
结果到了最后,影片忽然结束的时候会觉得我操这尼玛是啥啊。
然后才明白过来,正如影片的名称“真实”,本片就是让你明白这个真实就是不真实。
正如病毒程序命名为“点开我有奖”,点开啥奖都没有反而中毒了。
导演拍摄本片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让观众中毒,虽然大家确实“中毒了”(感觉到如影片中节目主持人得的脑子内部的疹子一样)。
导演的目的正如影片中的导演一样,就是为了让大家觉得自己有牛逼,并享受这种感觉。
我觉得,导演达到了这个目的。
推荐夏歌的影评:如何评价真实这部电影——导演x炸天!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549151/
杜飞总是玩逻辑线索丢失或象征,法国女孩reality是标记杜飞这部剧的第一真实视角,她在拍一部剧,剧中的角色有变态校长、心理治疗师、找呻吟的主角甚至女孩真实视角下的外国导演和公司本身,关键点是女孩拍的电影对真实女孩来说是荒诞的,给他拍电影的外国导演是荒诞的,剧中剧是不真实的所以女孩看录像中的精神病院和电影院导演的对话同步,任然是荒诞的剧中剧
我没看懂这电影。
这大概不用在前面加个“实话说,”因为我不知道有谁能够看一遍就能看懂。
影评各有解释,大家都是评论家,这句话出自真心。
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经验不尽相同每个人的理解也就不尽相同,这又是这样一个雾里看花的片子。
花都一样,你从雾里看到的花和别人一样吗?
何况欧洲人的电影……有谁能不看影评就能直接看出那个《白色上帝》讲的是什么?
至少我长在亚洲。
那么,还是不要再谈每个人的哈姆雷特了。
想象源于作者,于载体传递,终结于读者。
我得到了什么想象了吗?
我没看懂,试着去理解这电影想要传达什么有些困难。
让我看看这电影有什么特质吧——每一个镜头都是“梦”,看似真实发展但总有那个让你发现不合常识的地方,久而久之你就知道这不是一个“真实的电影”。
要说故事概要——这货要拍个电影,投资人说要找尖叫;小女孩想要看那猪肚子里完好无损的磁带;得了“脑内麻疹”的主持人;不知道是在梦里还是真的穿女装做荒诞事的教头;还有那个拍小女孩电影的导演……电影里最为主要的线就是“尖叫”,其余的人物穿插其中,我不想也不会更没有能力去理清什么脉络,但我想大家若是看看电影中的那些重复但不一样的镜头以及那些只有一次的荒诞镜头多少会有些明悟或暗唔。
另外,当你看完后,试着回想剧情,再回去看看,你会发现你想起的某些情节根本不是在一起被讲出来的。
混乱,真实却又不真实,你分不清楚。
哦说真的我不知道我在写什么。
总之,我想,我得到的就是这种不知所谓,这就是它带给我的感觉,还有背后的微微发毛。
哦,我也许看懂了。
我需要奥斯卡级别的呻吟——《真实》(昆汀·杜飞)影片一开始我们的好奇心小萝莉和爸爸去打猎,爸爸猎杀一头野猪带回家,给野猪开肠破肚时候小萝莉看到一盘录像带从野猪肚子里掉出来,于是对这盘录像带产生了强烈的好奇。
场景转换来到电视台的摄影棚,幻想自己有皮肤病的节目主持人穿着巨大的老鼠皮毛服装在镜头里浑身抓痒。
我们的主角,想做导演的摄影师提出想让主持人来演出自己的电影,但遭到了拒绝。
于是他去寻求自己原来的老板,脑回路异常的制片人。
而脑回路异常地制片人正在看他投资的一部片子的样片,由一个不会说法语的纪录片导演拍摄。
片子讲的是什么呢?
讲的就是片头出现的小萝莉看到录像带的事情。
进行到现在大家应该觉得片头好奇心超强小萝莉是虚拟的人物,然而接下来幻想自己有皮肤病的节目主持人在路上遇到穿女装的教导主任,穿女装的教导主任开着敞篷吉普车又撞见了好奇心超强小萝莉,现实中的幻想自己有皮肤病的主持人就这么和虚拟中的好奇心超强小萝莉时空重合了。
然而画面一转,穿女装的教导主任出现在时间安排得很满的心理医生家中,上面一幕情景是他在梦中梦到的故事。
时间安排的很满的心理医生是想当导演的摄影师的老婆。
想当导演的摄影师得到了脑回路异常的制片人的许诺,只要找到奥斯卡级别的呻吟声就同意让他拍电影。
就这样几组人物在不同的或虚拟或真实的时空中不断地交叉相遇,以上内容仅仅是整部影片的三分之一。
说烧脑本片似乎又并不想表达什么特别的寓意,有一种很不好的感觉是这似乎就仅仅是导演私人的恶趣味而已。
我看过很多影评按照配乐和非配乐段落来区分真实和虚拟,也有根据英语和法语段落来区分。
其实并不需要很在意哪里是真实的,哪里是虚拟的,只要集中享受导演带给你的一波波目瞪口呆就好。
比如录像带里到底是什么内容,比如教导主任那段描述是梦境还是现实,比如摄影师最后自告奋勇地住进了精神病院所以他看到的世界是否可信等等。
这部影片是2014年的威尼斯参展作品,引起广泛讨论。
至于片名为什么叫真实,是因为好奇心超强的小女孩在影片中的名字叫Réalité。
强烈推荐,但千万别太认真。
个人影评公众号:章鱼四宝饭
主持人摄影师线的一个思路。
不一定对。
1.得湿疹的医生梦到自己是美食主持人。
得了湿疹(挠)。
找医生看病。
得湿疹是医生的真实,主持人是医生的梦。
因为是医生的梦。
所以医生有皮肤症状却感觉不到痒。
2.主持人在节目录制期间休息间内梦到自己是摄影师(摄v1)在影棚拍节目。
【黑人小哥此时红格子衣服。
最后摄影师在工作室醒来黑人小哥也是红格子衣服】。
摄影师(摄v1)在拍摄期间躺在地板上睡着。
梦到自己(摄v2)想拍电影【“特写镜头很棒”后来有主持人的特写镜头。
待定。
】。
并在工作结束后找到主持人让他加入【这里开始是摄影师视角。
这里的主持人是摄影师梦到的主持人。
】拍节目是主持人的真实。
摄影师是主持人的梦。
3.摄影师(摄v2)找投资商投资电影(挠。
证明和主持人同人。
)。
投资商塞烟。
出门谈情节。
然后摄影师在看台睡着。
梦到自己(摄v3)找投资商谈电影。
投资商莫名闻到烟味。
【摄影师说是自己抽的。
摄影师记得投资商不记得抽烟情节因为这是摄影师的梦。
】建议出门谈。
再进门。
抽烟。
谈情节。
提出奥斯卡呻吟。
打翻墨还没搞清楚哪个是“真实”哪个是梦境。
4.摄影师(摄v3)在车里练呻吟。
梦到奥斯卡颁奖开头。
自己(摄v4)醒来。
(梦中梦到自己醒来。
)5.摄影师(摄v4)到工作的地方待机。
拍到砸到自己脚的人呻吟。
主持人打电话来请假。
(主持人没露脸。
因为这是摄影师视角。
)【此时黑人小哥白色条纹衣服。
】6.摄影师(摄v4)到健身房录呻吟。
录到很困(有很困的镜头)。
梦到自己(v5)和老婆拌嘴到车里睡。
车里睡的自己梦到奥斯卡得奖后醒来。
7.摄影师(v5)梦中梦到自己醒来。
变成了(v6)。
摄影师(v6)打电话延长时间。
8.摄影师(v6)老婆去看电影。
在影院睡着。
梦到电影上映了。
自己(v7)跑出来阻止看客。
打电话给投资商说明。
投资商说你做恶梦呢。
摄影师(v7)借枪。
提醒上班迟到。
9.摄影师(摄v7)去上班(挠)。
和摄v1的车停在一起。
v1正在影棚拍节目。
【看第二条。
黑小哥红格衣服。
v1和v7的外套不同。
注意。
】v1晕过去。
(此时因为梦里看到了和自己一摸一样的人主持人惊醒)10.主持人(主v1)梦到自己醒来变成主持人(主v2)。
看到摄影师(摄v1)躺在地上。
【此时黑人小哥衣服回到了开始的红格子。
证明是同一条线。
】摄影师(摄v1)醒来。
主持人(主v2)和摄影师(摄v1)说我们是同一个人。
摄v1开车去精神病院。
11.摄影师(摄v7)看到了自己(摄v1)觉得自己一定是疯了去了精神病院。
碰到了后到的摄v1。
在病床上打电话。
每个梦境的转换其实都是有迹可循的。
我们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比如摄影师想要奥斯卡的呻吟。
就会梦到奥斯卡颁奖。
比如摄影师得不到好呻吟就会梦到去录呻吟和延长时间。
每前一个梦都是后一个梦的真实。
另一条小女孩线暂时没有弄清。
小女孩线和摄影师线的交汇点也没弄清。
欢迎大家踊跃开脑洞。
我的一点猜测:摄影师的戏是导演。
【小女孩看的录影带结尾是摄影师用手框出来的视角】。
导演的戏是小女孩。
主持人线还有一条我也没搞清。
最后他扯医生说自己很困扰特写了个镜头。
这里穿的是便服。
10里醒来时是穿着鼠衣。
猜测是“戏”线。
有点乱。
暂时这样吧。
好累。
自从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论文化确立以来,我们就陷入了一种谬误:认为真实是至高的品格。
真实之下是更低的真实,真实的末端是假象-恶魔。
柏拉图的“山洞”外面是什么?
这个问题假定了等级序列。
实际上山洞外面还是山洞!
但是我们不应该是绝望地发现这个事实,苏格拉底在这个山洞走来走去里追求他的真实,但是真实之外是没有真实的。
这种绝望是没有理由的,除非你能上了天或超脱这个世界。
苏格拉底失败了,他走不出山洞。
但是苏格拉底之死,应该让我们欣喜:每来到一个新的山洞,这里的土壤就更加新鲜,每个新世界都更加让人兴奋和激动。
既然在这个世界里,苏格拉底也是走不出来的。
倒不如,让假象发生作用。
尼采的酒神精神,让真实与假象平等。
并且一种摆脱了绝望的乐观的精神,才是主人的创造精神。
在这个电影里表达的正是这种尼采的平等观——它让创造成为可能,并且使艺术比庸常的目标“更高一些”。
那些想要在电影里找到真实的观众,其实就是那个走不出山洞因而绝望的苏格拉底。
现在苏格拉底死了,你们应该好好感受一下。
然而我们不应该是绝望的,苏格拉底之死,我们应该高兴。
在当下,资本主义公理已经完成了自身的虚拟化,并且善与恶已经成为了一种流变的概念。
你要在这里找到真相、真实和善,必然是一个绝望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小资自由派总是抑郁的。
但是,找不到真实我们就不活了吗?
或者这个企图本身就是错误的?
资本主义生产已经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危险,是我们不会欲望。
一种抑郁的危险,它会毁灭世界,比如原教旨主义运动。
但显然,我们应该继续在这个山洞(世界、生活)中骗着自己走下去,在每一个新到之地发现新的欢乐。
并且努力从这个等级社会中实现平等。
努力从这个等级社会中实现平等:让混沌发生作用,去实现主人的意志,一个无政府状态的世界。
主人的意志,是创造的意志,破坏就是创造的意志。
相反的,那像掌控权力的人,往往是奴隶。
挺有意思的,可惜不是一部电影
这样的烧脑电影还能带来爽感吗?恕我肤浅
大卫·林奇电影里的梦是有迹可循的潜意识,本片的梦则是零星杂碎的想象力拼凑出的片段。当然,每个人的梦都能拍成电影,就看你有没有这个艺术能力。它的“真实”就在于导演拍出不可名状的感觉,这和很多时候我们想要描述怪诞梦境却无法言语的状态很相似,所以除非你经常做梦,不然这电影很难引起共鸣。
尼玛罗珊娜出现了多达两分钟,感动哭
它既不是一场大卫·林奇式的梦魇,也不是一出布努埃尔式的幻想,而是一次令观众浑然不觉的催眠。
也许人的内心都曾有过这样那样的小剧场,觉得事情的发展可以是不同的结果,甚至是愿意生活在那样的平行世界中。真实和虚幻从来都只是一墙之隔,有时候你所看到的并非是绝对的真实,甚至有些时候真实也是不必刻意去追求的。有时候挺想让脑子里真正放空,只去想那些只关乎自己的事情,可以把一切别的事情都抛诸脑后。虽然知道胡思乱想并没有用,但也一直愿意如此,灵感的火花也都是从这里开始的,人类的智慧也是。
烧脑电影的逻辑就是随你怎么编
boring as fuck
画面
21/5/24:电影什么都不是,杜批阅一边嘲讽还一边拍哈哈哈哈。
Une circulation sans sortie.
实话…没搞懂,跟我看完穆赫兰道,贝尔的圣杯骑士一样蒙蔽…不知所云的感觉~一种我不懂的艺术?
没有什么是真正的真实
都元电影了,不好笑也不性感
三点五星,现实梦境傻傻分不清,嵌套中的嵌套,梦中梦中梦,没有剧情玩的是小巧思玩的就是荒诞解构,看着看着就把这电影看完了哈哈
第二部在解讀空間上更大了。也是評論電影的電影。夢境抑或真實?或者不重要。(想到林奇)影片營造出像鏡子與鏡子面對面時互相投射的無限影像感。雙重後設的架構不斷地干擾觀眾。如那盒錄影帶象徵的「懸念」,以及最後小女孩所的對待的行為都很諷刺。如「莊周夢蝶」校長與小女孩之間的關係。但是這部要表達的點好像沒有那麼的清晰了。
当代布努埃尔,钢蛋你是磕了多少写的
戏耍电影节评委的东西
bgm弄得我头痛。这片本无逻辑,强行解释的人简直够了。
其实不推荐观看,因为很难称之为一个故事。但是我就这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