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镜头,叮咚缓慢侵袭进入人心唤起恐惧的配乐,还有四位小演员的绝佳演技,观影过程中可以让你轻易代入。
在代入的过程中绝不是轻松舒服的。
成年后,几乎不太能回忆起童年由一些小细节引发的行为,不管这些行为是出自邪恶的意志亦或是善良的意志——但往往是那些最令人深刻的回忆常驻于心。
伊达偷偷的捏姐姐安娜的皮肉,因为安娜的人格缺陷导致她不能全然的做出相应正常的反应,于是伊达的恶意加大,往姐姐的鞋子里塞上许多玻璃渣,导致姐姐脚底出血受伤,也是非常惊悚的细节……善恶就在一念之间。
当下思考问题的时候,你的一念可以将整件事情引导到天堂和地狱,最后你会化身为天使亦或者魔鬼。
但就算是魔鬼,也可以蜕变成天使,就像伊达。
伊达的行为,让我回忆起我童年的时候,也会趁母亲抱着其他家的小孩宠爱的时候因升起的巨大的嫉妒心和占有欲而偷偷的暗地里掐那个小女孩的肉,听她大哭以后,会获得一种扭曲的满足感。
这些都是异常和邪恶的倾向,即使在孩童中也不比大人出现的更多或者少。
当一个孩子的心理,被一个不健全又无爱的原生家庭影响后,很容易变得缺爱,思想与行为变得异常,甚至像本杰明一样具邪恶倾向,但最终做出的选择不是说完全就是原生家庭,童年环境造成的,本杰明自身的性格与心理也非常扭曲和黑暗,他是具攻击性的,没有包容心与接受能力,相信他也根本不知道那些到底是什么,他缺乏一个引导,于是当邪恶在这个孩子身上,通过自由意志扭曲的做出行为选择的时候,可以看到他的力量是多么具有破坏性和严重性。
他也根本意识不到他行为本身的影响。
邪恶,本就不可理喻。
在看到他丢猫并杀猫的过程中,我也不自觉想起我和一位朋友的聊天:
也许大多数孩子在做一些毫无同理心的事情的当下并没有意识到这件事行为本身代表着什么,直到长大以后。
这离不开个人性格以及人格的阴暗面和成长经历环境造就的影响。
但重点还是关乎自由意志的选择——这个世界是二元性的,因此在做选择的时候,大多数人其实都会不自觉偏向更加冷漠、负面、自私的选择,就好像生于这个世界,多少都会被沾染上异常和负面的特质。
但这里有一段关于自由意志的说法:“你使用自由意志的效率取决于你与高我(也就是灵魂、内在的良善)的连接程度。
你与高我断开的程度决定了哪些地方你不能使用自由意志。
但是你总是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力。
你可以使用这种权力来扩展你的自由意志。
你自己所显化出来的领域叫做“可使用范围”。
使用你的自由意志可以扩展这个范围。
这没有限制。
2019年3月16日匈牙利布达佩斯灵魂家族工作坊”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也许不同人有不同理解。
简单来说,如果在做选择的时候——无论你处于何种年龄阶段和人生历程,你都可以静下心想想,我是否还有更好的选择?
——有意识的将自由意志导向更加积极正面的倾向,比如在和人发生冲突和争吵时,大多数人都会下意识的反击、会骂别人,但如果每个人都能意识到,他们其实是真的有选择的——也就是自由意志,那么他可以在吵架的当下思考:那个人如此攻击我,可以从中体悟到,其实他也受伤了,但他不知道如何处理和面对他自己的问题和情绪,所以他也是无助的。
如果在这个当下,静心,做出这样的思考,那么往往在当下你就能做出更加正面积极的选择——你也许会和气的告知对方:我能理解你的处境,但我希望我们都可以静下心再好好谈谈。
就好像本杰明在面对她母亲的责备时,他或许也能说出理解他母亲的话来——但他只是个不成熟的孩子,又能对他有多高的要求呢?
好吧,有些延伸展开的说了。
实质上,每一个选择的当下,都是能让自己更加有效率的做出更加正向自由意志的机会,如果能好好运用,那么这股良善的力量也会像安娜一样,战胜那个摔不死又无法被轻易觉察的黑暗的。
无论是小孩还是大人,拥有更多的同理心,就更能团结更多的正义的力量。
一部由四个儿童(6一12)岁演绎的惊悚片,适合成人观看,少儿不宜。
最近日子里看的比较过瘾的片子,四个孩子的演技太到位甚至被惊艳了,小小年纪是如何作到把控的呢,人物心理推拿揣摩可圈可点,关键由儿童主演的一部惊悚电影,却可以让人全程无尿点,剧情紧凑接连不断命案的发生,让人拍案叫绝!
电影讲述安娜先天智障无痛感与妹妹益达和父母四人搬到新住处,下楼玩耍中分别结识的12岁小男孩本杰明和患有白癜风6岁小女孩,谁知12岁本杰明和6岁小女孩都拥有不同超能力,本杰明用意念可操控一切,先后杀猫、杀自己母亲、操控成人去伤害曾经欺负他十六岁男孩,而他所做所为6岁女孩和智障安娜全部能感受到。
劝告无果下,本杰明再次动了杀机,发挥意念让女孩母亲用刀杀死6岁女孩,为了制止这个小恶魔,姐妹俩最后联手用超能力在无痕迹下杀死了小男孩本杰明。
第一次看小孩演的残忍血腥的片子,所做所为连真正的坏人都过犹不及,其实恶无处不在,并不是只有坏人行凶,看后毛骨悚然,在缺少爱的单亲家庭氛围下,畸形的心理再加上自身的超能力,从骨子里的恶在小小年纪上体现,这一切的发生,大人全然不知。
除了本杰明控制大人去杀人,几个主角之间的肢体冲突却并不多。
冲突像孩子们的超能力一样只随着人工湖的水波纹和地面的沙石纹路在无形中出现。
电影塑造了本杰明这样的一个恶,爱莎这样的善,安娜这样的纯洁,和益达这样的成长期在善恶之间摇摆不动的儿童。
或许电影想要探索儿童世界善恶的走向,就像本杰明也是被环境不重视,从小恶走向大恶,而爱莎和本杰明有相似的背景却也被环境塑造成早熟而善良,安娜因为智力停留在三岁,代表着无法被污染的纯洁力量,代表了一切的最开始状态。
而益达则是在从小恶做出不同的选择产生不同的想法反思自己,最后走向善。
演员演技很好,但是或许是为了塑造这样的主旨和人物形象,无辜者这部电影反而失去了一定的恐怖感,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吓人,期望值很高,看下来就觉得平平无奇,只能从主题内涵方面夸而没有让人感觉毛骨悚然难以忘怀的神秘恐怖感,是一部恐怖片的失格。
虐猫恐怖,控制别人杀人恐怖,让男孩腿折断恐怖。
但是让我具体想起来又觉得并没有那么深刻的记忆点。
这是一部孩童视角的伦理惊悚片,几个主角都是孩子。
另外几个配角也全是这几个孩子的父母,且出场的频率不高,全片以孩童视角贯穿,包括摄影机也一直在以较低的机位去运行。
因为这个全片看下来给人一种在挑高特别低的地下室里待了2个小时的逼仄感。
影片结束后几个小时。
回想这种感觉的来龙去脉,我总结出以下几点:1.首先是故事背景,影片以一个6岁左右的孩子ida以及她的家庭为切入点展开,ida因为父亲工作的关系搬到一个新的社区,父母的工作都很忙,平时都很多时间去陪伴ida,她还有一个姐姐anna 但是姐姐小时候因病失去了语言能力,智力也只有三岁左右,无法与ida产生更多互动,甚至因为姐姐的病让爸爸妈妈明显更关心安娜而给予到ida的关爱较少,所以ida平时一直都处于一个很孤独的环境当中。
另一个主角小aisha(女)和ben(男)两人都是单亲家庭,并且都是少数族裔,因此同样都处于无法完全融入当地社区,又无法在各自的家庭得到足够关爱的孤独状态。
这样的环境使得他们三人更容易找到彼此抱团取暖,但同时也造就了这几个人注定特别的敏感,容易走极端。
2.其次是人物关系,前面说过,几个孩子在各自的家庭都并没有得到足够的爱和关注,其中尤以ben的家庭最为糟糕,他没有父亲,且全片没有一处提示过他父亲有参与过他的成长,她的母亲有严重的暴力倾向,两人之间完全无法有效沟通,这导致了ben像一只野蛮生长的幼兽,敏感,封闭,渴望爱但又无法对他者产生共情。
也引出了后面的故事。
而小aisha是ben的另一个极端,她虽然也是单亲家庭,但明显在她成长的过程中父亲并不是完全缺席,(影片有暗示她父亲已经去世)因此在她的心田并没有完全荒芜,她的母亲虽然工作很忙(经常要上夜班)但两个人在一起时有给到aisha足够的关爱。
aisha的敏感和封闭更多的是来自周围环境对她因白癜风而病变的皮肤而投来的异样目光。
虽然不被周围人接受,但aisha的精神世界很丰富,她可以自己跟一个玩具对话玩一整天,妈妈不在她也能自己吃饭,自己照顾好自己。
最后就是周围环境:他们居住的社区,很明显并不是特别富裕,且以白人为主,像几个主角,特别是属于少数族裔又是单亲家庭的两个孩子。
融入这样的环境对他们来讲太难了。
在几个孩子在外玩耍的镜头里,他们的周围甚至都没有几个同龄孩子,出现了同龄孩子的镜头也是用来展现被霸凌的情节。
几个不同的因素的共同塑造下,整部影片给人一种压抑,逼仄的底色。
而在这样的底色之上,影片加上了这几个孩子拥有超能力这一设定,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心智不健全,善恶观模糊又有超能力,可以随意伤害,甚至操纵别人。
这给整部影片加上了一层浓浓的惊悚色彩。
关于超能力的设定,我认为,除了给到影片更多的观赏性以及情节推进的戏剧性以外,导演还通过这一设定给到观众(我本人)以这样的思考:孩子们拥有的超能力是他们对于外部环境给到他们的压力的反馈,是他们对排斥他们的社区,不关心他们的父母,欺负他们的坏孩子所能做到的反抗。
在一般展现这样社会问题和家庭问题的影片,超能力会被暴力,或者诉诸法律的激烈的辩论所取代,但无论表现的手法是什么,造成这样后果的都是同样的因素,这些因素每一条单拿出来都比超能力复杂,超能力这一点正是最简单,最符合孩童行事风格和逻辑的。
另外一点,就是超能力的生长,什么样的力量会是的孩子们的超能力变强,影片刚开始时几个孩子的能力都很弱,念力只能移动瓶盖,但是随着几个孩子聚在一起,他们的能力还是越来越强,甚至后来随着他们的关系变化,各自的超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而总结下来,影响他们能力变化的,是情绪,这种情绪可以是恐惧,可以是爱,是恨。
思考到这,也就迎来了影片的结尾,同时也带来的影片的主题,不是超能力杀人,是仇恨杀人,不是超能力救人,是爱在救人
无聊。
拖沓。
催眠看到40分钟的时候,我都没看明白这电影到底想说什么要恐怖不恐怖,要悬疑不悬疑,至于这个隐喻那个隐喻的,全靠脑补看电影是吧最后是什么玩意?
俩小孩斗法然后一堆小孩围观是吧,姐妹一拉手就其利断金了,而且单说这个斗法难道不莫名其妙嘛?
这么拍可真省钱啊太蠢了简直太蠢了简直
《无辜者》的主角是四个孩子。
在某种意义上,他们颇能代表大量接受移民的背景下当今北欧社会的人口:出身典型北欧中产家庭的伊达(Ida)和有自闭症和语言障碍的姐姐安娜(Anna)都是一头金发,眉毛淡到看不见。
这样的形象让人想起《闪灵》等恐怖片里常见的金发儿童形象。
和母亲同住的黑人小姑娘爱莎(Aisha)有一头浓密的黑色鬈毛儿。
而同为单亲家庭的小男孩本(Ben)则是典型的阿拉伯人长相。
四个孩子的家长各自忙着自己的活计,孩子们有些孤独地给自己找着乐子。
他们似乎在对彼此的感应中结识,玩到一块儿,并在这一过程中认识了自己的超能力。
在《无辜者》的开头,伊达似乎不满父母在姐姐安娜身上倾注了太多精力而偷偷往安娜鞋子里放了碎玻璃。
疼痛的安娜只能咿呀咿呀却无法表达,到回家后脱鞋才看到脚底鲜血淋漓。
而黑人小姑娘爱莎则在自己家中感受到了这一疼痛——原来,她不仅拥有心灵感应的能力,还和安娜尤为心意相通,不分彼此。
她和安娜后来成为了好朋友。
爱莎更引导患有语言障碍的安娜表达自己。
《无辜者》开头的另一个细节是,小男孩本向伊达展示了自己的用意念驱动事物移动的能力(此时他的能力只能移动很小的石头)。
拥有力量而不懂这些力量所带来的伤害的意义,他和伊达将一只可爱的奶牛猫从楼顶摔了下去。
随后,更是残忍地虐杀了猫咪。
(不同与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当家主母》虐杀猫咪镜头,这一镜头是用道具拍摄并用很暗的打光隐藏细节,并未伤害到动物的生命。
)这个细节至关重要,因为当“死亡”这一残酷概念骤然闯入儿童天真的世界,父母如何引导其理解便对儿童的生命认知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如哈内克荣膺金棕榈奖的名作《白丝带》里,当小男孩初识死亡的真意(死去的人再也不会回来),他先是愤怒、悲伤、不愿接受,随即在巨大的恐惧中去验证上帝的权威(这样的事也只有无畏的儿童做得出来了)。
而当他认识到上帝可能只是个淡漠的旁观者时,那由父亲灌输而来的对上帝的敬畏也荡然无存。
而色厉内荏的父权也随着上帝金像的掉漆而一并倒塌。
在对一切权威的蔑视中,这些手臂上系着白丝带嘴里唱着宗教歌曲的小孩从杀鸟开始,一步步走向二战的刽子手。
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之间仿佛有一道神秘的沟壑。
活泼无邪的孩子们不知道哪天开始便学会了沉默和欺骗——这些成人的花招。
而这样的习得往往比大人们以为得要早太多。
当人们希望回答,是坏人长大了还是长大后人变坏了的问题时,对“恶的起源”这个问题的影视探索正在不同角度生产出引人深思的艺术作品。
比如《无辜者》的背景明明是物质和精神文明都高度发达的“人间天堂”北欧社会,不是被宗教和容克地主统治的保守德国乡村。
四个孩子的肤色也符合种族融合的美好图景。
那么这些隐隐约约的隔阂、显而易见的孤独和莫名其妙的暴力又从何而来呢?
电影没有给出答案。
在《无辜者》里,小男孩本还没理解自己的超能力意味着什么,便随心所欲地施展这一能力去教训跟他不睦的伙伴们。
甚至仅仅是为了检验自己的能力便滥用之。
这正是邪恶最骇人的面貌,不是《异形》系列里异形无处不在却又无影无踪的恐怖,也不是蝙蝠侠系列中小丑那种对混乱顶礼膜拜的无秩序之恶。
邪恶最骇人的面貌是一张小孩子无知无畏的脸,他/她扑扑闪闪的睫毛那么浓密,瞳仁清亮得像一汪泉水,皮肤上可能还撒着几粒俏皮的雀斑。
然而人的律法和神的律法在他/她那儿都无计可施。
异形想要繁殖,小丑想要挑衅,而小孩子,你不知道他想要什么,也许他就是觉得好玩儿。
也许他就是觉得,既然我有这个能力,我就去做点什么。
《无辜者》的惊悚感和恐怖性正是如此:游乐场上,孩子们正快乐地踢球。
但镜头竟慢慢推上前去,像一道恶毒的目光。
那是本的视角,又何尝不是人心中时常会闪现的恶意的视角?
只是凡人并无超能力罢了。
于是那飞奔的孩子突然咔嚓一声折断了腿。
又如厨房里,温柔体贴的母亲忽然将菜刀握在腰后转过身来……恐怖不在危险的环境或逼仄的空间中,而在北欧那懒洋洋的阳光之下,在儿童无邪的双眸之中,在最亲爱的家人和盆友那里。
从见到本虐猫开始时,一开始好像有点邪恶的伊达渐渐感到不安、恐惧。
如果说她此前伤害姐姐安娜而安娜无法表达,现在她明显对生命的脆弱和伤害的意思有了认知。
而在本将魔爪伸向爱莎时,伊达终于开始对抗本的邪恶。
6岁的伊达在彷徨中请教母亲,如果身边的人伤害了他人,我该怎么做?
母亲说:告诉大人。
伊达又问:那么大人会怎么做呢?
母亲说:大人会向警察求助。
而伊达并未求助。
现在,她认识了力量和暴力仅有一线之隔。
但她选择像个小大人那样一边害怕一边维护着这个秘密,在执行计划前紧紧抱着母亲默默流泪,大有不成功便成仁的意思。
伊达假装贪玩将本引到本犯案现场之一的天桥上,将本推了下去。
而目睹了这一切的路人甲则震撼不已——小孩儿怎么会如此运筹帷幄、勇敢果决?
但这次“拨乱反正”没有让本回头,倒让伊达摔伤了腿打上了石膏。
最终,在社区静谧的公园里,甩掉了腿上石膏的伊达跑向安娜一起勇敢地对抗本。
安娜仍然不会说话,走路晃晃悠悠,但她对善和友爱的信念似乎强化了她的力量。
大人们还在三三两两地聊天,对这其中的暗流涌动一无所知。
只有小朋友们不知怎地感应到了什么。
连站在楼上吃瓜的其他小朋友们,似乎都扮演了某种角色……《无辜者》最好玩的地方就是它对暴力刻画的克制。
影片以大篇幅浓墨重彩刻画的,是孩子们的互动——因孤独而凑在一起,从一开始的戒备到逐渐走近。
因发现超能力而欣喜,又因感知到危险而惶恐躲避。
四位儿童演员的表演相当惊艳,如本最害怕的是不会说话的安娜。
只要他见到安娜,眼睛的回避就出卖了他。
患有自闭症的安娜永远目光涣散无神,而在她生气时,那微微蹙起的眉头和淡金色眉毛简直是正道的光blingbling在闪。
当伊达感知到危险而跑进房间时,想象中《闪灵》里那个经典的插进门板的尖刀镜头并未出现。
取而代之的是母亲要去出门采购的叮嘱声。
而到本该是高潮的两大boss终极对决时,则以一种沉默统辖一切:脚下的泥土在无声送到,人工湖的湖水则无声地涨落,伊达和安娜紧握着双手,而正义就不声不响地来临了。
到这里,《无辜者》的恐怖似乎告一段落。
在一个温柔的大全景中,小区似乎恢复了以往的安逸恬静。
《无辜者》显然无意渲染儿童世界的邪恶和不可知,而将善和爱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儿童自己对世界的观察和学习中。
于是,尽管这些孩子的家长对孩子们的超能力和小心思都懵懂无知,儿童间却隐隐形成一个互相感召和帮助的同盟。
而对生命的感知和呵护则由此萌生。
这样的单纯使《无辜者》终于没能像同为北欧电影的《狩猎》那般寒冷彻骨,而是在酣畅淋漓的惊悚体验中保留了一丝光明——因为人的存在,世界是不可知和可怕的。
也因为人的存在,世界也可能是可知和可爱的。
陌生的小区、静默的树林 、疲倦的父母…还有导致父母疲倦不堪却抢去几乎全部关爱的姐姐,那个无法表达沟通,看似智障的姐姐。
小伊达的暑假才刚开始,感觉却是这么的阴冷。
唯一能逗小伊达笑出声的,是院子里那个皮肤黑黑的大眼睛小男孩,因为他有着与众不同的“魔法”……初见片名和豆瓣评分时并不抱有太大预期,倒是海报让人眼前一亮,想着在周末忙碌之后看个新片对付着放松下。
北欧片的冷郁氛围让我一开始以为这就是个缓缓淡淡描述角色心路成长的少儿片(确实是),但在小男孩使出能力将下落的石头移飞时,我的倦意也被一并吹飞,并随着剧情的推进,心被紧紧的揪住。
没想到在最后一个月,遇到了今年所看惊悚新片的最大惊喜。
在观影过程中,孩子们的不同能力慢慢展露和提升时,兴奋之余猜想这是不是一部类似于《怪奇物语》的超能儿童作品,可能相较更侧重于心理恐怖氛围的表达。
讲述着心智尚未成熟孩童,如果拥有了超越常人可怕的力量,会出现什么情况。
也许创作者在“超能力”这层表象和隐喻下,想表达的是成人的态度和所塑造的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以及儿童最终对外界所作出的反应……也让我想到前两年一部儿童超能力恐怖片《魔童》。
然而随着情节发展,种种角色和情节设置上的细节,越发频繁地让我联想到大友克洋漫画生涯中早期的一部漫画作品——《童梦》。
关于大友克洋相信不用作过多介绍,享誉国际的日本动画导演、漫画家,金敏导演的引路人…著名的超能少年毁天灭地的漫画以及动画《阿基拉》,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而这部《童梦》,是其在81-82年期间发表的中短篇漫画作品,并在83年获得了第4届日本SF大赏。
是在漫画《阿基拉》之前的作品。
两部作品雷同的地方:平常的居民小区内的孩子为主角
无法说话表达的残障角色
却有一个能理解ta的同伴
以小见大的超能力表现手法
反派的控制别人追杀的手段
似乎只有孩子能注意到主角之间的超能力对决
最后一幕的环境、桥段、细节
虽然影片和漫画在形式、桥段上面有不少借鉴和致敬,但同时区别也是非常大的 。
首先反派设置,影片是家庭恶劣、受人欺负的小男孩,而漫画是无人照顾、心智如孩童的疯癫老头。
影片着重于表达是非观不成熟的孩童获得超凡能力后会产生的种种影响,漫画则将危险和邪恶集中于成年人身上。
而且影片在角色的描摹上更为饱满和细腻,比如主角小伊达有着明显的、具有说服力的转变和成长,而漫画可能因为篇幅问题、可能因为还是早期作品,在角色上更多是直白的呈现,使角色沦为叙述剧情的工具。
不过漫画在情节方面的惊悚值和场面感,拉到极致,更有一种如同观摩大片的感官冲击。
作为大友克洋的的死忠粉,倒并不反感这样的借鉴、改编和再创作,反而感到导演和编剧对大友克洋作品的同样热爱,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同路人”的兴奋……所以在评价时,毫不犹豫地给予四星推荐。
对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的黑暗进行了一次令人毛骨悚然的探索。
影片围绕一群孩子展开,他们在北欧明媚的夏天发现自己拥有神秘的超自然能力。
沃格特采用了一种克制的、近乎极简主义的风格,利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荒凉、阳光明媚的风景,在宁静的环境和日益黑暗的叙事之间创造了一种不和谐,看似田园诗般的环境却成为道德模糊和邪恶蔓延的悲惨故事的背景。
故事的核心人物,是年轻女孩艾达(拉克尔·莱诺拉·弗洛图姆饰),她和她患有自闭症的姐姐安娜(阿尔瓦·布林斯莫·拉姆斯塔德饰)一起,与本(山姆·阿什拉夫饰)和艾莎(米娜·雅斯明·布雷塞斯·阿海姆饰)成为了朋友。
艾达与姐姐安娜的关系,最初因自闭症而显得冷漠,但后来却展现出与周围环境的深刻、几乎超凡脱俗的联系,构成了影片的情感核心。
本从一个被欺负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恶意的传播者的转变尤其引人注目,它残酷地提醒我们,纯真会很快被玷污。
《无辜者》的首要主题是人性固有的二元性。
沃格特精心构建了一个叙述,将童年的纯真与残忍和恶意的能力并列在一起。
这部电影深入探讨了权力的概念及其腐败影响,质疑纯真是否是一种真实的状态,还是仅仅是缺乏腐败的机会。
孩子们脸上频繁使用的特写镜头捕捉到了他们情绪和意图的微妙变化,让观众成为了他们从纯真到腐败的过程中的同谋。
经常沐浴在阳光下的自然环境与正在展开的黑暗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隐藏的恶意的主题。
虽然《无辜者》主要关注心理恐怖,但它巧妙地解决了阶级和种族问题。
本是一个移民背景的孩子,经历了欺凌和边缘化,这在他走向黑暗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种叙事选择批评了排斥和伤害弱势群体的社会结构。
与探索类似主题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例如迈克尔·哈内克的《白丝带》、托马斯·阿尔弗雷德森的《生人勿进》(Let the Right One In),英国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的小说《水泥花园》(The Cement Garden),会发现其中的一些异同,《无辜者》讲述了一群孩子在发现自己拥有超自然能力后逐渐展现出的邪恶行为,而《水泥花园》则描绘了一群兄妹在父母去世后如何处理失去家庭结构的现实,并逐渐陷入道德和心理上的混乱。
故事中,四个兄妹在父母去世后决定隐瞒母亲的死亡,并将她的尸体藏在水泥中,以防被拆散。
《孤儿怨》则讲述了一个9岁女孩Esther被收养后,其真实身份和邪恶本质逐渐显露的故事。
Esther的邪恶行为逐渐揭示出她实际上是一个成年女性假扮成儿童,这增加了心理和情节的复杂性。
相比之下,《无辜者》更侧重于儿童群体的动态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探索纯真与腐化之间的界限。
海报&基础信息
主观评分:6分剧情概述讲述了一个凡人小女孩与3个超能力神仙小孩的故事。
3个超能力小孩里面有个没人性的坏男孩,虐猫,杀人,弑母。
有一个黑人小女孩想阻止男孩继续作恶也被杀了,最后凡人女主和亲姐姐,以及一些在阳台上的陌生人,发功干掉了坏男孩。
评价概述是真没想到是个恐怖片,不看简介直接看电影就会有的这种负面的情况(遇到意外的好片的时候也是真开心,开盲盒般的体验),上一次是看《生态箱 Vivarium (2019)》,后劲难受了一周。
到最后也没明白导演的目的是为了传达什么?
人性本恶么?
太荒诞了,遥控人,通感,还有隔空移物,甚至隔空掰断腿骨,这种都是纯纯恶心观众的伎俩没感受到啥内涵。
女主角的笑好假,每次对男孩笑的时候我就感觉她可能和她姐姐一样不太对劲。
印象深刻突然想到花猫和得白癜风的黑妹妹一样都是黑白花色的被坏男孩杀死的下场。
想回顾找几个截图的时候想起来,最后虽然女主帮助姐姐一起战胜了坏男孩,但她开始的时候也是坏的,往姐姐鞋子里面放碎玻璃,因为自己的嫉妒心,父母注意力都在残疾姐姐身上。
4星,片子就是表达不同环境境遇对孩子的性格塑造,即使是片中的反派本杰明,也不是什么天生恶人,他只是一直被人欺负,一直被家里冷落,接受了这种弱肉强食的现实。
所以他认为欺负比他弱小的生物来发泄,是一种很正常很自然的关系了。
4个孩子的成长环境从好到坏,和自我意识能力的强弱都有排序。
当他们变得强大时,报复社会的强弱也是同样排序的。
从这点来说这片子有教育意义。
爱护孩子,就是爱护我们自己的未来。
虐待孩子,就是等着孩子报复社会。
声效和视角设计(尤其头尾)非常精彩 但情绪和文本两头竟都没顾上 回味起来兴味索然 虽然还没到强拗视听的地步 但看样子估计也快了
有缺乏道德天生的恶意,也有天然的善,影片在通感上的体验显得可贵
最惊悚的一刻是把猫从楼顶扔下去的那一刻,是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接着是虐猫,接着是意念控制的复仇。儿童世界奉行的逻辑跟成人世界并不一样,是一片可以用纯真掩盖所有恶念的混沌,而父母对女儿们的不信任、读心女孩和暴力男孩成长于单亲家庭所遭受的心灵的饥渴,则让孩子们彻底失去了行为的界限和参照的标准。不曾拥有过爱的人无法去理解爱,最极端的状况是作为人性表达方式的爱的彻底丧失,最终所导致的人性的丧失。一锅沸水淋在男孩母亲身上的毛骨悚然让人几乎不敢去回想,可是我们并不怪这个男孩,像《内特拉姆》中的枪击凶手,我们甚至不会认为这是一个具体的人在实施具体的行动,而仅仅是一只野兽。我们不知这只失控的野兽下一口会咬住的会是谁的脖子。所有观念发育未完成的儿童都是一些暗藏杀机的野兽。无论如何,任何失职都该怪家长。
闪灵嘉丽捕梦网异能研究所。编剧没少看斯蒂芬金。以前倒很喜欢北欧这种克制隐忍的拍法。有点想念生人勿进。
故弄玄虚、又臭又长、非常无聊版超能失控
立意是很创意,孩子们有特殊能力也很让人欣喜,但意念大战真的太恶搞了,最后其实主题已经变了,成了惩恶扬善了,不是关注儿童家庭问题了。本来三颗星的,太多神吹意淫了,两颗星真实一下。
无聊的电影。这电影,要是没有特异功能,就是特殊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反而会好看一些。。结果,拍成这么个不伦不类的东东。。。不值一看啊。。
超能力邪恶儿童的故事……很有新意,而且是剧情片拍成人的风格
不娱乐,也没啥主题
《暑假结束了。伊达历经了一系列无人知晓无法言说但重于泰山的生命教育课。在密集地完成了太多决定一生的发现 探索 感受 选择和成长之后,她终于抱着妈妈大哭了出来。》其实是很想冲动给五星的,特别是最后的高潮戏,震撼,失语。小孩,初来乍到的新生命们的纯粹简单(且尚没有社会性的好坏是非观干扰)使得人本身就具备的神奇能力得到最为强而有力的显化。有如塔罗里四大元素小牌组里ACE的能量最纯粹最饱满,能量随着数字增大而混杂衰弱递减。
依稀记得中国八九十年代也有儿童超自然类惊悚片,起步不可谓晚。现在反而坐视北欧佬把新颖的视觉传达应用得出神入化,拔得儿童邪典新头筹,实在打击做题家们永远争第一的志气。童年里的残忍和冒险回忆,值得踏入成年世界的各位影视从业者投入资源去表达呈现,只是这里不允许对小孩子阴暗人性的刻画和对残忍画面的狂想。
大法師、康斯坦丁突變後的兒童篇,全片水準欠佳。
小孩子视角里不为人知的世界,真是一部充满童真童趣的北欧治愈系电影。
不驚悚,有點無聊。。。
郊区狂暴梦。我们还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时,就已经做错过了。
连续不断的推轨镜头将观众与片中角色一次次地建立认同关系,因此在无任何绚丽特效、仅靠严丝合缝的氛围音乐,便制造出“超能力”的决斗画面。这里的孩童不是单纯的天真的象征,而是拥有“超能力”的成人,在喧闹却又可自动忽视的白噪音之上,现实生活中成人世界的危机被改造成一幕黑暗童话。
有点像日本漫画 童梦
某种意义上是沙马兰的《不死劫》,不疾不徐的推镜将危险从画外拉回视野中心,镜头的蓄力消灭了对恐惧的猜疑与避闪,形成作者与观众之间更加平等的较量。孩童间恶念的气味自由弥散,像无菌的培养皿中不断分裂的细胞,也许根本与恶无关,一场纯真的游戏而已。
结局大快人心,前面的铺垫太长了,后面很有力。
202.08.20观于内向。小朋友版的发条橙和猜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