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上映的时候,整个美国都火热了。
电影院N场爆满。
我坐在走人的楼梯过道上看完了这一步电影。
虽然笑得差点喘不过气来,但回头知道自己笑得不是那个喜欢Anderson的可爱傻男人,而是我居住了10年的美国。
美国就TMD是一个流氓。
活生生把一个纯朴的Borat弱小的心灵一次次蹂躏。
他经过被判,他经过挫折,他甚至经过失恋和被嘲笑,但对于一个来自小地方的人来说,这些都是他最牛X的经历。
就像有人坐在北京后海的酒吧里嘲笑来京务工的人们一样,他们何尝不是由纯朴变为圆滑,也是因为这个社会对他的诋毁和侮辱,他们无奈的成为了人人害怕的年前抢钱党或者飞车抢包党。
唯一觉得的欣慰的是,美国还算是一个幽默的民族,他们把真的,假的,假的真的都拿出来嘲笑一番,当然肯定是笑别人再抽自己。
值得敬佩。
Borat是我去年看过最好的一部戏,哥们那一大白屁股我至今还没忘。
当最纯朴的人遇到最发达的社会,注定是一个蜕变的悲剧,当然,导演是按照喜剧来编排的。
人家哈萨克人也有提议说这部片子侮辱他们的民族的,但只是少数。
并不像我们中国人动不动就把民族自尊拿出来,一会说广告辱华了,一会说谁的话怎么了,就连发哥演一个新加坡海盗都被扣上无耻的“辱华”帽子。
网民成千上万的嚷嚷,民族自尊心不是嚷出来的,是把自己最不文明的东西拿出来,还敢展示给别人看,自己却觉特光彩的那种。
比如说,我们中国的小鞋,男人的长辫子,独生子女制度都是我在国外被问过千万遍的话题,我并不觉得提问的人辱华,是因为他不了解。
你说了咱的国情人家不就了解了么。
别那么害怕那自己家那点破事儿出来抖,抖一抖没坏处,发霉的虫子都出来了,最怕的就是不抖,藏着,让人给揪出来脸上挂不住还跟人家无理取闹吵架。
电影触及了我们XX总局一碰就炸的同性恋、政治、男女关系、女权主义等等你能想到一切肯定会遭封杀的话题。
这不,片子除了PP上马赛克了一下也没怎么处理了。
这叫尊重导演,尊重花钱买票看得我!!
我的话讲完了,偏题。
Borat无敌!
Shocked.some kind of documentary movie from a compere of KZ.The big culture shock.About the individuals and races,about Jesus, the wives and women, the respects, the people and the culture.To know that at least that we have to respect all the other cultures, especially the ones we do not understand.To know that some problems we confront maybe not only that loathsome when we see it merely from the surface,some people we used to regard as something dirty or ignorant also have their sadnesses and thoughts, even though you cannot think as them, you should not dismiss their thinking as a member of the human beings.Shocked and go back to your way to do some little things to the society, to make it some place better for us to live in.
整个观影过程中,我一直在无耻地笑。
因为这部影片实在是贱,贱到让低俗、下流、无耻这样的语言苍白得无地自容,所有的笑料都建立在嘲笑无知、捉弄弱智、宣扬交配以及展示生殖器这种低级题材上。
和它比起来,法拉利兄弟、迈克·迈尔斯这等屎尿屁大师基本属于洁癖患者,《王牌大间谍》、《惊声尖笑》这样的贱货高雅得完全可以算作严肃电影,而《美国派》、《色即是空》这类的性喜剧简直健康到可以当作义务教育的必修课教材,影片评为R级更是足以让全体17岁以下的地球人为美国影片分级委员会的宽大仁慈而感激涕零、五体投地。
然而,正是这种大无畏的下贱让人热泪盈眶,当然,泪水绝不是出于感动。
它会唤醒沉睡在你内心最深处的龌龊,让你的道德和羞耻心在没心没肺的笑声中粉碎。
放眼2006年影坛,它更像是一种行为艺术,面对着烧钱的特效大片、真实的传记故事、深邃的艺术精品以及没完没了的翻拍和续集,脱下裤子一边“撇条”,一边高唱“原始社会好,原始社会好,原始社会的人们……(此处省去50字)”,彻底排一排2006年的那点儿虚火。
故事讲述了哈萨克斯坦的著名主持人波拉特,为了介绍、学习先进的文化,和当地著名的制片人来到超级大国“US and A”,拍摄一部介绍美国的纪录片。
初到纽约,在经历了把旅馆的电梯间当作客房、在抽水马桶中洗脸、在公共绿化地里方便、在观光湖中洗内裤等初级不适后(我认为洗内裤这一情节充分体现了泱泱大国的先进文明对小波的影响),他在偶然间观看了有线电视《海滩救援队》,爱上了其中成天穿着比基尼跑来跑去的女队员帕美拉(该电视剧曾在90年代在我国热映,一些地方电视台去年还在播放该女演员出演的《私人保镖》,其枝繁叶茂的身材想必同样给我国男性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于是驱车从纽约到加州会见心目中的女神。
当然,小波也没忘了此行的目的,一路上继续他的纪录片,不仅当上了美国的脱口秀、直播新闻和牛仔比赛等节目的特别嘉宾,采访了女权运动者和街头HIP-HOP青年,参加了同性恋大游行和上流社会的晚宴,最后还认识了“耶稣”的几个朋友,摆脱了对犹太人的恐惧成为了虔诚的基督教徒。
虽然期间受尽了白眼、吃足了苦头,还落得一文不名,但小波始终没有放弃他的女神,没有放弃“能够顺利地进入她身体”的崇高理想(鉴于我国的国情和网络管理制度,这里我只能委婉地表达小波这一美好愿望)。
最后,他终于来到了女神的签名会上,用家乡传统的方法表达了自己的爱意…… 影片真正让人动容的还不是上述的这些情节,而是小波那份谦虚而诚挚的态度。
初到美国,他向每个陌生人介绍自己,并向他们行亲吻礼,为少数人能准确地念出他的名字而兴奋不已;为了接受先进文化的洗礼,他像小学生一样认真地学习美式幽默、餐桌礼仪和HIP-HOP的打扮;为了讨美国人民的欢心,他为数万观众演唱美国国歌(当然歌词可能不那么准确),并表达了希望伊拉克变成连蜥蜴都长不出来的沙漠的这样贴心的愿望。
为了心中的女神,他抵挡住其他女性暧昧的邀请,敢于和对着女神照片自慰的制片人分道扬镳,甚至当在成人电影中发现了女神的身影后,也是哭了一哭就原谅了她,这从一而终的坚贞真是让所有的男人汗颜。
演员就是这样一本正经地演绎着夸张的情节,从而形成了令人喷饭的笑果。
其他的就不多说了。
总之,这是一部见仁见智的电影,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部极致的厕所喜剧一笑而过,可以把它视为一个励志故事从此奋发图强;可以把它看作自恃强大的美国人又一次霸道的文化侵犯而愤懑不已,也可以把它视为草根风尚对精英文明的奚落和讽刺,躲在一边儿偷着乐。
在我看来,它就像是一张写着“打倒一切高雅艺术”的大字报,口号虽然偏激,但贴在五彩斑斓的电子广告牌上,还真挺唬人的。
欧洲人对美国人的嘲弄早就不是个体行为了。
本片也算是具体反美的行为之一。
看了一大半,竟然没看出来本片和布鲁诺竟然是同一主演。
表演真好,口音模仿得多有趣。
还是同样问题,很多情节的设施是不是很危险……easy funny.
2007年2月16日Borat,全名是:“Borat: Cultural Learnings of America for Make Benefit Glorious Nation of Kazakhstan”,很长的名字,长得另类,内容更另类。
美国的恶搞电影看得很多,政治讽刺类的也有一些,但是把恶搞搞得如此有深度,把讽刺做得如此透彻得,至今为止,我只看过这一部。
和它相比,以前看过的那些文艺恶搞片简直就是在“隔靴骚痒”。
片子的中文介绍很多,有兴趣得可以自己去查看一下,但是英语不成问题的朋友最好还是去搜一些英文方面的介绍,那些花絮部分实在可以给人太多的surprise。
男主角是美国知名的脱口秀主持人,也是因为脱口秀涉及的政治话题过于敏感,主持风格过于尖酸而辈受争议的主持人,也许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英国上下他的节目会好评如潮,并且连英国女王都被吸引而成为他的粉丝了。
毕竟,在英国谈论政治就像谈论天气一样已经成为一种传统,这一点从歌星影星接受采访时都会大讲特讲政治问题上就不难体会出来。
那个知名的脱口秀我没有看过,但是看完整部影片之后,我对男主角科恩的整体上的感觉就是“丰富”二字。
很难想像这个人的脑子里究竟装了多少东西,可以做到这样的一针见血却又是如此地雅俗共赏。
堆砌成山的脏字全然没有降低影片丝毫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有人说这部电影吸引了奥斯卡的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它抓住了极对美国影评人协会口味的“文化冲突”(这一点上,《断背山》被《Crash》撞倒就是明证),但我仍然愿意相信美国影评人协会不会如此地肤浅,他们当年可以一针见血又不失礼貌地指出《无极》特效上的投资应该多分些在剧本上,那么如今当他们接受《Borat》时绝不会仅仅只是被所谓的“文化冲突”二字所吸引。
电影的拍摄手法用一句话很难概括,我个人的感觉它就像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整人型真人秀,虽然有些词不达意,但一时间也想不到更好的形容。
科恩带着自己的拍摄班子,一行8人(8人啊!
),以美国洲际间的强制性法律条款差异为切入点,乔装成片中的“Borat”,说着蹩脚的,语意混乱的英语,在洲际间掀起阵阵文化冲突的小旋风。
可以说,整个影片的拍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戏剧。
8个人的身份不再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公民,他们扮演着来自哈萨克斯坦国家电视台的记者,打着拍摄纪录片的旗号,从纽约穿越到加洲,一路采访下来,居然骗过了许许多多的美国人。
谁又能保证自己在街头或是餐饮旅店等处接受来自哈萨克斯坦的记者“Borat”采访时,丝毫也没有嘲讽亦或是兴灾乐祸的心态呢?
而在下一秒,当你知悉真相,你才明白,自己不过是科恩的讽刺闹剧中一个荒诞的小丑,当你在笑着Borat之时,对方却正在一旁一脸痴傻却无比精明地一眼瞥到你内心深处的嘲笑,光线暗去,你看不到他脸上的冷笑是多么地讽刺。
梁晓声在某篇文章里提到生活时说,生活无非就是让别人笑笑再笑笑别人,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也是科恩想向大众转达的某种信息之一。
如果是的话,那么他做得实在是成功得近乎完美。
科恩的表演已经超越了镜头和屏幕,我实在很难想像他在骗过大众之前是不是早就已经先骗过了自己,才会在镜头前表现得如此完美,让人即使在看过之后,即使在知道本故事纯属虚构之后,仍无法不去置疑Borat是否确有其人。
身为犹太人的他,在影片中所扮演的却恰恰是极度痛恨犹太人的哈萨克人,这种加诸于本我和另一个虚构的自我身上的讽刺似乎就是有意在告诉观众这部影片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基调在进行。
当他去向人请教美国式幽默时,对方告诉他,有一种最通用的幽默是,你要先设定一系列铺垫,让听笑话的人把下面要发生的都当成是真的,然后在谜底揭开的那一刻,幽默的效果就达到了。
这分明不就是在暗示着这部电影吗?
情节在脑中回顾到这里时,我忍不住在心里笑了起来,嘿这家伙,就边美国人最引以为毫的幽默感都要拿来反讽一番!
你在这部讽刺电影前笑了,你被讽刺,你说它不好笑,你更被讽刺。
实在是高明!
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如果你不是很在意那些挑战人的容忍程度的脏话的话,你会发现很多话说明得其实都是另一层意思。
我眼中最经典的桥段是马术会那场戏。
那场戏的所谓“群众演员”和之前的很多一样,都全然不知自己正在参与一部美国最讽刺的电影之一的拍摄,自己的每一分表情和情绪的变化都已经被摄入了镜头之中。
当科恩站在马术场中央以一个哈萨克人的身份诅咒着伊拉克人的时候,周围观众的反应,每一个欢呼,每一分表情的变化,都被摄影机捕捉得恰到好处,精准到仿佛这一切完全都不出他的算计一样。
随后当他以美国国歌的曲调唱着哈萨克的国歌来表示对美国的支持时,整个影片的政治讽刺效果达到了高潮。
据说,马术会的拍摄结束后,摄制组的器材车被不知情的愤怒群众困在当场几个小时无法离开。
需要在此处加个标注的是,布什的政策支持据说在该洲支持率很高。
好奇的我甚至还查了一下科恩那个脱口秀节目的介绍,在反种族主义、同性恋、伊拉克问题还有女权问题上,似乎都有涉及。
如此看来,这部电影可否被看作一个expansion版的DaAliGShow(科恩节目的名字)呢?
而这次,通过大银幕,科恩把自己的主张,甚至说把自己的某种个性化标签,传播到了国际。
而作为观众的我们,在我们观看并不可抵制地哈哈大笑的同时,我们也甚至在毫无觉察的情况下被卷入了这场闹剧之中。
可是,这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毕竟,生活,无非就是自己让别人笑笑再自己笑笑别人罢了。
这部片子是去年看的,当时的欧洲的报纸都在报道这部片子,不仅仅是为其夸张恶搞之内容,更是为了Sacha在做宣传时候的服装。
这部片子里充满了对一切comfort zone之外的尽力嘲讽,从犹太人,同性恋,性,种族到女权主义,一切在西方世界里忌口的东西在电影里都毫无掩饰的尽情嘲笑。
老实说,一开始就觉得里面的搞笑太gross,但后面感到所谓的自由世界也和中国一样,处处是暗礁。
通过这部片子,我去看了Sacha的Ali G show,觉得这是他的一贯风格,用装疯买傻的形式来嘲讽社会;不过因为他也有犹太人的血统才能这样无所忌讳,加上剑桥的教育更让他的节目与一般的stand-up comedy show区分出来吧。
今天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到这部片子,所以也推荐一下吧。
美国人就是十足的法西斯这部电影的名字十分值得一提,长得吓人;《Borat》只是简称。
加上副标题后是:《Borat: Cultural Learnings of America for Make Benefit Glorious Nation of Kazakhstan》把这部电影当作恶搞的类型片是我的初衷,刚看完电影的时候我也是这样感觉到的。
无他,唯黑色幽默而已矣。
后来渐渐觉察出里面的暗藏的意味,我有点严肃的意识到,里面似乎有丑恶的意识形态。
美国人有妄自尊大的英雄情结,坚信他们注定要拯救全人类。
我对美国人的所有的印象大抵都可以从这个发展出去。
《Borat》是以反讽美国文化为出发的,但是里面丑恶的拯救情结却丝毫没有因为这个中心被掩饰起来;反而,借由这个冠冕的中心,里面的那种高傲的嘴脸把反讽这个主题也烘托得更像是表现美国人的一个高姿态,他要把自己身段放低一点,更靠近我们这些在他下面的、他看起来很可怜的人。
不过也很难说,反讽这个东西很难搞。
过了就矫情了,不明深意的人可能信之以为真。
比如我,就坚持,这是部反讽过头——起码不能让我信服的电影。
影片一开始就可以被我用作说辞。
borat介绍的库赛——乌兹别克斯坦的小村庄里,村民不是乱伦者就是强奸犯,borat的妹妹是全国第四的名妓(还有奖杯),弟弟是残疾,母亲43岁是全村最老的老人,老婆是悍妇,奶子下垂到和屋子里站着的母牛一样。
并不是说电影中的所有事物都要真实有据。
我的意思是,这样的夸张从美国电影看到,不像反讽,而像嘲讽。
如果可以,我愿意借电影中的情节嘲讽美国人一番。
(可能这也是导演的初衷)1Borat刚到美国,和每一个纽约路人打招呼,所有人避之不及。
2美国人得意的冷幽默很不是那么回事。
电影里有个教授Borat典型美国幽默的人介绍了一种在美国很流行的笑话“Not Jokes”,说白了就是在句末慢慢吞吞的加一个大声的“Not”(我都不想举例……)比如你穿了兰衬衫,我要说“That shirt is black…..Not!”Funny 否?
电影中的这个桥段结构很好,临近电影尾声Borat对他心中的女神——艳星帕梅拉•安德森拉说:I am not attracted by you any more!Not.这个真的很妙……3 自诩为女权主义者瞧不起女艳星,言语中的不屑,好像她们是比男人更卑微的人。
街头游行的同性恋对Borat最亲近,没有偏见。
4 商人势利。
(这个恐怕是全世界上商人的总体形象)5 对borat唱的哈萨克斯坦的国歌喝倒彩。
尽管那个国歌确实很好笑,特别是Borat用美国国歌的语调唱出来。
歌词是: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其他的国家都是娘娘腔在统治。
哈萨克斯坦的钾出口第一,其他中亚国家都需要我们的钾。
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其他国家都是同性恋的家园……我没有考证这个是不是真的是哈国的国歌。
这个歌还出现了两次,另一次是在电影的最尾声。
恐怕美国人最在意的是,他们觉得美国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
6 黑人对borat也很亲近。
而黑人并不太得到美国白人的亲近。
7 那个基督教宣讲会很可笑。
如果把里面的演员换掉,在中国就是法轮功。
Borat的自己的笑料也很多,如果你单纯的希望看笑话,这部电影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影片最后,导演安排了一个大总结,从Borat的口中说出来:我学到如果你追逐一个梦想,特别是有塑料假胸的人,你会错过眼前真正美丽。
这样说你可能不懂,这句话是有影射的:在电影中,Borat最终看透了他本来的艳星女神的虚伪,爱上了一个黑人大肥佬(这女的真的是……)影片如果分散讲起来,有很多很值得探讨的点。
我也不可能一一说来。
我愿意大家自己亲自观影,做出自己的评判。
最后,Borat也不忘嘲讽一下美国的流行文化,顺便也嘲讽了我。
他对着镜头说:他(Borat的邻居)还是个混蛋,我有了iPod,他只有Mini iPod。
人人都知道那个是给女人用的。
我也用mini,并且和里面那个混蛋邻居的那个一样是蓝色的。
俄……PS:1 影片本身的噱头也很多。
详见http://www.douban.com/subject/1870044/2 我第一次知道Borat是在MTV Video Music Awards 2006里,里面主演Sacha Baron Cohen和Justin的对谈我基本上没有听懂……3 我身边的朋友,我愿意拷给你看。
我觉得值得一看。
不像《Babel》,这个我绝对不会推荐你的……
看了《波拉特》的预告片好几次了,挺吸引人的。
昨天看了,感觉有些搞怪,看到他们从犹太人的家里逃出来,买了一头熊来保护自己,笑死了,不过当看到波拉特在夜色中的悲泣,我也能感觉到那种人生的寂寞,在异国他乡,没有钱,没有护照,没有车子,只是凭着一个信念,当信念破灭时,是何等的可悲!
幸好波拉特最后找到了自己的快乐,回到自己的家乡,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波拉特和母鸡的文明国奇遇记于是1贫民窟里热烈的告别仪式之后,波拉特带着母鸡上路了。
说是说,为了建设伟大祖国哈萨克斯坦而去美国学习,结果却要从用马桶和西餐礼仪开始学起,愚钝地学习幽默语法,固执地追问女权主义的真相……波拉特真的很好学,在街边,向滑板黑人小孩子讨教如何穿得像大歌星,结果,露着大半条内裤,被赶出了酒店;在正经餐会的空隙迫不及待地拨打报纸角落的应召电话,结果,来了一个露着大半个胸的黑人妓女,被请出了餐会;在半夜,被请进热情好客的人家,却因此落入犹太女巫的陷阱、看到蟑螂作法,洒了大把钞票最终落荒而逃……这一切并没有教会他什么,直到心目中的女神出现在电视机里、在花花绿绿的杂志上,他仿佛才知道人生和美国的意义是什么,甚至为了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性感女郎和制片人裸身肉搏一场,以至于两人分道扬镳,他被抛弃,成了在异国他乡的流浪者。
直到他亲眼看到录像带中的性感女神在游船上的表演,美梦这才破灭。
旅行重新回到应该有的路线,他带着新老婆、IPOD和同性恋者用的工具假手,回到了贫民窟。
万民同乐。
哈萨克斯坦因此更像美国了。
Happy Ending。
3因为他在文明大国旅行,所以,旅行中的波拉特才是个地地道道的哈萨克斯坦男人。
仿造这样的思路,你会发现,旅行中的我们才是地地道道的我们。
就好比说,在西藏,我们是地地道道的汉族人,没有信仰。
错误的喝一口酥油茶,其后果会不会比在马桶里洗脸要好一点呢?
文明是经不起错位的。
就好像马桶是不能用来洗脸的。
哪怕是文明的潜规则,也经不起错位。
就好像痴情汉绝不能爱上人尽可夫的艳舞女郎,美国国歌只能用来歌颂伟大而独一无二的美国,屁股和内裤不是不能暴露在星级酒店里,但你不应该穿老土的西装来做这件事。
2不过,这不是纪录片。
波拉特当然不是哈萨克斯坦人。
哈萨克斯坦当然也不是那个贫民窟的模样。
不过,你千万不要打开它的官方网页,因为里边都是宣传哈萨克斯坦的内容,包括哈萨克斯坦国内的情况介绍,外交活动报道,甚至还有哈萨克斯坦的天气预报。
波拉特和哈萨克领导人的合影被放在最显眼的位置。
你知道的,伟大的Photoshop和电影特技已足够建造魔戒三界,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国家、小人物又何足挂齿?!
3关于这个电影,全世界影迷分两种,一种是因为看到波拉特而狂笑,另一种是怎么也笑不出来。
也不排除一名观者兼容两者的情况。
第一种人的条件反射性能非常好,哈萨克斯塔究竟是个怎样的国家,这不重要。
穷人在美国大街上大解、逢人就要亲吻、在马桶里洗脸、犹太人还会让一部分地球人莫名其妙、又极端固执地感到可怕;狗熊的威慑力大过手枪……这一切已足够让人大笑一通,带着长在DNA中的优越感。
这部电影的创作人并不打算羞辱少数民族,只想告诉美国人,他们是多么看重自己的文明。
而他们的文明,和全世界各种各样的文明比起来,并不见得就不古怪。
瞧瞧毫无美感的女权主义者,瞧瞧神经病般的宗教集会,瞧瞧吧。
第二种人的良心甚好,很可能羞耻感也很强,对于片中屎尿屁的夸张尤其愤愤然,觉得不上档次。
其实,波拉特爱漂亮女人,像个男人;爱自家的母鸡,像个农夫。
耻笑他就好像在耻笑一部分人类。
波拉特对文明的错位接纳,完全就如同哈哈镜,照出一本正经的大文明那骨子里的荒谬感。
不笑的人,或许是过分严肃、或许是过分正经,但无论如何,可以说是过分文明了。
《波拉特——为了建设伟大的祖国哈萨克斯坦而学习美国文化》的调笑功力确实了得,而且我既不是哈萨克斯坦人,又不是美国人,所以就理所当然地可以笑地更开。
听说本片上映以后反响极大,造成哈政府出资在《时代》杂志上登出文章,告诉美国人哈萨克斯坦并不是电影里所说那样。
另外,波拉特那件性感泳衣虽然只在片中出现了5秒左右的时间,但其影响及引领潮流的能力却是“不是黑色也不是蓝色的灰色西装”无法匹敌的。
影片表面上虽然极力凸显哈国主持人的蛮荒,但在另一方面,也狠狠地踩了美国一脚。
嘲笑美国的反恐战争,讽刺美国的大国情绪,同性恋,嘻哈,房车流浪汉(垮掉的一代?
),疯狂基督教,色情行业,哪样都被导演恶搞了一把。
不过也只有这种亚文化才能接纳波特拉——美国主流文化严重的蛮荒,这样也就成了一种讽刺。
波拉特最后终于学会的"NOT"的笑话,美国文化却另他失望不已。
所以波拉特才回到家乡,继续嘲笑自己的邻居,那样才是低俗又可爱的波拉特。
http://imapollo.blogbus.com/logs/20101821.html
awesome...
文化及思想充斥整个恶搞情节
萨莎牛逼死了
sexy drown watch
爆笑
哈哈,很欢乐,应该是美国人自讽的作品。
笑点贫乏,屎屁尿过于严重
荒诞成份多的离谱
太尼玛逗了。哈哈
我就说豆瓣抽风了
蛮好的,就是后面乱搞的有点乏味了。改编一个王宝强游历好莱坞吧~
典型的英式幽默,讽刺一切,恶搞一切,意淫世界。
经典的蛋疼游泳衣
三星的核心原因是:十几岁到二十几岁,还没看懂这个喜剧片。
这种恶搞接受不了。
the ironic blew my mind off.....
很神经的一部电影,估计导演受过什么刺激
很讽刺,把美国文化都侃了个便
垃圾
欢迎来到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