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eli怀揣着的到底是圣经、可兰经还是佛经甚至是四书五经都没关系。
片子想说的并不是简单的上帝或者某一个宗教流派,否则的话他应该标明是新教、天主还是东正,是路德宗、归正宗还是安立甘宗。
要知道基督教各个流派、宗派之间也斗的厉害。
电影真正想说的是关于信仰,哪怕就是信仰马克思,也是信仰。
看看老一代革命家,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也足以赢得所有人的尊敬。
有信仰,才能真正的活着,才能摆脱动物的本能,像一个人一样活着。
在那种环境下,集体的信仰才能拯救世界,不管信仰是基督,孔子还是马克思。
有人嘲笑这部电影是宣传基督教的电影,这是废话,中国人(指普通的大多数)拍电影,宣传佛教或道教,大家能看的津津有味。
要是宣传基督教或伊斯兰教,有多少人会去看呢。
要知道,导演本来就是拍给美国欧洲人看的,不拍基督教,难不成还真非主流的揣本金刚经?
即使有丹泽尔·华盛顿,本片也是一部烂片我甚至觉得有点浪费丹泽尔了刚看电影的开头,我就想到了《我是传奇》,这两部电影有一些相似之处。
威尔·史密斯和丹泽尔·华盛顿,两个都是世界顶级的男演员。
他们主演的这两部电影都是关于“末日”——一个好像是因为病毒(很久前看的,不太记得了),一个则是战争。
两部影片同样对影像的颜色进行了处理,《我是传奇》偏黄色一点,《艾利之书》颜色更深一点,深色也配合了影片的题材——宗教。
两部影片都是两个孤独的男人,只不过丹泽尔有更多的同类可以进行交流,他也更"厉害”——刀法精妙啊,到后来用枪都没打死他!
威尔相比较而言更孤独。
两部影片的背景都是荒芜的废墟。
加里·奥德曼,在这部电影里的演出像极了《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变态警察,看来他演变态的感觉都差不多啊。
不过不能否认他的演技,在《哈利波特》系列中的他给人的感觉就与这两部电影中的感觉不一样。
但跟丹泽尔相比的话,还是有一点差距的。
也许也不是演技的问题,就是个人给人的感觉上加里不及丹泽尔“亲民”。
影片开始不久后的阴影打斗,很具有视觉效果的,朦胧中有一股劲道,有一种美学在这里体现。
KFC、MOTOROLA的喇叭,电影在打广告吗?
对Eli p4里放的歌很有兴趣,很好听的。
当加里向丹泽尔开枪的时候,天空中同时有一道闪电划过,与宗教片的类型很搭调的。
注意影片的末尾,是废弃的金门大桥呵呵总之,电影很空洞,很形式
这不是一部动作片,大家不要浪费时间去看了加入有一天世界灭亡了,一个中国人拿着一本马克思主义到西方去,一路上很多很多坏人来抢这本书,而中国人把这本书背的滚瓜烂熟,而后传播到了全世界。
这就是中国版的艾利之书。
是一部有关信仰的电影,描绘的是人类未来很有可能面对的问题。
人们过度消耗资源,导致为了争夺资源引起的战争,战争毁灭的世界,毁灭了一切。
仅仅剩下少数躲在深处的幸存者,资源极度短缺。
这就是我们未来可能面临的。
着这种极端苦难的情况下,世界回复到了原始,暴力的丛林法则之中。
受到暴力奴役的人们如何才能重新找到希望,依靠暴力维持的黑老大如何才能维持统治。
这部电影的焦点就在这里,黑老大知道,要掌握人们的思想,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光明所在,让他们追随,才能维持其统治。
所以拼命要找到这一本启迪之书,而男主角则是要把书护送到西方,一个可以很好保护这本书,并加以传播的地方。
生活在苦难中的人们,何时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艾利之书?
午夜12点时,刚好看完结尾。
这是一部神棍片么?
坚决不是,既没有神迹让我们的先知刀枪不入,也没有大段教义来隐喻坏人的必然结局。
通篇看下来,ELI完成的只是由于他坚定的信仰指引给自己的理想。
不过他的悲壮故事必然将给他口述写成的新圣经带来更将玄幻的宗教色彩。
但那不是导演想给你的震撼。
当万物俱寂,残存的人类以人为食,若是上帝也会放弃人类,唯有人类自己不会放弃自己。
" god is good, is he not?” "All the time" 你真以为上帝会出来给他挡子弹啊?
扶ELI爬起来的是他自己,一直向西。
末世的天地,人类缺失的是心灵归宿和精神指引,掌握信仰是成为统治者的必然选择,换成是古兰经小boss卡耐基一样抢,也许换成马克思的资本论估计他也会抢。。。。
其实,上帝不会给你水,不会给你食物,温暖的床和女人,餐前的虔诚祷告是为了安抚脆弱伤痛的心灵,慰藉困苦中疲惫的精神,以便在明天早晨还能有力量仰视恶毒的阳光,鼓起勇气走向不知终点的西方。
ELI所选择的路,不是传播教义,而是实践信仰,因为是个人对残存于世的生命意义的履行,是思索,是寻找,而不是神的拯救;而卡耐基想要的,是用以控制思想的宗教,是奴役他人的工具。
不是上帝祝福了他们中的一个,而是他们自己喏行了自己追求的方向,永远都有选择,只是结果背道而驰。
没有信上帝者得永生,没有欺骗主者遭天谴,坏人没有程式化的死去,上帝没有惩罚谁也没有拯救谁。
褪去宗教的光环,影片只表达了一个信息:信念远大者才曾生存,精神软弱者只能苟活,而作为唯一宗教存在的圣经,不过承担了信仰载体的作用。
最后一刻,ELI放弃了那本圣经,因为他领悟到,让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不是依靠圣经本身或它代表的神迹,而是千百年流传汇集在圣经字里行间的人性与智慧—— “do for others more than you do for yourself”所以,结局是圣经作为古文化佐证被摆上书架,而继承ELI信仰和意志的女孩则继续与ELI相似的旅程。
死掉的是宗教,流传的是信仰。
艾利(Eli)在闪米特语里的意思就是至高无上的神。
1.这是一部生硬的宗教励志片2.华盛顿的硬汉形象也很帅;3.据说本片的武术指导Dan Inosanto(中文名“依鲁山度”)是李小龙最著名的学生;4.网友说这部片子看完后的感受是“信耶稣,刀枪不入”。
电影剧情实在是太生硬了。
5.原来艾利是盲人啊。
那说明他有世界上最好的导航系统,能一直在马路上向西走。
6.好像是盲人版西游记;7.TCL!!
原文link: http://freerainous.spaces.live.com/blog/cns!A456EFC973B3694D!2245.entry?sa=372423998 片名:艾利之书 The Book of Eli 导演: Albert Hughes / Allen Hughes 编剧: Gary Whitta 主演: Denzel Washington / Gary Oldman / Mila Kunis / Jennifer Beals / Michael Gambon / Ray Stevenson / Tom Waits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2010-01-15 语言: 英语 又名: 伊莱之书 / 夺天书 这部电影,很多基督徒叫好,在感情上很好理解——“一个好牛的弟兄”,他居然可以背下整本圣经,居然可以三十年如一日听从神的话、走神所指示的道路,并且牺牲自己的生命,最终完成神所交托的使命。
真是如此吗?
圣经告诉我们,必须要去查验,标准,是圣经本身。
在许多问题之中,我们特别需要查验的一个,就是“圣经是怎样一本书”。
提摩太后书【3:15-17】 并且知道你是从小明白圣经,这圣经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稣有得救的智慧。
圣经都是 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 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
所以,圣经——第一,是神所赐的话语;第二,使人信耶稣基督;第三,使人因信而有得救的智慧;第四,其用途在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第五,其目的叫信徒完全、预备好行出各样的善事。
《Book of Eli》首先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恐怖的景象,遍地焦土、生灵涂炭、遍地强暴,公正和秩序不复存在。
这真是一个糟糕的形势。
实际上,当罪入了这世界,这世界就已经变成这副模样了,人们陷在罪中、无法自拔、毫无盼望。
这也就是耶稣基督为什么要道成肉身,他来就是要救人脱离这境地。
所以,按圣经所说,这世界如此败坏、糟糕的解决方法,只有福音。
那么影片中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片中似乎提示,神是存在的,因为Eli听见神说话。
但是圣经呢?
圣经观是极为重要的问题。
我们可以总结片中几个角色的观点。
第一,反面人物Carnegi的观点。
他认为圣经是一部很特别的书,有奇特的力量,他“极为渴慕圣经”。
其中的原因,并不是他相信福音,而是他认为圣经是一种能够控制大众头脑,给他带来巨大权势的工具。
Eli也提到,那场毁灭文明的大战,起因可能也是圣经,战后,人们毁灭了所有的圣经。
Carnegi也有一个重建世界的计划,就是依靠暴力和心理控制,满足自己的野心,带来独裁的稳定秩序。
第二,片尾那位作为人类文明代表的、看上去又像是爱因斯坦(所以也是科学和理性的代表)的老爷爷的观点。
他似乎认为,圣经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这些文化遗产是“文明重建的基础”,包括莎士比亚、大英百科全书、莫扎特、瓦格纳……圣经被列在其中。
这本重建的钦定本印刷出来以后,被放到书架上,在圣经旁边的书包括《犹太史》、《摩西五经(Torah)》、《古兰经》、《赞美诗集》、《海上圣徒》(摩门教经典)。
所以,基督教圣经只是很多种宗教中的一种,并不具有更高的真理性,各宗教应该并存,文明应当是宽容的、“理性的”。
拯救世界的方法,应该是各文化和谐共处,依靠科学技术和理性。
第三,Eli的观点。
这个问题很关键。
Eli作为影片的主角,承担了圣经保镖的工作,看上去极为伟大。
我们看到他每天读圣经、相信神给他的指示并毫不动摇地执行、他在饭前做祷告。
但是,但是,他从没有表现出任何传福音的尝试,哪怕Solara表现出对圣经极为感兴趣、愿意跟他学习餐前祷告、甚至提出“你教我”,Eli都没有表现出任何对传福音的兴趣,相反,即便有无数次机会,他拒绝Solara接触圣经,拒绝与任何人分享福音,他把圣经抱在怀中,“保护” 它、“守卫”它。
吊诡的是,对他的这种做法,Carnegi提出了最有力的质疑:“你知道这本书的力量,你知道他可以带来如何的公义和平安,这样,难道不应该与众人分享吗?
”在此,我们发现了影片所要表达的意思——分享福音的念头乃是出于那恶者,因为恶者会利用圣经信息蛊惑民众(那场战争本就是如此引发),所以圣经必须被带到一个适合它的地方,从影片后来的发展看,这个地方是受到科学和理性控制的。
这样一个观点,完全背离了圣经教导!
Eli跟随神的指示,乃是因为神亲自向他说话,他对Solara这样解释【照录原文】:“I walk by faith, not by sight. It means you know something, even if you don't know something. It does have to make sense. It's faith. It's a flower of light, in a field of darkness, giving me the strength to carry on.”这绝不是圣经的教导。
信仰绝不是不可理喻因而需要用盲目的信心(或者通过一种个人性的与神亲密的关系)来加以接受的东西,信心也绝不是什么“黑暗中的光芒之花”,基督的真光已经照到这世界,我们信心的根基,就是圣经。
可以说,Eli所信的神,只是他头脑中所听见的那个声音,同时,他不相信圣经。
是的,从他的行为来看,他并不相信圣经。
他不传福音,甚至抵制福音,他丝毫不关心别人的灵魂是否得救(事实上也并未关心自己的灵魂是否得救),也不关心邻舍的生活如何。
在他身上,圣经的教导几乎完全没有反映出来,只有一点点,就是餐前祷告,他的圣经观和福音观仅限于谢饭。
这正是时下许多称自己为基督徒的人所做的,福音是纯个人性的与神沟通、一种亲密关系,不需要关心别人。
这种情况,当然是起源于现代“被阉割的福音”,福音不再有活泼的生命,因为人们不再认信圣经,不再认信圣经中所说的那一位神,他们相信的是自己头脑中的那个声音,他们也不用圣经去查验自己听到的这个声音。
所以,在Eli身上没有任何基督的形象,如果有,他展现给我们的也只有犹太人的弥赛亚形象——一个大能的勇士、有神同在而刀枪不入、杀人极为麻利、可以瞬间移动(比如逃出牢房)、主动攻击(比如砍杀劫匪那段)、不关心人(比如在山崖上拒绝援救受摩托党攻击的路人),而这种迷人的暴力,恰恰是福音失落以后的现代人所沉浸其中的。
总之,这是一部毫无生命力的圣经,即使把它整本倒背如流,也没有任何改变人生命的功效。
到影片结尾,我们看到一个令人心碎的场景,Solara背起Eli的全套装备,以一种“美丽的暴力”的形象出发——Solara就是Eli的门徒,你无法想象这个门徒曾经跟随一位可以背诵全本圣经的基督徒,她所跟随的是一种毫无盼望的暴力——这,就是现代人的道路,通向毁灭。
事实上,在Eli手中的圣经,可以是任何东西,可以是佛经、古兰经、道德经,因为那真理并不在其中。
对于我们开始所说的五点,Eli连一点都没有,他从未宣称圣经是神所赐的话语,他与基督毫无关系,他没有得救的智慧,他从不教导人、使人归正,他也没有表现出任何完全、也没有行善。
福音本是大有能力的,不可以被贬损。
在片中,Eli的那种仅限于谢饭的属灵生命,恰恰立即导致了自己的危险。
这部影片,充分表现了如今这个世界在信仰方面的巨大扭曲,已经到达一种新的境地,混杂着多元主义、相对主义、理性的乐观主义(面对如此一片焦土居然还是照样乐观)、神秘主义、诺斯替主义、暴力崇拜,却还要穿上圣经的外衣、带上神的名号(“Eli”),居然还可以迷惑很多基督徒。
片末,Eli借用保罗的遗言“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
”——真是令人不寒而栗!
保罗的一生,是宣扬福音的一生,打的是卫道的仗,跑的是传道的路,所信的道就是耶稣基督的福音!
而 Eli的一生,打的是刀头舔血的仗,跑的是毫无盼望的路,所信的只是他头脑中的那个声音。
如果说,《2012》是一个没有审判的末日,那么《Book of Eli》就是一本没有福音的圣经。
Eli没有解决问题,他自己就是问题。
这个片子只说对了一点,“地上满了人类的强暴”,要记住,神的回应是“我要把他们和地一并毁灭”。
.
阿甘两年在美国跑了几个来回,可是男主一直往西走了30年还没走到终点,后来女主开车没加油就把男主送到了终点。
不知道这是哪个星球的故事,如果是地球,男主就算每天爬10公里,30年可以绕赤道近3圈。
还有男主在镇里那么厉害,手枪对长枪还干掉一堆人,自己毫发无伤。
后面到了破屋子里,有了长枪,没怎么反抗就被抓了。
话说唐三藏一行人,去取西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结局如何了?
嗯,和爱因斯坦,伏尔泰,甘地,耶稣一样,他死了,确切的说是他们都死了,师徒四个,一个活口也没有。
就如同《艾利之书》电影男主角艾利一样,尘归尘,土归土。
说到死与生,从来就是一个无限跳跃的话题,你可以联系到烟熏火燎,任由身体发生梅纳反应而巍然不动的邱少云,也可以想到地动山摇,独善其身毫发无损的范跑跑。
当然,他们无论选择生与死,最终都会死。
生死皆是幻象,都他妈不是真的,这样说终究有些空,换种说法,从生物物理学角度解释就是,你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皆不过是脑海中的闪动的电流感应而已,所谓神仙皇帝,妖魔鬼怪,不过是脑中的正负能量,二哥一生忠义,耶稣开示众生,于是飞升,他们是神,只要他们仍存在与人的脑中,他们就永远死不了。
只要文明仍在,他们就会不朽。
而故事就发生在末日萧条的背景下,资源匮乏,而比起资源匮乏更重要的是文明的消亡,在史前浩劫下,是团结互助,携手共度难关。
亦或占山为王,老子天下第一。
我们往往心存美好,相信童话故事般的前者,而现实却往往是残酷的后者。
焚书坑奴三十年,文明剩下的只有本能。
智者归隐桃园,蛰伏修养,世间陷入无间炼狱。
世间已没有神,什么耶稣佛陀,二哥牛顿,早已随着燃烧的卷轴与老人的记忆,化为尘土。
其实神从来是真实存在的,神从来没有那么复杂。
在茹毛饮血的上古时代,你发明了钻木取火,你就是神。
在生产力高度进化的新时代,你写出了哲学思想巨著,给人指引,你就是神。
在道德沦丧,恶贯满盈的时代背景下,能独善其身,归隐山林,你就是神。
而我们的男主角不是神,他是个行头拉风的孤独行者,老而弥坚却不是不太冷的杀手,他是一个孤独的苦行僧,卫道者。
他从来没想过成为神,而他手中却有着能让人成为神的天书,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在行尸走肉横行的时代,一篇小学生作文所包含的思想足以让人感动得肝脑涂地。
何况是神作《圣经》,有了他便能号令一方,万人敬仰,黄天而立。
于是自然如同唐僧西行一般,引得各路妖魔鬼怪要把他煎皮拆骨,生啖其肉。
三十年来,多少老人情愿死去,也不愿苟合于如此乱世。
而指引他活下去的只有书中的思想,以及一个要为此书寻找一个真正主人的信念。
神不能灭亡,亦不能被少数人禁锢利用。
朝着生命中的西,不断前行,保住最后的神,世间便有希望。
他终于遇到了他,一个同样感受过浩劫前文明的老人,一个同样明白《圣经》力量的老人,作为故事中的大反派,他想成为神,在用水源控制了一方小镇后,他仍不满足,他想控制得更多,他手头的资源却已捉襟见肘,他不够天赋,却有着超越天赋无数倍的野心,于是只有盗用先神的思想,只有成为人眼里的神,才能使其凌驾与世人。
于是他不断寻找,不计后果,不惜代价。
冥冥中自有天意,或者说一起在于选择,既然他选择了通过愚民政策控制小镇居民,最终在他失去武力保护后,自然被愚痴到只剩下本能的暴民所推翻凌辱。
自古以来,在小说,电影,网游,历史,宗教中,反派存在的最大意义便是帮助主角练级,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修行的人讲究悟。
看到是缘分,悟道要机缘,能兜头兜脑一顿毒打最好的工具当然是棒子,于是有了当头棒喝的说法。
苦苦修行三十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男主角在大反派一轮威逼利诱,终于领悟出《圣经》的真正含义,完成使命,善终于桃园。
思想需要传承,神仙圣人从来不排除开馆授徒,孔子弟子三千,唐朝和尚取经途中也有四大护法。
亦师亦友是种缘分,从最初不懂世事却loli动人,天真灿烂的女孩,到耳濡目染,保驾护航的有缘人。
最后得听经书,选择离开桃园,苦行修道。
女孩成长如果大道不止,源远流长。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酣畅淋漓的电影,就像一杯合格的咖啡,好喝的来,又有拥有丰富得味觉元素,不乏深度,回甘悠长。
又是凌晨2点了,第2周的休假仍然像打仗,比上班还忙,每天总有诸多安排,结果原定的事情一件都没做,这部电影,从2周前有人推荐,到我今天开始看也是午夜12点了.一部到目前为止观看的时候最有负担的电影.因为有人期待我为此写点什么.常看了7-8部电影才写那么1篇影评而已,不了解的人还以为我有写影评的癖好.那只是我看的电影多,而不是写影评多.这是一个陷阱,如果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是什么光景的人,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说话.电影只是面镜子,你在里面看到的是自己,影评只是把镜子中的自己显给了大家看.结果怎样的罪都显了出来,可悲的是自己还不知道,接着去绊倒别人。
我看过很多有争议的电影,记录片,也有过反基督的书籍.写过评论,比如《城市广场》,我常从反面中汲取正面的东西,就看你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想从中获得什么。
观此片过程中遇到了搅扰,那人说:"明知道试探,你还看."我不想对她说什么.在我生命成长的近2年多内,我就是在试探中成长的,在慕道的过程中我做过各种各样的阅读,尝试和思考。
于是撒旦的迷惑临到时,我才更多的能看得清。
好心的父母常把孩子包裹起来,与一切他们看作恶的隔绝开来,结果青春期的孩子常在背地里做着那档子的事,因他们无法辨别真伪,甚至与父母的心隔绝。
首先这不是一部福音电影,其次它只是一部电影。
有的基督徒会推荐别人去看《飞屋环游记》,《驯龙记》等等,那为什么不能推荐《艾利之书》呢?
而且从剧情的推展看,主人公也没机会得到别人对他的解经,自然很难理解耶稣救赎的意义,甚至都不知道怎样才是正确的祷告。
若想汲取正面的力量,那就是这个看上去灵命比你弱这么多的主人公,所行的事,坚定地追随上帝的信念,是那些喜欢论断的人相差十万八千里的。
但对慕道友而言,这却是一部比其他诸如《飞屋环游记》等片更值得推荐的电影。
我常在传福音的时候,不刻意的去讲神迹,童女怀孕等,因为有些慕道友接受不了。
每个人只能在他的生命阶段理解到一个层面。
上帝的牵引,真的如同对成长中的婴孩,适时地给恰当的帮助。
那么此片起码会激起一些人了解圣经的欲望,而且剧情里的圣经的话语,以及整个电影大背景隐喻的铺垫,都暗藏着导演的意思。
可以衍生很多的应用,我就不说了。
the holy bible...............................
很像末日危途,喜欢这种题材,不过结尾很诡异,四星很勉强
师傅~我要取经~
我擦!!!我被Gary Oldman骗进哦!!!
即便是讲信仰 可不可以不要这么形式!
不能再伤害我的眼睛了。。
小屋枪战打得很精彩,宗教的宣导意义对于不信教的人来说就比较枯燥了。丹泽尔真的是老态毕现了。
其实有点装逼
一个破宗教片搞什么末日主题啊,不知道无神论者大爷我是末日控啊!!
宗教信仰,很奇妙。
如果这部电影由中国人来拍,那这本书大概就是红宝书吧……
风格略过,主题现在来看倒还蛮有意义的,希望通过信仰的建立去救赎毁灭的世界,适合具有末世心理的人群。
信耶稣得永生
一部《圣经》闯天涯
极端主义笨蛋的意淫之旅
有北斗神拳的味道,镜头和音乐也很不错。
(好难讲~)
真不知道又是哪个不懂英文的傻逼翻的标题,连词都不会读就定标题,明明Eli念作『伊莱』,却翻成『艾利』,傻逼误人啊!
以信仰之名宣传电影,并不是主题跟红苗正就是好电影了
我喜欢这个名字 可是不代表好名字就有好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