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阵子抽了个空看了豆瓣评分高达8.9分的德国电影《海蒂和爷爷》,整部片子看下来特别的顺畅和令我回味。
这是长大后才读懂的童话故事。
海蒂很小就失去了父母,无依无靠孤苦伶仃,她的姨妈收留了她,然而姨妈无法长久的照顾她,便把她送到了阿尔卑斯山,投奔那里的爷爷。
爷爷是无神论者,村里对他的评价并不好,很多人相传这位上了年纪的爷爷已经不会说话了,曾经还杀过人,令所有人都害怕他,他也讨厌所有人。
2.当看到海蒂被送往爷爷处时,我内心时害怕的。
我心里想,这样一个小姑娘,从小就失去家人,现在又被送到这大山里来,肯定会对她的成长造成影响,或许会心生怨恨。
事实上,我是错的。
海蒂一来到这座充满生机的阿尔卑斯山就鲜活了,她不顾姨妈的反对,脱掉身上繁重的衣服,和山里的牛、羊融为一体。
而面对爷爷的冷漠她也机灵的化解了一切,和爷爷顺顺利利的生活到了一起,过起了相依为命的小日子。
3.如果做某件事能让你开心,那就只管去做。
海蒂再一次被送往了大城市去陪一位富家小姐读书,她被束缚住了,没有了自由,没有了爷爷和大山,她变得不开心。
海蒂想念山间的无忧无虑,喜欢大自然的美,爷爷的陪伴,她因为思念得了病,大家最后决定把她送回了山里。
很多人可能无法理解,就像无法理解一些人辞掉高新的工作,回到小乡镇过起自己的小日子一样。
其实,那才是她的归宿,自由快乐不是比一切来得重要吗?
4.生活会带给我们很多不幸,今日的光鲜亮丽,明日可能就一无所有。
亲人的离去,朋友的背叛,林林总总,我们无法避免,难以面对,还是要活着,而且要好好的活着。
当小海蒂看到好朋友皮特的祖母看不见又吃不了硬包面时,她说“我们是幸运的,对不对?
”我们比自己想象中的幸运得多了,我们没有理由去抱怨什么,更不应该在追名逐利的社会旋涡中迷失了最初的那个自己。
5.人与人的立场都不一样,所向往的生活也不一样,如果所有人的追求都是一样的,那么这个世界会成什么样子呢?
清一色的优秀人才?
那么有什么好玩的呢?
大叔沈嘉柯说过:你天性是什么样子的,就得干你觉得欢喜自在的事情。
我们活这么一辈子,有多少时间是真正留给自己的?
因为双眼被这个戾气的世界所蒙蔽,我们少了很多冲劲。
满心追求着并不属于自己的幸福,为了所得到的一切用尽手段。
就像我,刚毕业的小白青年,一心渴望到自己心仪的充满激情的地方大展拳脚,虽然事情没有如自己所想的那样顺利。
生活并不像我所期待的那样善待我,我还是抱着一颗追求一切美好事物的心,正如我也快忘记原来我喜欢写作这件事,能让自己快乐的事情,我想是一辈子都不会想去放弃的,再久也还是会烂记于心。
你可以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前提是你发自内心为自己去活。
今天去看了电影《海蒂和爷爷》,观影过程中,脑袋里循环播放的是:哇!
这也太美好了吧!
这也太可爱了吧!
本想要偷懒一下,可还是忍不住写了影评,或者说观后感更合适。
尽管可能能在网络上下载到,但这部电影必然是一部值得去电影院观看的电影。
关于瑞士,在个人的认知里是,风景如画的童话国度,全球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两次世界大战均保持中立因此避免了战火的侵袭,擅长制作手表,有一所为全世界富人管理资产的银行,小时候常常与瑞典搞混……而在今天,又得到了另一个瑞士的标签——#小天使海蒂生活的地方#。
电影《海蒂和爷爷》改变自约翰娜·斯比丽著同名长篇小说,首次出版是1880年,上一个出演海蒂的女孩是已经故亡的秀兰·邓波尔,电影上映时间是1937年。
直到今天,一个多世纪之后的现代社会,海蒂依然有着无比动人的魅力,她可爱善良天真充满活力,犹如天使或是精灵,我无法想象有人会不喜欢海蒂。
她太过美好,以至于有小孩在观影过程中大声说话,我都没那么反感了!
看到海蒂,看到阿尔卑斯山的风光,没有办法产生不高兴的情绪。
海蒂的故事简单的过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双亲去世的海蒂,被姨妈送往性格古怪的爷爷家,爷爷不愿意和海蒂一起生活,打算让牧师找地方收养,不过爷爷最终被海蒂打动,决定留下海蒂;第一部分结论:不会有人不喜欢海蒂!
2.姨妈回来偷偷将海蒂送往富人家,陪伴富人家的小姐克拉拉,海蒂不得不学习各种礼仪,因此身心感到压抑,尽管和小姐结下友谊,但还是非常想念故乡;第二部分结论:不会有人不喜欢海蒂!!
3.几经波折,海蒂终于重返爷爷的身边,再次可以看到蓝天雪山,可以和皮特一起放羊,有一天克拉拉也来到这里探望海蒂,在住在爷爷家的日子里,无法走路的克拉拉居然重新站起来了。
第三部分结论:不会有人不喜欢海蒂!!!
就像没有人不喜欢大熊猫一样,也没有人不喜欢海蒂。
当然,在这部电影中,我还获得了其他结论:1.瑞士,当之无愧的疗养圣地,坐轮椅的能给整步行了!
2.瑞士羊奶似乎挺好喝的!
3.不喜欢猫的可能真不是什么好人!
4.生活在环境糟糕的地区极有可能会诱发精神疾病!
……以上都是玩笑。
《海蒂和爷爷》是一部老少咸宜的电影,但用成年人思维去看这部电影,是幼稚的,也是可悲的,它蕴含着纯真的力量,像一块抹布,拭去那些心灵窗户上的灰尘,让人回想起童年时代的欢乐记忆。
故事里的人也都是可爱的,像天使一样,即便偶有糟糕或糟糕的地方,也没有坏到哪里去。
爷爷没有抛弃海蒂,姨妈抚养了海蒂5年,也没有把海蒂送到更坏的地方,管家小姐不喜欢海蒂但至少没有使用暴力,暴躁的家庭老师还算是有耐心,富人老爷也不是狠心贪婪的丑恶资本家,小男孩皮特爱恶作剧,但没有坏心眼……
没有仙女、精灵、传说,这个儿童故事却更像是童话一样,或许就是因为故事中的人都太好了,海蒂是幸运的,她也值得这样的幸运,但话说回来,所有的孩子也都应该值得这样的幸运,拥有美好的亲情、友谊,遇见善良善意,接受正确的引导。
可回到现实里却并非如此,对比现实和电影,这样的美好才会更让人想要流泪。
一种极致简单的生活与循规蹈矩的禁锢之间的碰撞,一方借此跳脱了生活环境的局限,找到了生命中另一座仰望的大山;一方逃脱了桎梏的诅咒,找回了最本真的自我和快乐。
她们都是幸运的,因为奶奶。
那些从小的梦想就是牧羊人、农民或者铁匠的孩子们,我们有什么权利去嘲笑他们的远方。
蜉蝣在文明社会,我们内心深处仍有一片属于大山、羊群、草原、木屋...的净土,我们想回到那里,却无力。
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脚,有一个小村落,在村落的上端山上住着一位独自居住的老人。
绿油油的草地,蓝天白云的静谧,山峰的交错排列,如画般美丽的风景。
这种远离城市喧嚣的大自然令人心旷神怡,影片的画质也是感觉不错。
不仅用眼睛去看和耳朵去听,还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海蒂面对彼得说她的爷爷杀过人,爷爷的那句话:“人们喜欢谈论邪恶的东西,你需要自己判断,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还是相信那些流言。
”很显然,童真简单的海蒂选择了相信心灵,并拥抱感动了爷爷。
我想,生活中或许有许多人外表看起来很冷酷,但是很容易被那些小温暖、小举动而深深被感动、被触动,触及到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爷爷从想把海蒂送给牧师的念头打消了,并且在第二天清晨为海蒂打造了一把椅子,从一桌一椅变成了一桌两椅。
爷爷每天清晨为海蒂准备一碗牛奶,在下满雪的冬天,爷爷坐好学车带海蒂去玩耍,在微风和煦的春夏,爷爷在干活,海蒂和彼得一起去山坡放羊,在海蒂被姨妈带走时,爷爷没有追赶上时脸上露出了巨大的悲伤。
待人友善,犹如一缕阳光照人心间 海蒂总是很体贴善良,充满微笑。
海蒂为了让彼得不要打山羊,约定每次给彼得一半的食物,到贵族家庭每次都偷偷把一个软面包放进口袋里,原来是想到在那阿尔卑斯山脚下彼得的奶奶因硬面包而不能吃,便收集了好多软面包。
海蒂担心克拉拉的病情,即使想念家乡但是还是忍住了,直到医生发现了她的病情。
而克拉拉的奶奶也温暖了海蒂,她看出了海蒂的不开心,并用独特的方式来教会了海蒂认字,在影片的结尾,面对海蒂想写故事被嘲笑时,奶奶说道:“如果你觉得这个世界有那些东西会让你快乐,就去做,无论别人说什么。
”
你想要的生活不一定是别人想要的生活 海蒂被姨妈骗到富裕的克拉拉家庭,然而海蒂并没有被有钱人的生活所深深吸引,而是觉得这恰恰束缚了她,她想回到那个肆意玩耍的山坡上,回到那个一眼望得到山的地方,回到那个可以看见雄鹰展翅飞翔的蓝天下,更加思念也在想念她的爷爷。
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和追求的东西,然而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并不能用普遍的视角来去定义每个人。
比如贫富差距,穷人可能会羡慕富人有那想买什么想做什么的资本和资源,而富人可能会羡慕穷人那温暖的家庭和纯真的友情与爱情。
我们没有资格和权利去评判一个人,因为在这背后可能经历着她们背后的艰辛与坚强,能做的或许就是理解和包容。
开始看影片的时候因为评分很高,所以抱着很大的期望去看的,发现其实情节还挺平平淡淡的,但是看完后回想,或许生活中就是这样吧,在平淡中发现美好,发现真善美。
小海蒂那微笑面对身边的一切,她的乐观开朗,真诚善良的心,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身边的人。
愿你我能够治愈自己,在这同时也去默默的治愈身边的人吧。
周五一大早,跑去影院看《海蒂和爷爷》,由于堵车,转为骑行,到影院时已经大汗淋漓。
落座后,影片开始了。
第一个镜头就是阿尔卑斯山沁人的景色,瞬间收掉一身黏汗,惬意起来。
要么说观影心态很重要呢。
看电影就像谈恋爱,对的片、对的时间缺一不可。
现在豆瓣上的评分,《海蒂和爷爷》已经飙升到9.1分。
这也很容易理解,因为这部电影是典型的“三好学生”。
画面好不好看?
好看。
小女孩可不可爱?
可爱。
故事动不动人?
动人。
因此,给这样的电影挑刺,是费力不讨好的。
我也不打算这么做,只想简单聊聊感受。
影片改编自同名小说《Heidi》,更早的改编版本有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高畑勋的动画剧集《阿尔卑斯山的少女》。
这部动画我小时候看过,但情节什么的全都忘了,这次看《海蒂和爷爷》,才回忆起一些来。
影片讲述了孤苦伶仃的小女孩海蒂,被姨妈送到大山里的爷爷家生活。
爷爷性格古怪,却很疼海蒂,祖孙俩度过了一段平静幸福的日子。
一天,势利的姨妈又出现了,她偷偷把海蒂卖给了一个城市里的富豪家,做残疾小姐的玩伴。
海蒂到了城市,衣食无忧,却时常挂念山村里的爷爷,向往从前的生活。
看这个剧情,你就能大致猜到这部影片要表达什么。
无非是要呈现城市与山村的二元对立,而所有的二元对立,无非是要抬高一个,贬低一个。
很显然,这部电影是要控诉城市对人的异化,歌颂自然的美好。
这样的分析,大体不错。
首先在镜头上,山村的段落经常会出现大全景,而到了城市,则更多使用近景、特写。
这也从视觉上,直观地呈现出山村的开阔与城市的逼仄。
再看,海蒂初到城市时,被什么吓到了?
被呼啸而过的马车。
“马”作为一个被束缚、被驯化的对象,与此前山村天空翱翔的“鹰”,地上奔走的“羊群”,形成了鲜明的对位,又一次展现了城市对所有生物(当然也包括人)的驯化。
再往后,这种驯化进一步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
在城市里,海蒂要穿上行动不便的礼服,不能再像原来那样,穿得松松垮垮;吃饭也要一律用餐具,不能上手抓;在家里,要懂规矩、讲礼貌;出门在外,要有大人陪伴,不能随便和平民说话……城市的规矩,简直无处不在。
就连打开窗子望望远方,也是件难事。
这样的对位,还不够明显吗?
足够了。
只是,这部电影有意思的地方,是它稍稍超越了一点二元对立的局限。
城市并没有作为绝对的反面,而是同样对海蒂的成长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影响就体现在知识、阅读和创作上。
如果说山村为海蒂保留了与生俱来的“天然”,那么城市则告诉她“后天”的学习也同样重要。
正如富家小姐的奶奶告诉海蒂的,“如果你想知道故事书里写下的结局,你就要学会认字。
”这同样很重要。
因此,为这一点表达上的突破,我也会给这部电影更高一点的分数。
因为它表达了一种对于“歌颂”的审慎态度。
人,不能因为自己恰好来自哪,就大张旗鼓地歌颂哪,进而贬低其他。
哪怕你真爱山村,但在歌颂前,你至少也应该来城市看看,看看它的好与不好,在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上,重新找到山村的准确位置。
然后你再说,山村的开阔和局限,城市的自由与禁锢。
这是一个人成长必须要学会的态度。
最后我想说。
我说的一切,你可以不必理会,就把这部电影当成一个纯粹的童话看。
所以我的推荐,主要还是推荐给孩子们。
因为这是一部天真的电影。
天真太高了,高处不胜寒。
对于我这种“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人来说,它已经变成了某种失真。
所以这样的电影还是留给孩子们去看吧。
希望他们能在那片天里,呆得越久越好。
近期重温了两部根据约翰娜·施皮里的《海蒂》改编的影视作品,1978年的电视剧版和2015年的电影版,这两个版本都是德国跟瑞士联合拍摄的。
同时我还对照着重温了约翰娜·施皮里原著的部分章节。
通过这次重温让我对这样一个故事有了新的理解,于是借此机会重写一下这篇影评,在这里实际包含了我对原著的分析。
首先该谈的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小海蒂了。
或许是海蒂失去父母的时候年龄还很小,所以她对自己的父母几乎就没有印象。
不过即便是从原著来看,海蒂对她的小姨迪蒂也是没有多少感情的。
其实从迪蒂的做法上足以看出她对海蒂是非常疏于照顾的,无论开始带海蒂到爷爷那里还是后来送到克拉拉的家,她完全都只是在为自己考虑。
在这样一种缺乏关爱的环境里,显然并不利于海蒂的成长,不过幸运的是,海蒂得以早早的脱离这种环境。
海蒂的爷爷虽然是一个性格孤僻、脾气古怪的人,然而事实上爷爷是一个内心非常善良也懂得关心别人的人,海蒂的到来正好是把爷爷好的一面给激发了出来。
爷爷是真正把海蒂当成亲孙女一样疼爱和照顾,爷爷生活在这种充满阳光和草地、远离城市尘嚣的环境里,这些对海蒂的成长都是非常有利的。
不过,爷爷的这种孤独一个人、几乎不与村民来往的生活,对他自己是没有什么问题,但海蒂的成长还是需要与人交流的,然而爷爷只愿让海蒂留在身边陪伴自己,不愿意让海蒂下山跟村民接触(这也跟爷爷在村民中的风评不好有关,待会将讨论到)。
在这里长此以往对海蒂的成长还是不利的,这个时候的海蒂需要换一种新的环境去生活。
克拉拉的家在严厉专制的女管家罗特迈耶小姐的带领下变得死气沉沉,但是在这样一个对各项礼仪规矩都比较讲究的家庭里,海蒂却可以通过在这里生活去学习如何与人交流,以及通过在这里的体验发现爷爷的问题出在哪里。
幸运的是,因为有着对海蒂抱以理解和宽容的男主人(克拉拉爸爸)和慈祥且懂得关心人的老奶奶(克拉拉奶奶)的存在,让海蒂得以有喘息的机会,从而不至于一直都生活在压抑中。
然而遗憾的是,这两位所能做的也仅此而已了,要使这里有什么变化也是无能为力的。
海蒂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也是不可能的,不过因此让海蒂终于找到了真正理想的环境。
这种环境就是让海蒂回到爷爷身边并让爷爷回到村子里。
海蒂回到山上后逐渐感化了爷爷,让爷爷最后愿意去跟村民交流,而村民们现在也愿意接受爷爷的到来。
之前这个环境存在的问题得到了化解,海蒂终于找到了自己应有的生活了。
好了,接下来该谈一下海蒂引导改变的两个人爷爷跟克拉拉了。
刚开始的时候,爷爷在山下村民心目中没什么好印象,在他身上有不少恶劣的传闻,甚至传说他杀过人。
然而如果读过原著的话,就会发现这些全是子虚乌有的。
爷爷为什么不被村民理解除了性格古怪、缺乏交流与接触的原因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爷爷从不去教堂做礼拜。
在那样一个几乎人人信教的年代,宗教信仰也正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的纽带。
爷爷后来回归村庄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教堂做礼拜,也就是从这一刻起他得到了教会和当地村民的接受,村民对他的信任和理解也就此建立起来了。
而让爷爷发生这么多变化,海蒂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爷爷多年在山上孤独平静的生活有一天突然被一个硬塞进来的小女孩打断,这个时候让爷爷懂得去关心和照顾跟他一起生活的人,甚至扩大到关心其他跟海蒂有所关联的人(比如说给皮特家修房子)。
不过这个时候海蒂能做的也到此为止了,要想更进一步她也就无能为力了。
之后经过在克拉拉家的生活让海蒂意识到让爷爷回归村庄才是正确的选择,所以之后她回到爷爷身边才得以感化爷爷下山到村子里去生活。
虽说大致可以猜出是因为母亲早逝和身体虚弱的原因,但克拉拉为什么不能走路的原因在原著并没有做明确交待。
或许是怕女儿会受到伤害的缘故,所以这个家才让严厉刻板但忠于职守的罗特迈耶小姐来料理家务,但这样一来就让全家笼罩在一种死气沉沉的氛围下,可能也正因此他们才把海蒂接到这里来。
而海蒂的到来的确给这个家注入一股清流,正因为海蒂的这种不拘小节不愿受规矩所约束的特点,给克拉拉带来了不少乐趣,克拉拉正需要通过海蒂来调节心情和释放自己内心的压力。
不过同样的,海蒂对克拉拉的影响也就到此为止了,对于克拉拉来说必须完全换个环境才能让她的身心真正开阔起来。
然而想要让罗特迈耶小姐有所改变显然是做不到的,所以海蒂必须回到山上并约定克拉拉将来也要过来。
最后克拉拉来到了山上后,终于让自己的内心得到了彻底的释放,真正让心胸开阔了起来,也让自己最终能够站起来走路了。
原著对宗教涉及得很多,除了刚才提到的外,海蒂最后上的学校正是教会办的,海蒂在法兰克福寻找的最高处就是教堂的高塔。
所有这些我并不认为是作者有意想传教,而是因为在那个年代宗教是大多人生活的一部分,作者只是自然而然的把这些带到自己的作品里而已。
至于那个小牧童皮特,他可以说是海蒂对山上除了爷爷外最依恋的人了。
皮特虽说是一个一直不爱学习的孩子,但因为经常陪着海蒂玩耍,以及经常给海蒂和爷爷提供帮助,在前期他给人的印象基本还是好的。
只不过到了后期皮特因为做了几件错事反而让人感觉比较差劲(若从年龄看皮特后期已经成长为少年了,但还是给人不懂事的感觉,这点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的)。
作者对皮特的形象塑造不知是不是因为她对这样的孩子有偏见的原因造成,这点我还无法确定。
原著本身也就分析到这里了,接下来谈我之前看过的两个改编版。
首先谈一下1978年的电视剧版。
到目前为止,这仍然是对原著还原最多的版本,原著的大部分细节在这个版本里都有涉及。
这部剧我到现在为止只看过法语版和英语版,从我观看的情况来看,这两个版本都不是足本,相比之下英语版删减较少,但是法语版也包含一些英语版没有的片段。
对于这部剧我现在最大的遗憾就是没看到真正的原声版——德语版(虽然听说发行过,但我现在仍找不到片源或实物),或是国内曾经播过的国配版本。
这个版本海蒂的主演Katia Polletin年龄有些选大了,虽说剧中尽量把她打扮得像个小娃娃,但有几次她还是暴露了年龄。
她的这个年龄对于后期的海蒂来说倒是正合适。
不过在剧中她表演得是非常到位的,很多时候她的感情流露表现的非常自然,没有给人刻意或生硬的感觉。
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个版本皮特的主演Stefan Arpagaus居然是年龄最小的,大哥哥变成了小弟弟。
虽说大多时候呈现出来的效果是看不出来的,不过知道这点后感觉还是有意思得很。
这个版本克拉拉的演员是Katharina Böhm,对于这样一个角色也是一次比较出色的演绎,很好的把克拉拉的这种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给演了出来。
这次爷爷的主演是René Deltgen,对于这一形象的演出是非常到位的,很好得演出了爷爷这一角色的那种性格特点来,而且给人感觉不张扬、不做作。
其他角色的演绎我感觉也是非常成功的,基本上原著所涉及的角色在这里都有出场,而且都得到了非常完美的展现。
本剧的阿尔卑斯山的场景大多是在瑞士恩加丁的Grevasalvas山峰(包括山上的民居)拍摄的, 这个地方后来因为本剧而成了景点。
而剧中克拉拉的家除了在原著指明的地点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取景外,佣人房听说是在苏黎世取景的。
还有海蒂去教堂高塔那一集是在黑彭海姆取景的。
相比之下实际上是本剧的取景地更有知名度。
然后谈一下2015年的电影版。
这部电影总起来说仍然是忠于原著的套路,不过或许考虑到片长的限制,原著包含的情节被砍掉了不少,这其中甚至是有些关键的情节也没有涉及到。
或许是因为原著的宗教要素让现在人有理解难度,在本片对宗教要素涉及得较少。
影片还做了几处改动,但改得并不合理,让人看着有些奇怪。
不过总体来说,这些都是不影响大局的,本片依然是原著比较成功的一次改编。
本片海蒂的主演是Anuk Steffen,相比之下她给人一种更为乐观和活泼、开朗的感觉,不过这更多的是她的年龄较小的原因。
虽说她在年龄上更适合海蒂这一角色,但在表演上感觉却略有不足,尽管她的形象大致弥补了这点。
克拉拉的演员是Isabelle Ottmann,给我的感觉也是颜值更高但表演不足。
好几次表演得有些用力过猛,最后展现效果反而不是很好。
在原著登高塔和领养小猫的剧情是只跟海蒂一个人有关的,在本片就把克拉拉也给牵扯了进来,这处改动得并不合理,因为当时的克拉拉即便是从她的身体状况来看也是不允许她轻易出门的,而海蒂这次独自偷着带克拉拉出门等于是闯了大祸的,这也会让海蒂将来在这家处于不利的境地。
皮特的演员是Quirin Agrippi,这次干脆在前期就展现出了皮特的恶习,后期的几件错事更是一个不少。
这让皮特成了全程都没给人留下好印象的角色,这种改编法其实并不多见。
让人意外的是,这次爷爷的演员居然是Bruno Ganz,一个曾在《帝国的毁灭》演过元首的演员。
对于这样的选择,我的感觉是不至于。
不过还好,老戏骨对爷爷这一形象的塑造还是非常成功的,很多时候还是能够把握得住,并没有失控(虽说发脾气时说话还是有点那样的感觉)。
顺便说句,若真是“元首”这样的人隐居在山上,恐怕即便是去教堂也无法得到村民的谅解了。
不过这回好像爷爷开始对宗教并没那么抵触,他后期也没必要专门去教堂做礼拜了,这可能跟本片有意冲淡原著的宗教要素有关。
除此之外,爷爷为皮特家修房子这个情节给去掉了,这也让他前期少了一些应有的表现。
其他的角色,感觉克拉拉的爸爸这回塑造得比较失败,在本片他给人一种不能很好得掌管这个家感觉,尤其是让克拉拉生气这种事在原著是不会发生的。
其他有些该有的角色在本片也没有很好得表现出来,比如说皮特的妈妈和姥姥,在本片就只是出场了而已,他们在原著的作用都没有体现出来。
本片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其美景了(但这也有近年技术进步拍摄条件更好的缘故,1978版如果有现在的拍摄技术是能够拍得更美的)。
阿尔卑斯山的场景全部是在瑞士取景的,主要包括莱茵瓦尔德峰的苏费尔斯镇以及阿尔布拉山谷的拉奇村。
克拉拉的家则在德国多地取景。
本文将作为这两个版本的通用影评来发布。
《海蒂》这本书是我小时候非常爱读的,那时候喜欢只是因为向往书中描写的人间仙境般的阿尔卑斯山风景和充满趣味性的情节。
这样一个天真活泼,不用上学,每天漫山乱跑的女孩的生活与我的相差甚远,我觉得美好得像个童话。
现在距我第一次读这本书已经过去了至少十年,我再看这部电影,却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里面有太多情节让我产生感触。
海蒂父母双亡,原本抚养她的姨妈为了出门工作将她丢给爷爷,后来又为了酬劳而用谎言把海蒂骗到城里去给克拉拉陪读。
孩子如此弱小,他们的命运只能由大人主宰。
富家小姐克拉拉衣食无忧,生活无缺,但父亲常年在外,每天围绕她的只有管家和佣人。
海蒂的到来让她感受到了友情的温暖,她怕失去海蒂,因此明知海蒂很想家也不愿让她离开。
海蒂来到乌斯曼家后,看到面包首先想到的就是山上牙齿掉光无法拒绝的奶奶,于是每天偷偷积攒一个面包准备带回去给她。
想家的时候捧着爷爷送的木雕默默流泪,最后离开时又把木雕送给克拉拉。
要说最戳我的,还是海蒂在课堂上说自己以后想写故事,受到全班人嘲笑的情节。
阿尔卑斯山上的这个小镇里的人们,善良质朴,但也短视愚昧,他们不能接受外来事物,也不能接受超过认知范围的想法与生活方式。
这哪是他们的过错呢,生于这个世界,像蒲公英随风降落,落在怎样的土地上,拥有怎样的境况,就会长成怎样的人,拥有怎样的思想,这些很多时候是别无选择的。
一个人身上的天真,纯善,勇敢,信念可以感染他人,改变命运,这大概就是作者最想说的吧。
我也是如此希望和相信的。
抛开情节不谈,这部电影非常忠于原著,梦幻般的美景和我童年阅读时的想象一模一样,两个小演员都美得像天使,更可贵的是毫无表演痕迹。
总体印象是非常的清新自然,看下来心情很舒畅,并且是能给人留下余韵的好电影。
绝对会不时重温,非常推荐。
文|诸神的恩宠《海蒂和爷爷》是新近上映的治愈系大片,影片中,有两个片段令人印象深刻。
片段一是关于克拉拉的。
在妈妈去世后,年幼的克拉拉深受打击,渐渐积郁成疾,导致双腿患病,最终无法行走,每天只能坐在轮椅上消磨时光,她的心情也因此越来越抑郁。
后来,克拉拉去海蒂家做客。
海蒂家位于阿尔卑斯山上,空气清新,风景秀丽。
每天,海蒂的爷爷都背着克拉拉去山间玩耍。
天天和大自然近距离接触,克拉拉的心情越来越好。
一天,在原野玩耍时,克拉拉竟奇迹般地站了起来,并颤巍巍地走了几步。
看到这一幕,海蒂和爷爷惊呆了。
过了一段时间,克拉拉的家人来接她回家。
当他们看到克拉拉恢复了行走能力时,激动得热泪盈眶。
片段二是关于海蒂的。
海蒂被姨妈送到克拉拉家做伴读,尽管她和克拉拉相处得十分融洽,两人还成为了挚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海蒂越来越想念乡下的爷爷。
思乡之情每天都困扰着她,后来她竟然开始梦游了。
得知海蒂梦游后,克拉拉的爸爸吓了一跳,不知该如何是好。
家庭医生认为,想让海蒂不再梦游,最好的办法就是送她回家。
克拉拉的爸爸权衡再三后,听从了医生的建议,派人将海蒂送回了爷爷家。
重回爷爷家后,海蒂开心极了,从此再也没有梦游过。
克拉拉已瘫痪多年,怎么突然之间就学会了走路?
强烈的思乡之情,为什么会让海蒂屡次梦游?
这两个问题虽然不一样,但答案却是同一个,那就是:躯体化。
没错,正是躯体化导致克拉拉瘫痪多年,也正是躯体化让海蒂半夜三更屡次梦游。
01 躯体化究竟是怎么回事?
什么是躯体化呢?
它是指一个人有情绪问题或心理障碍后,没有以心理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却转换为各种躯体症状。
这些躯体症状包括但不限于:头痛、腰痛、腿疼等。
大多数人听到“躯体化”这个名词时,可能都会觉得陌生。
但在生活中,躯体化现象其实很普遍。
作家秋微在自传体小说《女少年》中,讲述了一段亲身经历。
上小学时,妈妈花重金给她买了一架钢琴,每周末都带她去老师家学琴。
但凡学过钢琴的人都知道,学琴枯燥乏味,毫无乐趣可言。
所以,学琴让秋微很痛苦。
学了一段时间后,她内心的怨气越积越多,恨不得把琴给砸了。
她天天都想着“不练琴”这件事,不久,神奇的事发生了。
每逢她去老师家练琴的前一晚,她的扁桃体肯定会发炎,而且发炎得相当厉害。
这种情况发生几次之后,妈妈觉得很奇怪,就带她去看医生。
然而,体检结果却显示一切正常,医生们盯着各种片子,也都说不出个一二三来。
就这样,秋微断断续续地练了四年琴,而她每次去老师家之前,扁桃体都会发炎。
最后,妈妈实在不忍心见她带病学琴,于是主动提出让她别学琴了。
自从放弃了学琴后,秋微的扁桃体再没有发炎过。
秋微的扁桃体发炎,就是典型的躯体化症状。
当出现躯体化症状后,病人即使去医院,往往也查不出实质性问题,因而也就很难得到及时医治。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生病后,打针吃药都不管用。
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疾病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而心理问题是很难通过打针吃药完全治愈的。
02 躯体化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心理问题为什么会导致身体病痛呢?
弗洛伊德认为,躯体化症状是人的潜意识愿望被压抑的产物。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本事”,可以将内心的痛苦转换成身体的疾病,从而化解这种痛苦。
举个例子,小明很不爱学习,一天,他为了逃学,谎称自己肚子疼。
于是,老师同意让他提前回家。
但回家后,小明发现自己真的肚子疼了。
这就是躯体化的典型例子。
这件事背后的心理逻辑是:小明不想上学,于是编出肚子疼的谎话,最后他的肚子真的疼了,这是因为潜意识正在用这样的方式惩罚他,让他不必因为说谎而产生负罪感。
所以,躯体化症状其实是压制自我潜意识的一种外在表现。
为了逃避某件事而装病,后来真的病了,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出现躯体化症状后,我们就能通过生病的方式,达到不上学或不上班的目的。
而此时,我们也不会责怪自己,因为身体的病痛已经抵消了我们内心的痛苦。
由于躯体化症状能带来一些隐性的好处,所以,当面对巨大的压力时,我们很可能会通过潜意识的作用,让自己这里疼或那里痛,以此来逃避压力,让自己休息和放松。
03面对躯体化,应该怎么办躯体化症状的关键在于,我们把消极情绪储存在身体的某些部位,从而引发这些部位的疼痛,比如头疼、胸闷等。
据权威数据显示,70%以上的人会以攻击自己身体器官的方式,来消解自己的负面情绪,这是导致我们出现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心和身本是一体,要想从根本上改善躯体化症状,就需要从心理方面着手治疗。
具体来说,有三种方法。
(1)心理治疗。
通过心理治疗,病人能领悟疾病背后的内在心理冲突,从而改变错误观念。
这对于缓解疾病症状、增强治疗信心非常有效;(2)药物治疗。
当躯体化症状很严重时,经治疗师的同意后,可以适当服用抗抑郁药物。
需要注意的是,抗抑郁药大多会有副作用,而且服用几周后才能见效;(3)自我疗愈。
除了接受治疗师的治疗以外,病人也需要进行自我疗愈。
首先,积极参与治疗。
比如,和治疗师共同制定治疗方案,探讨自己的心理困惑等;其次,学习压力管理的技能。
掌握后,能有效减少心理压力,对于缓解病情很有帮助;最后,作息规律,保持运动。
有规律的生活和适量的运动能缓解情绪,改善躯体化症状。
了解了躯体化症状的来龙去脉后,一旦我们有了躯体化症状,就应该尽快寻求帮助,防止病情恶化,影响生活质量。
04心理的伤,身体知道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很多烦恼,其中很多烦恼,都是自己给自己戴上的枷锁。
我们只能活一次,所以,让心宁静,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才是最重要的事。
活到最后,我们会发现,即使拥有再多的财富,获得再大的成功,如果失去了健康的身体,人生也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善待身体,积极锻炼,保持身心愉悦,才是幸福生活之道。
当身体不舒服时,除了要及时就医外,还应该从内心深处关怀自己,不要让自己有太大压力。
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让大自然来疗愈身心的伤痛。
在《海蒂和爷爷》中,海蒂不再梦游,克拉拉能重新走路,背后的原因都是她们获得了心灵的自由。
是的,心灵的自由能治愈身体的病痛。
在《心理的伤,身体知道》这本书里,杰出的心灵导师露易丝·海说,身体从未说谎,不被觉察的情绪,都会以疾病的方式宣示自己的存在。
从今天起,请对自己的身体好一点、再好一点吧——因为,我们的人生只有一次。
十分!
不给这样的它,给谁呢?
(按理来说,9分?
不过,理智必须让位给情感)中午搜索《海上花》的时候,输入个“海”字,跳出来这个片子…… 幸运!
海蒂简直是天使,白璧无瑕;剧情也如梦似幻,当不得真。
我当然知道,这是个童话,甚至是神话了。
不过,电影或者推而广之的艺术,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不就是造梦吗?!
既然是做梦,人物剧情表演等等,真不真实、合不合理,重要吗?
不重要。
合情就行。
同样,“善”,也不重要,“美”,就行!
那么,什么是“美”?
我的理解一直是:和谐。
本片很和谐,本片很美。
导演真是让我敬佩,快40的人了,童心未泯,满满的童真童趣,“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美的人,创造美。
我也很庆幸,自己还能够欣赏这样的梦话、童话,马上50岁了,仍然饱含激情和幻想!
“且做无聊之事,以遣有涯之生”,今生今世有缘,诚心做个爱美的人,专心致志欣赏美,争取成为美的人。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以仁养爱,以爱求美!
孜孜以求,生生不息。
海蒂和爷爷是我心目中最美的电影,而美则是这部电影这大的看点。
电影的美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自然是阿尔卑斯山区那种沁人心脾的美。
那湛蓝的天空,偶尔飘过的几朵白云,让人心旷神怡。
错落其中的山石,天然的湖泊,又让人感到别致。
成群的山羊,悠悠自得,雄健的老鹰,则在天空中肆意的翱翔,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增添了阿尔卑斯山区自然的美。
第二,是里面的配乐美。
欢快配乐覆盖了影片的大部分,每当音乐响起,就好像置身于阿尔卑斯山区,和海蒂一起奔跑,一起追逐那自由的空气。
第三,是海蒂美。
海蒂的笑容可以化解世上一切坚冰,让人心生灿烂。
同时海蒂内心善良,情感丰富,是她免疫了自身所面临的逆境,而带给他人温暖与爱意。
海蒂的美也源自她是自由的,这种自由是难以被束缚的。
每次看到海蒂赤脚在山区奔跑,内心就会充满感动与力量。
如果生活中有什么使你感到快乐,那就去做吧,不要管别人说什么。
小时候看这书的时候就没看完。总觉得坐轮椅的姑娘到山里以后就站起来这样的桥段实在是太扯太鸡汤了。电影也是,有种逼着你哭你不得不哭的感觉。想问现实生活何曾这样温情过?
剧情经过压缩后缺失太多细节,女孩和爷爷体现不出感情深就要表现到难舍难离,让人难以信服,有钱女为何不能走路又不详细介绍,突然追个蝴蝶就站了起来,心急了点,对山上的生活也充满了各种有趣的期待,可惜失望啊,我从没想到过二楼的草那么脏,好大尘,很幻灭。餐具做得不错,烤奶酪涂面包神还原
原著竟然是部1880年的小说。虽然时代更迭,但它所讲述的道理,却能受用一生。“你要自己决定,是相信自己亲眼看到的,还是别人的闲言碎语”“你可千万不能觉得别人说的话就都是对的”“这是因为你要自己把它写满”“如果有件事,能够让你开心,那你就尽管去做吧,不要管别人说什么”被困家中身患重疾的小姐,通过海蒂迈出第一步;身处自由深山的海蒂,通过学习冲破僵化。每个人都得到了升华,获得了无限可能。很纯粹很理想化的动人故事。这则故事曾被多次翻拍,这版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如油画般美丽的瑞士风景了。
完全神还原了童年看过的无数次的《阿尔卑斯山上的少女》,记得小时候最爱看凤凰卫视的动画版的,成年以后再看记忆不断涌上心头,在这个世界里,美景、美人、美丽的心灵,这些美好也许仅会被文字封存,数次泪目,难道这就是那句矫情的所谓的情怀吗
不知道评分为什么那么高,普通的治愈电影吧,合理性?我只能说一切情节都像童话故事一样🙄 爷孙cp还没有主仆cp来的自然剧情多,瞬间脑补出《小姐》十万字腐文儿😈……
很美好。我十年前看大概会给四颗星吧,现在已经不太能信服这种全是真善美的东西,坏人只是符号式地出现。所有的转折都太简单了。
不喜欢,没意思。
原来能让人落泪的不止有痛苦和悲伤,极致的梦幻童话也会让人潸然泪下。全员天使啊,景物更是美到窒息,随便一帧都是清新靓丽的画卷。
想成为给他人带来笑容和希望的人的。两分给超美的阿尔卑斯山脉。阿尔卑斯山加入遗愿清单的豪华套餐。
除了风景美外还能让我说啥 何况我在新西兰:)
看完了想去瑞士,看的时候一度害怕克拉拉被坏人骗,害怕外婆嫌弃海蒂,害怕克拉拉嫌弃山里的日子,害怕她和海蒂因为什么争吵,看来我真的已经如履薄冰太久,不敢去相信在童话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美好了,这是成长的代价嘛?真的可悲
5.5/10 完全按照原著
不论是从文本内容上还是在制作上,都非常工整,童话式的套路说实话让我感到坐立难安。片子叫《海蒂》可以理解,但《海蒂和爷爷》在国内上映的中文译名难道就是为了凑布鲁诺·冈茨?
剧情弱爆了。反正我睡着了😳
虽然有些理想化,但还是轻松又治愈。另外这片可以不叫海蒂和爷爷,叫海蒂和“奶奶”了。
1、分数虚高了,故事很通俗,主要是阿尔卑斯山风光太美,纯净绝美到骨子里了;2、两个小女孩很好,宛如童话中的灰姑娘和公主,牧羊小男孩承包了所有笑点。
无聊
一星给风景,一星给海蒂
1、名字叫海蒂就可以了,就别叫爷爷了。2、拍的风景很好,但除了风景没什么好说的。3、海蒂先是到爷爷那里,然后到克拉拉那里,每次都不是那么如意,但这种不如意也只是很普遍的不如意,缺乏张力。4、克拉拉来山村,多少年残废的腿说好就好了。这阿尔卑斯山是有神仙吗?5、德国片怎么拍出日本家庭片那种唧唧歪歪的感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