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挺喜欢看欧洲的电影的,各种题材,爱情,惊悚,喜剧……种种;表现手法都不尽相同,但是却有着整体大同的调调——闷骚。
《潘神的迷宫》这部魔幻现实主义的电影,披了个神话的外衣,却有着沉重的主题,也是闷骚的一种表现形式。
战争中的爱情,亲情,仇恨,释放着最大的能量。
军官与母亲的爱情,母亲单方面一厢情愿地投注了情感,军官在关键时刻放弃了这个女人,选择了她为他生的儿子;奥米莉亚精神分裂般地幻想,妄图通过潘神的考验,拯救母亲和弟弟;女仆人与恋人投身战争,对军官的仇恨在最后打穿他脸孔的那一颗子弹得到最激烈的体现,甚至之前用刀子划开他的脸都不如这最后的一颗子弹淋漓尽致。
奥米莉亚在开篇就追逐振翅飞动的昆虫,开始走进童话世界。
那昆虫振动翅膀的声音低沉,翁翁声音说不出的压抑,奠定了整个影片的基调——现实的压抑与魔幻世界的诡异。
潘神的长相更是说不上的感觉,一张脸和蔼却又略显狰狞,复杂得很!
没有眼睛的死人,长长的手指在桌子上找眼睛,全是神话中的一些鬼怪的样子,如果说这个电影算个童话,也不算过份,只不过是给对童话报有幻想的人一个挑战——接受并不美好的童话故事,包括画面的不美好。
但这些场景和人物,给人感觉都是有些闷骚的感觉,不张扬,但是够劲儿
光看名字和海报,我把它当成了一部纯粹的奇幻电影。
看似简单的双线进行的情节,一边是真实一边是奇幻,实际上都是小女孩在嫉妒恐惧、无助、毫无安全感的情况下,为自己构想出来的神话,包括临死前她最终到达的地底王国。
灰暗的色调、阴郁的气氛,很适合在下着冷雨的初春晚上观赏。
1944年的西班牙,十二岁的小女孩奥菲利娅和怀孕的母亲搬到占领区,她的继父是那里的统治者。
那里的人民为自由而浴血奋战,小女孩也面对着自己的战斗……小奥菲利娅已经十二岁了,在战争年代,这不是一个该继续沉溺在神话故事中的年纪,但是小女孩深深相信书中的故事。
父亲在被战争夺走生命,继父又在她母亲怀中埋下种子,于是母女二人从城里搬来,她舍不得的是手中提着的一摞神话书。
坐着车上,她读到一个地底王国公主的故事,国王一直在期待着死去的公主回来。
女孩名叫奥菲利娅,与她同名的另外一个注明的女孩是莎士比亚笔下,哈姆雷特王子的恋人,但是可怜的女孩无法承受自己爱慕的王子误杀死自己父亲,她精神恍惚,想要把花环挂在树枝上,却失足落入水中溺死。
也许这个名字也预示了主人公最后悲惨的命运。
他的父亲残酷冷血,母亲怀孕后身体越来越虚弱,占领区的人民暗暗得反抗着,她毫无安全感,只想逃离这个恐怖的地方,但是必须与母亲在一起。
这时,潘神出现了,告诉她就是那位失落在人间的公主,但要返回,需要接受三个考验。
枯树下面贪吃的大蛤蟆,寓意着独裁者的贪婪,自己越来越庞大,但是古树却枯萎,即将死亡;双眼长在手上的怪物,寓意这独裁者的残暴,他那满满一桌佳肴是吸引饥饿的孩子们前来,他的身边是一堆童鞋;最终血的考验,寓意着邪恶终将灭亡,但是需要善良的人们付出血的代价。
片中现实和奇幻的世界不断跳跃,但是镜头却不跳跃,缓慢而稳定。
奥菲利娅一步一步走进迷宫,走下旋转的楼梯,冰冷的夜晚,女孩只披一件毛衣,依然一步一步;女孩手脚并用,在淤泥中爬行,最后缓慢从蛤蟆突出的大滩粘液中,拿起钥匙;沙漏中的沙子飞快流逝,女孩仍然一步一步,慢慢向前走,仿佛走在开始融化的冰面上。
现实世界的镜头也是缓慢,女仆用颤抖的双手打开活动地板,取出给游击队员们送去的信件;军官用酒瓶一下一下砸烂了农民的鼻子;审问俘虏时,一件一件玩弄工具,那是他的刑具;女仆用小刀划开军官的脸,军官对着镜子一针一针缝起来。
导演并没有刻意去营造气氛,但是观众的情绪慢慢在积累,最终爆发了高潮。
潘神给了女孩一颗曼德拉草根,这种长相像人的植物,在哈利波特里面是离开土壤就发出令人晕厥尖叫,但可以接触石化的植物,在这里却成了保护母亲和腹中胎儿的物品,将它用牛奶浸泡,每天给它两滴鲜血,奥菲利娅照做了,于是母亲有了退烧的迹象,但是由于她的失败,草根不再起作用,也被母亲扔进了火炉。
最后,母亲死于生产。
这个曼德拉草根寓意着女儿对母亲最深厚的爱,不顾一起希望她好起来,然而母亲对此事的做法,却导致了自己毁灭,她委身军官,放弃自我保护,最终只能无助地死亡。
最终,人们消灭了统治者,奥菲利娅却中弹躺在迷宫里面,天空中一轮满月,她殷红的鲜血低落在七环广场上,女孩在一片光芒中,见到了地底王国,国王和抱着婴儿的王后,还有一个是留给公主的空位。
然而,显示中,爱她的那个女人,抽泣着哼唱着她唯一会的一首催眠曲。
世界没有光亮,依然是阴暗,虽然赢得了一场战斗,但是当时世界仍然被黑暗笼罩着,血会被雨水冲刷,尸体会被掩埋,但是善良的白花盛开在人们希望的枯枝上。
刚看的《潘神的迷宫》,强烈建议各位文青观摩。
什么机位镜头我自是不懂,那些起码要看了2、3遍才能有所总结,我就简单说说看了一遍后的想法。
首先千万别把这片子当成童话或者魔幻什么的去看,你会失望的。
虽然中途有一些貌似很能吸引人的特效制作,但是本质上这是一部很阴暗很沉重的电影啊。
在我们看过《哈利波特》《纳尼亚》等等之后,我们自然愿意相信奥菲丽娅是真的看到了潘神,愿意相信是潘神的曼德拉草根使她妈妈逐渐恢复,愿意相信有一只神奇的粉笔可以让石墙变成门……但是一切都只是我们愿意去相信而已。
妈妈伤心的把曼德拉草扔进火炉,也把我的一相情愿烧毁。
最后出现在镜头里那依然存在的粉笔印记;华丽宫殿后奥菲丽娅轻轻的停止了呼吸;依然枯萎的无花果树……其实一切都只是她的幻想而已。
是的,就只是她的幻想,从一开始她就编织起自己的世界起来。
要叫一个陌生的人为爸爸;要离开生活已久的城市去到随时有生命危险的军营中。
她害怕面对这些事情,她开始想象起会有一个没有烦恼和战争的国度,于是在路边随意踩到的石头就是她幻想的开始:奥菲丽娅回到车里告诉妈妈她看到了一个精灵。
随着对上尉的恐惧感增加,妈妈显得越来越虚弱,她的幻想就更疯狂了:潘神出现了,告诉自己其实自己是地下王国的公主,自己有一个是国王的父亲。
地下王国是什么意思?
她不想去了解,她只要让自己逃离现在这个可怕的环境,有一个不那么可怕的父亲,于是奥菲丽娅决定接受潘神的挑战,去完成3个任务。
仔细看看前两个任务,其实就是电影中,梅塞德丝这个卧底的行动投影:奥菲丽娅一开始用虫子骗过了大蟾蜍,成功的把三个魔法石放进了它的嘴里然后拿到了钥匙,而这个钥匙,就是仓库的钥匙:梅塞德丝获取了上尉的信任,使自己能够继续为游击队提供帮助。
而后,奥菲丽娅用钥匙找到了匕首,但是因为自己的不小心,被专吃小孩的恶魔发现了。
于是梅塞德丝的卧底身份被揭穿。
一如奥菲丽娅逃脱了恶魔,梅塞德丝也获救。
梅塞德丝走后,奥菲丽娅已经没有谁可以信任,妈妈因为生产死了,绝望之际潘神再次出现,答应再给她一次机会。
其实这也只是她自己给自己机会:把刚出生的弟弟带进迷宫。
为什么要带上她的弟弟?
因为在她看来,弟弟是这个世界上她唯一的亲人了。
全片我唯一的疑惑出现在这里:为什么奥菲丽娅不让潘神取两滴血呢?
难道只是为了拖延一点时间好让上尉发现她?
期待专家解答。
奥菲丽娅被上尉一枪打在肚子上,奄奄一息时,仿佛看到了地下王国,一个慈祥的父亲,还有自己去世了的妈妈。
潘神走出来,告诉她其实她没有做错,她通过了考验……我真希望一切就停止在这里。
可是导演没有给观众一点机会:镜头切换,在做完临死前的这些幻想后,奥菲丽娅微笑着停止了呼吸。
而她曾经钻进去过的枯树,依然毫无生机。
导演让两线并行,只让残酷的显得更残酷,美好的更不堪一击。
说一下片子的几个特色第一是色彩:现实军营中,阴暗、阴冷、阴郁……反正和阴字有关的都可以上,而在奥菲丽娅的幻想世界里,则是温暖的金黄色,就连丑陋的蟾蜍窝,也是暖暖的感觉。
第二是暴力特写:相信看过的人不会忘记下面几个镜头:用铁棍在人脸上乱戳;被打变形的手;快腐烂的腿;还有最经典的用针线缝合自己脸上的伤口……所以说啊,这怎么能带小孩子一起看呢?
你们还真以为是小女孩大战魔王最后胜利的烧钱特效片啊?
第三是两线并行:很多评论说这两线交叉太少,有点说不过去。
但是其实有些时候现实和幻象也不一定非要一一对应吧。
反正我觉得如果真的很精确的对应的话,那实在是太傻气了……================================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电影,看完后让我想起两个事情。
第一个是安徒生的《卖女孩的小火柴》(反过来,谢谢),三根火柴就是三个任务,最后她去了最幸福的地方,然后第二天人们发现她冻死在街头。
第二个是Terry Gilliam的Tideland,同样也是很不童话的童话,大家可以比较收看。
www5083:很高兴请到《潘神的迷宫》导演Guillermo del Toro,与及戏中角色法西斯继父Vidal,女主角 Ofelia和大名鼎鼎的潘神亲临现场,今天人鬼神三界济济一堂,请大家鼓掌以示欢迎。
www5083:导演,恭喜你,《潘神的迷宫》入选包括最佳外语片在内的六项奥斯卡提名,你觉得得奖机会有多大?
del Toro:奖当然想得,机会有多大也不是我说了算,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潘神的迷宫》(以下简称《潘》)借着奥斯卡这个舞台能让更多的观众认识,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欢《潘》。
www5083:你以往的电影都充满了黑色元素,这次以小女孩为主角的有着童话色彩的故事也一如继往,为什么不做得阳光点?
del Toro:因为电影背景是二战,而且当时的西班牙处于佛朗哥的独裁统治下,黑色基调是与当时现实相结合的。
www5083:我们注意到,有一类电影,例如罗伯托•贝尼尼的《美丽人生》也是以二战为背景,但却拍得老少咸宜,笑中有泪。
del Toro:如果电影院都放《美丽人生》,不是早就打烊了吗?
(笑)其实,《潘》也有阳光的部分,小女孩Ofelia的幻想世界至少是积极的。
Ofelia:我抗议,那个世界有丑陋的癞蛤蟆和凶残的白色吃人魔怪。
潘神:我也抗议,难道我就不能再英俊一点?
半人半羊的,不伦不类!
del Toro:你们两个给我闭嘴!
我的电影我作主。
潘神,你比一般的羊漂亮多了,也比一般的人酷多了,你还想怎么样?
梦想照进现实倒过来说就是现实照进梦想,你经历过怎样的生活,你的梦想就留下怎样的烙印。
如果我空想出一个和谐美好的人间仙境,可信吗?
你们要了解,当时的政治生态和人们的生存环境是多么的恶劣。
www5083:呵呵,del Toro,别太激动,大家只是讨论一下。
你采用魔幻与现实交织的双线并行叙事手法,是不是为了进行某种现实映照?
del Toro:那是肯定的,我强调过,梦想不能脱离现实存在。
一个小女孩的幻想世界为什么会充满了邪恶和凶险,如果搬到现代文明社会,那似乎是不可想象的,但却与当时的现实相切合。
www5083:但有评论说两条线索缺乏交流,魔幻与现实未能很好地合二为一。
del Toro:首先,你不要把这个故事当成是我们臆造出来的。
你试着想象那只不过是小女孩Ofelia的幻想世界。
一个小女孩,甚至连二战与佛朗哥是什么都不了解,又怎么可能在想象中融入那么多的现实元素?
其实我们想表现的是一种对现实的抵触和逃避,在这种语境下,把现实和幻想割裂开来,反而是必须的。
www5083:电影现实部分着重描写了法西斯与游击队的对抗,部分观众觉得某些场面过于血腥,说电影有向B级片靠拢的嫌疑。
Vidal:我觉得导演过于渲染法西斯的残酷,有丑化法西斯的倾向。
del Toro:你们提到血腥,是的,当时我们也考虑过受众问题,但最后还是决定做成R级片。
我觉得战争中的暴力是不能抹去或者美化的,而且战争永远比你们看见的镜头残酷得多。
很多人都说斯皮尔伯格的《雷霆救兵》拍得真实残酷,但我敢说,《雷》只展现了战争残酷性的九牛一毛。
Vidal,对于法西斯的批判不是太过用力,相反,面对葬身于法西斯屠刀下的难以估量的受害者,任何的批判都是无力的。
还有,请不要用“法西斯”来侮辱“丑化”这个词。
Vidal:我的意思是,战争中任何一方都是残忍的,你的天平倾斜得太厉害了。
del Toro:你说得对,所以最后游击队的子弹从你的脸穿过去。
(笑)还有,你不要跟我扯谈什么天平,当你们向无辜平民举起屠刀的时候,心里有没有一个TMD天平?
www5083:在结局中,Ofelia被继父Vidal杀害,然后她的灵魂回到地下宫殿,当上了公主,你们是想传达一种什么样的概念?
del Toro:现实是阴暗的,所以Ofelia难逃一死,其实她只是众多死难者中的普通一员;我们给幻想部分留了一条光明的尾巴,因为我们相信,无论在怎么艰难恶劣的境况下,人类对光明与美好的追求都是永恒不变的。
www5083:梦想是光明的,但现实却是悲剧,这种追求是不是虚妄而不可即的?
del Toro:不能这样说,总体来说,人类的文明是愈趋进步的。
但在某种情况下,例如当时的西班牙,内战不断,经济又遭外界封锁,可谓民不聊生,那时候人们要追求幸福安宁的生活,所付出的代价就要大得多。
www5083:谢谢导演,现在我想问问Ofelia,当你面对各种危险的时候,为什么你能镇定自若?
你只是一个小女孩啊。
Ofelia:我年纪小,但我见识不少啊。
在跟妈妈投奔继父之前,我每天都见到街道上大量的死难者,我目睹过的血腥,绝对比你来得多。
况且,我相信童话,我知道在前面就是美好的地下王国,有这种信念支撑,我就什么都不害怕了。
潘神:最重要的是有我的引导,我一定会尽心尽力保护我的公主。
Ofelia:谢谢你,潘神,但我还是对你叫我牺牲弟弟耿耿于怀。
潘神:Ofelia,你听我说,追求光明一定要流血,就算是无辜者的血也不例外。
不过,那只是一个考验,我很高兴你通过了。
Vidal:我也有功劳,不是我给Ofelia一枪,她能去到地下王国吗?
哈哈众人:SHUT UP!
www5083:Ofelia,很多人都奇怪,既然你信念如此坚定,为什么在干第二个任务的时候要偷吃葡萄呢?
Ofelia:怎么说呢?
我只不过是一小女孩,反正,当时就是没忍住。
del Toro:有人说这样做纯粹是想调动起白色怪物搞点感官刺激,我承认,我们有这个想法。
但进一步想,现实是不是就能如理想般一帆风顺?
我们的革命,我们的文明进程,甚至我们电影事业的发展都是充满荆棘和陷阱的,没有坦途,没有捷径。
潘神:这点我同意,幸好我们有地下王国,西班牙从二战时起被佛朗哥统治了三十多年,想来就觉得害怕。
Vidal:哼哼,想推翻我们的帝国,没那么容易!
www5083:Vidal,别做梦了,翻翻日历,现在已经是2开头了,所有落后的,不符合人民利益的制度都要被推翻。
del Toro:其实我们做这部电影不想承载太多的现实意义,大家当是一部具有魔幻色彩的成人童话看过就算了,如果大家看完有点感悟,那是锦上添花。
呵呵,不好意思,黄婆买瓜了。
www5083:不,del Toro,其实我挺佩服你的,500万的成本能做出这样的效果,美工,视觉效果与特技都很出色,与电影很切合,你们是怎样做到的?
del Toro:那要感谢我的团队,他们知道怎样用最少的钱达到最满意的效果,呵呵,又买广告了。
www5083:不,del Toro,你别谦虚,我觉得你这部500万的戏比我们国家以亿计的大片的性价比要高得太多了。
del Toro:在发展中国家,成本以亿计的大片肯定不能成为主流,你想想,多少年才有人拿出几个亿,一年就有多少电影要上映?
与其耗费巨大的电影资源弄一个空壳,不如老老实实把故事讲好,把你要表达的东西好好地展现出来。
如果电影不能以自身的素质为主要买点,却把精力旁移,往小里说,是对电影市场的伤害,往大里说,是对电影工业的伤害。
www5083:好了,今天的访谈到此为止,谢谢你del Toro,谢谢大家!
看过之后果然印象深刻。
但多是留恋于暴力血腥的影象,并没有太多共鸣和回味。
又生怕自己错过了什么,就在网上找来很多评论看,也没有发现什么特别的见解。
魔幻和现实、美好和残酷的结合和交替,在影片的最后一刻以死亡和重生(或者说是幻想)达到高潮。
黑暗和暴虐的沉重,是影片的风格,也是最吸引人的精彩之处。
而回顾影片的时候,这样的风格也成了唯一突出的地方,而其他如叙事和人物的刻画则显得有些笼统和单薄。
现实这条线上,笔墨集中在表现上尉的独裁和残暴,这一点大家都关注的较多说的也多,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游击队和反抗者的存在,似乎也是为了表现上面一点,而本身的意义却没有具体的体现。
其中的厨娘一角,开始让我觉得应该是相当重要的一个角色,但到最后却有些失望,除了割破上尉的嘴带来视觉的冲击外,并没有特别的表现,对小女孩的关怀,也没有达到一种互动的精彩。
而魔幻方面,作为主角的女孩奥菲利娅,似乎总感觉缺少一种气质,或者说是一种主动性。
而遇到看上去并不慈祥的潘神,一下子就相信他说的话,也有些简单和太过戏说。
关于三个考验,应该代表着勇敢、禁欲(对诱惑的抵御)和奉献(牺牲精神),在影片中是对公主的考验,其实也可以就看作是对人的考验。
本来关于考验的设置应该是可以很出彩,但具体到影片里,却有些形式大过内容了。
特别是第二个,奥菲利娅似乎是无论如何都要拿桌上的东西吃的,又是明显的为戏而戏。
而禁不住诱惑的结果,似乎只是两个精灵当了牺牲品,而对奥菲利娅并没有什么影响。
潘神的迷宫,指的应该就是潘神的考验(影片一开始就提到了那个走进去就很难再走出来的迷宫,在影片里几乎没有任何表现和作用),通过考验便是找到了出口。
可惜的是导演沉迷的是画面和特效,是气氛和暴力,除了视觉的力量外,并没有更深的触动。
而魔幻和现实的交织,也没有看上去的那般美妙。
大概是八九年前看的电影,因为昨天看了“佩小姐的魔幻城堡”后突然想起这部电影,感觉风格上有相近之处。
很喜欢这类电影的风格,奇幻、怪异、神秘又稍稍有点恐怖,用黑色童话故事来暗喻战争的残酷,社会的黑暗,同时也不乏亲情、友情、爱情的注入,生活中还有温暖和希望的存在的。
一部黑色童话,有点不适合小孩子看。
影片的开头和结尾是相呼应的,开头第一个镜头为小主人公流血的镜头,然后镜头倒放,血液倒流,故事像以倒叙的形式开始,而结尾再现女孩这一镜头,我们终于明白女孩是为什么会如此的。
而这一设计,使得梦境与现实相交叉,形成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我们不晓得女孩到底是在现实中死了,还是在梦境中死后回到了她的地下王国。
我更多是偏向于现实的理解,带着梦想死去,总比苟活现实好很多。
.上校Vidal被Mercedes割嘴的场景,来源于一个称为chelsea smile(切尔西的微笑)的传统,过去的英国人在对待叛国者的时候,会用刀子将敌人的嘴划成两边各分开一半的微笑状,以此表示惩罚。
2. 女主人公Ofelia(奥菲利亚)的名字,构思来源于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中的同名人物,以此来暗示人物的悲剧性命运。
3. Ofelia和上校第一次见面时,因为右手拿着书只能用左手和上校握手,上校严厉的批评了一句:It's the other hand, Ofelia。
这个场面和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第二章主人公初见其继父时的场面如出一辙。
4.《潘神的迷宫》的创作理念深受两位童话巨匠的影响,一位是大家所熟知的Hans Christian Anderson 安徒生(Ofelia生前受战乱折磨,死后却到了理想的天堂,是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惟妙模仿) 另一位则是王尔德(提倡为艺术而艺术,他的童话都是对"心的破裂和死亡"的诠释) 5. 对本电影光怪陆离想象力有指导作用的还有两本书,<
电影是两条主线并行,一是女主的魔幻童话世界,二是残酷的战争背景,游击队与独裁军的抗争。
孩子的心灵是干净单纯的,看待世界亦如此。
像借助魔幻世界逃离战争,虽然得到心灵某些慰籍,但终究还是得回到现实。
这种诡异的结合却呈现分外吸引人的质感。
有多么魔幻就有多么现实,如果这也算童话,绝对是一个会让人留下阴影的童话。
无论是现实这条线还是魔幻故事这条线,都充斥着阴郁、黑暗、潮湿、龌龊、肮脏、血腥、窒息和残暴,毕竟那个魔幻世界也是残酷世界的折射。
哪怕是全片中唯一光明温暖的结尾,看了也只是令人更加难受压抑,因为我们都知道,没有什么神仙鬼怪,没有法术,没有仙境,没有地下王国。
童话和现世一样可怖,而你避无可避。
1791年,爱折腾的法国人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他们的大革命。
在制宪议会里,三个等级的代表决定以座席来表明对路易国王的态度。
那些拥护国王政策,希望维持现状的,坐在了国王的右手边。
那些反对波旁王朝,主张进行激进变革的,坐在了国王的左手边。
从此以后,全世界的革命者们有了一个响亮的标签:“左派”。
此后一百多年间,欧洲的政治史大体可以归结为左与右的斗争史。
在1944年的西班牙,这场斗争是以极其残酷的方式展开的。
来自右翼的军队将领弗朗哥,以内战推翻了共产党和其他社会主义者的左派政府,建立起一个独裁的法西斯专政。
失利的左派以游击的方式继续抗争,右派政府则报之以残酷的镇压。
《潘神的迷宫》中的小女主角奥菲利娅,就在这血雨腥风中揭开了她游刃于现实与魔幻之间的奇遇。
在《潘神的迷宫》中,导演至少三次强调了奥菲利娅的“左倾”立场。
影片开头,奥菲利娅和母亲乘车到上尉的营地去。
当她在途中拾起雕像的残块,将其补到雕像的头上时,我们注意到,她补上的是左边的眼睛(从奥的角度)。
有论者指出,这一情节的寓意是,擦亮眼睛,看清世界的本质——从此以后,小姑娘就能见到人所未见的精灵世界了。
如果这一解释成立,奥菲利娅擦亮的是左边的眼睛,她发现的本质,是从左翼的角度看到的本质。
通俗地说就是,她从此开始“左眼看世界了”。
车队到达营地,奥菲利娅与上尉第一次见面。
两人握手的场景令人玩味。
小姑娘右手抱着一堆fairy tales,战战兢兢伸出左手。
作为法西斯军官的上尉伸出右手,抓住她的左手,冷冷地说:“应该是另一只手,奥菲利娅”(it’s the other hand, Ofelia)。
一个左派与右派见面,当然是不欢而散。
用毛主席的话说,他们之间,已经不是人民内部矛盾,而是路线斗争了。
几分钟之后,小姑娘就在迷宫里郑重地对梅赛德斯说:上尉不是我的父亲。
坚定地断绝了与右翼独裁者的任何法统上的联系。
奥菲利娅到pale man的地宫中去执行潘神交给她的第二个任务。
墙上有三个小门。
按照那几个小精灵的指示,她应该打开中间那扇门。
小姑娘犹豫了一下,打开了左边那扇门(again,从奥的角度),取出一把亮闪闪的短剑。
神灵指明中间道路,小姑娘却再一次坚持了自己的左派立场。
接下来的情节非常有趣。
奥菲利娅拿到短剑后,按照小精灵的手势,她应该去杀死那个双手沾满人类鲜血的pale man(在本片的上下文中,我们不难把他视为法西斯暴君的象征)。
这时,一向淡定自若,做事分毫不乱的小姑娘突然间象变了一个人,她似乎忘了自己的任务,被满桌的盛宴吸引,摘下葡萄吃起来。
这段故事为什么这么安排,偶曾经好生迷惑了一阵子。
难道葡萄在西方文化中有什么特殊含义?
百度google了一半天,没有发现任何线索。
后来见到网上有人指出,这段故事是说小姑娘没能战胜自己的贪欲,所以没有与吃人的法西斯分子战斗到底。
偶顿时觉得豁然开朗。
原来奥菲利娅不是一个激进的革命者,她给“温情脉脉的人性”留下了位置。
贪欲,或其它任何欲望,都是人性的一部分。
人性,对于革命者来说,等于weakness。
革命者应该象钢铁般无情。
因此,保尔拒绝了冬妮娅“古典小说呵护的惺惺相惜的温存情愫”(刘小枫《记恋冬妮娅》);因此,一位思想导师主张缓行费厄泼赖,要打“落水狗”;也因为此,《潘神》中的左派游击队与右派法西斯在打扫战场时做的工作一模一样,都是往倒在地上的敌人头上补两枪……奥菲利娅在关键时刻的“妥协”、“退步”,屈服于自己的weakness,说明这位小姑娘虽然是一个坚定的左派,她同时也是一个温和的左派。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全片的故事进展,透过那些诡异的魔幻和血腥的现实,我们分明能看见一个近乎完整的左翼革命思想的结构。
开头,小姑娘给雕像补上眼睛,“睁眼看世界”,这似乎是在暗示启蒙运动的开始。
从卢梭到马\克\思,他们关于革命的理论,都可以从启蒙思想的诸多假设中找到根源。
接下来,按照潘神的指点,奥菲利娅到一棵衰朽的无花果树下寻找一把钥匙。
钥匙通向那把能杀死pale man的短剑。
在《圣经》中,无花果树是一个具有丰富含义的意象。
亚当夏娃在明智之后是以无花果叶来遮羞的,这将该树与文明的暗喻联系起来。
耶稣曾经诅咒过一棵开满绿叶却不结果子的无花果树,导致这棵树连根都枯干了。
众多圣经诠释家认为这里无花果树暗指以色列。
基督的诅咒是在预言以色列即将亡国,以色列人将要流散到全世界。
在影片中,我们不妨认为枯朽的无花果树代表着1944年的西班牙,或者整个欧洲文明。
作为革命者的奥菲利娅,要从衰败的欧洲文明中找出能打败敌人、建立新世界的钥匙。
再接下来,潘神吩咐把上尉新生的婴儿带到迷宫中,以完成奥菲利娅的“寻父”和“还乡”。
在这里,我们很容易就把这个新生儿与新的人类社会联想起来。
革命的理想,就是要建立一个新的社会。
父亲——旧世界的统治者,希望他继承衣钵;姐姐——旧世界的反叛者,希望把他带到一个新的世界。
最后,姐姐的同盟者——游击队得到了这个孩子,并一枪了断了他与父亲的联系。
这几乎就是西班牙真实历史的翻版。
胡安·卡洛斯自中学时代便被独裁者弗朗哥带在身边教养,并被指定为继承人。
但他与弗朗哥具有完全不同的政治立场。
当他继位成为国王之后,就开始了全面的民主化改革,将西班牙带入一个全新的社会。
胡安·卡洛斯国王就是那个与独裁者父亲一刀两断的新生儿。
潘神要求用婴儿的几滴血打开回乡之门,奥菲利娅坚定地拒绝了。
她不愿让下一代留一滴血,自己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许多观者会想,小姑娘如果稍微“灵活”一点,比如,让婴儿献出几滴血,或乖乖地把婴儿还给上尉,就不会丢掉性命了。
其实,她的执拗,正是要完成一个革命者的归宿。
谭嗣同和秋瑾在有逃生机会时,都主动放弃了。
革命就是要以剑和血去打开通往天国之门,这既包括“敌人”的血,也包括革命者自己的血。
如谭嗣同所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献出自己鲜血的奥菲利娅,完成了一个类似于基督受难的过程,终于回到了“父亲”的身边。
这是一个标准的《圣经·启示录》的场景,在神的殿堂里,父神高居其中,神子坐于其旁,将要统治世界若干年。
革命者奥菲利娅,成为基督教式的千年王国的统治者。
如果我们了解欧洲思想史上各种激进政治理想(如乌托邦)与《圣经·启示录》的渊源,就更能理解这个转变了。
历代革命者追求的完美的理想王国,本来就肇始于《启示录》中的千年王国。
纵观这个过程,从思想的启蒙(补眼),到革命的行动(找钥匙,取短剑),到流血牺牲(死亡),建设新社会(争夺婴儿),最后实现理想王国(回乡),奥菲利娅在她的魔幻与现实世界中几近走完了一次完整的革命。
这里唯一缺失的,是消灭革命的敌人。
小姑娘作为一个温和的左派,让她去完成这个任务,似乎不合其政治立场。
在剧中,导演让她的游击队朋友替她完成了。
而在现实中,西班牙后来的民\主化,是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的,弗朗哥的党徒几乎没有受到惩罚。
左派与右派在渐进改革中消弭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血海深恨。
影片最后,曾经干枯的无花果树开出了洁白的鲜花。
如果醒着的现实,都那么令人失望。
就不如睡去,在幻想里沉沦。
战乱年代,与文明隔绝的土地。
小女孩奥非利娅随着怀孕的母亲一路颠簸,来到残暴冷酷的上尉继父身边。
那里遗留着远古神迹,破败的迷宫,潘神的雕像,就好象随身携带的书本里描绘的地下王国。
书里说,被刺瞎了双眼的地下公主在人间迷失,历经苦难,可总有天会回归华丽的地下王宫,她的父王在等着她。
奥非利娅以为那就是自己。
迷宫里,农牧神派给她三个任务,作为重返王国的考验。
于是她与盘踞树根的大蟾蜍搏斗,去吃小孩白魔的宫殿拿一把匕首。
在绚丽的虚构里她幻想拯救人类,也拯救自己。
可现实里,杀戮与战争却从未停歇。
驻地军队熟练的枪杀着树林里的游击军,人心惶惶的年代,就连无辜的农民也难免随时毙命。
这样的现世有何保障?
又有何希望?
善良的医生问游击队首领:推翻上尉之后又能怎样?
还会再派来一个上尉,然后继续逃亡、斗争、推翻。
如此往复,看不到尽头。
可游击军又只能如此的继续着。
或许到后来,他们为了什么而战斗都已忘却。
如同迷失的诅咒,成为那个年代挥散不去的阴云。
而可怜的、渺小的奥非利娅,却无法挣脱时间,挣脱命运。
她的眼神有多清澈无辜,就有多么不合时宜。
弟弟出生了,妈妈难产死了。
所谓继父一直在乎的不过是延续了自己血脉的那个生命。
奥非利娅成了孤儿。
她多想离开这里。
可因为偷吃了两粒葡萄,农牧神说她将再也回不去那华丽的王国。
她不知道未来在哪儿,她要那个善良的女仆带自己走。
可游击军的内线被发觉,医生死了,善良的女仆惊慌逃离。
她依然只能在这里。
她被关着,寂寞的房间里,什么都没有。
爱或者幻觉。
童话故事都会有峰回路转。
于是农牧神出现了,告诉她:你仅有这一次机会。
带着你的弟弟到迷宫里来,王国的入口将为你打开。
她便抱着新生的弟弟,一路狂奔,背后是发狂的继父在追赶。
如果这真的是个童话,后面的故事就该是这样:小女孩终于逃脱继父魔掌,在最后时刻打开了地下王国的大门,华丽回归。
可这不是童话,只是一场寂寞的幻觉。
她对着虚空中不存在的农牧神说;不,我不能伤害我的弟弟。
即便永远不能回去。
然后枪声结束了一切。
她的血顺着手臂流向那近在咫尺的王国入口。
也许她在想,终于我可以回去了,或者是,终于,我可以离开了。
关于美好的童话,故事大多相同。
透过不能瞑目的双眼,她看见金碧辉煌的宫殿,自己的爸爸妈妈。
农牧神和王国的子民热烈盛赞她的善良与勇气。
经过千百年的等待,他们的公主终于归来。
从此,整个王国将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可什么都没有,流出去的鲜血没有倒流,只是渐渐冷却下去。
她丰盈而强大的内心将永远留在小小的身躯里,然后埋进泥土。
当岁月终于过去,美好平和终于来临。
或许所有未能实现的梦就都变成泥土之上盛开的玫瑰。
平静的、暗涌的妖娆着。
而那时,所有的人都将遗忘,曾经的无望与血腥,忘记一个叫奥非利娅的女孩曾有过怎样一种奇异的忧伤。
20240525@墨西哥大师展,7/10。当战争混搭奇幻题材,注定整个片子的基调都无法明快起来,血腥暴力镜头的过多也与儿童片的氛围不搭。情感上更愿意接受那个温暖的结局,但理智却强调一切不过是虚无缥缈的幻想。
多少有些恶心的片子。与其说是童话,不如说是披着童话外衣的教育片,所以整个电影里每一笔恶心都是在控诉战争。值得称道的是片子的特技效果、服装、色彩还有非常适合此角色的女主人公。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有很多情节不值得推敲,一看便是为了剧情往下走而故意为之,非常生硬。
不好,也不好看。故事粗糙、生硬、奇怪,许多场景让人有恶心感。最好看是上尉带兵骑马出征,制服整齐,马匹壮硕,冷峻的力量感;还有是“侠女”反转之时,畅快的暴力美学。
哎。。。我老了,不适合看童话了,一直到电影最后,我还觉得这是不是又是一个精分的小孩。。。为毛我老得觉得所有不现实的东西都是精分的幻想结果啊。。。泪奔
竟然发现点评的大部分装嫩女生都是不爱恐怖片的,竟然说这个片子有多恐怖!唉~~~
三星半。魔幻加现实,故事很美好,摄影很美丽,还有场景过度的转换令人记忆深刻,遗憾的是小演员已从那时候的小萝莉变成了现在的大妈了,岁月是把杀猪刀啊杀猪刀
不适合大人看,因为幼稚,提不起精神;不适合小孩看,因为恐怖,会吓坏孩子~~
魔幻现实主义的巅峰
嗯,不要叫什么羊男的迷宫好伐...小loli游走现实与奇幻的双重王国,古怪的钥匙,左派和右派..还有那个芝加哥小丑微笑..从题材和细节上看,实在是极好的隐喻片,但是拍摄技法上,以及选角上,除了西班牙军官这个反角之外,皆稍有些令人感到遗憾。
一会战争片一会魔幻片 你能把冰激凌和火锅放一些吃么 小女孩一点都不让人觉得可爱 从头到尾磨叽的要命
分了三次才看完,前两次找到的都是奇怪的中文配音,译制片内种,直到现在我脑海里还有奥菲利亚她妈用惊悚的调调叫奥菲利亚这个名字的回音。最后好不容易找到原声还是拐拐的西班牙语。故事好简单感觉还没开始就结束了。不过里面的各种设定我妈倒是很喜欢。要是我早些年看应该会喜欢的多些。
这只是一部成人演的童话,再无其他。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说,而这些又是孕育民族特性的土壤,当我被学校西班牙小帅哥迷得五迷三道的时候,看到这部电影,OK我和你一起回到你的传说中开始奇幻的旅行。
很久没看这样同时阴郁而纯净的电影了,没想到黑色童话还能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导演将现实与魔幻结合的很好,两者间的平衡拿捏得很准,在冰冷泥泞的现实中寻找希望与出路,结局叫人感伤和惆怅
西班牙大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样不可忽视,如果是个童话,对孩子来说太残酷...因为这个世界对于大人们来说更残酷
Saturn Devouring One of His Children
居然能打这么高分,要是再没点魔幻元素在里边,我一分都懒得打。或许是我太肤浅了,只看表面,没有去挖掘电影深处的东西吧。
“據說他在地麵上留下了痕跡隻有那些知道該去哪裡的人才能看得到。”灌湯水餃和海鮮泡飯的經濟學課前鬼混 介於街頭漫步的大霧和春風沉醉夜晚的詩意 還有倒貼妹超萌的“算伱倒楣~”。近日來觀看的垃圾片中陡然崛起的一部佳作。現實和幻境的兩條線 交疊在女孩孱弱的生命盡頭。血腥與溫情剛剛好。
第二关明明提前说了不让吃任何东西,非要安排小女孩吃两颗葡萄的剧情也太刻意了,以及女佣明明可以直接杀了长官却偏偏让他活下来有机会干掉小女孩到底图什么…
这不是纯粹的童话剧或者奇幻片,有一半的时间都在讲纳粹战争,让我很反感!我实在想不通,片中的小女孩奇幻历险跟纳粹战争有个毛线的关系?当童话夹杂在战争中,只会让人觉得童话破碎了好么!我只想看一部单纯的童话片好么!这感觉就是天真的儿童夹杂在邪恶的成人世界中,就是苦逼,就是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