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5-4清朝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 秋瑾字竞雄 官宦人家 秋瑾从下没有裹脚并学习武术和骑马 秋瑾嫁给一富家子弟 老公玩鸟被秋瑾骂 老公在京城买了官 来到京城看到很多难民 清兵为让外国人先走鞭打饥民被秋瑾打了清兵 秋瑾生下一儿一女 一日秋瑾在外见到童养媳哑女被锁住脚被虐待买了哑女教她识字 女儿得了水痘秋瑾去找医生结识医生夫人 医生夫人是进步女子 秋瑾大骂去青楼找女人的老公后离家出走去了日本 在日本结识徐锡麟等人 秋瑾创办报刊宣扬女权 日本政府针对清国学生制定了条约 学生们去游行被警察打 公派留学的学生质问秋瑾为什么要让大家回国抗议 秋瑾回家丈夫没有责怪 秋瑾留了封信离开家并要求断绝关系 秋瑾加入光复会开办学堂 林雪和黄秋生都来祝贺 徐锡麟准备革命杀巡抚控制安徽省 毕业典礼当天徐锡麟起义杀了巡抚被鬼脚七调来大炮和援军抓住所杀 官府要抓秋瑾等人 秋瑾率领学堂学员开枪和持刀反抗 秋瑾与鬼脚七打起来不敌被抓 林雪审问秋瑾 县令黄秋生用秋瑾的诗词教自己的孩子读书所以同情秋瑾 秋瑾被夹板刑 巡抚下令处斩秋瑾 黄秋生答应了秋瑾几个临别请求 秋瑾被砍头 黄秋生上吊自杀 秋瑾老公要求与秋瑾合葬
这片子是在回家的夜班车上看的,影评是在手机上写的。
这片子给我的最大印象就是里面的革命党真的很经打,怎么打就是不死,让人想起《海贼王》里面的蒙奇-路飞。
边看边为导演捏把汗,这片子要打到几时啊,真为导演感到捉急。
这部片子中的秋瑾和教科书中的秋瑾没有太大的区别,这从基调上决定了这部片子的反响不会太好。
每个人上学的时候都被教导秋瑾是为了苍生社稷,当成年之后再看到如是的照本宣科会做和感想?
人们想了解的更多,了解课本所不载的事情,显然这部片子没有满足这种需求。
这部片同历来的教育主义影片一样,是一部充满苦情叙事的革命影片,个中观点很难突破窠臼。
所以在《走向共和》之后很难看到如走向共和般反响较好的影片。
叶曙明的《大变局:1911》里面对于秋瑾、徐锡麟等人有更多的介绍,那个要是拍成电影会好的多,不过教育意义就没有了。
.如此一部主旋律气息的电影,居然是香港导演邱礼涛的作品。
以《阴阳路》等系列闻名的邱礼涛,难以想象会选择拍摄这么一部以革命义士秋瑾生平改编的电影,而且并没有落入某些大陆主旋律电影常见的“假大空”的毛病,全片交叉叙事,条理清晰,人物形象鲜明,有血有肉。
而黄奕扮演的秋瑾,也绝对是其从影以来最好的一次表演,人物张弛有度,拿捏到位。
片中秋瑾这个人物,有夫有子女,有困惑有挣扎,行刑会大声喊痛,与普通人无二,充满了信服力,没有沦为教条式的一个人物,欣喜。
同时片中一群香港演员杜宇航、黄秋生、郑嘉颖、夏文汐、熊欣欣、林雪、黄又南等在片中表现也是可圈可点。
看过《竞雄女侠秋瑾》,最感慨的是终于能有部个人意义上的主旋律影片了,最惊喜的是黄奕贡献的精彩演出,最惊艳的是秋瑾痛击清朝官兵时“武”动的长裙,最感动的是其身为一个女子,在那样的时期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
诗表现历史人物,基本会从其性格、身世以及经历等基础条件入手,去刻画人物的一生。
秋瑾对于历史的意义之一在于她一生都在强调男女平等,男人的事女人也能干。
虽然那个时代女性还没有条件去做如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写得了代码,查得出异常等事,但是秋瑾却在那个时代写诗、习武去证明女人的能力并不比男人差。
《竞雄女侠秋瑾》(以下简称《竞雄》)中,秋瑾所作的诗词也成为表现人物的一个亮点,看过的人会发现,影评并没有大段的摆出诗句去展现她在文化创作上的功绩,而是通过女邻居所拜读过的敬仰、李月宗教子所采用秋瑾的诗词来展现她对新文化上的贡献。
关于诗词,影片留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就是秋瑾就义前忍痛写下的“秋风秋雨愁煞人”,此句正好照应了影片开场天色黑沉、冷风瑟瑟的环境,将一代女侠对国家的担忧展露无遗,也更为其就义增添更加悲怆的感情。
实既然是人物传记类型的影片,就一定要还原历史。
影片突出展现了秋瑾随夫王廷均进京、冲破礼教赴日留学、加入中国同盟会、抗议日本政府颁布取缔留学生规则、轩亭口就义等事件,其实这些事件逐一展现开来,基本就是秋瑾的一生。
邱礼涛通过倒叙、插叙等手法将故事打乱,在影片的开篇就引起观众兴趣,通过徐锡麟就义、秋瑾被捕、被逼招供等情节上加入秋瑾本人的回忆,逐步将秋瑾本人热血、侠义的爱国情感带出,既完成对女侠的塑造,也不会让观众产生观看流水账式影片的烦躁之情。
同时影片对其他历史人物的刻画也较为出色,杜宇航饰演的徐锡麟、黄秋生饰演的李宗岳以及徐天佑饰演的陈天华都能得到完整的还原,这些角色的饰演者也保证了一定的商业性,要么文武双全,要么具备个人的独特的气场,不难吸引一部分观众走进影院。
而对于秋瑾的丈夫王廷均的郑嘉颖如今可谓更具一定的票房号召力,《步步惊心》的八阿哥蹿红后,郑嘉颖的首部大银幕作品自然会受到粉丝的期待,而郑嘉颖对这个一代女侠背后男人的演绎也值得获肯定。
史如果说《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与《辛亥革命》等影片通过大量的明星扎堆效应来展现历史的做法已经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那么这次独写一人的《竞雄女侠秋瑾》可算是令人眼前一亮。
没有流水线的故事安排,没有PPT一样的情节交代,《竞雄》一片通过将镜头聚焦在秋瑾一人身上来表现革命者追求平等、反对压迫的革命精神,这种久违的做法令影片的主题脉络更加清晰,也使影片所表达的情感更加显而易见。
历史固然重要,想让人记住历史也很重要,流水线式的叙事已经让观众麻木,甚至于只记得明星不记得历史。
《竞雄》聪明的一点就在于通过叙事手法与表现手法的双管齐下使观众充分认识秋瑾,例如秋瑾在狱中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这句哀凉诗词时,叙事采用在逼供中加入倒叙生平,表现上通过些许暴力,让观众对“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由来更加的“触目惊心”,而非简单的逼供后经过内心挣扎写出,可见制作者的用心。
弑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影片的动作场面。
虽是主旋律,但影片在动作场面的设计上可谓下足了功夫,秋瑾被捕、徐锡麟就义等几场戏都称得上2011年中国银幕上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动作戏。
这其中给人印象颇为深刻的有两场动作戏:一是秋瑾被捕前与熊欣欣的一段对打,身着西服的黄奕英姿飒爽,动作也一招一眼夺人眼球,与熊欣欣争夺点火工具的设置看的人惊心动魄,在眼花缭乱的动作戏中加入一个核心提起观众的兴趣;二是秋瑾陪伴丈夫进京时在路上痛击官兵,之前以飒爽男装示人的黄奕在这场戏中身着长裙,挥舞鞭子的同时裙子也一同飘舞,颇为养眼,但此场戏后,秋瑾就鲜有身着长裙的动作戏,稍有些许遗憾。
熟悉邱礼涛的观众想必都看过他的《狗咬狗》,《恐怖热线之大头怪婴》和《军鸡》也足以见此导演的怪咖风格。
到了《竞雄女侠秋瑾》中,虽然个人风格要克制,但影片不是露出的软暴力也令人感觉新鲜。
秋瑾幼时的裹脚、哑女复生遭受铁链缠脚的虐待、审讯秋瑾时的夹手指,都是软暴力的体现,虽不血腥,但足以让观众体会影片中角色所受的苦痛,其做法还是很聪明的。
总而言之,《竞雄女侠秋瑾》的公映可以算是将红色主题与商业的又一次改良结合,重心落在一人,情感更为丰富,动作戏设计上的用心,也更提升了影片的商业气质。
《竞雄》不能说是完美的商业片,但邱礼涛将一些大胆的写实性的设定融入到主旋律当中,这种新鲜的做法值得肯定。
女侠这个词经常在小说中看到,但现实中还真是少见,秋瑾可以算做中国历史上公认程度最高的一位女侠了,因为不仅能文能武,而已高度符合“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要义。
电影《辛亥革命》凄美的开场就是秋瑾就义,从这个角度上说,《竞雄女侠秋瑾》能算是《辛亥革命》的一个前传吧。
当然两部电影处理方式完全不同,一个是以历史为主角,以人物为背景,一个是以人物为主角,以历史为背景,很难粗暴地去判断这两种方式的优劣长短,只能说与主旋律历史电影相比,《秋瑾》显得更常规一些,制作上也显得拮据了许多。
邱礼涛在香港是以cult风格而著名的,他的恐怖片和三级片作品都很有名,但《叶问前传》和《秋瑾》算是他的另类风格电影,尤其是《秋瑾》,绝不为了剧情的奇峰突起而篡改历史,动作场面也用得很节制,也不会为了堆砌场面而凑戏。
三场动作戏全是群殴,开场的秋瑾被俘,中间的日本游行,结尾的徐锡麟刺杀恩铭,夹杂了拳脚功夫和枪战的动作戏倒也凶悍,梁小熊还是花了些心思的,动作比较写实,观赏性也不差。
但徐锡麟的功夫太强悍了些,历史记载秋瑾是习武的,徐锡麟只是练过枪法而已,杜宇航与熊欣欣那些过招纯属意淫了。
邱礼涛可以算做一批坚持香港本土创作的二线导演中的代表人物了,从他的电影中可以嗅出很多在北上的香港一线导演的作品已经淡漠了的老港片的气质,这种情怀不是用台词说出来靠情节挤出来的,而是融化在血液中的,这与《打擂台》那种做旧是完全不同的。
《秋瑾》中的人物气质、场面调度和情节推进甚至都可以追溯到30年前的电视剧《大侠霍元甲》,而这种东西在主流商业电影中确实已经不多见了。
也许很多人会说这种表现方式会流于简单粗暴,但对于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老港片观众来说,这种一根筋未尝不是一种亲切的恶趣味。
这也许不是一部适合于目前大片年代的观众接受心理的电影,但换个心态看,也许会收获惊喜,因为它确实有因其纯朴而显得可爱的地方。
其实看一次这样的电影,就觉得老港们不管尚能饭否,但还一息尚存。
本片的主创阵容基本是全香港的,演员中有黄秋生、林雪、刘兆铭、夏文汐这样的老戏骨,也有杜宇航、郑嘉颖、熊欣欣、黄又南这样的新生力量,这种纯港式的二线阵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部影片的气质,甚至有很一股TVB的味道,于是在这期间主演黄奕被凸显了出来。
黄奕虽然看上去一直半红不紫,但在香港导演中还很有人缘,尔冬升监制的《一路有你》、《窃听风云2》、王晶拍《财神客栈》都找她来做女一号,她跟邱礼涛也是继《叶问前传》之后的第二次合作,这也都应该算是对她的个人努力的肯定,而且可以看到黄奕这次在《秋瑾》中的很多动作场面都是自己亲自上阵的,一些文戏的处理也很细腻,如秋瑾在看戏途中抛夫弃子出走的场面,在香港二线女演员青黄不接的大环境下,黄奕的机会可能还会很多。
但她的问题在于,内地观众对她的脸已经太熟了,要想感到惊喜也很难,而且一直没有在真正有市场影响力的电影中挑过大梁,实力的磨练和机遇的光顾对她来说是同等重要的。
【网易】
不知道为什么分数这么低!
故事总体来说比较扣人心玄,故事情节稍微单薄些!
电影从侧面也反应勒人的成长和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假如秋谨没有一个进步开明的爹,我想秋谨绝不会成为秋谨!
背影后的声音——秋瑾与王廷钧 作者:武才人 她的所有传世照片里,那张手持短剑的最常见。
她的相貌原本极为端庄秀丽,却因为眉宇间和剑锋透出的凛冽寒气,令人不敢久视。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难以想象女人也可以写出如此豪迈的诗篇。
可她不是普通女人,她是鉴湖女侠秋瑾。
她也曾有过很女儿气的名字。
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璇卿。
这些汉字温存灵秀,读起来和琼瑶小说女主人公的名字般可人。
只是后来,她决心“一定要胜过男人……我要让男人屈服.……要做出男人也做不到的事情”,于是改名秋瑾,号竞雄。
这是一个令人一见难忘的女子,最早是在中学课本里读到她的诗和她的事迹。
曾想过,她一定是饱受封建家庭和男人欺凌,于是奋起反抗。
有时候,历史的真实面目并非来自大多数人的想象。
这差距,颇值得人再三玩味。
她出身于仕宦之家, 自幼便天资聪颖,才气过人。
“幼与兄妹同读家塾, 天资颖慧, 过目成诵……及笄以后, 渐习女红, 尤善刺绣。
”“读书通大义, 娴于词令,工诗文词,著作甚美。
” “一湾流水无情甚, 不送愁情送落红” “陌上烟轻莺边语, 廉前香暖燕双飞” “窗外草如烟, 幽闺懒卷廉”——这些,是她早期的诗句。
无非是些莺飞草长,闺情春怨的句子。
虽说她自幼便喜爱骑马和剑术,但从这些诗句看得出来,少女时期的她也曾多情善感,有一颗细腻缠绵的心肠。
到了出嫁年纪,秋瑾被父母许配给富绅之子王廷钧。
她所嫁的那个小她四岁的丈夫,毕业于岳麓书院,相貌清俊,性格温文。
有记载说他:“体清腴,面皙白,有翩翩佳公子之誉”。
虽然王廷钧才气不及秋瑾,但也不是一些文学作品里所描述的目不识丁,算得上是个知书识礼的富家公子。
而且在出阁之初,秋瑾和丈夫公婆的关系也比较和睦。
接下来的几年里,秋瑾陆续为王家添了一子一女。
与丈夫真正的背道而驰同床异梦,是从她来到北京之后开始的。
1903年,王廷钧通过与曾国藩家的亲戚关系,捐了一个户部主事的京官。
秋瑾和丈夫一起到了北京之后,结交了不少有进步思想的朋友,眼界也渐渐开阔起来。
凑巧的是,她在北京的住处又恰好同一位颇负文名的才女吴芝瑛为邻。
秋瑾与吴芝瑛情投意合,她们都对诗词有着浓厚的爱好和很深的造诣,思想又都倾向革新,向往着当时传入中国的种种新事物,于是结拜为姐妹。
通过吴芝瑛,秋瑾经常看到当时出版的一些新书、新报,境界不断提高。
于是,她和思想保守,热衷仕途的丈夫王廷钧逐渐拉开了差距。
从一些记载可以看出,虽说王廷钧是个比较守旧的男人,但他并没有像那些封建专制的丈夫一样,对妻子的言行严加约束,秋瑾在与人交往上,一直较为自由。
他们之间的第一次大的冲突,缘于秋瑾在中秋夜时着男装去看戏。
据说,王廷钧为此事动手打了秋瑾。
对他来说,他毕竟是个京官,妻子的这种惊世骇俗的行为,不少人当面背后指指点点,极大地伤害了他的自尊。
而当秋瑾负气出走数日后,他不仅让朋友去再三相劝,最后还是乖乖地亲自上门赔礼道歉,将她接了回来。
他对秋瑾,其实是算得上忍耐迁让的。
也许是想试图和她更为接近,他也曾研习过洋文。
而秋瑾对这个才气不够思想陈旧的丈夫仍不满意。
秋瑾在北京结识了一位日本妇女,她就是京师大学堂日本教习服部博士的妻子服部繁子。
秋瑾曾对她说,她不喜欢、甚至厌倦了丈夫的温文善良,不满足“太和睦了”的家庭氛围, 却又找不到反抗的理由—— “我对这种和睦总觉得有所不满,甚至有厌倦的情绪,我希望我丈夫强暴一些,强暴地压迫我,这样我才能鼓起勇气来和男人抗争。
” 对于王廷钧来说这未尝不是最大的悲哀。
当一个人不爱你,连你的呼吸都是错的。
服部繁子在她的回忆录里说,秋瑾曾对她一再表示: “我坚决要干那种让男人瞠目结舌的事情。
”尽管服部繁子告诉她“女子生来决不比男子差, 作为人都是平等的……穿了男子的服装, 但身体是换不了的, 女子到哪里也是个女子, 要毫不自卑地、堂堂正正地活着, 才能使男人敬慕……你硬要战胜男子, 反而表现出你软弱的本性。
”其实两性之间,永远不存在“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回事,需要的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与尊重。
但这些观点,秋瑾很难理解, 也不接受。
关于秋瑾去日本留学一事,王廷钧当初是极力反对的。
有人抓住这点大肆抨击,称他为清廷走狗等等。
其实从人性的角度想想,王廷钧是朝廷命官,妻子留下年幼的孩子远赴日本,还可能参与反抗清廷的革命活动,一则从夫妻情分上难以割舍,二则唯恐招祸于家,要他慨然应允,才称得上是咄咄怪事。
王廷钧为了不让秋瑾出国,抽出时间来陪秋瑾逛街,看戏,购买她喜欢的字画文物等,但是这一切却挽留不住秋瑾的心。
而到最后,见秋瑾决心已定,这个男人因对妻子出远门不放心,还反而还去服部繁子处求情,让她做秋瑾去日本的“引路人”。
他对服部繁子说:“假如您不肯带她去,我妻将不知如何痛苦了。
尽管我们有两个孩子,我还是请求您带她去吧!
” 有人说,假如王廷钧能毅然投身革命洪流,和妻子比翼齐飞,也许就能挽救这段婚姻。
而他真这么做了,他就不是王廷钧,而是谭嗣同。
只是这个世上,勇士永远只是我们中间的极少数。
她是要兴风布雨的蛟龙,而他只是喜爱偏安一隅的锦鲤;她是想翱翔天际的鲲鹏,而他只是枝头上安静的小山雀;她是众人眼中的铿锵玫瑰,而他只是玫瑰脚下的一株无名野草。
谁都可以看到他们之间那巨大的悬殊。
于是有人说,他应当感谢秋瑾。
如果不是因为他那令举世皆惊的妻子,那他在历史上永远籍籍无名。
但实际上他们忘了,就算他只是根野草,他也需要雨露的滋养。
也许他要的并不是什么青史留名,他要的,不过是一个安稳的家庭,儿女绕膝,还有一个相濡以沫的妻子。
他似乎没什么大错。
错的是他在错误的时间里,遇到了错误的人。
据史料说:秋瑾死后,王廷钧遭大故,奉汤药数月,哀伤过度,体渐消瘦……病延两载,遂不起,年三十岁,葬潭邑三都四甲叶子塘巳山亥向。
看到太多对这个男人的指责,而实际上,他才是长期受到命运戏弄的那个人。
他若娶的不是秋瑾这种世间少有的侠女奇才,或许他这辈子会幸福得多。
秋瑾常年与他分离,对他的感情趋近于零,他却坚持不肯放弃这段婚姻,也一直没有纳妾。
这在男人三妻四妾十分正常的当时,已算十分难得。
就是放在今时今日,他当年所为秋瑾做的,今天恐怕也不是一般男人能做到的。
身不得,男儿列。
心更比,男儿烈!
秋瑾的传世照片里,有不少男装的图片。
她相貌的柔美和她行为的刚烈成反比。
如果从来她就是一个男人,也许,她自身的痛苦会少些。
或者说,留给他人的痛苦也会少些。
她和王廷钧育有一子一女。
只是,从她的所有诗句里都看不到母爱的半点痕迹。
而在她东渡日本之后传世至今的书信里,也未曾看到她对他们提及一字。
据1935年《湘乡史地常识》记载,民国24年,秋瑾回到湖南湘潭王家。
王廷钧的父亲见儿媳突然回家,以为她是回心转意了,大喜过望,于是热情接待。
秋瑾说自己想办学,但缺少经费。
为了让儿子能和秋瑾破镜重圆,王廷钧的父亲拿出一笔钱来送给秋瑾。
几天之后,秋瑾改男装乘机从王家溜走,并迅速返回了上海。
秋瑾回王家要钱的事情并不止这一次。
王蕴琏在《回忆婶母秋瑾》一文中说:我家原住湘乡荷叶神冲。
我四五岁时,看见秋瑾婶母来我家,她每天在我母亲房里看书,不出大门。
她在湘乡住了一个月,便回湘潭去了。
听我母亲说,秋瑾婶母曾向她家娘要钱,家娘不理她。
秋瑾婶母就把刀子向桌上一砸,扬言要杀一个人,她家娘家爷见她这样凶猛,就要管家的拿了四千元给她。
1907年,秋瑾在浙江大通学堂主持教务,并编制光复军制,暗中策划武装起义,事败被捕。
于农历六月初六就义于轩亭口。
她死了。
为了她心目中的理想和大义而身首异处。
有人目睹过那残忍的行刑现场——从人群的缝隙里看过去,有一个女子躺在血地里。
人显得很瘦小。
她的一生,除了生育了两个孩子,她几乎是按一个男人的生活方式在活着。
有人会认为,死最终是成全了她。
可是我,竟然只感到悲凉。
刀和酒,其实原本就不是属于女人的东西。
而她佩倭刀善豪饮,身着男装改名竞雄,也许,她的理想就是男人的理想。
而历史,依然是男人书写的历史。
秋瑾死后,她的兄弟摄于淫威,不敢前往收尸。
先是由善堂收敛,草草下葬(葬于府山之麓),然后被挖出来装殓好寄放在“严家潭丙舍”。
后由吴芝瑛徐自华将她葬于西湖边不久,却因清政府要平坟,只好又将其遗骨挖出来放回严家潭。
这时王家却挺身而出,以其子王沅德的名义派人远赴绍兴,冒着风险将秋瑾的灵柩接回了湖南韶山,与王廷钧合葬。
1912年5月,经湘、浙两省商定,秋瑾遗骨又复葬杭州外西湖西泠桥畔。
湖南妇女界及同盟会呈准都督府拨长沙市黄泥塅陈湜祠改建秋女烈士祠,经费全部由王家所出。
秋瑾对王家,不是没有过伤害。
而王家对秋瑾,可谓仁至义尽。
直到今天,一些作家或影视编剧不惜将王廷钧妖魔化,让他的形象描写得极尽龌龊丑陋,以此来衬托女侠的光辉形象。
虽引起王家人和秋瑾后人的强烈愤慨,但王廷钧的反面角色已深入人心,王廷钧在泉下,估计也死不瞑目。
王廷钧在秋瑾就义之后不久死去。
失去父母的王灿芝八岁时几乎冻饿而死,王沅德则终生不为母亲写一个字。
那些完美的,高大的背影之后,有多少微弱的,郁郁而泣的声音。
可是,没有人听见。
2011年的电影《竞雄女侠·秋瑾》中有一位山阴县令李钟岳,由黄秋生饰演。
虽然戏份不多,部分还原了史实。
更早的时候,还有一部《碧血黄花》,剧本同样呈现了这位县令的两难: 管带:(向士兵)上!
▲士兵冲前。
秋瑾:(向士兵)站住!
不要伤了学生!
士兵停止。
秋瑾:我跟你们去。
清官:(一躬到地)鉴湖女侠,果然敢作敢当!
请!
▲学生欲奋起抵抗。
▲秋瑾回身向学生,举手示意。
李钟岳,字崧生,一字申甫,号晴岚,山东省安丘县北辉渠村人。
十八岁中秀才,三十九岁中举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中进士。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正月,出任浙江山阴县知县。
也就是说,他是百日维新那一年的进士,浙皖起义的年初才到绍兴做父母官。
秋瑾乃越中名人,李钟岳素仰其才,曾经用其诗文教育儿子:“以一女子而能诗,胜汝辈多矣!
”接到上级命令,他不仅没有第一时间去大通学堂抓人,反而乘轿赴绍兴府谒见知府贵福,向其报告说大通并无越轨行动,请容本县暗中侦查。
一再拖延,希望革命者能逃脱。
直到贵福亲临山阴县,把浙江巡抚张曾敭的催促电令拍到他面前,威胁再不执行一体同罪,才被迫前往。
并且身先士卒,制止了乱枪伤人,最终只逮捕了秋瑾等八名师生。
秋瑾过堂后,李钟岳不肯刑讯,像待客一样让她写下了“秋雨秋风愁煞人”。
此句出自清人陶宗亮的《秋暮遣怀》,在传诵中两字易位:人生天地一叶萍,利名役役三秋草。
秋草能为春草新,苍颜难换朱颜好。
篱前黄菊未花开,寂寞清樽冷怀抱。
秋雨秋风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出门拔剑壮槃游,霜华拂处尘氛少。
朝凌五岳暮三洲,人世风波岂能保。
不如归去卧糟邱,老死蓬蒿事幽讨。
如此“庇护女犯”,贵福大为恼怒,换人另审。
在没有得到确切口供的情况下,谎报张曾敭,以致巡抚7月15日凌晨下令将秋瑾就地正法。
李钟岳万般无奈,向秋瑾吐露实情。
秋瑾答道:“公祖盛情,我深感戴,今生已矣,愿图报于来世。
”提出三个要求:写一封诀别信、处斩不要剥去衣衫、死后不要枭首。
李钟岳允诺了后两条,因为第一条时间来不及了。
当日四点,秋瑾在古轩亭口就义。
三天后,李钟岳被革职。
离绍之日,绅民数百,长亭送别。
李含泪抱拳,慨诉衷曲:“去留何足计,未能保全大局,是所憾耳!
”他回到杭州寓所,终日郁郁寡欢,“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实由我而死”。
10月29日,乘家人不备,自缢身亡。
此事引起轩然大波。
晚清新思潮兴起,法律程序上的硬伤错位,使得浙江官府从一开始便处于遭受谴责质疑的被动地位。
正如秋瑾所期盼的那样,民众对清廷的憎恨更为强烈,“可使革命早成功五年”。
1912年,褚惠僧与吴芝瑛、徐寄尘将秋瑾遗骸移葬于西子湖畔,建“鉴湖秋侠祠”,并置李钟岳的神主于其中,一并奉祀,上书“清山阴知县李钟岳之神位”,下题:“李钟岳先生,山东安丘县人,秋案中有德于女侠。
”《新浙江潮》主笔王卓夫说:“李公为专制时代良吏,既因秋案如是,乃附祀秋祠以光泉下,该社均表同情。
”1936年,李钟岳之子《民国日报》记者李江秋,专赴杭州与秋瑾之弟秋宗章相见。
秋宗章告诉李江秋:“先姊在家,独居一小楼,所有与先烈来往信件,均藏其中。
六月初四(农历)大通被查抄时,全家均逃难,故一切未及掩藏。
令父李钟岳先生在查抄前,已问明小楼为秋女士所居,故意不令检查,否则必连累多人”。
今天我们看这桩大案,李钟岳的高风亮节,足以与东汉一干解印而去的县令媲美。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020年4月
本期待秋瑾能和《柳如是》一样给我带来惊喜,还是失望了。
当今国产古装片头等大伤:基本都要拍成武侠片,和《十月围城》一样,个个都是铁拳无敌孙中山,穿林北腿蒋中正,徐锡麟、秋瑾、陈伯平等一帮革命党人都成了能和鬼脚七较量的旷世武林高手,也许这本来就是一部很商业的片子,可要知道,商业片并非维有打戏包装才能留住票房的,像《刺杀希特勒》忠实还原当时狼窝刺杀场景的画面,我相信一定比大伙儿都飞檐走壁南拳北腿来得紧张刺激。
原本高潮的刺杀桥段,没用镜头和音乐表现手心捏汗的紧张场面,反而成了场人肉满天飞的武林闹剧。
现在还有个通病,电影不是戏剧,优秀的历史电影是能拍出完整人格的电影,虽然在王廷钧身上表达尚可,但我以为若能把主角秋瑾偏执、绝情的一面展现出来会更耐人寻味。
我们社会按需塑造的英雄已经多到麻木,屏幕上要展现的是还原历史的饱满人物,观众会对某个历史环境下内心复杂,有过挣扎的人们更感兴趣。
有些细节或许因为影片需要作了改动,比如陈伯平砸伤的时候,秋瑾和他应该已经认识了,陈天华不是跳下去,而是走向大海深处蹈海而死的,这些无伤大雅,但革命党人的理念没表达对,小船上徐锡麟对秋瑾说光复会料定慈溪不会真心推行新政,若非如此当年就不会杀害维新六君子,其实当时清廷早被庚子搞怕,已经在着手做各方面准备了,革命党人怕的就是慈禧太后推行新政,怕的就是清政府变得强大稳定,人心所向,他们起义革命推翻清廷的希望就渺茫了。
他们和维新派是格格不入的,刺杀的对象也都是朝廷里有能力有作为的官员,比如史坚如炸的德寿、吴樾刺杀准备出国考察的五大臣,包括恩铭也是徐锡麟的恩师,对徐颇为赏识提拔,他雄心勃勃、立志办学,政绩颇丰,不是电影中那样的反面形象,最后惨死在自己精心栽培的徐锡麟手下。
所以腐败无为的官员革命党人可以不管,这些为民为国的好官一定要杀。
感慨的是当时的革命党人太曲高和寡,平民百姓没有一定的学识没办法理解革命的意义,当然也不会支持革命,像十月围城里一大帮人为了江湖义气打打杀杀,到头来依旧完全不知革命何物,事实是,那么多学识渊博的年青人,花了十多年时间读书学习各种知识,最后一眨眼死在革命战场,人力成本太高了,像黄花岗远不止72人的烈士,大多学贯中西博晓古今,孙中山得知惨剧痛心疾首,太耗人才了!
所以民国政府后来抗战不到最后关头迫不得已都舍不得让知识分子“十万青年十万军”。
欧洲革命都要流血才能成功,所以维新志士和革命党人要从我开始流血,但法国大革命的主体也是工人大众啊,应该首先要让大众能接受。
可惜当年他们没法读霍弗的狂热分子。
什么革命可能闹起来,洪秀全半拉子能忽悠的宗教、我党能让百姓普遍接受的思想,有这样的武器才行。
于我而言,《竞雄女侠秋瑾》所带来的最大惊喜,某过于是片中无时不刻展现出的“旧瓶装新酒”气质,以及精彩迭出的打戏部分。
对于“秋瑾”这个历史人物,除了历史书上的种种记载,许知远的一本《祖国的陌生人》,更曾一度让我记忆犹新。
1907年7月13日,她在这间办公室被捕时,穿着白衬衫、黑哔叽长裤和皮靴,英气十足。
这一年她32岁,裹过小脚、作过官太太、生过两个孩子、去日本留过学、研制过炸药、办过报纸、结过社,在她朋友的记忆中,她勇敢、尚武,钟爱慷慨激昂的演说,一心要推翻满族人的统治,倡导男女平等。
她的性格比她的主张给人留下了更深的印象,鲁迅记得她从日本归国前的欢送会上说“归国后,若有人投降满虏,吃我一刀”,然后从靴筒里抽出一把短刀,啪的一声插在演讲台上。
莫道女子非俊杰,精忠报国有红颜。
正是上面这段文字,让我产生出了去看《竞雄女侠秋瑾》的欲望。
相较史诗而言,为了整部电影的观赏性,《竞雄女侠秋瑾》的剧情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动。
但就整剧的立意、结构来说,该片颇为全景的解析了秋瑾的人生轨迹,从多姿多彩的童年,不幸福的婚姻,到进步忧患的留学,激情燃烧的革命,直至不惧白刃的就义。
在香港导演邱礼涛的打造之下,历史上的这位“竞雄女侠”,更在此次幻化出了血肉之躯、恩怨情仇、大义大礼的别样精彩。
从幼年拒绝裹脚、努力为自己挣得识字机会开始,《竞雄女侠秋瑾》里的这位主人公,便在明末清初的封建年代里一路狂奔,时时不忘挺身对抗当时的大环境。
在以儿时的“叛逆”行径初露端倪之后,长大嫁为人妇的秋瑾,也在持续不断的“破旧立新”。
无论她暴打“富二代”丈夫、驯服其为居家“奶爸”,亦或赴日留学、上街游行提倡男女平等的行径,在当时那个“三从四德”的年代来看,都可谓是最最“伤风败俗”的大逆行径。
因为片中种种对抗落后社会思潮的做派,秋瑾这个角色,也让人无时不刻的联想到当下“80、90后”的新女性气质。
《竞雄女侠秋瑾》的打戏部分,也是尤为精彩激烈,这对一部带有“传记”色彩的影片而言,更在难能之中凸显可贵。
在片中,游行示威、校场大战、学堂混战几场激斗先后上演,除了刀枪拳棍各类武技,枪战、爆破营造出的浩大场面,不但使得打斗场面创意迭出,也让人在观影之时自始至终情绪激昂。
熊欣欣、杜宇航是一顶一的拳家里手,对于他们而言,片中打戏可谓小菜一碟,被精心设计的几场大战,都被两位演绎得是拳拳惊心。
尤其片尾的“校场大战”,更堪称是整部电影打斗场面上的华彩。
就连经过《叶问前传》打磨后的黄奕,此次在《竞雄女侠秋瑾》一片里,也展现出了亮点颇多的打戏功力。
无论黄奕与熊欣欣的针锋相对PK场面,亦或几场狭小空间里的室内打戏,她都自始至终表现得轻车熟路游刃有余。
经由这些精彩打戏营造出的刀光剑影,不但一代“竞雄女侠”秋瑾“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奇女子形象顿时跃然银幕,黄奕宛如“女版黄飞鸿”的打女气质,也因而显得更加呼之欲出。
相信经过《竞雄女侠秋瑾》一役之后,黄奕,也将会在今后的更多时候,在华语影坛里以“打女”形象亮相。
本来就恶心黄奕杜宇航的了,现在被邱礼涛这么一闹,更恶心了,杜宇航的恶心体现在他的脸上,没有一点表情,都一个样,黄奕的恶心不仅体现在脸上,整个就一恶心,邱礼涛深知自己拍不出什么像样的电影了.于是就来个大众化的,抽象化的,革命化的,好让大众知道自己还是爱国的,可一不小心又捧出两个恶心人来了.....
動作戲是本片最大亮點,冼國林和梁小熊交足功課。劇情較為拖遝。幾個人物的描寫和刻畫都不錯。像林雪,黃秋生、鄭嘉穎等所扮演的角色形象都較為飽滿。
这种叙事手法是不是叫乱序啊
在日本里面说吃我一刀的,历史上真有此事,而且是鲁迅,许多人以为是主旋律电影,其实不然,推荐大家去看。
按理来说秋瑾是奇女子,这电影却只将她拍成了一个普通女子,她做的事情有些刻意,说的话也是,台词味很重
女权诚意作了,只是篇幅问题,很多东西讲的不够深刻,但故事还是很喜欢的。秋瑾和复生真好啊!
真心觉得好看,挺感动的。个人觉得献礼片里面的上乘之作,不知为何分那么低?
我才不说我是专为了郑嘉颖去看的呢ヽ(;▽;)ノ
只有教育意义无其他,但是拍的跟武打片一样,实在很奇怪
最近这类题材真多
市面上稍微靠谱的就剩下邱礼涛一个了。。
恩明大人死前一句:“我真糊涂”,让偶忍不住接上一嘴:“难得糊涂哇”
对于王廷钧来说这未尝不是最大的悲哀。当一个人不爱你,连你的呼吸都是错的。
电影不错,结构很好,打斗比较有新意,对白也很让人入戏,总体来看,难得的有内容的好电影
看的真的想瞌睡
2012年的第一部电影叙事结构有些乱 给秋瑾5星
看睡著了,邱邱粉表示很滿意
这电影拍的还不错啊,不再单一地歌颂革命歌颂献身,对黄秋生饰演的山阴县令也有比较真实丰富的描绘,怎么看的人这么少啊
合拍片的问题就是语言的问题,语言的问题就是细节的问题,细节的问题就是导演的问题,导演的问题就是电影的问题。
减去动作戏,还算是一部诚意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