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我太难受了,看得我太愤懑。
太粗糙了,比学生作业还要粗糙。
我喜欢孙频的文字,每看一本,都会有高度影像化和视觉化的感受。
带着这样的感受看这部电影,看得难过,这么好的小说原著拍成了这样。
我也曾想过围绕一人视点,讲主角一人故事的剧本。
用独白串故事,有两种导向。
一种是导向高级的心理处理,另一种是像这个片子里头:俗气、做作、偷懒、削弱故事和感受带来的力量。
再讲演员,看完很想了解这个片子的制作成本情况,除男主和老教授外的演员都觉得是纯素人来演戏。
突如其来的守林员、光顾餐厅的朋友、女友….表演高度不对称、不交流。
感觉演员麻木得像一个人形模特,摆在所有导演想在画面出现的位置。
全片表演最惊艳的是老教授了。
男主的形,浮于纸面或人物小传可能会出现的“一位热爱文学生活有追求的深山饭店老板”。
究竟要塑造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很狐疑。
或者说在电影里我只能看到导演里塑造了一个纸片,而非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景都好美,感受是契合感受或原著的文字的。
但是美术层面,内景和人物一样的痛点是浮于表面。
看的时候我在想,导演究竟想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片子,一个非现实主义的故事吗?
奇观或什么?
看完我又想了很久,纵使奇幻色彩或其他,那也应根植于真实的社会、人、环境之上。
真正砍树是怎么砍树,t真正开在山林给卡车司机供给餐食的饭馆是怎样,真正地为了逃避内心谴责深藏于山林之中的人是什么模样他真正采蘑晒蘑是为什么。
作为创作者,有理由也有义务真正去观察、感受、调查、体验。
我在电影里看到了太多傲慢,导演想当然的傲慢,太过绝对。
摄影是这个片子最棒的最美的点,和场景太适配了。
精美,但是在视听语言和故事之下显得整个电影像一个精致的静态摄影集,很可惜。
再是对画幅存疑,4:3是为了什么。
我没有想明白,如果是为了单一的形式感,也如上面所说,只能是浮于表面。
这是我第一次写短评写到字数不够给我跳转到影评的界面。
孙频的文字很多次,让我感受到内心震颤。
那些人物内心积攒的喜悲,都是一点点在自然、在山野、在小镇或乡村的环境、人里面释放,最终得以让纸前的读者感受到魅力的。
电影最后的结尾,几辆警车,几行文字,草台班子得以解散让我:终于看完了。
太可惜了,好难过,虽是拙见,也想表达难过。
纯纯的文艺片,绝美的冰川雪景,原始森林,小木屋,整部影片人物不超过10人,永远西装领带的男主角,忧伤的模样,写满了故事,人物之间的对白充满了隐喻,终于在老头去逝后,男主想带着孙女去看那个湖,孙女说了一句你说什么我没听清,这种人性的宽容与男主自己的救赎互相呼映。
影片结束之后,听了主创人员的介绍,更增加了对故事的很多理解。
推荐观看!
不管是内容 还是形式 导演都倾向于一部艺术片创作 全片满满的文艺气息扑面而来 夹杂一丝主人公的忧虑和悲伤无奈 道出了一个罪犯的真实心声 画面唯美展现自然环境 水声潺潺 溪流淙淙 水的意象也更加丰富细腻 为自然环境增添意境的同时 有种莫名的人物心境的感伤隐喻 主题象征着惩罚与救赎 特别是人物间与人物自身的心理矛盾
鲛在水中央,三个张力十足的故事,都在写大时代背景下,那些小人物的命运,毫无遮掩地展现出人性的善与恶,试图从人的精神到身体中挖掘到疼与痛的地方。
孙频以犀利的文笔,将这些人的孤独与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的书写中蕴含着一种力量,一种与命运抗争,与生活不断撕扯的力量感,让人读后回味无穷,并从中得到慰藉。
看了小说非常喜欢,女作家能写的这么有灵性的不多,但是看到这电影,恶心的想吐。
导演不懂文学,电影语言也是一塌糊涂。
·还是给有能力的人拍吧。
矫揉造作,不理解小说的内在,转化成电影太差。
拍的更网络大电影一样,网络大电影起码还有热闹,这个真让人恶心。
浪费人力物力,浪费钱财。
一塌糊涂。
一塌糊涂。
一塌糊涂
鲛在水中央影片仿佛蕴含着一种力量,一种与命运抗争,与生活撕拉不断的力量感,在大时代的背景下,那些小人物的命运,毫无遮掩地展现出人性的善与恶,孤独与无奈,表现的淋漓尽致,让人观后回味无穷 这部电影是一部救赎内心的电影,需要静心的品,只有亲自观看,才会有自己的切身体会,所以你看宣传海报和你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感觉 文化人的表达不是你能三言两语,能说明白的。
虽然是新人导演,但是对影片气质的把握,对角色的刻画得还是非常细腻的,特别是男主角在面对内心良知拷问时的挣扎与无奈,是能够让人代人的影片中有大量男主角的内心独白,能够感受到一个犯罪者内心世界的焦灼和挣扎,凶手不是脸谱化的十恶不赦的形象,这一点很高级。
拍摄非常风格化,4:3的画面,镜头运用得恰到好处,看得出年轻导演对电影语言有自己的理解和表达。
平顶山路演看了这部电影,一部令人深思的影片,剧情紧张的剧情,让我们得以探讨人性的复杂和道德的界限。
主创里还多河南籍,为老乡的电影打call!
映后交流中,听到制片人常志亮的分享,他对文艺片和新人导演的扶持,特别难能可贵,中国电影需要这样坚持付出的人。
是一部让人心灵深处受到触动的电影,悬疑的外壳下,探讨了人性、道德和良知的主题。
叙事节奏也控制的很好,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
感谢《吃喝玩乐看电影》公众号组织的首映礼见面会活动!
看的是超前观影,还没正式上映!
电影主要围绕了一起沉尸湖底的离奇命案即将浮出水面的故事。
不同的人性不同的内心,当真相付出水面才能看出真正的人性!
剧情内容紧扣,链接不错,没有太多拖沓!
这个题材还是很不错的,演员演技也非常到位,推荐大家可以去刷刷
从书本到电影,一直都很喜欢。
终于等到电影了,果然没有让人失望。
电影画面拍的很好看,感觉每一帧都是故事。
里面的台词也很打动人,值得细品。
孙频老师的心思真的很细腻,还记得书本上那句:“向那些生命荒芜但又不断向上的人,向那些深陷泥沼但又渴望清洁的人致意。
”真的很赞。
主演演技在线,很不错。
推荐大家一起来看。
有幸参加了西安首映,很激动,非常值得看的悬疑片,让人深陷故事情节当中,画面质感很不错,人性的丑恶导演诠释的淋漓尽致,值得推荐给喜欢悬疑电影的小伙伴,该片改编自孙频的同名小说,讲述了独居在高山冰川上的西装怪人梁海涛意外与被害人父亲相遇,身负罪恶的他一边承受着良心的鞭挞,一边似乎仍然想继续掩盖罪行,一出隐埋多年湖底藏尸的“杀人回忆”随之展开的故事。
男主无论是气质还是服装都跟做过矿工喜欢读书的人设相违和……故事剧情太弱了…… 获得谅解后男主与房共焚的设定似乎会更棒!PS导演饰演了开头的逃犯
映后主创人员交流超前场,一部文艺气质拉满的电影,宣传slogan以为是《杀人回忆》式的电影,结果完全不同,类似《柳浪闻莺》的银幕画幅,部分场景能联想到毕赣导演,很多意象选择可以和《白日焰火》相互照应,主题落脚点让我想起了《三块广告牌》,都是没有放在悬念上而是关于人性的剖析,关于赎罪与宽恕的中心思想令人动容,使用大量心理旁白的处理方式在国产文艺片中相当罕见。
父亲台词感觉略显生硬,但是击剑场合设计极为巧妙。曼哈顿傻逼放映开始画面都裁了,看到一半给调回来了,我就说谁家字幕是紧贴底部的,而且前半部分重要的室内戏全被放映给裁了,人物全卡死,影院太不负责了。也可能是因为各方面问题没有去万达或者CGV,曼哈顿属实很老了
作的不行了
这个闷骚片像在看 PPT,剧情全靠旁白,善恶像是儿戏。
旁边的姑娘全程几乎都在睡……我坚持到了最后。画面很美,像是在山西拍的,很多沙棘树。但剧情等方面实在是差了点,导演还需多努力哇。
生硬的摄影打压达古冰川的风貌,男主站在山顶那里甚至看不出是实景拍摄,不及格的风景宣传片。厌恶强行牵扯性、情色的文艺片,络腮胡男身躯僵硬躺在女人腿上自喃令人严重不适。角色没有落地性,自命不凡的男主每天在零下二三十度的雪山里穿西装皮鞋,老者的脸上看不出岁月痕迹,攻击性强的朋克女孩轻易就原谅了杀父仇人。电影平铺直叙,很迷惑定位是悬疑。
故事和人物拼凑的痕迹很强,有关的这些人能出现在这样一个偏僻的环境里,显得刻意,每个角色都不在过正常人的生活。
问了导演为什么选这个小说拍,答觉得艺术感比较强,然后主题上以往犯罪电影很少谈救赎的历程。这回答感觉跟我们写论文很像了,要讲讲自己的学术贡献,哈哈哈哈
两星给摄影和美术,片子的质感很棒,取景地绝美,像是看一部欧洲电影。可惜在这种山林中,从头到尾西装革履非常出戏,非常违和,尤其是采集、伐木、活动和看书的时候,虽然这是剧情需要。喃喃自语的独白太多,无源bgm太满。道具组能不能用点心,既然这么喜欢看书,书架上那么乱。国产文艺电影的无病呻吟是通病,台词矫情做作到令人反胃。
没有映后问答环节确实发现不了居然是蒙丹老师出演的主角,奉献了一波出色的独角戏。比起说悬疑片,主角内心的自我挣扎拷问更核心一些。节奏即使放在文艺片里来说节奏也是偏慢的,更多主角的自我纠结也更多依赖外在环境、节奏等方面的调度而非角色本身展现,不集中注意力的话会有些容易犯困。
确实很无聊
「我不强硬 我就无法活 我不文雅 我就不配活」
这就和解了…相比之下这形式倒是不算啥了。
电影整体好古典呀,音乐质感满分,画面可以当屏保了,导演美学不错
大为震撼,构图都救不回来,太做作了。频繁特写画面太满,日式的击剑和柴犬简直突兀,布景过于精致不像是在山里。省略挺多原著内容情节串联出问题,旁白音在小城之春已经试验了,而在这更像是主角无病呻吟
也就摄影能谈谈,其他都是些什么,无病呻吟般的内心煎熬,劝新导演认清自己能力,不要瞎搞。
最喜欢片尾曲吧。。
只要有缝隙,人就可以活下去。
开便很惊艳,想起了郊游,海报很有感,但是当男主特写起来的时候,电影不可信了,感觉出那种修饰感,就像上学时拍短片找同学演的那种感觉!电影这东西真的是,不管这片子是不是沉闷的,但是导演进入剧情的第一组镜头,就交代了电影本身可不可信值不值得看,看到男主第一组生活镜头,感觉可以不看了,没有那个电影的劲儿了!所以你看,蒋能杰是个很有才的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