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有意思的电影!
虽然整体的剧情一点也不新鲜,看的过程中脑海中时不时浮现出某部电影的影子,但剧情总能在意想不到的时候峰回路转、水到渠成,而众多丰富有趣的细节又使得电影不落俗套。
克拉科夫的风景很漂亮,显然得益于朱利安家的天台,当然下象棋的那个地方风景也很好。
如果有机会去那里一定要把电影拍摄地好好转一遍——又一次电影拉动旅游业的范例。
片子开始的保外就医看的有点想笑,某些事情果然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啊!
乍看男主长的有点像Liam Neeson,有一个背面全裸的镜头,C6九点半的档并没有剪。
之所以说这个是因为前几年也在是C6半夜看的《克兰先生》,阿兰·德龙一个类似的镜头就给咔嚓掉了。
学到了很多艺术方面史的东西,比如画面蜡层上的鞋印是二战时期德国人抢夺这幅画的时候留下的,比如底板用的是胡桃木,砍了五十年就辨别不出年代了。
还有接头暗号的桥段,1972年6月18日的欧锦赛,西德对苏联,德国队的名字真知道几个,于是看到这里又乐了。
编剧印象里标准化的日本人=拿DV到处乱拍+N有礼貌+切腹。
其实这应该是欧洲人对日本人的普遍印象吧,原来在德国片里见过一群到处拿相机乱拍的日本游客,看样现在升级用DV了,但还是一副“连厕所都要拍”的架势。
炸开路面明显是模仿《偷天换日》,看到那里我还在想这不是《偷天换日》吗,结果人家自己马上就说了,变成笑点了。
而且当救护车吊起来的时候,我突然知道以前在豆瓣某看图猜电影线上活动里看过的某张图的出处了,问题是现在不知道这张图在哪= =一开始就猜到朱利安和那个姑娘会有进展,嘿嘿,果然。
最后夸夸电影的翻译——我看的是昨晚C6的版本,中间有两处的翻译很尽职尽责,一个是胖子的车牌号——明显是故意埋伏的笑点,另一个是交易地点电梯上的纸条。
很多电影里这种地方都会被翻译漏掉,不懂原文的观众就累了。
Cuma第一次从博物馆出来的时候,我才真正开始认真看这部片子,原因就是,那个Czartoryski博物馆,我去过。
当初第一次去的时候,那个教堂(就是每次给博物馆这条街镜头都能看到的那个白色建筑)在整修,到处架着铁管子,于是脚下深深浅浅地终于找到这个博物馆,可惜当时没看到这幅“波兰国宝”,因为当时正在办一个什么现代艺术展。
临走时碰到半路和我问过路的英国老妇人,她也一脸稍有遗憾的样子。
半年多后再去,偏偏赶上个公共假日,休假,这幅“波兰国宝”始终与我无缘。
而老爷爷买到胡桃木茶几的那家gallery,也是好生面善,也许就是我曾光顾过的那家里面挂了很多漂亮可爱的小天使雕像的那家;男女主角第一次见面时坐的地方是老城城门入口处的一座雕塑的基座,我也曾经坐在那里晒太阳,只是当时不知道,它后面是克拉科夫美院;剧中人物们每每走过的那些街道和小巷,总也都透露着熟悉的感觉,也许,我也都曾经几遍几遍地走过,也许。
所以,即使片子拍得只能算还可以,我也给了个推荐,毕竟,这里的Kraków,不再是电影《辛德勒名单》里那个透露出悲伤的拍摄地,而是,更柔美的,我所熟悉的,散发着古典气质的,现代的克拉科夫。
要说克拉科夫是波兰最美的城市一点也不为过,因为历史的偏爱,克拉科夫并未受到任何一点二战战火的波及,虽然历史上,它曾经被德国、捷克和奥地利瓜分,但作为波兰的旧都,至今,它依然完好地保留并展现着它的风情。
当然,这与电影的氛围稍有出入,但这电影在细节上,处处在向观众表达着克拉科夫这座城市的独特风情。
Julian家的阳台风景真是美妙,整个城市尽收眼底,背景那座双塔的红色建筑,便是著名的圣玛丽大教堂,其内保存着存世600多年的斯特维特斯祭坛。
而电影里总是听到的小号声,就是来自这座教堂的塔楼最高处。
在1小时07分30秒的时候,镜头展示了小号手的画面,每到整点,小号手都会在圣玛丽大教堂的塔顶吹响小号,这是克拉科夫最独特的报时方式(别的地方一般都是敲响钟声),而这小号声的背后,其实有一个传说。
据说,是为纪念蒙古军队入侵时的一位孤独的守夜人。
当年蒙古军入侵,守夜人就在尖塔上吹响了宣告敌人入侵的号角,这位勇敢的号手后来被蒙古人射穿了喉咙,所以为了纪念他,直到现在教堂都还以当年的号角声来报时,而且更会短暂停顿,以纪念当时被杀的守夜人。
我去旅行时,曾几次想拍摄小号手,可惜总也没能成功。
而随着小号声,带着从日本归来的国宝的汽车穿越的那条街道,便是克拉科夫老城广场的一条主要街道之一。
白天的时候,这里热闹非凡,红火的摊位贩卖着各种纪念品、传统食物等等等等,旁边临街的咖啡馆、餐馆也都把座位摆上街道,人们便喝着咖啡或啤酒,坐在路边,看着优美而宁静的风景晒太阳。
这电影,让我忽然想起了那旅行时的悠闲。
电影里最让我深有体会又有笑料的,便是那位爆破工人对工作的态度。
最开始讨论工期时,便是严格说明“……一天工作8小时,一周五天工作,两天休息……一共要大概一个月”,而后面,工作到一半,手表闹钟一响,工人便立刻停工,坐下休息,边喝着咖啡吃着三明治边看着报纸,这真是太真实的波兰人民工作行为态度的缩影了,电影中看着觉得确实有点冷幽默,可是生活中,经常会让人很郁闷(我反正是被郁闷了无数次)而关于名画《抱银鼬的女子》,犹记得,当初上“从远古到现代的艺术文化”课程时,那位波兰知名的教授,慷慨激昂激情四射地给我们讲解这幅作品的经典之处,可惜听得不认真,隐约记得,是因为画中完美地体现了光照在人脸上还有小兽身上的皮肤上所表现出的质感。
果然是精深啊……男主角Cuma的扮演者,30多岁的Robert Więckiewicz是波兰出名的男演员,虽然那位学习“多文化研究”的室友对这部她们波兰本土片的评价不高,但她当年还是兴冲冲地去电影院看了,据说“完全是为了去看Więckiewicz的”。
电影结尾一句Scenę “z gajowym” dedykuję Magdzie Bańkowskiej(这里应该是个变格,人名的结尾应该是ka,可能是),说“守林人的情节献给(原美院学生)Magdzie Bańkowska”关于波兰的货币,złoty(兹罗提)简写为zł,非流通货币,与人民币不能直接兑换,电影是04年拍摄的,所以里面说到100万zł约为20万欧元,但现在兹罗提升值,汇率是 1欧=约3.4zł (还在持续升值中,虽然我看不出波兰生产力有什么发展,可是货币却一直在升值)另外说几句题外话电影里的警长,一个朋友的男朋友和他长得很像,最主要是头上的抬头纹很像华沙市西有一条街叫Cumy,电影里男主角的名字叫Cuma,念快了,听上去就是一样的影片中警察局的位置,是在克拉科夫的犹太人聚集区(Kazimierz)内(《辛德勒名单》的外景地之一),1小时38分40秒时的那个镜头,可以看到后面的那座犹太教堂,是波兰现存的最古老的犹太教堂,修建于15世纪而河岸边下国际象棋的地方,背景那个有围墙的建筑,实际上,就是皇宫旧址,现在是博物馆
2004波兰犯罪片《盗走达芬奇》,豆瓣评分7.5,时光网评分7.7,于2008年1月11日引进国内上映。
没搞懂豆瓣7.5、时光网7.7这么高的评分是怎么来的,如此高分但看后却非常令我失望,节奏平缓,几乎是剧情片的模式,号称喜剧但我几乎没笑过。
中文海报上的“惊心动魄的较量”,我也没体验到什么惊悚感。
高智商盗窃是商业娱乐电影的重要题材,本片阴差阳错、偷梁换柱、狸猫换太子的情节有些像国产电影《疯狂的石头》,影片的趣味性主要体现在结尾几十分钟,围绕着一副真迹和两幅赝品的去向而产生波澜,画作的真假和校验光盘的真假交织在一起,成为剧情的主要戏剧冲突。
最终的结局倒是挺有意思的——真迹物归原主,主人公拿到钱财,图谋不轨的人拿到的是赝品。
通过本片长了个知识——《抱银鼠的女人》是达芬奇在波兰诞生的唯一画作,号称波兰国宝,本片以此作为故事切入点是个很吸引眼球的创意。
波兰电影少之又少,除了本片我可能只看过波兰电影《沃伦》,波兰电影引进国内上映的可能只有本片一部。
最近影院上映了个“新片”《盗走达芬奇》。
其实这部片,早在四月我就已经看过了,而且是在影院哦!
虽然迟到错过了开头,但一进影院就被情节吸引住了。
虽然时间很久了,很多情节还记得清清楚楚。
所以六一期间朋友问他看什么电影,(当时上映的有光荣岁月、葫芦娃、等,)我毫不犹豫的推荐了该片!
《盗》说的是一个刚从号子里出来,被警察重点关注的大盗,联合一个不起眼的小警察,聘用一个患有奇怪的记不住别人模样的爆破高手和一个天才美女画家(她是黑头发,很有味道的那种漂亮),盗走了戒备森严的达芬奇名画。
影片有张有弛,把一个本来挺“悬疑”的片演的轻松诙谐,特别是小警察在偷完画后急匆匆的绕回现场煞有介事的和同事一起侦查那段;还有大盗把窃听器用口香糖粘在桌子下面,关键时刻却被清洁工扫走了;永远记不清别人样子的爆破高人疑惑的看自己的孩子;老画家把古董柜子做成画框;等等等等,好笑极了。
同志们注意了,这可是我近三个月前只看过一遍的电影!
拜托,我竟然记得这么多!
这部电影从各个角度展现了波兰人民欢迎全世界的态度。
波兰的国宝《抱银鼠的女人》展现在大家面前,这画真美,银鼠的胡须是7根,天才芬奇用左手画的。
女主角很美。
波兰人民热爱芬奇。
波兰人民最引以为傲的下水道工程在这部电影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波兰的窨井盖附近都做了让水流自然疏导的路面,波兰基本上是不会发生淹水事件的。
电影部分情节和《疯狂的石头》有雷同之处,应该是纯属巧合吧。
波兰的旅游资源丰富,看看那些彩色的屋顶、尖塔,风光无限秀美。
波兰出诗人,美丽的东欧画卷,让眼前的世界充满诗意,波兰男人追求女人的时候,都要念念诗,以表达心中的爱意。
波兰的教育资源丰富,小偷通过学习也可以当警察。
完善的教育系统,让所有有学习意愿的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波兰人民的生活舒适,工作时间固定,工作和假期有效地分开,并有弹性工作制绝不会有加班事件的发生。
波兰人在把握生活与工作的平衡间有着一套独有的哲学。
比如,埋炸弹的有认知障碍的专业人士该下班就下班,该休息就休息,该吃饭就吃饭,绝不耽误。
波兰人民热爱家庭,工作的时候也可以兼顾照顾小朋友。
波兰人民爱宜家,餐巾纸,给狗喂食的碗,天台上的躺椅,无处不宜家。
在宜家最困难的时候,波兰的家具厂商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在波兰通过电影向世界输出价值观的时候,宜家自然鼎力相助。
波兰人民对日本国的认识还停留在武士时期,切腹都想得出来。
在成为大国与偏见之间,该有的姿态固不可缺。
通过这部好玩儿的电影,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波兰人民向全世界张开双手的热诚和胸怀。
与《国2》比,《盗》就写实多了。
虽然也是编造的商业片,但盗画贼们用的方法蛮传统(有个片段,效仿《偷天换日》),好像我学一下也能上手。
它不是第一眼能打动人的片子,看到1/3,我才渐入佳境。
女主角Kamila Baar挺美,她被美院开除时的那套行头,我很喜欢,可惜,没长人那身高也没长人那身材,有点气质还是属于一看就赚不到钱的那种。
《盗》是波兰电影,欧洲片与美国片的差别,在骨子里的。
看波兰街景,比较落拓,有些残破的样子,应该还是不算富裕,可为啥人家拍的商业片比咱们的好看呢?
片中的警察,很傻很笨很天真,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手法还是嫩。
搁好莱坞,为了衬托盗画贼的智勇双全,咋地也得把警察们塑造得够档次些。
何况,保护的还是国宝级名画。
结局还行。
真迹依旧留在了波兰,赝品竟然整了四幅,卖给了几个人蠢心贪钱厚的家伙。
由于交易的是国宝,他们只能哑巴吃黄连。
想修复古建筑的老头儿、想赚钱的美女和大盗、想做好人爱国的小伙子以及想带儿子去西班牙玩儿的有认知障碍的爆破矿工,都得偿了心愿。
《盗》中,有个片段挺逗。
小伙子想追求美女,美女问小伙子:“你有啥特长啊?
”他回:“我会下棋……嗯,我上夜校,我还写诗。
”美女说:“你车不错。
”他回:“借的。
”这泡妞儿技术,够拙的,尤其那美女还是小财迷。
不过,最后,她喜欢上小伙子了,毕竟,又爱国又好学又勇敢又能偷画又能拆弹长得也不赖的男人,应该挺稀罕的。
找宝偷画,都是我小时候特别想干的事儿,不知道现在培训一下是否来得及。
辣妹是不成了,辣婆婆总能凑合演吧?
02.27 《盗走达芬奇》 《盗走达芬奇》讲述一个发生在波兰的名画盗窃案,两位男主角是神偷系列的杰出代表,因为一个上厕所的“事故”,非常“不幸”的被警察将其中一个逮捕,时光荏苒,两年过去了,国际名画盗窃的中介老肥看中了他的“才华”花大价钱用保外就医的理由将正在服刑的男一号给救了出来,并重金请他盗窃波兰的国宝,达芬奇的早期名作——《抱银鼠的女子》,出价是100万欧元,男主角很是心动,他想拿到这笔钱,到其他国家重新开始生活,但是他需要一个搭档共同完成这项工作,因为他面临的是保卫严密的国宝,还要对付虎视眈眈的国际名画收藏家们,于是他找到了过去的搭档,已成为警察拆弹专家的男二号——金毛尤里安,尤里安已经弃恶从善,而且也不愿意盗窃国宝的罪人,他爱波兰,三年了,通过同伙的牢狱之灾他真正明白了自由的可贵,而且当警察一样很刺激,“还不用坐牢”,可是拒绝亲如兄弟,又为了保护他一个人承担罪名,为了保护他多坐了3年牢的搭档他也做不到,于是他也找来了名画的模仿专家以及他的孙女,帮助搭档完成盗取波兰国宝的任务,其中还穿插了有识别障碍的矿工,负责监视的警察等很多人物,从情节上看很出人意料,从语言上看丰富、生动、幽默,据说看原版的影片独特的、快速的波兰语更加能表现语言上影片的魅力,可惜电影院里上映的是中文译本,我以为效果还可以,却还是想看看原版的味道,令人影响深刻的是男主角跟有识别障碍的矿工接头的那场戏,矿工认为自己能记得自己出生时电视里的球赛,他们各自背诵球员的名字,快速的语言令人折服,相信原版的语言表演一定更精彩。
影片的结局是最符合大众的希望的,因为尤里安的善良、机智,所有的人都得到了好的结局,倒霉的只有妄图拥有国宝,自私一个人拥有艺术的国际收藏家们,尤里安与天才女画家的爱情也含蓄的,暗示性的得到好结果为妙,还有热爱古建筑的爷爷也用卖画得到的钱能做自己想做的是事情,能翻修古建筑…… 看完这部影片我觉得轻松,它是幽默的,又赋予真理和内涵的,它之所以能成为波兰影片的经典,在影院上映3个月之久,是有它的道理的,我们用轻松的心态去欣赏它,用思想去吸收它,真正能平衡的是自己的心态,任何人在各种情况下,都有可能碰到使自己为难和不知所措的情况,重要的如何用智慧、善良、用丰富去化解,不作为的认命,认定只能一全,绝对是怯懦、没有智慧和思想的表现。
很多时候盗贼盗走的只能是财务,重要的是自己不能失去信心、智慧和勇气,因为我们是有思想的人类,而不是一幅画!
沾上“偷”的边,大凡故事都有精彩的布局构思,高深莫测的偷盗计划。
所以[盗走达芬奇]也不例外,不同的只是它不是故事花精力去表演的重点,更出彩的是情节所呈现出的喜剧效果。
影片故事讲述得很轻松,诙谐,而且结局从某个角度来说是很完美的,值得一看。
另外我觉得很有趣的是,影片里的女主角仔细瞧的话和【抱银鼠的女子】中的女子真是有几份神似。
开始是因为搜索达芬奇而随意下的这部片子,看完后心情出乎意料的轻松。。
电影是原声,只知道是欧洲语言,以为是意大利语,上来豆瓣一看大家都说是波兰语。。。
(原来波兰人叫妈妈也叫old ma呀)小偷与警察的故事,但是小偷也当了警察(?!
);还有一个患了辨识不清症的爆破专家;还有大师老头和他的美丽孙女(我早就猜到是爷孙俩咯)加上优美的小城风光,让我看的惬意而自得。
唯一不太明白的是:金毛与姑娘在咖啡馆谈画作的价钱时,镜头特意拍了老头背着画框走过,还险些被车撞,姑娘看了一眼后确定的价格,这,是有什么寓意吗?
请达人解惑,多谢。
找到了个女的那么像抱银鼠的女人,导演也太强悍了。
整个电影的节奏比较急,如果分心看很可能会脱节,但是理解上还是相当简单的。
看完之后,我还是想看达芬奇密码。
= =|||
感觉到处都是熟悉的镜头。
毫无新意
with Flora
2009-9-3 非常有意思!剧情总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峰回路转。风景很漂亮——得益于朱利安家的天台。男主长的有点像Liam Neeson。程式化的日本人=拿DV到处乱拍+切腹harakiri
说是高智商才能看懂的电影,于是我疑惑了。好希望我也能画出那么美丽的画。
Krakow在电影里很美,我很快就能亲眼看到了。
是我小白痴吗?没怎么看懂e..
简直是本年度最大惊喜, 构思精巧节奏流畅情节搞笑还大团圆结局……强烈推荐!!!
这欧洲犯罪片,算不上喜剧甚至都算不上动作,一系列意外组成了这次犯罪的故事,倒是人物的刻画在言谈和行为中比较深入,而且最后15分钟的峰回路转让故事有点色彩
其实没感觉太牛逼
很连贯,好看的欧洲电影
最后拿到钱了哈哈~~想到了疯狂的石头~~
精彩纷呈的盗窃过程,令我拍案叫“绝绝绝绝绝”!影片的结尾,竟然如此的甜蜜、温馨、美好!真是让我意想不到呀!
不痛不痒的喜剧...
当年是在CCTV6佳片有约中看的影片,那期的推荐人是章子怡。
好不容易找到的片源太没劲了
看着觉得好笑,没有紧张感,骗中骗,高手总是在最后出现的感觉……
有意思,有意思,有点儿意思,偷窃艺术品绝对是门大学问,更是一门高雅的艺术。
真觉得挺烂的。
阳台风景美妙,舒缓音乐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