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马林生孤独的影子,都会想到我爹。
总感觉父亲这个词是和孤独有某种关联的,尽管我爹不是孤独的。
但马林生是。
那晚,马林生站在在月光下,目光失神地大口啃食那个多汁的梨子。
嘴张那么大,把梨子鼓鼓地包在嘴里,梨子身体里细小的颗粒在他的舌头和牙齿里摩擦,发出单调的嗤嗤声。
他咀嚼时面无表情,背景音乐是《爱的奉献》交响乐版,本是一首温情的歌,放在这里怎么听都和这样的词有关:孤独,脆弱,难过,无法理解,无处诉说。
另一次,刚下班的马林生逆光站在屋里,温暖的橙色笼罩着他,镜头是躲在衣柜里马车的主观视角,马林生慢慢的换衣服,用毛巾擦身,总感觉那样的场景应该发生在孤寡老人的身上。
马车过生日,马林生自认和年轻人打成一片,摆出朕与民同乐的姿态,极力暖场说冷笑话,桌上一遍尴尬。
马车将马林生领到里屋,端些饭菜。
透过门帘,马林生缓缓夹菜送到嘴里,明显的吞咽动作,喉结上下滑动,侧影显得那么落寞,而此时外屋传来阵阵松了一口气的大笑声。
还有,之后的独自拿着照相机在几乎无人的天安门广场上的徘徊。
用天心小姐《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里的调调来说就是:“寂寞呀……”。
而冯小刚作为一位演员,是极其,十分,很优秀的。
他演得出马林生的孤独,演得出这个爸爸在面对儿子时的不知所措,演得出一个小人物的大悲喜。
他有自己的风格,别人学不来,即使学了,也不像话。
特别是片子的前半部分,我百看不厌。
马车在学校犯了事,马林生为他写长篇检讨书,并且教他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大声朗诵:“马车同学,你危险了!
”那感觉,有马小军他老师的味道。
却认真严肃了几分。
可到了晚上,他坐在书桌前随着交响乐用执着钢笔的手挥斥方遒,表情极其陶醉,我忍不住想笑,像马车一样,马车笑他总做作家梦。
我笑他什么呢。
笑过之后想哭。
马林生不得不在当爸的同时当妈。
他说:马车你给我把衣服穿上你以为院里就你一人啊。
马车你这背心穿几天了都。
马车把你头发拨拉一下。
马车你给我出来别在里面跟垂帘听政似的。
这些唠叨本该属于妈,马林生却说了,因为马车他妈早就不在了。
马林生在马车妈的墓前伤心地哭诉:我答应过你不碰马车一根指头,可我却打了他,可我却打了他。
哭得伤心,声音变调,我一边掉眼泪一边莫名其妙地冒出这样一个念头:冯小刚的演技真好。
在酒馆里吃饭,马林生高了,搂着马车激动万分地称兄道弟。
表决心说不是父子是兄弟,以后也别叫我爸了。
把马车吓得不轻。
马车被人打了,马林生情绪激动,要报仇。
他抄起一块煤球,右臂垂直向下稍稍向后,昂首阔步地疾行如同一个视死如归的剑客。
当快要接近目标时,却径直向前,到底是不敢。
就这样被敌人嘲笑了,于是羞愤地将煤球砸向地面,粉身碎骨的一地黑色。
我的笑容僵在脸上。
翅膀硬了就想飞,马车翅膀还没长全就想飞了。
他借口给马林生找对象,其实想摆脱他的管束。
徐帆将那个神经兮兮的女人演的极好,挑剔的口气,尖锐的眼神,姿态极高。
总是被亲情电影没有防备的攻下了。
感觉这片有时想认真的表现一下父子情,有时却荒诞至极,转念一想,是王朔,便也觉得合理。
其实不太喜欢后小半部分,没有前半部分来劲儿。
难道,优秀演员冯小刚,只适合像《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那样过场,不适合贯穿全场?
这部片子叫《爸爸》(1996),改编自王朔的小说《我是你爸爸》,可惜没有通过审查,没能公映。
影片讲的是父子关系,看着看着就想到了徐静蕾的《我和爸爸》。
考虑到以往王徐二人的种种八卦新闻,这个联想也是很有道理的,呵呵。
不过有一点很不同,徐的片子简单,就是亲情故事,但正因为简单所以主题集中;王的片子枝叶太多,主题一大片,稀稀拉拉的。
王朔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化崇高为平庸,革命话语见了他都得瑟瑟发抖。
可长处也能变成短处,在《爸爸》里,每回到情感那里,人物就哆嗦了,有刻意回避的痕迹,整部戏没有递进,头绪太多,结尾蹦出来哥爷爷,唐突。
这部片子也是冯小刚惟一担任主演的影片吧。
据说《爸爸》只是王朔的挂名,其实还是冯小刚导的。
我觉得不太像。
这部片子是没有正式公映的,播放源质量差得一塌糊涂,画面完全没有办法去看,渣到家。
声音也是乱糟糟的,布景道具也都是一塌糊涂,单纯从画面品质来说,看着难受得要死。
但是很奇怪的是,这电影居然会被禁,其实真的大可不必啊,这片子更多反应的是父与子之间的隔膜。
是两代人相互之间的沟通存在问题,哪怕到今天,依旧对于初为人父母的人们有惊醒的作用。
也是顺带嘴的有很多王硕独有的对于市井人物,对于社会的讽刺而已,这些讽刺也都是积极的,完全没有必要封杀啊。
很不错的电影,那时北京亚运会正开,现在都开广州亚运会了,逝去的是四合院里的随便可以闯入你家的街坊邻情,一起学骑自行车的女同学,见天儿胡同口打台球的 胡同串子。
不变的是我们一代一代被生活无情摧残理想归于现实,是我们亦父亦兄的父子情节梦想,是一茬又一茬校园里无尽的青春。
看到部片里精神病院的描写,才发现后来《大腕》《甲方乙方》里的精神病院情节都是冯小刚从这部片里找到的感觉,精神病院就是一种隐喻和象征。
冯小刚现在是大腕了,已经不在把钢笔磨的铮亮,茶泡的正酽,听着歌剧憋诗了,估计他现在忙的也把自己的理想全忘 了,他演的工会主席也不知道是哪个国有资产的转制企业,现在一定是巨无霸型的大地方了,至于他老婆二十年前的角色看上去比现在还老二十年。
审美和化状发展的还真快,马车同学后来哪去了?
长的还真像冯小刚
与其说这片子是王朔导演的,不如说这片子充满了王朔和冯小刚甚至是叶京的气息,而这气息又都是王朔赋予这些人的。
片子里主要的配乐就是《爱的奉献》,这和叶京在《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主要的配乐是《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异曲同工。
北京胡同儿里的怂逼爸爸和倔逼儿子都唤起了我小时候的记忆,其实哪个人的爸爸没有怂逼的时候?
你真当了爹,你为儿子复仇时手也会抖。
冯小刚说话的节奏和语速都很迷人,他说话时往外喷溅哈喇子的概率很高。
电影最后的结尾很温情,怂逼也牛逼了一回。
这片子和冯小刚很多的电影一样,充满了各种各样好笑的段子。
但它也有不同,在这部电影里,你可以感受到摄影和一些细节的凸显,这在日后冯小刚的片子里再难见到。
2010年12月12日
当讽刺变成生了锈的铁锹,一块块铲出隐藏起来的懦弱,无知与无能狭路相逢谁会获胜。
马车在课堂上“调皮捣蛋”的场景,刚刚要奔三十的人们是否还似曾相识又恍如隔世?
老马跟儿子说,“你怎么就不明白,我是为了你好呢",”我不是你爸,我特么不干了。
“ 马车也往地上一蹲,”你怎么就不知道我不需要你为了我好呢。
“当教育者本身没有搞清教育的目的,教育到底是教育还是教唆,受教的反抗终究是得救了还是无药可救了,但愿将会有子女的我们不会成为下一代的绊脚石。
铺天盖地的道理永远都明晃晃的摆在那,听到看到和领悟到始终是教育过程里希望与现实的不可调和,自觉和觉它始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终归结底无论弯路还是捷径全部是百年生命里的体验,因为不管有没有来生,在死亡这个节点上除了体验我们什么也不能够带走,体验本身就是生命的最高价值。
整个91分钟里都充满着讽刺,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揭伤疤的幽默最是细痒的抓心挠肝,不带着点痛感怎么才能知道这幽默本身就不是个幽默呢。
尤其是老马送鹿志国去精神病院的一段,自己却被当成精神病关起来了。
到底是他对于精神病算是精神病还是对于正常人算是精神病,我也搞不明白了。
我们创建了一切也赶走了一切,却并没粉碎中规中矩的儒家信奉,压抑、禁欲、”与大众不同既是不成熟“仍然根深蒂固,我们有五千年的文化,却从未自问过是什么样的文化,是适应人性的文化还是泯灭的文化。
十年过去了,变化改变了很多无足轻重的时代标志。
然而一旦把生活中的主流人群放到荧幕上,主流却成了另类和滑稽,可回到现实的时候却一如既往的盘踞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讥笑着身边的”另类“。
如果到了我们的想法和别人不一样就得当成精神病去看的时候,我还是认为是精神病成了褒义词,而不是我们成了精神病。
如果发出声音然后就会被淹没掉,所谓的不合群以及付出的孤单代价那就是成为精神病的价值。
任凭无知和无能拼死的对抗建设、反省和开放,肆意的说,”马车同学,你危险了“。
好吧,那就让你的梦想和时间一起见鬼去吧。
这是王朔和冯小刚拍的最好的电影,没有之一,这也是国产电影中少有的讲述父子感情的经典影片,比《老炮》也高出一个段位,就是胶片可能用了过期胶片似的,清晰度非常差。
冯小刚饰演的父亲马林生是一个虚伪懦弱充满形式主义的人,满嘴的假大空和儿子完全不在一个话语体系,导致父子矛盾重重,完全没有一个父亲该有的样子。
这也许就是王朔自己在自己的书里面说的,没有人教他们怎么做父母,他们的父母也不会做父母,世界上最伟大最光荣的职业,完全不经过任何培训就直接上岗,真的非常荒谬。
影片的名字是我是你爸爸,这从某种角度阐述了本片的主题,是扭曲的父子关系的和解和父亲形象的回归。
影片中传统父子关系即传统的大家长制的逐渐瓦解,父子之间互相学习磨合,儿子也不再是父亲的私有财产或者附属品,建立起了自己的私人空间和获得了私人的权利,建立了新型的父子关系,最后像朋友一样平等相处。
这个影片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冤家父子,从另一个角度上解释了这片子的主题,父子两代人之间就是天生的冤家。
当儿子步入青春期,在体力上可以打得过父亲的时候,在智力上也即将超过父亲的时候,父子关系会出现拐点,儿子就会发现父亲并没有小时候想象的那么伟岸,父亲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也有胆小懦弱的时候,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
这是人类社会中代际更替的自然过程,这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
其实从社会本质属性方面来讲这也是两个时代的矛盾,冯小刚饰演的父亲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他是在集体生活中长大的人,他儿子是改革开放之后的新生代,完全没有集体生活的概念,更加独立自主。
从现在的人的伦理观念来看,马林生父子两个人的角色甚至有些错位,父亲不像是个父亲,有时候还不如他儿子成熟。
其实这也有一些历史的原因,王朔在他的书中写过,他们这一代人刚出生不久,正要长身体的时候,赶上自然灾害,所以身体营养不良;该上学的时候赶上文化大革命,精神文化营养不良,这就是所谓的全面营养不良。
因此他们这一代人不管是在身体上还是在文化素质上,都显得那么营养不良,发育不全。
马林生现实生活中特怂,经常喜欢意淫,发泄自己的情绪。
从现在正常人的眼光来看,马林生的行为举止都有点儿精神病的感觉。
最后,马林生送陆国强去精神病院的时候,精神病的医院医生把马林生当精神病给留下了,点明了马林生这代人被时代所抛弃,与现在的时代已经格格不入到像精神病一样了,马林生最后疯癫到参加气功大师司马南的意念控制大会,完全失去了自我,这个设计简直是绝唱。
学校是成人为孩子建立起来的一个成人世界规则的训练营,本片的学校从教学方式和学校场景的设置上,都塑造的阴森森的就像监狱一样,这也是一种隐喻。
影片最后马林生为儿子的错误负责被猫子胖揍了一通,承担了一个父亲该负有的责任,让父子关系回归正常的人伦,修复了父子之间的感情,最后一场戏也有点精之妙,父子二人去火车站接马林生的父亲,三代人穿着同样的衣服,寓意着父亲形象的回归,父子关系的和解。
本片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曲爱的奉献,人与人之间包括父子之间的矛盾其实就是因为爱的表达方式有偏差。
天下哪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亲,很多父子之间的矛盾,都是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发生的,甚至还有一些家喻户晓的言论,“打是亲,骂是爱”,这都从侧面反映了家庭伦理关系的扭曲,归根结底其实就是不会表达爱。
中国人还需要进化,距离现代化的文明社会还有很大的距离。
《我是你爸爸》是根据王朔的同名小说《我是你爸爸》改编的,由王朔导演,冯小刚、徐帆主演。
第一遍看的时候,觉得这部片子很有结构,既有主线,即冯小刚所饰演的父亲马林生与儿子马车(原著中为马锐)的关系进展,又有高潮,马林生与儿子的几次争斗。
不管在情节的设计上有些什么硬伤,但是至少叙事结构是流畅的,像看一部小说,不愧为写小说的王朔。
说到这部电影,不得不先从剧作上开始讲。
首先,导演和演员给我们塑造了一个鲜活的人物。
马林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人物,是集众多矛盾于一身的人。
像小说原著一开始写的:“马林生对镜子里的自己还算满意,一望可知,镜子里是那种在年龄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下挣扎着,熬费苦心保持的类知识分子形象。
”“类知识分子”,极好的概括了马林生这个角色。
他时而低声下气,替儿子向老师道歉;时而大爷模样,对儿子指手画脚;时而正义凛然,要为被打得儿子出头;转眼又胆小怕事,拎着蜂窝煤径直走过小混混们,不敢下手;他爱好文学,但没有创作的天赋,写得东西也就是单位上的讣告、文书,甚至是帮儿子写的检讨一类;他绝对的父权主义,却试图和儿子做朋友,然后却翻起儿子的抽屉来。
马林生,代表了当代社会的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精神状况,也代表了茫茫庸常人生的生活状况。
我们看到的他也许是可笑的、荒谬的、官僚腔的,但也是现实的、讽刺的。
现实主义正是小说和电影的基调,而在嬉笑怒骂间把社会种种现实和人物呈堂通通讽刺一番后,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王朔和冯小刚是很满意这样的效果的,很多人善于建构,很少人长于解构。
结构,是王朔文学的一大特点。
影片的另一个人物是马林生的儿子马车。
他和马林生在电影的大部分时间中都处于对立的状态,从开始的忍,到后面的吵,再到晚上偷偷砸自家窗玻璃,最后为脱离父亲,为父亲介绍对象。
他的转变在影片中是呈线性的,他是马林生的对手,也是他种种行为的解释和对照。
马林生性格的展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子马车。
儿子这个角色的存在,正显示出马林生性格主体的缺乏,或者说社会存在感的缺乏。
《我是你爸爸》这部小说被称为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在王朔的“执导”下,也基本上是保持着写实的基调。
但看过原著的人知道,电影还是有很多改变的,我想,是加入了一个冯小刚。
在这部片子中,冯小刚的冯式幽默已经初见端倪。
联想到当时王朔和冯小刚一干人等创建的好梦影视策划公司这个背景,以及冯在后来的众多贺岁片的风格,不禁让人想到冯小刚对这部片子的贡献。
比如开始的时候,马林生点一滴眼药水后,开始有模有样的读诰文,在悲乐声中,他越显得庄严,越让人觉得诙谐,这也是人物性格在全片的贯穿。
冯小刚善于在严肃的场景中表现一种诙谐,反讽的味道浓厚,如《大腕》中,葬礼的筹备就是影片的外主线。
在写实上面,我认为还是有闪光点的。
就我的生活经历,儿子顶撞老师的那场戏就很有感觉,就像几年前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样。
从时代性上,《爱的奉献》无数次在片中作为背景音乐,这是一种主观性的声音,诣在表达对主人公的态度,交代了时间背景。
马林生虽然是个小人物,他不与世争,想得只是把儿子教好,他面对生活的卑微,并不妨碍他努力生活,接受社会的一切约定俗成(这点可以从他写的检讨并说检讨就应该这样写看出),又迂腐官僚腔得可爱,他的官僚腔并不时为官僚腔而官僚腔,而正是反映了他接受了社会的惯例而形成的官僚腔。
这点上,剧作上可能有夸张,不过把主人公的表征凸现了出来。
另外,通过电影,我们可以看出电影作者的丰富的想象力。
是想象力告诉我们事物的精神内涵,他是神赋予艺术家最珍贵的礼物。
片中一个很有趣的片断时马林生帮儿子写检讨时,他打开收音机,一边听着音乐,一边用钢笔当指挥棒作指挥样。
在冯小刚的自传中也提到了这场戏,他说他平时听音乐时就有这个习惯,王朔抓住了这一点,在电影中正好符合马林生中下层知识分子的地位,并且也和后面一段马指挥单位合唱呼应。
虽然后面一段没什么实质意义,对剧情也没什么帮助,在影片中显得孤立,好像导演想要回味前段的“指挥”意味浓厚,但就幽默效果这一点,还算差强人意的。
这就是艺术的想象力,剧作中只需几个这样的点,就可以让整部作品富有特色。
剧作在结构上,前面已经说了,总的叙述很流畅。
我想就内部结构试作分析。
内部其实是松散的,基本上观众不能猜测情节的发展,这可能和原著的生活流式结构有关。
每件事的发展在一条父子主线上,各有各得开端高潮结局。
马林生的婚姻,精神病院那场戏,儿子和街头混混得纠葛。
观众无法参与到再创作中去,还好这是一部“喜剧”,还好它的生活流,观众并不存在看不懂的问题,创造性审美的打断也就容易被忽视。
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更倾向于对于电影的思考之于电影观众的重要性。
当然,跳出电影来看,确实不能对王说这样的“解构大家”、“反讽大家”,要求过多。
在表演上,个人认为,冯小刚是很有出彩的地方的。
要做好导演,首先要先懂得怎样演戏。
他把一个“类知识分子”演绎得很鲜明,个人认为,他也很适合演这样的角色。
又如他在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扮演的老师形象。
这样一种平民化的表演方式,精确来讲是市民化的表演方式,得到了后面葛优的延续。
不同于话剧中激情表露,靠大幅度的动作和台词的表演;又不同于梁朝伟式的表演,靠由内而外的精湛表演技巧,市井百姓的精神世界还没有足够丰富道由内而外的表演方式。
它就是百姓化的,平民化的,小人物化的。
相较冯小刚来说,马车的扮演者就稍微逊色了点。
他只是具有了人物的表象特征,作为青春期少年的反叛、倔强,作为儿子对父亲的不耐烦。
他在整部戏中,给人的感觉只是以一个符号的形式出现。
人物的存在感不强。
这里又出现了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生活化的表演可以称为原生态,比如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全部请群众演员扮演,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和剧中人物名字一样。
艺术的美,是创造的美,如果过于生活化,会不会流于琐碎的生活而缺乏美感呢?
这部《我是你爸爸》给了我一定的提示,生活化并不代表没有性格,相反,性格的塑造还要成为表演生活化之外的重点。
本片在表演上,值得一说的还有徐帆。
她是一个有丰富的话剧表演经验和表演功底的演员,跳开电影本身,她在其中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
但是,对于她的解读,我一直心存疑惑。
她的夸张反常态打破现实主义的基调,她的有点喜剧味道的表情动作打破了我所理解的庄中见谐的风格。
她是片中的一个异点,对她的交待并不清晰,也略显突兀。
让我想起先锋派小说的特征,在叙述一个故事时,在故事的紧要关头,观众马上就要陷入情节时,作者跳出来打破这样的格局,告诉你他在讲故事。
是否徐帆的这个角色也使充当这样的作用,我不得而知。
导演的意图不甚明显,也也许是我理解偏颇,走入死胡同。
冯小刚:《爸爸》这部影片正解:在爸爸高压之下,儿子噤若寒蝉。
父心血来潮欲建立平等民主父子关系。
儿信以为真,与父平起平坐渐至蹬鼻子上脸。
父自尊受辱忍无可忍一顿暴揍撕毁协议。
儿屈服。
父痛心疾首与子议和,儿学乘(乖)不接招俯首称臣。
从此父子貌合神离。
该片被追毙,次年获洛迦诺最佳影片奖。
投资打水漂。
2012-8-29 03:27来自新浪微博
老梁对冯小刚“曲线救国”的评价还是有道理的,冯导演技一点不输其导演才能,很大程度上因为他有自己的腔调,相貌委婉、瘦骨嶙峋、京味儿甚浓、常有“爷们儿”包袱,似乎影坛里很难寻到可以替代他这种风格的人,而这个时代最可贵的就是“不可或缺性”。
鲁迅对如何做父亲做了先进而有益的探讨,但父亲角色在一般性原则下还有许多特殊性,社经地位、孩子性别、夫妻关系等等都是变量,虽然马林生与马车的关系模式很特殊,但马林生对当父亲的思路代表了六七十年代生人的普通情况,而这个代际循环可能时至今日也尚未式微,毕竟,学习乃至教授教育与教育学是一码事,但反观自身、不断矫正却是另一码。
——2016.12.9
5/10
里面各种味儿都重。叶京老演混蛋的人
哈哈哈。。第一次这么近距离长时间的观察冯小刚。
书好看点。。。
冯导演技也不错,超喜欢他翻儿子抽屉那段。。。
生孩子就是个杯具....-_,-没玩没了的试图通过愚蠢的吵架理解对方,但是10个人里面有9个都失败了.....世界上不能相互理解的人已经够多了~偏偏还要用肚子再创造几个。
拿无奈来逗乐
喜剧,悲剧,闹剧,cult片,90年代的北京
事实证明,王硕当编辑可以,当导演绝对不可以;冯小刚客串一下可以,当主角真不可以 忒恶心。
冯小刚的演技是影帝级的啊
王朔同名长篇小说改编。作家王朔导演,导演冯小刚主演。
老马弱不禁风啊,可还是个男人
前面是新写实,后面怎么就变成超现实了,就是演的好哇
配乐真是神了~
相较老炮儿,同为父子,冯小刚表现出明显的怯懦,小跟头挑衅他儿子,他拿块蜂窝煤没敢上,平日在家只对儿子耍狠,打架不中用,可到了道上人寻到家里,要他不认这儿子,他义正辞严,我是他爸,一下子让关系紧张的父子拉近了距离,这个父亲并不孬。
制作有点糙。就故事而言还是很不错的。
冯小刚筒子演滴不错
奏是个小品好伐。音乐品味极差。
两星半
阴三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