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美好时光凯瑟琳是电影编剧,电影敦刻尔克,二战期间两个主题1.生活不是电影,有结构,有结局,即便是悲剧也是特意安排的。
生活,人们一直想知道生活的意义,所有人们喜欢看电影。
2.就因为有人死去,我们才能担任这些职位,才能继续生活,不能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
3.萝丝可以修螺旋桨。
真正的萝丝说,既然能在电影里修螺旋桨,那为什么不能去学发动机技术呢?
浓郁的英伦风格灰色调,阴天,对战火少有着墨但压抑气氛把握得很好。
时代背景融入的很好,反法西斯战争,生命无常,国际关系。
剧组互动很生动和温暖。
制片人与bill的感情线突出主题,制片人是比凯瑟琳更洒脱刚强的女性。
敦刻尔克让萝丝修螺旋桨,结束三人筹备新剧,三个女孩,一个修女,一个演员,一个炮兵凯瑟琳身边人一个个死去,女主逐渐成长。
女主个人成长与敦刻尔克怕蛇过程部分是平行叙事电影主线: 凯瑟琳进组编剧,男主对他暗生情愫两人工作中惺惺相惜,凯瑟琳未婚夫背叛,回到剧组凯瑟琳与男主互诉衷肠,男主被倒下的摄影架砸死,凯瑟琳在bill的帮助下走出悲伤。
进入下一个剧组,《我们这样的女孩》
1840年,30岁的音乐家舒曼成功迎娶21岁的克拉拉。
他希望对方婚后放弃音乐事业,履行作为妻子的职责,当个家庭主妇。
起初克拉拉答应了他,但后来因为经济困难,且她对音乐的热爱无法泯灭,克拉拉复出了,重新开始巡演,以增加家庭收入。
16年的婚姻生活,克拉拉进行了至少139场演出,其间她经历10次怀孕,带大了7个孩子,其艰难可想而知。
1856年,病魔缠身的舒曼逝于精神病院,时年46岁。
37岁成为寡妇的克拉拉将生活重心逐渐转移到演奏上,成为19世纪最了不起的女钢琴家。
59岁时她担任法兰克福音乐学院的教授,热情地投入教学。
她的学生遍布欧美,影响至为深远。
在欧元发行之前,她是1989年发行的100德国马克纸币上的女人。
太好看了吧。
1英伦腔太好听了。
2画面很美很舒服,虽然是战时的伦敦1940年,但女主精致的打扮和妆容还是那么赏心悦目。
3完整的呈现了一本优秀的电影是如何诞生的。
从起意、确定人物、语言、情节、故事、结尾到如何引导观众情绪,体现电影价值。
中间掺入各种意外如政治因素等等又巧妙化解,行云流水,不露痕迹。
到最后电影院中观众的如痴如醉、泪眼婆娑到屏幕前的我泪眼朦胧,太牛X。
4男女主的爱情。
让我想到年轻时纠结是找与你性格爱好相似还是互补的,难以选择,现在要说选啥阿,肯定是那个相似的。
看他们一起写稿编剧探讨剧情人物,那么默契那么心心相印,是灵魂上的契合,多让人羡慕。
虽然说男二总是要成为渣男出轨,剧情略为老套,还有安排男主突然意外死去以突出女主,但是瑕不掩瑜。
5女性的光辉。
女主的加入是因为电影需要女性视角来看待发展剧情,电影情节双胞胎姐妹是主角,女主一直坚持到最后,又从爱人突然死去的崩溃不振中重拾力量继续编写美好。
6电影编写时运用了敦刻而克战争中普通人的视角,她们在能力范围内呈现出来的英雄事迹,让我们从更多角度了解敦刻尔克战役。
相关电影有《敦克尔刻》《至暗时刻》。
7配角都是大腕阿。
上年纪的名演员和经纪人,还有配角的戏份故事也相当精彩。
8台词出色,太多金句了。
印象深的是男主说他把你名字改了。
说谎。
年迈的名演员鼓励女主的那句:那我们不是被死亡主宰了吗。
前面有点忘了。
还有月圆的海边那段对话,加上那个场景,太精彩了,都值得深深回味。
我已经不记得是在哪一次的飞机上看到这部电影了,没头没尾,尽管故事的背景不是那么明亮,节奏也不是多么轻快,但是我就是喜欢,说不上来为什么,大概是不是我对写东西的人天然的敬畏,或者那个我完全不了解的好像很神秘的世界。
巴克利大概也是我喜欢过的最不帅气也不那么“在人群中就一眼看见他”的男主角,当然不是说演员(Sam Claflin的帅气有目共睹我),就是这个角色本身,温和,平淡,但是又莫名的吸引我。
如果真的遇到这样的一个人,我想一定就是 “他”了。
我也喜欢他们俩那么直接又隐晦的告白,“我会娶你”,“我会想念你,只是我说不出口”…但是他们相互拥有的时间短的让人心惊肉跳,在那样的时代里,为什么居然是那么草率的结局?
故事讲得简单又平和,哪怕是在一个炮火纷飞的时候,也许他们在一起经历的就是他们的finest。
优秀的影片是让一个人愿意用自己一生中的2个小时去看别人去讲故事,而且跟着他们一起又哭又笑的。
片中开始多次强调真实性和乐观主义,恰恰体现了女主角甚至在历史背景下女性追求内心由衷地,真正向往的,积极价值体现的生活。
表达了即使是战乱时期一样需要美好的鸡汤激励人们的信念。
这算是『敦刻尔克』衍生剧吧,整个社会不仅男性去奔赴战争,也有女性追求人生的必然逻辑,与男主角在工作中擦出爱情的火花,找到了自己生命可以如此精彩的意义,最后老头说的“对于你和我来说,这是难得的机遇,我们应该把握它,而不是让死亡笼罩着我们。
”我们都会在生活中遇到离开或永远失去,在伤心悲痛后我们更应该看到对自己的鼓励。
整部影片前面有些拖沓,后面节奏把握到位,并且的确带动了观众的情绪。
一贯的英伦风格,一直认为英伦幽默里可以分为两种人,一种是疯子,一种是脑子有病,尴尬式的幽默也要体现无比高贵的气质。
奇怪的是,文艺片中涉及敦克尔克的部分,都比敦克尔克拍的更好,比如“赎罪”中的长镜头,比如这部描写拍敦克尔克战时宣传片的电影。
这部电影没啥大场面,估计特效和片中拍电影的戏中戏好不了太多,但从侧面反映了很多敦克尔克的真相。
比如一开始电影公司纠结两姐妹的事迹有水分,编剧就嘲讽道:敦克尔克明明是一场大溃败,现在都能宣传成奇迹。
为了振奋民心士气,为了动员妇女的力量投入战争,为了拉美国人下水,政府拍宣传电影的种种算计,都让人会心一笑。
电影的意涵非常丰富,每个角色,每个细节,每个情节,都有很多可以让人联想思考的地方。
画面也非常的美,女主在废墟下的优雅背影,简直像一幅浓缩了的英国战时女性油画。
这么好的电影,才在今天不经意间看到,之前都没听说过得啥奖的,也是让人叹息呀。
Their Finest (2016) ,我们的翻译是 《他们最好的 》,其实我更喜欢另外一个名字就是是《他们的美好时光 》 。
千万不要被这电影名字给欺骗了,这个电影的背景,是近代史上 ,大英帝国最黑暗的时期,英国坚持孤独的荣光,以一己之力 ,全力抵抗纳粹德国对整个欧洲的征服。
女主人公和当时所有的伦敦居民一样,每天要遭受轰炸、死亡的威胁。
而且丈夫出轨,自己的爱人,又在自己的眼前死于非命,整个生活面临崩溃。
这tmd叫什么美好的时光?
但是,这的确是女主的一生当中,最美好的时光。
一个女人,在一生当中,有多少机会,能够每天面对死亡是威胁,从事着一份伟大的有意义的工作:这份工作,关乎成千上万人的喜怒哀乐,还关系到英美关系,甚至关联到整个战争的走向和未来世界格局,能够目睹甚至参与到关乎时代的大事件当中,这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不管这种参与是主动还是被时代所推动的。
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这份工作当中,能和一个充满智慧、勇气和绅士气息的男人在一起,这个男人还英俊,还爱你,你们彼此相互激发,共同创造出优秀的作品,无愧于时代和自己的荣耀,这是世界上多么难得的一件事情。
电影的前半段略显平淡,但后半段从晚会的歌唱开始,编导演真的体现的一流的水准,整个故事一气呵成,情节起伏跌宕错落有致,男女主角的表演也是出神入化,台词写的无懈可击,一部好电影应有的要素,都在其中。
除了编导演,整个电影的团队也都十分称职,美工和服装,很好的营造出那个时代的氛围;音乐十分出色,内敛却有力量;影片的整个色调,呈现出一种暗淡的光辉,摄影和整个影片的剪辑,也很好的把握和衬托了整个影片的节奏,从制作角度来讲,是一部上乘之作。
随着一个人的成长,我们的生活,被命运蹂躏和践踏,我们的内心,也会逐渐变得粗糙和强壮,一切柔情和爱意,离我们是渐行渐远,我们变得越来越不像我们自己。
但一个人,不管什么年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那些有爱的日子,就是他一生当中,最美好的时光。
一小时五十六分三十八秒的电影,呈现的一个让我们含着眼泪看完的悲喜交加的故事,也让我们观众,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对于电影人来说,最大的成就莫过于观众对影片的认可。
影片最后,凯瑟琳在影院与其他观众一道被这部用血与泪拍成的电影深深打动,在观众热烈的反应产生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的驱使下,她最终走出生活的阴霾,重回电影工作之中。
片中几位新老戏骨都发挥出了无可挑剔的演技水平,个人觉得饰演美籍飞行员的杰克·莱西把一个菜鸟演员诠释的很到位,奉献了全片不多的笑点,是影片的一个小亮点。
片中电影的背景发生在敦刻尔克大撤退,而今年恰逢诺兰的战争大作《敦刻尔克》上映,所以也不妨将本片看做《敦刻尔克》的背景介绍和热身之作
关于女性主义的电影,有很多不同的拍法。
有些是冲突的、刺激的、性感的、严肃的……一说起这种类型的电影,第一个冒出来的形象,大概是影片中Phyl那样的女强人,果断利落,咄咄逼人,着裤装毫无女性的妩媚,碰上这样的女上司,想想就会肝颤。
然而,Their Finest的女主角,Catrin一看就不是这样的形象。
她温柔含蓄,眼眉之间还有着演员Gemma扮演Tess的时候那种羞怯和一往情深,正是男性最喜欢的形象。
而Catrin的性格,在二战时期,经历过女权运动洗礼的英国社会,也是最讨巧的。
她不传统,有自己的事业与追求,愿意为爱勇敢私奔;但又不太过特立独行,她给自己买戒指,扮成已婚而避免议论,姓氏随男友,甚至连名字也跟着改成男友家乡威尔士的叫法。
在战时特殊情形下,Catrin抓住了机遇得以在电影业大展身手,她的敏锐与才华令众人刮目相看。
而衬和她的性格更真实的,是她识时务的一面,她谦谦地推销自己的提案,获得一致赞赏认同之后,会羞涩地微笑着接受主管们的赞赏认同。
编剧室的男人们做决定的时候,她会静静地在一旁听着,适时地插上几句话,给出几个好点子。
所以,影片也没有刻意制造男权与女权之间的冲突。
男主角Buckley一开始独断霸道,看不上Catrin,更多是出于文化人的自负。
唯一能触及神经的对白,大概是那句“如果你要做个女权主义者,就从整理干净办公室开始。
”而面对Buckley对她的不屑和讽刺,Catrin则不卑不亢地回应,她赌气地把办公室整理一新,给自己腾出更宽敞的位置;当Buckley无视她的建议,她会继续争取,直到双方妥协达成一致;当Buckley开无礼的玩笑的时候,她则会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
所以,这对爱侣从一开始便不存在所谓的压迫或者针锋相对,而在插科打诨之间,爱意已明。
只有更激进的Phyl是清醒的,她一早便告诫Catrin,等到战争结束之后,男人们就会把女性塞回原来的盒子里,而他们会害怕,如果女性们已经不愿意再回去了。
片名Their Finest,取自于丘吉尔在战后的一篇著名演讲,it was their finest moment。
确实,对于战时女性来说,尽管轰炸和战争让生活变得艰难,可这是她们参与社会,争取自己权利的finest moment。
当适龄男子纷纷参战之时,无数的岗位不仅由女性担当,更是无可取代;而当需要全民动员的关键时刻,吝啬的男性才会愿意把聚光灯分享一部分给女性,所以,才会需要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反映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政治宣传电影。
战争和苦难是可怕的,它们会带来死亡、噩耗、恐慌、轰炸和拮据不安的生活,但同时它们也能赋权于人。
这不仅仅是Catrin一个人,那些在轰炸废墟之上努力砌出新生活的普通市民们,战争赋权于他们的,是乐观的精神与勇气。
而Sophie Smith,一个上年纪的单身女人,甚至不敢去停尸房认弟弟的尸体,却很快振作精神,主动提出会继续弟弟的演艺经纪人事业,她的魄力让Ambrose不再固执,更开启了事业第二春,她更大胆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不仅是女性,还有Ambrose,一个沉浸在过去的过气演员,他已经年老力衰,既看不上当下的影坛,而当下的影坛也看不上他,接到的都是敷衍的配角,聚光灯是属于年轻的面孔的。
Catrin的游说,更是她的敏锐与才华,让Ambrose找到自己行将就木的演艺事业的新希望,这一段经历更改变了他,当Catrin因为Buckley的死而放弃编剧事业的时候,这一次是Ambrose来鼓舞她,“对于你和我来说,这是难得的机遇,我们应该把握它,而不是让死亡笼罩着我们。
”
我想这部影片之所以足够女权,正是因为她不仅仅是关注女性获取权益这一单一议题,它关注的,是更多的弱势群体,在最困难的情形下,他们如何绽放出自己的光芒,更愿意挑战自我,接受改变,让自己成长。
而让Catrin成长的,还有爱情。
她的第一段义无反顾的爱情,是出于对对方才华的倾慕,而愿意无条件地牺牲自我去追随他,因此,当Catrin有了自己钟爱的事业的时候,在对方眼中就是一种背叛。
而她从来无需仰视Buckley。
Buckley不停地赞赏着、肯定着Catrin在编剧事业的才华与进步,是两个编剧人的惺惺相惜让他们走到一起。
对于我来说,无论是“你真漂亮”、“你好性感”,都抵不过“你比他们都才华横溢”“你最近的状态非常好”,我能感受到Catrin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心中的甜蜜。
当自己在所热爱的事业的每一个进步和成就,都能被平等地赏识与肯定,没有比这更美好的事了。
然而,爱情或许让人欣喜,也让人沉沦,当Buckley去世,关于电影的一切对Catrin来说都是触景生情。
不过她最终选择记起的,是Buckley的信任与鼓励,促使她敢于更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创意。
来自爱人的声音,并非是她的禁锢,而是赋权于她,让她更自信的动力。
而这部影片既然是关于电影,必然也要来说说电影,电影不只是娱乐,更同样能赋权于人。
银幕上上演着撤退中的喜怒哀乐,看电影的人们,同样跟随着影片一起又哭又笑,而坐在影院中的我们,看着银幕上他们大笑、流泪、紧张的时候屏息凝神、胜利的时候忍不住大声叫好,也一起跟着又哭又笑。
Catrin在这些普通人的笑与泪中,感受到自己写的电影有多好,更看到自己工作的意义。
电影不只是给人带来一时的美梦与开测,电影是创造,它创造的是想象的空间,大胆的可能,让人去抗争、去乐观而能动地改写并创造未来和希望。
这部影片让他们衷心认同女性的勇气果敢,认同女性可以和男性一样,投入战争,为国捐躯,甚至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影片结束的时候,观众们感慨地说“这才是我们的姑娘”,这部影片让他们认可并由衷的相信,英国姑娘们不只是会做家务、料理花园、穿漂亮裙子和喝下午茶的,英国的姑娘,是在深夜,敢于违抗暴戾的父亲,敢于面对黑夜和波浪的不安,驾船出海直到数十公里外的敦刻尔克,把他们的孩子们安全带回家的姑娘。
电影更能赋权于人,故事原型现实中的Rose写信告诉Catrin,她开始报读课程学习机械工程,真实生活中,因为引擎故障她们的船甚至没能开到公海,可是看了电影后,她想既然影片中的Rose有能力修理螺旋桨,那么她也可以做到。
Catrin更看到,自己作为女性电影人的意义。
她的工作不只是写那些男性编剧人没兴趣的“婆妈”对白,正是因为她坚持不删减姐妹俩的戏份,坚持把剧本重点放在姐妹俩身上,正是她提出让Rose在剧情关键时刻把螺旋桨修理好,也正是她带着深情,以女性的敏锐与细腻所写的结局,让这部原本是国家机器的宣传品,能有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心,它写出的不是战争的恐怖和对人性的扭曲,而展现了战时女性的魅力与光辉。
这是一部向战时的伦敦人致敬、向战时女性致敬、向电影人,尤其是女性电影人致敬的电影。
确实,这是their finest moment,无论对Catrin,对Phyl,对Buckley,对Ambrose,对Sophie,还是对Rose&Lily来说。
这并不仅仅是因为时局的特殊能让他们崭露头角。
战争摧毁生命,带来绝望和黑暗,但有着坚强灵魂的人们,却不会怯懦,无论是战争、电影,还是爱情,都不是拘禁他们的枷锁,却赋权于他们,让他们去大胆创造,改写,想象一个从未想象过的未来。
发生在1940年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已经作为一场战争奇迹永远印刻在二战史册中。
在短短九天之内,有338226人被从海滩救出。
77年前危机四伏的敦刻尔克海岸,这个绝佳的历史时刻也势必会留在影史,在诺兰的「敦刻尔克」未上映之前先看了这样一部戏中戏的「敦刻尔克」,看英国人在德国鬼子的炮火下救出一只德国土狗☞雪纳瑞,看经历战争的人们重逢时的喜悦…
以女性视角看二战,其实,女性的力量不仅仅体现在细腻和温柔,也有坚韧和勇敢。
而电影是黑暗之光,无论在那个年代还是这个年代,带给我们的感动都不曾改变。
无论平民百姓还是军官将领,无论是手持武器孔武有力的男人还是柔弱的女子,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冒着德军飞机、大炮、潜艇的威胁,展开了救援行动。
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以女主凯瑟琳被邀请参加以这些普通人为主角的主旋律爱国电影的制作的故事。
女性视角更容易抓住细腻的事物本质,从而打动观众,虽然一度不被团队里的男人们认可,薪水也不及男性,还被嘲讽比起写作,你不是应该收拾干净这间屋子么?
哪里有质疑声哪里就有消除质疑的实际行动。
而好的电影的基础就是有个好的剧本,访问真正经历过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姐妹花,收集第一手资料,从而引导剧本中人物的心路历程。
不身处哪个年代你不会懂得这样主旋律电影带给广大民众的鼓舞和振奋。
随着战争的恶化,面对生命的无常,电影就是心灵慰藉。
看过很多二战题材电影,也不乏经典作品,但最喜欢的两部却是《美丽人生》和《你逃我也逃》,能让你哭是喜剧的最高境界,而作为一个热爱电影的年轻人,对刘别谦用喜剧桥段电影戏谑法西斯保全大家也是各种兴奋。
电影在那个年代啊,就是用另一种方式在向法西斯宣战,虽然它不尽真实,不尽客观,但它确实是黑暗中的光明存在。
你惧怕黑暗么?
不,因为没有黑暗就不会有光明。
即便是空袭中整个屋子在震动,但也不能阻挡她的努力,笔耕不辍。
那个年代,每一天都会有生离死别,身边的人也许会倒下、会离开你,我们活着的人能做的就是继续努力活下去。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二战中的女性视角和对女性的讴歌。
还是电影人写给电影的情书,没有热爱就不会有热情,凯瑟琳在电影院泪流满面,失去爱人的她本来已经心灰意冷不想再继续创作了,但在电影院观影之后,她已经决定继续回归团队继续创作那些鼓舞人心的作品。
他们最好的?
其实应该是她们最好的!
向战争时期的伦敦人致敬,向战争中的女性致敬,向电影人致敬。
最后,我灰常期待诺兰的《敦刻尔克》~好像北美今日(7月21日)上映,可惜大陆九月才上。
戏中戏的构造,可惜的是故事里的爱情戏都很俗套,男性角色也依然是女权电影里刻板的形象,但女性电影工作者乃至其他从事电影行业的人,看了还是会比较感动的吧。
导演和演员都很好啊,感觉已经是比较出色的表达了。但导演一直有个问题,包括之前受到好评的one day,都有叙事不集中的问题。男女演员也都充满魅力。只是,这个故事非常无聊啊,有什么要拍出来的必要性吗。#2017BJIFF#
开始看的真的蛮开心,特别是刚看完世纪三部曲的前两部,敦刻尔克简直记忆犹新,笑料很多,尤其是老爷子自带喜剧光环的感觉,最后的转折真的是突然,我愣了半分钟不想接受这个事实,但这个突然的结局正是男主说的,生活不像电影,没有剧本。每个演员看上去都好适合好迷人啊,还顺带黑一把好莱坞和美国佬
刚开始我想这电影其他不怎么样,爱情戏倒是蛮微妙动人,结果卧槽这糖里有砒霜。。而且快结尾我还想说这么肤浅的悲剧也想打动我,到最后还是哭了。。真的像xx说的,看啥电影我都能哭(男主太帅了!
中规中矩的元电影叙述,加入了战时的宣传语境。又为了解决历史时态下的道德焦虑,作了流俗情节处理和制片场内的转折(好笑的悲剧)。元电影叙述的最后一个环节——放映,有本身的共感,剧场的反应是模式化的有趣,而随机的记录时刻才是超越影片本身的灵气。
二战中最小清新的电影
战时英伦小清新,台词很扎实,只是编剧是怎么做到在一个容器里塞进这么多东西的,那就只能都点到为止。
一部好电影是观众值得拿出生命中的一个半小时
好吧,我还是有点儿touched 3.5 "It seems to me when life is so very precarious, it's an awful shame to waste it." 爱Bill!!!
如此平淡,让我暴躁。
真没必要用be烘托一把
挺暖心的一个故事。sam小旁友完全摆脱了自己颜的桎梏,成长为出色的演员了啊;gemma的演出一如既往地棒,不过这个角色和她真的不算贴;假面先生果然又演了一次渣男
其实应该是“她们最好的”,这是一部去回忆和纪念二战中的女性的电影,表现她们在战争面前的勇敢与坚强。情节如Catrin在坐上火车之前,勇敢决绝的向倒垃圾一样丢了戒指、最后坐上编剧室主桌挥洒文彩,都得我频频感动。但还是必须承认Bill Nighy一个人似乎抢走了所有的光芒,哪怕有很多帅哥美女。
结局那一抹狗血
三星半不激烈冲突的女权电影女性可以和男性承担一样的工作,干得一样漂亮男性也会和女性一样有崩溃的时候比起这点,那暧昧的小情感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二战之后,英国女人确实回不到那小小的房间了
這部戲裡滿滿的對於電影的愛,並相信電影最終能夠撫慰傷痕累累的心。感謝在這個時候讓我看到這樣一部電影。
记一下印象深刻的点吧。Bill Nighy 的演技,女主优雅知性又坚韧的呈现,战时女性解放运动的侧写,中规中矩的戏中戏的调度。温吞的英伦风温情片,果然是很难让人失望的呢~
真是很一般,看不下去。
除了感情戏有很多俗套的地方,其他地方的风格蛮英伦风的
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