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根本不能算电影,而是爸爸去哪儿的剧场版,是搬上大荧幕的综艺节目。
其实就相当于是一集爸爸去哪儿放到电影院里播出。
无可厚非,一部父子亲情真人秀《爸爸去哪儿》,作为一个真人秀的综艺节目,办的非常成功,非常的火,在中国掀起收视狂潮和广泛热议。
但对于这种火了就来随便搬上大荧幕来圈钱的行为还是不能认同。
但显然电影院作为播放平台是不是应该播非电影内容,这是个见仁见智的事情。
影院是中介平台,反正如果电影院都放综艺节目和电视剧,我是不会去看的。
电影理论大师巴赞曾经说过:“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爸爸去哪儿大电影》显然满足这一要求,因为影片从头到尾无非是在用摄像机记录五个小萌娃在他们明星老爸的带领下,一起在广州长隆野生动物园里进行各种古怪项目挑战的实况。
就这样芒果台将自己的热门电视节目搬上了大银幕,明星和星二代们玩到high,节目摄制组数钱数到手抽筋,三口之家们也在过年期间乐呵呵,如此三赢的局面,损害的却是电影本身。
如此投机的电影圈钱行为,对中国电影来说实在是“百害而无一利”
对于中国电影来说,这个春节档值得铭记。
不是因为票房总和创下新高,而是因为这种繁荣局面罕见地来自激烈的良性竞争。
除《大闹天宫》、《澳门风云》、《前任攻略》等不同类型的新片外,《爸爸去哪儿》开创出“真人秀电影节目”形式,将电视领域的滚滚热血注入迅猛成长的电影市场中,不但没有分食,反而锦上添花。
对于这部低成本粉丝电影,叫好的和唱衰的人一样多,前者声称电影满足合家欢需求,给春节带来快乐;后者紧握电影拍摄仅耗时五天的把柄,誓要将其挤出电影定义之外。
其实电影天然具备艺术与商品的双重属性,站在两个维度上的争论必然驴唇不对马嘴。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同每一方的立场。
几天就拍完的电影并不少,作为影视作品,《爸爸去哪儿》的最大问题是结构涣散,未能实现从电视到电影的节奏转换。
不可否认,延续电视对真实性的追求、展现孩童纯真面貌是电影的成功之处,但从时间布局上来看,电影比电视多出的那部分无非是多几个游戏环节而已,在电影院的密闭空间中集中精力观看,难免令人感到冗长重复。
尽管形式上为纪录片,却处处充满人为设计痕迹(比如数句植入广告台词),到了所谓高潮段落,更是动用上百人摆拍欢呼,主人公们对口型唱响主题曲。
一部“纪录商业片”完全可以有更打动人心的作结方式,如果没有,那只能说明积累的素材量还不够多,激发与提炼的功力还不够强。
说到商业,却又不得不承认,《爸爸去哪儿》电影版是一部目标定位快准狠的优等卖品。
借助出品方天娱传媒(湖南卫视全资公司)的渠道优势,电影版的宣传被最大程度地推向既有粉丝群体,电视是怎么获得观众的,电影就能事半功倍地将其转化。
粉丝在对长期免费享用的电视品牌形成忠诚度以后,面对第一次可以花钱来“投票”的电影版,不但不会吝啬,反而充满热情。
通俗点说叫趁热打铁,往深点说叫利用消费心理学。
《爸爸去哪儿》属于春节档团圆亲子特供,其商业成功在世界范围内都可以算作综艺节目电影化的里程碑。
取材自真人秀节目的电影不是新生事物,《爸爸去哪儿》的首创意义在于,它真的就把电视形态搬上了大银幕,而不是以电影手法去创作一部衍生品(只不过即便是电视形态,在品质上也不算优良)。
在媒介趋于合一的时代,《爸爸去哪儿》的产业意义远胜于其他。
电影本来就是综合性艺术,有包容万物的能力和潜质,很多国家对电影形态的探索早已走在前面。
而对于中国的文化现状而言,电视是打开电影眼界的一道低门槛。
“爸爸模式”可不可以复制、如何复制,怎样在两种形态的转化中找到更好的节点,都是未来值得电影人、电视人继续探索的问题。
无疑的是,一个成熟的市场体系,一定是各取所需、开放包容的。
能在电影院里热卖的,是不是电影都无所谓,只要它是一个受欢迎的产品。
【南方都市报】PS:一个是土豪,一个是暴发户,《大闹天宫》和《爸爸去哪儿》都在一周之内掘金万两,春节档票房争夺战也暂时以平局告一段落。
条条大路通罗马,赢得高票房的途径不止一个。
狂蟒和巨象的共赢说明,在风云万变的市场环境中,谁摸准了多数观影人群的心脉,谁就能杀出重围轻松上位。
喜欢大片的观众肯定多,但追偶像的粉丝也不少。
如果能在大家都放假的时候全家人一起来看,那票卖得就更容易了。
没有哪一部电影可以作为吸金模板,每一部电影都是营销个案,片方所能做的,就是在纷繁复杂的市场流变中,寻找下一个有望被炮制成“现象级”的可能。
《小时代》上映时,我压根没关注过。
对于这种片子,如果注意到它的存在,是一件很尴尬的事。
打一星吧,喷它吧,显得很无聊——又没人强迫你去看。
所以于我而言,碰上这种电影,最好就是无视,当不存在。
但是现实中总有一些人,自己掏了几十块钱,屁颠屁颠跑到电影院里看完,然后去豆瓣跟小时代的脑残粉对喷。
今天《爸爸去哪儿》上映,这些喷子们又出现了。
我向来很困惑,这需要闲得蛋疼到什么地步,才能做出这种花钱找气受的事情?
像《致青春》这部片子,我喷它,是因为它装逼,装作一副很有艺术内涵的样子。
结果一看之下,发觉上当了,这片拍的不是一般的烂,我当然要喷它。
但《小时代》人家摆明了就是一部物质炫富电影,也没装逼,既然有人喜欢看,碍着你什么事了?
你非要自己花钱忍受俩小时视觉污染,然后去豆瓣教育脑残粉,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装逼精神?
今天《爸爸去哪儿》上映后,一帮喷子们又有新的说辞了,“娱乐节目也能进影院,中国电影完全毁了”,一幅痛心疾首苦大仇深的样子,仿佛他们是中国电影的救世主,众人皆醉他独醒。
他有义务来教育脑残粉,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我向来觉得这种人比那些脑残粉更恶心。
存在即合理,有人爱看,这就足够说明一切了。
人们自己有用脚投票的自由,有谁规定娱乐节目不可以进电影院了?
我真是不懂这些喷子们有没有正常的思维和逻辑,居然还在大言不惭地指责那些打四星五星的粉丝。
换一个更形而上的视角,也可以看出,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恰恰正是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结果。
市场经济的本质,乃至艺术的规律,核心就是自由。
导演有拍电影的自由,观众也有看电影的自由。
而总有一帮喷子们,指手画脚,动辄指责这个是文化垃圾,那个是艺术倒退。
有人逼你看这些文化垃圾了?
前些年很多恶俗的网络歌曲广为流唱时,怎么豆瓣这帮高端艺术逼没出来叫嚣中国音乐已经毁了?
我所看到的现实是,听王菲的还是听王菲,听周杰伦还是在周杰伦,听重金属的还是在听重金属,听凤凰传奇的依旧在听凤凰传奇。
道理其实很简单,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不同的人,精神需求不同。
你不喜欢没关系,但是你摆着一副高姿态指手画脚,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如果中国电影真的被一部真人秀电影毁了,那说到底也是因为大陆民众的艺术修养太低了,因为像你们这样高端优雅有内涵的人太少了。
你们这帮高端艺术家们,应该做的是发起一场“新文化运动”,来提高蒙昧大众的艺术修养。
现在为难一部真人秀电影,这难道不是舍本逐末么?
你们高贵的逼格和品味与低下的智商和逻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何况,有你们这帮冷艳脱俗的艺术家们在,中国电影怎么会毁。
你们大可以去拍一部牛逼闪闪的杰作,把《小时代》《爸爸去哪儿》的脑残粉争取过来。
这样做是不是比只会在那瞎喷效果要更好些?
这些电影不好,问题是还有更好的选择么?
中国电影什么时候没烂过?
这时候出现一部大家喜闻乐看的电影,难道不比当年大银幕皆是空洞大片的时候要好些?
如果一部电影明明拍的很烂,但它打着电影艺术的旗号来忽悠你掏钱包,比如《致青春》《富春山居图》。
你看完之后发现上当了,当然可以喷。
但是《爸爸去哪儿》人家压根就没标榜自己多么艺术,人家摆明就是为了圈钱。
只要有粉丝愿意贡献票房,这碍着您什么事了?
你要追求阳春白雪,没人有意见。
我没见过《小时代》的脑残粉们去喷《肖申克的救赎》。
相反,那些稍微看几部艺术电影的货们,倒是很喜欢出来卖弄格调,显摆品味,教育他眼里的“下里巴人”。
我就纳闷了,这些人到底有什么资格去教育别人,干涉别人的自由?
这是要幼稚和无脑到什么地步,才能做出这种“五十步笑百步”的事?
我绝对不会看《小时代》,但我从来也不会对《小时代》的脑残粉指手画脚。
大张伟昨天在采访里说了一句话深得我心,他说:“有人觉得SM特别不能接受,但有人觉得被抽鞭可爽了,关键是你看站在谁的角度上,所以人没有底线之分,只有角度之分。
”这么简单的道理,可惜很多人不懂,这些人总觉得自己偏好的才是唯一的,正确的。
别人跟他不在一个队伍,就是垃圾,就是低俗。
即使这些电影真的很脑残、很垃圾,但国外的暮光不也大卖,加拿大吸毒的那个小JB不是照样粉丝无数,这世界无知的少男少女、无知的脑残粉多了去了,都需要你去拯救?
你特么是不是感觉太良好了。
法国人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写道,如果没有女人,这个世界或许就不会有商业广告。
说白了,这个世界很多人都是非理性的,很多事物都是为了迎合乌合之众而存在的。
你境界这么高,你批判的过来么?
是不是干脆所有的广告和娱乐都要取消,每个人每天都精研佛经、哲学,你这个装逼货就满意了?
往往这些货们,连基本的辨理逻辑都没有,数学考30分,世界观价值观尚处于构架期,看一本《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就能把他洗脑。
这些货们大概就是看了几部诺兰的片子或者基耶斯洛夫斯基之类的文艺片,便迫不及待地跳出来指手画脚,要指摘超度那些他看不起的脑残粉。
但其实就如冯小刚在微薄上说的,这些人中的大多数连什么是蒙太奇都搞不懂,就出来大谈特谈什么电影艺术。
你丫有数千部的阅片量没?
是否对各国电影各种类型的杰作都了如指掌?
你了解电影史吗?
你丫看过几本电影理论书籍?
你知不知道有相当部分的“CULT”类型片,在当时是很烂的片子。
什么是艺术?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逼格很高、远离世俗的东西才是艺术的唯一形式?
你怎么不说现代的大部分艺术形式都是垃圾?
二十世纪的流行音乐和之前的古典音乐相比,还有什么逼格可言。
我相信,当上个世纪古典音乐式微,流行音乐取而代之时,肯定有相当部分的人在哀叹真正的音乐已经毁了。
费里尼曾经对斯皮尔伯格说,你是幸运的,因为你所喜欢的东西是大众喜欢的。
这些喷子们如果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恐怕也要喷斯皮尔伯格低俗吧。
不过是稍微看过几部不错的片子,就不可一世了,觉得自己懂得了什么是电影什么是艺术。
《少年凯歌》里有句话说的好,“当你觉得你开始理解这个世界的时候,世界才刚刚原谅你的幼稚”。
一瓶不满,半瓶晃荡。
依我看,当初叫嚣着《盗梦空间》《黑暗骑士崛起》改写影史的人,也是这帮装逼装清高、秀优越感的货们。
因为真正懂电影的都知道,诺兰的片子给当年的《黑客帝国》提鞋都不配。
而《小时代》《暮光》之类电影的脑残粉显然又不会对这种电影表示这么高的评价。
所以说这个世界上最恶心的不是那些一无所知的人,当一头猪也有猪的幸福,《小时代》《爸爸去哪儿》的脑残粉自有自己的幸福。
最恶心的其实是这种人,稍微知道一点东西,就觉得自己理解了全宇宙,觉得自己高贵典雅,高人一等。
就像一句话说的,你永远无法战胜一个纯傻逼,因为他会把你拉到和他一个层次,然后用他丰富的经验战胜你。
上述的这种人就是这句话里的纯傻逼。
今日《爸爸去哪儿》上映,又有一帮货们在豆瓣狂喷。
吾为二货们的那幅大言炎炎的正义精神所感动,故作此文。
文字里出现了一些不雅词汇,那是因为——这些词汇再怎么不雅,也是对这帮货们的真实写照。
PS:本文的重点不在于讨论《爸爸去哪儿》究竟算不算电影。
只是看不惯那些装腔作势的人。
这些感想也不单单是因《爸爸去哪儿》被喷而起的,里面说的一些东西,也是长久以来,豆瓣这些装逼货们给我的印象。
有些说辞可能有点拔高这部片子的嫌疑,那只是因为过于反感这帮拿着大棒到处倾轧的货们。
你当然有评论的自由,所以我也有骂你的自由。
话说回来,电影美学理论一直在发展,当代的电影美学观念和五十年前完全不一样。
就我个人的感悟,不管什么学科,当一个人知道得越多,了解得越深入,他下结论反而越谨慎。
很多问题到头来,其实是哲学问题。
为什么要说“一瓶不满,半瓶晃荡”,我始终觉得,乱下结论、乱扣帽子是种很浅薄很无知的表现。
批评一部片子剧本空洞,演技有瑕疵,镜头语言不纯熟,这些当然都可以。
只是当讨论层面上升到“什么是电影”这么深刻的本原性的话题时,这个连新浪潮大师们都不能穷其究竟的话题,这些货们居然能洋洋自得地谈个不休,还拿着他自认为的所谓的“电影艺术”的定义来压人,我觉得这实在太不能忍受了。
这也是我为什么觉得这帮高端艺术逼们恶心的原因之在。
回深圳第二天,跟着二姐和姐夫一起去电影院看【爸爸去哪儿】,话说追了这个综艺节目追了三个月,每回周五就念叨着节目要开始了,并且每期都是看了2遍以上的,没事找话聊都会问一句你看了【爸爸去哪儿】了吗?
你喜欢的是KIMI还是天天啊?
想必大家跟我一样,都有综合征了吧!
当时节目组推出新电影时,我还没有多大想去看的欲望,毕竟综艺节目只是个节目而已,跟电影,在我们的传统概念上完全不沾边。
一个月下来,微博上,芒果台里,到处都是他们几个的影子,放假前,我居然早早的约好朋友到时候一起去看这部电影。
这不,直到前几天才了了心愿,网上查看时,票房已经过了3亿了。
甚至与之相提并论的是大牌云集的【大闹天宫】,我想这就是几个萌娃的魅力所在吧,不但席卷了整个综艺节目,连电影都不放过了,在这里还是在吹一吹湖南台,作为湖南人民,我深深地感到骄傲啊!
当然,还有很多人担心这样的情况会导致很多节目也混进电影圈,不利于电影的发展。
就近几年,中国市场电影业呈现井喷的状态,每年电影的数量是大幅度上涨,然而真正的好片,是屈指可数。
我想有几点原因吧。
一是,在大陆的电影市场,很大程度上电影取决于票房,不管你拍的是什么片,票房一定是最大衡量它是否成功的因素。
如果观众不接收,那么你把自己说的再好也无用。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因素,就导致了制作电影的单位和人,都在想方设法讨好观众,而不是在探讨电影本身。
无论是投资方、宣传方、还是制作方,对电影的要求都是它是否好卖,能够有多少市场。
我想起了一句话:“终究,是电影改变世界,而不是世界改变电影。
”二是,在大陆有着电影审查制度,当然我不是愤青,不会一上来无头无脑的就讽刺这样的制度,“任何一项制度都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当然,即使它不存在,也会有理由。
”且说韩国这近十年,由于废除了审查制度,所有关于情色、政治、恐怖,很多都成了大卖的电影,就拿【熔炉】来说,一部电影的上映,一个月后就诞生了两部保护聋哑儿童的法律。
还有【恐怖直播】、【实尾岛】等,都拿当今敏感的政治话题开刀。
电影是文化的一部分,我们总说如今的文化越来越淡,可要知道有个掐脖子的一直对着我们,哪能生出好的文化来。
三是,我想最后,是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环境的问题了吧。
如今人们压力太大,所有的娱乐活动都是为了释放压力,大家选择快餐文化是有其因果的,至少不必费脑,至少不必给自己添堵。
自己的生活都是说不出的委屈,说不出的不满意了,看到太多不公平的,不仗义的事情,也都麻木了。
我们的国家还在发展中,所有尖锐的问题不是不去解决,而是没发一下子解决。
不论是电影还是任何新闻,不能把所有的民众矛盾全部激化,那最后的结果,不但问题得不到解决,会产生更大的问题。
这也是我们政府不断平息和掩盖一些事情的原因吧。
一场电影引发的思考,我愿意在此与大家探讨,新年到来,也希望大家都能够开开心心的啦!!!
其实我还没掏钱去那人挤人的电影院看这一场电影当然也不打算去看了因为我连这档子节目都没看过,不过据说电影院是人山人海一票难求,而排座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仍一票难求可想出其火爆程度。
几天下来面对这火爆的话题,我也是憋不住要说两句。
一开始面对网上的各种评论,我本抱着一个芒果拍片,一个愿拍一个愿掏的无所谓态度,毕竟只要那帮人出来秀两下智商总归还是有人抢着去看的。
但是后来想想,这该说的还是得说,毕竟去年那个什么快乐到家我可是掏了钱去看了算是憋了一年了。
网上力挺爸爸去哪儿的态度大概也就是“一个制作时间这么短的电影这样子就不错了”“大家看的也开心 无所谓啦”“总归是让人开心的电影”,但是这真的还就不能算是一部电影,粗制滥造加班加点赶出来的圈钱利器而已,这口饭还没完全冷下来芒果就急着送回炉重新炒一次可谓是积极得感天动地了。
我实在也不能给它一个明确的定位,说它是电影真的有点对不起这门艺术了。
2013年华语电影走过了一个令人欣慰的历程,2013年好莱坞的那些火爆场面,3D特效仿佛中了魔咒一般在内地华语电影市场都集体失灵,内地市场也一改那副“人傻钱多速来”的特性。
尽管华语电影票房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但是观众无法正确选片观看的弊端却让这个数字有点尴尬,从去年小时代,富春山居图,不二神探等等华语片的票房成绩来看,板砖似乎垫高了票房成绩,呃这样说貌似有点对不起富春山居图,因为这样算的话富春山居图票房可能要赶超阿凡达的全球票房。
爸爸去哪儿的观影潮应该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凭借综艺节目累积下的超高人气带来的超高票房而这种票房成绩光鲜背后藏着什么?
相信爸爸去哪儿大电影的票房高高耸起令不少人为之扼腕叹息,观众们把钱放进了不该放的口袋。
过年全国观众给联合包了一个如此大的红包但是我想说这部“电影”真的受不起。
如果华语电影市场票房是靠这种作品来撑起来一片天,那这种成绩就像我国GDP一样毫无说服性,更会滋长这种捞钱的行为。
只希望大家养成一个正确的择影价值观,不要让华语票房遍地叫座不叫好的粗制滥造。
想让观众掏钱也得拿出一个好态度啊你这是.....我就不打一颗星了,毕竟孩子是无辜的。
还是借用鲁迅先生那句话救救孩子吧!
因为工作关系看了这部“真人秀电影”,其实说实话真有点难以下手打分。
从电影工业的角度讲这首先是一部周边产品,也可以说是中国影视产业链进一步迈向成熟的表征。
当所有观众都陪着几位亲爱的小朋友一路走来,那种逐渐建立起来的熟悉感、亲密感和成长的快乐,即使是隔着一层大荧幕,也丝毫不减。
所以其实一开始就可以预料到,每一个花钱走进电影院去给这部片捧场的观众,不是看在导演或明星的份儿上,也不是冲着什么艺术品位去的,甚至不是为了猎奇,应该说,他们单纯就是为了去看看这几个可爱的小朋友和暖心的“爸比”,如重逢老友。
粉丝电影——一般是这么称呼这类影片的——显然是本片的首要属性。
电影的类属很大程度决定了其风格特征。
就如在国内更早的先行者郭敬明所言,他了解他的粉丝在乎的,根本不是什么影片的艺术成色,而是对陪伴已久的熟悉角色投射到荧幕上的形象充满了激越的期待。
既然原班人马上阵,老熟人一个都没少,那观众也满意了,票房贡献一点,又何妨?
当然,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讲这首先并不是“真电影”,只是把一期综艺搬上大荧幕的“真人秀电影”,所以必然没有可谈性。
这大概也是豆瓣这样的网站上一片杀伐之声的罪魁祸首。
“中国电影被毁掉了”、“滚出电影院”一类的声音此起彼伏,而成功的商业运作者则极力捍卫他们的胜利果实。
那么,“真人秀电影”进入院线应不应该?
在我看来,这只是一个电影市场向前走的必然结果而已。
粉丝电影也好,真人秀电影也好,小众电影也好,只是类别不同、针对人群不同的电影子类型。
而一个真正成熟的电影市场的标准,必然是高度细分,且能充分满足各类人群关于需求的趋饱和市场。
知乎上有一篇贴借对分级制的探讨对电影市场下了一个普遍性的论断:“没有分级制就没有细分化市场,没有细分化市场就没有良性循环的商业格局,没有良性商业格局,就没有中国电影在商业和艺术上的真正繁荣。
”我以为切中肯綮。
回过头来说,在真正理性成熟的市场架构中,不同种类的电影和观众都是可以和平共存的,而不同的院线完全可以根据覆盖人群和观影时间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影片上线。
这其中当然不会排斥吸金效果极好、三观且正而粉丝良多的真人秀影片。
反之,倘若一个电影市场仍然在毛坯的“丛林”阶段徘徊不前,片方基于逐利本性、剧组基于资本压力,不得不生产出只能尽量迎合大多数人群的喜好的“大数据电影”并对所有人投放,种种乱象就呈现了——首先是观众没得选。
有深度或艺术性稍强的小众影片很难挤入院线。
其次是类型片很难成气候。
没有细分的市场永远处在盲目逐利阶段,就如追逐时尚般,此一阵彼一阵如猴子搬包谷,没有心思去沉淀积累经验。
再则就是观众永远在掐架,因为这样一个市场的边界永远是模糊的,“井水”“河水”相犯,为一些根本没有意义的喜好问题乱扣帽子、唾沫横飞、冷嘲热讽、大肆征伐。
“爸爸”也好,“跑男”也好,本来就是粉丝请进,不喜勿看,那些拿它的艺术性做文章的论者,不得不说是吃饱了撑的。
如果说这部电影真的让人哪里感到不对劲的话,对我来说,也许更多是看到了背后电影产业根深蒂固的症结:用反市场的态度来对待市场化带来的诸多问题,无论是诉诸道德、艺术还是意识形态,恐怕都只是缘木求鱼,自说自话。
说了这么多,最悲剧的是本人还不得不背负起这样一个吃饱了撑的任务——奉旨批判。
布置的主题除了指责其“不算电影”、“三观不正”(这个真没看出来)之外,主要是要加上“扰乱市场”的罪名。
这才是关键所在:真人秀电影真的有能力扰乱市场吗?
我细思一番,觉得这个问题的本质就好比去质问当前中国手机制造业,为什么小米、酷派、锤子手机品位都不行?
为什么你们产品比不上苹果?
满手沾满铜臭气,拿些劣质品出来忽悠人这不是扰乱市场吗?
为什么不能把经济利益放在一边,多想想怎么做出有利于改善中国人民生存条件的真正优秀的手机?
假使看官还不明白这个问题的荒谬性,那我也无言以对了。
最后,作为一位有立场有态度的评论者,必须声明节操先安放在此。
饲后若有同我之名的任何一篇观点迥异的杀伐之作,请记住真容在此。
小四的小时代里面充斥着 美帝都觉得HOLD不住的价值观还加上不要脸的抄袭当然要往死里黑!
这部电影有价值观问题?
版权也是买韩国的,也没不要脸的抄人家。
《好声音》粗制滥造 当然要往死里黑!
这电影有粗制滥造?
(有人认为《爸爸》只拍了5天太没诚意。。。
电锯惊魂1 也只拍了5天好吧)XX电影虚假广告,不恐怖,不好笑,不好看还非要骗人看,把观众搞的心情郁闷。
当然要往死里黑!
这电影有逼着你们看了?
第一天排片都不多,根本没搞垄断那一套。
有虚假宣传了?
说是真人秀就是真人秀,绝不是精华只在预告片里面的那种LOW电影。
观众看完至少开心了吧,至少能带着好心情过个好年了吧。。
这电影现在几乎没正常意义上的黑点了,所以你们只能黑它圈钱,黑它不是学术意义上的电影了?
谁规定不能在电影院里面放真人秀?
电影院是一个很学术很高大上,容不得一点点新意的地方?
这不是装X是什么!!!
退一步来说,难道大过年的在电影院放国产垃圾“真·电影” 就算对的起广大人民了?
换另外一堆国产垃圾片,你们不还是会去黑嘛!
国外粉丝向的电影也多了去了为啥就不说人家是为了圈钱一个银魂剧场版 都打到9分以上了。。。
我也是银魂的粉丝,但静下来想想 银魂剧场版值9分??
还有最近很火的李狗嗨SP等等更不用说 什么国外欧美被广大腐界活生生定义为GAY片演员的无辜中枪者,演的最多6分吧,一堆人都能捧成10分。
这个时候大家不都成了和小四粉,爸爸粉一样的脑残粉了吗。
你们脑残粉能打10分,别的脑残粉就打不得了。。
很多电影院今天给《爸》排片都很少,说明大家之前都对《爸》没什么信心。
这片前期宣传也不是铺天盖地恶心人。
但是早上的情况是场场爆满的(有的地方都被挤破门了),电影院下午已经改变档期开始疯狂排片了。。
现在出现了一部单纯靠观众自己用票房投票,纯市场竞争脱颖而出的作品,一堆喷国内观众被院线绑架的的人,一堆觉得中国电影市场一点都没有自由选择权的,只好转而喷《爸爸》不是电影了这点上。
不要这么为黑而黑一副精神分裂早期的症状好吗。
市场就是这么回事,观众就是好这口,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出现《爸》这种电影,也是制作者的理性选择,你叫他们拍个荡气回肠,又文艺,又商业,又有内涵的电影。
放在现在这情况,可能吗。。
国内就姜文敢这么搞吧。
国内电影圈终于有一部分人开窍了,知道搞剧场版了,本是个好事不是吗。
国外都没想到的把综艺节目搞上银幕,这点子,国人首创了。
(刚百度了一下,貌似日本也经常把娱乐节目放电影院搞直播。。
突然想到 美国还有个就是几个中二青年拍自己自虐的“电影”《蠢蛋搞怪秀》毫无剧情但是票房不错 都出了4部 还出了3D 蓝光版,恶搞的很爽,看的也很爽。
也没见到美国电影市场被毁啊。
)一堆清高豆瓣党一直抱怨国内娱乐业没有创新吗= =,这不很紧跟世界潮流吗。
(就先不讨论国内是不是随便一个电视节目上电影院就会人有看这个问题了,我都可以打包票,后面敢无脑跟风的,会死的要多难看就有多难看)很多人又说怕以后看这些东西火了出新闻联播剧场版,XX大本营剧场版,会毁了中国电影我说你们操这份心又是干啥- -世界上三观最正的机构———广电总局还没出手,急啥。
而且你们什么时候竟然出现了 中国电影产业没被毁掉的幻觉!
现在中国电影早就被毁了千百遍了啊。
一堆一堆烂片充斥的市场,还有脸说被毁。
醒醒啊,好吗。
真到毁的不能在毁,观众被恶心的不想再进电影院的那一天才是中国电影从回归正常的时候啊= =那时候才会重新洗牌,观众在那个时候才会是有脑状态。
指望在豆瓣打嘴炮就能拯救中国电影实在是不实际。
别搞的自己和广电总局一个神思维好吗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让别人看。
这片一没抄袭,二价值观很正,三还算有诚意。。
这不就得了。
借用《李狗嗨》的中心思想。
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你不看,大家就都不看了?
能否拍好电影不是几个忧心忡忡圣母心的观众能决定的,中国电影市场-= - 赚钱才是正义。
拯救大陆电影也不是打打嘴炮就能解决的,做一个会打嘴炮的圣母,中国电影就会好转了吗。
话说,若是其他几部同期上映的国产大片竟然被一个都称不上电影的真人秀给搞趴下了。
(最新消息:爸爸第一天上座率就80%以上,第一天就逼得影院改变排片。。。
第一天就9000W票房= =真是前无古人的事情了。
)这不能说明《爸爸》是个电影,也不能说明《爸爸》是个好电影,这只能说明其他国产“真”电影 真的真的只是很烂很烂而已。。。。
---
答案是否定的。
看看豆瓣上爸爸去哪儿第一季的评分就知道了,免费的分数就是高,圈钱的相对要求就严苛了。
是的,当初爸爸去哪儿放电影院放的时候,我也没有掏腰包,主要是有怨念,湖南台的圈钱行径令人不齿。
湖南台有些地方令人佩服,比如他的创新精神,他的勇气和苦干。
但弄个节目要送电影院去圈钱,简直是当市场人傻钱多。
如若这样,以后干脆多出几个电影版吧,人民自然会成长,片方自然会得到教训。
有句话说:存在即合理。
那就看你能存在到几时?
我没看过电影,我就估量着打个2星,万一命运不可逆的让我看了,我再来改评价。
刚从电影院回来,报告“打脸情况”。
今日排片——采自某影院澳门XX:11场大闹天宫:11场爸爸XXX:10场有意思的是,爸爸虽然场次略少,但是从上午10点开始,基本上每40分钟一场,晚上7点以后只有一场。
充分照顾了小朋友的作息时间。
每场上座率在50%左右,因为家长们都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够1米2所以不给孩子买票。
影院为了照顾这种情况,票都不会完全卖光。
票房预计会不错,过亿没问题。
但是,能否大卖,得看今天过后的口碑如何。
PS1:我主业就是做数据分析的,电影行业能找到的数据都太假大空了。
我就自己做着玩的。
打不打脸的,都不影响我混饭啊。
PS2:数据采样是有些问题,主动在朋友圈里回答我问题的,都是没生孩子的。
我又私下里问了几个有孩子且适龄的,他们说可能会去看,为了孩子,但是耻于公开承认自己会去看。
————————————————————————特意在片子上映前在朋友圈做了个小调查。
问题1:你喜欢电视版《爸爸去哪儿》么?
问题2:你会去电影院看电影版《爸爸》么?
结果:问题1:Y-10 N-1问题2:Y-0 N-11(真是惨烈,某个死忠粉都说不会去电影院看)调查说明:1、特意选在试片会前调查,因为试片后会涌现大批水军,在社交网络上造势,由此引发的意愿转变是另一个议题,不在考虑范围内。
2、样本很小,但是数据可信,也很有代表性。
我会由此做一些推论。
我随便写,你随便看。
与电影《小时代》同时出现的,是一个词,“粉丝电影”。
如果你经常参加一些看起来高大上的会议,你就会发现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把早就有的东西或现象套上一个要么生僻要么抽象要么似是而非的新词,拿出来唬人,并以此混饭,还经常混的很不错。
粉丝电影,也是这么个东西。
粉丝电影是一种新的类型片,主打粉丝群体,一般制作成本较低,简言之,即迎合某偶像粉丝而拍的电影,只对特定人群有着非看不可的意义。
“粉丝电影”虽然没有完整的定义,但在业内已经有了普遍共识。
这类电影主打某个或某些明星的粉丝群体,一般来说制作费用比较低,有的甚至还要通过预售票来筹集拍摄资金。
“粉丝电影”通常要迎合粉丝们的口味,将人气明星的特点展现无遗,虽然投资小,但是回报较高。
——来自百度百科(底下举的例子是《大武生》,我觉得没啥说服力啊。
)你看你看,《爸爸去哪儿》就是一部粉丝电影!
总结其定义的要点:1、某个偶像2、电影会充分展现该偶像的特点或气质3、你若是粉丝,你就非看不可。
还有可能要看很多遍。
前两点都是扯淡,绝大多数电影在挑选角色时都会考虑到演员原本的气质,电影里非要拧着来是有风险的,不是所有导演都有逆转的本事,也不是所有的逆转都会成功。
结合着这一次的《爸爸》,说说第3点。
我觉得可以把粉丝这一定义拆分成忠诚度、付费能力、付费意愿。
按程度从0到10来描述。
忠诚度:包括对节目忠诚度和偶像忠诚度,甭管你是为了看萌娃还是看风景,只要你有收看节目,你就是粉丝。
差别只是忠诚度高低不同。
付费能力:愿意为电影花钱,且看场电影不用咗牙花子就算你有付费能力。
看普通场还是IMAX,天天看还是一年看一场,是能力高低差别。
付费意愿:愿不愿意进电影院花钱或购买周边。
这种意愿落实到最终结果,只有0和10两种,但在电影上映前,在5左右徘徊的人数量可期,口碑和网络营销,影响的正是这部分人。
参考《少年PI》制片方将《爸爸》定位为“老少皆宜,男女通吃的合家欢电影“,又特意选择春节档,期待的就是孩子哭着喊着拽着爹妈、成年人为尽孝心陪伴爸妈看他们最爱看的电视节目,一起其乐融融的走进电影院。
分析继续——假定熊孩子的爹妈是超有爱心的爹妈,觉得陪伴孩子全家花费120元(至少)看90分钟电影是对孩子身心健康的有效投资。
假定父慈子孝,不会因为”你到底什么时候结婚你年终奖多少别人家孩子考上了国家公务员“等等话题摔门而去,年夜饭都吃不完,更别说大年初一一起看电影了。
一般情况下:小朋友——忠诚度:10(我要看我要看)付费能力:0 付费意愿:10(我要去电影院看!
咦?
这个是什么?
爸爸我要看大闹天宫!
)老人——忠诚度:10(好看好看,孩子多可爱啊,你赶紧结婚给我生一个玩玩!
)付费能力:510(物价又涨了!
电影票多少钱?
半价还40?
我割块肉能吃一个月呢。
)付费意愿:0(在家看电视得了,之前有一集我挺喜欢的,你给我去网上找出来我再看一遍!
)心智正常且与本电影无利益关联的成年人——忠诚度:010(不错哎……广告好多………………我去网上看好了。
)付费能力:10(过年好无聊,去看个电影吧,除了爸爸还有什么?
)付费意愿:0(你让我花钱去看你带你家孩子逛动物园?
是你脑残还是我脑残?
)于是本电影的票房就只能寄希望于:小朋友对于成年人的影响力从而强力拉升付费转化率;上水军!
我免费提供电影票,亏钱也没关系,票房数字要好看!
《小时代》的脑残粉儿也过来看看啊,我们也有大长腿男神啊!
严肃一点的说回来,任何一部电影的大卖,一定是有付费能力和付费意愿的人群中的付费转化率决定的。
(废话!
) 当能有付费能力的人群相对固定,而付费意愿又受到演员、导演口碑和实际能力、影片类型、制作水准、水军质量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如何精准有效的提升付费转化率,恩,我也不知道。
我不是混影视圈的,我是混游戏圈的。
欢迎影视圈向游戏圈学习运营方案。
反正你们抄游戏特效游戏剧情CG分镜头也是家常便饭。
擦!
我到底为什么要写这么多!
如果你爱这几个孩子就不要去折腾他们了。
默默的关注,停止网络炒作。
如果你爱这几个孩子就不要去折腾他们了。
让他们的热度慢慢的冷却掉吧。
如果你爱这几个孩子就不要去折腾他们了。
这样那些无聊的经纪人就不会再随便的找到他们了。
如果你爱这几个孩子就不要去折腾他们了。
让他们默默的在大众的视野中消失吧,这才是对他们最负责的爱。
我很喜欢《爸爸去哪了》这档节目,如果把这个电影放到湖南卫视作为新年特别节目,我会很期待,很欢迎。
我也喜欢五个活泼可爱的孩子,真实单纯的那五个孩子,但不是各种广告和一些无聊的晚会舞台上的那几个说着大人给好的台词的他们,不是进行生涩表演言不由衷的他们。
电影院不是他们待的地方,广告里也不是他们待的地方,舞台上也不是他们待的地方;我喜欢这些可爱的孩子,我尊重这些可爱的孩子,我喜欢他们扮演真实的自己,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没有丝毫的装腔作势。
但是随着节目收视率的提高,某些人看到了他们身上的油水,用尽一切去压榨,看到小诗龄在预告片中的表演我就决定不去电影院观看,这不是她应该进行的表演,我又看到她也在 吧啦吧啦小魔仙 的预告片里参与了表演,同样的我感到有些遗憾。
我不去影院,因为要把这股邪风压住。
他们有几个接起了广告,某某点读机,某某饮品,现在接起了广告,以后说不定就会去拍电视剧,就会去拍电影(我是说真正的电影),可是他们还是孩子!
他们还是孩子!
爱他们就不要去折腾他们了。
时间久了,他们渐渐的会和一般的孩子的越来越疏远,估计现在他们的生活就不轻松吧,坐着飞机飞来飞去,见者各个电视台和广告公司的满脸卖笑的叔叔阿姨,穿着大人一样的西装礼服,背着一些生硬的台词,看的电视上全是自己的消息,他们慢慢会开始觉得挣钱原来是这么容易的一件事,慢慢的他们会自我膨胀不懂得尊重别人,慢慢的他们会陷入陶醉,忘记了他们现在该做的事情,忘记他们还是个孩子。
粉丝们,如果这些都在不久之后发生了,你们会喜欢这样的孩子吗?
把他们变成这样,你们有这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群人YY哪个孩子喜欢哪个孩子,一群人无聊的在网上发布者他们的各种消息和萌照,你这么放肆为了娱乐有尊重过这几个可怜的孩子吗。
你觉得他们喜欢这样网络和各种媒体不负责的炒作吗?
如果你爱这几个孩子就不要去折腾他们了。
默默的关注,停止网络炒作,让他们的热度慢慢的冷却掉吧,这样那些无聊的经纪人就不会再随便的找到他们了,让他们默默的在大众的视野中消失吧,这才是对他们最负责的爱。
angela小甜心么么哒!
给这片子打三星应该都会被人说是反社会吧
如果最后不用那个KTV字幕会好很多……结尾略奇怪(不过也不能算是传统意义的电影吧)。其他的不说啦逗比真是太适合大荧幕了,恍惚嫩回12年!父子狗头顶青天!!!!
再看到他们还是又欢喜又感动!
大银幕看“爸爸”的心情是:片头刚出来的那一刻,就像第一声音乐响起时的偶像演唱会现场,心跳加速。片子太短没看够,也许是脑残粉儿的心理作用。
大年初一被我那芒果脑残粉麻麻拖出门去看了这货…看得真欢乐啊虽然完全就是在电影院看电视的感觉……可是,是不是电影有那么重要吗?那些因为觉得这算不上电影而打低分的人,其实院线片里一年又能有几部真正的国产电影?╮( ̄▽ ̄)╭
玩儿不重要朋友才是最重要的。大过年的不就是图个热闹吗。
爆笑!!!!!!!!!!
爱娃们
温馨
时代精神、新政潜台词构成的一出人间喜剧。所谓的电影人,难道不觉得惭愧吗?
在网上打发一下时间还是可以的
卧槽尼玛 一群没看过电影 没看过电视的渣有什么资格在那打一星!!! 一群脑残我还觉得你们恶心呢。都没看过打分打个毛线!! 捧着你的下载电脑过一辈子去吧!!!
真当大陆观众都是脑残,冤大头吗
不多说了 救救孩子——鲁迅
笑点挺足的,有种朋友扎堆一块儿看电视的感觉,挺好~
“玩不重要,朋友才是最重要的。”——天天
不能忍 这TM是什么鬼 看来只要剪到适当长度都可以成电影了 这电影院可以改名为娱乐城了
很多桥段设计的痕迹太明显 反而不如综艺版讨喜~不过张亮男神一如既往的蠢萌 也值了 第一次知道KIMI大名叫林嘉荣。。。。
笑点可以,燃点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