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不知道出于什么考量,这部剧能被环球看中并且投入非常多资源宣发。
这部剧不需要很高成本,小公司也能做出来(虽然就请不到那么多大牌客串),如果是这样大家可能不会那么苛刻。
首先正如标题所述,电影主线的故事非常一般,最后还嫌它不够烂加了一个非常cliche的大团圆结局。
但是我还是很喜欢这个故事的人物设定的,如果能在剧情下润色一下,可能可以成为一部佳片。
首先这部剧以主流电影资源宣发,号称所有人都应该去看,电影里的船戏都是穿内裤的。
男主aka编剧既然决定把自己写得那么bitchy说话尺度那么大,那拜托船戏也请拍真实一点。
其次电影中其实有展示出男主在gay圈里并不是很受欢迎的类型,所以男二喜欢上男主的理由就得认真刻画一下。
男二是迎合社会主流喜好,并且也吃到甜头的人。
而男主是勇敢做自己,虽然在很多方便会更辛苦,但是他活得自在。
电影中有两个细节我挺喜欢的:一是男二在博物馆照镜子脑补自己的名牌,另一个是男二觉得自己配不上男主准备提分手又默默把短信删掉。
另一方面对男主勇敢做自己方面的刻画就有些欠缺。
很多人受不了男主叭叭叭一个多小时,确实做自己和没教养还是有区别的。
(但是我还挺喜欢听他那些一针见血的点评的,除了和男二妈妈争论的那部分)男二做巧克力那倒是不需要突然就辞职去干,先以副业形式做起来更加合理。
PS:这部剧按理我会给三颗星,因为男二,加一颗。
讨论了很多现象,那边比较严重的Tough-Guy文化,身材焦虑,开放关系,自我认同等等…包裹在一个戏谑的外壳下最让我感到舒服又失真的是【这两个人很会表达自己】而这个情绪或者需求的表达又都是在矛盾发生之后,很快就会发生。
无论争吵,打架前提都是他们的问题摆在了台面上,虽然导演安排了一些反套路的情节来让它不那么狗血,也让我们这些观众看得舒服一些不过“懂得说出自己的需求和情绪”这一点在我看来是现代人最难的课题也是这两人得以将关系走下去的基础当一个美好的童话来看吧~很开心,很心酸,很好笑❤️补一句,“做自己”也好,“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也好,前提都是先找到“我是谁”,光这一点已经很难了,这部电影里的角色,无论他们身上有多少“问题”,都没有阻碍他们表达,这是让我觉得失真,但也舒服的地方(四火 陈)
本文首发于“QAF中文站”公众号作为好莱坞制作和发行的第一部同志商业喜剧片,《哥们儿》不仅仅讲述一个简单的同性恋爱情喜剧故事,也传递出了LGBTQ+群体的声音以及一个多元包容开放的环境下所应有的社会氛围。
虽然由于一些现实原因,该片在院线上映后总体票房并不高,甚至没有达到预期,但这并不妨碍这部电影所传递内容的积极意义,毕竟同志电影走向主流和公映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场打破现有框架的战斗。
Hey, what’s up?Hey, what’s up?这句话是许多人用来勾搭他人的经典开场语,也是快餐式生活的真实写照。
男主Bobby同样是一位追随快餐式生活脚步的同志,虽然自己的生活还不错也很有规律,但他从来没有认真谈过一次恋爱。
在他看来,他沉浸于自己拼凑出的浪漫单身生活中,享受那种和陌生人大战之后一个人在城里漫步的充满温暖与渴望的感觉。
虽然这样的生活看似不错,但它带来的仅仅是一时的欢愉与温暖,在更多的生活时间里,一个人独处的寂寞和孤独感依旧会潜藏在自己的内心深处。
虽然“Hey, what’s up?”这句话大多数情况下只是用于彼此间勾搭,但有时这句话也会开启一段不一样的生活旅途,Bobby与Aaron的相遇便是如此。
两个人相遇于一场普通的酒吧派对上,同样的是他们之间的对话依旧是“Hey, what’s up?”的开头,不同的是这一次他们的故事比一个夜晚更长。
也许有99次说出”Hey, what’s up?”这句话得到的不过是一时的欢愉,但要相信还有一次机会收获的会是爱情的心跳。
坚强背后的另一面看似外表坚强的人内心往往有脆弱的一面,而要强与愤怒则是他们自我防卫的手段。
其实这是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存在的共性问题,对于Bobby而言,他通过喋喋不休的话语和时刻可能被激发的愤怒去压抑自己内心深处觉得自己不够完美、配不上他人的想法,这种状态体现在他在筹备LGBTQ+历史博物馆的工作以及和Aaron的日常相处中。
而对于Aaron而言,他通过不断改变自己的外在去掩饰自己内心的不自信与压抑,他很少和别人谈起自己的生活状态和人生热爱,就连身边的亲人都不知道他对工作的厌恶之感。
这种自我防备的状态有时是一件好事,可以激发人的活力与积极性,而有时则会成为矛盾爆发的导火索,让自己的行为与想法背道而驰,尤其是在两个人的感情生活中。
正如电影中Bobby的朋友告诫他时所说“我知道这些年来你有无数理由保持警惕,但是有的人值得你放下戒备。
和他在一起时你更快乐还是离开他时更快乐,这才是真正重要的。
”有时候我们需要放下戒备,把内心最脆弱的那一面展示给值得托付的那个人,这不仅能建立彼此间的信任,更能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倾诉和依靠。
多元的声音与开放的社会我们已经走了很远的路,而有许多人值得活到如今见证这一切。
我们在这里,但他们不在。
我们很幸运,我们很幸运,我对此没有怨言。
这是Bobby在LGBTQ+历史博物馆开幕式上的致辞,也突出了这部电影的另一个亮点所在,即这部电影所传递出的LGBTQ+群体的声音以及一个多元包容开放的环境下所应有的社会氛围。
相较于其他主流商业同影而言,这部电影并没有仅仅把视角放在爱情喜剧上,而是通过男主筹办LGBTQ+历史博物馆的这样一个设定,让对LGBTQ+群体历史的思考和对整个群体权益的呼吁走进院线和主流电影圈子的视线之中。
与此同时,这部电影通过剧情中对家庭与学校教育、亲密关系、人际关系的探讨,描绘出了一个对LGBTQ+群体更友好更平等的社会氛围。
还是引用Bobby在LGBTQ+历史博物馆开幕式上致辞的一段话:幸福来源于流动的思想和对改变的开放态度,不仅仅在于你认为你是谁抑或别人认为你是谁。
身份是一种属性,但绝非一张简单的标签,我们不能简单定义别人,也不应让他人随意定义自己,这正是多元文化的内涵,所以当我们身处这样的社会之中,应当保持积极开放的态度,这样才能认同自己,也才有机会去接触他人。
看完这部电影,我想聊聊“自信”这件小事。
自信,可不是小事!
是一件很重要很重要的事情!
一个人,拥有自信,很多事情都会迎刃而解,而且自信的人烦恼也会少一些吧!
就像电影中的男主鲍比,在我看来,就是一个满脸胡子、长得一般、有点娘娘腔的毒舌单身狗。
不能说一无是处吧,但是……就很招人讨厌!
他会在大明星给其赞助时喋喋不休的抱怨着自己的情感问题,以至于失掉唾手可得的投资;他会和男友父母初次见面时就吧啦吧啦,不停的介绍同性文化,并和未来婆婆争论,甚至还当众说出男友的隐秘;从某种程度讲,他是有性格缺陷的,自以为是、情绪化,不太考虑他人的感受。
但是从另一个层面讲,恰恰说明他特别的自信!
工作上,不仅把直播搞得有声有色,还要办一个LGBT历史博物馆。
感情上,他也不是一个完全被动的人,当在夜店和男友初次相遇、但对方转身离开时,他也会主动去问他:你什么意思?
是的,虽然他强势、嘴损、直来直去、毫无顾忌,但同时他也勇敢!
相比之下,无论从形象气质,还是为人处世都比他更招人喜欢的亚伦,则并不是个自信的“哥们”。
表面上,他长得阳刚俊美、身材火辣,具有天然散发的吸引人的男性魅力;同时又有比较正式且体面的工作。
但是内心里他却一直在压抑自己,小的时候,他特别喜欢制作巧克力,但就因为哥哥说了一句“这很娘娘腔”,他就羞于承认,甚至放弃了“巧克力师”的梦想。
还有,他明明这么帅气、男性荷尔蒙爆棚,却担心自己太无聊而配不上鲍比,他羡慕鲍比可以在众人面前演讲,羡慕鲍比那么自信,他甚至因为自卑而打退堂鼓。
但在海边的那次心灵交谈,不仅让两个“哥们”的心一点点靠近,也向观众阐释了自信的定义。
鲍比说,其实他都是装的,从小到大,因为G这个身份,总被外界歧视和否定,中学的老师、研究生的教授都说:你说话的声音、走路的姿势会给别人带来不适;甚至是最支持他的老爸,也会说: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经常提及同性的事情。
但是他依然坚定做自己。
可即便如此,不管你多么自信,当所有人都说你不行,夜深人静独自一人的时候,你还是会怀疑:也许他们说的是对的。
所以鲍比只能默默低头,埋头苦干,无论如何都要证明他们是错的!
鲍比说:自信就是你,是你自己,唯一可以依靠的人!
粗浅解读一下,也就是说:你,只有你自己!
所以,你必须相信自己!
看到这一段,有点感慨。
自信这件事,真的没那么简单,也没那么容易。
“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我们眼中看似威风凛凛、不可一世的人,实际上,他们到底经历过什么,内心有过怎样的挣扎,其实我们并不知道。
我们总是以为:你看,亚伦很帅、很MAN,所以他很自信;殊不知,他也有脆弱、自卑的一面,他也要靠注射睾丸激素来维持自己的一身肌肉!
你看,鲍比是知名播客,言辞犀利,所以他很自信;殊不知,他也曾午夜徘徊、辗转反侧!
所以,我想说的是——自信,真的是自己给自己的礼物!
不管你自身条件如何,也不管外界对你如何评价,其实你都不用太在意!
踏实、认真的去做好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你就一定能做出成绩,一定能被他人赞许,你也会变得越来越自信!
作者:蓝雨星城
超级温暖的小故事……已经好久没看过这么轻松,这种叙事结构的同影了看完后难得的轻松说实话它里面所表达的观点并不是强调同性恋与异性恋无异。
说实话,我一直这么觉得同性恋确实并非如此。
他们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只是他们并不值得被“特殊对待”。
有的人把他们看的低贱,有的人相信自己的宽容而去善待他们,却往往显得很突兀,这样就像是LGBT人士就像残障人士一样要“特殊关照”。
它强调了一个中心思想,他说的是同性恋属于自己的生活,属于自己的爱情。
他们是不一样的,他们是特殊的,他们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缺点,他们可以聪明,也会愚蠢,有的坏也可以有的好。
不能用一个刻板印象去评价他们。
有的时候他们甚至要花上异性恋平常两倍的努力才能赢得正常人的权利,他们值得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他们也值得一个幽默诙谐的生活。
Love is not love.
Bobby是一位在同性研究领域小有名气的名人,同时涉猎博客,书籍,展览等多个领域。
但是苦于自己性格的原因迟迟没有恋爱。
Aaron是一位遗产规划师,但过得并不快乐,活在压抑中,自己的梦想受到束缚以及阻碍。
一场夜店聚会使得两人相识,Bobby身上敢于挑战社会的气质吸引了Aaron,Bobby同时也受到了Aaron的吸引。
天做之后,两人开始拍拖。
虽然中间虽有争吵甚至是短暂的分手。
可是两人最后冰释前嫌,重修旧好,破镜重圆,好一出佳话。
观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其实很能让我想到之前看过的一部西班牙电视剧名叫Smiley微笑符。
两部影片的构造实际上都是大为相同的。
一位是敢于挑战社会,对自己同志的身份丝毫也不畏惧,并且竭尽所能在推动同志社群的发展。
而另一位则更像是深柜,因为家庭工作等因素一直隐藏了自己。
前两部影片的主角都采用Grindr这个软件进行相识。
中途可能因为自己腼腆的性格,或者是对对方现有情感状况的不确定,并没有迈出应有的那一步,而导致本很完美的爱情经过一系列的波澜,最终才重归就好。
于此,我觉得把影片里的同性恋即使换为异性恋,剧情的深入以及人物的设定也是fit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本影片剧本其实较为老套。
不过让我很惊喜的一点是这部影片的主角之一Bobby其实是很正面的这位同志社群的发展所付出贡献的。
不像Smiley里面的Alex虽然勇于面对自己的同志身份,但是苦于自己是一位酒吧零工,实际上并没有特别多的机会,去真正的推动这个运动的发展。
这在一定程度上其实限制了人物的丰满,并且在看Smiley的时候我觉得主角Alex更像一个随意yp的人,对Brono的感情是藕断丝连的,中间经历了太多的其他的感情。
对于爆米花片来讲,对于我来说,本电影其实是不太过关的。
因为他的搞笑程度并没有做到特别的印象深刻。
很多特有的情节,其实是看了不会留下特别深的印象。
在本片开始的时候,导演借角色Bobby的口讲述这部影片,其实是面向异性恋群体和同性恋群体的。
也可以看出本片其实是有一定程度的迎合异性恋群体的倾向。
不过这也导致了,真正的同志群体看这部影片的时候会觉得有一点“三不像”,即一种不可言说的,说不上来的怪异的感觉。
我想着大抵是编剧或者是导演在设定剧本或者是在拍摄的过程中,有意模糊同性和异性之间的界限的所导致的一种结果。
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本片的两位主角Bobby和Aaron,从我的角度上,看来其实是属于比较成功的白人精英gay。
这和另一部电影《圣诞速配》里主角的设定其实是不谋而合的。
在我的角度上来看,这一群白人精英gay实际上与另外的边缘群体相比,有更多的择偶的机会。
而且就电影来讲,这类爆米花影片通常会把结局尽量HE化。
我看这部电影的初衷也是因为最近看了太多BE的电影,需要这么一部爆米花的HE电影来抚平我心里所受到的创伤。
很成功的这部影片做到了。
不过更会让我印象深刻的,其实是其他类型的电影,对于边缘群体的描述。
看电影的时候就发现了,他俩长得真的很像!
Boby的长相就是典型的美国白人,戴眼镜,大鼻头,薄嘴唇,发际线高(并没有说发际线高是不好的意思)……Boby嘴碎的神情和态度,与Aron的审美意趣实在不相同,而这就像LGBTQ+ 历史博物馆里主要成员团组一样,大家各执己见吵成一团,却终有达成部分共识的一刻。
为了这一刻Boby拼进全力拿到捐款,也努力向Aron证明自己的存在。
或许我们对于这类群体的认知,永远是有刻板映象,但这丝毫不妨碍有情人终成眷属✌️✌️。
同志喜剧很少能做到既好笑又走心还性感的,“哥们儿”算是意外之喜。
更惊喜的是它从头到尾都在冒犯异性恋,我几乎能看到高贵顺直男垮脸的表情!
比利·艾希纳主导的剧本充满私人倾诉欲,LGBTQ段子的密集程度我只在“威尔与格蕾丝”里见到过。
以“基佬是世界上最蠢的生物”作为底层逻辑,从不相信爱到鼓起勇气试爱,需要克服的永远是自己。
当然怼完自己后就可以怼天怼地啦.这部电影的主线其实就是一个几乎已经被好莱坞遗弃的典型Rom-Com王子公主的童话,只不过这次的两个主人公成了王子跟王子;虽然有点老套,但是这个属于LGBTQ+的童话在大银幕上来的实在太晚了!
不过好在迟到不代表缺席!
虽然相似主题的影视作品已经很多,但这般大规模上映,并让人看得有泪有笑,的确值得褒奖。
更不用提导演和编剧绞尽脑汁的把那些大家熟悉和不熟悉的LGBTQ+历史信息和流行文化大量塞进每一句话和每一个梗,并且做到处处有金句、句句够幽默,真的是太难得了。
也不知道为什么希望在喜剧电影里看出深度,大概投资的人也不关心什么性少数的权益,只是什么时兴拍什么,在意的大概只有少数几个创作者。
两个主角就是在恐同社会下的两种应激反应的扩大化,一个无比认可自己和自己的群体但因为大环境不得不把自己变成刺猬,每秒都在愤怒输出;另一个因为大环境而把真实的自己完全抛弃,去尽力做一个最男人的男人。
当你想深度思考的时候,这就是喜剧电影的弊病,每个人身上的标签都会被无限放大,因为那样才搞笑,或者它试图让一个角色代表一整个群体。
这个片子不也是吗?
大半段都在贴标签,十分钟和解,最后演讲上价值。
我一直想弄明白的是:大部分同性恋都会有一个比较高的声调,翘着兰花指,是个话唠吗?
当然会有各种各样的同性恋,因为同性恋也是人,但为什么想到同性恋的时候,人们就会自动在脑海里勾勒这样一个形象,并且喜剧电影甚至其他类型的影视作品也不停的刻画这样一个角色重复深化大家的认知呢?
这个形象是主流吗?
为什么要用这个形象代表男同?
我好像也没什么发言权。
一些人说这些特点是“娘”,但这是大部分女性的特征吗?
有女性特征对于男性是不好的吗?
最终,我的思考或者电影最后的价值,都是想总有一个更加包容的社会,不仅仅是性少数之间的,性少数与异性恋与男权社会之间的,也是异性恋之间的,每个人之间的。
抛掉归训和说教的欲望,会让身边的氛围都轻松许多。
不想叫他们性少数,又找不到合适的词,就这样吧。
和之前看的一些电影给我的感觉一样,很美国,或者很发达国家,当然文化辐射可能会让一小部分非西方国家的性少数群体有同样的困扰,但无论怎么说这是美国的土壤结出的问题与畅想。
对于我们,对于其他的文化土壤,这个议题会走向哪里大概是水土不服大于兼容的。
好久没这么想说话,也是难得。
当Bob说出 i don't trust you
一个超自信的人是如何在环境里挣扎
不用多说一些这个电影真实的点和好的回应:1. 1和2分手后再次和解的沟通中,彼此都进行了自省和道歉并承认还爱对方,但1说我们不能复合,因为我不再相信你,假设复合后我会在很多时候再次想起再次怀疑自己(不管同性还是异性的感情中,自信的人或不自信的人都有可能产生的心理)2的回应:他没有激进,没有压迫,缝隙已经存在,他只是说你在怀疑的时候你要记得我就是那个证明这个事实的存在(其实这是有一点矛盾的,2是证明1很好的存在但是也是让1产生怀疑的存在)2.1是一个超自信的人,但是环境带来的影响磁场还是会让他挣扎,但我觉得他没说出来的是,即使最后他们还是在告诉我不行,我也因此产生了摇摆也不知道是否能坚持下去,但至少我还在坚信和战斗(又是一些矛盾的情感)这些矛盾真实的情感是我推荐这个电影的原因。
与这个环境和平又斗争地生活下去永远是清醒着的人的课题,你要知道接受环境和认清环境的区别。
可能因为不是目标群体所以无法get到其中的精彩之处?男主拥有过剩的表达欲,无节制地输出,开场甚至干脆播了好几分钟的播客,fine。同样的,我也无法感受到两个男主之间的火花,甜蜜吗?悸动吗?除了两个人之间的互相输出和各种神奇sex姿势大赏之外,我感受不到感情的流动。过度的自我意识让人疲惫,这不是我喜欢的电影。2.5.
为了这个片子的意义多加一星🥺🥺,大洋彼岸的他们已经可以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了,这里的我们有没有机会能够看见那一天呢……回想一下那些曾走入大众视野的同性片还真的基本上都是be啊,反而把这部电影里看着陈词滥调的cliche衬托得好甜蜜好可爱了。而且谁不想要一只像Aaron一样的有着当巧克力师的甜蜜梦想、爱听乡村音乐的憨憨大狗老公啊。2023.4.14二刷
梗蛮有意思的,但我对多人性行为情节接受无能,男一男二都不好看
本来想看个喜剧轻松一下,结果好现实好drama,跟着密密匝匝的对话非常认真地内省了一番。感情这个东西真是没道理,已经在用呐喊做拒绝了,只有那个人知道你是有多想要。
这真的太扯了!乱七八糟!正常人谁会喜欢一个长得丑、身材不好、傲娇、聒噪、咄咄逼人、精神状态异常的人,何况还是一个男神!剪辑莫名其妙!整个电影吵死个人!全片就没有一场戏是没有女主的,一直在听他逼逼叨叨没完没了!
男主好聒噪,剧本好傻。男主除了刻薄,有啥闪光点??也就luke能看了,但是luke为什么要说这么做作的口音???
主旨核心全特么靠台词堆砌,就巴拉巴拉说一堆,然后就床戏,然后接着巴拉巴拉说,全程没见Billy嘴停过,就听他叨叨叨叨,比教导主任还能叨。非要标榜不一样。人类为啥这么爱搞分类?男女不一样,同性恋异性恋不一样。废话世界上哪有两片叶子长得一样。还是开头那个制片人说的好:Love is love is love.
就…看不下去。
一个胆小敏感却假装坚强,一个普通无聊却澎湃待发,他们很不一样,但在冷冰冰的城市里他们却都选择用单身来保护自己,用做爱来麻痹自己。这浪漫,我买帐。
不是gay不gay的问题哈 而是每个人都在making everything all about themselves
导演和编剧是以为自己在拍男同版《爱在》系列三部曲吗?台词和剧情真是聒噪又无趣!把男主塑造成一个哀怨的怨妇情商又低另一个塑造成爱无能的花花公子。真是又俗套又无聊。
一开场就被男主mean到不适,男主和Aaron真的没有什么火花,感觉是因为男主同时是编剧自己硬写成这样一个HE。Aaron会对男主来电真的很牵强。Debra Messing的客串也是真的有点潦草。那堆朋友也是zzzq满满。
Hate it. Hate it. Hate it. The main character is the embodiment of everything I hate about US. His narcissistic ego is overflowing, no acting, no character building, it’s all about his ‘message’ and monologue. It’s not a movie, it’s his puppet show.
關於LGBT的梗實在多得數不過來,博物館倒是挺想去看看的。
实在对这个talky自恋的娘娘腔(主角)喜欢不起来,gay不全是这样的,但对有明显女性言行特征的gay,怎么还有些讨厌呢?倒是健身男Aaron看着还舒服些?他们之间的爱的产生一点都不明白。不像《断背山》,那段gay love合理还能打动人。这部电影把gay的随便、乱交、三人行全都表现一遍,好像gay做这些事就是对的。这部片子在美国是扑街,豆瓣还这么高评分,真是不可思议。同性恋为什么乱搞就是合理的?看看猴痘的肆虐吧?人类不应该为放纵而正名,不管你是什么性向。
务必提醒下,就算时代再进步、同志电影再怎么深入主流院线,基佬是不会因为内在美而爱上你的。更何况你大概率也没有Billy的才华、和胸毛,只是比他更呱噪一点罢了。还是学Luke打打睾丸激素吧。
美国LGBTQ+的语言与社群生态。看得很欢乐,感觉要配合王铁梅女士的微博投稿看。
/造作,矫情,吵闹,俗套,《哥们儿》可以是诸多不足的集合,但是在一场唱响"love is not love"的“另类”romance背后,见缝插针式的历史片段,极尽刻板化的自我嘲讽,在喜剧化风格的buff加持下令人忍俊不禁而又沉迷其中。前进的步子可以小甚至或许倒退,但在历史沉淀下的彩虹始终没有失去其色彩!/无数遍的“Hey, what's up”,是我给你的机会,又何尝不是我给自己的一次机会,BRO?
过度自信的人只是深深的知道能依靠的人只有自己。
【B+】流畅脱口秀转向小鸡电影,乐于看到的,主流的,冒犯的,以最刻板地方式,让因为符合刻板而被污名的典同感到代入的商业同影。Make everything about themselves, so what? 绕不开的敏感,脆弱,自贱,但又抱怨一切,而“值得被爱”是最cliche的浪漫。看哭,因为干涸如死水,所以悲伤的小调也是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