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电影能把整个时代拍出来。
《独自生活的人们》就是这样。
尽管剧情翻来覆去就围着女主一个人,但丝毫不影响她身上映射了一个群体的影子——独居青年的影子,进一步来说,这个角色能让所有孤独的人类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让人产生代入感,甚至感到揪心、窒息,一如当下的现实。
电影开头,女主带盒饭回家吃,不理会打招呼的邻居;看吃播、追剧,睡觉;在公司独来独往。
电影结局,告诉父亲家里有摄像头,自己随时能看到他,“我们就以这种方式保持联系吧”。
通信技术本来让联系更便捷。
事实上,人与人更疏离了。
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乘公交,一个人生活,真的很自由自在吗?
或许。
但总有某个时刻,人会强烈期望,能与别人一起吃个饭,一起讲讲内心的话——哪怕真面对他人时,我已经不习惯、不知道该说什么。
“总觉得我们做事太专注了,应该马马虎虎的。
”导演最后借女上司角色说了这句话,对极度追求“进步”的社会提出质疑:效率和进步不该以弱化人性、丧失幸福感为代价。
人类的价值观应遵循内心,而不是被资本裹挟。
孤独、抑郁、躁郁……周围的人们或多或少患有心理疾病,大家心知肚明。
这部电影里,除了皈依基督的父亲(也是个拜金主义)寻得快乐之道,其他人都有点心理问题。
上司从一开始精益求精(吹毛求疵),到后来,高度紧张状态终难持续而变得佛系(工作上差不多得了);实习生由于工作压力,产生幻听(接线员职业病),以辞职了事;女主同样产生幻听,最后打算休假以求改变现状。
极致的孤独会怎样?
这部电影里,设置了邻居“孤独死”的情节。
想象他的情形,可能是这样:当他非常期望能与别人一起吃个饭、互相谈谈心时,却发现连一个这样的人也没有。
甚至,美丽的女邻居(女主)都不愿意和他打招呼。
孤独如影随形。
#影视/独自生活的人们 #公众号 大家好,我是鲸落,一个喜欢读书,正行走在写作路上的普通人,今天是我连续更新的第411天了。
今天推荐一部电影吧,比较适合我现在一个人生活的状态,名字就叫做《独自生活的人们》,这是一部韩国的电影,讲的是女主自己生活的一些经历。
女主,是信用卡中心的接线员,小组中的销冠,每天的工作就是解决用户的各种信用卡问题,她一个人上班,一个人吃午饭,一个人回家,回到家也是一个人。
她一直戴着耳机,看着各种各样的视频,也不用和别人交流,就这样日复一日。
开篇她还遇到邻居和她搭讪呢,他说“用火柴点燃的烟,抽起来不一样”。
她没说什么。
直到几天后她闻到屋子里有怪味,报了警,才发现原来邻居已经死了好几天了。
可是明明这几天她还一直碰到他在门口抽烟来着。
她感到一阵奇怪,但是也没放在心上,但是可能也想到了,自己也会有独自一人死在出租屋的情况吧,所以肯定是有那么一些感触的。
工作上,上级分配给了她一个新人,她开始时抗拒的,拒绝不了才接受的,她抵触和别人的交流,却不得不带起新人。
这其中当然有摩擦,她在新人身上看到了以前自己初入职场的摸样吧?所以才会在新人旷工之后给她打电话,真诚的说了对不起和道别。
还有她妈妈去世了,她爸爸是带着野女人消失十几年后才回来的。
她妈妈把自己的遗产都留给了丈夫。
但是她爸爸又怪她在妈妈的葬礼上不哭,看不到伤心的表现。
这里让我想到了加廖的《局外人》中男主的表现,她也是一样的。
很少感情外露,不进入别人的世界,也拒绝别人进入自己的世界。
但是她对妈妈有感情的,从她一直不愿意把去世妈妈的手机号名称换成爸爸,就能看出来。
从这部电影中,看到了很多自己生活的影子,所以才会感触这么深吧。
独自生活的我们,自己也要过的开心一点才是。
独自生活的愉快来自于没人给自己找不愉快,独自生活的不愉快来自于自己给自己找不愉快。
像电影中的女主从早到晚的不愉快,也真是性格决定命运了,不能代表独自生活的群体,是因为抗拒周围环境和人的亲近或者伤害,才选择了孤立自己。
这会误导大家认为独自生活是很痛苦很可怕的事,事实上,包括我自己和周边朋友在内的独自生活者,都简直不要太愉快呢。
▪️电影片名:<独自生活的人们>▫️好久没有独自一人窝在家里看一部很棒的电影安安静静的看着电影的姑娘独自一人孤独的生活·她一个人住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上班每天带着耳机习惯低头看手机
·有一份特别普通的工作有一个离开又回来的父亲有一个离世的前邻居及刚搬来的后邻居·她喜欢穿一件绿色军大衣她喜欢开着电视伴着入眠她喜欢把窗户关得紧紧的她喜欢不闻窗外事的冷漠▪️也许孤独是人生的终极形态吧
-这更像是一部女主的纪录片也许女主会终其一生的孤独也许会如电影的结尾一般她与父亲终将和解🌞她主动与新人同事打电话她拉开窗帘让阳光透进来她也能向阳的继续生活着👍特别好的一部小众电影,找个周末日的时候,安安静静的看吧🌷PS:好喜欢女主的颜,干净清透纯洁那种静谧的美好!
很喜欢孔升妍在电影中那张冷漠的脸,也许我们的脸上也都是这样的表情吧。
作为前辈,必须要照顾后辈,这是哪里的规则?
本都是独自的个体,哪有什么照顾与不照顾之说,在社会这所大学中,谁不是独自闯荡?
而后辈的突然离开,却好像是前辈的错,错在前辈没有照顾好后辈,从工作上,从情绪上,本就是无趣的挑战人性的工作,谁又可能从一开始就做得好,从一开始就能认为这些咒骂和无理的要求就是对的?
在1人家庭越来越多的背景下,无论是哪个国度都会有这样的问题。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这亘古不变的真理从上个世纪就被点破了,而在现在这个年代,我们只能去被动的接受。
独自生活的人们,是享受孤独,还是惧怕孤独,可能只有他们自己才了解其中的滋味。
但我知道,如果对谁有恨,是很难100%消除的。
因为曾经珍视彼此,在背叛的时候才会如此的刻骨铭心。
所以,我们只能孤独,独自生活的人们。
看得很压抑,也莫名的气,好像不自觉在责怪女主为什么如此冷漠,把生活过得如此暗淡无味,尽管知道她也在承受着委屈和心底的愤怒。
秀珍接时空穿梭者电话时破防流泪了,这好像是整部电影最有热情的段落,隔着电话似乎都能感受到电话那头的人眼神发出的光,激烈起伏的胸膛,也为再也回不去的过去时光难过到眼角泛泪…某一方面我和女主很像,但不同的是我享受孤独是因为我给自己的生活找到很多乐趣,我有一个人热爱生活的方式,很多时候别人不同频,所以一个人更自在。
但有时候我也希望能像女主一样,毫不在意他人,也没有更多分享的热情,因为我总会因为分享后得不到预期的回应觉得尴尬甚至是失落…真的很矛盾啊人生…但无论如何,希望所有人,孤独也好不孤独也好,都能对生活保持热爱,人生很短也很漫长,总还是要快乐一些,如果压抑阴郁的生活,太浪费了。
孤独,是一种很自然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平淡随意的生活态度。
孤独,并不意味着切断。
很多人一直陷入了一种怪圈之中,认为独自生活的人们,是带着孤独感,染着孤寂、惆怅、迷茫、空虚的情绪,和周围的一切都割裂开来,每天重复着无聊的事情,周而复始,麻木成为生活的主题曲。
其实,并不是。
单纯孤独的人,可能正如上面所说的那般,他们在麻木中失去生活的信念,产生厌世的情绪,以至于每分每秒都会在痛苦中挣扎。
但是,独自生活的人们,孤独并不是生活的主旋律。
每天,一个人起床,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赶地铁,一个人走在路上……,从睁眼开始,到闭眼,好像这个家一直都是一个人,孤独油然而生。
起床,拉开窗帘,暖阳投射在脸上;微风吹过,窗台的绿植在风中摇曳;出门遇见邻居,友好的打声招呼;行走在路上,春天带来了绿意盎然,花香扑鼻;坐在地铁上,看着周围形形色色的陌生人;工作闲暇之余,和同事聊聊天……。
独自生活的人们,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人,孤独会有,但很少,我们并不需要,也没有理由去刻意切断和周围的一切,孤独应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方式,一种随意的情绪,而不是一把自己亲手安上的枷锁。
独自生活的人们,应该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去自由呼吸着生活的空气,去找寻自己喜欢的事物,轻快愉悦的踏出每一步。
走在路上戴着耳机,吃饭前选好视频,公共交通上的时间,由手指在屏幕间划过,熙熙攘攘的街市里,每个人都低着头,掌间是一块发着亮光的屏幕。
街上的人越来越多,人群却越来越安静地沉浸于手机的世界,这一三十年前要被视为为科幻世界的场景,正在当下屡见不鲜。
韩国电影《独自生活的人们》就以这样的场景开始。
在导演给出的全景镜头里,女主淹没在公交车上捧着手机的人群间,几乎要叫观众无法认出。
1不同于那些唯美浪漫的韩剧,独居于首尔的柳真雅,是一个没有主角光环的女主角。
她每天的生活在公司-公交-合租屋间两点一线。
办公室里,密集的格子间,回到合租屋,邻居的声音就在耳边,但真雅活得仿若一个孤岛,哪怕是在首尔另一边家中独居的父亲给她打来电话,也总是匆匆挂断。
不知道说什么好,也真的没什么好说的。
父亲在她幼时离开她和母亲,等到她工作后又忽然回来,并取得了母亲的原谅。
而真雅和父亲之间的生疏,却再也无法弥合。
母亲不久前离世,她与首尔那个家的联系便断了,即使是周末,她也宁愿自己待在合租屋房间,不理会父亲的唠叨。
在公司里,真雅并不是孤僻难以相处的那类职场小白,相反,她很得上司看重。
上司也是她在公司唯一会说话的人,但到了午饭时间,她仍是一个人吃饭,楼下抽烟遇到上司,也是说两句便匆匆避开。
对上司的表扬、需求,她总是尽心尽力地完成,但当上司提出让她带新人时,她直截了当地拒绝了,不管上司提了什么条件,都不愿意答应。
似乎“和人交往,真的很烦。
”实际上,独来独往,是在冷漠的城市里,真雅修得的保护自己的方式。
真雅是一家银行的话务员,每日以接听多少电话计算绩效。
真雅的业绩总是第一,在客户面前,无论多无理的迁怒,多刁钻的要求,她都能平静、温柔地解决。
这也是真雅得上司看重的原因之一。
“我啊,最近有个想法,我们做事太专注了,应该马马虎虎才好。
”她早就明白,在工作上投入太多真情实感,终究会为这个并不公平的工作内容受挫。
于是在客户没完没了地抱怨时,电话这边的真雅,已经能做到一边应和,一边玩手机。
当新来的实习生接电话遭遇顾客无名怒火时,真雅见实习生迟迟不按照程序给客户道歉,便接过电话代为接待,事后她斥责实习生为什么不道歉。
实习生低下头,小声嗫嚅:“我又没有错,为什么要我道歉?
”真雅内心里觉得像这样的实习生,终究都是会走的,或者终究都会被磨练成和她一样“独自生活的人”,才有可能继续留在这冰冷的都市。
是的,在上司的软磨硬泡下,真雅还是妥协了,答应了带实习生。
在她埋首于手机的这项日常中,实习生女孩突然闯入,拉住她的手,要和她一起吃饭。
于公,真雅尚能在业务问题上知无不言,但于私,面对实习生想要融入集体,在陌生的城市想要和她成为朋友的那份炽热,马上让她感到了危险。
她依旧抱着手机,先去取自己的餐,找了一人位置坐下,熟练地打开手机看视频,并没有帮实习生占位置,当实习生走过来的时候,只能尴尬地站在一旁,热情如实习生妹子,也感受到了真雅的拒绝。
真雅这样的人是大多数,还是实习生妹子这样的人才是大多数呢?
2《独自生活的人们》评论区里,有人说“女主角的性格有问题。
是因为她的个人选择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是这样,但不完全是这样。
前段时间,韩国跻身成为发达国家,然而年初的联合国《世界幸福报告》显示,韩国年轻人正在成为世界上最不幸福的一群年轻人。
在这份报告中排名第62的韩国,是发达国家的吊车尾。
90年代以后,韩国年轻人自出生就卷入无尽的竞争当中。
2011年数据统计,韩国父母为孩子花掉的补习费用高达180亿美元,这也不算考上大学,需要支付的巨额大学学费,根据调查,韩国大学每年学费大约在3000-6000欧元之间。
韩国职场普遍重视学历,考上大学,毕业后才能谋求一份比较“体面”的工作,而考进名牌大学,才能进入韩国社会地位高的好单位,拥有上流社会的人脉,相当于半只腿都踏入了上流社会。
因此考上大学,对于平民阶层来说就意味着有了转机。
在韩剧中,我们也能经常看到,为了考大学、考公务员,脱产到年近三十的人物,但近几年,高企的房价令平民阶层的上升通道变得更加狭窄。
年轻人好不容易考上大学,毕业以后面临的是着急偿还的学贷,必须恪守上下级尊卑的不公平职场,工资增长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房价飞升的速度。
“五抛”成为了年轻人的选择,他们抛弃“恋爱、结婚、生育、人际关系和购房”,因为这些都需要花钱,也需要无法停歇地奋斗和人情经营。
即使像柳真雅这样,拥有体面工作,家在首尔的年轻人,也无力撑起自己的生活,她租住的房屋,是几家合住的公寓,她每日甚至不与合租室友打交道,只是孤身蜷缩在几平米的房间。
手机视频里那些美好,是“向往的生活”,也是年轻人无力追求的生活。
但看着视频的人,还有选择的自由,不喜欢了,就划过去,换一个,而无需像上班时那样,再做过多的解释。
现实生活中,真雅从来不说自己有什么需要,沉默和妥协,是“专业”的体现。
工具人化的职场,不容得人有太多的思考。
然而在面对上司“多关心实习生的精神”的要求时,真雅终于忍不住顶撞了她——“我也是这么过来的,你也没有教我。
”3不给人添麻烦,希望别人也不要来打扰自己的生活,无论搭话的对话是善意与否,与人交往都是疲惫的年轻人无法再承受的感情损耗。
这并不意味着年轻人没有了情感需求。
真雅时常打开手机,凝视那个备注为妈妈的号码,但那个电话响起,却只是爸爸烦人的声音。
一次回到爸爸家,她拆下家里客厅的监控,连接到了自己的手机,从此她除了看电视剧、电视节目,也会握着家里那再也不会有母亲出现的画面,直到睡着。
当知道自己的邻居,一个独居的单身男青年,死在一堆色情杂志下,好几天才被人发现时,真雅瞳孔地震,内心不是没有震动。
但真雅的情感没有出口。
职场无情,以绩效说话,一次客诉就有可能让她丢掉饭碗,真雅必须小心翼翼。
而在家里,父亲常常唠叨说她冷漠,母亲葬礼时没掉一滴眼泪,母亲去世后也不愿意回家看看,真雅却觉得父亲没有心,他怎么可以抛下她们十几年又忽然回来,像个没事人一样,他怎么可以在母亲去世之后没有多久,就和教友们嬉笑?
互相不理解的两颗心,无法靠近、安慰,习惯了在工作和生活中“懂事”的真雅,自然也不会对父亲发泄。
有观众说“独自生活的人不都是这样子的”,但更多的观众说,这就是自己的真实写照。
韩国MBC电视台早在2013年就推出了连续综艺节目《我独自生活》,通过拍摄艺人的独居生活,希望给年轻人一些积极的启示。
独居的艺人们,或坚持健身、或坚持创作,生活的确过得充实,几年前,观众们也曾在其中获得过安慰。
但年轻人的时间被严重挤压的今天,去健身房,坚持一个兴趣爱好,在通勤之后勉力维持着,似乎也不会产生新的意义了。
因为理想生活无论如何都无法触及,你可以逃避寂寞,但你无法逃避孤独。
真雅的独居生活并不寂寞,吃饭时看个美食节目,饭后抽根烟,下班回家时顺手在便利店买上便当,用微波炉加热的空档,放好衣服,摆上桌子,打开电视,蜷缩在床上,周末休息时看个爱情剧,看到睡着也没关系。
她虽然独身,但似乎并没有什么必要去过两个人的生活。
4电子设备、网络娱乐在蓬勃发展,为年轻人提供了便捷的逃避之所,那些原本需要社交才能获得的快乐,通过手机就可以实现,还有什么理由走出家门?
然而孤独并不会因为寂寞被妥善安置而消解。
当实习生执拗地要给真雅喷润喉蜂胶,却喷到了她脸上;当实习生突然消失后,隔壁桌的同事自然地拿起蜂胶来使用。
真雅内心的墙一点点松动,那是曾经有人触摸过它的证明,她一气之下把实习生留下的东西,全部扔进垃圾桶,心里或许想的是“果然又走了吧。
”当她接起电话,听筒里也传来了时不时的“嘟嘟”声,那是工作受挫的实习生当时向她提起,而她却不放在心上的声响。
真雅稳定的生活立刻崩塌了,一贯专业的她,不再能应对顾客的怒火。
她着急拨通电话,那或许是妈妈的手机号,她心里盼着,哪怕是父亲接起,可是父亲没有接。
她匆匆跑回家,家里没有人,原来父亲又去参加活动了。
她在电话这端大吼,要求父亲道歉,而父亲那边喧哗无比,父亲听不清也不理解真雅的痛苦。
人类的孤独并不相通。
发泄过后,真雅倒是也看清了,他人亦处在各自的孤独当中,只不过每个人的面对方式不同。
父亲会时常在客厅徘徊,独自跳交谊舞,为了骗真雅回家,说自己生病了,也会向教友们说起真雅的母亲。
电影里没有交代,但从父亲独自一人时的坐立难安,也可以大抵推测真雅母亲原谅他的原因,在那些女儿去工作的孤独日子里,哪怕孤独不能被互相理解,两个人在一起,也好歹可以拥抱取暖。
“孤独死”的邻居之后,真雅隔壁搬来了要组建自己家庭的拄拐男人,他想为上一任租客举行纪念活动,以告慰他的亡灵,安心开始自己的生活。
真雅也终于打电话,向突然离开的实习生坦白,其实自己也怕一个人,也担心做不好许多事。
5作为女性导演洪成恩的长片处女作,《独自生活的人们》处处可见细节,这些细节密密地织成了人物之间若有若无的网,如此兜住了无处不在,却未被严明的孤独情绪。
全片的情节很平淡,却插入了一些超现实的情景,似在有意提醒“独自生活的人们”他人的存在。
电影提到的问题,并非韩国社会独有,根据报告,2018年,中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人,其中超过7700万成年人是独居状态,预计到2021年将上升到9200万人……留下三页遗书自杀的女孩,电视剧《我在他想挺好的》中苦苦挣扎的北漂,年轻人想要躺平,但无论是自我还是社会,都不允许他们完全“躺平”。
对生存意义的追求,和对肉体终将死亡的认识,时刻提醒着人们,个体生命的脆弱无依。
这种脆弱让人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是陌生的,但这种脆弱也激发着人,互相抱团取暖。
如古希腊哲学家阿里斯托芬说的,很久以前,人类是“双体”,如今作为“半人”的我们,苦苦寻求另一半,这就是“爱”的起源。
“半人”这种不完整的状态更隐喻着个体永远是未完成的、残缺的,诉说着人类精神的孤独,和人类试图从孤独中走出来的焦虑。
豆瓣评论区里,观众诉说着对真雅选择“和解”的不满。
其实不妨不把真雅的行为看作和解?
她早就知道妈妈的电话是爸爸在使用,改备注只是迟早的事,而未对父亲挑明之前,她也时常通过手机看家中的监控。
她只是找到了和另一个孤独的人相处的方式。
对于这样一部弱得没有情节的电影,我们不必期待它有一个所谓的结局。
正像生活,永远都会继续,人对自身存在的疑问也会持续。
真雅下班后坐上那趟回家的公交,她暂时不必在第二天匆匆回来,可以肯定的是,这次,她不是逃开了生活,而是终于选择勇敢去面对。
social surport一个在健康话题里经常出现的词汇。
人们常说失去了才懂得珍贵,社会支持可能就是这样一件事。
每个人都是伴随着社会支持才成长起来,有的人成长过程中能够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关系保有这种支持,但有的人随着自理能力的增强,在不需要社会支持也能独立生活的情况,逐渐丧失了它。
Aloner就是丧失了社会支持,独自生活的人们。
有社会支持当然是好的,但没有也能活下去。
就像段子里说的 不去清华是因为不想吗?
没有社会支持也是同样的道理。
有些人成长过程中,就是被告知你不要依靠别人,你需要独立。
甚至觉得接触到的人都在不断的消耗你。
独自一人至少可以保存仅有的一点能量继续生活。
如果有一个契机 能打开这个闭环 进入到熵减的状态。
自然是一件好事。
羡慕女主最后可以休一个假。
我也好想要一个喘息的机会。
很少看这种平铺直叙的电影,但是这部片子整体看下来很流畅舒服。
其实这记录的只是独自生活的人们的一部分生活,与自己较劲的那一部分。
每天的关注点只有自身,不想也不擅长去关注别人的生活,就连自己父母的生活了解多了都觉得是一种困扰。
在这种环境下呆久了,人会废掉的。
隔壁后来搬来的那户人家,有家人朋友的陪伴,有烟火气,我认为真雅是羡慕的,她也想拥有但是她不擅长交际,把自己裹紧一点就是对自己最大的保护。
她跟秀珍打电话道歉的时候也说道"我其实也不能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抽烟。
"她是怕孤独的,妈妈去世以后她更怕了。
看很多影评说不理解为什么突然就和爸爸和解了,我是这样理解的。
在片子最后,她的房间终于出现阳光了,暗指她的心里也终于照进了阳光,她终于度过了和自己较劲的那一段时光了,以后这样阴暗的时候还是会有,但至少阳光有光临过。
与爸爸也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和解,她还是给自己留了边界的,她说以后我在摄像头里看你我们就保持这样的关系就好,她应该是告诉自己不要再被过去的事情绊住脚勇敢向前走了。
把工作上亲情上的事情处理好就可以迎接新的太阳了,下一段路要准备好好沐浴阳光。
没有冲突与高潮 连配乐都是孤独的
片名就垮了一半 挺误导的。生活方式没有对错 只有适合和选择 然而女主也只是寻常人 经历着一段特殊时期而已。全片并没有什么深刻意义 台版译名倒是更贴切真实主题。
女主角冷酷的脸上带着的似笑非笑真够味。
整体还不错,导演有拍悬疑恐怖片的潜质。自杀男那条线没做高,但抽掉电影中间就会淡很多,算是一次及格的剧本补救吧。
我知道电影想表达什么,却也不知道它想表达什么,可能只是表达本身。女主角是当下社会许多的人的投射,独身主义自然好但很多人不知是有前提的,首先你要有或者有过亲密关系再来谈独自。所以在后部分看到女主突然的崩溃,第一感受是有点厌烦和疲惫,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就女主而言也算尽力了吧。
日复一日的孤独
韩国文艺片真看不下去。
剧情一般吧,女主选的太好了,第一眼看还以为是日本人
2025.1.24 这就是韩柄哲笔下“倦怠社会”的具象化吧,连精神出问题都是“麻木”作为表征。
平平无奇。本来就活得很孤独,不需要这种里里外外溢出着丧的片子来衬托
电影情节很简单,讲述了信用卡客服女主上下班、吃饭、和父亲、隔壁邻居以及同事的简单对话故事,平铺直叙,就在这平淡的背后向我们传递着什么。可就是这样的故事,最能贴近你我,打动你我。从主角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反思自己。这也是表达当代人的孤独,在那些看似独自生活背后的孤单。真的是把生活过成了生活,把工作当成了工作,少了很多人与人之间珍贵的情感。人与人之间还是应该产生情感链接,朋友如是,家人如是,爱人如是。
独不独自生活……女主在外面对人这么冷漠冷淡没必要吧,又不是每个人都想害你,很多情况下别人还是好意。不是我想象中这个题目应该拍出的电影
2002韩日世界杯,女主播放器也用potplayer,跟我同款
没看懂治愈何处来
太压抑了。。。
完全不是像标题给人的想象那样的电影。整体就是平平平平,高潮和结尾也写得很是莫名,尽管铺垫了老半天但还是没有铺垫好。比较好的段落是和鬼对话和听见异响,但是没有更多深入描写了,很是可惜。
我去2002
这不是体现独居,是介绍电话接线员工作并独自生活,倾向还挺负面的…
难看 还以为能有升华呢 结果是封闭自己的伪装 韩国人这么脆弱?
同样的食物日复一日,同样的话术反复循环。窗帘关闭还是拉开,与人距离或近还是或远,都是自己的选择。沉浸在手机里,迷惘在规律里。女主停职后奖励自己一副蓝牙耳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