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尸布
The Shrouds,Les Linceuls (法)
导演:大卫·柯南伯格
主演:文森特·卡塞尔,黛安·克鲁格,盖·皮尔斯,何家蓓,伊丽莎白·桑德斯,詹妮弗·戴尔,埃里克·温塔尔,容海峰,英格瓦·埃盖特·西古德松,维斯拉夫·克里斯塔,马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加拿大语言:英语,匈牙利语年份:2024
简介:男主卡什是一名有创意的商人、悲伤的鳏夫,他建造了一个设备,能够在一块埋葬的裹尸布内与死者联系。当卡什这项革新性的事业即将闯入国际主流视线时,包括他妻子坟墓在内的几块墓地被蓄意破坏、几近摧毁。卡什努力想要揭露袭击真相,而现实也促使他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婚姻、对已故妻子记忆的忠诚度,同时把他推向新的开始。详细 >
是因为我不够了解柯南伯格吗,为啥没人说啊,真的好像林奇,宛宛类林奇,但是因为又做的太日常了,不够像林奇那么端着,所以反而产生了一种冷笑话般的幽默感,就女主角和男主角聊天结果说阴谋论会让自己兴奋,然后就干了个爽那段,真的很好笑啊,还有男主角也总是呈现出一种傻傻的一脸懵的表情。短评有人说的对啊,确实是一股大导想要赶上时代的那种味儿。其实它就是一个阴谋论大月饼,老年人生活在飞速发展的21世纪20年代下的阴谋狂想大月饼。
好像很难在亲密的感情和阴谋的窥探中找到相同的情绪应对,但二者之间那条狭窄的通道就这样硬生生被柯南伯格找到并确认,以如此当下的口吻,表达忧思。一封写在未来写给现代的书信。
好幼稚啊!像那种年轻小男生的春梦幻想,影像质感我是很喜欢的,那种诡谲的行为和神神叨叨的超现实也是蛮有意思的。通篇都在表面强调什么奇奇怪怪的阴谋论,但连基本的故事都讲的没头没尾,其实就是一个嫉妒心作祟,被害妄想症的直接故事但被各种其它议题包裹,就像裹尸布一样。对未来科技的担忧、肉体的异化和封存都变成了表面好看的科技墓地,但里面的尸体却是满满的自恋啊!
科幻创意很有新意,故事讲得太拖沓,开放式结局引人思考
作为粉丝我当然是愿意听他絮絮叨叨下去的,也可以忍受以前喜欢的那些东西像挤牙膏一样一会出来一点一会出来一点,通过对自己精神分析来思考自己对世界、对伴侣的看法能感受到也很难过。但我还是会幻想如果是以前的柯南伯格,腐烂与染病的观察至不至于如此难以延续;裹尸布与墓碑会不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甚至文森特卡索的话会不会少一点,目前这样,更像是一部他自己的《只有芸知道》。
Necrophiliac metaphor for grief and mourning is cool, but what's with the conspiracy theories? Cronenberg's another fetish? Speaking of, he does have a thing on spy stories...
What the fuck did I just watch?
20s年代十佳!一部未来主义的哥特电影,但死亡和逝去并非浪漫的逃避,而是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生理心理运作法则的究极机理,大至思想统治和技术垄断,小至情感欲望与猜想怀疑,皆源自相同的对失去或毁灭的焦虑恐惧,作为外部生理的证明,身体的触碰在虚拟时代成为最缥缈的感知,于是极端主义的控制下内部感官正酝酿着前所未见的阴谋论,并成为基本的生命活动形式,所有人都生活在一种被关于死亡或死去的认知想象牵引着的极端自我秩序化的悲伤和僵硬里,柯南伯格不是在向往死亡,而是试图消解死亡,跨越冰冷的技术决定论,实现超脱的诗意通感——一种灵魂自由长眠的安逸与实在,瓦解和重建意志与身体的悲伤和欢愉,某种并不相悖的层面上,这是一部反政治反机械电影,或者说,一部新宗教布道电影。
每一帧都在宣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电影,还有几帧单拎出来宣告日本黑帮只会切手指。看柯南伯格就是纯看概念凑热闹,他的概念都是真成了之后谁都无能为力只能拜见的地步。看完对豆包彻底ptsd,宝贝不就是纯豆包吗?期待豆包考拉化那天了只能说
5.5/10
肉体替心灵哀悼;“阴谋论与怀疑是应对伤痛的手段”;柯南伯格自己演了一具尸体
老头还是很有意思的
哪里是裹尸布,明明是废话连篇的裹脚布
不会真以为柯南伯格会对悼念亡妻的故事有任何讲述的欲望吧。以侦探电影的语气展开,串联起证据与观点,直到尸骨不断显形,从不可腐朽的物质到高清的虚拟图像,从病变残缺的身体幻象到相同血缘的实体分身,抵达真相的过程逐渐变得滑稽诡异。抽丝剥茧的对话可以被轻易打断,替换作新的版本,每一个人物都伫立在以自己为圆心的世界,完成叙事的接力。没有什么可以被信任,眼见的、可触的、坚实的情感纽带或被本能支配的欲望。生与死的界限逐渐模糊,很虚无的电影。
依然是乐于拥抱科技进化但又害怕迈过山峰后的滑坡,柯南伯格绝不会怕科技ai反噬。而是怕越是图通过科技向外征服,你无法把控的事情也就随之增加。最终你被未知奴役与囚禁为思想的囚徒。唯物者的自我可怖在于无休无止的向外求索归因,只会越感无力遁入虚无。于是如此明显的阴谋论也会愚昧的步入。男主的视角中除了对话对象之外一切都是虚焦,但在一个客观视角其实一切都是实焦。男主自妻子离别后对“不可控”而引发的“癔症、blind”从第一场戏就体现出来。也许这些阴谋论是真的,身边的声音都是不可靠叙述者。但那只会招致毁灭。就像紧盯着裹尸布的影响也只是对逝者物质身体那近乎苛刻的索求欲与支配欲。性爱也不过是一场对这些存在实体“征服”的代偿,而“信息”这一新时代科技分水岭的产物恰恰是致命的。拉普拉斯妖可望不可及
提倡火葬的中国,还要背监控世界的锅。还有没有天理了?
my god竟然隐隐看出些林奇的味道。阴谋论+性与爱+肢解的梦+东方+++科技,大杂烩已炖成最为先锋的柯南伯格。相较于搞cult,此刻的柯南伯格已next level。且质感简直不忍心移开目光。每颗镜头、每一帧都漂亮,像鬼魂游移。光看镜头就是种享受。
3.5,人性的,太人性的,海德格尔的幽灵仍然萦绕在兰德-巴拉德式的加速主义之中,电影的死亡这一斯科塞斯才会关心的影响焦虑竟然同样困扰大卫·柯南伯格。《裹尸布》更像《大都会》,图绘了与晚期资本主义截然相反的情动,文森特·卡索饰演的另类企业家必须保持新教式的理性、冷静,作为一种工作伦理,也是和机器、涡轮相匹配的伦理,但他的哀悼,死者的萦绕等最亲密的一面仍然被上手性的智能装置网络捕捉,电影既是巴赞所谓的裹尸布,也是一种技术装置的非人行动者视角,并在智能裹尸布这一略显荒诞反讽的物体之中得到了凝结。尽管柯南伯格不再相信《吃了》时期的技术阴谋论,但他尝试重启这一阴谋论,或者说speculation作为新的替代宗教,却最终落入了以爱情作为结局的喜剧,飞向布达佩斯———一个相对不是那么“技术完善”的城市。
1/4 #Cannes77th主竞赛# -18 额,柯南伯格,你要干嘛?idea很不错,但是极私人化的影像很dull,可看度不高。梦的侵入疑似增添暗线的mourning情结,却没有看到忧伤的一面。仍旧执着于强烈现实身体恐怖……//电影不恐怖,最恐怖的是怕我妈看到屏幕上90%占比的果体……
“你还在笼罩我,你的名字还在纠结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