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已经那么艰辛了,追剧还是看一些让自己觉得心情舒畅的剧比较好。
从第一集来说,喜欢女主的人设,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很少吧。
扪心而问,自己也是会为了一些所谓的社会“常识”而说一些谎言的人。
我绝对不敢和领导说,这个会议很NC,挺浪费时间的。
我不想参加。
我绝对不敢和同事说,你这件衣服不配你。
所以女主的生活工作态度,非常喜欢。
好喜欢女主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勇气
草莓蛋糕好甜 不惯熊孩子好帅
我相信自己的专业素养,不向职场面子文化妥协
请好好工作,拿出专业实力,不要混日子
我不是个虚伪的人,才不会顾及你的心情而说假话呢
这段话要抄下来贴墙上
管好自己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人生在世,在意别人比在意自己多,会不会太亏
不触犯法律,不危害社会和他人,自己爱怎么过怎么过
对自己诚实,才能更加开心
大家都不说谎其实也蛮好
我是那种可以让人打的人吗?
所有动图在微博上。
【E1】喜欢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的同学应该会觉得这部剧的某些台词挺有趣的。
这种教科书版的台词模式是日剧很擅长的,也是我喜欢的。
里面的很多台词说得深得我心。
看日剧会觉得感动亲切,很多时候是因为我自觉日剧是理解我的,比我身边的任何人都要更深层地理解我。
而我们能达到一致和共鸣,那种找到同类的归属感。
此剧的片头曲MV怎么和《不好意思,我们明天要结婚》的结尾曲MV一个样式啊?!!!
这是一部集心理、推理为一体的侦探悬疑类日剧。
“该剧原案的书籍,是将心理学权威 ——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 “如果拥有不怕被他人所讨厌的勇气的话,就能够从烦恼中解放出来” 这样的理论,以对话形式而展开浅显易懂的解说的作品《被讨厌的勇气》。
此次,该剧将原著改编成刑警剧,以由香里奈饰演的单干刑警兰子等人来展现 “个人心理学” 的形式,来介绍 “个人心理学” 的理论。
与兰子组成搭档、身为 “不想被讨厌的男人” 的后辈刑警青山由加藤成亮饰演,协助搜查的心理学教授、作为 “什么事都知道的男人” 而登场的大文字由椎名桔平饰演。
”熟悉日本文化的人,大多会对日本人的自省态度和替他人着想的心理非常赞赏。
但此剧就用西方心理学权威阿德勒的代表理论进行了反思,展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西方的直接和表里如一 vs. 东方的委婉和顾全大局;西方的个人主义至上 vs. 东方的集体利益至上等,便是两种代表性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矛盾来源,孰优孰劣?
青山:“完全无法理解。
那个人太没有社会常识了。
可能是想通过惹对方不愉快来获得喜悦的施虐狂?
如何才能与那个人和睦相处?
”大文字:“井水常年保持着一定的温度,大约18度左右。
但是冬天喝下去会感到温暖,夏天喝下去会感到凉爽。
所有的人类都活在主观之中。
只要改变自己的看法,世界就会改变。
从那一瞬间开始,人就能获得重生。
世界简单得令人惊奇。
但是,人总是用自己赋予的看法和想法,主观地将事物复杂化。
明明自己的人生只有自己可以主宰。
你现在最需要知道的重要道理,就是被讨厌的勇气。
虽然我是犯罪心理学出身,但是关于心理学其他的领域我也有涉及。
关于人应该怎么做才能获得幸福的这一课题,其中的某些内容也给了我不少的启发。
关于个体心理学,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奥地利出身的精神病学家。
他所创立的全新心理学理论便是个体心理学。
他不仅确立了个体心理这一独立理论,而且给之后的众多人生哲学以及自我启发理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一切烦恼皆来自于人际关系,这是个体心理学的根本思想。
如果这个世界不存在他人的话,一切烦恼也会随之消失。
” 青山:“这有点极端了吧?
与他人无关的个人苦恼也有很多啊。
”大文字:“有的。
但无论是什么烦恼,都必然会受到他人的影响,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
我个人认为这个想法运用到犯罪心理学上也是可以说通的。
一切犯罪皆来自于人际关系的烦恼。
无论什么罪犯,都不会因为单纯想做坏事就着手去实施。
无论怎样的恶性案件,对于罪犯来说,都会有一个应有的理由。
也就是罪犯所认为的『善』。
” 兰子:“大家怎么看我是大家的事,不是我的课题。
为什么(要听周围人的意见)?
(为了和周围的人更好地相处)。
我不是为了别人而活的。
(你这样做自己满足了,但是给周围的人带来了麻烦。
)我不会在意别人的眼光而选择让自己感觉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你真是不懂变通。
为什么啊?
)我不想对别人、也不想对自己撒谎。
我最痛恨撒谎。
” 大文字:“根据案发现场的特征,可以将罪犯分为秩序型和无秩序型两种。
”大文字:“活在这个世上,努力做到不被别人讨厌。
这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
因为你只需要伪装自己、去妥协、去放弃就可以了。
但是,明知会被人讨厌却还是要坚持自己的人生道路,这是很难做到的。
直面自己的内心,不在乎他们的眼光,绝不会编造谎言。
这样的活法估计很多人连一天都坚持不下去。
但是阿德勒告诉我们,必须要有实践这种人生的勇气,这也是让人获得幸福的勇气。
个体心理学是一种关于勇气的心理学。
虽然她是我的学生,但是我什么也没有教她。
因为她天生就掌握了阿德勒的思考方式。
她就是一个天生的阿德勒。
” (这句台词说得我[泪][泪][泪],椎名叔你再年轻点,我就嫁你啦!
)——————————————————————————————————【E2】有些理论我还没有考证过,有些理论我并不十分赞同、或完全理解。
不过先记录下台词:青山:“虽然我可能还不成熟,但总有些事可以说,有些不可以说吧?
”大文字:“你知道为什么你现在冲我发火吗?
你是为了大声说话而生气的。
作为手段,你捏造了生气这一种感情。
为了更简单地让不反抗的我屈服,你使用了生气这一种感情。
感情是一种可收可放的道具。
对于不相关的人你马上恢复了礼貌的应对。
你是可以自由地控制怒气的。
所谓感情,是为了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
每个人都是为了某个目的而活,这是阿德勒所倡导的目的论。
”大文字:“假如有一个男子几十年都闭门不出,你认为他为什么闭门不出?
一般都会以为(是被他人欺负了、与他人人际关系不合等),然而阿德勒却否定了这一观点。
阿德勒是这么说的,一切经验的来源都不是因为自身的成功或失败,而是人们在经验中找出了达成目的的手段而已。
也就是说,那个闭门不出的男子先有了不想出去这个目的,之后才制造出了不安和恐惧的情绪。
否则那些人际交往有问题的人不是都应该要闭门不出吗?
要是一直闭门不出的话,父母会担心。
他就可以集父母的关注于一身,还能得到父母小心翼翼的照料,成为一个特别的存在。
他在达成自己所定下的目的。
人们虽然经常满腹牢骚,但仍然觉得现在的我更轻松和令人安心。
虽有抱怨却不想改变的人们。。。
” 青山:“想要改变需要勇气、改变自己也并不轻松,所以人们为了不改变自己而找着理由,不断地逃避着。
” [good][good][good]——————————————————————————————————【E3】手机里拍的风景照真好看!
这是一部光从台词就可以学到浅薄心理学知识的日剧。
希望大家看了之后都能找到幸福的勇气。
【如何获得幸福】的主题依次是:第一集:(对自己和他人)真实面对人生的勇气。
第二集:(不逃避现实)改变不满抱怨的勇气。
第三集:(追求理想自我、抛却劣等和自卑感、不与他人比较)专注自我成长的勇气。
【一】大文字:“只有你自己才会在意自己的脸。
意思就是,人生并非与他人的竞争。
” 【二】大文字:“一旦意识到竞争或胜负,就势必会产生自卑感。
不,我并不是在否定自卑感本身(不是说人不可以有自卑感)。
健全的自卑感,并非来自与他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我们都不一样,性别、年龄、知识、经验。
世上不存在完全一样的人。
不过,我们虽然各有不同,但都是互相平等的。
” 青木:“那只是人生赢家的论调而已吧?!
应该也会有明显不如别人,抱有各种自卑的人吧?
”大文字:“阿德勒所指出的问题就是这点。
竞争伴随着胜负,会经常意识到别人。
为了不成为败者,就必须一直获胜。
处于竞争之中的人内心一刻都不得安宁。
不过,其实别人并没有想象当中那么在意你。
” 【三】大文字:“关于竞争,我希望你不要误会这一点。
阿德勒认同对于希望自己进步的、对优越性的追求是人们的普遍欲求。
不是(踩着别人的肩膀,从而得到晋升的追求)。
对优越性的追求,是指自己向前迈进一步。
而不是,要高人一等的竞争意识。
也就是,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行进步就好。
” 【四】“没想到一个人玩国际象棋会这么有趣,有另一个自己在身旁、客观地观察这个自己现在的想法。
” 【五】女高中生:“其实我最讨厌读书了,想和朋友们一起玩。
但是妈妈说她为了我是如此努力,我怎么能这么想呢?
妈妈才不是为了我好,她只是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在了我的身上而已。
所以,我被她吸引因为觉得她能理解自己。
” 庵堂:“这是你软弱的地方,结果你还是没有离开妈妈的勇气。
你之所以反抗你妈妈,是因为你想被她认同罢了。
真正自立的人是不会反抗的。
” 【六】青木:“那个人(庵堂)有的时候话只说一半。
从今往后,你只要选择一条专属于自己的道路,并在那条路上不断前进就好。
” 【七】青木:“确实从这次的案件中,我学到了要从竞争中脱身、并追求理想自己的重要性。
但是就算教授您和我说别去竞争了、快把自卑感丢掉,能学以致用的只有庵堂一个人。
我这样的凡人、普通人,就算您让我更加努力,也不过是隔靴搔痒罢了。
这只是唯心主义的建议吧。
” 大文字:“也就是说,你希望我提示给你具体的方法,对吧?
那么下回就展开关于自由的辩论吧。
请你好好想想,自由到底是什么?
” ————————————————————————————————————【E5】这真的是一部依靠部分台词就能得到治愈的日剧。
阿德勒 Alfred Adler(1870 - 1937)关于如何幸福的心理学说值得研讨。
大文字:“她在实践阿德勒所主张的课题分离理论。
比如说,有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不听课、不做作业、甚至连教科书都放在学校回家。
如果你是家长的话,你会怎么做?
”青木:“我会说教他,要为了未来好好学习!
” 大文字:“那么学习又是谁的课题呢?
”青木:“那当然是孩子的课题。
” 大文字:“面对孩子的课题,家长命令他们去学习。
就是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这么一来就无法避免冲突。
我们必须把自己和他人的课题分离开来,不干涉他人的课题,仅此而已。
” 青木:“这。。。
不对吧?
为了孩子的未来,督促他们进行最起码的学习,难道这不是家长的课题吗?
” 大文字:“的确,世间的父母经常会使用『我是为你好』之类的话。
可实际上,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目的、面子、或者支配欲望。
正是因为洞察了这种谎言与欺骗,孩子才会叛逆。
” 青木:“那言下之意就是放任不管吗?
” 大文字:“我并没有说放任不管。
只要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课题,而我们随时准备给予帮助。
之后,只要在一旁看着就好。
无法割舍掉别人的课题,继而把自己的希望强加于人的话,有时候会酿成悲剧。
” 大文字:“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是喝不喝水便是马自己的事。
也就是说,不需要无视当事人意愿的援助。
庵堂是不会有问题的,她并不在乎别人会如何看待自己。
阿德勒曾经这样说过,不对自己的人生说谎,直面自身课题的勇气和力量是非常必要的。
” 庵堂:“我明确地否定你们之间的友情。
你认为对于美沙来说自己是必要的,擅自介入了美沙的课题。
这不是从现在才开始的,你从以前就一直随随便便伸出援手,从而剥夺了美沙自己站起来直面课题的勇气。
用受伤的脚活下去不是你的人生课题。
就算是你让她受了伤而觉得亏欠她,你也不应该介入他人人生的课题。
你不是想拯救美沙,而是想通过拯救美沙来拯救自己。
你想抹去自己的负罪感,真正的目的是让自己被原谅。
” 大文字:“最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知识),而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不要利用知识做坏事)。
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而已。
”————————————————————————————————————【E4 —— 碎想和台词】1. 某种意义上,艺术鉴赏也属于一种很主观的评判。
2. 这又是一个关于继承者的故事,只不过有些悲伤。
两个不同的继承者,一个不得不放弃自己热爱的梦想去为家族的使命而生存,抹杀并隐没自己的个性,不允许独立个体的存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以家族的利益和名望为先;另一个想要逃离家族的影响、声名、和援助,撇除一切与家族有关的标签和痕迹,完全地凭靠自己独立的打拼而获得世人的认可。
两人都没有获得自由,也都生活地不幸福。
前者总是在梦想和责任间煎熬,后者却选择背井离乡远离家族。
他们都在逃避,想要得到家族的认同,所以前者没有勇气专注梦想;后者永远不敢轻易回家。
想要得到自由的话,就必须清楚并坚持自己内心真正想要成就的。
完全地掌舵自己的人生,不在乎外界的褒贬评判、支援或阻挠,才能滋生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大文字:“对你来说自由是什么?
”青木:“可以说是永恒的单恋吧。
很憧憬,但是得不到。
不是有叫束缚的东西吗?
不管在哪里做什么,都有各种人际关系。
” 大文字:“为什么人际关系会夺走自由呢?
” 青木:“因为如果什么事情都随心所欲的话,会被人讨厌的,就像她一样。
” 大文字:“她是不在乎被讨厌的。
自由就是被他人讨厌。
” 青木:“你是说为了追求自由而不惜被人讨厌吗?
”大文字:“我是说不要害怕被人讨厌。
” 青木:“这。。。
大概做不到吧?
”大文字:“被讨厌确实很痛苦。
但是不被任何人讨厌的生活方式,极其不自由,同时也是不可能的。
” 青木:“每一个人都不想被人讨厌,甚至可以说是想得到他人认可的生物吧?
也就是追求认可的欲望。
”大文字:“阿德勒否定追求他人的认可。
他认为没有必要被他人认可。
” 青木:“这不太可能把。
不管是谁,看见信息已读都会感到不安,没人给自己点赞都会觉得空虚。
” 大文字:“那受害者如果没有感谢你,你就没必要抓捕犯人了吗?
” 青木:“是我的工作,所以要抓。
但实话说,还是希望被感谢。
” 大文字:“这就是认可欲望的危险之处。
我们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着的。
”青木:“我的哥哥文武全才,很听父母的话。
认真刻苦,非常完美。
和他正相反,我。。。
我在成长中充满了自卑,不管做什么都赢不了哥哥,也得不到父母的认同。
在那之后我想了很多。
的确为了得到感谢而做事是不对的,但是想得到认可的心情总是没错的吧。
” 大文字:“不对,那也是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而活着。
深入点说,就是活在别人的人生里。
活着只要考虑自己的事情就好了。
” 青木:“你是说自私地活着吗?
” 大文字:“不是。
如果自己不为了自己的人生而活下去,那到底谁会为了自己而活下去呢?
这就是犹太教的教义,和阿德勒的想法想通。
这种行为方式可能不会得到认可。
但是如果不付出这种不被认可的代价,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
也就是说,无法得到自由。
不惧怕非议、自由地活着。
” 青木:“你想逃离作为狸穴家女儿的这个身份,对吧?
但你想逃离的这个想法本身,不就正是你被这个家所束缚住的证据吗?
你要是真想变得自由的话,他人怎么看你,你不去在意不就可以了吗?
” 庵堂:“面对自己人生结局的只有自己而已。
” ————————————————————————————————————
自由就是被他人讨厌不害怕被讨厌阿德勒:不要为了满足他人的认可和期待而活着,活别人的人生。
为什么为了自己而活下去会被认为是自私的呢?
如果自己不为了自己的人生而活下去,那到底谁会为了自己而活下去?
这种行为方式可能不会得到认可,但是如果不付出这种不被认可的代价,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
也就是说:无法得到自由。
不惧怕被非议,自由的活着。
2019年第27部。
这是一部日剧,共11集,每一集扎扎实实1小时。
因为我个人是正面管教讲师,它就是以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为基础的,所以对于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不论是书还是剧集。
都不排斥,看看。
也是为了自己能更好的理解他的核心理念。
作为一部刑侦剧,它可能并没有我们看到的经典剧有非常强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过程,甚至在剧中主角光环也略重。
但作为一部阐述心理学的剧集来说还是很喜欢的。
能结合剧情和心理学知识把犯罪人的心理剖析出来,既然观众能理解和读懂其中的心理变化,又能让整个剧情丰满连贯……讲真,我个人认为不论是编剧,还是导演,都能非常好的理解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才能把这部剧拍出来。
勇敢做自己,拥有被人讨厌的勇气,课题分离,命运共同体,心怀感恩和爱……这些似乎矛盾,却又被链接在一起。
我很喜欢剧集中教授的讲解,总能把有点难懂的理念,讲述的清晰明了,再配上剧情,就能更懂一些。
大概是我需要二刷的剧集呢。
如果你也喜欢心理学,那安利给你哦。
怎么说呢,作为破案片没什么可看的,但是饿了很久的人,还请干了这碗鸡汤补补吧。
这种自我探索式的课题,对心灵成长有益。
1.如果不为自己的人生思考,没有人会考虑你的想法。
2.不要深度参与别人的课题。
3.人类的一切烦恼源于人际关系。
4.全心信赖一个人,才能建立有深度的关系5.活在当下。
电视剧讲了什么并不重要,看完这部剧让我意识到,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请从今天开始。
因为是看了书才找到的日剧,书本来是本心理学对话书籍,讲述人生课题的哲学书籍。
电视剧改编成了悬疑剧,增加了看点也相对不那么枯燥了。
是不错的,我也才看了两集左右,感觉女主的人设似乎和自己理解的被讨厌的勇气不太一样。
一开始女主就当着很多年轻妈妈的面排队买熊孩子想吃的最后一块的蛋糕,似乎一来就强调要有被人讨厌的勇气做自己想做的事。
就抢蛋糕这件事来讲,无可厚非跟目前国内提倡的不要道德绑架别人一个道理。
但后面女主开始调查杀人案就有点不对头了,男主是一个新人跟女主搭档调查,女主各种不顾及上司和同事的话,又是擅自调查又是各种装逼现场推翻同事的推理。
这就是被讨厌的勇气吗?
就给人的感觉我是主角,我完全可以不顾别人怎么样,四处装逼我行我素,而且每次自己主角光环护身,自己推翻别人的东西,而且自己每次都还是正确的。
感觉主角大摇大摆的在告诉观众,整个故事都是我编的我说什么都是对的。
那这么一来,如此开挂的状态,怎么来阐述主题被讨厌的勇气了?
这还需要勇气吗?
你什么都是对的了,都没有被打脸的感觉,谈什么勇气?
现实生活中你我需要的被讨厌的勇气,不是大胆给上司提自己想法然后没有一个行的通或者漏洞百出被各种啪啪打脸后还能有继续改进,学习勇气吗?
不是面对真实的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性格后坦然接受并加以改进的勇气吗?
不是面对别人闲言碎语后能正确理解自己的对错,不顾及别人的打击和语言责骂的勇气吗?
亦或者最直接就买蛋糕那个事儿而言,我正好也排队想买这最后一个蛋糕,我当然可以买我排在前面,我于情于理都没道理让你,但是我就不能起个好心让服务员切成两半分给那个小菇凉一点吗?
难道这样的被讨厌的勇气不是更真实和美好吗?
也难怪这部剧只有6.9的评分虽然改编自同名书,但似乎没能抓住书的精髓。
个人理解如此。
【前言:做这篇记录,主要是为了记录每一集里的阿德勒心理学理论知识点,顺便也写一下分集剧情,剧情是本人自行进行梗概,语文水平有限,可能概括的不好,仅供参考】第一集:【★知识点:所有的人类都是活在主观中,只要改变自己的看法世界就会改变。
一切烦恼来自人际关系。
犯罪动机就是罪犯眼中的善(正义)。
一切犯罪来自对人际关系的烦恼。
你的不幸福感是自己的不愿改变造成的。
】剧情:某伪阔太太利用一位杂志模特的名人效应来推动自己推销减肥茶,因为有两位新生代女优抢了这位女模特的风头,伪阔太太就先后杀死了这两位女优。
然而这位女模特受到了警方的怀疑,并被媒体报道,名誉受损。
伪阔太太恨铁不成钢,恼羞成怒,杀了这个女模特。
第二集:【★知识点:“你是为了大声说话而发怒的,作为其手段,你捏造了生气的情感,为了更简单地让不反抗的对方屈服”,感情是一种可收可放的工具,感情只是为了达成目的的手段,每个人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目的论:一切经验都不是因为自身的成功或者失败,而是人们在经验中找出了达成目的的手段。
虽然人们满腹牢骚,但是仍然觉得现在的自己更加轻松,安心。
】剧情:某公司职员的女友受到上司欺凌(被夺取了其研发成果)而在公司会议室自杀,其同事男友一年后于同一个地方用奖杯底座砸死该上司,并把他推下楼,伪装成自杀。
第三集:【★知识点:一旦意识到竞争或者胜负,就势必产生自卑感,好的自卑感不应该是来自与他人的比较,而是应该来自于与自己理想中的自己相比,不必踩着别人的肩膀向上爬,只是在自己的前进的道路上往前迈出一步。
别人没有你以为的那么在意你】剧情:在学生中拥有高人气的女教师曾经因为嫉妒在学业、事业、爱情上顺风顺水,胜于自己的女同事而主动勾引自己的同事的未婚夫,后来假装亲切的获取了年级第一的女生的信任并试图把她当成另一个自己培养但最终还是因为自卑感产生了嫉妒心理,她用小号在网上骂这个女生,被这个女生知道,女生离家出走。
女生的母亲认为是这位女老师带坏了自己的女儿,上门要个说法,被老师嘲讽后恼羞成怒用水果刀刺死了女老师。
第四集:【★知识点:自由就是不要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被任何人讨厌的生活极不自由,同时也是不可能的,阿德勒否定追求他人的认可,他认为没有必要被他人认可,我们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着的。
只要考虑自己的事情活着就好了,如果自己不为了自己的人生而活,到底谁会为了自己的生活而活——犹太教教义中的格言,也和阿德勒的想法相同。
不惧怕非议,自由的活着。
】剧情:国会议员在同一个晚上连续被自己的儿子、女儿的叛逆言论激怒,心脏病发,女儿见死不救,老头去世。
第五集:【★知识点:课题分离论:面对孩子的课题,家长命令他们去学习,就是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这样一来就无法避免冲突。
因此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的观点出发,将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不干涉别人的课题。
家长总是以“我是为你好”的理由干涉孩子的生活,学习,实际上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目的、面子、支配欲望,正是因为洞察了这种谎言、欺骗,孩子才会叛逆。
“这是孩子你自己的课题,但我随时可以给你帮助。
”,之后,在一旁看着就行。
无法割舍掉别人的课题,继而把自己的希望强加于人的话,有时候会酿成悲剧。
】剧情:小学时代,女孩A和女孩B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然而有一次两人在追逐打闹时,女孩B从楼梯上摔了下去,导致脚留下了终身残疾,女孩A因此感到非常自责,从此她就过于热衷地照顾女孩B,把女孩B当成自己的分身一般照顾。
大学时代,女A的男友和A分手后与B交往,男友不喜欢A与B的友情,于是两人开始假装关系不和,实则依然关系密切。
B和男友结婚后当了家庭主妇,被丈夫嫌弃,经常受到丈夫的言语攻击,她本以为怀孕后会改善,却在被丈夫的推搡间流产。
B感到十分悲愤,想杀死丈夫,于是她打电话给A,让A协助她实施杀夫计划,她知道A无法拒绝她。
B用刀刺死了丈夫,A协助她转移尸体,伪装现场,摆脱嫌疑。
犯罪心理学和法医学知识:【过度杀伤(泄愤式杀人):发动必要程度以上的攻击。
女性如果发动过度杀伤一般是情感纠葛,为了在刺杀时看到对方痛苦的表情,而从正面攻击。
】【推测时间会因为给尸体加温而延后(例如开空调)】【大量出血的时候,尸斑较难出现】第六集:【★知识点:阿德勒将相信分为信用和信赖,假如你要向银行贷款,需要担保,也就附带条件才能借到钱,这是信用;而与此相对应,信赖是相信他人时不用附带任何条件,无条件的信任他人,就算存在被骗的可能,也选择了相信。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建立在信赖之上的,正因为无条件的相信对方,才能建立起深厚的情谊,你自己决定背不背叛的是你的课题,而别人决定背不背叛是别人的课题,如果被背叛了会难过,伤心难过的时候就尽情的伤心难过,你只需要考虑,我该怎么做就行了,无条件的信赖是搞好人际关系的手段,如果你并不想和对方搞好关系,也完全可以剪短关系,人们的烦恼都来自人际交往,同时,快乐也来自人际交往,无论是否会被背叛,只要有了与人建立深厚情谊的勇气,人生就会变得充实。
相信正在信任着别人的自己,才是你的课题。
】剧情:法医相马医生的前男友现在是一家健身房的教练,他给其中的一位家庭主妇做上门一对一教练,主妇的律师丈夫怀疑妻子和教练有一腿,对妻子施以家暴,主妇找教练求助,教练在安抚主妇时,一路跟踪着主妇的律师丈夫怒不可遏,用石头敲击教练头部,并把他按压在河水里溺死后抛尸到河水上游,伪装现场,假装是他不慎落水溺亡的。
第七集:【★知识点:只拥有被讨厌的勇气是不够的,这毕竟只是一个出发点,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另有其他,是共同体感觉。
家庭、学校、职场是共同体,这个国家、世界也是共同体,甚至整个宇宙都是共同体。
所有的他人,都是和我同属于一个共同体的伙伴,因为被伙伴环绕着,所以我才能站在这里,这里有我的容身之处,我也应该为他人做出贡献。
被别人怎么看没关系,重要是自己能够的的确确感受到自己在为他人做着贡献。
】剧情:公安失物招领处的退休员工退休后感觉自己完全不受人重视了,失去了生活的价值,他看到报纸上刊登了表彰庵堂兰子警官的文章,他心生妒意,于是来到公安局自导自演了一场虚张声势的炸弹事件,最终被庵堂兰子破解。
第八集:【★知识点:犯人故意在犯罪现场留下了自己的痕迹,这是阿德勒心理学中所说的“唤起注意”,也就是吸引他人注意,脱离平凡的状态,成为特别的存在。
通过杀人,来变得特别坏,本来,不论是学习还是运动,我们要想拿出一些成果,都需要一定的努力,如果通过正常的不懈努力,拿出好结果,让周围的人认同自己,这没有任何问题,但有些人懒得努力,他们想要更加省事地,让别人认同自己,这时他们就会放弃变得特别优秀,而想要通过变得特别坏来吸引他人的注意,阿德勒称之为“追求轻松的优越性”。
为什么一定要吸引他人的注意呢?
很多人不甘平庸,阿德勒所重视的就是“甘于平庸的勇气”。
拒绝平庸的人,大多数都把平庸当做无能的表现,同一个项目冲刺金牌的人之中能够获得金牌的只有一个人,那么其他没有获得金牌的人都是失败者吗?
一定要使得自己变得与众不同的这种生活方式,其实否定了金牌以外的一切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阿德勒认为,我们应该活在当下,就算偏离了计划中的道路走上了别的道路,只要当下的生活很充实就够了,不管过去发生过什么,都与当下的你毫无关系,至于未来会发生什么,也不是你当下需要思考的课题。
不沉湎于过去,也不惧怕未来,即使平庸无奇,只要活在当下就够了。
】剧情:15年前一中学少年被误入歧途的不良少年团伙同伴用棒球棒打死,其弟弟在匿名人士的指引下执行了杀死现出狱了的两位当年参与了此事件的罪犯的复仇计划,庵堂兰子的弟弟悠真也被牵涉其中。
而这次的案件也与当年庵堂兰子被绑架以及其父亲的失踪有关。
第九集:【★知识点:如果不走出过去的阴霾,今后将一直生活在孤独里,阿德勒不赞同心理阴影对人的控制。
】剧情:青山警官被大文字老师的学生土方刺伤,另一个叫近藤的人也被土方刺死,而这个近藤与土方正是18年前参与绑架了庵堂兰子警官的罪犯,庵堂兰子自作聪明的独自去抓捕土方,却反被土方捉住,带往了18年前囚禁她的地方,而土方的幕后主使的矛头指向了大文字老师。
第十集:【★知识点:按照阿德勒的目的论,人们经常会在生活中篡改自己的过去,将不符合自己目的的记忆封存起来,只保留能达成自己目的的记忆,一边梗概事实所赋予的意义一边生活。
】剧情:原来18年前的绑架案的幕后主使是平日里总念叨着自己的老婆的,神神叨叨的鉴证课的梶准。
当年一起抢劫杀人案定罪结案后,梶准找到了可以使得案件翻盘的关键性证据——一把上面有被害人血迹和凶手指纹的匕首,梶准想为被误判的“凶手”昭雪,然而却遭到了上级的阻止,他企图用绑架庵堂警官的女儿庵堂兰子的方式和上级提出交涉,然而最终还是无果。
3年后,庵堂警官查出了绑架案的真相,但他矢口否认存在误判,梶准激愤下勒死庵堂警官。
庵堂兰子与梶准对质,最终梶准认罪伏法。
法医学知识【在离对方极近距离开枪,枪口喷出的高温气体温度可达上千度,会在对方皮肤上留下黑色的烧焦痕迹,枪手衣服上也会留下少量火药。
】
虽说是个推理剧,但是我对里面的哲学观点更有兴趣。
「自由就是被他人讨厌,不被任何人讨厌的生活,极其不自由,同时也不可能」……很多观点醍醐灌顶。
一开始我甚至一天只舍得看一集,就是小时候拿到特别喜欢的糖果🍬只舍得一天吃一颗的感觉,手心攥的直发汗。
感谢作者✊✊不过只对哲学感兴趣的,对推理无感的,后面三集就不推荐了想要小伙伴可以私信我,可以给你们发百度云学日语的小伙伴也跟友好,因为是双字幕,而且对话很日常。
编剧用悬疑剧的方式来讲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和岸见一郎写的《被讨厌的勇气》。
第一个案件参考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一个人为了掩饰自卑,会利用自己的不幸变的与众不同凶手的目标变成了炫耀自己的不幸把自己说成是轻信了她的可怜人人的烦恼不幸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阿德勒的“如果拥有不怕被他人所讨厌的勇气的话,就能够从烦恼中解放出来”简单的例子就是拼单,公司有人要网购拼单正好缺一个人,他们来找你凑单怎么办我是一口回绝,我干嘛用自己的钱买自己不需要不喜欢的东西大部分人应该是不好意思回绝同事,只好勉强买了。
但是,以后你休想摆脱被凑数的命运工作中生活中比比皆是这种拒绝别人的勇气
不怕被别人讨厌的勇气做自己的勇气难不难非常难随波逐流总是容易的做自己有多难没实践过的人无法体会
人应该怎么做才能获得幸福就是被讨厌的勇气性格决定命运有些人天生就掌握了这种思考方式而有些人无论怎样都是个唯唯诺诺 跟随他人的人但只要真的开心不要为了这些烦恼有些人为什么会抑郁让我们勇敢的做自己让我们学习被讨厌的勇气让自己生活的幸福开心做个他人眼中无心无肺的人
生气是什么原因呢?是为了让人屈服而生气。
换个人进来,立马变成礼貌的人了。
所以,领导有时间对着下属PUA生气等等,就是为了让屈服吧?所以,平时大人对着小孩鸡娃,也是为了让小孩就大人的意思屈服吧?再所以,平时小孩对着我们生气或对着别的小朋友生气,也都是为了让我们或别的小朋友屈服吧?那应该怎么应对或化解呢?真的越来越有兴趣看下去了。
心理咨询师:谁的心理还没点病呢!心理咨询比看书有效!
尴尬
弱鸡,弃
加藤先生真的·非常·可爱!以及演技进步了超·多!香里奈看起来好消瘦……还没有看书光看电视剧人设还不能全面理解女主,但是第一集说的话都很棒啊!!(开头对熊孩子那里简直了!想吃草莓蛋糕呜呜呜!)第二遍的时候就开始狂截图了哈哈。期待之后的发展!
很喜欢片头每集都不会跳过,樱田桑的帅照就出自片头!整个套路非常名侦探柯南,结尾有点故弄玄虚,总体还不错。(心理学果然出变态啊)
从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出发,细细的教你如何培养“被讨厌的勇气”,是一次挺好的心理教育。推荐。第八九集有点扯,幸好第十集非常有震撼力。四星。
浮夸啊
颜崩坏了,演技也很生硬。
这部是心理学书籍改编的,本来就不是重推理的剧,肯定不会认真给你推理啊
没看完,很普通呢,套路不要太明显
莫非我是所有日剧饭里唯一一个看过法医秦明的?感觉剧情走向神一致,坐等最后一集,如果boss真的是大文字,真得纠结一下是谁抄谁了!⁄(⁄ ⁄ ⁄ω⁄ ⁄ ⁄)⁄
前面还算有看点,后面又故弄玄虚,最后揭开真相也难自圆其说,椎名桔平是亮点~
一集弃,鸡汤水平太低咽不下去
心理学理论是亮点(๑•̀ㅂ•́)و✧香里奈好帅哦~
弃剧…
太强行了
推理形同虚设。主打的心理知识也很快餐化。去年的秋冬剧整体都挺疲软。
又是结局稀烂 伪圣母病的凶手 并且好像是政治正确一般顺手批判日本的警察制度 虽然能批判官方很带感啊 但这批判空洞无物不知道在说些什么 套路感也很严重 说实话这种套路第一个可以说是有个性 再多就烂了
以刑侦剧来说,推理是近几年日剧一贯的弱,犯人的逻辑感人。如果从一般的剧情片类型来看,原著想表达的“直面自我逃离他人地狱”的观点在剧中变成了一种微妙的ky。现实意义上来说强者和弱者在获得被讨厌的勇气后所处的境遇是完全不同的233。不过对于日本而言这剧的启发意义还是挺强的
看了以后想读阿德勒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