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短片是某种意义上的天才之作,它把人们内心隐约一直想说却说不出来的东西,以一种简单直接的方式说出来,或者应该说是“吐出来”,在你眼前爆炸。
无论你是什么肤色,本质上都只是人,歧视只是人们自己加诸的桎梏,这点大家已经看得很明白,我就不多说了。
我关注的是克里斯蒂,也就是那个白人小男孩的母亲,因为她代表的是大多数人。
正如我们,往往只是在新闻里、电视上、手机里看到黑人与白人之间爆发的种族冲突,很少亲身去参与这样的暴力冲突;短片中的克里斯蒂也是一样,她旁观了整个事件,几乎没有采取任何与暴力相关的举动,但实际上,她是在助纣为虐。
就像沉默的大多数一样。
克里斯蒂很爱她的儿子,一直很想保护他,在他父亲试图让他射击西瓜时,在他们饭后讨论到“冲浪”时,都能看出她的不安与保护欲,但她有没有阻止他们的行为呢?
没有。
虽然她看到孩子拿枪时很不安,虽然她在听到儿子问能不能冲浪时直接说了不能,但最后男孩都跟随父亲做了这样的事情。
尽管她试着阻止过,尽管父亲可能是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带儿子去“冲浪”,但她在事后也并没有批判或者惩罚他们做出了这样的危险举动,让儿子意识到不该这样做了。
克里斯蒂为什么这样纵容他们呢?
因为她得到了好处。
在儿子开枪射击西瓜后,她得到了美元作为回报,这点回报带来的快乐压下了她心中对于儿子开枪的不安;在儿子与伴侣讨论是否需要冲浪时,她虽然立马说了不许,但在儿子表现出沮丧并且立即看向父亲,伴侣也表示出隐约的不悦和要求时,她就做了隐形的让步,要求他们二人收拾碗筷,作为冲浪叛逆的补偿,也就是默认了他们可以去冲浪,在儿子冲浪后还表扬了他。
儿子因此看到了什么呢?
“妈妈不许我做很多事情,但实际上爸爸允许了我就可以做,并且做了之后妈妈其实也很高兴,所以妈妈说的话可以不听,爸爸说的话才作数,爸爸做的事情才是正确的。
在爸爸对黑人出言不逊时,我虽然很不安,但爸爸怎么可能是错的呢?
妈妈虽然试图阻止爸爸冲过去,但妈妈说的和做的都是无用的,所以我还是学习和相信爸爸吧。
”这就间接导致了父亲的死亡。
直接导致他死亡的,是他自己。
是他教的儿子开枪,是他教的儿子仇恨黑人。
他是那个放纵儿子犯罪的人,她则是那个纵容儿子犯罪之人。
如果她当时及时阻止了伴侣教导儿子开枪,如果她在儿子冲浪后严格批评了他,并且严格命令他们不再在这样做,也许还有关禁闭或者扣零花钱这样的惩罚,那么儿子也许不会那么不把她的话当回事,也许他会在父亲闯入家中时听从母亲的话躲在床底,避免悲剧发生。
然而结局你们都看到了,他杀了他的父亲,因为父亲(曾经)的教唆与母亲(曾经)的纵容。
很多时候,沉默的大多数,其实就是在无声地纵容罪行,因为看似与我们无关,反对罪行看似无法给我们带来任何好处。
当我们在新闻评论区或平时的讨论中看到了仇恨言论却不反驳,在现实中目睹了恶行却不揭发不反抗,甚至还为那些发出仇恨言论的人点赞时,我们就是在纵容。
这样的纵容,会导致许多人认为恶行反而是对的,善行反而是错的;会导致在恶行即将发生时,没任何善意能够阻止它,没有任何人出来阻止它。
如果说黑人与白人之争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不够贴切,那么对于穆斯林的误解就普遍存在与我们身边了。
不管一个人信仰什么样的教派,ta本质上就是一个人,一个直立行走的哺乳动物,与我们的本质没有一点不同。
如果汉族人围上面纱,那么看起来也与穆斯林没什么不同。
正如汉族人中也有罪人,穆斯林中也有罪人,我们都不能以一部分人来概括所有人。
但“不能以偏概全”这个已经说得快把人嘴皮子磨破的简单道理,还是阻止不了国内甚嚣尘上的反穆言论,谈绿色变。
相关的新闻与话题讨论里,不乏激进之声,然而反驳他们的人却越来越少,一方面是因为支持他们的人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是认为因为与己无关,反驳他们对自己也没什么好处。
这不就是与克里斯蒂相似吗?
没有好处的事情平时不做,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就难了。
现在穆斯林是少数,谁知道哪天我们是不是少数呢?
谁知道我们会不会也在被“以偏概全”呢?
在互联网暴力普遍存在的当下,想要畅意直言,想要直抒己见,想要说出那逆耳的忠言,是多么难,又是多么有价值啊。
不要做沉默的大多数,因为那是在助纣为虐。
跟朋友@纽扣讨论了剧情之后,我的一个疑问解开了,补充在这里。
我的疑问是:为什么短片要以父亲给儿子理发作为切入点?
朋友回答:身体发肤,可能是因为头发和皮肤都属于身体吧。
这个回答点燃了我的思维火花。
是的,头发和肤色一样,都属于外表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变发型的效果虽然没有改变肤色那么极端,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改变了人们对这个人的印象。
父亲为儿子改变发型,也为下文父亲被迫改变肤色埋下伏笔。
双方印象的转变,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后果。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儿子的肤色是父亲与母亲共同给予的,但发型是父亲给予的,接受了符合父亲审美的外观,也意味着儿子完全按着父亲期望的道路发展,儿子口无遮拦反而受欢迎的玩笑与跟着汽车上的音乐一起合唱都证实了这一点。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父亲一手打造了自己的死亡。
还有,父亲选择亲自为儿子理发,一方面是体现父子间全然的信任和爱,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父亲的控制欲与排他心理。
他不仅有意无意地控制和安排儿子的命运走向,连儿子的发型和审美取向都必须在他的掌控之中。
这又凸显了一个问题:家锁。
家人的爱如果建立在彼此尊重对方自由和独立的前提上,就是安全的;如果是建立在牢牢的掌控和不对等关系上, 就变成了有害的家锁,想要把家人用爱牢牢缩在掌心中,然而这样往往有窒息的风险。
这点在中国父系社会也很容易找到共同点,掌控欲过于强势的爱,很可能埋藏危险的后果。
先从剃头讲起,父亲毕竟不是专业人士,如果手不够稳的话很可能会刮伤儿子的头皮,剃刀也未必经过妥帖的消毒,但出于掌控欲,他选择自己动手。
他们玩的冲浪游戏也很危险,更别提冲浪的过程中还要儿子举起手来表示加速,但父亲却全然自信、儿子盲目信赖、母亲阻止无效,甚至还在超市里和儿子用购物车玩赛车游戏,在父亲的掌控下,三人构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家锁,看似无比幸福,却无视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危。
家,锁住了幸福,却错误地建立在危险的悬崖上,摇摇欲坠,粉身碎骨。
可见任何控制、排斥、歧视,无论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上,都是危险且害人害己的。
因为回复我的评论大部分都与穆斯林有关,在进行了无数次循环往复的辩论后,我认为有必要把几个争议点直接在影评中总结出来,避免有感而发之人浪费力气发同样的内容。
争议点1.我见到的穆斯林跟你见到的不一样,我见到了暴力的穆斯林,所以我们应该反对他们。
回复:的确,可能在你见到的是暴力者,我见到的都是和平者,但这恰恰说明了穆斯林群体中存在着不一样的人群,不能以偏概全,以暴力者的行为作为理由否定这个群体和宗教。
争议点2.我知道有和平的穆斯林,我们还能成为朋友和平相处,但这不代表我们不应该警惕他们啊。
回复:谁都知道应该警惕暴力的人!
不管是汉族人还是穆斯林还是佛教徒,都可能出现暴力伤害他人之人!
这些人都应该警惕!
这还用你说吗?!
问题在于,为什么只强调要警惕穆斯林?
为什么要强调暴力者的穆斯林身份?!
暴力者同时也是一个人的儿子或女儿,那么为什么不强调要我们警惕全天下的孩子呢?!
因为你们恐惧的其实就是这个人的身份——“穆斯林”。
你们对这人可能有了解,但你们对这个信仰没有了解,不了解就是恐惧和排斥的起源,正如我们自然而然会对陌生人抱有警惕之心一样,一旦你了解了这个人,就会觉得没什么可怕的了,正如你如果跟他们成为了朋友,就会发现也没什么可怕的,不过就是一个人罢了,并不是什么可怕的宗教魔鬼。
我发言的重点在于,在大家都表现出了对穆斯林的恐惧和排斥时,我们应该发出的声音是理性和包容的;在大家强调暴力时,我们应该发出的声音是和平的。
在社交媒体上,每个人都在扮演这部短片中的角色,强调他人暴力的,叫嚣着以暴制暴的,是片中的白人父亲。
因为以暴制暴而受害,反过来用暴力报复的,是片中的纹身师们。
对于暴力袖手旁观的,是片中的克里斯蒂。
里面唯一缺少的角色是谁呢?
就是试图理性调和和解决问题的人,一直没有出现的警察也强调了这个身份的缺席。
如果你对穆斯林中的暴力者怀有恐惧,我完全理解并且认同反对暴力,但反对暴力的方式不应该是语言攻击,这相当于网络暴力,本质上也是在以暴制暴,像片子的结尾一样,不会有好结果。
我们需要成为的,就是这个调停者、问题解决者的身份。
在网络暴力事件发生时,我们阻止暴力,让施暴者得到惩罚,让无辜者不受牵连。
这意味着,强调穆斯林中和平者的身份而不是一昧强调暴力,组成穆斯林与汉族人的相互理解认同而非加剧隔阂。
在最后,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未来,你想看到的是无论什么人种都没有隔阂地在一起愉快生活,还是不同信仰和肤色的人群相互排斥和怒骂,永远争端不休,血流不止?
如果你选择前者,那么就选择理解和理性发声,多看看别人的优点,少谈一点别人的缺点,因为这些谈得已经够多了。
如果你选择后者,那我们没什么好谈的,因为我不打架。
我突然想起一个名字,中华人民共和国。
想在评论中痛斥穆斯林的人,你们还记得这个名字吗?
是共和国,不是共战国。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人们为了这个名字付出了战争和鲜血的代价,不是为了战争和内斗的延续,而是为了共和。
你们痛斥他人为的是什么呢?
——浅析短片《Skin》的主题意蕴 暴力的灼热,身份的卑微,生活在和平且安逸的世界仍旧无法选择尊严热切的生活,肤色的差异如同那抹不掉的纹身,注入的是永久无法消逝的歧视。
短片《Skin》是一个有始有终又耐人寻味的黑色寓言,一个含有些许猎奇色彩的复仇故事,其指涉首当其冲的还是老生常谈的种族歧视问题,一场白与黑的较量,充实内容的素材也涉猎了原生家庭的教育等美国主流社会的重大关切。
导演对这些社会现象艺术性的典型化处理流畅自如,令人拍案叫绝。
流转自如的镜头语言,富有深意的桩桩事件蛰伏着种族歧视的光影,言有尽而意无穷。
特写镜头下清澈如鉴的水抚润着特洛伊雪白的肤色,暗示着此片终究是以不同肤色的因牵引出蕴含种族问题的果。
此时的特洛伊纯洁无瑕,善良亲和。
而性格的扭转皆在父亲为其灌输扭曲的价值观,带他聚会枪击西瓜感到爽到无比,进行"速度与激情"般的冲浪而喜摘桂冠,丝毫不避讳的在其面前对黑人实施暴力,让一个认为花蛇本无毒性的男孩肆意成长为最后爆头"黑人"父亲劣迹斑斑的孩童。
这些看着不足为奇的行为都为结局的瞠目与不幸做了酝酿,也折射出对平等地位的呐喊。
面对对立肤色的侮辱,无声且有力的伪暴力是种族歧视与尊严的有效回击。
白色的牛奶肆无忌惮的泼洒在黑人父亲的脸上,目睹践踏无视父亲尊严的黑人男孩,实施了最无声的还击,但是植入皮肤深处的身心侮辱。
升格镜头下纹身机工作的各个环节与部件都进行着大特写,直逼眼球的是皮肤与纹身针的紧密接触,紧张,压抑且好奇满溢,这种纹身的过程被赋予了一种慢性仪式感,暴力的血腥在这里被悄无声息的消散。
而纹身后白人父亲的凄凉与不敢想象点燃了观众情感的火焰。
男孩在侮辱后没有选择与父亲般那样沉默,而是选择了以"暴"治暴。
"换肤"的创意深刻的揭示即肤色的差异所带来的种族歧视的真实写照,是对黑人尊严与地位的一种拥护。
短片短小精悍且蕴味浓郁,情节处理饱满,出人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
导演对美国主流社会存在的种族歧视等问题一针见血,怀有着一份坦然真诚的关切之情。
我们虽无法如变色龙般改变自己的肤色以避敌,求得一时的太平,但每个不用肤色的人都有在世平等生活和被对待的权利。
奥斯卡最佳短片获奖很合理:政治正确和天才编剧的双重加持,配合一流的拍导团队,在很短的篇幅里让观众迅速进入情绪并持续发现惊喜,足见功力。
先讲编剧,看完大赞编剧牛,叙事结构非常严谨,比如两个小孩先后看着父亲被绑架的呼应,白人小孩抱蛇和绑架黑人父亲后饭桌变色蛇的交谈呼应(也通过生活化镜头隐喻主题),还有白人小孩开头练枪和片尾枪击父亲等,并且呼应程度刚好,迎合大部分观众所在的观影层次,每次看到后应都会想起前呼继而深入思考其对主题深化的作用。
导演视听语言也一流,叙事节奏掌握非常好,看过的短片有一些了,很少见这样在15分钟内不急不拖沓丝滑完成叙事的,开头不突兀结尾也余音绕梁,恰到好处。
视听语言上印象深的是黑人为白人纹身是一系列特写和慢镜头交叉剪辑,配合音乐很有层次地推进观众情绪和悬疑程度,为后续反转做好足够的铺垫。
耐人寻味,这是观完《肤色》后最直观的感受。
短片使人不禁思考,片中一切悲剧的根源到底是为何物。
偏见,偏见异于误解,偏见是有可能先天即为形成不加思考而得出的产物。
误解就像短片中讲述的一样,白人父亲误解了黑人看他儿子的动机。
但是白人父亲却对黑人父亲不假思索进行辱骂,这就是偏见,美国社会当今依然存在并且严重的种族偏见和歧视。
偏见是经过周边环境影响而产生于人们的心中。
短片陈述的很明确,白人小孩和黑人小孩一样,最开始都是天真无邪的,认为周边的白人黑人跟自己没什么两样,但是经过耳濡目染他们会发现,周边黑人(白人)跟我们不一样,他们可能是人品顽劣的也有可能是教养极高的,但是人们都讲究第一印象,很多时候对于一个人的看法往往是最开始你对他的认识。
片中白人父亲是一位合格的父亲,他爱他的儿子,带他的儿子出去玩,也会保护他的孩子。
但是由于自身教育的缺乏,他的教育方式很糟糕,无论是从言语谈吐之间还是为人处世,充斥着暴力、歧视,这就为最后的悲惨的结局埋下了祸根。
同样的,黑人小孩也是如此,即便美国社会为白人所主导,但是由于白人父亲殴打他的父亲他随后也对染黑白人冷眼旁观。
短片极具现实意义,明确告诉人们种族之间的隔阂就由偏见开始,消除偏见最好的方式就是从小开始的教育。
如果白人父亲能在挑衅黑人之前的时候多思考一下,询问一下孩子情况,从小不对他进行暴力式的引导,那么最后他的儿子真的会开枪杀死自己的父亲吗?
同样,黑人父亲的朋友不会暴力还击,进而让白人小孩内心充斥着,黑人即代表危险的信号,毫不犹豫向黑皮肤的父亲开了枪。
偏见就是悲剧的开始,毕竟,没有一个悲剧比儿子杀死亲生父亲更悲惨的了
一个小细节:在孩子眼中"Snakes have colorful bodies,and they use that to warn predators that they are venomous."“蛇有彩色的身体,用来警告天敌它们是有毒的。
”"But in some places,they have bright colors,but they are not venomous,so that is to scare predators"hey,I'm venomous,so don't come towards me."But they are really not."“但在有些时候,它们也会有彩色的外表,但却是无毒的,是用来吓唬天敌的‘嘿,我是有毒的,别来惹我’但其实他们没有毒性。
”父亲总结为"The brighter the color,the more venomous"“颜色越鲜艳,毒性越强”导演特意安排这一段对话,是为了暗示:在这个孩子眼中,有些黑人的肤色只是用来警告自己不要靠近,但其实他们并没有恶意。
而在父亲的眼中,既然不能分辨出哪些是有毒的,哪些是无毒的,不如一棒子打死。
这是一部主要讨论种族歧视的社会现象的影片。
影片通过白人和黑人两个家庭的冲突和报复呈现了黑与白肤色的对立,白色人种与黑色人种的矛盾的主题意蕴。
影片运用耐人寻味的细节,光线色调的不同对比和镜头的拍摄手法彰显出导演的人文主义关怀――放下种族歧视,平等对待每个人。
细节结合隐喻蒙太奇埋下伏笔。
如在“理发”中,白人父亲是实施者,隐喻他对儿子暴力和种族歧视观念的输入,同时为他被纹身成“黑人”后,导致儿子误杀他的结局埋下伏笔。
再如在射击活动中,导演借隐喻蒙太奇的叙事手法,暗示西瓜为人的头部。
白人小孩用枪射击西瓜隐喻着用枪射击人的头部。
西瓜被命中了,这为短片结尾小男孩用枪射穿父亲的脑袋埋下伏笔。
这些看着不足为奇的行为都为结局的瞠目和不幸做了酝酿。
影片中运用不同的光线和色调糅合对比蒙太奇揭示影片主题。
白人一家的画面总体为亮调,黑人一家总体呈暗调。
通过对比蒙太奇映射了同一片地方不同世界,形成了对峙。
在白人家里的画面光线都较为明亮,就如白人一家出门玩时,白人小男孩在阳光下进行射击练习。
而黑人出现的画面光线通常较为昏暗,譬如黑人小孩在光线微弱的车内看着父亲被打,此段在色调的搭配运用上,将暖色调运用在黑人身上,将冷色调运用于白人身上,更加强调了白人的冷酷无情。
导演通过不同的光线色调的对比将种族歧视的影片主题展现得淋漓尽致。
导演还使用特写镜头来突出黑与白肤色的对立。
例如短片第一个镜头就是白人小男孩的脚的特写镜头,显眼的白皮肤,强调着他的肤色,以及此时的纯洁善良。
再比如白人父亲被劫持时,黑人小男孩在车上的特写镜头凸示了黑人与白人的矛盾已经在年轻的孩子们心中扎下了根。
导演用特写镜头的拍摄手法不仅呈现了肤色对立,还昭示了因果轮回。
在本片中以白人父亲为代表的白人群体和黑人父亲为代表的黑人群体之间的矛盾是最为核心的矛盾。
导演通过向观众展现他们之间的矛盾与报复,展示了社会中黑暗却真实的面貌――种族歧视。
是非善恶不能通过肤色来判断,每个不同肤色的人都有在世界上平等生活和被对待的权利,我们应该放下种族歧视,平等对待每个人!
短片讲述了在美国的一家超市的收银台前,因为一个黑人对一个十岁的白人小男孩的一个善意的举动而被小男孩的父亲和一群白人暴打一顿,引起了黑人们的反抗:将白人的皮肤染成黑色,最后被自己的儿子打死。
相比黑人片中对白人群体的描绘一直是处于光亮之下,他们是无束缚的、狂欢的,枪支泛滥的。
白人对黑人的挑衅是没有真的的理由的,心底的蔑视和法律不严让他们肆无忌惮。
白人小孩有点天真放肆,自由自在,活泼外向。
白人小孩的世界是善意的,哪怕他喝酒冲浪玩枪。
他属于暴力施加者一方,是社会强势群体,他会盯着陌生人手里的玩具,并对陌生人微笑。
他知道不会有人伤害一个孩子,所以他敢下车,敢追车。
黑人孩子的世界是充满暴力的,他是被暴力的一方,他知道不会有人因为他是孩子就不打他,所以他不敢下车,他不信任警察。
他在车上记住了白人的样子,然后跟父亲的朋友们一起进行报复。
报复的方式是如此的致命:用黑色的墨水一寸一寸的纹染!
你不是憎恨黑人,憎恨黑皮肤和厚嘴唇吗?
我就让你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黑人」:黑皮肤、厚嘴唇。
另一个细思极恐的点是,实施这一暴力的不是黑人父亲,而是黑人男孩。
一向宽厚待人的父亲即使在遭受了暴力之后,仍然选择忍气吞声,但这以仇恨的种子已然在小男孩心中种下。
最后他以一种不见血的暴力完成了他的复仇。
当白人男孩回到家中,透过车窗看见自己的样子时,他完全崩溃了。
白人母亲很爱她的儿子,一直很想保护他,在他父亲试图让他射击西瓜时,在他们饭后讨论到“冲浪”时,都能看出她的不安与保护欲,尽管她试着阻止过,尽管父亲可能是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带儿子去“冲浪”,但她在事后也并没有批判或者惩罚他们做出了这样的危险举动,她这样纵容他们是因为她得到了好处。
因为儿子开抢打中西瓜,她得到了美元的回报,这也导致了父亲的死亡。
《肤色》这部短片在黑人与白人群体之间的战争的主要矛盾下,表达了种族歧视的遗害之深,呼吁了平等和和谐的希望。
像片中白人小孩对蛇的科普,颜色鲜艳的蛇不一定有毒,颜色不艳的蛇也有可能有毒,黑人像是后者,反击的方式是最致命的方式。
蛇都有伪装色,用来保护自己,迷惑天敌,有的蛇穿着彩色外衣招摇过市,无人敢靠近,实则是无毒的作秀,人不也是这样吗?
我们不应该用肤色建起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时间会摧毁一切,但正义与和平经得起检验,永垂不朽!
谁也想不到,孩子抓起的那条蛇,会有伪装色;谁也想不到,爸爸架在儿子身上的枪,成了自己的归宿。
那一天,平静被打破了,一个眼神,一句戏言成了一种警示,一种挑衅,黑人孩子亲眼目睹了父亲的无辜受害,从此一颗仇恨的种子埋进了心底,也为悲剧的结局买下了伏笔。
1剃头准备出发2狂野路上(一群大人一个小孩)3射击比赛,蛇,打赌4一家人在超市5逗乐—辱骂打电话—殴打—报警—打出血—拿牛奶泼—扬长而去6吃饭喂狗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蛇的皮肤—白蛇危险彩蛇没毒(用肤色来保护自己)—想去冲浪7所谓“冲浪”8回家路上打电话—遇到拦路虎—下车查看被劫持—黑人小男孩漏侧脸—白人小男孩一脸怅惘9黑车来到一处实验基地10拉开卷门把白男抱进来—放下男人—关上门拉开头袋—男子昏迷——愤怒凝视——神秘人抽烟吐雾—黑人脱帽——脱男子鞋——文身11黑人男子听新闻——男孩帮忙——男孩跑回家——一家三口相视无言12送“白人男子”回家:俯拍,正拍,摇晃拍13女人醒来,狗叫14男人照镜子15女人打电话—兄弟们马上到16狗还认得男人17男人洗手洗不掉18母亲藏儿子19男人翻墙20男人敲门女人举枪认出儿子枪杀
著名意大利导演帕索里尼曾言:“电影不直接表现抽象概念,它靠隐喻生存。
”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肤色》就是这部靠隐喻表现抽象概念的电影。
它借白人小男孩特洛伊之口,抛出蛇的毒性是否与颜色有关这个问题,以此影射美国社会存在的种族歧视问题。
或许色泽鲜艳的蛇只是一种伪装,它们并没有太大毒性,而深埋人心底的那一条用啤酒、暴力以及仇恨喂养大的黑蛇,才是剧毒无比的。
《肤色》用对比与解构全方位地剖析这条黑蛇的毒。
黑与白,阴暗与明亮,稳定与摇晃…影片《肤色》在强烈的对比反差中变换着场景。
无论黑人还是白人,阴暗的库房还是明亮的户外,亦或镜头稳定或摇晃,暴力却是不变,是贯彻始终的。
黑人与白人的怨怨相报,库房的囚禁,户外的射击,《肤色》向观众展现了这个无时无刻无地无人不充斥着暴力的美国社会。
原本隐藏在人性深处的暴力因子被无限放大,这源自对比产生的落差,终成了黑蛇的毒。
这部《肤色》和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一样,都试图用解构的方式,剔出一些无关因素,将矛盾直指问题的关键——种族歧视。
在《绿皮书》中歧视无关身份地位,而在《肤色》中歧视无关价值取向。
相比于痴迷于酒精、枪支和摇滚乐的白人一家,《肤色》黑人一家更像美国传统价值观里的中产家庭。
由此可见,种族歧视不是价值观上高人一等的歧视,而是单纯的无缘由的肤色上的歧视。
正是这种无缘由的种族歧视,成了黑蛇最迅猛的毒素。
英国诗人布莱克曾在他的《病玫瑰》中写道“绯红的,欢愉的,加上黑暗隐秘的爱,让它的生命就此摧败。
” 扭曲的教育将黑蛇的毒传递给了下一代。
在《肤色》中,正是特洛伊的父亲杰弗瑞,用自己不正的言行,将歧视传给特洛伊,也递上了那一枚杀死自己的子弹。
影片的最后,与其是特洛伊杀死了他的父亲杰弗瑞,不如说是杰弗瑞杀死了自己,应是他罪有应得。
当杰弗瑞倒下后,小特洛伊脸上惊恐无措的表情,说明这一枪也杀死特洛伊原本纯真的心灵。
黑蛇从此诞生。
在美国社会中,黑人或许看起来很像充满威胁力的黑蛇,但真正饱含致命毒素的黑蛇却是绝大多数美国白人心底的那份种族歧视的丑恶观念。
《肤色》通过隐喻表达的也正是如此。
巴赞曾说“电影是生活的渐近线。
”在《肤色》种族歧视的背后,更深层次的是美国人保守思想。
正如刘慈欣在《三体》提出的“黑暗丛林”理论,谁又能知道迎面走来的是不是条黑蛇,所以都端起猎枪,心底的黑蛇便露出了獠牙。
有点刻意。
很讨巧的一部片子,初看很惊艳,但经不起推敲琢磨,细想过后满是毛病。
尽管知道结局,但枪声出现的那一刻还是惊到了。
#剧透#好神……即便这个结局恨得咬牙切齿!Jonathan Tucker演技真他妈神!超适合演痞里痞气略透邪气的猛汉子!男主角纯粹活该,自作自受,自食其果,看到中段就猜中其遭遇了,果然对你最大的报复和惩罚便是替你变换肤色。原以为一家三口之中只有父母是恶魔,直到最后才惊觉儿子已成功领受父母的言传身教,又一个恶魔诞生……
自作孽,硬拉上Racism主题,有点生硬。
最恶心的是,导演披着大快人心、肤色伸张的皮囊,输出的还是「黑色就该吃枪子」的恶毒倾向
最后小男孩那一枪惊着我了。信息量很大,当白变成黑,小孩却不能准确分辨敌我了。
佛了 审美疲劳
自食其果的人祸。前面教打枪,中间讲毒蛇,都是铺垫最后的结局。底层人民之间的冤冤相报。隔岸观火也心有戚戚。
故事还行,但短片的劣势在这就凸显了,没有足够的情绪积累。
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真人短片。世界上最恨的报复,不是无动于衷,而是亲手把你变成你最轻视的样子。「这里面的因为“皮肤”产生的矛盾,让我想到以前看过的电影《通天塔》,最初人们都是同样的肤色,用着同样的语言,只是有天人类想造塔上天,上帝一怒之下将人类变成不同的皮肤,改变人类的语言,土地四分五裂。」Troy对蛇非常了解,吃早餐的时候,他对着父母侃侃而谈讲着自己对于蛇的伪装、怎么分辨毒蛇,父亲插嘴说:“ 确认蛇有毒,就该看他的肤色。” 但是最终,因为肤色,他能辨别出毒蛇,却因为肤色,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影片戛然而止。动物伪装肤色驱赶天敌,人类因肤色自相残杀。
补记
@2021-12-14 09:29:11
【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真人短片】以独特刁钻的视角去看待种族歧视的现状,对当下的社会议题不谋而合。影片在剧作手法上下了功夫,前面铺好了“扣”,后面解开了“扣”。不同层次的“由内而外”,父亲对孩子内化的情感外泄,孩子手握枪射出的子弹,由家庭内部为出发点,以孩子为事件的见证者切入主线,再由孩子口述的寓言隐喻剧情的走向。导演把控节奏的成熟度搭配车库里夜戏的摄影,大光圈,浅景深,升格,为结尾的最后一“炸”埋好了引线,等待孩子的最后一击!
拍摄手法尚可,但引起了本人不适。故意放大肤色问题博眼球的做法,差点打一星。拍摄手法流畅挽回一星,变两星。
一部可以拍成90分钟成片的剧本浓缩至20分钟,每一分钟,每个镜头,每句台词都至关重要!从选角,到运镜,再到最后的立意都恰到好处。结合此时此刻大洋彼岸正因种族问题陷入水深火热的内乱,这片子所传达的立意就更加升华了。
氛围挺黑镜 剧情有点美恐模子 且稍微有些广告片逻辑 结局一点也不让人意外 线索安排太明显了 这几届真人短片获奖基本都是儿童主题 最好的大概是89届的mindenki 匈牙利片子 最差是90届的聋哑儿童 这部中等水准
形式大於內容吧,最後不是皮膚變黑所以被槍殺而是被當成了陌生闖入者啊,只不過在兩次黑白兩派衝突后,曾經可以相視而笑變成了自然應激反應
有点有意为之了。一下就猜到走向和结尾了
白人种族歧视者真的很人渣,而且国家还对他们很纵容。前面表现他们生活的快乐太多了,其实就从超市开始,我觉得足够了。还是太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