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镜到底是创意还是噱头?
我看到了一个电影工作者的顽强,说实话也看到过一些一镜到底的电影,很多都是形式大于内容。
这部有点不一样,首先是战争片,不靠快速剪辑和画面的渲染大场面已经难能可贵了,居然还是黑白片。
已经超出了认知。
想我看过的七武士一样。
有种粗粝的质感。
一个中国版加里森敢死队的故事,加上一个不是太熟悉的朝代。
值得大家踏实下来好好欣赏。
#午时三刻 #电影#首映礼#春节档影评大赛 #周末 #过节礼物 #一镜到底拍摄 #蓝色港湾码头
从某种角度而言,动作片是电影专属的。
电影本身就是在拍动作,它不一定是运动,但一定有变化。
看动态的东西是一种本能,而这样的电影其实更接近电影motion picture的本质。
我们知道当今以好莱坞为首的影视工业对动作的追求早已发展成为完全不同的态势。
凭借日新月异的CG技术,视效愈发汹涌的科幻片和灾难片疯狂蚕食传统电影的领土,而很多动作片被迫走上一条歧路,越来越失去本真。
因此观看《午时三刻》这样的电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享受。
十天的拍摄,一镜到底的选择,受限于诸多因素,虽然影片存在遗憾之处,但它绝不敷衍。
导演以粗粝的手持摄影与冷峻的色调,强化了群体的悲剧性,风格呈现与摄影局限刚好共同完成了一次“合谋”。
镜头始终跟随着人物移动,贴近却不故弄玄虚,场景简单却有效利用。
而爆炸声、喘息声、刀剑碰撞声、多次疾行蹚水声等等交织成死亡交响曲。
尤其一刻一响的钟声,则用倒计时这种最朴素也最直击人心的方式拉动紧张感。
哪怕人物有停下来的片刻,能不能成功“点火”这个悬念一直存在,不得松懈,令人不得不屏住呼吸。
影片总体叙事十分有耐心。
故事从牢房到广场,再到城门口,最后去往荒野和树林,相关人物轮番登场,主次分明,张弛有度。
尽管导演铺设了密度高、力度强的诸多暴力戏码,但它并不是一部被鲜血和愤怒主宰的电影。
动作场面具有写实意味,暴力以一种复杂的面目裹挟着人物的选择和命运向深渊走去,传达出一种真实的绝望。
而最后当你以为没有希望的时候,再用人物的觉醒推向反转的高潮。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内容生产越来越呈现碎片化、浅薄化和段子化的态势。
互联网文化中草根化、粗俗化倾向被过分放大,电影的生命力自然受到影响。
因此如今还有《午时三刻》这样的团队在做这样的电影,是难能可贵的。
可以看出导演确实想做一次全新尝试的决心,以及努力认真完成一个作品的诚意。
想起南朝有宋范泰,作《鸾鸟诗序》:昔罽宾王结置峻祁之山,获一鸾鸟。
王甚爱之,欲其鸣而不能致也。
乃饰以金樊,飨以珍羞,对之愈戚,三年不鸣。
其夫人曰:‘尝闻鸟见其类而后鸣,何不悬镜以映之?
’王从其言,鸾睹形感契,慨然悲鸣,哀响中霄,一奋而绝。
大意是,王得到一只青鸾,传闻叫起来很好听,想尽办法让它鸣叫。
而三年过去,青鸾还是不发一声。
王的夫人出主意,听说青鸾见到同类就会叫,不如在它面前挂一面镜子试试。
王依计悬镜。
青鸾见到镜子里的自己,以为遇见同类,展翅起舞,放声悲鸣,不肯停歇,最后力竭而死。
这个典故,叫青鸾舞镜。
我认为它是所有还在坚持理想的创作者的隐喻。
前路可能孤独,但实现梦想的驱动力将如明灯永悬。
感谢学校给了我们超前点映、与主创团队导演及摄影交流的机会。
电影是中国首部一镜到底的作品,拍摄难度极大,在如此紧迫的时间与不利的环境之下,能制作出这样一部新颖且精彩的片子实属不易,剧中演员打戏很精彩,据主创团队透露,拍摄时期正是横店最热的时间,演员们可谓相当敬业。
电影节奏比较紧凑,而且是一镜到底,看的时候很有代入感,扣人心弦。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三位主要人物展现出各自的人格特点,各自的爱与恨、情与仇、信仰与怀疑,失望与坚定。
虽然各人都有各自的心思,但面对家国大义与百姓民生,他们都选择了放下个人的私心,携手奋战到了生命的最后。
午时三刻敲响的钟声,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也许未必只意味着“行刑”,更传递着精神的不朽与信仰的光辉。
当狼烟升起的时候,英雄的故事总在时代的烟尘中,亘古弥新。
虽然团队很小,但真的很用心,也能感受到,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团队的每个人都做到了最好。
欢迎大家前往影院观看,也期待童导新作!
感谢学校给了我们超前点映、与主创团队导演及摄影交流的机会。
电影是中国首部一镜到底的作品,拍摄难度极大,在如此紧迫的时间与不利的环境之下,能制作出这样一部新颖且精彩的片子实属不易,剧中演员打戏很精彩,据主创团队透露,拍摄时期正是横店最热的时间,演员们可谓相当敬业。
电影节奏比较紧凑,而且是一镜到底,看的时候很有代入感,扣人心弦。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三位主要人物展现出各自的人格特点,各自的爱与恨、情与仇、信仰与怀疑,失望与坚定。
虽然各人都有各自的心思,但面对家国大义与百姓民生,他们都选择了放下个人的私心,携手奋战到了生命的最后。
午时三刻敲响的钟声,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也许未必只意味着“行刑”,更传递着精神的不朽与信仰的光辉。
当狼烟升起的时候,英雄的故事总在时代的烟尘中,亘古弥新。
虽然团队很小,但真的很用心,也能感受到,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团队的每个人都做到了最好。
欢迎大家前往影院观看,也期待童导新作!
在这纷乱凋敝的年头还有什么比跟好朋友一起冒险更令人激动的呢绝对没有
电影《午时三刻》摄影阐述“斩首”“午时三刻”,看到这个词,“斩首”应该是大多数人想到的第一个画面吧?
没错,这部影片讲的就是一个关于“斩首”的残酷故事。
五代十国时期,一群等待“秋后”到来的死囚,获得了一次几乎是等同于“斩首”的生存机会——突破围城的敌军去点燃求援的烽火,这明显是一条不归路,但是他们别无选择,如果他们想要不被“斩首”,那就得冲出去“斩首”敌人,或者被“敌人”斩首,如果他们不去“斩首”敌人,那么就会被原地“斩首”,而如果他们冲出去成功“斩首”了敌人,但没有在限时前成功点燃求援的烽火,那么他们的家人就会被原地“斩首”,紧接着敌人就会破城而入,全城百姓就都会被敌人“斩首”,而如果他们在限时前成功“斩首”了敌人并点燃了烽火,那么他们的家人和城里的所有百姓以及官兵甚至整个国家或许就都会不被“斩首”了,然而……啊,烦死了,就让“残酷”适可而止吧,“脑袋”滚了一地,我想各位看官也已经眼花缭乱了,是不是还不禁伸手摸了摸自己的脖子?
没错,这也正是我当下的真实状态,虽然连日超四十度的高温,但面对眼下这部影片的计划,背后依然时不时渗出丝丝冷汗,不要问我为什么,难道你真的看不出这就是传说中的“中暑”吗?
但得这“热射病”的绝对不止我一个,全剧组的天才们恐怕都“病得不轻”,不然为什么非要在横店这粗暴的夏日里,企图用10天时间拍摄一部“一镜到底”的“动作”片,什么,还是古装?
如果你知道我们的参考影片是《1917》和《鸟人》等等这些好莱坞超级制作的话,你会不会说我们“疯了”?
如果你这么说,那你就真是太慷慨了,对于电影人来说,还有什么比“疯了”更美妙的评价吗?
十天时间、古装、动作、一镜到底(虽然是衔接的形式)……这或许在影史上不算首创,但在中国应该算是“首创”了吧?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这部影片在中国影史上也算是“斩首”了呢!
于是,为了顶起这口令人血脉膨胀的“艺术之锅”,一群本来就叫不上什么片酬且“病得不轻”的电影人,纷纷叫嚷着要卖车、卖房、卖肾,如果不是我手疾眼快及时阻止,某些“卖”疯了的已有家室的“病人”差点就要把目光投向自己的儿女了……淡定伙伴们,虽然任务艰巨,但还不至于“技穷”到犯法,大家且把炯炯热烈的目光收好,让我们一起来瞧瞧该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午时三刻”吧……那么,作为摄影指导,我还是主要从对影片的光影基调、空间与色彩、镜头设计,这三个基本方面来简单聊聊。
一、光影基调看到片名《午时三刻》,最直接的氛围感受应该是“烈日炎炎”,而残酷的剧情更是大大增强了“炎炎”的程度,一眼望去,灼热的日光倾泻而下似乎要融化全世界,而在这滚烫大地上的人们正面临着“灭顶之灾”,他们精神涣散疲惫不堪,个个都地挂着一副骷髅般的面孔,似乎一旦倒下就不会在站起来了……如此看来,“高调大反差”的调子似乎是必选了,然鹅……整个故事发生在中午这个时间段,全片除了两处内景外,其余都是外景,并且几乎都是在山林里,但这些都不是问题,问题是,实拍天数只有10个白天(日出之后的些许和傍晚前后的氛围还不可用),加之又是超长镜头的拍摄方式,即使在正式拍摄之前有20天的排练时间,也并不会减少我们在“光影造型”方面的局限,虽然,这次拍摄对于我们来说“意义非凡”,但“艺术女神”对我们的眷顾最终也只能限定在自然光里了。
由于实拍周期超级紧张,除了开篇“死囚大牢”会用到人工光源进行“低调大反差”的处理外,之后包括“林中小屋”在内的所有场景,都将依靠自然光,而在这样的“极限”条件下,“高调大反差”在台风季的横店,就真的只能靠运气了,这或许是我们对“看天吃饭”这个词体会最深的一次,运气好的话,天天大太阳,哪怕天天为此中暑,我也会谢天谢地,但如果运气不好,我们也没有人家好莱坞大腕们带着近千人一起坐在土堆上等云来的勇气和魄力,不论天气如何,除非是下刀子般的暴雨,否则我们都必须进行拍摄,虽然我不愿意接受,但如果运气不好,最终那些无法衔接的“光影”也就只能“另辟蹊径”或者依靠强大的“后期魔法”了,那么,在此且让我们一起高举双手,对着天空拼命祈祷好运并且拭目以待吧。
在此,关于“基调”简单概述下要点:1、内景“低调大反差”,尤其是在“死囚大牢”,要营造一种潮湿阴沉但不失凌烈的质感。
2、外景“高调大反差”,在山林中由于树木枝叶的切割作用,会出现光斑闪烁的理想效果,注意个别时候人工补光的使用。
3、如果,能在最后烽火台大战过程中来一阵“自然而然”的太阳雨就好啦……
(《1917》主创在“恬不知耻”地等云来 )二、空间与色彩关于空间,本片倒是简单纯粹,内景在上面已做简析不再赘述,而外景,主要集中在山林里,但全片除了城池内外的外景若只有山林的话,未免过于单调了,因此,我们要在合理的范围内尽量增加地貌和环境的丰富性,看完一圈景下来,在城池之外,还有小树林、河流、湿地、芦苇荡、竹林、森林选项的综合,地势呈阶梯式逐级而上,对于一部一镜到底且故事发生在两个小时内的影片来说,应该是足够丰富了,但也要注意场景的合理搭配和过渡,不然可能会显得跨度太大从而失真。
至于色彩,在这浓浓夏日的南方,绿色才是统治者,大面积上是不可能避免的单调了,但建议可以尽可能地在人物的服装上做些文章,主要角色的服装尽量选与绿色成对比之势的高亮度色彩,如亮红、橙黄、米白等,当然由于剧情限制(主要角色都是死囚,服装几乎是统一的),很难对色彩进行个性化控制,但如果能想办法在“统一”的基础上“设计”出相当面积的区域来填充所需色彩,那就太好了,这样就能大大降低在长镜头拍摄多用广角镜头和大景别的条件下出现人物和环境无法分离之可怕后果的概率。
另外,还有一种关于影片色彩的可选设计,即:全片黑白,仅在结局处恢复彩色。
这种色彩处理方式,也是符合故事和人物的内在精神和情绪的,在那黑暗的乱世,一座几乎要“死去”的城池中,一群已经没有了希望的死囚获得了一次几乎是“以死换生”的机会,他们拼尽全力伤伤死死,最终成功点燃了求援的烽火,同时,也点燃了他们自己的希望之火,又正是“希望”点亮了这个色彩缤纷的世界……而从外在形式上,这种色彩处理方式有利于我们镜头与镜头之间衔接点的处理,也有助于弥补“先天不足的硬件条件”给我们造成的缺陷,即降低“环境跳跃”所造成的镜头空间衔接的难度,望考虑。
三、镜头设计“一镜到底”,最开始我们也曾勇敢地想要来一个像《维多利亚》和《俄罗斯方舟》那样的壮举,但结果,不是我们的勇气不够“壮”,而是现实它不够“举”呀,如果是时装戏,那或许还是可能的,但“古装”,别说在横店了,如果不是“人工硬造”,那在地球上恐怕都找不到适合我们实现“壮举”的连续场景,而“硬造”那是上帝的工作……因此,平凡的我们最终只能选择以“左拼右搭”的方式向《1917》和《鸟人》等伟大影片狂妄地看齐……“狂妄”是狂妄了,但严峻的问题还是要脚踏实地面对的,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采用“一镜到底”的美学形式,同时,还要包含大量动作戏,这就对我们的镜头设计和机位运动提出了更高的创造性要求,当然,有挑战才会有更大的成就,因此,我们此处应该鼓掌庆贺!
首先,为了更好地营造“写实性”,除了选用阿莱全画幅LF机型外,镜头上我建议选择SP25、29、35三个焦段的镜头,在保证有良好景深效果的前提下,以便在文武戏之间进行更准确有效的视野切换。
其次,机器运动主要通过斯坦尼康(trinity)加“手持”来进行,同时在个别场景配合“升降”“伸缩炮”和“飞猫”等大型移动设备来丰富场景视角的变化,要特别注意在不同移动方式衔接处的设计。
再次,从摄影角度来考虑,关于武戏的动作设计,建议采用“古式格斗风”(如果有的话),迅猛简洁、招招毙命,这不仅可以大大增强影片的“写实性”,同时甚至也有可能大大降低摄影机与角色动作的互动难度,之所用了“有可能”这个副词,是要表达“降低互动难度”是副产品,并不是目的,虽然“古式格斗风”的动作不会像“传统古装动作片”那样丰富,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调度设计”来创造可观的视觉冲击,这或许会比“传统方式”更加艰难,望考虑。
那么,关于《午时三刻》摄影方面的思考,就聊到这里吧,作为一块儿我自己前期工作思路整理的“中暑粗砖”,既然抛出来了,就真心希望能“勾引”出剧组全体天才的“清凉美玉”,若能给大家提供些许帮助或启发,那便是在下的莫大荣幸了,同时由于才疏学浅,又必定多有疏漏,还望大家多多赐教指正,鞠躬感谢!
好了,絮絮叨叨三千来字,转眼已从“午时三刻”写到了“半夜三更”,不知大家的目光是否依然“炯炯热烈”,反正我已是“炯炯囧囧”了,不过,虽然此时困意冲顶,但我依然能够清晰地预感到那股“跟大家一起渡过这段美妙历险的喜悦”,在这纷乱凋敝的年头,还有什么比“跟好朋友一起冒险”更令人激动的呢?
绝对没有!
而如果非要有个什么的话,那么对于我来说,恐怕就只有“阿强老面了”吧……那么,老规矩,拍摄期间,摄影组全程禁酒!
最后,祝大家“午时三刻历险记”幸福愉快、平安顺利!
晚安!
孟火火 2022年8月2日凌晨于横店缘和宾馆
《午时三刻》以一场荒诞的“限时审判”开场,这部电影讽刺性不在于暴徒的子弹,而在于每个普通人心中那面照见懦弱与妥协的镜子。
黑白色调贯穿全片,既渲染出焦灼的末日感,又暗合古典油画的审判主题。
主角内心的反复挣扎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过程中的钟声推动着剧情的推进更增加了一层紧张感,让人不自觉代入到情境中
今天很荣幸能与导演童辉,摄像老师,编剧,主演们面对面,影片背后的故事更感人,40度的高温天穿着铠甲,演员中暑了,依然坚持拍摄,相当敬业。
整个影片很真实,打斗场景,涉水走路,主打一个真实。
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我第一次观看,是种沉浸式的视觉体验,“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在电影界并不常见,而《午时三刻》作为中国首部采用此手法的古装院线电影,无疑承担着巨大的风险与挑战。
在古装电影复杂的场景布置、众多的演员调度以及丰富的动作戏码下,实现一镜到底,对整个拍摄团队的专业能力和协作默契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演员们的表现可圈可点。
一镜到底的新挑战特别精彩 真的很值得大家认真欣赏 电影中的每个镜头都带入感十足 整个过程都是完美的沉浸式体验紧张激烈的战争过程 剧情真的很精彩 扣人心弦的情节把人性的复杂展示得淋漓尽致 演员的演技也很精湛 很自然很投入 画面和配乐也是非常完美 每个细节都可以看出工作人员的努力和用心
电影《午时三刻》形式大于实质《午时三刻》是一部一镜到底的电影长片。
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有三个较为明显的短板。
第一,节奏缓慢。
由于镜头未经切换或剪辑,故电影中时间的流速与现实中时间的流速一致。
举例来说,如果演员从一个地方跑到另一个地方需要十分钟,那么观众就得看着他跑十分钟。
第二,视角受限。
由于画面只来自于一台摄影机,所以无法把场景内全部演员都捕捉进画面,必然有顾此失彼的时候。
第三,镜头旋转。
当镜头为了调整角度而高速旋转时,容易诱发观众的感官矛盾,即前庭系统、视觉信号和大脑信息冲突,出现类似晕车的恶心症状。
所以一味追求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其实是弊大于利的。
更何况《午时三刻》为了完成全片一镜到底,在剧情上也做了简化和牺牲。
故事非常简单:攻城战中被围困的一方试图突破救援——被困方要求城内死囚突围点燃烽火——死囚在突围中被敌军追杀并搏斗——死囚在突围中被敌军追杀并搏斗——死囚在突围中被敌军追杀并搏斗——死囚点燃烽火。
其中本应做为重头的三段死囚在突围中被敌军追杀并搏斗的戏份,情节高度相似,新奇感不足,对人物刻画并没有提供多大帮助。
人物弧光不够,结尾硬上价值,使得整部电影在剧情方面显得一言难尽。
《午时三刻》更适合爱好摄影的人群观看。
个人评分:6分映后交流一、关于一镜到底导演:其实我们的电影算是伪一镜到底,因为现实很难找到城楼、草丛、芦苇、小溪等地貌一应俱全的地点。
所以我们的电影是在不同的地点拍摄的,每次拍摄的时候是真正的一镜到底,最后再用拼接的手法把每一段的拍摄连接起来。
二、关于颜色导演:最初死囚在死牢里,他们的生活暗无天日,所以这段是黑白的。
随后死囚们进行突围,他们必须以鲜血作为代价,才有可能换来新生,所以这段中多了红色。
最后,死囚点燃了烽火,预示着美好即将到来,所以这段是全彩。
三、关于角色导演:其实我设计的两个男性,分别代表了人性的两面。
一是涉世未深,对世间的一切抱有美好的向往,善良且无畏,是个理想派。
二是看破生死,对世间的险恶熟记于心,稳重会退缩,是个现实派。
他们形影不离,共同推动剧情的发展。
四、关于幕后摄影:如果你要问我,拍摄过程中最辛苦的是什么,我会告诉你,是工资太低,哈哈哈哈。
演员:为了拍好这部电影,我们还进行了一个月的体能训练。
导演:拍摄现场就像是在老鹰捉小鸡。
演员在前面跑,摄影在后面追,我们则跟着摄影追。
因为我们不能被镜头拍进去,所以所有人时时刻刻都在移动。
演员也是,需要流血需要补妆了,就暂时退出镜头,等补好了,又冲进镜头里边。
在五代十国的乱世硝烟中,《午时三刻》以一场近乎荒诞的“死囚突围”为切口,撕开了权力倾轧下小人物的命运褶皱。
导演童辉用冷峻的黑白色调与一镜到底的技法,将镜头化作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人性的复杂肌理——从牢狱的幽暗到烽火的炽烈,从个体的私欲到群体的悲歌,每一帧画面都在叩问:当历史洪流碾碎一切,人如何以血肉之躯对抗宿命?
**困兽之斗:被历史碾碎的众生相** 影片中的角色群像堪称一幅乱世浮世绘:守城都尉秦某忠诚却早逝,象征体制对理想主义的吞噬;前将军李牧(罗立群饰)从厌战的逃兵蜕变为使命的殉道者,其悲剧源于家破人亡的私仇与国仇的撕裂;书生蒋官文(黄小超饰)以滑稽荒诞的姿态戏谑死亡,却在磕头祈祷时用“圣人言”完成对儒家礼教的反讽——他最终以文弱之躯冲向烽火,将“匹夫之责”演绎为一场悲壮的自我献祭。
土匪的“大义觉醒”、猎户女祝灵儿(刘官琪饰)从复仇者到救国者的身份转换,则让观众看到民间野性生命力如何被时代洪流收编为集体意志的燃料。
这群乌合之众的突围,既是对肉身的救赎,亦是对灵魂的审判。
真的很难看,避雷,快跑
今天在北电中放看的,排练1个月,因为经费问题,拍摄12天。写实战场,一镜到底,导演敢拍,资方敢投,非常有魄力。但是整个一镜到底,人物特写太少了,妆造也潦草一些,人物塑造感不足,就脸上那个疤太假了,好在,优秀的声效弥补了镜头语言的不足。说是最大的戏400个群演,但是没有表现出来大场面的镜头。很可惜的一点是,没有战马戏,听导演说因为经费和时间问题,就pass了,好可惜啊。这部片子可谓是,就差一步,就能达到获奖的地步,可惜整个团队都在妥协。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这是一部值得鼓励,且非常有魄力的片子,新时代导演们加油!敢想敢干!
刚开片就跟朋友说,这部是对我味儿了。一镜到底➕动作戏多,看下来也太爽了!虽然有时候镜头太晃晕晕的。看片儿前看了一下摄影指导老师在豆瓣的文章,文字表述让人以为是个萌妹子,没想到是个猛汉子呀!导演看起来特别温和,难以想象拍摄的时候他是怎么对演员老师们大吼“跑快点”的!!🤭期待上映。
林中大刀弓弩男女配合双打最高,开城门攻城器残骸荒地乱战第二,烽火台血肉斩和芦苇荡刺杀第三,回忆小屋Hodor密室斗黑漆麻乎看不太清……《1917》古装版伪长镜头致敬作,至少两战友杀出重围啊河边横尸遍野啊之类的感觉类似。动作戏调度确实很不错,文戏却直白过头有点尬,特别跟着主角负责大量解释情节的秀才角色真是神烦。虽然主色调黑白能掩饰不少穿帮,但开头就出现个装设备器材的铁箱当作古代医药箱还是有点过分。即便如此,作为小成本动作网大能玩出这种花样,还是得五星力荐
一镜到底的形式在和内容打架,为了形式所有人物都显得扁平,前史只通过台词交代,情绪烘托不上去,人物不入心,难以入戏
本片的最大意义在于是中国首部一镜到底的古装动作剧情院线电影🎬!全片内容不复杂,但也彰显了个人荣辱与民族大义的关系,而亮点在于一镜到底,这不仅考验演员,更考验摄影师啊,所以电影虽然牺牲了一些观影体验,但确实意义非凡……
很开心能看到导演和主演等主创团队,这部电影超过了我的预期,真实的打斗让人感同身受,主演小姐姐太美了
最亮眼的还是一镜到底的设计,真的是一次很有突破的尝试,尝试虽有瑕疵,但好在未来可以不断优化,全场93分钟,感觉是刚刚好的设计
剧情不复杂,一镜到底的拍摄非常不容易,看的时候难免有点晕,但是三个主角的演绎挺不错的,一众配角也可圈可点。喜欢男女主的打戏,非常带感。
真是一镜到底啊,10天拍完,这个点很厉害映后有位观众提问了运镜问题,是摄影老师驾驶无人机拍的,摇摇晃晃,摄影的感觉给人的冲击力满强的故事情节也是很直接的,一个点烽火搬救兵救百姓故事,小成本拍出来这个效果我觉得还是不错的
台词设计非常恐怖,降智的剧情很难让观众对演员的表演和一镜到底的拍摄产生怜悯,噱头变得无意义。
比老谋子都大胆的一镜到底,用简单的故事来讲述一个古代抗争的故事。难得的古装动作片。
导演大胆地采用了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佩服,影片整体质量很高,演员的演技也是个顶个的在线,期待他们今后的优秀作品!
能看出团队的勇气和热忱,只是经费所限,难以创造出视觉奇观,剧情推动全靠周兵来了,感觉如果在故事上再有点反转和寓言性,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故市上而非手持摄影上。 ——4.12临海路演
色调是一个亮点,随着剧情的推进,颜色变得丰富,很喜欢这一点。角色塑造上,个人觉得书生有点过度吸睛了,脑海里挥之不去的一声声的“恩公”……整体而言还是不错的,主创团队也很真诚。
听起来就很难,宣传说是一镜到底的古典动作片,也是小类型,有些实验性质的小众艺术片。适合专业人士/资深影迷观赏。建议选座位置尽量靠后坐一点(部分镜头有些晃晕)。全片大概有7.8个剪辑点,不是真的一镜,但是这个成本条件做出来也是令人相当惊艳了。尤其表扬摄影师,电影最开始色彩为黑白,暗示着片中“岐城”众人物的的命运——没有希望,随着任务的完成,色彩逐步变彩,主角们用生命换来城池重生希望。也可能因为预算和拍摄时间原因,特效简陋,瑕疵不少,但有成为佳作的潜质。男女主角动作戏很棒,女主造型飒而帅,男配秀才演技需要打磨,还有台词略生,有点出戏。但总得来说是一部值得关注和推荐的青年团队作品!请大家去看爆米花电影的同时也给这样的小众片以支持,这是另一种类型风格的“哪吒”……
第一次看到一镜到底的电影,很爽!虽然跑起来有点小晃,但是紧迫感拉满~电影中或多或少看到人性的真实感,还不错,期待会有第二部
打得挺爽的一部古装动作战争题材电影,全片几乎一镜到底,拍摄难度很大,片子整体的效果很好,身临其境和紧张感、惊悚感都拉满了,不错!
文戏尬穿地心,武戏全是套招,一镜到底又如何? 大概是因为掩盖自然光选择了消色,剪辑点也是随处可见,看着累拍着更累,没有功劳有苦劳吧。
简陋了点,看得出导演挺有想法的,是想好好拍电影的那种,能力有所不足,给多半颗星以资鼓励,继续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