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黑人小男孩哼唱《波西米亚狂想曲》点题:*Is this the real life, or is it just fantasy?* 大体是描述后现代社会(德国)家庭生活和意识形态危机,生活在建构符号的幻想中而脱离现实:同住屋檐下的一家四口无法沟通和理解;母亲陶醉于支援非洲国家建设的使命感,却没意识到自己固有的白人privilege观念;儿子沉迷VR游戏却不敢与网友线下相见;父亲工作中大谈环保主义与人类解放,却在争吵中破防指责母亲自我沉溺的女权主义观念。最终小男孩将一家人从「光」中唤醒,是否代表一家人终于回归实在界?
15分钟前
florious
推荐
德国春晚。反正管你什么烂菜叶子我都扔地上了,想吃自己拣吧各位!
20分钟前
圆首的秘书
较差
#Berlinale开幕片#补标开幕片《光》从取景到内容到精神气质都好「柏林」,不愧是《罗拉快跑》的导演,honestly who can film Berlin like Tom Tykwer?(难以理解怎么会有那么多人不喜欢这个片子,出于对柏林的爱再加一星)举重若轻又非常好看的人文哲学片,配合柏林大雪夜食用更佳❤️🔥
Is this the real life? Is this just fantasy? 大概率吃了不少蘑菇的提克威可能是对这种迷瞪的感觉深有体会,所以借了一个电影的壳,试图探讨这个问题。在电影之光下,生与死、现实与虚幻、欧洲与第三世界都不再值得区分。在电影之中,当代德国家庭社会中的沟通不畅和难民在地中海的生存斗争都是同一件事。把具体生活过成三流肥皂剧的德国人要想活下去,就要在模拟生存游戏中作为赢家,终结难民的幻想,把他们送到彼岸。提克威对于作为艺术的电影有什么社会意义这个问题,大概也就理解到这里了。最后,电影的光不过是模拟的救赎。Nothing really matters,欧非混血小朋友得以最终宣判整部电影毫无意义,真正的光无法来自德国影人,也不是外来者,而是...两种文化的天然结合?
很喜欢这部电影!在汤姆·迪克威的这部电影中,真正体现了在西方“电影作为艺术”的理念。该导演对影像视听的运用真的很牛,影像不是简单地通过展现人物叙事,影像的形式本身就在叙事。有时候,电影拍得怎么样,取决于导演对“电影”的理解。很可惜,很多导演只是把电影当成文学的替代品。感谢这部影片,安慰了最近被烂片搓磨的我。很喜欢这部电影。
非常适合柏林电影节开幕,很德国的电影。90分钟之后我跟前排的哥们就开始左躺右躺坐立不安。左派女儿把自己挂桥上的行为艺术太棒了,是我最想要的人生。全程没理解那个灯用来干啥,高科技跳大神也是跳大神,我们唯物主义者受不了这个。一部歌舞不算难看但我还是觉得应该全部删掉的歌舞片,以及没明白有些人怎么看出来支持右派了,最后那么荒诞的结局也能引申成移民害人,想象力挺丰富的。
以为是邪恶金湘玉的故事
以黑人小男孩哼唱《波西米亚狂想曲》点题:*Is this the real life, or is it just fantasy?* 大体是描述后现代社会(德国)家庭生活和意识形态危机,生活在建构符号的幻想中而脱离现实:同住屋檐下的一家四口无法沟通和理解;母亲陶醉于支援非洲国家建设的使命感,却没意识到自己固有的白人privilege观念;儿子沉迷VR游戏却不敢与网友线下相见;父亲工作中大谈环保主义与人类解放,却在争吵中破防指责母亲自我沉溺的女权主义观念。最终小男孩将一家人从「光」中唤醒,是否代表一家人终于回归实在界?
德国春晚。反正管你什么烂菜叶子我都扔地上了,想吃自己拣吧各位!
#Berlinale开幕片#补标开幕片《光》从取景到内容到精神气质都好「柏林」,不愧是《罗拉快跑》的导演,honestly who can film Berlin like Tom Tykwer?(难以理解怎么会有那么多人不喜欢这个片子,出于对柏林的爱再加一星)举重若轻又非常好看的人文哲学片,配合柏林大雪夜食用更佳❤️🔥
还不错
处在一个我看懂了和我真的看懂了吗之间反复摇摆的状态,中间嘲讽议题套大词那段还挺代入的,AI写得比我好系列。
就…在听说很烂以后,比预期有趣一些。在这个时候放在柏林开幕片可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影片放置了2个议题,发达国家中产的家庭危机(扩大些说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联络被切断)和难民(影片中是叙利亚)议题。而它们真的只是被放置而已…彼此只有叙事上的串联,完全没有有机结合而生长出新的东西。技法上多次魂穿艾米莉亚佩雷斯,提克威疑似看LED太多被夺舍。不过,提克威相对来说思想还是能跟时代的,对德国青少年有一些理解(不知道德国青少年怎么想)。这个片子的起点可能是“光作为某种象征帮助我们重新建立连接”,显然好的种子浇了奇怪的肥料也会长成一株奇葩。
很奇怪的观感,不能说它无聊,设计上有很多有趣的地方,甚至有些疯癫,完全是导演玩嗨了的写照,但是这个议题讲的确实令人作呕,多少年了还是这一套,只不过又叠了层甲。
【15thBJIFF】04
BJIFF 其实挺酷的,北影节不就应该看这种乱七八糟的片子嘛,看得开心!
attachment/sexual disorder; cut my funding
很混乱
家庭情节剧拍到这种程度,导演好牛!歌舞段落很好看。种族议题结尾已经到了一种神乎其神的地步。一个未来的设定,结尾又回到了当下议题。年度佳作!
飞机上看完了,为什么分数只有6.6呢?明明是很好的主题。
3个小时绚烂的狂轰乱炸,VR精神分析宗教问题种族援助女性主义什么都沾一点儿,现代舞、动画、波普、朋克摇滚全玩儿一遍,too Germany的一个家庭,和欧洲政局一起陷入中年危机,一地鸡毛,歇斯底里。(话唠,有40%的对白都不能完全跟上,可把人累死了。)
Is this the real life? Is this just fantasy? 大概率吃了不少蘑菇的提克威可能是对这种迷瞪的感觉深有体会,所以借了一个电影的壳,试图探讨这个问题。在电影之光下,生与死、现实与虚幻、欧洲与第三世界都不再值得区分。在电影之中,当代德国家庭社会中的沟通不畅和难民在地中海的生存斗争都是同一件事。把具体生活过成三流肥皂剧的德国人要想活下去,就要在模拟生存游戏中作为赢家,终结难民的幻想,把他们送到彼岸。提克威对于作为艺术的电影有什么社会意义这个问题,大概也就理解到这里了。最后,电影的光不过是模拟的救赎。Nothing really matters,欧非混血小朋友得以最终宣判整部电影毫无意义,真正的光无法来自德国影人,也不是外来者,而是...两种文化的天然结合?
够复杂但又够刻板。一星加给散场后柏林铺天盖地的大雪,让我感到又悲伤又幸福的晚上。看电影前在S Bahn遇到一位叙利亚人,很认真地盯着我的眼睛讲自己的故事,说话来来回回。生活怎么不算一种魔幻现实。
2025 BJIFF 小西天我实在不喜欢导演在一部电影里探讨太多的话题,但只能说这片很德国,高谈阔论的父亲,全情工作的母亲(还是在第三世界国家建剧场),沉迷游戏的儿子,嗑药蹦迪的女儿。我好同情那个被撞死的外卖员啊,maya至少还有葬礼,可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