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赞同真矢的出发点,不过她的有些做法的确很极端,我一直在想假如没有神田这样性格的孩子,她是不可能成功的,放在稍微软弱一点的孩子肯定早出人命了……然后我看了特别篇,才发现真矢老师也是这样想的,一切果然都在她的掌握中,她真的是在很用心很用心的做教师,如果我们只一味的看着她的魔鬼和冷酷,而忽视了她在每个孩子身上花的心思,那这片子就真的白看了。
不需要所有的老师都来当魔鬼,但是起码每个老师应该去真心的了解学生。
很喜欢里面的很多台词,但是这句台词我最欣赏,个人认为这才是全剧的精华所在,假如不是带着这样的热情去读书,才真的是教育的悲哀。
在听够了大人们为了好大学好公司好前途而读书之后,这句话才真是说到了我心坎里:(进藤光:我们为什麼要读书呢?
之前老师说过吧,不管怎麼学习就算进了好的大学、好的公司也没有任何意义。
那麼,我们为什麼非要读书不可呢?
) 「你们给我好好觉醒吧。
还不明白吗?
读书,不是非做不可的事。
而是想要去做的事。
今後你们可能会碰到很多很多你们不知道的事。
也会碰到很多你们觉得美好的、开心的、不可思议的事物。
这时候做为一个人,自然想了解更多,学习更多。
失去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人,不能称为人,连猴子都不如。
连自己生存的这个世界都不想理解。
还能做什麼呢?
不论如何学习,只要人活著,就有很多不懂的东西。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大人好像什麼都懂的样子,那都是骗人的。
进了大学也好,进了好公司也好,如果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想法,那就有无限的可能性。
失去好奇心的那一瞬间,人就死了。
读书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成为出色的大人。
」
小学生剧也看哭了真是…孩子们经历暴风雨的洗礼,收获勇气、力量……很感动。
女王天海佑希确实气场强大,让人忍不住追随。
但是…假如…自已的孩子就在这样的班里,肯定要第一时间转校!
摧毁孩子们之间的信任,让他们相互背叛,在被孤立被欺凌中挣扎?
然后…在心灵的废墟上涅槃?
这种痛苦情节,陪同孩子一起旁观,不失为成长的教材,亲身经历还是免了吧,不是谁走过黑暗都能够重建自我,尤其孩子。
如果受折磨受摧残有用,那越是底层越应该逆袭。
悲欢哀乐,说到底是心理的体验,儿童时期更需要爱与安全感,由此生出乐观,来抵挡人生的残酷。
牺牲当下的快乐获得生存能力换取未来幸福生活,不过是家长自嗨的伪命题。
采取这种做法的父母师长,不是眼界低就是心理有毛病,他们本身就是孩子的不幸的来源。
陆陆续续,终于把这部剧看完了,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回想看第一集的时候,我是多么激动的在真矢老师身上搜集被我恨之入骨的小学某数学老师的共同点,这也一度成为我坚持看下去的动力,因为我实在想看到真矢老师的下场(真的很想去找我的那个数学老师"报仇").现在看完了,虽然报仇之心没有消失,但还是对这位外冷内热的老师依依不舍.其实让我有这么深感触的,也许并非全是这部日剧,也事关我现在还是高中生的身份.亲眼看到有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惨案,就把恐慌和憎恨全都放到前半部分的真矢老师身上了.再把真矢老师和我的老师比起来,除去戏剧需要的冲突性,她具有一般魔鬼教师没有的决绝,连最后被她一片苦心征服的全班小朋友流泪为她唱<我们敬仰您>之后(全剧最煽情之场景),即使含泪也只是说了一句:你们还要感伤到什么时候?!看到这里我真的要拍烂手掌了,我真的很怕她转身扯掉自己高高的发髻,脱下黑色风衣露出青春运动装(像片尾曲那样).还好我们的真矢老师非常体谅观众有可能精神分裂的危险,把冷酷进行到底,为她的魔鬼出演画上了完美的句号.而在人们心中反复出现的,是因真矢老师的说教而引发的思索,以及为自己刚开始在心里或嘴上对她的咒骂感到的惭愧.笔者自问从来都是听话的学生,发牢骚什么的都是私下或者半公开.不过世事难料,高中老师并不是那么好忍的,所以年纪越大碰的钉子也越来越多.最近甚至一跃成为年级组长点击率最高的对象,整个七月补课过的磕磕绊绊,无故平添不少怨气.如今看到<女王的教室>里面的小朋友神田和美一路忍辱负重忍气吞声终于修成正果,居然多了一些面对将来的勇气.不管我遇到的老师是真的找麻烦还是虚张声势,都会清者自清不给别人留下把柄.也不枉受了真矢老师十一集的教诲,hoo总的来说,这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创作者巧妙地把观众对说教的厌恶转移到对魔鬼教师的憎恨上,利用憎恨是另一种诱惑的道理,塑造了让人印象深刻的真矢老师.05年的夏季档只看了这一部,至于06年,还真的没有更好的可以接档啊
其实在看鸣龙少年的时候我对倒计时有一种时间紧迫的感觉,在看这部日剧,我深深感觉到一种教育的重要性。
与鸣龙少年烂尾的结局不一样,最后一集真的炸了我的内心,教育的意义,完美。
女主是女教师,她一开始是一个极其严厉而刻薄的教教师,而看到最后发现一切都是她的计谋,虽然是6年级学生,但是老师非常刻薄,前三名才能享受更优质的待遇,班里的活都是那些学习差的人去做,有一种感觉就是,提前感受弱肉强食的社会法则。
我从中学到一些观点,真的是学校里不可能接触到的观点,在自己步入社会,慢慢有所体会,这不是一部给六年级学生看的剧,而给我感觉是给每一个不太成熟的成年人看的剧。。
**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人为什么要读书, 不是要读,而是想去了解世界,想了解很多不知道的东西。
没有人说一定要读书,读书的意义在于你想,你想去了解自己,想去了解这个世界,了解我上学为了什么,工作为了什么,我是谁,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未知的东西需要去探索, 如果人没有好奇心,那这个人的人生就结束了。
**为什么要学会在痛苦中成长?
**生活很多苦不能说很苦,比如在职场中,我会因为加班受挫,改稿改不过,各种压力,要从苦中解决问题,从而让自己更强大,黑色生命力是你面对困难时候,依然去尝试解决,解决之后让你变得更强。
**不能一有问题就怪别人,一遇困难就选择逃避,有没有考虑过自己能做什么。。
**很触动我的点,我经常抱怨公司,当我加无意义的班的时候,我都很抵触,心情很烦躁,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老板公司不需要为你的成长买单,所以,遇到事情应该去考虑,自己能改变的是什么,从中学到什么,包括加班,虽然我很不想工作,但是我没办法改变,那么改变心态,自己要做的事情,准备好。
我感谢我的经理,教会了我在工作中,其实钱还是很重要,沟通还需要引导,且虽然说某些观念不同。
**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长大是什么,长大就是为自己做出的选择,并且负责,当你被欺负的时候,不是一味忍让,当你被挨骂了,你忍,别人会觉得你很好欺负,那么你这个结果其实是你自己的选择,如果你这么应对必然会有这种后果,说的很残酷,很多时候好像就是这样,焦虑迷茫,都是你的选择, 长大,就应该为自己选择负责。
同事之间的相处,并不是你对别人好,别人就会对你好,你会被算计,会因为领导打小报告,在这一切事情发生的时候你应该如何应对?
在这部剧中我最喜欢的是小光同学,就是藤井,我喜欢他的点是,她学习能力好,且也愿意帮助别人,而且在没有看清局面的时候尽量不说不做。
**2% 的人活着,过着你非常羡慕的生活。
**真的是这样,你无法想象,其实很多人过着你所羡慕的生活,联想到28定律,这个世界上只有20%拥有着你们现在所羡慕的生活,而80%的大多数都是跟我们一样平平无奇的,有欲望但是也行动力不强,抱怨生活且得过且过,漫无目的活着,想要不一样,比较需要耐得住寂寞,扛得住压力。。
在老师和父母的沟通中,我学到了一点就是**投其所好,然后理解他人**,想要说服别人,你就要知道别人最在意什么,抓住那个点去说。
2006年的时候,我是六年级。
当时偶尔看到TVB粤语版的《女王的教室》,正好看到老师刁难马场同学,就觉得这个老师特别坏。
六年级的我,和戏剧里六年级的学生一样恨得咬牙切齿,希望能够把这个老师赶走,直到大结局。
对于当时六年级的年龄,也未必能像戏剧中一样,了解到老师的好。
我只觉得既然主角们都觉得老师是好的,老师也一直为了孩子考虑一切,那也就是好老师了吧。
2009年再看,就明白了老师说的很多话。
老师讲的都是很残酷的社会现实,也是学校不允许老师讲的内容。
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终将要面对这样的现实,如果没有经过一点心理准备,到了成年的时候如何去承受社会的阴暗呢?
2017年又看了一次。
阿久津老师当然是一个很好的老师,她对于幸福的看法,对于生活的理念我相当赞同。
这个社会上能够获得幸福的人只有6%,不是因为其他人没有金钱财富和地位,而是因为94%的人缺乏了感受幸福的触角。
阿久津老师说,只要用心去看,生活中都是很美好的事情,无论是多渺小的风景,哪怕是蝴蝶在飞都是美的。
我想只要我们拥有这一份审美、感受美的能力,也一定可以感受到幸福。
2020年,我第四次看了。
这个世界发展得太快,长期社会价值太过单一,幸福的标准似乎就只能和外在的荣誉、声望、地位、金钱、学历挂钩。
即使最终做了人上人,可能也终究无法成为6%。
而真正的6%,或许未必需要如此多的外在条件,只需要一双慧眼和感知的能力就足够了。
阿久津问学生为什么要读书,中学、大学、好公司、社长、退休,然后呢?
我们在生活中不妨也多问问自己,然后呢?
我这么努力去获得某样东西,但是当我得到之后,然后呢?
也许我就想得到更多,今年年薪1万,我会设置明年要2万;明年得到了3万,后年我就要5万……最后欲望也只是越来越无穷,可是我们的生活真的增添了很多色彩吗?
我想这也是很多人都没有认真思考过的问题。
阿久津说,很多人长大了还把自己当做孩子看。
有了压迫不懂得反抗,有不合理的要求也不懂得拒绝,被欺负更加不懂得还手。
幻想着社会能像父母一样帮自己解决问题,如果社会无法帮助自己,就会怨政府,怨社会。
这样的人无疑如今也是大有人在,他们过着不如意的生活,却从来没有想过改善的办法。
只是一遍又一遍抱怨着,但又一遍又一遍重复这样的生活,心理也只觉得自己“没有办法”。
这真的是我们所期待的人生吗?
然而即使我们再想依赖父母,父母也不过是长大了的孩子。
越长大我们也越会发现,父母是有限的,有很多东西也是父母无法解决的问题。
就好像剧中神田的妈妈,她一直都没有任何能力和女儿进行沟通。
如果不是女儿亲自和她开口,我想到最后她也不会有办法解决亲自的矛盾。
即使是神田在学校被欺负,父母也无法得知,子女从不开口……种种的这些问题,究竟要怎么处理,我想都是非常大的学问。
但是在现实中来看,也许更多的父母连这些问题都没有思考过,甚至也看不见。
他们就像是神田的妈妈一样,忙碌着自己的生活,只会一遍又一遍抱怨孩子不读书,不懂得自己的艰辛。
我们每个人都好像只活在了自己的世界里,没有学会如何打开自己,也没有学会如何去爱他人。
这也是阿久津帮助大家习得的爱。
多少的老师,只不过是为了教学的任务而工作?
因此这也是我最欣赏阿久津老师的地方,她真正地爱孩子。
不只是希望孩子读书成绩好,也不会希望孩子对自己评价能有多高,而是希望孩子们的人生能够获得充盈和幸福。
正如天童老师所说,是否身为一个好老师,要让孩子们10年后、20年后再去评价,而不是当下。
如今已经过去15年,我也从剧中的孩子,成长到家长的年龄。
回想起以前的老师,逐渐就有很清晰的思路,知道什么老师是真正为自己好,什么老师只不过是因为功利之心,又有什么老师只是得过且过……作为老师真的不能觉得孩子不懂事就不把这些放在眼里,因为当孩子长大之后,一切都会一清二楚。
而教书育人,育人才是最重要的,我们究竟要教出什么样的人?
《女王的教室》还可以发散到很多能够思考的层面,在剧中我们看到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家长还是孩子,都在一步一步成长。
成长的蜕变注定是痛苦的,但也让我们更有力量去面对接下来的人生。
阿久津老师给了孩子这样的力量,这真是令人惊叹。
理念固然是很认同,可是这样极端的方式,我却是不认同的。
因为太多的天时地利人和,会左右着事情的发展。
阿久津老师所采用的极端方式,在现实中很可能是无法适用的。
如果神田同学不是忽然被玻璃刮碎,班里的同学会和她和好如初吗?
神田同学就算被玻璃刮碎,现实中的进藤同学能否忽然把她当做朋友?
对于惠里花的背叛,现实中的神田同学是否能够真正做到原谅?
就算是原谅,是否能够做到一辈子都不留伤疤?
对于马场,真的能够因此就打开自己,不再讨厌自己吗?
在我们生活中,更多的是性格和思维的固化。
一旦人形成了某一种思维和行为模式,甚至一辈子都无法改变。
戏剧始终是戏剧,我们从中看到了很多的希望,但是现实中要真正改掉自己的某些性格,恐怕需要花费非常多的努力。
甚至到了老来都未必能够做得到。
这也带给我一系列戏剧以外的思考,我的这些问题确实也没有答案。
所以就对阿久津老师的教学方式可能就会有疑问。
如果我们要让孩子懂事,究竟是要让规则逼迫他恐惧而不敢做某些事,还是刺激他的内在渴望去想做某些事呢?
而老师的教育,作为观众可能也有很多思虑不明的地方,对于六年级的孩子,究竟又能深刻铭记多久?
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去反思的。
固然,阿久津老师只存在于戏剧,不过是在一个极端的层面,给我们看到教育的另一种面向。
但真正的教育,还需要每一个教育者切身思考,因材施教,不断思考和取舍才能够实现。
这部剧真的值得一看,也值得细细品味和反思。
其实最感动我的不是阿久津离去前孩子们的歌声,而是肿着脸的阿久津老师在即将被人拉出课堂前那一番慷慨激昂加苦口婆心的劝诫。
一个现代女英雄的挽歌,除了扮作恶人,化作硬壁去激发一群孩子的意志之外,面对一个千疮百孔的教育体制她却是一个束手无策的执行者。
现代日本教育制度的没落不提也罢,一个曾经温柔无限,梦想人生的年轻女子,却在真正体悟了人生的悲喜之后找到了以毒攻毒的教育方法。
编剧的用心可谓良苦,要警醒国民,就要创造出一个足以影响看客良知的人物。
人面对制度只能作罢,但对人生的关怀与知识的追求却可以由我们自己把握。
所以在回答孩子们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不可以犯罪杀人那里,阿久津老师的回答可谓是精彩至极。
“每个人背后都有我们可能不了解的伟大人生,所以没有一个人有权利剥夺他人的生存权力!
”天海大人这次可谓是史上最完美演出,不论是人物刻画以及性格转变的过渡都可谓是丝丝入扣,动人心魄。
不愧是宝冢出身,唱坐俱佳,此片比看《源氏物语》时她反串男主角源氏那俊美的华丽出演更加打动我的神经。
借由孩童的世界折射出成年人生活的战场,以映象的天真无邪反衬现实的虚伪残酷,也是一个该反思自我,反思人生的时刻了。
还是那句话最合我趣,“只有源源不断的好奇心才是我活着的唯一动力。
”
一、《女王的教室》的平凡或許我們不需要對《女王的教室》太認真。
它畢竟是一套電視劇。
它在每集的開場白時,就將內容定位為「一群小學生對抗高壓的老師」,算是政治正確。
而結尾曲的舞蹈則完全與內容不同,俯瞰角(劇中為了強調真矢的高壓,及與小學生的身高距離,經常以低角度的仰角拍攝),色彩鮮艷的便服舞蹈,真矢解開束上頸項的鈕扣、放散頭髮,帶領大家跳舞——舞蹈的姿態強調柔軟(而非伸展)、半圓形的動作(而非劇中的硬直繃繃)。
都是紓緩劇中沉重壓力的措施。
但我還是無法對這部電視劇等閒視之。
大江健三郎在《為什麼孩子要上學》中說過,在學校裡,每天都有敬拜天皇的時段,大家都習慣把天皇當成神。
當二次戰敗天皇認錯,大江的信仰就崩潰了:為什麼神會犯錯?
然後他就不再相信整個教育體制,因為這個體制可以如此大規模地灌輸錯誤觀念。
他認真地想,為什麼孩子要上學,如果是要追求知識的話,並不需要到學校去。
因此在日本,對教育的質疑某程度上與對國家的質疑掛鉤(我是這樣理解《模倣犯》和《禁室培慾I》的),而日本人揮之不去的陰影是,極端的精英主義。
看了幾集《女王的教室》,至今最明顯的主題便精英主義,弱小而平凡的孩子如何在被滅絕的壓迫下掙扎。
平凡就是低級,就是拖慢人類進步的進程;而且平凡的人充滿缺陷(自私、愚昧、變卦、冷漠),如果不變成平凡的一份子,又不去滅絕他們,就會反過來被平凡的人傷害。
上一集小學生們發起對抗運動,然後被迅速瓦解,雖然是意料中事,但看著它呈現小孩子的虛偽和變卦,還是忍不住嘆息。
而劇中亦尖刻地表現了成年人的無暇自顧、軟弱和愚昧。
近年香港社會沉浸於鼓勵中年的文化產品,看見這麼以年輕人為目標的敘事,竟然有時空錯亂之感——它好像來自比《大逃殺》更早的年代。
如果善意的精英是會同時面對權力中心和平凡的大眾的迫害,那麼這個故事,就是善意的平凡人如何變成精英的過程——關鍵是平凡的人起來對抗。
三個小學生主角裡,只有冷艷的進藤光是真正的精英,真鍋由介是代表最低層的渣滓(他同時是天使,因為他每次都主動佔據那個最低級的位置,去免除他人受罰,而自己笑著承受懲處),神田和美則是所謂的典型人物,各種動力在她身上結集起來表現衝突矛盾——她因為最是平凡,所以擁有最多可能性;她的人際黏合力,在強調隔絕的精英主義裡成為最大的武器。
對了,大江怎麼回答他設下的問題呢——他說,到學校去,是為了認識朋友。
其中的曲折推論大家應該去看書。
我所想補充的是,只有真正深刻地孤獨(過?
)的人,才會如此鄭重地把「認識朋友」當成一個答案。
血液雜流的集體與隔絕的個人之間,應該有很多迥異的通行岔道——只是較窄和不知盡頭。
小學生之間的暴力被放大——因此對人性灰心喪氣也不要緊,別忘了場景是由權力者設定、真矢的惡毒中介作用就好。
我已經不滿於只對「人性」大作鞭撻了,要鞭就鞭更多的——人民的互鬥,往往都存在著外在的、隱性的中介,四人互鬥,真矢坐收漁利。
接下來我們要看到的這種困獸鬥最是殘忍,但見刀見血的埋身肉搏,可能(在電視劇的語境是「必然」)反而是極端轉化的時機吧。
在暴力和血肉的漩渦裡,身份與位置的懸置、擾亂、重組、遺失。
如果我顯得太嗜血,是因為我不喜歡提及淚水。
根據同樣的弔詭,真矢的高壓統治到最後,不免是為了培育真正的反抗者。
這是可以預想的,因此這劇是safe play。
齊澤克的精神分析說,穿越幻象的其中一個方法是強行打破符號僵局(例如迫回教徒食豬肉),某年輕學人亦不禁時時談到,下墮到極點就可能出現新的轉機;反過來說,強大的壓迫引發更強大的,爆炸性的反抗。
在這種前提下,作為觀看對象的文化產品的弔詭在於,如果它把爆炸呈現出來,就可能提供了安心的結局,反而縮減了現實裡的爆炸能量。
《女王的教室》或許是認真的,但就因本文第一段的那些紓緩壓力的措施,它仍然是平凡的,它並不是《hidden》那樣讓你O著嘴離場。
我對這劇最不滿的是它實在很慢,劇情慢,還要一星期一集,我這樣的觀眾只能像幾千光年以外的行星一樣歇斯底里地生滅自戕,自剖又自剖,但下一集還未到。
只是我不免是一般平凡的,想做真矢(真的想!
)但最後還是那位體育miss,在他人下墮之時,從來沒法袖手投資「更大的爆炸」,出於一種將心比己。
這就是我那麼迷《hidden》,還是先寫了《女王的教室》的原因。
我還要說,經常在日本流行文化產品裡找到真的很有誠意的(是我太純情嗎?
)訊息:像工畫堂出的「發明工坊」(I、II),育成遊戲少女主角,目標對象不見得是知識份子吧,但卻在第一集裡談及同性戀(小case)、地方經濟發展與外來資金進駐的矛盾關係;第二集是政治鬥爭,論及在對民主政治失望的情況下,為何還要理會政治。
製作人員真的認真在想,怎麼把那些訊息deliver到對成人世界失望的青少年、御宅族那裡。
二、別急著感動有些想像是有點令人嘔心的,你有沒有看見由中段開始,集集都有真矢老師抱著被同學傷害的和美的鏡頭?
這才是劇裡真正的信仰——當你被平凡的同類傷害的時候,真正來保護你的,是那個對你最差的權力掌握者。
這是權力者的淫穢想像:既滿足自己施虐的欲望,又被視為救主和至親。
有完沒完呀還。
轉折已經來了,和美給同學每人寫了一封信,然後同學們都嘲笑著撕掉了,由介因此和人打架,混亂之中和美被摔上玻璃窗,腳腕被碎玻璃勁插,流血。
咁真矢就黎抱佢去醫療室喇。
然後同學們就醒悟了,先由進藤光說要留下來幫和美由介打掃,馬場同學說呢世都未收過朋友既信,然後全班團結了。
「全班團結」這種場面我一向抵抗不來(《dead poet society》企上檯那幕睇幾多次都喊),但這次我一點感動都沒有。
作為平凡人的和美,最大的強項是人際關係;但戲裡令平凡的大眾醒悟的,並不是經驗和交往(表達感情的信是毫無作用的),而是血。
也就是說,像和美這種平凡人,無論怎麼努力都沒有意義,除非是作為血的祭獻,才能對同樣平凡的大眾產生影響。
平凡、交往、人際、弱者的位置,至此被完全抹殺。
這個希望的轉折,令我對這套劇徹底失望,可以收皮。
《大逃殺》與這套戲的不同之處其一就是,在《大逃殺》裡,所有的轉變,都是由經歷與交往帶出的,因為血的祭獻在電影中已經被窮盡了、並作為背景,人性是在滅絕之後、超越血的祭獻之後,的重新發現。
在絕壁上生長,當年朋友一看完就說《大逃殺》超級青春勵志,就是這個意思。
而《女王的教室》,血的祭獻則是關鍵的扭轉元素。
若《女王》不是日本極右主義的爪牙,那何防劏雞還神。
(岔開說句洩憤的話:我都不知為什麼,現在會講理想、善良、正面、希望的人,總是那麼明顯地顯示自己缺乏對現實與作品的閱讀能力。
我絕對支持理想、善良、正面、希望,因此非常不想把它們和低智搞混了。
)《大逃殺》另一個與《女王》不同之處,是「遊戲設計者」的形象。
遊戲結束後,主角們見到的北野武非常怪異,並無殺機之餘還帶點迷惘,聽女兒電話時還是個平凡父親。
這不算有新意,但總算是把一個高高在上的遊戲者拉下來——沒有高下,就毀滅了那個遊戲設計者的位置,毀滅那個遊戲設計者的崇高位置,就算是毀滅了遊戲設計者。
而且,重點不在於這個遊戲沒有了設計者,而是電影設計者通過重新賦予角色意料不到的個性,來毀滅了遊戲的結構,重新突顯在結構以外的人性之豐富可能。
而現在看來,女王到最後都會是女王(最多親民一點),她不但是遊戲設計者,而且忠到你不好意思說他什麼。
現在有很多經歷過風風浪浪、反叛理想庸俗犬儒什麼的人,都已經成為遊戲設計者了。
遊戲設計者該做什麼?
恐怕還未到我這種黃毛丫頭來說。
但我深竊以為,遊戲設計者的反省理應如此——梁文道〈選美〉: 只是,我們為甚麼把一個人投進這樣的處境呢?
我們想證明人性的甚麼?
參見http://rhetoricalpain.blogspot.com/2006/08/blog-post_29.htmlhttp://rhetoricalpain.blogspot.com/2006/08/blog-post_08.html
看了剧中老师的“教育”方式,我想到了一部电影——《赤裸特工》。
剧中有段情节是,一个组织搜寻了一批有格斗天赋的女孩子,通过各种淘汰方式(很大一部分是自相残杀),最后只剩下3个,训练成了他们需要的杀手。
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能看出来这是一种筛选,因为很明显,多数人都死了。
而《女王的教室》里并没有死人,而且看上去结果很好,所以很多人看不出来老师的做法并不是教育,只是和那个组织用的一样的方法——筛选。
首先要说,光看结果是看不出来教育的好坏的,因为“长远来看,我们都要死的”,如果光看结果,那大家最后不都是一样的么?
那么不看结果,怎么看教育的好坏呢?
或者往窄一点说,为什么我说剧中的老师不是在教育,而是在筛选呢?
教育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一种锻炼,至少中等程度的人可以通过这种锻炼逐渐进步,而且能够承受锻炼带来的痛苦。
而筛选就不一定有循序渐进的过程,能通过筛选的也不见得就是少数人,这取决于想做筛选的人想要多少人,想要的多能剩下的人就多,想要的少,就没几个能剩下来。
只是不管多少,剩下的人都是无法承受这种痛苦的。
拿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打疫苗就是一种锻炼,利用灭活或者减活的病毒锻炼免疫系统,这样真正受到病毒侵害的时候就能平安度过。
疫苗发明之前,基本就是一种筛选,能挺过来的就活下去,挺不过去的就死了。
剧中的孩子们能有好的结果,真的是编剧硬给的,这样的筛选方式,放在大多数小学班级里,都不会有好结果的。
首先要有像神田和美这样有自己的想法,还能百折不挠的小学生,但即使怎么百折不挠,一个小学生面对这种境遇也很难挺过去,还得有一个喜欢她支持她的小男孩给她力量。
即使这样也很难突破局面啊,我都担心bad ending了,结果小姑娘就摔在玻璃上了,大家终于开始反省,神田和美还能坚强到受了伤不回家,跑回教室去。
要不是有这种种现实生活中很难有的人或事,根本不会有什么好结局。
再说惠里花,当间谍和偷东西暴露以后,像普通的孩子一样崩溃了,结果有神田和美不计前嫌只念旧情地替她说话。
而且不知道怎么的,之前一起欺负神田和美的大家,突然就理解惠里花了,都跑去鼓励她,不计前嫌,要不是因为集数限制,不能这么快吧?
总之稍微想一下也能明白,像剧中老师这种教育方法,就是一种残酷的筛选,你们能不能通过不关我事,如果不能通过,那你们本来就是那94%,和我有什么关系?
另外从结果来看(不是最后大家都会死那个遥远的结果:-)),筛选一般也不会带来太好的结果。
比如说运动,对人的健康是好是坏呢?
为什么一般人运动就会身体好,而运动员通常会受伤病困扰呢,就是因为一般人运动只是在锻炼,而运动员的运动,是一种筛选。
老师像筛选运动员那样筛选了学生,而学生们也像通过了筛选的运动员那样得到了好的结果。
那之后呢?
这些看起来一切都好的孩子们,会受到“伤病”的困扰吗?
教育题材的日剧看得不少,可以堪称佳作的绝对可以把这部女王的教室列入范围之内。
最初只是怀着无事可做先开一两集看看的态度开始的,却欲罢不能地花了一晚上看到最后。
我想在看的过程中不少人难免会和自己的小学生涯作比较,我只能觉得日本的小学生真是太幸福了,无论做了什么坏事都有父母庇护着,日本小朋友真的到达了无法无天的地步了。
这样的社会即使多出几个魔鬼教师还嫌少!
虽然是以小学生活作为题材,可是我们在剧中却完全看不出这是没人都热切盼望的快乐的小学生涯,灰暗的教学楼,冷冰冰的走廊,真矢不断逼近的笼罩着寒气的身影,还有铁丝和栅栏把整座学校围得像与外界隔绝开的禁区一样,这都让观众感到气氛很压抑。
对于小学生来讲,回到家就是天堂,可是和美却还要面对着父母吵架这样的局面,在学校又遭受朋友的背叛,被全班孤立,还可以这样默默承受,看到这里我不禁有点怀疑,通常班里的差生往往都会被当成是小偷或者吊车尾,但可以把这般局面扭转过来的真的可以算是极品,编导会不会把她太理想化了呢?
不管怎样,没有和美这样的角色的话,整个班级的命运会变得完全不同了,真矢可是一开始就盯上了她来当实验对象啊。
有一幕是真矢走在前面,后面跟的全班同学瞬间都变成了女王的傀儡,只为了自己的利益麻木地跟随者。
人从小的就是犯贱,和你好好地讲道理,哄你,却得寸进尺,骂你了又有失风度,一个不小心还会被反咬一口。
真矢抓住了这些人性的弱点,干脆把自己的形象塑造成犹如一面刀枪不入的高墙,先让这群小P孩折服于自己的统治下,再挑选个别有用对象进行调教,从而影响全班的风气。
这样比起一对一的教育效率要高多了,可是也要付出不少代价,每天和精神的搏斗,导致体力透支。
但是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
即使真矢把过去伤痕累累的经历总结出这样一套完美的教学策略,即使最后把六年三班全体教育的贴贴服服,超出预期想象的完美,可是最后却把学生的记录全部销毁,我不禁想起曾经教过我小学的老师,此刻是否还记得我。
曾经的导师随着时间的变化记忆也变得模糊了吧。
至于演员,我不得不钦佩天海佑希的精湛演技,不愧是宝冢出来名旦!
舞蹈排练的部分和安全教育课我彻底折服了,全能的教师只有她有资格当吧!
久闻天海女王大名,此片是知名的话题作,豆瓣打分8.8。
晚上把娃哄睡了之后端着ipad看了两个晚上。
因为节奏太慢,老老实实看过前两集后,后面的我是半快进半拖进度条看完的。
从影视作品的角度来说,此作优缺点都很明显。
优点:人物个性鲜明,配乐有气氛,影头语言和画面有感染力。
缺点:剧情节奏慢,演员表演略浮夸。
然而我还是从根本上不能接受故事中体现的教育方式和价值观。
女王的教育方式,我只有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恐惧。
每周(后来发展到每天)都 要考试,以分数水平来评判一个人的价值;挑拨离间、监视连座;语言打压已经是轻的,各种杂务体力劳动,已经到了体罚的程度。
最近讨论得很激烈的杨永信与网戒中心,其核心就在于,杨永信建立了一套以恐惧来摧毁人心的教育方式。
直接从人生观、价值观上否定你。
女王的教育方式又何尝不是呢?
只不过是程度的差别罢了。
也就是影视作品中,才会有和美这样内心坚强、有号召力的女孩;才会有进藤光这种情商智商都极高的小姑娘;才会有由介这种调皮又坚韧不拔的男孩。
实际生活中呢?
想想自己,12岁的时候是个什么熊样。
12岁的小学六年级学生,面对老师的这种恐怖教育方式,能够不留下心理阴影就不错了。
还反抗呢,还团结一致呢,还跨越墙壁呢。
开什么玩笑!
后面几集的反转看得我很恶心。
我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你好。
提前让你体会社会的黑暗面和压力,提高你们的抗压能力。
把我作为墙壁,让你们跨越我。
至于最后的反转,孩子们流着眼泪向老师送别,真是把我给恶心坏了。
抽着鞭子让你感动的套路,虽然日剧中看到过不少,但这次是最不能接受的。
所谓的斯得哥尔摩综合症就是这种吧。
热门短评中有一句:“十二岁的孩子就应该有十二岁的模样”。
深以为然。
拉完片子,进屋看了下在床上梦呓的娃。
真心希望他以后的求学生涯中,不要遇到真矢这样的老师。
那么蠢的人被欺负也是活该
对小孩说出自以为的社会真相红豆泥大丈夫?私以为人生真相这种东西,是不管大人怎样说,孩子都必须自己经历才能体会的。这种用全知全能的教育者形象创造出让学生感恩戴德的虚拟社会环境不过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罢了,毫无参考价值。
前两集还算触及到一些现实问题,后面只剩猎奇+YY,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都很不正常。另,知道日本阶级分化严重,但是把小学直接搞成丛林是有多无聊,小学生懂个毛线。
寒心
女王。女王。女王。本剧的三大看点。最后和女王的学生一样,内牛满面啊!
前半段看着是黑暗系的,后面确是柳暗花明的温情片。很喜欢天海佑希,那是真正的女王范。话说日本的小孩子怎么那么早熟啊,还是现在的小孩都挺早熟?困惑……
get不来……这么教小孩真的不会心理扭曲吗
是卷得多可怕的社会才会认为这种教育适合孩子。看得我都有心理阴影。太吓人了,把体罚和差别待遇合理化,称之为挫折教育。威胁和恐吓学生,在班上制造冲突,导致校园暴力,这都能洗?教育委员会批评老师的点是让学生太早明白社会的残酷,我就纳闷这个点难道不是上述这些反人类行为。最后一集的发展和温情简直匪夷所思。一切孩子的行为和性格真的能够在老师掌控之内?这得是多变态多扭曲的价值观会拥趸这种教育理念。
一开始看就知道最后肯定得给这老师洗白,看到最后真洗白了还是非常愤怒。这样从来不知道鼓励,无限挫折教育,把一切归咎于孩子自己不够坚强的老师和父母,难道还嫌不够多?
n年了 还是蛮好的
小女主各种圣母,天海佑希女王范儿十足+1星,剧情太小孩子,一些言论太不切实际了
不喜欢
我顶不太住“我这么往死了折腾你们其实是为了你们好”的日式逻辑
主旋律
看这要耐心看完 每个字 每个表情 都是关键 我很庆幸我看过这个剧集 内心很受波动 我想我不会忘记这样的片子
天海祐希果然霸气
突然想起这剧是那个什么症的典型例子。就是任何人都有可能会爱上那个对自己施暴的劫匪,如果那个暴徒对你施与一点怜悯,那你就会感激不尽,从而爱上他。
就……不爱看女王了……
教育能够创造奇迹。
日本人果然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解剖人性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