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利维耶·梅斯(比利时)导演,阿美(中国)、马滕·洛克斯、奥利维耶·梅斯编剧,这部非常国际化的电影却无法在中国内地上映,而是参加了釜山国际电影节,之后在比利时公映。
为什么?
一是这部电影尺度太大,二是对中国的国际形象存在污蔑倾向。
影片以上世纪90年代末东北爆发的大规模下岗潮为背景,讲述失业的东北女性不惜借款出国,因为听说法国巴黎容易挣钱。
可是没想到,那里的工作并不好找,被逼无奈下只得去“站街”。
这个故事与18、19世纪的美国梦、淘金梦非常相似,现实主义的手法也使影片充满了讽刺意味。
这个故事的灵感来自于比利时导演奥利维耶·梅斯的亲眼所见,而他也是常驻北京的外籍导演,并且找到了王小帅替自己监制电影。
作为在中国生活了十年的导演,他虽然不了解东北的生活,却对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和文化氛围十分熟悉,在这部电影中也体现出民族歧视、主体认同等多个话题。
既然是根据真实的现象创作的,导演在创作这部电影的时候在各个层面都力求真实,他的镜头语言是冷峻的,很少带有个人主观色彩,往往是固定镜头拍摄,镜头只承担交代叙事的功能,而不承担表现的功能。
剧中的演员都说东北话,而且聚焦的也都是东北女性,在巴黎青旅中居住的姐妹们都是从东北过去谋生的。
不过神奇的是,耿乐、齐溪两位主角都不是东北人,但他们的东北话却并不让观众觉得违和。
齐溪的长相也非常符合东北女人的气质,脸颊宽、各自高挑、骨架大,而且脾气彪悍,这些都是东北女人的常见特征。
演员在这部剧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让观众迅速进入情境,并且颇有代入感。
另外演员对这部剧的牺牲也很大,尤其是齐溪,有很多场床戏,甚至还有一段全裸出镜。
在剧本层面上,导演在保证真实性的基础上也加入了戏剧性。
丽娜(齐溪 饰)在巴黎找工作无门,去餐馆吃饭还发现海外中国人对东北人的歧视,瞬间火冒三丈。
因为这样,她才结识了东北老乡玉梅,并且步入了“站街”行业。
丽娜几日找工作无果,偶然看到了玉梅与陌生男子搭讪后一起离开,于是明白了玉梅以及其他同住姐妹们的工作,便开始尝试了“站街”。
对于丽娜的心态转变,导演并没有详细叙述,但却将重心放在了丽娜堕落后的遭遇。
外国客人并不会对中国的站街女有好脸色,反而进行了非常下作的行为——拍照、强奸,这让丽娜几乎陷入了深渊。
不过在玉梅的帮助下,丽娜的站街工作也步入正轨,并且开始往家里寄大量的钱。
她的“成功”也为她带来了麻烦,老家的人看到丽娜在法国挣了钱,于是朋友丹丹便去法国投奔她。
丹丹的到来对她来说是个定时炸弹,她为了不让老公知道自己的工作,必须要瞒着丹丹。
但保姆的工作并不好找,丹丹反而怪罪丽娜不跟自己说清楚,而且并不愿意听丽娜的劝说离开。
终于,丽娜忍不住了,将自己的“站街”真相告诉丹丹,为后面的剧情埋下了火药。
西方导演受到好莱坞的影响很深,因此在剧作上也难免会带有好莱坞模式的影子,《下海》的戏剧性情节完全可以在好莱坞模式中找到套路。
丹丹的到来对于丽娜来说就是一种“磨难”,而后来她们回国后,丹丹跟丈夫坦白此事,也让丽娜的丈夫知道了真相,将丽娜推入了“灵魂黑夜”。
两个男人面对妻子的遭遇处理方式不同,丽娜的丈夫周小东并不原谅妻子,反而离家出走。
丹丹的丈夫选择了原谅,两个人准备去南方做生意。
丽娜一直想要挽回丈夫,却在影片的最后二人也没有和解。
社会悲剧造成了家庭悲剧,使这种悲剧感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与共愤。
这部电影带给观众很多思考,嫖客与娼女的关系折射出90年代中国在欧洲的国际地位与国际形象,侨胞与东北女性的关系反映出东北在中国版图上的边缘化。
提及东北,大部分的观众都会想到的是荒芜、寒冷、贫困,但当我看到这部电影时,我所想到的关键词是坚韧、顽强、奋进。
下岗潮没有打垮东北女性,她们仍旧坚强努力地活着。
虽然生活逼迫她们做了“站街女”,但在结束这一切后,她们回到家乡仍然昂首挺胸。
周小东怕戳脊梁骨,所以远离家乡,而丽娜却还可以笑着送别丹丹和她的丈夫。
不是丽娜不知羞耻,而是在她的心中,她对于她的努力、她的牺牲、她的贡献问心无愧,这或许也是导演想要传达的一种女性力量吧。
傻逼导演蒙谁呢,时空观还没搞清就敢拍,明明设定在九十年代,电视里跳出的现代词汇、街边的新款汽车就不说了,他妈的法国嫖客还拿着全面屏智能手机拍女主,合着是急着投奖没空琢磨呗。
另外,你一个欧洲导演,咋就突然对某发展中国家的 lay-off tide感兴趣了呢?拍点禁忌镜头就洞察人性、揭露时代遗憾了?看了四十分钟,没看出洞察啥人性和遗憾,只看到一只白种鸡居高临下的愚蠢偏见,我仿佛能透过屏幕听到这只鸡哼哼:瞧瞧我可把这低劣的民族、黑暗的国度曝光了,瞧瞧我悲天悯人的上帝视角,瞧瞧我现实主义的运镜手法,瞧瞧我横扫国际大奖的祖传老剧本:落后的国家、专制的政府、萧条的经济、善良的老鸨、走投无路的女主在异国他乡身不由己地走向糜烂和毁灭,当然,不用继续看就知道女人的丈夫抛弃之了,否则不够惨,不够阴暗,不够了解人性。
我可去你的吧,傻逼低成本三流色情西洋鸡导演,回家拍黄片吧,别玷污电影这门艺术。
上个世纪末的大地上,国企下岗潮席卷。
我的母亲是国企的基层员工,正在经历改制的风险。
父亲是吃皇粮的公务员,一家三口住在公务系统分发的老破大。
那时候的我年纪尚小,很多事情虽然经历却没有记忆。
二十年后的大地,内卷日益严重。
学历贬低,年龄歧视,所有成长起来的90后都在面临不亚于国企下岗潮的压力。
而我也真正地,自发地变成待业人员。
二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没有女主角的困惑,国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在缩小,可是我们也在面临新的困惑—如何摆脱焦虑。
这过去的二十多年,金钱洒满了每个城市。
普通人的生活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许更重要的不是变化本身,而是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无奈,任何一种主义都无法解决。
强者恒强,弱者恒弱,每个人的故事都和那些微小的感情密密缝。
站街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为了生存下去,总有一百种方法。
我们高谈阔论,讨论选择的重要性,有时候我躲在角落,不免觉得荒唐可笑。
大部分人的生活从来不是选择题,是是非题。
当年一脚踏入法国,怀着赚钱的想法勤勤恳恳,屡次遭拒的生活令她崩溃,东北丈夫陷入高利贷不停用电话传达焦虑情绪,好一幅逼良为娼的图景。
流入风尘行业,是生活的镰刀向自己砍来时唯一反抗的途径。
一个弱小的女子,站在巴黎冰冷的街头,满脸寒气氤氲。
电影里的巴黎,不再有塞纳河畔的缠绵,不再有凡尔赛宫的辉煌,不再有蓬皮杜的艺术,只有落寞的女人和狭小的上下铺。
变迁的大地,不仅是东方,还有西方。
陌生的黄种人在90年代后期日益占据巴黎,而如今的巴黎似乎也对亚洲人的钱包日益接纳。
可是这样的故事,被发掘采写传播,有太多变迁的意义。
很多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人看这部电影就会觉得此片同情站街女是为了洗白她们,真的是这样吗?
中国人普遍没有法制精神而道德观念很强,强到各种道德绑架。
用笑贫不笑娼来评价站街女其实是用法律当做道德标准来要求站街女。
在中国卖淫犯法,普遍的也要在道德上把性服务者踩上一万遍,但同样是出卖肉体,鸭子就没被道德压的那么狠,反而很多男人心里还会羡慕那些鸭子。
扯得远了,要搞清楚什么是法治精神就要明白法律是什么。
法律既要保护好人,也要防范好人,惩罚坏人但也保护坏人。
如果不能明白这些,那么中国社会距离法制社会就还很远,站街女们就依然承受着过分的惩罚而没有得到足够的保护。
非常意难平,回想细节更让人唏嘘。
在那间上下床拥挤的小房间里,她们虽说是下海的女性,但都把这件事看做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印象深刻的是,里面的人有的是为了自己女儿上大学而赚钱,有的是为了自己儿子买房而远渡重洋做这份“高薪”工作,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已经到了有自己生存的能力,为什么要为他们而活呢?这背后是一个更大的社会问题,社会结构如此,社会的思维定式或者说在他们一代人的思维定式就是如此。
不处于当时的背景,不经历他人的人生,难以揣度他人的想法,纵使自己再多的不理解和无奈。
为了生存,灵魂只是虚无缥缈的东西。
在主角崩溃大哭的那一晚得到的安慰是“刚开始都是这样的”我不禁想,或许她们在开始的时候都是不愿意的吧,如果不是被逼无奈,谁会踏上这条路?长久过后,这样的生活已经是她们主要经济来源,人也难以抽离。
即使主角最后因此还清了债务,这段经历也毁了她往后的人生。
如果代入生活,一个现实中的女性中,难以想象的是究竟她需要遭到多少的身心摧残,该承受多大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即使上岸,也永远忘不掉吧。
我仍觉十分悲哀及心痛,她们也只是在边缘世界中迷失了自我的人罢了,在远洋外,没了生机、没了领略,更没了自己的人生。
“海水冷,岸上更冷”
不知道这里呈现的东北和我印象中东北人的形象的重合是不是一种巧合,里面带着女主角在巴黎生活的那个东北女人、一起在厨房里唱歌的东北女人们,比起站街女的身份明明是人妻人母的形象更凸显。
巴黎的浪漫化意象和它在历史上复杂的身份难道不更反证了下海女人们命运的悲剧性吗,多少作家艺术家能把巴黎的妓女或穷人变得艺术性,写个吸引人的故事,如诗的迷狂,寄托在他者身上的幻想,在这些女人身上全都失灵了,她们无法融入那个城市任何一种面孔上的布景。
不知道为什么有人会觉得“白去了巴黎”,这里呈现的恰恰就是在巴黎的这些中国女人真实的生活,不是梦幻之都,是穷人的挣扎。
我自己感觉演员的情感都是用表情动作传达而没有特意的情感刻画,可能因为片子的氛围总让人错觉会出现文艺片的情感性描写。
但可以理解成是中国人的特色吧,闷在工地喝酒的男人也是,这样的憋闷和沉默、欠缺沟通,是中国人的一种现实。
很巧的是这个中国人聚集的区,我在巴黎旅行的时候也住在这里,甚至我有看过那个中国女人三两聚集的地铁站。
不是很远的事情,就2019年。
她付钱给住处的时候,那个价格恰好也是我消费水平上的价格,这个处境离我实在太近了,比巴黎任何的好东西都要更近,在那个无依无靠的环境里你如何去选择能拯救自己的路,其实非常没有把握。
有注意到结尾丈夫离开后自己生活那段时间,她又把头发放了下来。
到巴黎的时候还是挽好的,上街寻求生意时放了下来。
披散头发与母亲的职责无疑相悖,一个需要你劳作的地方、需要你恪守本分尽职尽力又安分守己的身份,需要人隐藏起自己的美丽、擦掉口红,清汤寡水并仁慈可亲。
丈夫走后她把头发放下来异常坚毅又淡然那一刻我太喜欢了,致命女人无法给我这种感觉。
影片最后她又担起了无人处理的事情,夫妻两人一起默默煮面,这就是现实了……女人们放不下的一切,母亲和妻子不得不回到的那种生活。
1.歧视处处都在,而最恶心的是中国人自己歧视自己人,那你到哪被歧视就是活该了!
自己人都不团结,谁没事找事的去团结你啊?
2.有文化,有钱的在国外都赚不到钱,何况一穷二白的呢?
3.发达国家的高度文明不等于人民素质高度文明,资本主义社会就是阶级定位与层层盘剥,就是雇佣与被雇佣,没有人文关怀在里面,尤其是对外族人,更没有!
因为它们脑子里想的就是你就是来赚它钱的,就是雇你当佣人的,不是巧使唤人,而你干的就是被使唤的活,就应该欺负你!
4.软饭硬吃是能耐啊!
5.没人逼你做任何事,逼你的只有你自己,和你自己的个性!
个性太强不好,追求太高很可能会够不着,最后摔的比谁都疼!
6.人别装大个,有些时候裝些清苦可能得到的实惠更多,装大了,最后可能就装漏了!
7.人活着得有个指望,而中国文化的指望就是孩子!
尤其是女性更甚!
随着中国物资极大的丰富,隔辈的宠,父母辈的爱,让孩子自以为是的个性成长,但愿中国还有更好的指望!
在影片上映的两年后,在故事发生背景的近二十年后,我在巴黎的街头仍旧遇到了她们。
这并不是一个过去的故事,而是一直存在的、被忽视的人们的故事。
当我走进巴黎的19区,我才发现事实与电影、与想象、与我们的刻板印象大相径庭。
与其说这里是巴黎的一部分,不如说这里是过往中国的一部分。
正因如此,法国的华人区也成为法国人对中国偏见的温床。
在这里,人们不说法语也可以生存;在这里,中国人不一定是自己人;温州老板和东北小姐有着微妙的结界;由黑工、商人、留学生、融入法国的人们组成的在法华人群体有着隐秘的鄙视链阶级。
很出人意料,这群被“自己人”遗忘的人们被一个比利时导演捕捉到、记录下来。
机缘巧合,我发现自己通过种种渠道竟然看过这位导演豆瓣显示唯二的两部影片,不得不赞叹他独到的眼光对于少数群体的关注。
一个好的选题相当于成功的一般,但因此我也只能给其一半的分数,因为在剧作及导演功力上实在欠些火候。
(此外影片后半段的漏点我认为并无必要)完成了纪录,但少了电影的“精彩”(这种精彩并不与商业电影而论,而是其中对人物情感的深入、人性的挖掘)。
封闭带来的愚昧与二十年前东北下岗潮的特殊背景只是故事的诱因。
2019年,我在Belleville再次遇到她们,我在豆瓣剧照中依旧看到充满恶意趣味的截图与评论。
我看着一潭死水被搅动着,但女性挣扎着并没有获救。
下岗,媳妇出国打工,正经活儿挣钱少还找不着,生计、脸面所迫,当了站街女。
这个情节有点操蛋,所谓为了脸面,逻辑是,自己主动要出来淘金,家里还为此拉了饥荒,就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她是家里的希望了,不拿钱回家实在没脸。
儿子上学、改善住房、发展家业,确实需要钱,但女主的选择,除了因为性格略硬之外,还体现了婚姻的属性。
婚姻至少有经济和情感两维属性,为了政治更正确心理更舒适或其他原因,当代社会更强调后者,但前者其实更是底色,尤其是贫贱夫妻,经济水平越低,婚姻的经济属性越凸显(可能经济水平高到一定程度,经济属性会再度凸显,形成微笑曲线,也有可能,此处不赘)。
后半段,情节就更操蛋了(操蛋的意思是,又真实又来气,上同)。
媳妇的事情败露,老公挂不住了,喝酒撒气离家出走,这时候媳妇又要进一步委屈自己,上赶着请求老公原谅。
捋一下,媳妇为家里生计,出国打工,被迫站街,忍辱负重往家里寄钱,老公知道之后,更正确的做法,不应该是含泪下跪来检讨自己的无能、继而想办法抚平媳妇遭受的创伤么?
来气归来气,很遗憾,从情节设计的角度反而是合理的。
因为现实,就是这样。
法国 巴黎 街头 充斥着对生活的向往 东北 下岗 平穷 一如既往苦不堪言的一切以为会进入色彩斑斓的千禧年 却停留在灰暗年代和当时众多底层人民的生活中 成年人的世界从来没有容易过 试图改变 无法改变 一些普通人的无奈 我佩服导演的勇敢 把当时底层生活的真实感 真真切切表达出来 真实到让人害怕 齐溪也真的是很好的演员
下海,还是上岸,都是为了活着啊
没看出年代感,也没看出地域景观,拍成这样,白去了一趟了巴黎的感觉,这么拍全程在北京郊区就拍了,根本没有兴师动众的必要。就是宋庄派独立电影美学遇上了法国现实主义拍法,可能是想做达内兄弟,但导演对于达内电影的理解连入门都没摸到,骨子里还是国内独立电影的那套,剧作和人物都做的非常糟糕,情节基本上就是走马观花的程度,主要是外国导演拿到一个这样的题材,主题上根本没有诉求,不知道自己想讲什么,没有自己的表达,镜头语言还极其匮乏单调。这两年看了不少思维惯性的独立电影,好像中国女人到了国外就只能站街,或者被强暴,这种直男癌式的女性视角真该好好改改了,可怕的是,比利时男人来了中国拍中国女人,也是这种可怕的视角,感觉独立电影里的中国女性真可悲。
又见迷之巧合,同一天随机挑选的《花城》和《下海》,背景都是在法国,一部是布尔乔亚腔调,这部就很令人唏嘘了,有时代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太单纯,心太大。
真的很烂,这么对比下来达内是真的牛逼。有人说尺度大,尺度到底大在哪里?倒是见到lucie姐和爸爸挺惊喜哈哈。
从下岗到下海,唉…
齐溪的脸真得很适合演那种自暴自弃但又在坠落的途中紧握最后一根稻草坚持到生命最后一刻的角色
其实明明可以挖成一个半黑工在国外的熟人社会故事,可惜到最后还是变成了榴莲飘飘。不是不好,是过时了。
5分钟版。东北巴黎站街女。
脸谱化与刻板至极的一部既不像艺术片,又欠缺社会片批判力度的“文艺片”,没见着对中国东北平民社会分崩离析的探讨,也不见巴黎某区的贫贱肮脏和性工作者的真实境遇,纯属是我轻轻地来了,我惺惺地走了,我心事重重地回去了…可惜了几个演技尚佳的演员,虽然他们如此不符合那批遭难的东北的模样
题材还行,为了生活下海为娼……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一个笑贫不笑娼的社会。我同情你的遭遇,但不表示认同这个职业。路都是自己选的,为了来钱快去干这种事就得受到歧视。金钱和牌坊只能选择一个。犯法就是犯法,洗不白。三观不同不能交流。
居然有曾慧美孜…为三个钟的《地久天长》预热,先看一部王小帅。国际版的东北经济兴衰史,除了女主刻意模仿的东北口音,故事还是比较流畅和细腻的,但又有些过于四平八稳,没什么火花。外国导演最关注的始终还是女性成长的个人主义议题,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故事背景的宏大和深刻性。
挺压抑的一部电影,整部电影更着重于人物的心理,女主背负巨债出国赚钱,然而求职难,工资低,社会地位更是低下,正如电影所说,站街也都是被逼的,为了还债,为了家人,为了生活,如果有的选,哪有这么多女人会愿意选择卖身?
我说句难听的。。我东北话都比这里面所有人都好。。
看到了girls’ power.
这个不单是对社会问题,而且是对文化心理的描写。耿乐角色的痛苦在于知道,如果他永远不知道这个家庭岂不是幸福美满。这么说来,电影是在探讨一个哲学命题。
写给高赞短评。卖血算合法吗?卖血的人就是下贱、不道德,不值得被同情的?那卖身呢?没有人生来就喜欢卖身,它也绝不同于其他的所谓“犯法”——抢劫犯或许能享受作案的过程,而卖身谁也不会喜欢。
这样的电影还是少了,有些行业几千年了,是因为男人烂了几千年了
两星半,失望。除了演员和题材,毫无惊喜,你可以想得到下一步会是怎么样的发展,太理所当然也太呆板,一看导演,是个比利时人,对东北的地域性几乎毫无体现,更甭提大环境——他不懂这个怎么能拍好呢?
回给最高赞的:如果我看见一个女人在街边抱孩子要饭 我会觉得有手有脚的就算出去卖也饿不死啊 还不如个站街的。再说句不好听的 没去贩毒没仙人跳没搞传销已经很本分了 你还想让这些人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