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的固定长镜头充满了写实感。
移动镜头的运用,也是不紧不慢刻意营造诗意和美感。
前半段大面积的绿色自然植物和后半段封闭的白色肃穆行程对比。
对话中有意无意的各种相关对比,同场景中出现的人物并非独立似乎是各有相关。
如第一段空镜头时候的对话中卖T-Shirt的Nook和酒吧里的Dr. Prasarn明显和第二段地下室段落互文。
而对话中提到的美女,可能对应第二段中看着镜头的阿姨。
只有晚上才会出现的酒吧和日食又似乎有着秘密联系。
这是一部迷人的电影。
医生,军人,和尚身份的交错置换和Dr. Nohng的理想有些许些政治意味。
同样的非线性叙事(前后两段),非连续性剪辑贯穿,长镜头更多,(固定和移动皆有),静帧用法出现。
政治批判尚不明显,但依然出现军方人物与背景,是其后走向政治批判表达的铺垫。
乡村医院(绿色,原始社会)对比现代医院(白色,文明社会)显得人际关系淡漠。
最后Nohong医生不愿意去到现代工厂,但是和女朋友亲吻生理起了反应,可以理解也和导演对生命力/欲望的期望,最后医院没了,人们在原本的地方跳广场舞,也是对生命力回归的愿望。
导演阿彼察邦构筑影像方法异常的霸道,在尽可能传神地还原记忆中场景和人物的基础上,企图通过深入记忆中人物的梦境、幻想或回忆,定格某段隽永的光阴。
里面隐隐透露出某种操控人心的危险。
这就像走进一间连着一间无限嵌套的房间;或者探索外层套着里层,里层又变成下一个外层的环形建筑群,在深入的过程中逐渐接近核心。
因此会造成大量语焉不详的片段,而反过来这又像极了努力回忆的过程。
总会觉得漏了什么永远找不回来的细节而倍感沮丧。
正因为来之不易,所以失去时才痛不欲生。
如此浅显的道理,太幸运的人恐怕很难理解。
轻轻剥开记忆一层层的厚茧,很容易不小心捅破了它珍贵的核心。
记忆便是如此脆弱的结构。
导演便在做着类似的工作,抽丝剥茧地细细品味,但一不留神便会滑入时光编织的迷宫,久久寻不见出口。
观众有的时候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为什么要执着地拍一棵风中摇曳的树、颜色单调的雕塑、公园里健身的人群,看病的僧侣反过来送给女医生一包药怎么回事,前景中靠着柱子的绿衣男子又是怎么回事……剧情的走向为何如此跳跃。
其实这正是触及创造者的私密回忆造成的困惑。
弄懂和感受通常是两码事,它们彼此之间也在相互较量。
凡事刨根问底,问个究竟,倒也丧失了笼罩在面纱之下的魅力。
因为父母是医生的缘故,笼罩导演童年的颜色就是洁白的白大褂、明净的医院长廊、很蓝很蓝的天空、很绿很绿的草坪。
讲述别人的故事,也是讲述自己的故事。
人们在奔跑中跌倒迷茫,苍老后的困惑和感伤。
对他人不幸的同情夹杂着一丝庆幸,对世界的愤怒,对父母的仇恨,爱而不得的惆怅…..他想极力表达这些情绪的混合体。
初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还是很惊喜的。
干净的医院,医生不用穿白大褂,而可以穿自己的衣服。
安静的走廊,当牙科医生深夜打开诊室的灯的时候,窗外绿得奇特的大树叶令人惊讶。
可是后一半未免太后现代了,有像抽象化一样的嘈杂感觉,变得有些难以忍受了。
真希望没看后半部啊。
现实与回忆现实是以视觉为主的综合感受,回忆是一种抽象的幻想元素。
两者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公平的影像同时将现实与回忆以影像的方式再现出来,其实就是抹去了现实与回忆之间的不平等真实的回忆与虚幻的现在在头脑中再现了一万遍的回忆比一个身处其中极其苦闷以至于经常抽离并浮想联翩的现实更具有“真实”性。
影片当中那个乡村爱情故事就是个“真实的回忆”而现代医院的故事就属于“虚幻的现实”为什么两个故事那么像?
因为“回忆”是“现在”的回忆,它注定会有“现在”的影子。
既然“回忆”已不是真正的过去,现实又那么虚幻。
那到底哪个才是真实??
生长在一起的回忆与现实种植园主向人推销兰花时说“你看它们纠缠在一起多漂亮,可是人们不太喜欢认为看起来像缺陷“ ”也许生命本身就像这样”看到这里导演拍这部片子的初衷逐渐浮现出来。
电影在绝大多数的时刻,呈现的是悬置了语言归类的图像。
看电影,是对图像进行语言归类的过程。
对一张图像的语言归类,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对一连串图像,且图像与图像间存在作者的介入去把它们联系起来的话,针对这组图像的语言归类的多样性在理想情况下会锐减为一,这个一就是作者的表达。
但是观众当然会有不同程度的对电影的理解,理解是发生在脑子里的,我们看不到他人理解的程度,但当他人用语言说出来,他在这个电影里看到了什么,假如是看到了前后分段其实是人的转世、既视感,看到城市吞噬人心,这些都不能说是错,但却是在最浅层,离那个作者的一,还远着。
斗胆讲讲我的解释。
电影的前后两段,里面的相同的演员,其实指代的就是同一个人。
不过这些同一个人,在前后两段分别的乡村和城市两个环境的塑造下,有了不同的行为习惯,导致了不同的人生际遇。
所以这些人的人心没有变(我否定了城市可以吞噬人心)、社会背景没有变(同处在军zf的管辖下)。
由此,这部片完全是关于乡村和城市人与人相处形态的人类学调查。
它有趣的点,就在于乡村和城市里医院和医院周围空间的异同,人们怎么在这些空间的特性下催生出某种人际交往模式,人对空间的利用方式等等。
因此绝不涉及任何形而上的象征,所有的表达都是在实体的空间中,在人的行动中。
比方,前半段乡村里的女主角,在医院里给僧人就诊,诊室在一楼,设置有三个大窗,一个借过女主角钱不还的人走过被她看到,她就追出去和他说理。
而在后半段城市里的女主角,在医院里同样给人看病,但是医院已不是乡村里占地面小且扁平的楼房,而是垂直的、分区明确的、用以服务更多人群的大型医院。
因此就有其它医生接手了同一个僧人的就诊工作,导致女主角不会遇到他。
而女主角的诊室也变成是在高楼层中,对着墙,没了前半段里的那种互动可能。
所以小乡村的开敞空间和熟人社会,带来了人际紧密的效果,你对人更有信任,但根据情境其实有好有坏;大城市的封闭秩序和原子化个体,一切都更加便利,但你我可能一辈子都碰不到面,即使碰到了也有戒心,关系无法发展,最后也是有好有坏。
但两个地方的好坏是多少错开来的,对立仍在,很清晰,问题是不论在哪个地方你都没法儿得到个双份,既有这个也有那个,你必须权衡,忍受某一遗憾。
那么哪种生活方式的好会更多,坏更少?
这个是可以商榷的事情,留给读者观影后自行感受。
我觉得水平一般的评论,就是他们要隐去这个有好有坏的部分,要把乡村描绘得像是好的象征,城市则是坏的象征,其实对于倾向这样看的人自己也会失去掉对细节的把握,导致影片的深度在他们的理解中锐减,乃至变得肤浅。
而阿彼察邦显然有把不合时宜的那些暗面放进去,他偏向乡村,也不掩盖乡村的瑕疵。
这才叫作者。
这是艺术作品的表达和灌输、洗脑的区别所在。
艺术形象的具体本就具有感召力。
故事的前半段是幻想,后半段是现实,(影片后半段有个护士在房内沉思的镜头)而影片的前半段是护士和和尚的幻想世界,在幻想中护士拒绝了自己在现实中的暗恋对象,而在现实中和牙医完全没有言语交流的和尚却幻想出了一段和他的暧昧关系。
两个幻想通过一首吉他曲作为过渡串联起来。
在拍摄技巧上前半段的幻想非常写实,而后半段的现实部分却拍的非常不真实。
《戀愛症候群》(Syndromes and a Century,2006)是導演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拍攝的第五部電影,結構上延續了第四部長片《熱帶疾病》(Tropical Malady,2004)中採用的將影片分為兩部分的平行世界概念。
大體上同樣的人物卻有了不同的化身,在故事中的不同選擇也使起點相似的雙重故事線越走越遠。
在105分鐘里,阿彼察邦運用了大量的長鏡頭和近乎凝滯的鏡頭運動,詳盡而細膩地記錄著瑣碎對話,未足夠引起感官機能(sensory-motor)的反應而造成了冗長的時間。
但平行世界中相似的場景給人的快慢節奏感卻不盡一致。
兩個平行世界的關係或許可以用題目中的“一百年”(a Century)的輪迴來解釋,而這百年時間帶給生活的變化也許就是影片的中心所在。
因此,本文將嘗試否認劇情對於中心思想表達的作用,并通過分析觀眾感受到的電影節奏的快慢和非線性時間的構建來感知電影本身的生命力。
《戀愛症候群》的持續放映時間為105分鐘(除去開頭和結尾的正片長度為97分鐘5秒),兩個平行世界的分界點時間是52分鐘10秒,基本將影片平行分為上下兩部分,存在著相互對照的關係。
影片的上半部分以女醫生為主體,下半部分則主要圍繞著男醫生Nohng,兩人的交集在於兩個部分相似的開始,女醫生對Nohng醫生的面試。
試圖理解導演想要的表達不妨從對比兩次以台詞和動作為表現的劇情開始。
兩次面試問題大體類似,但細微之處仍有差異。
比如在於Nohng第一次說畫畫更傾向於素描,第二次說明了玩籃球是打中鋒是因為對身高沒有要求以及自己養的貓已經死了。
在女醫生的詢問方式上也有所區別,第一次詢問時Nohng常給出肯定答案,如“是的,想多經歷一些”“是的工作還算穩定”,但第二次則常是否定,轉專業時沒有詢問過家人朋友的意見,最後造成的差異就是在面對“DDT代表什麼“的問題時,第一次的Nohng猜了三次答案,并問這個問題是否很重要,而第二次只是拘謹地給出一個答案。
女醫生第一次態度的溫和,與第二次不耐煩的眼神語氣形成很明顯的對比。
與此類似的還有醫生為做惡夢的年邁僧侶看病和牙醫為年輕僧侶看牙兩處,第一次的醫生態度都更加親近病人,溫柔體貼又帶有人情味;第二次則更顯冷漠,未能從對方角度出發思考問題,不願與病人有過多交流,病人在這種情況下的態度也稍顯抗拒和粗暴,比如年輕僧侶要求取下面罩治牙,年邁僧侶放棄了求藥的嘗試,贈藥時更是直言“增強善待萬物之心……遠離徒費心智之事“,不能說不是一種諷刺。
這些都是劇情上的一些變化,但從整體上來看,這些碎片式的劇情是有意義的嗎?
台詞中的遣詞造句和人物的舉手投足,是有什麼特殊的含義與前後相連接嗎?
筆者認為不然。
這些劇情都是生活中平凡的與人相處的瑣事,沒有絲毫衝突波瀾,亦無曲折回環的前後照應,因此是沒有特殊意義的。
Nohng醫生是打中鋒還是前鋒,畫的是素描還是水彩,養死的是貓是狗,年邁僧人夢見的是雞是鴨,年輕僧侶的母親哮喘病症表現為何……這些都不重要,它們的存在是為了對比百年前後兩個大環境下人們的變化。
因此,片段各自帶給人的感受才是重點所在,而電影節奏的快慢則在感受中最明顯——雖然整體電影的節奏都比較慢,但上半部分較之於下半部分更慢一些。
造成這種效果的原因有很多。
仍以兩次面試為例,女醫生對Nohng醫生的面試第一次持續了3分鐘19秒(從03:06到0:25),第二次持續3分鐘14秒(從52:10到55:28),時間長度基本一致。
但觀看第一次面試時,前面有長達半分鐘(從02:24到02:55)的空鏡,畫面中只有隨風飄動的樹枝樹葉和隱約可聞的鳥啼,拍攝的內容(content of the shot)不變且近乎沒有動作、攝影機保持靜止、劇情聲(diegetic music)為比較單調的自然聲,因而給人以寧靜(stillness)漫長(slow)之感,渲染好氣氛之後進入面試的鏡頭。
從鏡頭語言來看,第一次面試只用了2個一分多鐘的長鏡頭,畫面凝固缺失動感,面試中的問題又令人抓不住重點,不知意義為何;第二次則用了7個鏡頭,最長的也不超過一分鐘,中景(medium shot)和遠景(long shot)交替,并伴有反轉鏡頭(shot/reverse shot)。
又由於問題有所變化產生新意,再對比之前的節奏,因此給人以節奏快於第一次之感。
而為何要造成這種節奏上的區別呢?
大量的遠景留給觀眾的感覺是仿佛自己是闖入這個場景中偷窺到這一切,講整個畫面都收攏在內并配合以緩慢的節奏,給了觀眾充分的時間去感知眼前的細節,因而更容易形成真實感。
而鏡頭不斷切換或更多運用中景時,對於場景的想象就沒那麼容易建構,相對而言更為虛幻。
節奏變化影響了觀眾對兩個平行空間真實感區別的感覺,這在下文也會討論到。
電影中的空鏡除卻能為上一個片段反思和下一個片段準備之外,也在意義的延伸與豐富上有所幫助,意象選取別有用心。
比如,在電影前半段中出現過的佛像在後半部分中也曾反復出現,佛像沒有變化而周遭的環境卻變了(如圖一、圖二),離開了空曠的偏自然環境而成為白色醫院室外半封閉的一部分,表現出現代社會的特征。
不僅如此,後半部分的空鏡中又未加解釋地出現了三處各不相同圖一 圖二的雕塑(如圖三、圖四、圖五),比起佛像的水平角度拍攝(level angle shot)圖三 圖四 圖五以及坐落在矮臺或地面上,三處位於高高台座上的人像雕塑都採用了低角度鏡頭(low angle shot),觀看時不得不抬頭仰視,以此來突出人像的高大偉岸。
這樣的景物場景既是空間轉換的中介,又從對比中表現了時間的短暫與永恆:平易近人的佛是歷經百年也未曾改變的,因而也保持了唯一性;將人抬到神壇上是暫時的,會有代代更迭與時間流逝帶來的遺忘,因而也必然不會是唯一的。
電影在第86分鐘結束了Nohng醫生和女友的對話之後就再無對白,本就顯少大幅度動作的影片再拋棄用對白來推動劇情,再次證明劇情的不重要性。
此時距離正片結束還有22分鐘和25個鏡頭。
在這25個鏡頭里,挑戰影片整體敘事順序的是第7個鏡頭,女醫生右手拄著下巴坐在辦公桌前沉思(如圖六)。
因為在下半部分的面試結束之後,以Nohng醫生為主體的敘事里女醫生就再未出現過。
此處的沉思不禁讓人想起在上半部分里,女醫生拿著茶水杯走到窗前陷入沉思(如圖七)。
不同時空的兩個人仿佛形成對視,百年前看向右,圖六 圖七 百年後面對左,隱隱對應著佛教中過去佛在左、未來佛在右的次序,兩個時空間似乎構架起一座橋樑。
鏡頭緩緩拉遠帶來的恍惚之感令人懷疑上半部分的平行世界出自於女醫生此時的想象,恍然之後又覺得想象之中更加寫實而此刻的“現實”世界充滿魔幻色彩,仿佛阿彼察邦到此時才抖開包袱,在充滿靈異的宗教氣質的背景音樂里,這種似懂非懂如夢之夢的領悟感非常奇妙。
此時形成的純聲光情境(pure optical and sound situations)不再講自身延伸進行動,因為它不再是由行動所引起的,時間由客觀變成主觀,給人以先驗的內在感受。
(Deleuze 5-6)不僅如此,這個鏡頭同上半部分女醫生對喜歡的賣蘭花的人的回憶一起,打破了線性的時間的敘事。
這使電影的時間更為複雜,也令觀眾將更多精力用於感受時間在電影中的變化作用。
再來看影片接近結尾處頗引人注目的黑洞般的管道和煙霧。
鏡頭定格后對準漆黑洞口的特寫足有1分多鐘(從93:40到94:53),最初洞口只是漆黑一片,6秒之後似乎機器啟動黑洞開始將室內瀰漫的煙霧快速吞噬,乳白色的煙霧打著旋兒消失在黑洞深處。
漆黑的圓形洞口與日蝕(從37:54到38:30)相對應,不同的是日蝕的故事意圖告誡人們神靈無處不在因此不要貪心,而連接管道的黑洞是現代社會的代表,是貪慾推動的機械化大規模生產,也是百年後宗教信仰的摧殘者。
從象征意義來看,管道暗含“時空隧道”之意,煙霧則代表了“往事如煙”,時空將往事吞盡,當一切化為虛無時又回到了佛教中“空”的概念。
又或者是上下兩個部分代表的時空都是不存在的,在這裡走到盡頭。
直線是沒有盡頭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這也可以算是對線性時間的打破。
種種可能的開放性解讀賦予《戀愛症候群》以生命力,亦是給予觀眾重新思考電影中時間的作用,進而理解電影所提供的不同於運動影像(movement-image)的觀看模式對於我們重新理解世界的作用和影響。
最後的16個鏡頭似乎是前兩個平行空間告于段落之後的新開始,具有非常明顯的法國新浪潮(the New Wave)的特征,選取實景拍攝,并快速切換場景鏡頭或“跳接”,在整體敘事上製造突兀不連貫的效果(焦雄屏 85)。
剪接手法很有特點,此處便是獲得首屆亞洲電影大獎(2007)最佳剪切資格之證明。
這些鏡頭中有坐在長椅上的情侶、做各種運動鍛煉的人、看遊戲飛碟的僧侶還有最後大規模的跳健美操的人們。
“諸多片面臨空間之間的連接無法被告確定,因為該連接僅能完成於某個不在場、甚至已然失蹤之人物(並非單純的置身於畫外,而是存在於空無之中)的主觀觀點𥚃”(Deleuze 8),形成了隔離空間(disconnected space)。
這些隔離空間被剪輯到一起,每兩個概念碰撞時都可能產生第三重意義,(Tarkovsky 119)因而結尾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也因多樣性而難以討論。
這種不見得要看懂卻或許因人而異的電影感受,在筆者的角度是這樣的:從黑洞吸煙之後,鏡頭中的內容逐漸由靜到動地活潑起來,從安靜地坐在長椅上看風景到大規模跳健美操,這固然是人們對現代性的適應和融合,但也在歡愉中表現出機械性和同質化。
對比百年前的時空中健身時所講的“慢慢蹲起,韌固吾膝”,仍能覺察到阿彼察邦對於現代性的反思與意見。
本文著重分析了《戀愛症候群》中非線性時間的表現和其帶給人的感受,并通過論證劇情無意義、分析空鏡選取內容和從鏡頭語言的角度解釋節奏快慢的直觀體驗,來體會導演阿彼察邦對於傳統宗教長期影響著世人的思考以及對現代性帶來的冷漠與同質化的批判反思。
但導演的意圖又不是直接反應在劇情之中——作為理解影片的媒介,有時時間的作用更勝過故事情節,而非只是運動影像的載體——而是在純聲光情境中以時間-影像的形式自發體現,這種超越運動-影像的拍攝給觀眾更多角度和空間去理解電影。
而種種的可能性進而賦予了電影自身生命力。
(3854字)參考書目:焦雄屏著,《法國電影新浪潮》,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年。
Campany, David(2007) “Introduction: When to be Fast? When to be Slow?”In David Campany(ed.),The Cinematic. London: Whitechapel, and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Deleuze, Gilles (2005)cinema2:The Time-Image, London:Continuum.Martin, Marcel.著,何振淦譯,《電影語言》(Le langage cinema tographique),1992,北京 : 中囯電影出版社。
Tarkovsky, Andrey (1986) “The Film Image” and “Time, Rhythm and Editing.” In Sculpting in Time: Reflections on the Cinema. Trans. Kitty Hunter-Blair,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杰作啊,,不看完不知道。
前半段已经非常好没话说,后面开始有点奇怪无聊,,但是不看完不知道————2001太空漫游啊。。。。
看过2001太空漫游的就知道了,比那个还好,斗转星移,镜中又一世。
这个网上哪个鸟人搞的字幕,古今中外南北的。。
很加分这么好的片子网上没什么人说。。
综合症与一百年,看完了。
开头的两个段落就挺有意思,医生冷漠地9问着问题,与之后对送她猪肉的人的态度完全不一样。
另一个是僧侣来看病,中途医生出去找人要他还钱,回来后僧侣说她心烦,给她拿了一剂药方,这个角色行为的换位有意思。
整体看完后,没有很大的触动,也没有什么理解,并不能感受到阿彼察邦想表达什么,也许他就是像表达一种状态,那我没出于过这种状态里,他这种神秘朦胧的拍法也让我更体会不到,但电影本身的结构性还是有感触的,对白的照应,事件的相反性,这还是有意思的。
我的观影体验非常尿崩,画面时不时卡住不动,cc字幕时不时就丢了,但就他妈音频一点不卡,整个过程非常的不协调不对应,同时画质也很糊…整个电影相当于看了三次,因为中间睡着两次,每次醒了都播完了,于是就调到睡着的地方接着看,一天看了四部,综合症与一百年,神枪手之死,鸟人,神圣车行,阿彼察邦的最早看的,却是最晚看完的,也算是贯穿整天了吧。
4分。
以后再看再说吧。
3.5。阿彼察邦在生活化的情节里有一种沉静的隐隐的神秘气质,继诗电影之后开创了独特的梦电影,又想重看一遍《布米叔叔》了。上下部镜像结构令人联想到《这时对那时错》,连机位都是相反的,前后对比颇为有趣。可惜后面看不懂的部分就又变得无聊了。阿彼察邦一直追求现实主义奇幻,他做到了。顺水漂流的感觉,有点沉静版费里尼。插入照片、广场健身操永远都能在阿彼察邦里找见。笔记:最牛逼的地方在于把写实电影拍出了超现实的味道。
首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剪接奖。
第三部阿彼查邦,终于对其创作理念有了认知,在高度生活化的意象中探索宗教感,只能说文化差异无法共情,对他的作者电影态度表示赞赏,但电影本身是真难看
A / 阿彼察邦的“日蚀”电影。镜头收拢光线,折叠的时间被逐渐展开,医院成为回收能量的巢穴;镜头被光线/视线“驱逐”,欲望的时间被固着于错乱的雕塑/阳具之凝视中——这时它真正成为了飘移的幽魂;日常装置成为反向捕获镜头的黑洞,电影在黑洞中重新睁开双眼,一个“世纪”的时间停留在何处?
风格独特但看了10分钟不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或者说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10分钟弃。
(゚ー゚) 这是在炫技?我没看懂拍的什么
热带地方什么都可以湿闷什么都可以清新 像夏天午后有大片水观音和嗡嗡嗡夏天的声音 节奏慢得中间想起好多事情
暹罗折叠,用两段式复调结构探索记忆主观性,不屈服于即时解读。上阙似虚幻诗扉,芭蕉叶、兰花和树下的男人女人,叠化为潺潺流淌的河溪。下阙走入都市繁荣,成像焦点发生变化,现代化医疗器械营造出净化幻觉,下体膨起,但情绪无菌,真空中飘浮神秘粒子。最后,管道漏斗吸入烟雾,仿若记忆陷进涡流,被永远储存或遗忘。喜欢本片的另一个译名,《综合症与一百年》。
#siff上影衡山#劣质胶片版,抖动大,频闪强,宽容度低,画幅没遮(原则是16:9,放映是3:4),几处轨道和挑杆出镜分分钟令人出戏。撇开重构段落,剧情组织得有些松散,结尾的空境完全没看懂,甚至显得刻意(不同于老塔的空境和推轨)。
看不懂
好看但是真的催眠,chakra那里不是直接催眠观众吗。阿彼察邦掌握的是和“夕阳中理发师给你静静理发”“童年母亲给你扎辫子”类似的催眠技术。然后我希望做字幕的朋友不要总是夹带私货,动不动北京话翻译,动不动还来段点评,别那么自以为是谢谢。
像是18岁生日那天点的「玛格丽特汤」。
大闷片儿。要是忍住没睡着,就会被很多细节感动。
这片最牛逼的地方在于把写实电影拍出了超现实的味道,阿皮查朋的电影总有些神秘主义的味道,可能是那些如有生命的运动镜头,以及神秘且宗教味的配乐,或者是有些神奇的故事。闷是闷了些,但绝对是种全新的体验,所以他被热捧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重看。阿彼察邦最浅显也是最晦涩的作品。浅显在于两段平行时空相互倒映,在不同时空、相同职能的【公共空间】里,爱情萌芽却未能结果。前半部分自然光、自然收声、固定镜头呈现的乡村图景与后半部分人造光、工业噪声、推轨镜头营造的苍白城市形成强烈反差;从佛家塑像的平视镜头过渡到医学先贤的仰拍镜头。影像在客体化镜头中获得城市化、工业化高速推进的时间性;宗教与科学的对立统一仍是泰国城市中不可回避的奇观。用佛家直感启示人在不可逆的现代化城市空间中无法走出怪诞的循环往复,而不单局限于永恒的情感困顿。晦涩在于视听强有力的在场感中不断出现剥离肉身的离题段落,太过静谧纯粹以至于语焉不详,观众此时也只能摆脱理性,欣然跟随,幽然入梦。
大师大师大师!阿彼察邦的神秘性不仅在于拍摄客体的飘忽多义,更源于主观意识的赋魅难测。自然田园段落的影像自上而下,俯冲式的向外扩散,场景是跳跃而自由的,人物内心的悸动却始终紧密勾连;工业城市段落的影像自下而上,在挣脱之力的驱动下,空间被机械切割,形成垂直闭塞的区块,直至医院长成真正的巨兽,将阳光与空气、风烟尘水尽数吞噬。爱情是一种病症,被培育、被传染、被变异、被治愈。
待二刷 也有可能不会刷了(什)重看 还真是有点像(早期)贾樟柯 但指出摄影机存在的镜头多 显得比贾樟柯冷很多 还有 导演是真喜欢玩声画错位和由此带来的错觉效果(比如走廊里的无脚男人在地上爬行的节奏和打网球的节奏的重合)最后那个飞碟画面里提前进入的广场舞音乐也特别有意思 顺带《记忆》里很多母题在这里已经出现了啊 像男女主角一起去看花啥的 不过记忆里面的长镜头用的比这里可是差多了(排烟管那个镜头的疏离感真是绝妙 相比之下记忆开场那个汽车灯的镜头太匠气了)
DDT?Destroy Dirty Things?Deep Down To You…
7.6 看得下去,却不觉有趣,一绿一白,前半段隐含着无限可能与生机,暧昧而又神秘,后半段被冰冷墙壁楼房收束,勃起也被困住。
阳光下,人们每天唱歌、健身、栽兰花、生病、治病;地下室,悠长的通风管道深入的是最隐秘的内心,那里的人失语,试图记忆和回味什么,却已然陷入百年的密闭空间综合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