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杀手不太冷》中小玛蒂尔达曾问过莱昂:“生活是否总是艰辛,还是只有童年如此?
”正如绝望贯穿观影的始终,我和莱昂的回答一样,总是如此。
或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画面,细节,小说,逻辑,一切的一切也在告知事实的确如此,可是我的内心仍旧驱使我不要将它解读得过于绝望与惨淡,所以我宁愿假如,这只是爱情。
曾经十二岁的你我,正在做些什么,正在思考些什么,或许我们的童年如出一辙,单调的无从谈起,偶尔闪过的画面也不过仅仅是让自己再温习一遍,不至于它压在记忆的箱底一点一滴随着时间而淡忘,而这,就是Oskar和Eli令我艳羡的地方。
一个是在十二岁的纵轴上走向消逝,一个是在十二岁的横轴上走向永无,正是这绝佳而绝望的搭配,上演了一段奇异的童年爱之初体验。
无可厚非,Oskar和Eli是如此的相辅相成,一个是涉世未深,懦弱胆怯的普通男孩,当爱情来临时,完全招架不住,单纯如他浅金色的头发般可爱;另一个是历经人世,阴郁诡谲的吸血异类,当遇到那些突如其来的变故,镇定坚强地接受现实,睿智如她深黑色的头发般深邃。
所以,我们看到的是Eli教会了Oskar如何去还击那些一直以来欺辱他的男孩,,是Eli教会了Oskar如何去换个立场为他人设身处地地考虑,是Eli教会了Oskar如何去接受这世间一切不可接受的事实与存在,而恰恰在这一时刻, 同样是Oskar教会了Eli如何去玩一个她不曾触及的玩具魔方,是Oskar教会了Eli如何去体验一个属于12岁少女的新鲜温暖的爱情,是Oskar教会了Eli如何重新唤起了对一个人的保护欲与责任感,哪怕是生死悬于一线间。
那句话,to flee is life,to linger is death. 或许是之于他们之间看似稚嫩却已然成熟的爱情考验,如果只是生命纵轴与横轴的交错,又怎能阻碍Oskar拥抱Eli那刹那的感情爆发,他所带给我的惊异只能又增加一层我对他的敬意。
当列车上的小Oskar轻轻敲击着Eli的木制棺材,用摩斯密码传达着“吻你”时,窗外的阳光衬托着他的肌肤愈加苍白,他的微笑诠释着一切无以复加的爱意,不管他与她踏上的将会是什么样的旅途,结果如何,是否又是一个轮回,曾经他们拥有过爱情,这就足够。
一直很抗拒看吸血鬼的电影。
曾有人很详细的给我科普过吸血鬼的种种实际,吸血鬼是怎么来的,怎么生活的,社会法则是什么,林林总总,但我仍然对这个题材提不起兴趣来。
看过几部类似驱魔人之类的影片,一来觉得这个鬼族的设定很勉强,二来这类电影几乎全是打打杀杀,月黑风高,故意摆酷,没有深度。
但是《生人勿进》改变了我对吸血鬼题材的看法。
任何神鬼题材,拍不好,是“戏不够,鬼来凑”,拍好了,都是在比喻人类。
在我的理解,本片并无意给大家展现一个架空的异族世界,也无意耸人听闻,制造生理反应。
它用吸血鬼这么一个人类世界的异类,表达了作者对于边缘人的态度。
无论是吸血鬼不可告人的生存方式,eli的“不是女孩”的性别,奥斯卡父亲隐晦的gay倾向,冰山一角的校园暴力,自然萌生的仇恨愿望,还是为爱杀戮,为情歃血,都是边缘人物被漠视的情感和生存需求。
难道你不曾在某个时刻,为自己异于常人而羞耻而痛苦吗?
难道你不曾在某个时刻,恐惧过自己不属于这个社会吗?
当你渐渐的长大,你慢慢修改了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更标准,更符合这个社会的要求,你已经融入了多数人,但总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仍然停留在“12岁,并且12岁很久了”。
他们感觉自己是如此弱小,而他们的需求又遭到主流文化的唾弃,难道你不曾在长大后的某个时刻,鄙夷的将他们视为吸血鬼吗?
我也曾是个吸血鬼。
你也是。
(文:SE7EN,春琴抄)查了一些资料,电影中有一些没有交代的背景: 1. 故事发生在1981年的瑞典斯德哥尔摩城郊。
2. Eli出生在1781年,已经200岁了。
3. Eli不是一个女孩!
原著小说中Eli原名叫Elias,是一个男孩子,他在12岁的时候经过一个阉割仪式,成为了吸血鬼。
因此他在影片中几次说自己不是“女孩”并不是指他是吸血鬼这个事实,而是他确实原来是男孩!
4. Eli的“父亲”,也就是一开始和Eli在一起的帮他杀人的那个人其实是一个有着恋童癖的心理变态者,他认识Eli只有几个月而已。
5. 小说和电影的结局是基本一样的,但是小说中Oskar在列车上时有乘务员问他箱子(里面装着Eli)是否太重而需要帮忙。
老实说,看完这部片子,还是蛮震惊的,所以回来路上一直没说话。
到家后又忍不住查了很多相关信息。
小说是这么写的。
电影可以给人不一样的艺术加工后的影响力。
我感悟到此片想表达的绝非一段故事或者说是小说的电影版。
片子里的很多话以及情节的象征意义很大:其一,就是那个老头子到底什么人的问题。
如果可以不生搬硬套小说里的情节,单纯欣赏这部片子。
我们首先未曾得到任何老头子与Eli之间的关系交代。
若说他单单是个恋童的变态,他不会最后等待着与Eli告别,不会在最后渴求Eli咬死自己。
更不会在为Eli取血的时候说:“帮我个忙吧。
今晚你别去见那个男孩子好么?
”这样一来,老头子的举动顺理成章了。
---这也印证了我的推断:电影里的老头子心甘情愿地帮助Eli取血,并不是因为他是病态的‘恋童’,而是因为风雨相伴地与Eli走过了几十年的光阴岁月。
其二,片子里的循环象征:男孩子裸露着上身,看着飘雪的夜幕---这个镜头出现了两次。
老头子就是日后的男孩儿。
他们一起离开了,相互依伴。
男孩子变成了老头子,Eli自然永远12岁。
其三,本片透过孩子们的视角,并未标签化任何善与恶。
它甚至讲述了爱情的盲目性和人性的阴暗本质与暴力的名义。
这些哲理性的昭示我明显感受到了。
也许必须承认,没有什么,比一个生命的生存更具有正义感。
喜欢拿电影和原著比较这是一些人的爱好, 我则不。
我要么看书、要么看电影。
它们的艺术化加工者不同,寓意肯定不同---即便同名。
以上是拙见。
大家喜欢这部片子的,来踩踩吧。
本来不喜欢吸血鬼题材的我强烈推荐此片!
不知道为什么,每当我的目光跨越沸腾的鲜血,冰冷的霜,望见你时总是惆怅。
我说就连冬日的太阳都比不上你额间落下的碎发,那到像是惨白天空中洒下的圣水。
那如你的双眼一样明朗的夏夜里挂在我心头的绿星,仿佛永不会坠落。
我问,男孩儿啊,为何孤独?
你拥有别人所没有的不属于人间的气宇,你神圣如来自天堂的使者,即使让我站在远处,也感到如海洋压在我心上——无可窒息。
就像极北诸国那冬天里的大雪,我在梦中张开眼睛,看见你身影朦胧站在另一个世界的深处——仿若圣人。
我看你分明近在咫尺,但为何这距离却够我走上几个世纪?
我走在冬天与冬天交接的季节里,就像接近零度的冰水滑过我的脸、我的脖子、我的身体。
流去我身后的都像回忆被冻结,而那记忆又像你的忧郁一样凝结在嘴角眉心,即使是最炽热的鲜血与阳光都无法将它融化。
女孩儿啊,为何忧愁?
为何总是站在世界的另一头,逃避我的目光?
你的温柔分明为上帝的旨意,让我张开口,却说不出一个词,让我拿起笔,却写不下一个字。
让我沉沦于你忧怨的笑,让我在这早已被定位的无序的现实里,看到一缕明日的曙光。
你是我唯一的梦幻。
可是,可是啊!
——我唯一的爱!
每个大雪纷飞的早晨,我在苍茫的荒野里看到你单行的身影。
我被你光明一样的质感折服。
我甚至曾无知地认为可以用自己心中沉积多年的愚昧的晦涩将你的孤独包裹。
我曾经迷失自我一般地妄想,你的纯真与无辜能与我同在。
于是,那个孩子一样脆弱的我,拼了命地想留住你的灵魂。
即使你滚烫的笑容将我烧成灰烬!
让我在地狱燃出的烈火下结束自己毫无意义的一生。
——是的,是你让我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黑夜里,我紧握你的右手,那比深紫色的血液还要冰冷的手,竟成为了我在无助中唯一的慰藉。
你的指尖划过我的皮肤,那种仿佛身体被抽空的感觉,让我不敢回头瞻仰你的面容。
于是,我每个晚上都在看不见的白色里等待你的到来,希望我能鼓起勇气邀请你同我离开这片伤心的土地,离开我的过去——那不堪回首的,懦弱胆怯的过去。
大雪里,我看见你的黑发如来自极北来的风一般丝丝飞舞。
雪原上,大片大片的针叶林簇拥在一起。
我刚刚张开的眼睛红肿又干涩。
你说生活就像一场逃离,不能坐以待毙。
但未来依旧是未知,我所能知道的,就是过去已如死亡般枯萎。
而现在,又即是永恒。
我的爱将永远凝冻在此刻,直至时间的终结。
至瑞典版《生人勿进》及其原著于二零一二年二月二十五日凌晨一点p.s 我得说写这个的时候不知道艾莉是个男孩儿(→ →因为第一次看的是英语配音的,那个应该被剪过了),后来补了原著又看了很多评论才恍然大悟……之后补了一个完整的瑞典语版的发现错过了好多。
还有电影应该把奥斯卡的形象美化了好多。
美版的真的糟透了。
《生人勿进》,拍的一尘不染,干净清透,生人不得其门可入。
这就是“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模样吧。
那个女孩,坚定地告诉男孩说:我是吸血鬼,遇到你那天,我就不想再做了。
我12岁,我已经12岁好多年了,她哽咽了,后面的话没有说出:我用这么久的12岁,等你来。
她转脸怒喝所有人:这里是我们的,剩下的,都是你们的,离我们远点儿。
我只是他一个人的天使。
不要进来,我只想做他的天使。
你们来,我就是魔鬼。
男孩始终沉默,他爱恋地看着女孩:我怎么这么喜欢她,这么喜欢她说的话。
她知道,她是他的保护者;他不知道,他是她的救赎者。
后来, 他们坐上火车去了月亮,颤抖着敲响了摩斯密码:我们可以来吗?
他们互相紧抱着等了一会儿,上面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来吧,孩子。
他们找到了家。
在2009年我以为自己已经渐渐对电影失去往日的热情了,但是《血色入侵》,的确给了我一个不得不写些什么的理由。
当然我是个不太习惯写印象似影评的人,我只能从影片的文学成分上来谈谈这部片子。
看这部片子又要提两个点一是看不看懂不是关键,关键事领略其中的美学意义。
小男孩,小男孩之间那点事儿,拍得毫不露骨,暧昧唯美。
某个时候,我甚至看到了《夜访吸血鬼》的影子。
演员确实美,情感处理乐而不淫,没有狂野浪漫到要大战三百回合的境界。
标准大片里大奶露胸看多了,虽然我是个标准色狼已经很久了,也觉得腻。
看片过陈中全身灌注的两个小时,间或让我也能涌出些想吃人肉的美好冲动。
二是,不要以一般的恐怖片架构来理解这部片子。
看片的两个小时里,我再度领略,人世间的一种巨大的悲哀。
基于这个前提,全片可以简单理解成一个畸形人格的形成历史。
这也正是全片的精华之处,看片的人不无悲伤地能感受这个形成过程几乎是不可逆转的。
我们可以感慨可以悲伤但是不得不接受他的发生。
黑色的定义在于世界上又许多不可跨越的障碍,由于它的不可跨越,就成了黑色。
就处理人物从普通人到非常人的内心转变的戏码,我觉得比《闪灵》要来得精巧,可信。
理解全片还得有一个前提,我—觉得首先我们得接受一个前提,那就是片中的吸血鬼只是一个符号,从头到尾是小男孩内心中对暴力的压抑记忆性冲动的混合产物。
以此前提我们来理解人物,就简单容易得多了。
小男孩:首先我得指出小男孩的扮演者是个超乎寻常美丽的小男孩,美学暗示代表人类纯洁美好的心灵。
男孩的生理特征无一不是心理特征的暗示:幼小——脆弱,容易受伤。
文静——内向,容易造成内心封闭,出现人格分裂。
孤独——与父母,学校,他人缺乏基本的交流,加深个人分裂的形成。
片中很多恐怖效果几乎都是幌子,服务于内心,由于要忽悠观众所以并没有和人物内心,干净整齐地对号。
吸血鬼:代表小男孩的性觉醒以及暴力意识,从小男孩和吸血鬼接触的过程来看几乎成为男孩性觉醒的过程。
吸血鬼身上的血液有一种女孩儿月经的暗示,当片中的血液进入小男孩身体(与女吸血鬼带血的口接吻),小男孩完成性成熟,被压抑的性欲望(暴力欲望)完全成形。
为后来的释放提供基础。
畸形人格的完整以及挣扎过程,第一次手欺负,欺负者的表现几乎就是男孩内心暴力欲望升级的暗示。
初次的言语,之后的充满痛苦和挣扎的施暴,然后施暴心情趋向于释然和平静。
片中除开小男孩和吸血鬼之外的人物几乎都能成为暴力冲动的诱因。
一,被忽视(老师,父母,同学——独留课堂)二,被欺骗,三被欺负,这也正是主要诱因。
当然导火线是被自己所信赖的朋友(符号上)出卖,陷害,欺负。
当然,对心里分析有怪癖的男男女女还可以从他在游泳池浮来浮去,血口,刀,穿妈妈衣服等等情结出发满足意淫。
吸血鬼几乎成为他渴望与人交流的一种迫切的想象,而片中的小男孩实施的一切暴力都和吸血鬼有关。
从侧面表现了男孩渴望与人交流的愿望的扭曲,所以看片的全过程是满含无奈的过程。
全片的悲哀之处,在于吸血鬼几乎成为一个不可不出现的人物,她几乎成为男孩生活中一丝亮光,甚至到老男人要予以加害的时候,观者内心都涌出一种非道德的紧张,全片的悲哀之处也在于此。
吸血鬼,这个华丽世界的神秘物种。
他们苍白的脸庞,优雅迷人的气质,以及永远不老的美丽身体。
对于人类来说都是莫大的诱惑。
还记得《夜访吸血鬼》中,那样英俊面容的克鲁斯与皮特么?
女人即使知道会被吸血,依然抵挡不住与其亲近的欲望。
而里面那个看起来永远如11岁小女孩般的邓斯特,更是完美成就了无数人对她最初的惊鸿一瞥。
这么多年来,她的形象似乎无可替代,直到有了这一部瑞典电影《生人勿近》。
我只是想说,我不能和你做朋友。
这是爱莉与奥斯卡初次相见,所说的第一句话。
整个斯德哥尔摩冰天雪地,画面呈现出北欧固有的洁净感。
奥斯卡有着纯白接近透明的皮肤,和小男生通有的瘦弱身躯。
他轻声反问,你觉得我想要和你做朋友么?
随后两个孤独的灵魂,还是慢慢走进了彼此的生命。
他们传递魔方,把所有的白色都聚集到了一起。
他问,你有收到过生日礼物么?
在得到否定的答案后,他跑进一家店,买了糖果,却不知道吸血鬼除了血之外,是不能吃任何东西的。
但是,她为了讨他欢喜,勉强吃下一颗,然后在街边的角落里,忍不住呕吐起来。
爱莉有时似小女孩那样纯真,却又在瞬间如成人般老到。
也许正是因为她拥有一颗200年岁苍老的心。
她与那名为她父亲的老人共居。
老人搬到新住处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她采血。
对于吸血鬼来说,血即是生命中唯一可以饱腹的食物。
在第一次杀人采血失败后,我们听到爱莉气急败坏地叫喊:你是想让我自己来吗?
老人沉默不语。
在她的无形逼迫下,他终于又开始了第二次狩猎。
临行前,他说,你能答应我一个请求么?
今晚可以不要见他吗?
至此,我们应该不会再单纯认为他只是个父亲了吧。
也许在这女孩漫漫数百年的旅程中,她以自己永远12岁的青春面孔,俘获了一个又一个帮凶。
俯倒在她身下,成为她心甘情愿的奴仆,一直到死。
可是老人的第二次行动依然失败了。
于是他拿出随身携带的硫酸毁容,以此来保证女孩的安全。
这是一种何等伟大且残忍的感情?
她与她的这些臣服者之间,一直到死,都没有对等的爱可言。
尖叫,像猪一样尖叫!
这是奥斯卡内心深处一直在想象的反抗。
他与母亲一起生活,在学校遭受同学的嘲笑与暴力。
奥斯卡不断忍受,躲避。
却在一个人的时候,孤独练习对抗。
他甚至收集很多关于暴力谋杀的新闻,这个孩子的身体里,同样有着潜在的暴力因子。
也许人人都如此,当向比你弱小的生物施虐时,你是否也在享受暴力带来的快感?
有人轻易显露这种本性,有人则控制自己,把它深埋心底。
爱莉为了生存施暴,奥斯卡为了反抗施暴,而这与那些为快感施暴的同学相比又有多少本质的不同呢?
当你看到影片末尾,那些原本欺负奥斯卡却反被及时赶到的爱莉一个个杀死的施暴者时,你是否觉得大快人心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阴暗面。
而奥斯卡的父亲,这个面目和善的男人,多少给本片带来了一些温情。
父子相处,其乐融融。
却在两人下棋的间隙,来了另一个男人,于是父亲开酒与其对饮。
这有关他性取向的隐喻又影射了奥斯卡与爱莉的关系。
爱莉一次次地问奥斯卡:如果我不是女孩,你还会喜欢我吗?
在影片后半段,我们会看到闪现的关于爱莉被阉割身体的画面。
于是他们的感情,就不仅仅是男生女生相爱这么简单了。
这种爱,大约跨越了爱情这样狭隘的范围,而始于一种相似处境的孤独感。
因为孤独,所以想在一起,彼此喜欢,互相依赖,我并不是独自一人。
当赤身裸体的爱莉钻进奥斯卡的被子里时,你不会有任何不干净的联想,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安心。
两只手交握在一起的安心。
医生,可以开一下百叶窗吗?
被爱莉咬伤而感染成为吸血鬼的那个中年女人,因为丈夫对自己的冷言冷语伤心离席。
却不料遭此大祸。
在感染病毒的初期,她开始出现各种吸血鬼的特征。
易被阳光灼伤,嗜血,因为满身不洁净的气味而被猫群攻击。
她已经变得不再是她自己。
她所经历的种种遭遇,在12岁的小女孩爱莉变成吸血鬼的时候,也同样经受过吧?
生物又岂能轻易违背自己的天性?
正如人无法与命运抗争。
所以这女人选择在阳光下终结自己的生命,而爱莉则凭着生存的本能,活了下来。
她这样做错了吗?
谁都没有权利评判。
我们只知道,当奥斯卡向他敞开心扉的那一刹那,她终于感受到了为人的快乐,以及与人相互依存的温暖。
只是,这温暖能持续多久?
在离去的火车上,他们用莫尔斯电码进行着属于彼此的交流。
而你能保证,老人的遭遇不会在奥斯卡身上重现吗?
一切终将轮回,也许我们只能相信这一刻的温存。
(请勿转载)
跟那些宣传它的口号不太相符,与其说是惊悚片,不如说是诡异片。
不血腥,不恶心,低调的恐怖。
节奏很缓慢。
有种忧伤的感觉。
这是草草死命跟我推荐的片儿。
草草 13:58:21 快去找来看吧。
里面的小孩儿都爆正点。
正点到死。
而且片子还是邪典片,充满了邪气。
哇哈哈哈 草草 14:02:08 废话啊,那片子我看过了才推荐给你嘛。
你没看我给你的页面已经很多人评价了么?
豆瓣是个好网站,你应该多逛逛。
那片子不血腥,不恐怖,也不算惊悚,很低调,很和谐,很安静,很暗潮,很正点的正太。
我抱着无比邪恶的心情看了。
看了两遍。
结果,心里挺不是个味儿。
第一次看完心里有很多的伤感。
中了爱情的蛊。
两个小小的孩子在雪地里相依偎。
拥抱,亲吻都那么小心翼翼。
最感触的镜头有两个: 奥斯卡挣扎濒死后,轻轻睁开眼,看见的是一片血腥中艾丽清澈的眼睛。
逃亡的火车里,奥斯卡用手指在装着艾丽的木箱上敲打摩斯密码。
PUSS。
吻你。
我始终觉得这是个哀伤的文艺片。
哀伤而不绝望,缠绵而不冗长。
再看一遍的时候,突然发现了让人心寒的恐怖。
有人评价,这简直就是部邪恶又变态的电影,为什么傻x们只看得到笑死人的爱情呢?
那个守护在艾丽身边的老人。
杀人的时候很笨拙,怕连累女孩用硫酸毁容,最后为心爱之人打开窗户,献出自己的血。
最后的唯一的礼物。
他……会不会是长大后的奥斯卡?
电影里还有一对平凡如尘的小夫妻。
从两人的吵架,到女人被咬,到男人漫不经心的对自己妻子的态度,不但没有甜言蜜语甚至还有肆意的辱骂与莫不关心。
但真正的人类的感情却是如此的坚不可摧,丈夫对朋友的死悲痛,妻子病床前的守护。
妻子告诉丈夫已变成吸血鬼,要求丈夫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显然丈夫无法这么做,于是为了避免伤害家人,妻子还是选择了借医生之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样的对比,让我心里泛起了一些对艾丽的怀疑。
或者说,我开始怀疑爱情…… 我想证实自己也许是错的。
我想去找原著来看看。
但是没有中译本。
又有人说,回头区看原著的人,是希望能逃避电影中的残酷现实,而努力维护影片中这份虚假的纯真与美丽。
内心善良的人永远不愿意相信事实的残酷。
和天真残忍的爱相比,被害夫妻的那些个简陋朴实的镜头,才是爱。
相信真爱,并且不要被眼前繁华蒙蔽了内心。
这是我所得到的。
吐槽时间到。
忍不住KUSO。
话说这片儿里的小孩儿真是美哦╮(╯▽╰)╭ 话说,儿子被欺负的时候,为么三个男孩用树枝抽他他还露出这么销魂的表情?
草草说,那是因为他是隐性的小M。
大错特错。
什么隐性?!
完全的显性!
他脸上明明写着,还要还要。
= =。。。
孩子们,冬天穿这么厚的衣服,小树枝……不适合抽,适合X……囧 (被揭露的真相) 吸血鬼人妖其实一直在教导儿子努力反攻…… 儿子说他们有三个人。
女孩说更努力的反攻。
于是女孩又教导他如何4P。
从总受走向总攻之道…… 本来我很善良的想着这是男孩女孩拉小手的CJ故事。
后来吸血鬼露出了他被阉割的伤痕……捂脸正统的BL。
(儿子拼命的健身后) 老头对他说,正式训练后你大概可以做50次…… 50次!!!!!!!!!!!!
我囧然了。
脑海里反复出现一行字幕——-__,-年轻人,体力真好 好吧。
我承认我罪恶我腐坏我不是人。
oskar是eli的right one吧?
在200多年漫长的岁月里eli拥有过多少right one并不是个重要的问题,只要我们知道此时此刻他拥有的只有oskar一个就够了。
相爱是件怎样的事情,总是想不太清楚,好像在这部电影里和性别无关,和年龄无关,和性爱无关,甚至和是不是同一种类都无关,只是当孤独的男孩遇到生来寂寞的吸血鬼时,命运就开始有了交点,即使第一次见面eli就冷酷地对oskar说“我无法成为你的朋友”,即使每次拥抱他也都告诫oskar自己不是个女孩,我相信就算有再多的即使他们还是会相爱, 因为他们是彼此的right one,在无数的巧合却是命运的必然中遇见了对方,即使知道是错误的相爱,也不愿再放手。
然而到底怎样才算是错,那只是一些世俗之人的定义,人本来就是任性而自私的动物,对于缺少关怀,受人欺辱的oskar来说,eli的出现是黑夜中的一丝光芒,只有eli能陪着他,守护着他,给他想要的温暖和关怀,而这些都可以是一辈子,所以哪怕这一生都为自己爱的人而活有什么不好。
eli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改变当初的想法的?
他不忍拒绝吃下oskar给他的食物在街角呕吐过后,被oskar一把抱在怀里,“如果我不是个女孩,你还会喜欢我吗?
”“我想会的”。
eli从冰天雪地里跑来赤裸着钻进oskar的被窝里, “我们不能像现在这样吗?
”“可以。
”“既然这样我们就在一起。
”当他们手心贴着手背握在一起时,就是真的在一起了,还有什么动作比这个更能表达爱意?
但那天早上eli还是一声不响地离开了,留下那张“离去是自由,逗留是死亡”的纸条,想要在一起的愿望似乎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实现,eli知道留在这里只能给oskar带来更多的麻烦,让他越来越偏离一个正常人的生活轨道,毕竟四处流浪居无定所才是一只吸血鬼的生活方式,于是他说了要离开,然后用沾满鲜血的嘴唇亲吻了oskar,他们都无法拒绝对方,即使血腥味让人作呕,那张嘴却是属于深爱的人。
也许只有这些鲜血才能让oskar更加成熟,敢于直面自己内心深处的黑暗,激发出想要复仇的愿望,变得坚韧起来。
冰雪皑皑的北国,只有你才能给我温暖,也只想你一个人进入我的内心,了解我的过去,体味我的痛苦,倾听我的故事,我多想让你变成我,感受我的感受,体会我的体会。
“be me a little,oskar”,eli百年的孤寂在瞬间苍老的容颜上一览无遗,在这孤寂的永恒生命中,一只吸血鬼也许早已厌倦活着的一切,但对爱的渴望却不曾减少,每个人都多少有些孤独但又害怕孤独,于是不停在寻找伴侣,遇见后却又怕受伤害或是伤害到对方而压抑着自己的情感,oskar没有压抑自己,不是大家所想的那样懦弱、胆怯,至少随着一只吸血鬼去流浪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以后的生活也许是充满了杀戮,洋溢着血腥味,但只要和eli在一起就什么都无所谓,现在将来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不是被谁给利用,而是心甘情愿,至少当oskar在旅行箱上用莫尔斯码敲出“吻你”时,露出的是幸福的微笑。
路途遥远而漫长,只要有心爱的人在身边就好,一起去享受爱的美好,去接受逃亡的惩罚,和你在一起。
4.07《血色入侵》又称《生人勿近》这是一个遥远又新鲜的故事。
关于吸血鬼,是个不老的传说。
这次故事的背景是在寒冷的北欧,冰雪的世界,故事的主角是一个12岁的单亲少年。
如果故事这样继续,让人默然的永远是那份百年孤寂。
艾丽爱奥斯卡吗?
还是需要一个新的搭档?
这个问题不矛盾,却冰凉刺骨得让人颤栗。
只要让我再想一眼那个抛弃自己生命不顾、在最后奉上热血的老人,想起他用浓硫泼伤的脸,想起他看见艾丽看着奥斯卡无助无奈的眼神……奥斯卡爱艾丽吗?
还是需要一个温暖依靠?
这个问题也不矛盾,毕竟这是他最后的选择。
只不过,在游泳池里奥斯卡即将被溺死的瞬间,期待发生的和已经发生的还是充满落差;当远去的火车上,奥斯卡用指尖在纸箱上敲出KISS的符号,一脸单纯的少年却不知这一途注定茫茫无望……北欧人一向有自己不同的神话观,与其他创世的荣光不同,北欧神话更着力于世界的毁灭、月之阴暗面,这次玩起吸血鬼艺术来,果然是从构思到寓意上都胜出一筹;这个天性冷傲的民族将热量压抑在内心,将希望掩埋在深处。
《血色入侵》的英文名《Let The Right One In》,又译为《生人勿近》;其实是一种隐喻,当少年忿恨的呐喊吸引了魔鬼,地狱之门即就打开。
少年对假想敌说:“尖叫,像猪一样尖叫!
”魔鬼对少年勾引到:“生活就是一场逃亡,不能坐以待毙。
”这个电影应该是超限制级的,不仅儿童不宜,心情不适者也得谨慎。
桃子旁白:1.饰演艾丽的小演员,有着一种奇怪的混血气质,偏偏是这种气质,与角色不谋而合,那种神秘的感觉就好象真是亘古未有的历史所遗留下的痕迹,它辗转几个世纪,也许穿越了无数国度,最终沉淀到了这里。
2.关于成长中的暴力困惑,看来是一个大主题,弱势儿童的生存状况,让人不寒而栗,如何解决、怎么解决,发人深省。
再次证明了墓光是一弱智脑残片- -
吸血鬼就是个壳儿,本质上整个儿都是日本青春片的套路,很美,节奏也很慢。全片印象最深的就是皑皑白雪了。
欧洲电影病入膏肓,虽故事性不差,可是节奏普遍太慢,这不是对抗好莱坞大片的好办法。
青涩的血腥,人鬼不殊途。
电影拍摄的极其“复古”,克制、细腻、诗意,雪地中的鲜红影像、寒夜里的新旧传承、异族间的奇妙关系,气质远胜于仅以恐怖为噱头的商业吸血鬼电影,但实在是太沉闷了。
面不改色心不跳的邪恶。
小屁孩的爱情,披着吸血鬼的皮
以为是一血腥恐怖的片子,结果是一彻底的文艺爱情片摄影,节奏非常棒不知道为什么让人想起Kieslowski和Haneke
这么唯美的恐怖片。。。。杀人也可以杀的这么优雅。。。
字幕差,让我快进拉着看完,吸血鬼没美版好看,畸恋
除了男主。。整个片就快囧死我了。。因为看的是英配所以。。连带着感觉演技都烂了。
vampire
离去是自由,逗留是死亡。
节奏迷人,泳池水里一段印象深刻
吸血鬼也戴彩片么
一向不喜欢瑞典电影那种拖沓冗长烦闷的叙事方式,本片唯一让我震惊的就是女主角的爸爸一侧脸被烧坏后的效果堪比《蝙蝠侠:黑暗骑士》里的双面人。
先看翻拍的美版再看瑞典版的,也许是先入为主,觉得美版拍的效果拿捏得并不差。北欧版的确有点拖拉。吸血鬼题材我一直都有兴趣,这个算是比较另类的一部吧,永远的死循环
对这种调调不来电,况且这个萝莉,长得如此不可爱如此不邪恶
欧式的恐怖
我连一星都不想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