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
გადასვლა,Passage,Crossing,跨到彼岸寻找你(港)
导演:列万·阿金
主演:姆齐亚·阿拉布利,卢卡斯·坎卡瓦,德尼·杜曼利
类型:电影地区:瑞典,丹麦,法国,土耳其,格鲁吉亚语言:格鲁吉亚语,土耳其语,英语年份:2024
简介:退休教师来到格鲁吉亚海边小镇,带着家姐的遗愿,为了寻找疏远已久的跨性别侄女。人早已搬走,邻居少年告诉她,侄女去了伊斯坦堡,他知道地址但条件是要同行。教师不情愿地带着少年一同踏上前往土耳其的旅程,两人在伊斯坦堡的跨性别人士社区打转。寻人过程中他们结识了一位为当地弱势社群争取权益的跨性别律师,得她帮忙查探侄女在那里生..详细 >
7/10 虽然没有前作那样出色,但还是一部聚焦于第三世界国家边缘群体很规整的酷儿佳作。伊斯坦布尔是适合消失的地方,Tekla是迷雾中的她,正如无数酷儿那样,被迫割断与过去的连结,在异乡期待着等待着被找寻。
比较平和,主要是对伊斯坦布尔感兴趣。主要探讨的亲情关系,看得出来姨妈是一个很传统,也很严格的人。但在经历那么多次迷茫和灰心后,最终遇见了侄女。她抱着她说:不会离开。这里真是对自己多年的冷漠和失去一种深深的懊悔
影片开头:“格鲁吉亚语和土耳其语都是性别中立的语言,它们没有语法上的性别区分”结果看的中英翻译全都用了他/她做代词,直接失去一大美感。题材好但发挥真的一般?态度的转变也有些突然。更像关爱社会的温情片单看电影真看不出跨性别者是其主题。我的意思是,好像只是把“跨性别”当作社会底层在描写,把ta们换成任何一群底层人影片都完整,包括最后想象中的接纳也一样适用。根本没有突出跨性别群体特征,说实话我认为带有很强的顺性别偏见。对城市的记叙还是生动的(➕土耳其真的满大街都是猫……),节奏有点慢
导演的上一部长片就非常喜欢,这次依然没让人失望。整部电影是几个边缘人物互相在彼此的生活中不断穿行,淡淡的还是那股人情味。
展示伊斯坦布尔的另一面
跨国跨族跨性别元素兼具,故事尚可但意义和味道居然出不来,欠自然,台词太密。
导演在镜头运用和画面构图上下了大功夫,每一帧都美得像一幅画。配乐更是与剧情完.美融.合,时而激昂澎湃,时而温柔细腻,让人仿佛置身于剧中世界。
太有东欧西亚那边的风格,人们都有一种独特的气质,树挪死人挪活的气质。我被导演引导了两次,一开始以为那个姑娘就是姨母的侄女,最后又以为真的重逢了,侄女过得不错。真希望姨妈能够找到她,亲口对她说出那些埋在她心底的话。
又名「最后我们跳了舞」,在这场穿行中,我们早就与心中所念之人错位拥抱过了不是吗?近期最舒适的观影体验没有之一!
恩就内样吧
3.5,有些平淡了,在她们遇到之前,还以为那个女人就是她的侄女,但并不是。偶尔窗户框景的镜头很漂亮。全片最爱的是随时会出现的伊斯坦布尔的猫猫
有被感动到,不仅是电影中人物的某些特质,还有伊斯坦布尔的海与风。它所披露的现实全部自然地融进一次出行里,找寻的过程同时也是解放的过程。超现实的部分温柔而细腻,一个踉跄一次逃离一场狂欢,转角处的城市边缘童话已然随风而逝。
今年top3
从格鲁吉亚穿行到土耳其,去伊斯坦布尔寻人的这部电影有两个巧,一个是这些天正好有两位友邻在这两个国家,二是早上变性人因为易建联进入公众视野。电影一开始,所谓教养很好的中老年女士,所谓素质低下的青壮年男性,在提及这个群体的时候都带有或羞于谈及,或孟浪鄙薄的语气。这当然不是个案。《穿行》是穿越国界的找寻,也是让跨性别从周知的地下状态,穿行到真正的周知境况里,甚或是,在无可挽救之前,还给他们应有的尊重。性别焦虑太难了,稀释它,要面临身体与经济的雪上加霜,更要在面对不包容的社会时,先在家庭内部遭遇狙击。而我们穿行过那么多时间与空间,那么多人与事,胸襟总该更广大才是。《然后我们跳了舞》导演新作,还是暗地动人。三星半。
拍挺好的。但无论是trans生活还是寻亲这两个主题都很难拍出新意了,即使是放在格鲁吉亚和土耳其的地缘情况下。略无聊。
全然不见导演前作《然后我们跳了舞》中那般感性的张力,取而代之的是欧陆传统社会行将就木时的忏悔。穷乡僻壤的少年来到城市,腐朽的老妪寻觅于跨性别者社区——他们的旅途都意味着逃离,即使是逃离到另一个无依之地。
挺简单的小故事,但几条线串接得很好,人物刻画也很细致。
cameo看的,很喜欢啊。叙事上比之前进步太多,尤其是贯穿始终的“障眼法”与trans主题一脉相承:作为平行线出现的trans girl就一定是他们寻找的人吗?结尾与被寻找的人相逢就一定是找到了吗?拥有男性特征就一定是男性了吗?成为trans就意味着只能做prostitute而做不了lawyer吗?诸此种种。也很喜欢结尾最后如鸟振翅般游移的镜头,Lia左右张望目光锐利如鹰,被风吹起的外套也形同羽翼。
人们到大城市只是为了消失
寻来寻去其实都是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