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敵,Teki Cometh,生之敌(台/港)

主演:长塚京三,泷内公美,黑泽明日香,河合优实,松尾谕,松尾贵史,加藤信介,中岛步,高畑遊,二瓶鲛一,高桥洋,唯野未步子,户田昌宏,松永大辅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24

《敌》剧照

《敌》剧情介绍

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大学教授渡边退休后独居小屋,每日煮饭、操持家务,在日复一日的淡雅日常中,打点自身晚年生活。专注追求学识的极致,偶有红粉知己探访。写作之余也撰写遗嘱,受邀演讲还是坚持自己的价码。如此尊严又惬意自在的状态,却逐渐浮现健康恶化、关系崩解等征兆。心绪混乱的同时,渡边开始不断收到同一则诡谲的信息:逃跑吧,北方的敌人即将来到⋯⋯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涉外保姆火线第二季双截龙窑洞小学孤独的吉姆南家三姐妹再来一碗枪的假面舞会荒野旅社大唐诗圣犯罪活动朝鲜名侦探:奴隶的女儿血宝藏第二季八侍卫之逆转乾坤赌王家族你的婚礼洛洛甘城光辉游乐园对外秘密:权力的诞生猎妖记剪辑师通灵姐妹鲜肉老师离家的男人维也纳血案第一季阿尔玛和奥斯卡摔角王小本经营金与银你好,我叫多蕾丝从哪来,到哪去住我对面的小哥哥

《敌》长篇影评

 1 ) 旧的房间,新的幽灵

借由吉田大八导演说的借鉴过去的日本“古い”电影中刻画出黑白影像,在单调乏味的生活中流出恐惧,所谓日本性的东西变成了无形暴恐(由网络email传输过来)中的限域空间(重复固定机位展示的庭院日常),清除臭味(狗屎,疾病,不同层级的划分)以达到礼貌清高的肥皂,精致的菜肴咖啡,与老人格格不入的法文教授的身份,动物化的内部性欲相冲突,魔幻的将这恐惧通过梦展示出来,经济学专业从事者变成了编辑并被老人的幻想杀死,被埋葬到内部挖掘的井,而最初老人出生时遭受空袭的创伤记忆觉醒,“敌”以外部侵略者的形态得以出现,时代的受难者们幽灵都聚集在日本的家庭中瑟瑟发抖,老人只能逃往(在医院中逃跑的姿势相当滑稽)古旧记忆的杂货间,再选择冲出反抗死亡,迎接死亡,到达最后的春日,旧的房间,新的幽灵

 2 ) “敌”到底是什么?《桐岛》十年后,影展再看吉田大八

有电影节的夜晚让人觉得是有魔力、有光芒的夜晚,看完电影走在路上的时候,会觉得空气很冷很新鲜,街道很透亮,“一条发光的公路,两边都是梧桐树”。

非常有幸买到“日本新片展”杭州站开幕影片《敌》(感谢豆瓣前瞻评价的友邻们),然后有吉田大八导演现场映后Q&A!

在映后问答中,吉田导演谈起创作《敌》的因缘,说筒井康隆的原著,他在30代左右时就读过,当时无甚感觉,近年重读,年过半百的导演对生命和死亡也有了更多体验,因而产生了改编成电影的想法。

这次影展的问答环节挺不错,对于这样一部有着丰富解读空间的电影作品,大家都充满了想要表达交流的欲望,虽然有着语言的隔阂,但在词句的缝隙里,大家依然拼命地攀爬着,尝试探讨值得讨论的问题,吉田导演说会记住这次影展宣传期间的氛围,我也有些为了这样的时刻而感动,毕竟一转眼,我也来到了我的30代,距离我看《桐岛》已经过去十余年了……对于世界、我们、日影、日娱来说,这十年的变幻都足以称道了。

下面谈谈关于《敌》,一些观看时流淌在脑内的想法。

一、色彩。

这两年看了不少特意做成黑白的电影,近的有意大利电影《还有明天》,一些洪常秀新作,又如同样是日影的《世界的阿菊》。

对于为何采用黑白片来拍摄《敌》,导演的说法是,在接触到作为场景的百年建筑之后,又加上看了许多日本老电影做参考,因而觉得把影片以黑白的形式呈现是最为合适的。

还说自己有位朋友看完问他,是不是把其中有些画面处理为彩色了?

导演很诧异,明明全片都是黑白呀,看来是朋友看得太投入,把其中的一些段落自动脑补上色了。

我在想友人脑补出颜色的画面是在哪里呢?

是血液和肠壁那段吗?

继而也又思考为什么那一刻我们仿佛能看出那些散射液体的颜色,以及这些段落为何让我产生了flesh的实感。

这也让人想到《世界的阿菊》,每个篇章最后的一帧上色画面,让人感到黑白世界也有其缤纷所在。

吉田导演反问观众,对黑白电影是什么印象和观感?

有观众说会觉得老旧,也有观众说觉得严肃。

而导演认为黑白电影会让人更为专注沉浸地进入电影世界。

我也会有这样的感觉,一部被刻意做成黑白的电影,不会让我觉得是在偷懒图省事,往往让我觉得想要挺直背脊更加细细地打量作者的用意,黑白电影的场景设置,也常常给我更为精细的感觉(黑白经不起太繁复的堆叠,其实更加考验功力?

),在这种情况下,明明是被压缩了的信息量反而得到了更大的充盈。

黑白摄影与电影,真的是人类误打误撞产生的具有阶段局限性的永恒艺术。

另外有趣的一点是,片中有许多食物呈现和料理制作的画面。

所谓食物,讲究一个“色香味”,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明明去掉了“色”,不知道是什么仍在发挥作用——精细真实的制作步骤?

还是长塚先生令人信服的表演?

看完电影后感到明显的饥饿,出了影院和彼氏赶到最近的日料店,在关单前点了热荞麦面一碗和一大碟筑前煮大快朵颐。

在那一刻,感受到了虚构与真实,黑白与色彩,在我的味蕾上不可置否地交相辉映着。

二、男性、老年、法国文学教授。

上一次看到类似的配置,是田中泯、桥本爱2019年的电视剧《长闲之庭》(吉田导演的《桐岛》也是我看的桥本爱的第二部电影,第一部是《告白》),一部漫改之作,讲述女学生与德语老教授,充满分寸感的洁净的精神爱。

同样的作品“残影”,还能想到很多:《偶然与想象》的第二个故事,《如沐爱河》(酒吧、睡去的年轻女子、爆破的玻璃……),甚至伯格曼(《野草莓》),《敌》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男主角渡边教授并不是道德无瑕的、毫无邪念的,面对在《如沐》、《野草莓》中都有的年轻的具有生命力的女子形象时,《敌》的男主角渡边的假面摇摇欲坠,在梦境中展示出了最丑陋的自我,在现实中也表现出了生理上失控的遗迹,泷内公美的演绎也让这一切颇为令人信服,梦中借女学生之口说出来的“可悲”,让影片在这方面的呈现又真实、又进步,在那一刻,男性梦境中的女性产生了仿若有自我意识般可以反诘男性的主体性。

三、创作的意识。

吉田导演谈创作,给人一种很坦诚谦逊的感觉,不夸夸其谈、顾弄玄虚,也不刻意上价值,脚本来源于念头,创作来源于碰撞和打磨。

让人愿意相信创作出这样一部魔幻现实作品因由于导演难以为人道也的才华,以及合理严谨的工序,而非他刻意想要玩弄隐喻,激发观众过度解读。

映后问答中一个有趣的点是,有一位观众问导演,片尾第二次“春”,是筒井康隆原著中就有,还是导演电影脚本的原创?

导演答是原创,反而颇有兴致地反问观众,为何感觉这段是原创?

观众答自己并没有觉得一定是原创,只是觉得如果不是原创,问导演相关设计的问题也没有意义,但如果是电影原创,就可以问问导演安排的用意。

我倒不觉得这位观众对于自己的答案不确定,反而讶异于他的敏锐,他一定是从镜头的拼贴中感受到特殊的蛛丝马迹,否则不会敏锐地提出这样的问题。

观众所问未必是导演所思,有时方向不同,有时候程度有异。

但在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对于镜头语言敏锐的触感,尽管产生感觉的人本身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这种感觉的确切与宝贵。

因而总的来说,我愿称《敌》为一种艺术,即作者并没有故意设置谜面,读者观众却有了千百种解答。

四、Routine。

与《完美的日子》的相似之处,是影片对于“routine”的呈现,只是两部片子采取了截然不同的价值观。

因而《完美的日子》的当下很纯粹,真的让我感觉“完美”,《敌》的当下却不得不顾忌明天,并非变奏,而是产生了某种变异。

这也让人产生了一种毫无意义的杞人忧天,再过若干年,《完美的日子》会不会比《敌》更糟糕?

更残破?

(人类真的是很容易焦虑的动物。

也许作为一个30代人更好活下去的方法是,像30代的吉田导演一样,去做30代该做的事,而不要过早地对衰老产生共鸣,把“衰老”作为一个条件和概念,不忘却和忽视它存在的必然性,但不要为了它而活。

五、“敌”到底是什么?

在映后会中,导演的回答是,“敌”没有确切的答案,但可以理解生命中的为“高山”、“屏障”,如果跨越了,就能获得新生,那些杀不死我们的将使我们更强大。

美好的夜晚,遗憾是昨晚专门找出了我的《桐岛》中文版,想请导演签字,但是出门太匆忙忘记带了hh,希望今后有机会能与吉田导演,以及更多喜欢的日影导演演员再见面,这样的周六夜晚会让我觉得,我辛勤地工作生活,就是为了这样的时刻而存在的。

这样想来,我和《完美的日子》《敌》中的主角,真的没有什么不同。

(笑)

看完电影吃的筑前煮

看完电影吃的荞麦面

 3 ) 远超《完美的日子》的日子

《敌》是我看过的当代老年境况描写里第一名的电影,获今年东京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

近远超《完美的日子》,远也比《Amour》更有人之将死的轻盈通透。

虽然大家都对现实&梦境/图像&文本切换穿插那套熟稔于心,但不代表它们就此失效。

很多事情都只是基本几步的技术操作,但是吉田大公这位技术员(导演)端得是技艺高超,把一位法文权威教授退休十来年后的鳏居生活拍得极有情感强度。

老来我们能怎样求得一份体面?

怎样在时间对肉体的绝情磨砺下辗转接住那些失去失落,不掩饰残存情欲的拷打,不对顽固的死亡意识闪烁其词,再像从半昏睡状态中醒来和医生说“我还没完全失去人文关怀”的晚年康德一样,用仅有的自由意志,confess自己。

就这样人文又坦白,但又全然从人物自身出发,不疾不徐讲完一个当代老人的故事,就连他遗落枕上的口涎,自撸的内裤,也都能转为恰切的隐喻。

衰退的生活瓦解了精致和自洽后,再怎么自处?

等待死亡中,我们怎么“做个废物”?

拿什么填充那些具体的最后时光?

这种电影真是对人(这真的是不论男女的)的照护(care),是我生日的最佳观影片。

 4 ) TIFF访谈 上海见

吉田監督:我從來沒有對“藝術電影”和“娛樂電影”做過什麼區分。

對我來說,我的電影總是希望做到兩全其美,《敵》也是一樣。

就拿這部電影來說吧,我很感激在拍攝過程中我能夠擁有的自由度:和產業裡通常的考慮不一樣,這一次我的創意被放在了最高優先順序那一欄。

在當前的電影產業環境下,儘管有著預算和拍攝時間的限制,能夠如此自由地進行創作,著實非常珍貴,我也感到非常幸運。

https://mp.weixin.qq.com/s/3KaoYVOdl0xnktMgXKZqvQ

 5 ) 时间、衰老与死亡 北影节首战《敌》

用黑白影片呈现这样一个关于衰老、死亡的故事很妙,黑白色彩和随处可见的现代元素之间构成了绝妙的张力。

这是一个关于年迈文学教授的故事,以时间为线索,穿插了大量的梦境叙事和意象,探讨关于衰老、死亡与尊严和欲望、文学与现实等命题。

我个人觉得和川端康成《山音》的意味很像(这也是我最喜欢的川端的书)。

影片节奏交替合理,适时地转换叙事节奏能够很好地调动观众的注意力,配乐恰到好处,很多镜头语言用的非常好,演员功力深厚,可以关注微表情。

总之是很不错的片子,感谢北影节!!

提醒:偶有突脸小心被吓到。

以下有剧透:电影以季节为线索推进叙事,并时时插入时间话语(比如11:45?

)。

据日本学者加藤周一考察,日本文化的时间不同于西方是直线性的,而是循环的。

电影用季节更替的循环很好的呈现了这一点,配合以衰老和死亡叙事,让一个虽然是法国文学教授的故事体现出浓浓的日本风味,折射出作者对老龄化社会中“个人”问题的关照。

都和川端《山音》有异曲同工之处。

电影最初给了蝉鸣一个特写,也会让我联想到《山音》中从夏季开始的叙事。

虽然用了很多梦境叙事,并没有特别强烈和刻意的弗洛伊德式指涉,是我觉得尤为独到的一点。

(当然和梦有关的研究并不止弗洛伊德,但很多作品中的梦境叙事有过于刻意的弗洛伊德味,看多了没有什么新鲜感。

)衰老意味着尊严的丧失吗?

我们该怎么面对“不能像以前一样的步调”去生活,这并不是独属于好强者的命题,其实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挑战。

日本文学文艺中,死亡的叙事往往与一种美学体验相关。

影片中的季节、风景、甚至主角自己自杀时放弃绳子选择了和服腰带(应该是吧)都包含一种死亡美学观。

这种美学观,亦与对于衰老的焦虑有关。

不论是电影还是《山音》都关注了衰老的焦虑(或称死亡焦虑)和年迈者的尊严、欲望和“自戕”。

电影中的渡边虽声称对于活的长久没有眷念,实际上从他拼命摆脱“老人臭”、掩盖自己遗忘某些事的举动、偏要吃最辣的泡菜、在第一次自杀时用幻想打断自己(幻想是欲望的投射)等等,可以看出他其实对死亡存在着焦虑。

渡边一直活在矛盾中:衰老过程中渴望维持尊严和在社会意义中尊严(用处)的丧失、渴望死亡又对死亡感到焦虑的矛盾。

他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在他者视角下的失能,又不愿意承认这是事实。

他面对医生“您已经老了,不能再像原来一样的步调生活了”的沉默,既是这一焦虑的典型体现,也是影片节奏的转折点。

其中,他对(前)女学生(靖子?

)的欲望,是一种象喻。

我们可以思考,他梦中妻子对女学生的态度是曾经现实的折射?

又或是他回忆往事,面对孤独年迈难耐孤独的自己仍然持有这种背德欲望(或者说年迈鳏居的他仍然有欲望本身在他的尊严看来就是一种背德。

只不过前学生作为欲望客体将其具象化了)的自罪感。

年轻与衰老也在此形成了对比,妻子早逝,因此在梦境中出现亦是年轻的,将年轻者作为欲望的投射,是否也以为着对于年轻的渴望呢?

(我个人认为渡边是爱逝去的妻子的,可以观察他的微表情在面对学生和妻子的不同。

)文学与现实在这里也被提出来,渡边遭遇河合饰演女学生步美的仙人跳,步美在这里是另一种欲望的客体(否则她和靖子是重复的)——热爱法国文学的“现在的”年轻人。

在一个“出版社已经不会雇佣文学专业学生”的现实利益至上的时代,教授渴望并享受着来自年轻人的尊敬(与遛狗年轻人和老邻居对比)和信任,仿佛重新回到教书的时候。

然而,文学是用来包装仙人跳的筹码,背后的目的是他微薄的收入。

他享受的尊敬比梦境更像梦境,是一种自我欺瞒,回过现实,他依然是衰老的、被社会语境厌弃的“老人”,他所视为信仰的文学面对利益至上的现实“失语”了、落败了。

同样地,一向拒绝明显是垃圾邮件和谣言的他,终于败给了“敌”,是否也意味着他在矛盾中终于倒向了其中一方?

遗书的改写也是影片一个重要线索。

藏书、藏品、学生们在其中的消失,回归了“渡边”代表的血缘,是一种自我说服的成功吗?

但最后侄子用望远镜看到的身影,似乎又意味着渡边所代表的我们每个人终将面对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可以考究的地方还有很多,衰老者执拗地清除深根地下的杂草、两个编辑的不同出身和主角请他们用茶后两个人的不同选择(这也导致了为什么是这个人出现在梦里)、连载终止后的座位互换(以及这时候主角开始吃那个点心),都是很巧妙的对比。

最后主角的独语,“雨下完就是春天了吧,春天的话,就又能见到你们了吧?

”,我们是否可以重新思考,梦境叙事比重在冬季的部分为什么那么多?

到底哪里,不是梦境?

 6 ) 《敌》杂记

一部非常意识流的电影,成功地将心理的恐惧和压抑的情绪描绘地非常细腻;同时兼具了浓厚的日本味道和法国风格。

1️⃣这部电影美妙就美妙在它将社会学和文学进行了一次非常完美的融合。

同时社会议题也文学化了。

通篇讲述的其实是丧偶老人的高质量生存困境(直接命中我的本科专业常议话题,好亲切)。

这是对国家福利制度的追问(以本国为例,高谈阔论的是以民为本,实际上考察的是人的可利用价值而已。

国家是不存在个体的)〖碎碎念:因此我校我院我专业近期在宣扬孝文化,真的好垃圾好无耻好恶心 还记得几年前还提出第三代养老 中国社工 发展的真的很牛 难以下咽 好一个西方理论 中国实践〗2️⃣男主人公作为退休的法国文学教授,退休后并没有得到社会的尊重,反倒产生了生存危机。

连文学出版社现在也不喜欢招募文学生了(而更青睐学经济的学生,真的等同于中国现在搞电影的学院更青睐招募工科生了(文学生态真的恶臭到我一刻都没办法容忍的地步,傻逼到我没办法释怀到一点)。

这是这部电影对社会的另一个追问:文学的生存空间在今天已经恶劣无比。

如果连日本也这样,何况于中国呢?

但是我们必须要拥有西西弗的精神。

搞文学的,真的难以容忍低质量生存,因此连自杀前奏都井井有条、严肃与浪漫。

3️⃣性困境:从某种程度上,东亚共享着同一种文化:儒家文化。

不可避免的是,整个东亚都弥漫着性压抑。

在社会道德的极致追求下,在自我和本我的极端挤压下,我们无法与自身的生理需求和解。

记得以前学老年社工的时候,老师就和我们谈到过老年群体的性困境。

理所当然的,这部电影的主人公被视为了龌龊老头(是这样吗?

我反倒认为,他就是太关注自己的身份和道德了。

否则为什么只是在梦境里出现他的欲望或自慰呢?

 7 ) 虚拟的同一空间下失序开始膨胀

终于看到了在东京电影节初登场就口碑爆棚的这部作品,也是尽量没有带着过高期待,所以整部电影看下来还是有意料之外的精彩。

这次把《敌》当作日本新片展的开幕电影真是太过正确的选择。

最大的惊喜其实是来自原作筒井康隆。

大名鼎鼎的《红辣椒》和《穿越时空的少女》原作,也引出之前的评论中我没看到的一个关于《敌》的很重要的特征——科幻。

筒井康隆的书我看的不多,但《敌》依然延续了《红辣椒》和《穿越时空的少女》中贯穿的科幻主题:时空穿越与失序。

需要辨明的是,筒井对时空的定义似乎有着非常的强烈的物质性,最明显的特征大概就是【反复】这件事。

当一个日常由一系列的事物(或者routine,一个习惯性的行动列)组成时,这个系列中的事物一旦出现失序,那也就代表了时空的失序。

所以,我不太赞成《敌》的主题是老年处境这一看法。

主角渡边之所以是老者, 是因为《敌》中的失序基本都可以认为发生在渡边的内部。

他需要足够长时间的个人【历史】去承担这种失序。

这也是《敌》看上去并不那么科幻的原因,毕竟真正魔法版的时空倒流和穿越可能并没有发生,一切都可以归结为渡边的臆症。

那么渡边身上的失序该如何解释?

筒井康隆自己说这部作品是不可能影像化,吉田大八也承认尽量对照原作去还原。

所以我们看到和《穿越时空的少女》一样的整体结构,前半是不断的排序以营造出的日常,包括起床,做饭,写作,垃圾邮件,与学生的交谈,等等等等。

当然这些日常中也有突然出现的异常征兆,比如一次早饭中,渡边吃完火腿煎蛋后,又吃了一份茶泡饭(一个东亚人对米饭的归属心的梗)。

更多的还是为之后失序而再次登场的这些事物的伏笔。

后半的失序不断升级膨胀,直到最后的爆发。

这些事物的失序是需要整理的,因为就像《红辣椒》一样,它们近乎混乱地随机出现,与相隔甚远的前镜头形成呼应,这类呼应关系又交杂一起,而且主题似乎并不统一。

因为手头没有拉片材料,这里我也只能按照印象,提出《敌》中的这类失序大致有三个主题方向。

需要注意的是,一个事物的失序可能同时有三个主题的指向——最值得一提就是吃饭做饭这件事——这类多义性也是物质性影像的魅力之处。

第一是作为法国文学教授的社会性问题。

这是渡边赖以生存的自我虚像,一个社会成功人士的标签(用电影中的台词就是【一个年轻英俊的教授】),最后的崩坏应该是对精英主义的讽刺吧。

电影中也借助经济学出身的年轻编剧之口,质问了渡边这个问题:现实和文学到底哪个更重要,我真的不懂啊!

第二主题可以看作是第一个主题的反面,那就是情欲的道德问题。

吉田大八很坏心思地请了只要笑起来就色气十足的泷内公美来演教授女学生,还有这两年口碑直线上升的河合优实来演渡边的对手戏。

这种高质量女性也倾心于自己的自大感,也与整部电影可能不过是渡边的自我臆想的可能性相印证。

所以,后半亡妻登场时的恐怖氛围就完全不突兀了,这类懦弱又道貌岸然的知识分子形象是《敌》中最现实的批判了。

第三个主题,可能有些大胆,是战争的反思。

与前两个主题相比,战争相关的事物显得过于琐碎和稀少,但无论是作品标题是《敌》,而且具体表现为造谣北方来敌的事实,甚至最后的大爆发不仅是真实来敌的幻想恐惧,更可以幻视为空袭这一点,都让人隐约感受到了作者(主要可能是还是筒井)对于这类知识分子埋头于所谓文学却无视现实的讽刺。

甚至最后继承渡边房产的侄子,也与照片中渡边爷爷一样,所以渡边希望继续让侄子住在这里的动机,也就变得值得吟味很多:是让侄子继承他对于没有反思战争而带来的恐惧,还是希望他去埋葬去忘记?

这一切我们无从知晓,筒井和吉田大八也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立场。

所以,指向以上主题的失序是如何发生的?

这是《敌》中最接近梦镜的结构的基础,也需要更严谨的拉片。

影像上吉田大八依然是的有功力,费里尼也好,小津也好,Jhorror也好,甚至还有当初出现在美式恐怖片里的移动跟随的面部特写。

风格不太统一这件事,其实有点遗憾。

举个例子就是拍摄日式家居的日本电影中最常出现的楼梯,《敌》中有成濑的《女人步上楼梯时》同款的仰角楼梯镜头,也有小津电影中对于攀爬楼梯的省略。

也可惜,梦境对于现实的侵蚀没有很好的利用日式建筑的空间。

但是瑕不掩瑜,关于吃饭这一点在全片中的呈现,就值得好好就研究一番剧本了。

 8 ) 老去的恐怖

看这部可以说是意外,随便看了看北影节的片单,被这个有点悬疑的简介吸引买了票,买完到豆瓣看了一眼,发现评分一般,还是日本电影,瞬间想退票(本人对日本文学电影一直有点接受无能。

)anyway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看了,总体来说看得似懂非懂,挑不出什么毛病但觉得很难受——压抑、阴郁之外,还多了恐怖……不仅是黑白色调的原因,还有片中主角作为独居老男人那种单调、边缘、拮据的生活带来的压抑感,以及幻想、欲望和恐惧、欺骗交织的混乱状态,还有关于肠镜的梦,感觉是某种隐喻,或许是表达对于疾病的无力感和羞耻感?

人既面临身体的衰老和失控,也逐渐在精神上失去清醒和理智,这本身就是极恐怖的;再加上好友突然惊恐的表情、空荡的医院和太平间、夜晚窗外一闪而过的人影、突然涌出的难民、电脑上满屏讨论“北方敌人”的滚动字幕配着恐怖的bgm……真是没给我吓死。

看别的评论从科幻的角度去理解倒是感觉更有意思,在现实和幻想中反复跳跃,亦真亦幻。

和死去的妻子对话可以视作幻想,但幻想之外的部分,和先人长得一模一样的侄子、最后出现在镜头里的男人,以及最直接的,“敌”到底是谁?

影片留足了遐想空间。

喜欢的人应该会很喜欢,但我想我应该不会再看一遍了。

 9 ) 那一场属于独居老人的兵慌马乱

20250807★天堂电影院观影之日本电影《敌》

这是今年军少到电影院欣赏的第47部电影,也是到天堂电影院观赏的第306部电影,同时也是2016年以来到电影院观看的第883部电影。

晚上有六男五女共十一位影迷一起欣赏了这部日本电影。

这是一部日本独居老人的故事,他是一位退休的大学教授,教法国文学,妻子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去世。

影片前半小时不厌其烦地展现了老头的日常起居,起床、刷牙、做饭,他竟然还做到了每天饭菜不重样,今天煮面,明天小烧烤,后天就煎三文鱼,小日子过得似乎还挺精致。

让人联想到那部追求个人精神世界的日本《完美的日子》。

漂亮的少妇女学生来访,他产生了性幻想,在一个名叫“夜间飞行”的居酒屋他邂逅了美丽的法语专业女大学生,谁知女大学生骗走了他的养老钱!

他一向很自信的健康也出现了问题!

要知道他可是二十多都没去体检了(和他亡妻离开时间吻合,可见没老婆的男人已经很佛系了。

)他的能赚到稿费的连载也停了。

这成了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于是他产生了恐惧和幻想。

幻想北方的难民要来入侵了!

老头的精湛表演让他获得了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的影帝,本片也荣获了最佳影片。

黑白片还是有点东西的,当下敢拍黑白电影的导演都是有点料的,老头好可怜,直到电影上映,他才知道导演用的是黑白胶卷,他直到“死”都以为他拍的是彩色电影。

[捂脸]《敌》精彩台词我要守住演讲费10万的底线。

如果降了,以后倒贴去演讲都有可能。

你还是教法国文学的,都还没带我去一次巴黎。

 10 ) 短评写不下

日本新片展。

还可以的,最吸引人的就是梦中梦。

不过就像观众所说的,此片中“梦境”和“现实”的界限还是比较明确的,没有今敏那么难懂。

这场导演映后还挺真诚的,也给我一种启发,就是有时候也许真的是我们过度解读,也不是所有电影的每一个镜头都是有意义的。

其中一位观众问道关于遗书前后不一致,是不是暗示主角对死亡的态度前后发生了转变?

这个问题我觉得很好,因为我看电影的时候也注意到了这个转变,而我想的是这也许暗示其中一个场景是梦境。

但是导演的回答是前后遗书并没有不一致,只是前面读了前半段,后面读了后半段…… 原来咱拼命解读的东西是如此轻巧… 还有不知道是不是翻译不太准确,感觉导演很多回答没有答到点子上,比如这个电影看完我第一个想到必然是黑泽清式的“人的异化”,但听导演的意思他是围绕这座古宅呈现的一代代人生活过的痕迹,关于“敌”的隐喻大家也不用过多去解读,你觉得是什么就是什么,也许什么都不是……还有一个难民跑上来的镜头,让我想起了也是今年看的山下敦弘的搞笑恐怖片《告白》,突然感觉这种带点搞笑的恐怖情节最近是在日本很流行吗哈哈哈

《敌》短评

没看懂,用黑白有点故作玄虚

8分钟前
  • 行走京沪线KML
  • 较差

700¥ 2024 37th TIFF TOHO ciname hibiya 12 post talk with director Daihachi Yoshida又名:《男人需要女人就像魚需要水》《來自北方的敵人》小說改編,東京最佳,春夏秋冬四季展現死亡前奏曲,前半段如同perfect days之秩序日常流,後半段開始迷幻地反覆嵌套夢中與現實的交叉中過渡,充滿montage & drama幽默調性外又與法國古典文學相交,吉田大八以自身獨到觀點拆解原著,以盡可能在將死之前努力維持日常驅趕空無,老年知識分子極努力維護日常卻又走向性慾浮現、聚會誤殺、敵人來襲之分崩離析,企圖把過往欲望總和投射到新出現年輕女性身上,而事實上所有慾望都只是那個不敢打開望一眼的井

13分钟前
  • 別有用心美少女
  • 推荐

2025.4.20北影节评论被河蟹,称赞一下几位演员的表演吧,年近80的男主体态像60岁一样,气质儒雅、文质彬彬。三位女配也都是优秀的名演员,河合优实未来可能成为大明星

18分钟前
  • 红蓝之魂
  • 还行

+

19分钟前
  • R
  • 还行

敌是人生的冬天

21分钟前
  • Plunck
  • 还行

【2024日本新片展杭州站】影片呈现了“衰老”从假想敌逐渐成真的过程,它让秩序井然的生活反复受到梦境的侵扰,它让过去的错误一遍遍地找上门来,它让未来只能被虚妄的意淫所填充。大多数人面对衰老,最终都会像影片最后一个镜头里的主角那样,被牢牢困在原地,或许这就是我们感动于“翩然”的原因。

23分钟前
  • 一级特工
  • 推荐

将死之人的夜长梦多,而梦是混乱的、荒谬的、没有颜色的。

24分钟前
  • 陈一日
  • 还行

2024-12-28. 第一次看,有点懵

28分钟前
  • momo
  • 还行

大概能理解“敌”是对“不会慢慢靠近,而是会突然出现”的死亡的恐惧,但为什么要用这么奇怪的叙事手法?为啥要塞战争、难民这些内容?表达自己是空袭“受害国”的创伤吗?

33分钟前
  • Cary
  • 较差

做饭的部分我能看一天。男导演拍春梦和女导演拍春梦(小我)还是不一样的。

38分钟前
  • 唐小万
  • 推荐

其实是个很容易被想到的故事结构 但是节奏控制确实非常精巧

40分钟前
  • 寒莓根
  • 推荐

吉田大八還是拍得很不錯的,有些很喜歡的部分,包括日常生活、電腦郵件符號及「敵人」的隱喻。但故事裡老男人味道確實過重了,雖然有時候也可以算是一種誠實和自我嘲諷,但真的無法共情,尤其老教授覺得各種年輕女孩崇拜他,又要邀請女學生來家吃飯搞曖昧這些戲碼,令人想起很多現實裡這類自戀又道貌岸然的人物及那些受害者,頓感渾身不適。

43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还行

TIFF2024 老爷子演的挺好,女角色都太油腻了。整体不知所云

45分钟前
  • 达斯韵达
  • 还行

剧情拖沓 逻辑混乱 隐喻过度导致故事空洞 看不懂想表达什么

47分钟前
  • 一口吃掉冰淇淋
  • 较差

黑白电影做饭怎么也还是那么香 可能我饿了

50分钟前
  • KKKKKKKELLY
  • 还行

@tiff37。我缓缓迟来的邦画本年度第一。镜头语言下具像化的腐烂,敌人与梦境,审判式的可哀想に。死亡的脆弱、可怖,以及老去之人直面死亡时,所感受到的四面楚歌都那么像敌人射出的子弹。对日常中出现的不稳,而不稳又在某一天突然碎裂的描写非常到位。流逝的春夏秋冬中巨变的关系又和法国文学相辅相成,好讲究的剧本。

55分钟前
  • 不知名小樹
  • 力荐

黑白片,但没人告诉我也是恐怖片啊。中间吓死我了。//Anyway,迎接死亡,是一场兵荒马乱的战争。

59分钟前
  • DONT_BOTHER
  • 还行

生肉。

1小时前
  • 孤寂的欢愉
  • 还行

独居老头儿的脑内小剧场

1小时前
  • 青年突击队员
  • 还行

临终前的自我和解之旅。梦境逐渐占据现实,恐惧、疑虑、秘密、内疚逐渐占据确定的生活,“敌”就是自己,让即使计划好的死亡都不得不暂停下来。理智上的理由不一定能够说服潜意识的自我。主角最后一个梦境中,从逃跑变为主动迎接炮火,终于完成了自我和解。“这场雨之后,就是春天了”P.S. 主角老人那种欲拒还迎又谨守底线又自我批判的内心戏真的很infj

1小时前
  • neilsun2009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