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过这部电影,但是看过的人都说是个超级催泪大片,一听到“催泪”两个字我就全然没了兴趣。
因为实在是不想看类似的电影,生活本来就充满了各种不快乐,干嘛看电影又要找不快乐呢?
但是今天不知怎么搞的,下午百无聊赖中就翻出这部电影看了起来。
这是一部典型的日本家庭伦理片,我很佩服日本人拍出的一些电影,看似平淡无奇的镜头,却总能在适当的时候抓住人心,可能平淡,但是却很真实,很生活,毕竟生活本身就是平淡的。
就像中国国画中的留白一样,这样的日本电影中总会有一些空镜头,很有美感,确有不会让你感到空洞。
中国的传统被日本人学习和传承的很好,甚至很有自己的味道,但是这样的味道在中国的电影中已经很难寻觅了,在侯孝贤的电影中也许能找到些许影子。
以前就不爱看所谓的催泪电影,最早一大家人一起看《我的兄弟姐妹》,大家都哭成一团,我却因为中间实在是看不下去跑出去几次,错过了剧情,没觉得怎么感人,全家大概就我没有哭。
不过那可能也是因为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对于亲兄弟姐妹没有父辈们那么深刻的体会。
但是这部电影不一样,没有亲兄弟姐妹,母亲总是有的,母爱绝大多数人也是感受过的。
所以当剧情不断发展,到后半段的时候,我也实在是控制不住了,再加上前些日子奶奶的过世,更让我触景生情,生平第一次看电影用上了一张以上的面纸。
总的来说2个半小时的时间的确不短,但是节奏也算是平稳,情节上也没有太多问题,让人觉得这2个多小时不是特别的漫长。
导演没有失误,也算不上有什么太多的亮点,更多的感人的地方还是故事本省以及演员的表演。
小田切让来演这个有点浪子回头意思的儿子看来也真是合适,不论是外形还是气质;不过最亮眼的当属扮演老年母亲的演员,刚开始看觉得日本的化妆技术很牛B,年轻的母亲画上老年装还真是以假乱真。
后来看到演员表才发现原来年轻时候的母亲和老年时候的母亲不是同一个人,最后才知道原来这两个人真的是母子俩,怪不得这么像,看来基因是不会骗人的。
两个人的表演都很真切,当然还是母亲给人感觉更胜一筹。
尤其是在听儿子说自己可能大学不能毕业的时候,没有责怪,只是喃喃地在说“怎么回事,怎么就不努力呢?
”这个母亲绝对是东方母亲的典范,自己年轻时候受再大苦也都是为了儿子,自己从来没有过怨言。
即使最后儿子说是不是没钱的时候,她拿出儿子的毕业证书说“我的钱都在这上面了。
”也是开玩笑的意思大于责备的意思。
最重要的是母亲的性格一直是开朗的,总年轻的时候装小丑逗大家笑,每逢有聚会的时候母亲都会拿出自己的这一手来,人缘也好,从来都是大家亲近的对象。
片中的父亲则和母亲不一样,自由惯了的父亲从来都不是好的榜样,但是儿子的身上却充满了父亲的味道,这也是基因的力量。
父亲不是坏人,只是没有想要负责任,并且不会表达自己的爱意,笨拙的可笑。
电影中煽情的情节比比皆是,大都恰到好处,就是儿子和童年的自己对话等几处让人觉得有点刻意。
我最喜欢就是儿子牵着母亲的手过马路的情节,用慢镜头展现,画外音缓缓道来“这是我第一次牵妈妈的手”,画面回到小时候,妈妈牵着儿子的手走在回家的路上。
虽然这样的镜头看似很刻意的煽情,但是却深深的打动了我。
不禁想到了朱自清的《背影》里的描述,情节虽然不一样,但情感是共通的,看的让人潸然泪下。
“东京铁塔”一部母子之间的故事。
很多人会把这个和黑木瞳主演的那部爱情剧混在一起,不不不,完全不搭界。
这部片子的全名该叫做“东京铁塔,妈妈和我,有时还有爸爸”,好长的名字啊!
我们姑且就叫“东京铁塔”吧。
这是一个穷孩子,在母亲的守护下成长的故事。
“为了生计,在小吃店工作的老妈, 从来不会叫我念书的老妈, 不曾对成绩单发表什么意见的老妈, 几乎不会责骂我的老妈, 总是帮我买东西,从来不帮自己买的老妈, 只有我一个人吃饭,也会做好几道菜的老妈, 为了让我早上可以吃到好吃的腌酱菜,总是定好闹钟半夜起床搅拌米糠的老妈, 明明手头拮据,却当场付出十几万现金买机车给我的老妈, 一直到得了胃癌的临终,还拚命地用快不能动的嘴唇,不放弃地想在最后留一点什么给我, 怕死后还要麻烦别人,预先为了自己的葬礼每月存3000块钱的老妈……”一部以儿子的视角对离去的母亲做最后告白的电影。
影片有点儿让我想起斯琴高娃那部“最爱我的人走了”,而且是更加温暖和真实。
电影版中,出演儿子的,是大名鼎鼎的小田切让,连我这一向后知后觉且名字永远和人对不上号的影像白痴都知道的人物。
小田切让一向被日本电影界作为中生代最值得期待的演员。
之前看过了他的“彩虹老人院”和“非梦”,虽然很好,但却没能引发欣赏的感觉。
可能一向不喜欢金基德那种用以极端扭曲的叙事却仍然褪不了韩国爱情电影内核的片子;而那部被画画的好友称作经典的“彩虹老人院”更多的是因为对同性恋自然人性的处理而引人注目,其中小田切让虽然帅的很,但些许紧张以至于不那么自如。
另外一部“天堂失格”又有点儿另类过了头,太过放浪多少有些雕琢意味。
对我而言,小田切让不过一个日本明星而已,明星很多也不难当,虽然他和一般明星有所不同。
直到这部“东京铁塔”终于看到了作为一个演员的小田切让。
在某个瞬间、某个角度甚至恍惚让我想起了年轻时候的张国荣。
其实小田切让的五官原本也并非俊朗,细看下偶尔还会有些不和谐的地方,相比较帅气的形象,小田切让更适合邋遢、吊儿郎当的角色,把他骨子里点点儿叛逆气质表露无疑。
“东京铁塔”和后面拍的那部“转转”就是这样适合小田切让色彩的影片。
只不过,较之多少有点儿奇怪的“转转”,这部“东京铁塔”更真诚和朴实。
于是,片中的小田切让也由最初的不务正业的“伸手党”变成一个对绝症的母亲饱含情意的普通男人。
虽然依然穿着又粉红又紫的靓衫,但这部片子里的小田切让已经不是那个最具时尚气质的日本明星了,而是真实表现了日本普通人的内心。
不过,个人以为这部片子卖点虽然是小田切让,也确实可以作为小田切让演技的突破性作品,但若论表演饰演父母的那对老演员更让人印象深刻。
姜到底还是老辣啊。
资深女演树木希林,把电影中这位温柔坚强又不失幽默的日本母亲表现得淋漓尽致,自不用说。
而片中演父亲的小林熏出场虽然有限,但最后几场医院看望母亲的戏把一个虽然没那么有责任感却依然对妻子充满感情的失意老人展示的丝丝入扣。
尤其,最后出殡的戏,小林熏细腻的面部表情和隐藏的情绪连一旁的小田切让都被掩盖住了。
看来,日本奥斯卡没有把影帝的奖项给小田切让,却给了小林熏最佳男配角,的确是情理之中。
一直以来认为日本是一个最不会表露情绪的民族,看过的日本电影也大多不明快,但这部“东京铁塔”却展现了日本普通人对家庭、亲情的甚至比中国人更“传统”的情感世界。
这种温暖、关怀的片子在中国这几年几乎从未出现过,即时是那部“最爱我的人”,主角也是定位在成功的知识阶层。
国内电影界对城市平民的关注甚至还不如电视剧,或者中国的电影人太热衷于拿奖或者自恋,不屑低下头看看芸芸众生了。
或者,目前的中国社会脚步太过迅速也太功利,没有机会停顿一下,回过身来看看国民的内心世界。
于是,国内的男演员也多是所谓有激情的、善于表现“深刻”角色的,其实能够不露声色的表现朴实角色的演员才真的是需要更多的内力,毕竟偏激的角色大家见得不多而平头百姓到处都是。
这种缺失也许要等到中国社会真正成熟才有弥补的机会。
东京塔
东京塔剧照“妈妈,我愿是你脚下的每一寸土,让你轻轻,踩在我的背”(莫西子诗)中川雅也的自传体电影。
很温情。
中川雅也(Lily Franky)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中川雅也就是lily franky,也就是小偷家族里面,那个有点懦弱,狡黠,市井但又温柔的父亲。
总结来说,中川的经历是一个颓废青年靠着母亲走出人生阴霾勇敢往下走的故事。
但是要搁到现在估计又会被一堆人批说很妈宝吧。
可是母亲就是我们很多感情和力量的来由啊!
扮演lily franky的是小田切让,穿粉色衣服的小田其实也没有很违和。
母亲则是树木希林,啊,又是树木希林,今年年初看了她和永濑正敏的《澄沙之味》(我老是把浅野忠信和永濑正敏搞混),树木希林还是扮演那种行将就木的老妇人,小偷家族里面也是,印象里面她好像就是那种特型演员,一提到日本演员里面老奶奶的扮演者就会想到她,关键这几部作品里面都有贡献不俗的表现,你总能在她身上看到不同状态下的“苍老”,比如在澄沙之味里面,她后面住院之后完全精神头就和前面大相径庭。
眉宇间都是沧桑。
仔细体会,你可以感觉得到,她的苍老,她的沧桑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像是看着树叶慢慢变黄然后飘落,角色人物就这样走完了一生。
树木希林奶奶已经不在了,听说她年轻时候也是非常嬉皮士,放荡不羁爱自由。
不论如何,感谢她为我们带来那么多优质的作品。
树木希林说回电影本身,最后去世那一段直接看得我眼圈发红,那一段是说,母亲刚刚过世,公司那边来催稿,儿子不愿在刚过世的母亲面前加班忙工作,想好好陪她最后一程,而此时内田饰演的年轻母亲突然变成幻影出现,她告诫雅也,母亲希望看到一个努力工作的雅也,因为这样会让她心安(大意如此),雅也遂成全母亲的遗愿,并且让母亲在东京的那些朋友们好好吃喝,闹一闹,希望这样,母亲能够听到她的这些小朋友的开心,走得更加没有遗憾。
而在这样一个悲喜交加的场景里面,我们的雅也,竟然还要去工作,内容还是为他的搞笑文章去配搞笑插画...怎么说呢,化悲痛为力量?
还是苦中作乐?
还是乐观自有万钧之力?
不知道。
不知道就给我妈打个电话吧。
和她说,今天看了一部乱七八糟的电影,和她说,今天又想她了,害,谁还不是个妈宝呢,妈妈的宝啊!
含蓄而又饱含温馨的母子亲情,在《东京塔》这个以单亲母亲的日常生活琐碎为展开的故事中,东京塔成为了一个承载时代变迁的背景,关乎情感的酝酿犹如涓涓细流,在平实舒缓的节奏中,不经意间以将何为母爱赋予了仿若触手可及的实态,使那亲情的羁绊直入人心。
虽然画质不好时间又长 可是我依旧看完了。
其实一开始像是有些无聊的剧情但其实并不是这样。
男主的人生好多人也会有。
平淡的叙述却触动着每一个人。
看似平淡的生活 一点一点积蓄下来的是无限多的爱。
最后妈妈化疗真的泪目的不行。
敢说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一部电影。
在妇女节的凌晨看了一部关于母亲的电影,不可不谓之为应节。
《东京铁塔: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值得推荐的电影。
母亲这个字眼一直都很沉重,于我这个恋母的人来说。
母亲是我最爱的人,我愿意为我的母亲奉献一切,甚至生命。
然而我又与绝大多数的男性一样,羞于或者惰于表达这份赤裸裸的爱。
这个赋予我们生命的女子,以她年轻靓丽的外型为我们定格下灵魂的模板。
三十岁的她该是多么的兴奋,手里捧着我的时候。
或者我长得离她的想像有很大的一段距离,也许我又与她的期待有不可想像的差距。
她爱我,但也如所有的女人一样,吝啬地从不说出口。
或喜悦,或忧伤,或惊奇,或沉思,或拒绝,或回避。
这个我最爱的女人,遗失了靓丽的外型,拥有了时间的恩赐。
记忆很深的一个场面,是三八节。
母亲的单位给她发了50块,她兴致很高地主动和我去商场。
那时候的小镇只有一个公家的百货,买的东西基本都是必需品。
她给我选凉鞋,塑胶的,硬邦邦穿起来很不舒服。
但是,比起赤脚或者人字拖鞋,这双囚犯装的凉鞋还是让人斯文起来的。
5块钱,她这次爽快地给了,问我喜欢不喜欢。
我当然喜欢,给小孩子任何的物质我都喜欢。
尽管现在想起来我会更喜欢,而无关物质。
我时常想起我生活过的小镇,那是和妈妈一起生活的时光。
有过非常荒唐怪诞的童年,于是有了蛮靠谱的世界观。
我年轻的妈妈给了我很多很多的记忆碎片,拼凑起来却是蓝图。
如果时光能倒流,我也不会可以对母亲说什么关于爱不爱的。
我只能更懂事地做她的儿子,尽量令她不担心不生气。
儿子对于母亲的亏欠,也许不仅仅于生命,还不清的债。
我记得我小时候还嘲笑我妈三十多岁还穿碎花的裙子不害臊。
现在我的妈妈依然是美丽的少女活在我的世界里。
年少的无知到了现在才觉得可惜。
这个年轻的女子依旧年轻的是她的爱。
老去的是她儿子的愧疚以及懵懂。
妈妈,节日快乐。
同一部电影,香港与台湾有不同的译名。
日文原名:东京タワー~オカンとボクと、时々、オトン~(跟原着小说同名) 英文译名:Tokyo Tower - Mom and Me and Sometimes Dad 台湾译名:东京铁塔 – 老妈和我、有时还有老爸(跟中译本小说同名) 香港译名:东京铁塔 – 我的母亲父亲 比较喜欢台湾的直译版本,但这样长的戏名也实在不方便宣传,不好上口,放在电视电台播也多花了airtime。
把戏名改短,也是无可厚非。
不过现在改成“我的母亲父亲”,总令人想起张艺谋拍章子怡的处女作《我的父亲母亲》,虽说都属催泪温情片种,但实在又不是同一回事。
我有个不太满意的:《东京铁塔 – 有妈也有爸》,会不会简短得来较接近原意?
电影的催泪温情部分也的确够催泪温情的,就是后半部老妈癌病开始复发的那段最后岁月。
到了主人公雅也打开老妈遗下的盒子,读着老妈的感谢信时(感谢儿子给她快乐的时光),连我也禁不住留下泪来。
然而电影最令我感叹和沉思的,反而是雅也终于在东京冒出头来之前的那段胡涂日子。
雅也(即作者Lily Franky)写此电影的自传原着时已是事业有成的名人(中译本介绍他是:散文家、小说家、专栏作家、绘本作家、插画家、艺术指导、设计师、词曲作家、演员、无线电导航员、摄影家……等),而且又是个非常孝顺儿子,最后还写了本书来怀念自己的母亲,让全国为她的母亲落泪。
如果我问你,你想有雅也这样儿子吗?
你想有雅也老妈这样的母亲吗?
当然是肯定吧。
可是有几个家长可以做到老妈所做到的呢?
家长总是想塑造出他们认为是模范的子女,走他们认为是好的道路。
在香港,父母会给子女学音乐美术,但到子女决定要以艺术或创作为事业时,父母就会反对。
雅也说要离乡念美术学校,老妈笑着做大餐为儿子送行。
雅也考上东京的美术大学,老妈独自在乡下打工来供养。
雅也说四年大学生涯他一点都没用功过,可能不能毕业,老妈没骂一句,就请儿子再读一年。
老妈甚至没有纵容雅也,反正就是对他绝对的支持,不求回报,也不要求雅也出人头地。
老妈只要雅也毕业就很高兴,一直把雅也的毕业证书当宝。
雅也出书,老妈就高兴,觉得光荣,雅也在电台做深夜色情节目,老妈也高兴,每晚都捧场收听。
雅也的朋友,就是老妈的朋友,老妈都热情招待。
东京的家楼下就是隆隆声的保龄球场,老妈没有埋怨半句,而且保持着乐观和幽默感。
或者说,没有老妈,雅也可能也没那么多朋友。
雅也本来就是个孤寡的人,雅也身边的人都为了老妈而留在雅也身边。
可以肯定,没有老妈,雅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但你可以教家长这样教导子女吗?
你作为家长可以这样放任和无条件支持自己的子女,让他自己去追寻那不确定的人生吗?
无心插柳柳成荫,为人父母者,可以无心吗?
看着这些近乎不可能的无心(要雅也成才)情节,我特别感到可贵,比后来后半部那些人皆有之的生老病更感动。
老妈是创造奇迹的天使,但不是忘记,书名说“有时还有老爸”。
这不是张艺谋的父亲母亲一对壁人的故事,老妈在雅也三岁时就离开放浪的老爸,但她没有像典型的离婚妈妈,教自己的子女憎恨自己的生父,反而让雅也每年暑假跟老爸生活。
事实上,雅也的特质大部分都是承继自他那个不济的父亲。
对艺术的爱好、对女人的胡涂、还有大学时代的放浪生活,都有老爸的影子。
雅也爱老妈,自己却像老爸。
小说也好,电影也好,令人看得愉快的原因,是因为纵使生活不容易,老妈没有怨恨,所以儿子也没有怨恨,所以电影中的所有人都没有怨恨。
这是不容易做到的美好世界,所以人们个个都跑往书里电影里去寻找。
原文刊于: http://blog.age.com.hk/archives/707
厚厚的一本小说,压成了一部电影,其实流失掉了很多的细节。
记得当年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在图书馆无一间看到了这本小说,本来LILY FRANKY这个人我是不认识的,以为是美国人 结果借来一看,一发不可收拾,一直看到母亲去世的时候终于是泪如泉涌。
这是我第一次看小说流眼泪了。
小说里最打动人的就是“细节”。
对于生活中的我和母亲在一起,处理各种琐碎的事情,面对各种各样的环境所产生的微妙变化,以及爸爸、妈妈和我三人间偶尔有无的情感波动,这些电影里面都没有表现,或者都有了删节,个人认为,小说的文字堆砌,通过对细节的整合,已经把一个十分完整和饱满的母亲的形象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感觉就像自己的母亲一样。
强烈推荐小说
这是我期待了很久的一部片,因为之前看了同名原著小说《东京塔》,感动得不行。
可是一直买不到碟,没忍住在优酷上看了,有一点点的失望,虽然片子基本尊重原著,但很多母子之间的细节确实没有小说表现得好,这也是电影有别于文学的特性,在2个多小时内表达的东西有限。
小田切确实太型,以至于他站着,走着都像是摆POSE,不过他的略带忧郁的偶像气质确实符合原著者Lily Franky的形象,有点浪子的文艺青年。
建议喜欢本片的人都去看下小说,我认为小说还是比电影好很多。
一部感人的电影作品。
台湾译名叫作:东京铁塔---老妈和我,有时还有老爸。
记录了从有“我”开始,老妈的一生。
我不知道该怎么继续往下写,因为到现在脑子里还有电影里老妈的身影以及老妈和我之间的生活段落。
在我印象中,老妈是一个平凡的,不很漂亮,但是却很爱我的人;文化程度不好,但却永远那么关心我的人;努力工作,为的就是能让我没有忧虑的人。
第一次离开老妈,是在为了上高中。
独自坐在离开小镇的火车上,打开老妈作的便当,狠狠的咬了一口,然后发现了老妈压在便当下的一个信封,打开,里面除了零用钱,还有老妈写的鼓励我的信。
然后我在空荡荡的车厢里独自哭了。
大学里,我并没有读书,还差点没法毕业。
好不容易毕业了,却又找不到工作,还欠了一屁股债。
再次想向老妈要钱时,却告知老妈得了癌症。
基本痊愈了,老妈有回去工作。
这也鼓励了我,打算重新开始。
从此,事业有了起色,一切都顺利了,还把老妈接到东京来一起住。
幸福太多,悲伤就来得越快。
不久,老妈又得了癌症。
看着老妈痛苦的治疗过程,我却什么也帮不上,急得我直掉眼泪。
老妈好点的时候,让我把我大学毕业证拿来,还给我一盒东西,让我在她死后打开。
老妈最终还是没能挺过来,临死前晕晕乎乎的还告诉我冰箱里有我爱吃的菜。
老妈火化前的一夜,我坐在老妈旁,作完了工作,因为似乎有老妈在鼓励我。
然后,我躺在老妈身边,最后陪她说话。
老妈出殡那天,我的眼泪真的止不住了,话都说不了。
火化后,我打开老妈生前给我的那盒东西,里面都是老妈珍藏的关于我的东西。
眼泪,在一次止不住了。
最后,我带着老妈的灵牌,登上了东京铁塔。
“老妈,今天天气真好啊。
”我真的在看这个电影时候哭了。
因为我总是能找到我妈的影子。
考试之前,妈妈也会给我作上一桌菜,虽然不是有多贵,但样样都是我爱吃的。
妈妈也总是努力工作,有点小毛病都是坚持下来,为的就是让我没有顾虑;还有很多....... 然后在老妈病的时候,我又想到,如果自己的老妈也成了那样,会是多么痛苦的事。
所有人都能在老妈身上找到自己老妈的影子。
然后,感动得一塌糊涂。
老妈去世后才能打开的盒子里,除了给儿子和像女儿一样的惠子的信外,还有春卷的食谱、儿子的脐带与母亲年轻时抱着儿子的合影。
还有父亲在那年暑假为儿子雕刻但没有完成上色的大船,儿子一直不明白只需要再涂一下就可以完成,为什么父亲却中止了上色。
结合儿子最后同父亲要佛像的画时,父亲说的“等我画完就给你”,我想当时的父亲是有小心思在的:通过这留白的部分,是否可以有借口去母亲家帮忙完成最后的上色呢?
也喜欢其中的一句台词:这时的幸福的时光,就像铃铛慢慢滚下坡时,留下的快速而短暂的声响。
不像在看一部电影,而是在看另一个时空的我,人生在世,好好珍惜当下的每一天吧。
好感动+好帅
典型的日式家庭题材,没有叙事高潮,就流水账似的讲述日常生活,但就是很感人,我还挺喜欢的,平平淡淡的感人。就是影片时长有点太长了。7分。
没感觉。看一半弃片。
看前面看得血压上来了。两星给树木奶奶。
无聊,矫揉造作。
看到了深夜食堂的老板。
属于没什么可拍的了。
感动死了 混蛋
潮叔喜爱的品牌是阿玛尼,注意围巾的搭配
没有弟弟好看啊 凭什么分高
我一直哭一直哭,用了一堆卫生纸。。。
又是这种打亲情牌的 看得麻木了。
还是电视剧版好看~
男主角造型是败笔。。。
不知为何,觉得小田让切一直游离在剧情之外。
爸爸妈妈之间有爱却不能在一起。这就是生活吧。
很感人 我哭了很多次小田在里面很有强调
讲述母子亲情仅在后半程发光发亮的《东京塔》从阵容上可谓做到了奢华,但最终效果却反响平平。原因在于结构上的庞大要求导致细节取舍的失误,而重点呈现的母爱却不见。尽管于行动中存在现实偏差而不得不依靠煽情遗言换取领悟,但不能否认那种从想象里蒸发出来的强烈情感共鸣还是一下子就命中了你的心。
淡而情深
太枯燥了,真不是我的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