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不可思议,这样好的中国电影竟然没有在荧幕上见到。
也是,充斥着商业片的院线,谁还会抱着爆米花嘬着可乐听这样的陕西老调儿,看这样孤寂的农院土房。
在意这样一种意外的相遇和没有血缘,跨越国界文化的真实亲情。
———————————十八岁那年去上大学的时候,朋友圈疯转一条状态。
从此,故乡只有冬夏,再无春秋。
后来,离家越远的我们,其实很少在心里刻画这样的画面。
电影里躺椅上的老人,破破旧旧的毯子,烤箱一样的老电视,哗啦哗啦的杂音更像是独自生活里唯一的背景音乐。
这是父母,是家。
哒哒清脆的渔鼓筒和云板,配上嚓嚓的大锣小锣,热热闹闹的皮影戏后是暗沉的屋子和孤寂的老人。
电影以这样的方式开篇。
牵出了一个关于皮影戏与祖孙戏的故事。
电影的情节不再赘述,巨大的文化差异让影片从一开始就趣味十足。
小布斯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让人着实担心要怎么和老头儿浓厚的陕西腔接轨,土语方言口头禅,稚嫩的英文单词,就这样点点滴滴的拼凑两个人的生活。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小布斯夜里害怕,打着手电悄无声息又理所当然的钻在老头儿的身边睡下,黑暗中月光印出老头儿嘴角的笑。
他是真的在把他当亲孙子疼啊。
小布斯砸了老头儿的核桃,拆了老头儿的门。
在手里蛋碎的一个,一句DOG太阳的怒吼,真的直戳我笑点。
而当他看到被自己踩坏的蜘蛛侠,一句说了一半的【你看这…】,怎样看都像是一个犯了错误的孩子。
全然忘了前一秒自己还暴跳如雷满院子的老鹰抓小鸡。
在小布斯抓了毒蜘蛛生病,夜里,老头儿轻轻的在他额头上放上毛巾,全是心疼。
我想,人的感情真是神奇的东西。
或许老头儿在年轻时,在自己儿子和布斯一样大时,也这样细心照料过。
中国男人,特别是西北人,总是有种糙汉的形象。
不会表达感情,对于真诚的感情总是逃避。
片中读信那段,每当读到儿子对他的愧疚和歉意,他总是匆匆带过。
但是这种不露声色的流露却更戳人内心。
那时的老头儿,盼着儿子长大,盼他健康,盼他出息。
而儿子特殊的职业属性让他的晚年聚少离多。
人老了,唯一的盼头就是孩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等待,最终太多的希望落了空,人也就麻木了。
但是当面对这样一个新来的小东西,时隔几十年的温情依旧在。
灯光下老头儿戴上眼镜,他老了。
从父亲变成了爷爷,但所幸手艺没丢。
制作皮影的过程,影片的背景音乐配的极好,不单单是老头儿手艺的流畅娴熟,更是一种自己感情的流淌。
老人家,接受一个新的人不容易。
从这里想,这儿子是不像话的。
莫名的带来一个小东西丢给老人,而在这一老一少真的成了祖孙俩之后又夺了走。
这不是普通的离别。
老头第一次也是最好一次拉着小布斯去看皮影,这一老一小走在陕西傍晚的田间。
老人心里清楚啊,许这一别,就是这辈子再也见不到了。
人呐。
不怕没得到,怕就怕得到了以后再失去。
曾经一个人也就惯了,但是多了这么个小东西,怕他掉进水井压的大石头,为了他喝牛奶牵来的奶牛,挂着两人衣服的晾衣绳,还有一桌子美国的侠和带凤的画棉被。
不怕东西添的多,就怕人走后这些东西触景生情又都成了多余。
收掉吧于心不忍,总想给自己些幻觉,这小东西还在。
还会时不时的捣蛋要汉堡,从哪个地方窜出来爷爷长爷爷短。
不收吧,怎么想都是这辈子再也见不到的小家伙,一段生活而已,人家现在在美国的城里过好日子呢。
但谁也没错,这就是生活。
留着这回忆暖人,每天的日子,也就这么过了。
————————还想说的,是这个关于传统的,匠人精神。
陕西皮影历史悠久,我们谈起这些老玩意儿,文艺点儿的感慨一下情怀,实在点儿的直接一笑不屑一顾。
但到头来都是任其在一点点湮灭。
老头儿也想传承,也想好好收几个徒弟。
但是年轻人,谁会来学这些个老玩意儿啊。
影片的开头老头儿几次受邀都躲躲闪闪,顾左右而言他。
后来终于开了口,只一句就道尽心酸。
我年龄大了,折腾不起了。
说实在的,闲来无事,教教皮影打发时间,怎来折腾一说。
老头儿真正折腾不起的,是那份对于皮影传承的期待。
之前的领导不是没有办过类似的事情,他也不是没经历过。
而都是新官上任,装装样子,没几个真正做事的。
升了官一扭头,谁还管当初用皮影揽起的文化摊子。
老头儿经历过。
由开始的期待,兴奋,真正传下这门手艺的决心一次次落空,后来也就麻木了。
老头儿不爱皮影了吗?
当然爱。
自己宝贝的齐天大圣时隔多年依旧风采不减,宝贝的藏在木箱里束之高阁不忍再碰。
因为太爱,更受不了自己这么宝贝的行当被人糟蹋了去。
索性自己藏着,留些干净。
第二段关于皮影的刻画就是电灯下为小布斯做蜘蛛侠。
一招一式,行云流水。
画稿,过稿,镂刻,敷彩。
极具现代色彩的蜘蛛侠,在这样的传统里依旧融合的恰到好处。
那些纹纹路路,圈圈点点,老头儿技艺了得。
也刻画的栩栩如生。
用来亚皮影的大平石头,不知压过了多少皮影里的人物,乘着颜料的色彩筒,老旧却不减当年风采。
而最后一段,老人在台上表演皮影。
一开口,走遍天涯,到处是吾家。
步长途,风吹雨洒。
他前半生的行当,时隔多年的唱段依旧随手拈来。
而最让我难忘的,就是儿子附在他耳边说,爸,我们走了。
他手中的皮影人物,一个停顿,一手向前而后回收,同时顿了一下头,表示应允。
这一招一式,是老人,也是他手里演绎的故事。
而最后,听到汽车远去,他一个睁眼,微晃下头,很典型的动作,压住了眼里的泪水。
我们没有看到悲伤离别的老泪纵横,但这一个压抑,却比任何的感情流露来的都要真实。
——————————这是一部好电影,我总是相信,这种不当做商业片没有当红明星,但真正融入了感情心血情怀和真诚的电影,并不是当作一时的消遣而存在的。
它是在经历了很多年后,才被已经缺失情怀的人,当作历史的故事。
最后,附上老人的唱段。
再次表达我对遇到这部电影的感动。
真心感谢。
走遍天涯,到处是吾家。
步长途,风吹雨洒;登高台,讲经说法;论琴音,六音通造化;言字意,四音不敢差;论情节,一白二笑三哼哈,老外末帖须象他;演苦戏,引人泪巴巴;演乐戏,惹人笑哈哈。
自古道戏假情不假,怎能说戏者疯子看者瓜(傻)。
遇知音,欢迎迓,技艺虽高不可夸。
这也是一宗文化,任凭他庸夫、俗子耻笑咱。
看了这部电影才明白,在温暖的情怀下不论是文化还是生活习惯没有什么是不可跨越的,爷孙的感情,爷爷对孙子的爱,让人感动,虽然我没有体会过一天爷爷得爱,但是那“中国式的爱”在我们中国人眼里都是一样的,默默的付出,不管将来如何,爷爷的爱,在孙子去茅房得时候给他一根香。
把最好的被子给他睡,为了他而低下头去“折腾”牛奶,把井盖上掩一块石头。
此类种种。
最后在井口道别,留下彼此得念想。
“爷爷” ……“哎”……“布斯”。
在布斯走后才让人明白思念得深刻,每天晚上得梦让人不想逃离。
直到那一天“春节”。
是啊。
春节就是这样,不论在哪都要赶着回家吃一顿团圆饭……
温情片,倔强脾气臭的老头,实则是可爱温柔善良的老头,一老一少短暂的相处,从摩擦不断到适应兼容,再到其乐融融,点点滴滴都成了难忘的美好回忆,可是美好总是转瞬即逝,小孙子很快回了美国,留下落寞的老杨头,还好结局是嗨皮的。
想起爸曾不舍的说到小程子可能小学毕业就会离开他们去其他地方读书,要珍惜和他在一起的相处的日子。
之所以不舍,是觉得珍贵。
而被珍视的感情,大抵源于双方都赤诚相待,付出了真心。
近十年前的片子了,也忘了是在哪里看到人推荐,因此翻出来看。
的确,片子本身是略显粗糙的,但贵在质朴。
而这非亲非故的祖孙俩的动人感情也是实打实地真挚。
而真情实感,永远是好电影的基石。
从一开始的不喜欢,无奈,简单粗暴,慢慢到后来鸡同鸭脚的乐趣,喜爱,不舍,包容和慈爱。
爷爷的变化让人有些难过。
他把自己的亲情投向了这个没有血缘关系又是第一次见面的孙子。
除了其中亲情的作用外,更多的还是自己独自生活的孤独感吧。
即使不说,但也是孤独。
我最难忘的镜头是他俩掀开了那个井盖,爷爷说,如果你想爷爷了,就冲着这里面喊,爷爷就能听见了。
然后就是反反复复的“爷爷……”“哎……”“爷爷……”“哎……” 这段画面几要落泪,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让观众强烈感觉的这祖孙俩互相的不舍之情。
我也喜欢那个如梦境版美好的结尾。
原本乌黑一片死气沉沉的家,突然被孩子推开,瞬间照亮了一切。
一家齐齐整整地过年。
只想说那句俗语,常回家看看吧。
一个毫无血缘关系孙子,一个对于老人来说的异族孙子,因为儿子的突发工作而不得不要相处下来老人虽然表面上很不喜欢这个“便宜”孙子,但在布斯躲起来找不到的时候会心急的到处寻找:会在布斯想吃汉堡包的时候会去问是什么:会在布斯想喝牛奶的时候会拉下面子去王站长家买,而因为布斯的原因多次去王站长家去牛奶而拉不下面子答应了去皮影培训班当老师,会在布斯悄悄的窝在床边的时候不做声让他安心的睡觉,会连夜给布斯做一个皮影蜘蛛侠,其实老人也是很喜欢这个小孩子的,毕竟这么久了有个人陪着他,他心理也是会开心的布斯一个小孩子其实也是害怕的,因为这个环境对他来说是陌生的,所以他跟依赖他心里的英雄蜘蛛侠,但是相处下来他也明白这个爷爷是对他好的,会在他饿的时候找来汉堡包和牛奶,会买他喜欢的蜘蛛侠面具,会半夜悄悄的窝在爷爷的旁边才睡得着。
布斯因为用门夹核桃把门给拆了这里真的非常搞笑,不过也因为这样爷爷不小心给踩坏了他的蜘蛛侠而绝食,爷爷看到后心疼立马叫了王站长去买,结果就是买不到。
逼不得已爷爷亲手连夜做了一个蜘蛛侠的皮影给布斯,俩爷孙和好,一起躺床上玩耍皮影,这里真的很温馨。
还有就是爷爷叮嘱布斯不能靠近那口井,怕孩子不小心掉下去。
布斯问爷爷“这个井有多深?
”爷爷:“这个井很深的,可以通到你们的美国,只要在对着井喊爷爷,我就会听到了” 然后俩爷孙就对着井口喊“爷爷”“布斯‘“爷爷”“布斯‘“爷爷”“布斯‘......最后儿子栋梁要和布斯的妈妈爱华分手,爱华把布斯抱走的时候爷爷哭了。
爷爷之后的生活就像以前的一样每天坐着听听曲子,也不常出门了,爷爷再对着井口也听不到布斯喊的爷爷了,看着这样的画面感觉爷爷更加的孤单了。
最后门还是像之前一样突然打开,儿子带着一个洋妞和一个洋孩子回家,不过这次爷爷很开心,因为布斯回来了,他遵守跟爷爷的约定回来跟爷爷吃团圆饭。
剧情中,最忘不了那一幕。
背景是一片麦田,爷孙俩从镜头这边走到镜头那边。
布斯问,孙悟空真的能打败蜘蛛侠么,爷爷说,为什么不让他们做好朋友呢,让它们一起保护地球。。。
爷孙渐渐走出镜头,背景依旧是那片麦田。
不难看出这部片子的制作成本应该很低,但是却温暖了人心,感动了人心。
爷爷是中国传统的老辈,孙子是美国外来孙,爷爷有爷爷的秉性,孙子有孙子的脾气,爷孙俩开始相处并不融洽。
孙子有天用门夹碎了爷爷的核桃,同时门也被核桃弄倒,而自己的蜘蛛侠也弄坏了,影片随之开始了逆转。
最后孙子回到了美国,约定的事一定要一起吃年夜饭。
爷爷骑着单车等待孙子,爷爷陪孙子一起打闹,爷爷带孙子看皮影。。。
一幕又一幕,勾起了对童年的回忆,或许回忆中的那人不是爷爷,却似乎做过和爷爷相同的事,哄着我,逗着我。
影片用最平凡的剧情打动了平凡读者的心。
一些剧情,不禁是我潸然泪下,只为回忆中的那一份感动。
孙悟空和蜘蛛侠如果能成为好朋友,不禁让我想到最近的中菲南海事件。
众所周知,美国重返亚太战略是针对中国来的,彼时的我,只能肤浅的问一句,既然都这么强,何不成为好朋友,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呢?
这当然涉及历史,利益等多方面问题,我也就那么肤浅的一想。。。
这是一部平凡的农村亲情片。。。。
高中时看了一遍,如今大二了,再看一遍,有了不同的感触,却依然哭成狗……剧中来自美国的孙子基本没有对白,却自然不难发现随着进度条的走动,他的话也是越来越多。
相比之下,爷爷简直是个“唐僧”一样的人物,说起话来絮絮叨叨没完没了(不知真么的,却没觉得厌烦,反而感觉亲切、真实,可能是每个人都有这么个爷爷吧……),也同时表达出了了孤寡老人的一贯感受,好不容易找到陪自己说话的人,变成了“唐僧”自己估计也没发现吧。
一个来自美国的安静的美男子,一个中国话唠,产生了不一样的笑料。
同时,爷孙俩同时具有的倔强脾气是他们最大的相似之处,一位是源自中国民间老艺术家的骄傲,一位是继承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倔强,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总之,爷爷从嫌弃孙子、觉得外国孙子丢人到对孙子的认真呵护,渐渐心理上发生微妙的变化(即使孙子卸掉了自己家的门还把自己玩了多年的文玩核桃给夹碎,却会因为自己踩碎了孙子的蜘蛛侠玩具而后悔不已,爷爷深夜为孙子做皮影蜘蛛侠简直让人泪目),孙子也从不爱说话、动不动就离家出走到最后被抱走时候的撕心裂肺(顺便说一下这一段简直哭到不行,爷爷这边面不改色的继续演出,眼睛中厚厚的泪滴简直是演技的爆发,还把自己珍藏的大闹天宫皮影送给孙子,另一边孙子放肆的大哭,又是对比,还是感动),同样让我们感受到这爷孙俩深厚的感情。
亲情,从来不需要血缘,也不受距离阻隔,没有年龄代沟,没有文化差异。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让人笑到流泪,哭到崩溃的电影,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巧妙碰撞,是一部值得看好多遍的'好电影。
看完电影,心情暂时不能平复,想写点什么,既是安利电影,也兼有回味童年的作用在里面。
大概是我电影看的不够多,毫不夸张的说,这部《孙子从美国来》是我看过的电影里面,最能触动我,引起我同感的一部。
笑了又哭了。
故事发生在陕西,讲的是一个皮影老艺人,这里我就直接称爷爷了,一个人在农村老家,儿子在外研究藏羚羊,一天晚上,儿子突然带着他的美国女友及女友的孩子布鲁克斯回家,希望让孩子在中国农村住几天。
因为有急事,儿子和女友离开了,留下布鲁克斯和爷爷在一起。
故事里的爷爷是个特别傲娇又十分可爱的人,吐槽十分之犀利。
有弹幕评论说爷爷是自带弹幕,深以为然。
其实故事的发展一如其他电影般俗套,爷孙两人相互适应,加深感情。
故事虽然发生在陕西,但是故事里的农村似乎是满华夏的。
有一个细节,让我觉得导演非常用心,也让我非常有同感:爷爷和他的朋友坐在地上说话,爷爷的朋友穿着一件铁灰色的秋衣,外面是一件背心。
因为穿太久,很旧了,秋衣的袖口都是松的,方言叫rua,然而并不知道是什么字。
这个感觉非常真实,回到农村老家,看到二爷爷二奶奶就是这样的,生活节俭的外公外婆也是这样的。
有一幕,布鲁克斯趁着爷爷午睡了,爬上了树,最后下不来叫爷爷,但是爷爷睡着没听见。
最后下来的时候,脸上,身上,都是擦伤。
在我很小的时候,外公外婆还住在农村,出门右拐就是一个废弃不用了的猪圈,猪圈是平顶的,周围有砖头堆,现在回忆起来,整个建筑的下部是接近泥土的黄色而上半部和顶部则是水泥的灰色。
上屋顶,向来是父母长辈们所不允许的,因此也只能趁着长辈们都在休息的炎炎夏日的午后,和表弟一起爬上房顶玩耍。
倒是没有受伤,不过类似的擦伤也有过一次。
那是大约在小学二年级或者三年级的时候,外婆家已经搬到镇上来,而我住在外婆家方便上学。
房子刚装修好不久,一部分的外墙是混了沙子的水泥,非常粗糙。
我走在回外婆家吃午饭的路上,脑子里想着的是英文名叫什么好,mary好像不错,不要叫linda,因为当时电视上正在播一部叫做《青苹果乐园》的偶像剧,黄圣依在里面演一个坏女孩,就叫做linda。
可能是想的入迷了,手肘蹭到了墙面上,瞬间就擦伤了,疼了好久才好。
故事中爷孙冲突的部分,爷爷不小心弄坏了布鲁克斯的蜘蛛侠,满镇子都没有买到替代品,于是在夜晚,就着灯光,为他做一个蜘蛛侠的皮影。
我外公是木匠,小时候,堂屋(客厅)里总会架着外公做木工活的架子(我也不知道怎么称呼),上面放着刨子,锯等工具。
有时候,我和表弟捣乱,也会玩一玩。
说起来,我也是会刨木头的呢!
刨木头的花,烧火是用来引火特别好用,因此外公都会收集起来,放到厨房里去。
外公会做各种各样的家具,我们家现在一直在用的好几个有靠背的凳子都是外公亲手做的,据说外公年轻的时候,有许多人会请他去家里做家具。
在我小的时候,正是美少女战士热播,心里特别想要一个像动画片里的弓,告诉外公,他也会给我做。
包括元宵节的灯笼,也是外公亲手扎好,然后买回彩纸,让我们自己糊成喜欢的颜色。
听爸爸说,爷爷也是手工高手,会给他做可以站在里面的兔子灯笼。
可惜爷爷在我出生前就去世了,无缘得见。
是爷爷骑车的时候,让孙子坐在车横杠上面。
似乎大家小的时候,爸爸或是别的长辈都这么载过。
而这样的童年毕竟是远去了。
顺便说一句,这部电影的监制是母铁军,我记得似乎就是监制陆小凤传奇系列的那个。
爷爷虽然表面上很不喜欢这个孙子,但是。
渐渐的也喜欢上了自己的亲孙子,里面有很多的文化差异,孙子喜欢蜘蛛侠的面具,爷爷虽然不理解,嘴上说着。
还是给孩子买了。
小孩儿也挺懂事儿,在农村条件不好也很听话的。
还有英文蜘蛛爷爷也听不懂。
之后一直在抖音经常刷到。
感觉还不错。
演员演技方面都挺好的。
电影中的那个小孩,现在估计已经长大了吧,哈哈哈。
我对于爷爷的记忆早已只剩下照片上的些微影像了。
他若是体健年高,至今仍在的话,会是什么样的呢?
他会否如父亲那样的温和内敛,又或者像叔叔那样的张扬肆意。
他喜拉二胡,善花鸟,工二王,他是个政治上的保守派。
他的孩子都记忆他的严厉,我却记忆他的英俊。
看完本片,我不禁在脑子里反复想着我的爷爷,想着在我两岁那年,离开人世的爷爷。
美国孩子是个工具人
- -我不记得在哪里看过,可是我竟然看过这部电影。。
bullshit
第一次觉得正太也可以很萌..
一部自己意淫的片子,不喜欢!
祖孙情,任何时候都是暖心人的题材,更何况是不同文化中的感情。但除了罗京民,其他人都没演出那种感觉来。反而是农村的留守老人情况,让人感觉更心疼。
cctv水平 就这电影名取得比较雷
温情暖暖
真棒,就是结局太完美了。
太粗糙太刻意了。建议导演看一下韩国的《外婆的家》。
笑点哭点都低
记挂井深深几许。
好
导演:曲江涛 监制:田壮壮 这个片子描写祖孙情的题材不算新颖,但是陕西皮影和美利坚蜘蛛侠这一对儿貌似八竿子打不着的文化摩擦很有意思,为啥刚上映就直接甩电影频道了呢? 只有结局有点狗血的大团圆。结局要是梦境或幻觉还有点意思。
这里有把针插中我泪点~~
即便不属于中上之作,但是对于题材的选择是值得赞扬的,起码好过那些没有鬼只有精神病的鬼片和除了烂特效还是烂特效的特效片好吧?
当孙悟空遇上蜘蛛侠,老套的中西遭遇的主题,能够猜得到结尾的剧情,但导演硬是拍的生动有趣,温情而不做作。
虽然看完了,虽然温情,但总觉得不对味,有这么扯淡的父母么?
爷爷的台词都是金句:“饿上三天,吃屎都是香的”、“那不好几个五十多岁的年轻人嘛”、“中国人民从来都不是被吓大的”、“你是美国的少先队员”…哈哈哈,但是看到最后却又是笑中带泪。认识了一个新朋友,你们经历从磨合到交心的过程,最后他却不得不离开,留下你一人……最感伤的事情莫过于此。
电视电影的智慧和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