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回西藏

回西藏,老孔和久美,孔繁森前传,Kong and Jigme

主演:宋洋,金巴,索朗旺姆,丹曲,陶海,益西旦增,次仁旺姆,索南曲扎,卓玛木,旦增多杰,巴桑,旦志,达杰丁增,刘胜,玄忠一,扎西达杰,尼玛洛桑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2

《回西藏》剧照

回西藏 剧照 NO.1回西藏 剧照 NO.2回西藏 剧照 NO.3回西藏 剧照 NO.4回西藏 剧照 NO.5回西藏 剧照 NO.6回西藏 剧照 NO.13回西藏 剧照 NO.14回西藏 剧照 NO.15回西藏 剧照 NO.16回西藏 剧照 NO.17回西藏 剧照 NO.18回西藏 剧照 NO.19回西藏 剧照 NO.20

《回西藏》长篇影评

 1 ) 回西藏是我们的约定

《回西藏》我觉得这部电影要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在西藏第二部分是回西藏我们重点放在第一部分:在西藏影片开始提前下了公车的老孔,在高原下昏迷,被牧民所救开始。

电影原型是孔繁森。

这个从山东来的干部,又怎么去理解藏族,理解这个高原的文化?

在岗巴县的县长欢迎仪式下,就因为不懂糌粑的吃法而露丑相。

这也算是融入这里的开始吧!

而那个救他的牧民,后来成为他的翻译,两人在一同工作中彼此成为好友。

(久美)影片中有两个印象深刻的内容:对于得了瘟疫羊的处理,在孔的意识中认为藏民们是希望补偿,所以不舍得把羊活埋掉。

长久的在内地的生活环境下,我想就该是这样。

可后来藏民们,把死羊燃烧,活羊放进无人区自生自灭,这时也出现一个重要的人:曲珍奶奶。

在藏民眼里得瘟疫是羊的命运,活埋掉藏民们是无法接受的,在电影中,我好像明白了信仰到底是什么:不是金钱,不是对那虚无缥缈的抽象,是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包括其中寺院起誓:小偷偷久美的羊和马,被发现,他们所需要的证据不是图像,视频,而是在寺院前起誓。

在藏民眼里,寺院就是那个行为准则。

这就是证据。

后来曲珍奶奶病了,这是很突出藏地文化不同的一件事:我们对待死亡,好像需要就医,拯救。

久美却说:不要去,要尊重曲珍奶奶的选择。

老孔请来了医生,却没救活奶奶,孔是没法接受的,默默的望着,久美安稳住他,说:你不懂。

还有另我特别感动的一件事:曲珍奶奶没有家人,她的生活是全村人照顾的。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曲珍奶奶能带着大家把病羊解决了。

在那时候的西藏人们更愿意去相信天。

如果讲他们是无知的,我觉得是现代人的一种无知。

与其说他们不懂科学,更觉得他们是相信某种东西对生命的选择。

现在朝圣依旧存在,是人们对美好的祈福和祝愿。

是这里的人们对生命的一种祈祷。

他们或许因为迷信,所以更加尊重和理解生命,他们把养的牛羊不只是当做牲畜。

所以他们是更通生灵的。

后面有一件就是现代和过去的一个冲突的画面表现:因为旱灾,人们商量如何解决,在老人和年轻人之间就分出了两个声音:老人觉得修水渠是觉得改变自然环境,会得到天的谴责;年轻人则认为修水渠是更好的选择。

这是导演表现过去和现代的一个很好的表现吧算是。

整部电影是通过孔和久美的视角来延伸出藏地文化的逐渐理解和认识,没有直接一味去表达和输出,通过具体人和具体事情让观众看到不理解和理解。

电影虽然有些混乱,但这种片子本身就很难完整表现完整的故事,一个小时是不能够表达一个人的一生的。

所以在看电影时,我觉得我们应该抛弃对剧情的指责。

孔在日记中,记录了很多次他对藏文化的感动和敬畏。

自己来拉萨这些天,看到了无数来这里朝圣的人们,我始终没有那种感同身受到他们心中所向往的,或许是真的不够了解,我在电影中,找到了一些自己想找到的东西,也让有一种快要找到自己的感觉。

我们所应该相信的是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和敬畏,这才是信仰的本质,在藏民眼里就连每一粒种子都有属于它的生命,丰收都需要祈福。

这里的文化其实有时候我觉得我们到来对他们是一种冲击,我们破坏了一些属于这里的安静,就如同曲珍奶奶对待生命的选择,或许安静的离去要比救活她更伤害他。

第二部分:回西藏这像是一个收尾,导演用一个梦结束,也意味着这就是对结局一个象征:孔和久美没能好好道别。

梦醒了,孔问司机自己睡了多久,司机说三根烟的时间。

孔说梦里的画面好真,好像又回到了西藏。

我想这只是一个象征,因为司机最后是开向了公路,那个不知道去往哪里的公路。

单从电影理解,可能没能再回西藏,回西藏也成为了一个遗憾,没能好好和久美道别更是一种遗憾。

片尾讲西藏死后整理东西,久美只留了和孔的合影。

片子很少讲回西藏的事,更多是在西藏。

不过这个像是一种期待吧!

想让观众体会回西藏的期待和怀念。

片子用两个人物来表达藏地文化的交融,和当年那批来西藏援助的人们的艰苦和挑战。

这是一部对文化理解的片子,是民族之间的理解,我觉得这才是这部片子最重要的。

我们不应该总用现代的视角来理解过去的仪式,即便确实存在一些现在看不正确的事,但在那时候,这些仪式却是一种救赎,是人们对美好的所愿。

 2 ) 一部不像主旋律的主旋律

主旋律的味道被淡化了不少,加之藏族文化自带的神秘气质,整体上是很文艺的基调。

虽然叙事比较平,但是还蛮喜欢。

特别是最后那段梦境与现实交织的蒙太奇,以诗性的方式隐晦地拍出死亡与告别,就像映后我起来分享的时候说的,“我觉得最后15分钟让整部电影一下子就不一样了”。

主旋律的结尾也可以不升华,也可以采用这种含蓄克制的处理方式。

如果以后的任务片都能拍成这种质感,那我还是非常愿意买单的,用心与否高下立判。

非常感谢拉华加导演的回答,好长一段,但是我光听去了就没有录下来。

从梦里的一群人到最后只剩老孔一个,一句句扎西德勒和一个个无言的告别。

片头看到艺术指导是万玛才旦的时候不知怎么突然眼眶一热,上次在大银幕上看到这个名字还是他儿子拍的《一个和四个》,是很好的传承啊……遗忘才是最终的告别,我们能做的就是记住。

离开的人其实从未走远,你可以从他离开之后的某一部电影里得以窥见他的气质,也可以在代代相传的红色故事里领悟他的精神。

感恩。

铭记。

 3 ) 总回旧房间,寻找新答案

先来学习一下孔繁森同志的先进事迹

基于上述真人事迹创作的回西藏,当然是标准主旋律,但主创选择了罕见的表达。

回西藏的主题,是来自山东的干部、孔子的74代孙孔繁森,在与藏区人民群众接触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当地的信仰、尊重当地人民的选择。

老人不去医院只是在诵经声中等待死亡;羊群感染瘟疫,牧民拒绝活埋认为生命自有其命运,最后是将羊群放逐在无人区;偷马贼前一秒还嚣张跋扈说自己没有偷,下一秒被扭送到寺庙前说你敢对着佛再说一次没有偷吗?

偷马贼直接沉默。

新年开耕的仪式、去冈仁波齐朝圣的长队、乃至餐厅吃肉只提供刀子不提供筷子,宗教、传统、信仰,飘荡在藏地每一个角落,主导着藏地生活,毫无左翼革命的痕迹。

不要忘了电影背景设定在1979,建国已经30年,这等于直接说这三十年革命在藏地已经破产,以孔为代表的干部,需要重建与藏民的关系。

对照西藏解放后的历史,就知道这种表达在主旋律中是何等离经叛道、尺度惊人。

电影拍了两个时间段,79年是老孔初入藏区,因缘巧合认识了会说汉语的藏民久美,一位地主家庭出生、在成都学过英文的阶级敌人。

县里信得过的翻译同志去了拉萨汇报,孔需要一个汉藏语翻译才能开展工作,县长不得已同意了由久美担任翻译的要求。

久美一身牧民装束,不修边幅,但信仰虔诚,过着最标准的藏民生活,床边墙壁上印着的藏文诗句显示他深爱着本族文化。

而不久之后从拉萨汇报归来的老翻译,已经完全汉化,回家先擦皮鞋,早起出门要坐车、打伞、提公文包,根正苗红的标准干部作派。

这个对比是什么意思?

到底谁才是养尊处优、剥削无产阶级的坏分子?

镜头再转,已是1988年,老孔再到西藏,出门就有人献上哈达,柏油路修在过去的泥路上,藏地已俨然是市场化的旅游圣地。

老孔在去工作的车上睡着,梦里是久美的婚礼,他姗姗来迟,平反了的久美衣袍华丽,然后是婚礼后的欢歌载舞。

久美一会儿是新郎装束,一会儿又变回1979年失意时的翻译模样。

老孔跟着1979年久美的身影,回到久美的住所,残垣断壁,只有墙壁上的藏文诗行还在,久美不知去了何处。

这当然是标准的断背山回忆,参加不可得的恋人的婚礼,婚礼后却看到他变成往昔最熟悉的模样,之后故地重游,恍惚间一切恍如昨日。

但前面并无这样的暗示,两个人都是工作伙伴的友谊,怎么到结尾忽然出来这么一段呢?

我个人认为久美是藏地传统的化身,老孔在1979年看到了传统的力量并为之折服,但1988年西藏迎来了左翼革命之后的新一轮冲击,也就是市场化的浪潮,比前三十年更有澎湃的无声无息的力量。

老孔的梦是对旧传统的怀念。

新时代让人恐惧,久美是一把钥匙,老孔借由他,想要回到旧房间,找到面对新世界的答案。

49年后我们主张横扫牛鬼蛇神,对宗教,有时是避而不谈,有时是激烈批判,只有在80年代之后是搁置争议,才逐步变成今时今日的样子:人们可以在佛寺烧香,在基督教堂参加平安夜活动,可以在清真寺祷告,冈仁波齐成为圣地,转山成为都市人的时髦旅行。

但商业化、城市化、消费主义掏空人民的内核与理想,面对当下的萧瑟,人们想要回到过去,重构一个假想的理想社会,映照当下种种。

回西藏对神性的俯首、对党性的轻描淡写,都是主旋律中罕见的表述。

当革命叙事消亡,理想破碎日久,省略了主语的回西藏,可以指代老孔的回归,当然也可以喻指所有人。

公众号:只是走神

 4 ) 回西藏

📅:20240115 19:00-20:49👤:联合导演拉华加、制片人纪焕学我的评分:⭐️⭐️⭐️⭐️(7/10)电影原型孔繁森,第一批援藏干部。

虽然从未去过西藏,但曾浅浅去过2次甘孜和阿坝的藏区,对西藏很感兴趣,回西藏这个名字就有吸引到我;这部片也确实拍出了我期待的西藏的美!

以及西藏的人文!

酥油青稞糌粑马儿羊群~经幡~心中的信仰~但这部片总体的处理真的还可以!

除了1)老孔一会普通话一会又山东话;2)宋洋表演痕迹有点重绝对算是主旋律片里的佳作了!

一些路演现场提问总结:1.之所以这部片大多在讲述老孔的第一次援藏,但片名叫回西藏,是因为立项时候立项的名字就叫回西藏。

后面又改了很多版剧本,五位联合编剧共同创作。

2.影片结尾用超现实手法用梦境来诠释老孔的车祸去世。

(后来我问导演,1988年老孔下飞机后,公路边的画面出现高压电,是不是为了提醒观众这是梦境的开始了,导演表示并未有高压电出现😂我有点错乱,可能看错了😂)最后,感谢导演和制片人的亲笔签名!

感谢最后时刻转票给我的影迷朋友!

又是一个美好的电影之夜!

此刻,我正在单曲循环🎵danny boy

 5 ) 《回西藏》的三方面动人之处

夜晚得空,围绕陈国星和拉华加合作导演的最新电影《回西藏》,再多说两句: 1.影片的“双男主”,设定为内地援藏干部和他的藏族翻译,而干部本人是贫民出身,翻译却出身于西藏旧贵族。

这实在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剧情设计。

干部相对于翻译,具有根正苗红的政治身份和援藏本身天然赋予的政治正当性;而翻译与藏地信仰相联的旧贵族身份,以及其拥有的通晓汉语、藏语与粗晓英语的文化优势,都让其在与干部的交往过程中,拥有足以跟干部的政治资本相抗衡的社会关系资本与文化资本。

用人类学的术语来说,翻译久美就是干部老孔真正融入当地的“引路人”。

两者拥有的不同资本之间的相互调剂与平衡,是构成二人富于对等性与相互尊重的友谊的重要基础。

2.片名定为“回西藏”而非“入西藏”,将尊重藏地文化的主体性放在了首要位置。

而这种拒绝把藏地社会景观化和猎奇化的主体性呈现,正是万玛才旦导演开启的“藏地新浪潮”电影的重要特征。

作为万玛才旦亲自提携的后辈,拉华加导演在这部电影里体现出的创作功力的提升让人欣喜。

以修建水坝带来的信仰阻力为例,电影并没有将藏地顺应生死的信仰简单斥为迷信,而是在尊重藏民信仰的前提下,谋求其生活福利的改善与提升。

水坝工程启动时,老孔特意安排工人在挖开的土地里、埋入藏地宝瓶,同时跟藏民一起用藏语高呼“吉祥”。

这种充分尊重与正视藏地信仰文化的举动,让人感动。

而从老孔结识久美一开始,他就表示向久美求助并不是为了依赖翻译,自己也要主动学习藏语。

这种主动融入本地文化的姿态,是老孔援藏工作成功的关键。

3.影片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一种之于多元文化兼容并包的心态。

正是基于这种心态,非常时期去世的活佛的诗句,能够成为老孔与久美共同修习的对象和文化情感交流的纽带;而曾经因学习英语而被批判的久美,也能在多年之后面对援藏干部,动情用英文唱起西方民谣的经典金曲。

这是改革开放消弭与疗愈非常时期政治伤痛的动人影像画面,也是费孝通先生所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理想在藏地的浪漫化呈现。

这样的影像画面,是在世界重陷战乱、隔绝与相互仇恨的背景下,善良的电影艺术家们发出的最动人表达,让人久久难忘。

 6 ) 回西藏,这片土地上的情感润物有声

西藏这片土地的自然风光是独特的,语言文字是独特的,宗教信仰是独特的,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海拔5000米高的土地上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一开始,我也会和老孔发出一样的疑问,得了瘟疫的羊为什么不埋葬,老人生病为什么不去看医生,冈仁波齐那么远为什么要磕着头去,影片没有对这些做具体的解释,而我看到后面也不在乎这些为什么了。

这片土地上蕴藏的丰厚感情已经完完全全打动了我,正如制片人说的,这部影片更想表达的是,这片土地是什么让老孔产生了如此深厚的感情,让他一次又一次回到西藏。

我想,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到了。

很喜欢这部电影的配乐,这回离音响坐得近所以能很明显地感受到声音环绕在我身边,风缠绕着沙子,马蹄踩着溪水。

人群聚居在一处,感情藏在歌声中,流传于群众之间的曲子,在一山又一山之间回荡。

看过这部电影就一定会对这六字诗印象深刻,躯体犹如空壳,何时亡亦无憾。

智慧如同金子,惋惜一同逝去。

结合这六字诗的片尾曲响起的时候,再一次体会到那来自遥远的最接近天空的地方的声音,与我的灵魂的共振。

 7 ) 中英文片名的比较分析

这是一部淡化所有情节不设置叙事主线的文艺片电影。

因此,影片中展现出的都是些碎片化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场景,就连修水坝这样能够充分展现人类以及大自然力量感的大场面群戏,也被淡化得平平无奇,只用寥寥几个镜头的切换就一带而过了。

表面上看起来,这种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只着意于淡化情节的表现手法很是平淡乏味,其实,这是蕴藉含蓄富有深意的。

虽然,影片只是表现了老孔和久美之间深厚的兄弟情谊,但更深层的含义却是通过他们彼此从隔膜、对抗到相互沟通、理解和接纳的过程,来表达以老孔和久美为代表的汉、藏两个兄弟民族之间在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上的碰撞与融合。

这正是主旋律电影的意义所在。

所以,老孔和久美之间人物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才至关重要,影片淡化故事情节的主要目的正在于此。

手段就是文艺化处理。

各个被碎片化了的场景的内在联系需靠两人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来感受、体会和统一。

感受和体会不到这种人物关系的变化和意义,自然就会觉得影片沉闷乏味。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部电影的英文片名Kong and Jigme(孔和久美)是非常契合电影主题的。

而且,这个英文片名给影片增添了一种浪漫的文艺气息。

原来,主旋律电影也可以拍得如此生动、温馨,富有文艺范儿。

相比较之下,中文片名“回西藏”就逊色得多了,这个片名不仅没能很好的表达出电影的主题,而且,埋没了电影淡化情节的文艺化气质。

因为,“回”是个过程,是要有叙事和情节来展开的,先不说电影大量表现的是“来”的过程,或者说所谓“来”是为“回”做的铺垫。

下面只说“回”的展现。

“时隔多年,俺又回到了西藏,回到俺的另一个家。

这里的土地,这里的人民,还有知心的朋友,总是在梦里萦绕着俺,召唤俺回来。

还有这里的蓝天、白云、雪山、圣湖,也许就是俺的归宿吧。

”这是电影里老孔的一段旁白,画面出现的是他去参加久美的婚礼。

然后,就是梦幻般的灵魂抽离,他在向自己的好兄弟久美做最后的告别。

预示着他将一去无回。

这就是老孔“回”西藏的全过程。

没有故事的发生,没有情节的展开,只有画面的过渡和转换。

这种淡化情节的处理旨在表现老孔对兄弟关系的珍惜和不舍以及对藏族同胞的牵挂和深深眷恋。

这正是英文片名Kong and Jigme(孔和久美)恰如其分之处,它对两个人物关系背后的深层含义做了最好的提炼概括。

一部文艺片却用了一个很不文艺的中文片名,给了观众错误的暗示,以为会有神秘的故事发生。

结果,影片文艺化的处理使得部分观众失望了。

其实,“梦回西藏”都要比“回西藏”好得多。

这样反而贴和了老孔上面的旁白。

当然,神秘的“西藏”两个字对于观众极具吸引力,“回西藏”这个中文片名也是出于对电影票房的考虑吧。

虽然中文片名题不达意,但也没有影响到这部文艺电影的完美呈现。

只算是白璧微瑕,瑕不掩瑜吧。

 8 ) 只有跟随万玛才旦,才能真正回到西藏

我很失望。

影片中最值得挖掘的我认为有两点,一个是藏地文化与非藏地文化之间的碰撞;另一个是男性友谊。

对于第一点,影片里主要用如何处理病羊,如何面对人的死亡这两个部分浓墨重彩地渲染不同文化之间可能的冲突与和解的过程。

很可惜,前一个部分曲珍奶奶的转变是过于突然的,她为什么改变想法?

她一开始就打算撇开汉族干部这么做还是慢慢转变了想法?

她带领人们一起埋葬病死的羊时是什么心情?

人们把病羊赶到无人区时,人是什么状态?

那些连头都抬不起来的病羊立于无人区又是什么状态?

如果导演偷懒不将这些呈现给观众,那么电影的艺术特征就被大大地削弱了,这些景观只被久美用一句话带过,只服务于塑造一个“天真的”汉族干部?

真是太浪费了也太可惜了。

总之,曾经万玛才旦电影中的藏地灵韵不再现,这部电影中的藏地景观只是机械复制。

然后是面对曲珍奶奶的去世,这是全片中最生硬的部分之一。

我认为,任何一个心智正常的成年人置身于那样的场景中,都知道此时甚至无法开口的曲珍奶奶最需要的不是医生而是安宁。

然而老孔一点也看不出来这一点,非要让久美叫医生,在听到久美“你不懂”的回应之后仿佛受气的小媳妇一样,策马奔腾去找医生(这个场景就设置在一片唯美的波光粼粼的湖边,我一瞬间以为老孔要浪迹走天涯了)。

老孔还觉得自己应该狠狠给久美几拳,请问他这样想的合理性在哪里?

就因为他是个汉族干部,就要“天真”并且“自以为是”到这个地步,来强化自己所代表的非藏地文化和藏地文化之间的冲突吗?

这一冲突是不真实的,太可惜了。

没有比生死这一主题更适合用来刻画藏地了,想想看那只嘴角流出鲜血的白羊,在藏地,人和众生灵具有一种平等的关系,一起经受生灭的苦,承当着彼此的罪孽。

再来说导演对男性友谊的刻画。

久美和老孔,各自有其所代表的文化符号以及zz符号,藏地与非藏地,出身不好的民众和政府干部。

但导演显然没能认识到,两个成年人的友谊不是将两个背景迥异的人硬凑一起发生一些故事互相有一些思想交流就能缔结起来的。

整部电影中,最让我感到二人是朋友的场景是他们求赵总办事的时候,他们一起坐大巴轮流用刀子割肉吃的时候,回程途中一前一后步行途中老孔虚张声势地开了几枪的时候,甚至是最初老孔向久美借钱的时候。

至于导演最后让老孔做的那个梦,那个漫花丛中让老孔露出一个让人头皮发麻的笑容,如果导演不加上情况介绍,我真的不知道这个场景的意义是什么,不过换句话说,导演或许也意识到这个场景生硬到需要加上文字性情况说明;更不用说,二人在星空下玩幼稚的“打手”游戏,这对于二人的形象塑造是纯粹徒劳的。

想想看《撞死一只羊》中金巴和复仇者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这两个男人各怀有自己的心事,就在卡车上那么短的时间里,一个人卖弄地唱歌,另一个人心事重重想着自己的血仇;两个人就这样干燥地行驶在藏地马路上,沙土扬起来,陌生的复仇者已经极大地施加了自己对金巴的影响。

如果有人想要追随万玛才旦,传承万玛才旦的藏地新浪潮的电影志愿,那么这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要求高一些。

 9 ) 推荐!

很写实生动的一部电影,虽说是主旋律电影,但看着不沉闷,强烈推荐大家去看看,老孔才是我们新时代的好干部。

当人物出现的时候是老孔的时候我就隐约感到应该就是孔繁森了。

PS映后见面会有个杠子的提问真的是扶了,大致说这个主角(孔繁森)都那么好,难道没有缺点,你们为什么不拍呢?

这样不会显得角色不丰满么?

杠子真的无处不在!

 10 ) 美学上的氛围感使这部电影瑕不掩瑜

首先感谢有机会能借浙江电影周的机会在杭州看到这部片子,也让我觉得在与其同时段的其他影片中选择这部进行观看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

这部片子在主旋律创作的任务下很大限度发挥了电影的艺术性与文学性,让观众在轻叙事的状态下真切感受在藏地发生的一切:远处未完全消融的雪山、尘土飞扬的奔马与旧吉普车、属于海拔四五千米的载歌载舞、让小偷从内心伏法的寺院以及各种发生在援藏建设与老乡们信仰坚持间的冲突……并从冲突中引申出的对人与自然的思考和对生死的理解也让本片主旨愈发明晰。

而我更想谈的是本片在美学上给观众(至少是我自己)带来的诸多感受。

首先是一种由“粉尘”带来的朦胧感,不仅体现在老孔最初的梦境中,在各种车马同行的路上、在抓小偷与打架过程中的脚下、在祈祷吉祥后用手抛起的天上、在老孔回西藏梦境的独舞镜头里,时刻弥漫着一种淡淡的烟雾感。

其次,对于人物脸部特写的处理,借助床前的烛光与镜头的虚焦,给了弥留之际的奶奶一种平静的人物弧光;借助漫天星幕下的火堆与侧脸的定格,给了唱着“oh Danny boy oh Danny boy”的久美忽明忽暗的神秘感与对生死的超然理解。

最后,是在全片在临近夜晚的淡蓝色与白日广袤的土黄色交织中,平凡的人们在这片土地上被问题烦恼着、对生命敬畏着、向故乡依恋着。

在老孔与久美去拉萨的车上,在藏族老人们唱起的那“翻过那一座、两座、三座山”的歌谣声里,我想我们都完成了一次银幕上难忘的生命体验。

再次怀念作为本片艺术指导的万玛才旦导演,愿更多更好的藏地电影表达出现。

《回西藏》短评

異色藏地刻板印象大雜燴 漢人筆下的劇本不免俗地充斥著居高臨下的天龍人心態 矛盾衝突刻意被掩埋 某男真是當之無愧的院線藏地片毒瘤

5分钟前
  • 释年
  • 很差

前半段不错,后半段累赘了,都是煽情

10分钟前
  • 5opor
  • 还行

这边风景独好。

14分钟前
  • 野凡
  • 还行

7分全片讲了一个援藏干部与一个藏民的友谊。当结尾出现三次进藏,出现阿里,才明白这个干部竟是孔繁森。没有英雄,只有平常人。深深感动了我。

18分钟前
  • 小鱼影迷
  • 推荐

许许多多的人情味粉饰叙事的乏味,不苦情的主旋律但也可以是一款断背山,老孔也可以是老公。Danny Boy吟唱地自由温暖

19分钟前
  • SundanceKid🌈
  • 还行

「8.14北影节」不同文化需要有一定程度的隔阂,不要一遇到不同形态的文化就马上想着怎么融合,甚至站在居高临下的角度思考如何改变对方。有的办法“在这儿行不通”,钱永远不是万能的。很不错的藏地电影,金巴不错的,但主创交流环节那位抖音大V的主持挺烂。万达Prime厅体验超了地质礼堂十条街。

21分钟前
  • Milioti
  • 推荐

有点意思,形式内容高度统一,集中传达同样的精神:甭管任务的那股风吹得多急迫,上了高原都得把速度慢下来,寺庙拜着,马儿颠着,对于宣传口领导审美的改造或许是潜移默化的。如果它真能做到这一点,那可以称之为藏地电影一小步,主旋律电影一大步了

24分钟前
  • 废话队长
  • 还行

为了友邻设计的绝美海报看的,没想到看的是孔繁森。

28分钟前
  • 较差

孔繁森援藏记!

32分钟前
  • 鹅城五保户
  • 推荐

两分投给摄影和风俗展现。剩余三分不够扣的,从剧本台词,到画面的镜头表达,还有电影节奏都一团糟。最关键是他没个核心,纯粹的抒情没意义。是摄影机位少吧?但不要把这当借口,剧本都没打磨好就拍,那也真是纯粹烧钱!

35分钟前
  • 蓝色万花筒
  • 较差

老孔脸颊的高原晒伤比藏族人久美还严重,后面慢慢就变黑了。都是尊重生命,只是处理的方式不同,很多问题不能用钱解决。宋洋感觉在演霸总,演员气质和剧里人物不贴合(尤其是年轻时)。久美的爱情线故事“人生的第一顿饭是慈母给的”“人生的第一件礼服是父亲给的”“人生路上只有朋友同甘共苦”汽车上大家一起唱的歌谣一碗岗巴羊肉+两瓶啤酒干倒老师土木水利工程建设少不了和当地民众打交道,民风习俗信仰等等藏民们一起修水坝的劳动场景突然让我想起上大学时看的修建红旗渠纪录片十年再回西藏,破卡车变成丰田陆地巡洋舰最后一段看着还挺伤感的“当草原尽夏,山谷静默,我们将在此守候”

36分钟前
  • 曾照彩云归
  • 推荐

藏地主旋律其实挺不错的,前半尤其好

40分钟前
  • 屎蛋儿
  • 还行

拍这类题材这样风格的尝试很难得,但观影流畅度实在是不够连贯,导致人物情感缺乏足够支撑,部分与主线人物无直接关联的段落做下减法,主人公之间的戏份做下加法,可能会更好。

45分钟前
  • 森与
  • 还行

你这拍得也太闷了吧。这要不是姓孔,谁能猜到这可是孔繁森呢,看这形象,与其说是个援藏干部,不如说是个崇拜心灵净化的文艺青年。

46分钟前
  • 光明王后
  • 较差

久美戴上🕶️的那一刻——aka. 久美奶奶Dann¥boy老孔诞生了。鉴定为后现代无病呻吟碍于审查披主旋律外衣。

47分钟前
  • ekips
  • 较差

取材于援藏干部的真实故事,也给主题和剧情带来了一丝厚重感和时代感,老孔与久美之间从陌生到熟悉再到朋友,层层递进,穿插着主角对藏族生活、习俗和信仰的逐渐理解和融入;当然,篇幅原因导致几段可以好好展开的故事完全没有得到发挥,比如曲珍奶奶是如何说服大家埋了瘟疫的羊,或者久美如何说服大家同意造水坝,再或者老孔自掏腰包为村民买下种子后的故事;故事都不错,也都真实,但都隔靴搔痒、过于平淡和简短,以致于最后的梦收尾也过快,勉强七分是合理的评价

50分钟前
  • Rex
  • 还行

冲着金巴老师去的,演得太棒了,但是电影报看

53分钟前
  • nimbuee
  • 还行

唯一不解的是建水坝的过程为什么拍得那么顺利,我以为久美去劝村民的过程会受到些阻碍的,结果办成得很突然;至于两个人的关系就见仁见智了,虽然有原型,但是导演只是把主角叫做“老孔”,也算是弱化现实把重点放在戏中,电影嘛,怎么解读都是可以的;我已经被审查制度搞魔怔了,看到“差一口气”的电影就觉得肯定是被迫删减了一大堆,尤其是电影里有那么多处对不上嘴型的修改台词,当然我不排除可能是真的被审核掉了精华

56分钟前
  • Danax
  • 推荐

矛盾设置严重不足啊,40分钟了还在风土人情,平淡如水,节奏极慢,像是三十年前的作品。只要染上金鸡百花的是不是都这个调性…看到曲珍奶奶就要睡着了,到80分钟喝酒的桥段才有点找到感觉。估计前半段陈国星后半段拉华加?找老师喝酒到拍照到星夜游戏,这么好的两个演员才不算是浪费了。想讲藏版绿皮书的故事吧?可惜主旋律太严重,两人必须在一起的动机不足,事件安排没有让人物感情逐渐加深,dannyboy唱出来的时候应该让观众看到很多画面的,实际观感却是丝毫走不进人物内心。ps我是没看出腐味儿

57分钟前
  • Mr.Child
  • 较差

令人尊敬但不讨喜的电影,因为与成功学背道而驰。无私、善良、利他的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只有人民默默记得他的好。宋洋一口一口沉重的呼吸声,提醒我那是1979年的西藏的艰苦朴素环境。

58分钟前
  • momo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