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现在,芝加哥某些社区的孩子早上走出门去,习惯性地都是揣着一把枪,因为只有揣着一把枪就还有晚上归来的可能。
芝加哥大概是美国枪击案发案率最高的城市,因枪击死亡人数也应该是最高的。
根据统计,从2001年到2016年,有4504名美国人死于伊拉克战场,有2348名美国人战死于阿富汗战场,而令人不解的是,总共有7916人战死在了美国的芝加哥战场上。
芝加哥的这些事情,并不是空穴来风,学者们的唠叨总是非常及时,言明这背后的原因就是种族隔离和贫富不均。
这些研究做的一次比一次好,西北大学、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院的统计调查不可谓不精密,不可谓不科学,但是这些都无法改变芝加哥令人忧心忡忡的现状。
最近医院枪击案牺牲的警员就在前不久,医院枪击案,一名警员牺牲,警察在芝加哥似乎属于弱势群体,大部分的枪击案都不能如期破解,而被广为诟病。
实际上,芝加哥的重大问题就是浅显的现象学可以解释的。
▲芝加哥帮派分布地图,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南部一是黑帮。
芝加哥的黑帮那简直是闻名遐迩,不知道阿尔·卡彭的可以先自行百度之,芝加哥黑帮势力至今没有实现统一,江湖分裂严重,最猖獗的时期就是卡彭先生指挥手下冒充警察与对方火拼,公然街头行凶追杀警察。
而最终将卡彭送进监狱的却不是公检法,因为找不到实际确凿的证据,最终将卡彭送进监狱的是美国国税局,罪名是经济犯罪。
等到现在,芝加哥黑帮依然存在,不同地方仍然存在类似于地方割据,前一段北美的新闻,好像是说一个退伍的老兵用二十发子弹打伤了十几名警察,似乎还有当场殒命的,而将其团团围住的警察却束手无策。
所以,在芝加哥,江湖大哥实在多,这些枪击案中大多数是黑帮之间发生的。
二是种族。
芝加哥建设有公屋,专门的社区提供给低收入者。
而这些社区的随后演变,变成了复杂的社会贫穷代际循环的问题,加上层出不穷的社会负面新闻和舆情渲染,对抗意识变得更加强烈,循着一如既往的个人主义道路,策马狂奔不可收拾,生命变得冷漠和成为火拼中的无谓牺牲。
三是政治。
类似于电影里表现的选举情节,芝加哥政治生态在二十世纪便有着糟糕透顶的历史,黑帮把因“禁酒令”而起获的资金送给候选人,而操纵选举的进行,并不是没有过的。
最后澄清一下,芝加哥对枪管制很严格,发生枪击案的枪大多数是从其他州送过来的,毕竟有些州管理十分松散,芝加哥在限枪方面已经很努力了。
另外,芝加哥的天并不是乌烟瘴气,和其他地方一样,罪恶都在暗处,并不是说不寒而栗,望而却步,芝加哥大学、西北大学也常常仍旧是留学申请人满为患。
芝加哥风光 摄影 by mmeyers76芝加哥黑帮一贯作风里是不会放过反水手下的妻女子媳,这一点,电影中有相关情节,所以说这部电影的最大故事叙述就是女人抵抗这一切,对忍受芝加哥风气已久的人来说,可以算是解气了,特别是被白人丈夫抛弃的黑人妻子,这简直就是一部私人定制的电影。
千万不要让深爱你的女人彻底绝望,因为你无法想象到那个时候你最终的失去会成倍于多少对方的失去;千万不要逼那个看似软弱的对方严肃起来,一旦女人专注了,她们的韧性和能力是会从惊艳、惊喜、惊吓到惊慌不安的;不要惯性轻视习以为常几近忽视的身边的弱小,一旦她们不再惯着你的傲慢、无礼、偏见及狭隘,你会发现原来真正弱小的其实是自己;好好珍惜爱你的女人,不管她是谁,因为很有可能,那个爱你的人会亲自手刃于你;最后一点,请无条件的好好尊重女性,但凡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女性心都碎了,世界末日就要到了。
QJ
一部讲政治多过讲故事的电影小品。
District 18。
电影中的18区明显影射的是芝加哥市南部(South Side)某个未通地铁的黑人为主要居民的地区,本来想在wiki上查一下这个区的政治版图,结果发现事实中的18区是北城某中产以上社区,熟悉芝加哥政治地理的看官们欢迎来补充信息。
选区重划。
在美国选区重划并非不常见。
虽然选区重划(以造成对于选举的实质性影响)造就了臭名昭著的Gerrymander, 但自从最高法院以“政治性问题”对这种做法不予置评之后,似乎就在一定程度上为操纵选举创造了有利条件。
本片中老Mulligen就用自己的政治资本为儿子赢得了选取重划和提前选举,意图打败帮会出身的Manning。
对于一个领导一个选区6代的白人家庭,并非难事。
黑人基督教会。
影片中Manning的名字提示他是来自穆斯林地区的非裔,影片中的黑人牧师是典型的非裔基督教牧师。
受各种原因影响,非裔美国人中有大量的基督教徒,在芝加哥政治起步的奥巴马就归属于一个受众庞大的芝加哥黑人教会,也为其赢得之后的选举奠定了广泛的民众基础。
如华人基督教会一样,黑人基督教会本质上也不是只向黑人开放的,所以无论是Mulligen还是Manning, 都试图通过赢得教会的方式赢得选民,这也是常见的美国政治现象。
音乐。
影片出现了饶舌歌手组合被黑帮枪杀的片段。
其实Rap乐在美国的确有不那么光彩的发家历史,致使很多Rap歌手的歌词都含有暴力、种族和监狱生活的描写。
死于帮会火并的著名说唱歌手更是数不胜数。
这段描写相当真实,Rap也的确是发源于街头,止于街头的音乐。
从这点上看,说唱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土壤欠佳,而国内不少所谓的说唱停留在模仿阶段更是形式大于实质。
Marcus的死。
Marcus的死可能在影射百人警察误杀黑人青年所造成的数起惨剧。
这种案件在美国历史上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也并不会因为人们聚集在一起悼念一两个被害人就变得销声匿迹。
比如奥巴马年代著名的Trayvon Martin, 轰动旧金山全城的Oscar Grant事件等等,但个人觉得导演在这个案件中的描写,至少在所给线索上看,并没有特别指向种族问题。
在这个案件中Marcus开车被叫停之后第一反应是去汽车的Glove Box附近保护礼物(?), 这个非常危险的动作本来就是美国警察的目标动作之一。
在危险的芝加哥街头,人人必自保。
总体上还是很喜欢这部片子插入的几个政治故事的。
说成犯罪片的话自然情节就脆弱多了。
美国种族问题的严重,并不是我们不说就不存在的,这点非裔和拉丁裔导演其实已经非常勇敢,不断冲破底线拷问社会对于某些问题的理解,然而华裔导演的力量就弱的多,镜头中的华人大部分追求的似乎只是简单的合家欢结局,这点好像更值得反思。
原以为是寡妇噱头的《瞒天过海:美人计》;没想到内核充满了现实主义的自嘲和笃定:不是每个寡妇都是为亡夫复仇的穆桂英,她们看不透自己的人生,习惯了在轻飘飘的甜言蜜语后充当提款机和保姆的角色,自以为活在爱情里,黄粱迷梦尚未沉浸就被扇醒为老公收尸,背负上世俗强加的债务和委屈。
现实的残酷还在于没有一个绝对的好人。
影片戏谑的政治梗太多了;枪支贿选黑帮,过激执法种族歧视色情交易,这些现实绑架了所有可能善良的人,把他们变成一个个看似自私的“婊子”。
你可能再也见不到一个意志如此不齐的侠盗团,她们各自困扰,彼此怀疑,甚至都不会因为共同的悲恸产生共情!
她们是为自己而活,虽然看似狼狈苟且———但这个立意太棒了!
所有人的动机不是脸谱化地流水线展示,而是在复杂的人物关系中徐徐展开的,甚至慢到影片过了3/4才猜到一个女人诡谲的心态历程,这种不紧不慢的渲染用来分别刻画群像太高级了;即便消减了庸俗的观众习以为常的“大片”感。
分镜设计和结尾处理都精致干练。
场景选择也利落而富有典型性。
真心喜欢!
全女主角团电影。
开场就是连姆尼森和阿曼达沃勒亲亲,我说连姆尼森你不是要随机捅几个黑人吗为了拍片赚钱还能亲亲了😅女1阿曼达沃勒形象:黑帮大姐大,住大平层,出门随身携带小狗一只,and座驾白男一枚。
配的老公连姆尼森,混血儿子都长大了结果开老爸的豪车被警察piupiu了,老白蝻当然接受不了,正常人接受不了估计是申诉游行闹事,后续走上平权道路,而老白蝻怎么做呢?
出轨找个白女生纯血白儿子,顺便假死脱身蹬掉黑人妻子+把两百万美元债务也甩到妻子头上。
最后跳到女1面前,原形毕露的使用暴力+掏枪想灭口,被女主一枪piupiu了。
女2高妹:菟丝花一朵,但是高个版。
“老公心情好的时候对我很好,只是工作辛苦偶尔情绪激动会打我。。
他很快就后悔啦🥰🥰”抢劫为生的老公挂掉以后,亲妈叫她去麦银(我服了)。
她是会有点反抗意识的,但是还去麦了,我说不要相信票客有真情,或者说女孩不要相信男的会懂爱,当她问票客我们怎么不去你家里的时候就有一种被拿捏的感觉,但是幸运的是女1给她提供了现实生活以外一种相当魔幻的选择,寡妇团去抢劫,而她几次犹豫之后还是选择参加,也许跳出男性主导的社会规则以后,女性才能获得幸福人生。
女3米歇尔:中下层摸爬滚打的小辣椒。
比女4富一点但远不如女1和2,自己开着一家小店养活孩子,老公轻轻一赌就是半个盛夏(店输出去了),老公死了生活变美好了,结尾镜头从开车给女老板送钱的女4转到她进到自己的新店里扬眉吐气的时候我真的很开心很感动。
那枚对着老参议院的子弹是米歇尔射的,脸藏在黑色面罩下,露出一双野狼一样的眼睛,惊慌与镇定齐飞,野心共狠辣一色,太美了。
米歇尔是狼。
女4贝尔:她是底层,她从一份工作结束回到家,来不及和女儿说句话也来不及吃点东西喝口水,接了一个电话赶紧奔赴下一份工作。
她妈妈责怪她“你女儿等你一天”时我仿佛也被现实泥沼所裹挟,当她轻快的跑出家奔跑着奔跑着的时候又非常有生命力和呼吸感。
她自由且不被束缚,她想要钱就会抓住机会,她看到不公就要说话,她爱自己的女儿但不会因为这份爱停住奔跑,她不会因为母职做的不好而愧疚,她心疼理发店的女老板,就会在自己卖命赚钱之后将第一笔钱装在信封里悄悄送过去,她在街道上看着女老板惊喜的样子,我在镜头外看着她生机勃勃的样子,真好。
很久之前看的《为奴十二年》,不算是很好的观影体验,当时基本是一种“奥斯卡瞻仰”心态。
这种心态大概是从《拆弹部队》开始的,因为那时刚开始接触电影,奥斯卡基本就是圣殿。
后来知道,某些概念里他只是一个TV秀。
但竞赛与获奖,仍是人性里很难拒绝的心理。
去年陀螺获奖后的那些照片可以印证。
这几年也有很多观感介于《为奴十二年》的片子,《Moonlight》,《Get Out》这些,其实看的时候都不是太懂,片子里面的情绪,人物的想法,行为这些。
真的存在实打实的距离,这些片子拍的既不是我家后院,也不是大漠孤烟的旅游景点。
其实我想说是其实存在个学习成本(过程),之后看多了或许能好点儿😂所以,其实当《Widows》还有《绿皮书》,《假如比尔街能说话》,还有一部《Us》这些片子聚在一起的时候,我发现我基本分不清他们和之前这些片子导演的对应关系。
后来花时间仔细看看,原来 《假如比尔街能说话》对应《Moonlight》;《Us》对应《Get Out》,《Widows》对应《为奴十二年》。
哈哈,这就有意思了😂,因为看预告《Widows》是蛮类型的。
以上是看之前的感想。
看完之后,内心就是卧槽,伊丽莎白真美(白人高个女孩)。
往那一站就是超模级的存在,在四人组里挺扎眼的。
然后是几场戏的调度,好厉害,镜头运动上基本是藏着摄影机在拍。
这里的概念是相对于,比如《谍影重重》,很能感觉摄影机的存在,毕竟一个人没事不会天天看东西都这么晃;再比如一些长镜头多的片子,对我来说,镜头停留一长,我就会不自觉的脑补出很多镜头外的录音,摄影,助理,灯位出来😂,当然,这也是看功力的。
“藏着摄影机”说明,片子节奏也还是不错的。
总体观感上还有一点,就是感觉有点儿分裂。
丹尼尔,就是那个拿小刀戳残疾人的那位,每次一出现我就有种港片即视感。
香港黑帮的那种残忍,包括有些地方的节奏,人物表演,都有点像港片里的黑帮。
但港片里的三派(两个黑帮加政府)在这里没有成立,丹尼尔的对手,Veronica(寡妇一号)这边显然没有残忍的戏份,另一个对手,科林法瑞尔这边也没有。
想想最后老Tom(科林法瑞尔他爹)死的时候😂所以,其实片子的整体氛围不像香港、韩国片那种让人感觉进入另一个次元(随便杀人,折磨人),而是仍在文明社会。
大家仍在文明社会里,开着大林肯,养没有咬人能力的小型犬,进行着民主选举,头头们烦恼着选票,政绩,辩论会。
这个大氛围下,人们的行为就有些分裂,比如丹尼尔的残忍,警察的缺失,还有结局的美好。
片子里好几处安排戏展现Veronica的悲伤,其实有点刻意。
一场行动创造了4个寡妇,结果感觉就Veronica的悲伤最大。
片子后面发展的时候前面的这几场悲伤戏有些破坏了团队感。
片中狗也用了太多次了,狗的嗅觉这个梗...从Veronica第一次进仓库开始还比较正常,后面就感觉狗很道具性。
说到道具,其实很不喜欢仓库的布景,太刻意了,像是走量的片子里的布景,灯光布置很随意。
很难想象一伙抢劫犯的仓库里有这么多的光源,这要是紧急事件了,怎么一下全关掉。。。
还有还有,整场抢劫戏感觉好随意,感觉买辆车买几把枪搞个保险柜密码就可以在芝加哥这么抢了...看的时候我不住的在想《Hell or High Water》,其实这就是一个氛围很好的片子,片中几处抢劫的戏都是西部的,丛林法则。
《Widows》里的社会感让后面的抢劫缺乏真实。
这个画面很漂亮但是,其实我是很喜欢结尾处Veronica的微笑的,还有伊丽莎白整个片子的表演。
这片后来让我想到了《末路狂花》,怎么说呢,可能我更喜欢遗憾的命运吧。
《寡妇联盟》。
7分。
史蒂夫·麦奎因编剧、导演,维奥拉·戴维斯、米歇尔·罗德里格兹、伊丽莎白·德比齐主演作品。
连姆·尼森就是打酱油的,意义不大。
营救大叔饰演的江洋大盗哈里在一次抢劫中被炸身亡,他的同伙全部阵亡,剩下了几个迷人的寡妇在家中伤心欲绝。
而另一端,哈里欠下的债和犯下的罪,仇家并没有忘掉。
一次偶然的机会,维奥拉饰演的哈里的遗孀维罗妮卡发现了哈里的秘密,原来他每次抢劫都会有详细的计划记录在笔记本上,而这个本子非常详尽的描述了下一次抢劫计划。
几个寡妇身陷被动,一合计,干脆照着哈里的计划再干一票,万一成了呢。
毕竟在芝加哥这样的城市,黑帮横行,犯罪高发。
影片最后30分钟,渐入佳境。
但即便出现反转,依然也拯救不了这个故事的脆弱和无趣。
不过好在有高妹儿伊丽莎白·德比齐,她的迷人身材拯救了一切。
10月影院实在没有什么好片,好不容易有部2018年的widows,译名真得冷到让人掉一身鸡皮疙瘩。
10.16上映,排片少得感人。
导演成功把一个烂俗的本子拍得不那么套路,各种快速剪接、转场、反高潮的设计让片子更有质感。
可是中后段有点拖沓,结尾又结束得有点突然。
影院删减得有点明显,据说剪了5分钟。
Viola Davis女士的角色经历实在太像逍遥法外里面的AK了~角色情绪控制得很好。
刚在信条见过的Elizabeth Debicki美艳动人,而且不像信条里面那样瘦骨嶙峋。
Michelle Rodriguez的角色居然没有安排动作戏,有点可惜。
女主的狗狗实在太可爱了,像个大型玩偶,而且自带探测功能。
Liam Neeson最后表情狰狞的满面褶子让我出戏。
“He should have been burnt in hell, Chicago do.” 2018年的电影预言了2020年的事件。
翻译有些细节翻不到位。
Acting was excellent, and I love Viola Davis. Didn't know until I did some post-movie googling that I found out it's based on an old TV show. I went in totally because of the director Steve McQueen and Davis.Race as an issue was ever present but wasn't voiced until latter half of the movie, especially with McQueen's choice to cast a black actress as the main character. I remember from some interview that McQueen deliberately chose a love scene as the beginning, one with an interracial couple no less.And I really feel for Davis' character, too, to find out that their marriage ultimately meant nothing to her white husband, whom she loved till the very end. I couldn't say I enjoyed the film per se, but I do think it's an excellent movie that's worth watching.
7.0/10芝加哥真是一个奇怪的城市。
它不在该暴力的地方,但是这块土地的暴力,混乱和歧视可以在全球赫赫有名。
本片的逻辑非常简单,反转设计的也不太需要思考。
大概就是一次盗窃案中四人死在火中,盗窃的就是黑人领袖的钱。
他对其中主谋黑人女主的逼迫迫使黑人女主联合其他寡妇进行盗窃行动,。
中途得知自己老公是跟第四个寡妇发生了关系,乘机把她的丈夫炸死,主要让自己合法消失可以逃的无影无踪。
中途加入了一位能开车的寡妇,四人成功在白人领袖家中盗取500万美元,在最后黑人女主将跟自己要钱的老公一枪爆头的故事。
女性担任大主角的电影肯定是女权。
里面包含独立女权,反依靠女权,觉醒女权等不同的女权独立状态。
虽然好多人嚎这里的女性性格表现的很不明显,但如果想稍微了解一下人物性格状态,我认为最直观一场戏是在各自丈夫的葬礼上,的每一种状态下的女性的性格基本在葬礼的时候有所表现,包括其家庭氛围和周边环境所带来的性格养成。
但是即便是导演给每一个女性人物匹配上不同的性格,在片中女性的地位都很糟糕。
即使是表面上开店的独立自主脾气火爆的大姐,也是依靠在男权之下赋予的女权下生存。
所以这不是女性自身不努力,就是社会和历史的悲哀。
我们女性看片的时候完全可以喊口号:女权有时候真不关女性什么事情。
比如女权的主权在片中,大多数需要通过男性获得。
比如在竞选中以帮助女权为手段拉拢选票,同样坚强的女性只能作为助力,或者被上任爹地一句“美丽而无用”来形容,指责儿子马上换人。
还有通过颜值获得男性包养,能够一定程度上金钱独立,虽然这很不女权,但是金钱独立确实是独立最基础而最重要的一步了……这让我感觉妓女其实挺女权的,拿钱干活,不附属于任何人。
确实在19世纪的英国,妓女应该是一份比较好的工作了。
这电影的男人估计是导演凑的一部渣男集锦直男吧,就像毫不相同的女性性格一般,这片里的男的也是渣的各不相同,各有特色。
懦弱,家暴,忽略,逃避,或者干脆不存在,各有各的渣渣出新高度,而且还有组合连环渣,反转渣,看完感觉不是暴力就是伪君子,连给本本的黑人老公居然看上兄弟女人一举而渣之算计了一个局中局,最后还敢回来要钱,真是怕女主一把枪七个弹射杀的不清净。
还有一开始表面绅士的包养哥,最后还是自大而懦弱,没把这种人清理干净也是蛮细思恐极的。
对不起我又想起遥远的大英帝国所谓“女寡妇”公认最幸福的人的梗了。
另一些部分如芝加哥的歧视枪杀案,黑帮,政权,教会的历史都有比较好的描述。
本片如果稍微提一下街头和毒品的话,对芝加哥的整理描述会觉得更细致一点,这样整体背景会更丰富,也不用怕太杂,反正这个片已经够杂的了,干脆把现实新闻放进去当做找彩蛋出现也不是不可以。
比如这个芝加哥警察随意杀人,就着重描写了芝加哥黑人歧视。
而美丽女孩随意拿到枪支,也表现了芝加哥对于枪支的控管宛若一张白纸,是个人估计都能拿到枪。
电影里类似的描写很多,我觉得算是好玩的彩蛋。
政客在里面的描写很有意思。
台上演讲家,下台就直接mmp然后女助理居然也直接mmp顶回去。
这个场景全用画外音在一辆行驶的车中展示,也是本片point。
很有意思。
钱面前真的不想谈感情,真的很符合个人主义价值观了。
而且这里话都没说就开打是真的非常爽。
我承认犯罪戏部分真的没有技术含量,但是影后演技真的没话说啊,用眼神硬生生提高了片的质量。
所以多一颗给女性吧。
寡妇们成为了寡妇,大概是一件非常悲伤的事情。
但是去他妈的,只有死了男人才知道老娘可以活的那么快乐。
偷窃不是低头,偷窃是因为尊严和钱我他妈都要!
听起来陈词滥调的主题倾向难得一见的在本片中拥有了坚实的戏剧张力,在保持类型片流畅程度的同时,在很努力的建立人物。这得益于麦奎因娴熟的镜头表现技法,演员们的表现也确实加分。限于时长,故事开头铺衬的大格局规模在简单完成交汇之后未能深入表现,否则很可能成为《盗火线》般的类型经典。
McQueen功力尚在,景别选取,长镜头调度以及对暴力因子的捕捉都相当精确,剧作瞄准的批判点虽略显说教却并未脱离靶心,纵使叙事节奏与类型元素略显四六不靠,“平庸”的帽子也绝对扣不到本片的头上
毫无疑问,好莱坞电影里也有野心太大步子迈猛了扯了蛋的事,不过那是因为人家已经把所有的路都趟过了,可咱们这儿,野心越吹越大,扯蛋年年有最近尤其多,都说中国人最聪明,可我们好像永远搞不懂十个馒头和第十个馒头那个幼齿道理。
三星半
没有敏捷的身手,没有烧脑的剧情,一部节奏拖沓,剧情无趣的女权主义犯罪电影,即使有不少大牌演技明星加盟,一样让人昏昏欲睡。
魅力无限的维奥拉·戴维斯!其实就是一部很普通的常规类型片。
高妹儿的身材拯救了一切!!!
补标。最近几年若干部女性群像的动作/警匪片里质量最好的一部。虽然豆瓣评分和前后的几部《瞒天过海美人计》、《舞女大盗》、《新霹雳娇娃》、《猛禽小队》相差无几,却是唯一一部偏现实主义题材的,全片色调冷静,女人们在复仇时依然要顾及着年幼的孩子、自己的工作、难觅的枪支、厚重的难穿的装备,而她们复仇的原因和对象、造成一切苦难的,都是她们的男人。Elizabeth Debicki像一枝乱入荆棘丛的白玫瑰。060518/020019
剧本很工整,不过野心很大,创作者希望将种族歧视、贫富差距、政治腐败、性别差异等等都融入其中,削弱了悬疑犯罪的类型感,而且过于庞杂;或者说导演其实刻意选择了反类型化的处理,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不算难看,有的地方也算是有想法。但对于主创和阵容来说就很让人失望了,也不是很理解Steve McQueen为什么要和Gillian Flynn合作。
其实我真的很喜欢这部的剧情,特别是几个特别深刻的片段,都让人心酸。
damn cool,讲述了中外共同的真谛:男人靠得住 母猪能上树
虽然是爽片,看完还是挡不住的丧。nothing good comes out of the good old fashioned patriarchy.
从预告以为是爽片,看完完全懵逼大喊骗子还我青春。导演是不是觉得复仇动作片肤浅拍不过瘾?一定要谈一下婚姻,聊几句种族,说两口政治,再讲讲女权。你以为是满汉全席,可倒好吃完只记得漱口水的味道。主线基本割裂,印象最深的表达居然是:所谓寡妇不是说丈夫死了,而是丈夫不再爱她。
电视剧节奏,Elizabeth Debicki是亮点
看来导演真得是野心勃勃啊,不仅是简单犯罪题材,还加入了种族歧视、阶级对立、少数族裔、女性创业、夫妻关系、政治黑暗等内容,完成度很高了,细节多、诚意满满。刚开始以为是一个为夫报仇的女性犯罪题材电影,没想到不断反转,丈夫背叛家庭,男人背叛自己的好兄弟,最后女性“手起刀落”快意恩仇。每一次反转,讲述过去的故事,都让人倒吸一口凉气啊!女人们团结在一起,力量很大。高妹真得是长胳膊长腿的,太纤细了,有时候很担心她的细胳膊细腿受伤呢。薇奥拉霸气啊!连姆尼森演了一个渣男,不再义薄云天,也入木三分。囧是不是又演了一个斯文败类?他身边的女秘书好有腔调、感觉她才是真正的boss,一个成功男人背后必须有女强人,车里骂他的时候,都把我骂清醒了,好像有一个这样的女秘书,感觉非常能促进我事业的发展。囧宝开篇感觉比杜瓦尔都稳重
有点抓不住重点主题到底是啥,表现出来的故事一盘散沙,最后的那一幕又是几个意思?
想讲的很多,要留意各种细节。但也需要极大的耐心看完灰暗又复杂的前大半部。其实四星高了点,完全是出于对女性的认同和欣赏。
比想象好看很多?!除了结尾走得怪怪的之外前面看得很嗨,而且最嗨的其实是一个过渡镜头
男人最终都败了,女人都“幸存”,最大的心痛还是从头到尾的背叛被揭开再也没有希望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