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电脑之后,我已经很少能够做到坚持看完一部电视剧了,尤其是国产的。
但这部电视是个例外。
后来索性就从网上看完了所有,并且中间会流下无奈伤心的泪水。
我大约是最喜欢这类电视剧的。
同事总说:“还没结婚的就喜欢看这个,真奇怪。
”呵呵。
我也奇怪。
总是很喜欢这类很人性化的东西。
三个人都是好人,妈妈,李亚鹏,苗圃。
更多的人都是好人,周围的每一个。
似乎都是好人问题能容易些。
其实不然,这才是最难的。
若是有一个坏的,大家就可以放弃他。
偏偏都是好的,所以才有那么多难解的矛盾和无奈。
“婆媳问题”应该会永远不可调和的吧?
好似就是你想简单也简单不来。
还是希望结婚的人可以看看它,及时解决不了问题,也可能会发现自己的影子。
结婚的人加油,活活!
有一集秦岩问她在女人角度什么才是好男人,她说完最后一句话后梗住了很久,电话响起后,起身的一瞬间,看到眼睛红红的,细节上真的很到位啊!
一直觉得柯蓝不错,以前主持也很好,现在演得也非常细腻
看了一半多,这个戏很难说是让人欣赏,倒不如说,让人心讪(这词我胡诌出来的),可见这个剧多么难以形容.儿子问娘:你想让我怎么样?媳妇问儿子:你想让我怎么样?娘连问也不问媳妇了,可这个娘想怎么样,鬼知道呢.三个人的心理活动永远跟三条平行线一样,没有交点.媳妇一天到晚琢磨着这婆婆怎么拿儿子当自己的人生,嫌她是个八爪魚,当然一条很威严很难对付的八爪魚;儿子想着自己咋取了这么个白眼媳妇,心眼缺到了一个份上;婆婆就更神了,觉得儿子惧内是家庭辱没的象征,锤足顿胸地自我检讨连带检讨儿子...这片子要拿给老外看,估计老外要翻白眼,这都什么事啊.然而,咱自己可以看得很切肤,不是么,多么熟悉也多么不优美,宛如自家一段歌.因为,在中国家庭里,咱们永远找不真正的敌人是哪个;就跟小时候我表弟闹腾我妈打我似的,她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我不能打你弟,因为你才是这个家里的人.在这个相互妖魔化的小圈子里,其实,只是看到了一个对婆媳相处这件事充满了恐惧的媳妇,害怕到连怀孕了告诉老公都会失去自主的媳妇,OMG,这件事情已经足以界定为心理问题了(尽管这种问题在中国是如此普遍咱们都不拿其当回事),这种做法和初中生考砸了不敢回家告诉父母要离家出走没什么两样,但是,当幼稚被扣上自主性这一帽子,理不就站到自个这边来了么?我还看到了一个演委屈演受气演到入戏内心一边偷笑的婆婆,嘻嘻,俺这边一哭一闹,上吊可以当成保留节目(当然,限于这个是个"明理"的婆婆,好吧她不会这么干),瞧咱儿子对我这个重视啊,又是赔罪又是下跪,又是骂自己又是骂媳妇,离婚也可以,杀妻没准都好说,在媳妇内得不到的内点重视全在儿子身上补偿回来了,最后,再做个仲裁角色,儿子,你别再給我气受,别让我难做了,行不行.这个母亲并不是受不了委屈,而是不能不受委屈,当然,她从不要求更多,她只要受委屈就可以了.哎,儿子,稍微学过点交互分析的人都应该看得到吧,当母亲这样一位大神受难,他一马当先找媳妇的不是(saver);找完媳妇的不是回来并没有得到母亲的解脱,自个脸整绿了(victim);接着开始进一步对媳妇撒气,当然对母亲也有点小complaint(persecutor),哦,我喜欢这三个英文,因为这三个英文字永远解释了搅屎棍的运行机制和无奈感.英文里,管这种不直接面对而绕一弯子的做法叫:dance around.显然,这仨都是舞林高手;为什么,我们永远没有勇气说出一句不爽,吵一场有理有节的大架?林夕都只可写出shall we talk,写不出相应的中文,足以证明中国文化内里的怯懦,然而,如果我们能看清自己真正所有的动机与行动,也许我们不需要吵,我们可以使用身体语言.
泪流满面。
很多人喜欢评论演技,我不知道什么叫好演技。
我只是对那些让我有同样生活经历和体验的表现著迷,无比著迷。
怎么会有的人能演出每个角色的那种深处的东西,真的是触及痛处。
我在看,也在演。
人生的戏,每个人都身不由己。
我一早就说过我喜欢李,但通常都会被鄙视。
我真的是喜欢,因为最早他的片子,京港爱情线,那样的角色。
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是新疆的男人。
这么多年,他的口音都没有太多的改变。
我以前说过的,我记得。
看这个片子,其实不太想看,但是,~~~~看到他的时候,会想起来他。
很像啊,很像很像啊。
新疆的男人,讲话的语气,态度,表情,痛苦的时候。
刚看到秦岩喝了酒回家,小宁在门口等他,搀扶他,跌跌撞撞,扭打着倒在床上的片段,泪如雨下~~~~千万要珍惜眼下的手里的幸福啊。
好强自信如夏小宁也在人到中年的那一刻绝望地哭了人到中年是在一刻间,忽然丈夫背叛,忽然好友失信,忽然亲人病危,忽然职场遭难绝望的意思不是没有希望,而是没有了去实现希望的能力和精力所以妥协所以隐忍所以改变
忙里偷闲,看了央视正在播的电视剧,《我们俩的婚姻》,陪着夏小宁留了很多泪水,也跟着秦岩也觉得有很多无奈,自己倒生出良多情愫。
似乎要我来说说爱情,婚姻,很不够格。
甚至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让我想起了“令人愉悦的忧伤”式的小资情调。
说说秦岩这个角色吧,秦岩一方面爱着她的老婆-夏小宁,一方面出于本能的尊重维护着母亲在这个家庭里绝对的权利和威严。
对于夏小宁的爱,部分来自情感,部分来自胡丽所说的“身体语言”或是“肌肤之亲”。
而对于自己的母亲,来自本能和亲戚的不断灌输。
由于从小丧父,母亲一个人将秦岩和妹妹秦芳拉扯大,因此,秦岩对母亲的爱是深沉的,厚重的。
这才导致了每次夏小宁和母亲发生冲突时,秦岩总是听母亲的片面之词,断章取义。
对于家里不断升起的矛盾和冲突,秦岩总是懦弱的退让,极力维护者看似和睦的一家人。
表面上矛盾的双方是夏小宁和他母亲,可实质上,我认为,秦岩在这一点上要担负起不可推卸的责任。
懒散的工作,不求上进和懦弱的性格,使得他既不能成为母亲心中的好儿子,也不能成为夏小宁心中的好丈夫。
夏小宁倒是这几个角色中,我比较喜欢,比较支持的人了。
她真实,率真,却又强势而傲慢。
她爱秦岩,从心里爱他,因此,她非常向往两个人的世界,把秦母看成了两个人婚姻世界里的第三者。
总是想脱离秦母的监视,享受秦岩和她两个人的家,而这对于秦岩,根本就不可能。
因而,导致了秦母和小宁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小宁很早就离开了家,读书,工作都很有成就,也造就了她独立,自主的人格。
因此,她看不惯秦母对秦岩的监视,看不惯秦岩对母亲的依恋,向往她和秦岩的二人世界。
她不能把秦母当成亲生的母亲,当然我想这对于大部分媳妇儿,都不可能。
反感她在这个家庭里绝对的权威和尊严,而每次和秦母发生斗争后的快感,却又使她非常享受。
对于秦岩和胡丽的“情感事故”,她处理的非常好。
没有一贯的一哭二闹三上吊,而是非常宽容的接受这件事,宽恕了秦岩和胡丽。
我想这是因为她太爱秦岩了吧,放不下他,离不开他。
对于她背着家人,放弃了尚在腹中的胎儿,我只能表示同情她的做法,在当时的情况下,要孩子,也不可能。
出于对自己的考虑,自私的一面,她放弃了孩子,一方面是她自己的悲哀,一方面也是女人的悲哀。
结尾,她有了孩子,而正是这个孩子,担负了扭转婚姻局面的重要作用。
相隔千里以外的夫妻俩开始重新审视他们走过的七年的婚姻的历程,放下所有的恩恩怨怨,考虑未来。
而秦母主动提出要回国照顾小宁,此时,由于孩子的出现,小宁的心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秦母倒也是相安无事,和睦相处。
对于秦母这个人,我不喜欢这样的婆婆,甚至是很讨厌。
首先,儿女成年后,为了避免矛盾,本来就不应该在一起住,不过她早年就没有了丈夫,也让我生出许多对于她的同情。
其次,她太过于敏感,对于小宁的话语,本来只是无心的,她却能闹个天翻地覆。
秦岩在发生矛盾后,从来都是维护母亲,不考虑小宁,而秦母呢,倒安然的得寸进尺,在秦岩面前大放厥词,数落着小宁的不是,在自己的女儿面前,述说着自己的冤屈。
她从来不想想看自己的不对,从来不考虑考虑小宁的性格和处境。
她说小宁不把自己当成亲生的母亲,那么,试问,她什么时候把小宁当成了自己的女儿呢?
当然,她苦苦的拉扯大两个子女,也是相当的不容易。
因此,在女儿远嫁法国之后,秦岩便成了她唯一的依靠。
这种心理,对于老年人,就是不可取的。
婆媳矛盾,家庭争执,大概已经有了千年的历史吧。
恩格斯曾经说过,婚姻是私有制的产物,是财产继承和私有关系的结果。
说来,秦母和小宁之间,也就是平时鸡毛蒜皮的小事,言语上的冲撞而已。
哎,范不着成天闹着要回开封老家。
我看的都烦。
如果秦母能够大度一点,秦岩能够站在妻子的立场上,为小宁考虑一点,小宁本身能及时的跟婆婆沟通。
那么,也不至于后来要到几近离婚的边缘。
婆媳之间,就是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女人,同时爱上一个男人,而且还要和平共处。
看似不可能,但如果一家三口都能够宽容,忍让一些,事情会不会能够有缓和的余地呢?
网上的评论对此争论不休,很多网友表示对男女主人公都表示不满。
编剧兼导演李自人说就是特别设定这两个都有着明显缺陷的人物,来反应现实的生活。
在片中,让我引起注意的是“门”,妹妹和哥哥说话要关门,母亲和儿子说话要关门。
屁大点儿事情也要关着个门,有什么事情不能摊开说呢?!
秦母那么敏感,换了哪个媳妇也不能跟她同处一屋。
小宁呢?
强调自己对婚姻,对爱情的忠诚,非常的在意自己在老公心目中的地位,可是她忽略了在她自己以前,老公最珍惜的是自己的母亲,自己的妹妹和自己家中那种无法比拟的亲情关系。
而小宁在婚后,却将这些一一摧毁,摧毁得一塌糊涂,以此想要夺得自己在老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那么,即便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位置,可是,面对一个内心伤痕累累的老公,她还是否依然爱着他呢?
况且,这种事情,在秦岩身上,根本就不可能发生。
对于婚姻,关于爱情,我似乎没有什么发言权,因为我没有实战经验。
以上也只是我自己的一点点感受罢了,权当是自己对家庭在现阶段的一点点认识吧。
或许,若干年后,等我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有了婆婆,公公,孩子,真正接触了婆媳关系后,会对今天的言论,付之一笑。
但也,当成是青春的纪念,尚幼的自己,对婚姻的一点点探索吧。
说到底,夫妻之间,婆媳之间,多点宽容谅解,多点沟通,少一些猜疑,事情,应该会好很多。
这个对现代人的婚姻现象的演绎将现代人面临的婚姻困境赤裸裸的揭示、展现在众人面前。
这个电视剧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双面胶》,同样也是将我们认为的美好生活,浪漫婚姻做了好残酷的剖析。
这是很现实的世界,在婚姻生活中我们不可能再像恋爱的时候那样只谈爱情,甚至可以说爱情在婚姻生活中必须退潮,应该说他是婚姻中的烈士,要随时准备为家庭作出让步。
也即是婚姻好像不关爱情什么事。
在婚姻中最容易变,最脆弱的也是爱情。
这两部电视剧都很写实的将我们这个社会普遍存在的婆媳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让很多即将或者是打算踏如婚姻这个殿堂的人们望而却步了。
而且,在人们的婚姻生活中,还不仅仅存在这一个方面的问题。
这正如池莉在她那些心写实小说中给我们呈现的东西一样,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比如来自工作的、来自生存的给方面压力都会是影响我们婚姻生活的因素。
而爱情他是精神层次的东西,人要有精神追求,那样才活的充实,然而,精神是附着在物质上的高层次的需求,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矛盾,爱情他的存在是有条件的。
所以婚姻中一遇到问题就不能够谈太多爱情的。
总体来说婚姻中有好多事情需要面对,这许多的婚姻问题中第一难的还是普遍存在的婆媳矛盾。
此剧中一切的问题症结就在婆媳的不和。
我们看到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下意识的动作都会引起一场狂风暴雨。
这究竟为何呢?
这样的问题出现了又要如何解决才好呢?
我们注意,无论是电视剧里还是我们平时看的小说何日常接触到的类似的情况都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婚姻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旷日持久的疲劳战,在这场两个人甚至是多个人的“战争”中,大家都很累,身体和情感都在受着非比寻常的折磨与煎熬。
但是人们却不愿意停止,甚至是乐此不疲。
我们的很多文艺作品都对此进行过深入的讨论,但是最终好像没有得出什么实质性的结论或者找到那种让双方都获益的解决方案。
所以这个问题就很自然的抛给了广大的受众,让大家自己去寻找答案。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与人的心理相关的问题,因此应该认识到这个矛盾的实质是社会心理学范畴的问题,我们必须从社会学和心理学两方面来寻求解决的途径。
从社会的角度来讲,这个问题古已有之,不是一天两天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去研究从古至今这个问题在不同时代存在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
那么从心理学上我们知道人性都有自私的层面,所以不喜欢与人分享。
我们知道在恋爱前母亲是独自占有儿子的爱的人,然而有了爱人后的儿子就不再是妈妈的专利,他会把情感分配出去,这样母亲就会不自觉地将媳妇当成自己的敌对方;无独有偶,媳妇在婚后会明显感觉到爱人对自己不如恋爱是那么迁就,那么在乎了,甚至很多时候都不向着她,以前那种集万千宠爱与一身的优越感被打破,失落感就油然而生了,并且把婆婆当成是罪魁祸首,无意识的和婆婆展开没有硝烟的战争。
这个过程中,她们会不遗余力的相互伤害,抢夺她们认为的理所当然应该属于自己的东西。
这时人性的强暴性的异化显现,也是女性弱点的写照。
要解决这问题还必须从心理上进行疏导。
但如果在这个矛盾的战火还没有燃起之前就有人意识到了,并且采取一定措施的话情况就不会那么糟糕。
希望女性能够在自我意识上做到真正的独立,那么,好多事情就会有所变化。
还没有看的时候,听朋友说很好看,很现实,因为现实才去看。。
和《无处安放的青春》有点不一样,这个更加的现实。
夏小宁的性格是那种典型的强势型,有点不给人面子的感觉,如果我是男人,娶这种女人我要谨慎。
秦岩对夏小宁的不信任,我认为也与夏小宁的强势有关系,我还是喜欢秦芳的建议,对这种女人还是要狠一点。
夏小宁何胡丽的友情让我很温暖,至始至终我都喜欢胡丽的角色,如果一开始是她和秦岩,我认为对于秦岩和其家庭的伤害都会减轻许多。。
中间10集没有看,一看到夏小宁哭,就受不了,其实主题挺简单的,主要矛盾到后来变了味,变为婆媳矛盾,线索有点凌乱,所以即便没有看中间10集,也知道是什么的意思。。
总体来说,一般,如果线索再多一点,清楚一点,我觉得更好。。
中国近些年的电视剧,有那么些有关"婚姻"话题的,是值得看的.它们也许从根本上改变不了夫妻双方的婚姻观念,却多少能从剧中看到些自己,看到些平时客观存在却无法沟通的问题,看到些生活的经验.这一次说说<我们俩的婚姻>,李亚鹏和苗圃主演.作为一个女人,一个夫妻关系中的妻子,我特别关注夏小宁.用很多人的话来说,她是一个非常自我的女人,从一个独立个体的角度,她应该是很多男人喜欢的那种;从家庭的群体角度来说,她可能适应不了.在她对婚姻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是两家人的事儿的时候她急冲冲的进入角色,满心欢喜能够从此过上幸福的二人世界,却不知道在她婚姻里的另一半却跟她对婚姻的认识有着天壤之别.剧中的男主角,叫秦岩,一个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他是一个普通,孝顺,对家庭抱着极其理性态度的男人.父亲过世,母亲拉扯他和妹妹长大.他和夏小宁的矛盾由此而生,他希望他老婆和他母亲不仅和睦相处并且要亲如母女,殊不知,这种想法对夏小宁简直没有可能对他却好似天经地义.所有的感情需要基础.这里面也许不包含爱情.当然剧中还包含其它婚姻中的各类关系的相处和婚姻中各种最有可能发生的问题,老婆的好朋友成了小三,老婆的初恋,老公的妹妹也就是小姑子,分房,怀孕,等等等等.没有人是坏人,我们只是各自立场不同,有时候多为对方想想,一切海阔天空.家人的关系是起因,两人的关系是本质.很多人被婚姻的事情纠缠久了,想到了离婚,理由就是:我们不再相爱了.很多人都说婚姻里最难的是拥有爱情?什么是爱情?据说爱情分两种,恋爱时期的爱情,和结婚以后的爱情.分得那么清楚证明后者跟前者体验上有根本的不同,更多的人说那是亲情.大多数人认可的爱情其实只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恋爱时候的爱情,还有一种是婚姻以外的爱情.那么残忍的事实,告诉人们爱情会变这个道理,但一切不代表婚姻需要变化,因为一切都只是轮回,历史必将重演.到了最后一集,对婚姻的意义从不同主人公的嘴里道出了一些哲理.夫妻之间,能够长期保持亲密关系是十分困难的,绝对健康的婚姻和从来不生病的人一样(世界上绝对没有),在婚姻关系中,无论是谁都不要把目光盯在一个有瑕疵的局部,也不能把一个人的偶然出轨就视为终身的背叛,最后只能把自己的婚姻推向了深渊。
夏小宁说:我们之间还有爱么?那我们还能做什么?秦岩说:坚持.
——记 《我们俩的婚姻》秦岩与夏小宁的结局在我看来是一种妥协,双方共同的妥协,为了孩子,为了双方的父母,为了很多,但绝不是因为爱情。
所以,我觉得这不亚于一场悲剧,只是感官上的一种不同而已。
秦岩与夏小宁是典型的一见钟情。
经常有人会问,你相信一见钟情吗?
回答因各自的经历各有不同,可我一直认为大多数的爱情都是一见钟情的,从你第一刻看到那个人,你在心里便会产生那种就是他的感觉,我想这便是诗人笔下的暮然回首吧。
爱情很美妙,而婚姻很嘈杂,它不属于两个人的世界,它是一个众口难调的大课题,我们俩个人的婚姻,这没错,但其他身边的人从不会觉得你们俩的婚姻与她们无关,她们甚至认为那很有关,你说无关是你做人太过自私。
纯美的爱情消失殆尽直至枯竭,俩个人越是挣扎就越能感觉到那种几近虚脱的精疲力竭,像拉伸的皮筋在临界处颤颤悠悠,每颤一下都有可能是崩溃的边缘。
秦岩很困惑,夏小宁同样困惑。
秦岩“我妈怎么办?
”网上有项调查,结果是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男人不会取夏小宁做妻子,理由是夏小宁太强势了。
《我们俩的婚姻》这部片子选题是很写实的,但对秦岩这个角色的人物性格刻画的并不十分深入,整个片子只是把秦岩所扮演的丈夫的角色毛坯似的摆在观众眼前,将一个丈夫夹在母亲与妻子中间的无可奈何与无奈的隐痛之处凸现出来,仿佛只是一味的告诉观众普天下所有的男人都惨遭如此般的生活,而忽略了丈夫本身的人物性格对家庭关系的影响,我觉得在这部片子里对秦岩这个角色本身的人物性格总是有些轻描淡写,例如秦岩偷看夏小宁的日记,例如,因为知道李多这个人而追到北京又冲动到对夏小宁的雷霆大怒等等,仔细想想似乎在只有秦岩和夏小宁两个人的争执中,退让更多的是夏小宁。
如果说非要给这种清官都难断的家务事做个判定的话,我觉得秦岩与夏小宁的婚姻最终将至终结不是某一个人的责任,夏小宁、秦岩甚至秦母都有一定的责任,但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来自于秦岩似口头禅一般的话“我妈怎么办?
”普天下所有的妻子不能是百分百也有百分之九十九都会赞成孝对婆婆这个基本伦理,秦岩总说夏小宁是个混蛋,说她恶毒,可我觉得夏小宁是绝对认同这个伦理的,但她为什么与秦岩在夏母这个问题上产生如此大的沟壑呢?
我想绝不会是因为夏小宁不认同这个伦理而最关键的原因之一是因为秦岩对待妻子与母亲的不同态度,他那句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口头禅“那我妈怎么办?
”是一道道屏障挡在了两个人中间,将两个人分成了两个世界,而夏小宁的世界里永远是独自一人。
如果秦岩不是从态度上思想上隔离了夏小宁,我想夏小宁不会宁愿失掉婚姻也要僵持在这种关系中。
其实,夏小宁与秦母之间并无本质的矛盾,她们之间似乎隐藏着一场“争夺”,儿子与丈夫的争夺,这是秦岩无意间形成的一种“战争”,而他在这场“战争”中完全无视他是儿子的同时也是一个丈夫,完全无视夏小宁也需要他对他母亲那种情感呵护。
而秦岩的解决方式永远是夏小宁先要用妻子的身份与他共同完成一个好儿子的角色后再去考虑这个妻子的存在,夏小宁在争什么?
她只是在争取自己在丈夫心中存留的影子。
一个和睦的家庭存在于孝顺母亲的儿子和疼爱妻子的丈夫之中,两个角色应该是并存的,而不是先后存在的。
秦岩从不考虑如何在对待母亲与妻子公平的态度中建立和睦,而他的态度永远是在母亲面前先确保是一个孝顺的好儿子,无论对错牺牲,母亲认可之后才会记起丈夫的角色。
如果秦岩在态度上没有这种潜在的倾向性的话,我想夏小宁更愿意去爱他母亲。
婆婆“在她面前你要活的像个男人”我认为秦母是个很不错的婆婆,性情温和,知书达理,全身心的为了身边的四个孩子付出,任劳任怨,从不计较。
秦母也是个敏感的婆婆,一般情感丰富的人最为敏感,秦岩从小失去父亲也许正是这种相依为命的感情使得秦岩和他母亲比其他的家庭更多了一分紧密。
而夏小宁的经历恰恰是极端的相反,她从上中学起就离开父母独自一人生活,两种截然不同的经历必定造就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
秦岩的独白中有这样一句“如果当初我们能够停下来双方将各自对婚姻的观念摆出来,那么我们还会继续吗?
”在写这句独白的时候我想秦岩已经知道答案了,而我恰巧例证了这一点。
敏感会带来很多矛盾,一个回到家里的人如果还要说话处处留心,所讲之话要经过深思熟虑,摒弃所有可能会产生歧义性或容易引起误会的话,那么这样活着就太累了,那么有谁还会愿意回到这样的家,那么这样的地方已经不能称作是家了。
秦母的敏感对夏小宁这种性格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把枷锁,随之带来的是排山倒海般的压抑,夏小宁自己也搞不太清楚她哪一句话就让秦母不开心了,所以便选择敬而远之,我理解夏小宁敬而远之的态度其实是一种顾及的退让,其实到现在我都不知道这种采取敬而远之来规避矛盾发生的方式到底是可取还是不可取,但可以肯定的是越敬就越远,这个家便变得咫尺天涯了。
如果闲聊的时候一个女儿对自己的妈妈说自己将来老了可以接受找间养老院来养老,我想妈妈可能更多的是对女儿的担心而不会将这种闲聊的话隐喻到这是女儿对照顾自己的一种态度上来。
而同样的情形放在婆婆与儿媳妇身上就足以引起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不仅是秦母与夏小宁,我想这是大多婆婆与媳妇自然的角度,所以,媳妇面对婆婆不可能随意发表观点,要处处小心,以免无意识之下引出不必要的误会甚至是战争,在这样的关系模式中又如何生得亲密呢?
与秦岩一样秦母也有一句口头禅“在她面前你要活的像个男人”我认为这是一句带有挑逗性质的话,一个母亲反复在自己的儿子面前说在妻子面前他要活的像个男人,我理解这无疑是在炮筒里不断的塞炮弹迟早一天会发射出去,这就是夫妻战争的引子,一触即发。
秦岩毕竟是对爱有理解的,他觉得他在一些问题上对夏小宁的妥协是一种对母亲和夏小宁双方的保护和爱,并不是一个男人懦弱的表现,如果夫妻双方非要在问题上分出个胜负或者谁比谁更强来,那么这样的夫妻已经名存实亡了。
秦母一个人养育了两个出色的孩子,一辈子为了孩子而活,我想这便是秦母的价值观。
所以,她离不开秦芳,她更离不开秦岩。
秦芳要嫁到法国,秦母舍不得但无奈女儿终究要嫁人,嫁了就嫁了,只要她喜欢她幸福,作为母亲她还有什么渴求。
秦岩则不同,他是儿子,他是秦母一辈子不能撒手的人,所以秦岩只能是取一个媳妇回家,而决不是离开她这个妈妈的羽翼独立承担一个家庭,作为妈妈她有责任一直照顾儿子和他的媳妇,直至无微不至,直至没有空隙。
秦岩对夏小宁说,她无非是帮我们整理屋子收拾东西,洗衣服做饭,她有什么错?
对于一个独立自主的女人这绝对是一个言不得语不得的痛处,她疼但她只能打折了牙往肚子咽,因为婆婆不但没有错,而且对自己丈夫和自己都是如此的体贴入微在所有人看来是那么的难能可贵,照顾周到的甚至比自己的妈妈还细致,但我想只有切身体会的人才会了解那种失去了空间的窒息,象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无限蔓延着,无限折磨却又看似无伤无痕。
夏小宁“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我理解夏小宁,但夏小宁有些地方做的我并不认可,我宁愿相信这是因为拍摄需要才将这个人对一些事情的“反抗”做的过分了。
尽管秦母是一个极端敏感的婆婆,尽管面对这样的婆婆相处起来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但在秦母生日亲人又都不在身旁的日子里仍然因为害怕相处而躲出去这未免有失道德,就算对一个陌生的或曾经有过罪过的老人都不能抱以这种冷漠的态度,哪怕你只给予她这一天女儿般的陪伴对老人来说都是一种心灵上的慰籍,特别是在自己的亲人都不在身边而又是一个特殊日子的日子里。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说夏小宁在这件事情上是错误至极的,而且可以说她对秦岩的爱是自私的。
我能够理解夏小宁对于婆婆时常去收拾她屋子的那种感受,那是一种随时被关爱自己的人脱光衣服为自己换上件新衣服的无奈,但又言语不得,我也能理解那是无论再亲密的关系都需要有的隐私,但我们上一辈或者再上一辈都无法理解,这与时代背景所产生的价值观念有关,没有对错,只是不同时代产生了不同的价值观念。
对于隐私没有妥协可言,这就像是自己的一个私密不能随意示众一样,但对这个问题的沟通是不能太过蛮力的,用力过猛会伤害对方的感情,老人会感觉自己一片热忱之心贴到了一块冰上,心立即就寒了。
夏小宁换锁,片子并没有交待她的内心独白,有可能像她后来所说的那样想晚上回家后再说,只是没想到婆婆会在这期间去,但也有可能是她能够预见到有这种可能性的存在,但她忽略了这种可能性,这两者之间差之毫厘却失之千里。
试想如果夏小宁开诚布公的与婆婆讲清楚这种感受有很大可能结果是相同的但对夏小宁本人来说这样的做法岂不更坦荡至少不失真诚。
夏小宁不是一个普遍意义上的儿媳妇,她与婆婆之间的矛盾也非大众式的,她们之间的这种矛盾暗喻着一种深层次的纠结,两代人与两种“对立”角色之间因价值观念及角度的不同引发的没有根源没有结束的矛盾。
夏小宁是一个性格独特的女孩,独自,自主,热爱自由,聪明干练,关键是她锋芒毕露。
秦岩常说夏小宁是一个混蛋,可我不这么认为,夏小宁有她过分的地方,有她的自私与错误,但她并不混蛋,反而我觉得她很真实,否则很多矛盾完全可以在“完美”的表现中化为虚无。
秦芳生孩子,作为嫂子,夏小宁没有袖手旁观,她找大夫,跑上跑下,忙个不停,当大夫断定秦芳会早产而且很有可能孩子生下来会是不健康的时候,我想以夏小宁的聪明她绝对能够看出秦母的倾向性决定,夏小宁知道秦母希望秦芳留下个孩子,可夏小宁并没有因此就顺情说好话而是在秦岩家里人都容易丧失理性判断的时候给了很多客观的建议,她完全明白在秦岩的家人面前她正在上演一个恶人但她还是没能忍住她的欲言又止,夏小宁其实可以在一开始就顺着秦母的倾向性思维说一些无关痛痒的鼓励的话,这样既讨好了秦母和秦岩又不会担负什么责任,但她还是表达了她真实的想法以及她理智性的考虑,尼古拉是健全的,这是一个奇迹,但这并不能说夏小宁的建议是错误的,至少夏小宁是真实的。
太好看了
一群好人搅和的一团糨糊。越往后看,给分越高。本子写得太神了,台词功夫了得……
李亚鹏本色出演吗……从头到尾教育一切女性角色 最后自己劈腿了
一个绝对权威的婆婆,一个把婚姻等同于恋爱的媳妇
生活的琢磨,琢磨的折磨。这样活不累么?
这是一部教学片。你可以不认同其中的观念,但中国式婚姻浓缩起来就是这些。
学到很多东西。
在这部戏里发现李亚鹏也没那么讨人厌
很伦理
如果不能相互宽容尊重与理解。那么不要结婚。现在80后结离都那么容易闪。为什么呀!
每个人都病态。
应该观摩看看
节奏太慢了,慢的我又想死了....看了之后必须感叹:单身真好!!!
from 河南人写的....
这婆婆真经典
太沉重了
深深思索。
耕鱼他妈死了
每个人的观察点不一样
想与你说共度余生,而;却高估了自己在你心中的位置,爱与恨。好喜欢丁薇和沙宝亮唱主题曲爱与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