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门桥这场战役实在太惨烈了,这是一场武器实力严重不对等的战争,面对美军各种重武器、飞机、坦克的轰炸,我们志愿军战士的战斗精神让人感动不已。
看过了长津湖、再看水门桥,让我对那段残酷的战场历史充满敬意,我查阅了与电影相关的网上能查的资料,通过卫星影像找到了长津湖所在位置,进而又找到了水门桥的位置,惊讶地发现 水门桥那四根长长的大管子还在,从影像上看原来的桥和路面已经改道了,但水泵房的遗址依旧清晰可见。
电影剧组很用心,还原了历史场景。
通过地图位置也看到战场所在位置是在朝鲜腹地,我们志愿军出战一路把战线又艰难的推回韩国那边是多么的不易!
上部的延续,作为主旋律献礼片,从整体完成度上来讲是合格的,对于这样的片子其实不用有太多的期待,从一开始就基本能够知晓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结局,在各种规范性的影响和主客观因素的限制下,拍一部这种题材和作为任务课题的电影,也就只能如此了。
影片的人物如前作一样,我方几乎全部脸谱化处理,全员热血正义无私无畏理想主义,战斗场面依然大制作,视觉效果的呈现可以配得上大银幕的水准,煽情桥段仍旧很多,一些抗日神剧中的超神发挥在片中也有所表现,这些套路化走流程的操作,可能还是可以让很多人心潮澎湃、感动泪流,内心无比震撼,但在当下这个时代,也许有更好的方式来讲述一场战争或一次战斗,激情燃烧的岁月值得怀念,但复杂而真切的感情、丰富饱满的人格似乎更能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起码对于一部分人来讲,这部影片看起来是乏味的。
1.开头与上部连接有点问题,下隅里机场上下部都有呈现,上部结束时,陆战一师已向水门桥进发,而下部是从攻击下隅里开始。
2.结尾万里做法有点问题,他的任务是尽量活着把情况告诉后续部队,而不是留在他哥身边(在桥下那么近的地方,太容易暴露了)燃烧他哥唤醒他有点浮了。
3.张小山遗物的伏笔没有交代 不过大年初一看,很是解气。
不愧是陆战之神,试问天下谁能敌!!!
向先辈们致敬,没有他们的牺牲奉献,就没有今天。
长津湖战役的后半段总的来说是美军大部队从下碣隅里撤退至兴南港,志愿军大部队在后方追击,志愿军阻击部队在前方迟滞美军的过程。
水门桥是美军撤退的必经之路,美军若无法通过水门桥,待志愿军大部队追击至此,必将全军覆没。
最终由于双方工业实力相差悬殊,美军突破阻击从兴南港由海军掩护撤离。
1.美军大部队接到撤退命令是在志愿军发起总攻之前。
并不是影片中志愿军攻破下碣隅里导致美军撤退。
2.志愿军大部队在后面穷追不舍,但人腿跑不过汽车。
此种无奈在影片中没有体现。
3.志愿军阻击部队在人数以及武器上劣势过大,加之寒冷导致许多戍守高地的志愿军冻死冻伤,阻击被美军攻破。
影片没有体现。
4.志愿军炸桥部队共炸桥三次,第三次炸毁桥墩,使其无法短期修复。
美军派C—119运输机空降8套M2桥梁预制件使得美军所有车辆均可通行。
影片仅有直升机修复桥梁画面。
(这本应该是体现两国工业实力差距的最值得拍摄的镜头)5.美军动用7个航母战斗群以及航空中队共500多架飞机对美军撤退部队进行24小时掩护,使得志愿军追击部队以及阻击部队处于巨大困难之中。
影片没有体现。
6.影片中志愿军在白天进行密集冲锋,会导致极其巨大的伤亡。
(影片拍摄有时会为了拍摄场面牺牲掉部分真实性)总的来说,这部片子一点都不烂,但是对于战役中应该体现的美工业实力极强以及志愿军的无奈描写太少,重点放在了渲染和煽情上。
值得一看,但封神之路还很遥远。
目前的高票房和高口碑显得名不副实。
(同行衬托)
向人民英雄致敬!
第一部长津湖还没看,我是从水门桥开始看的,一开始的装备对比就戳中泪点。
今年37岁,经历过物质匮乏到加入世贸生活好起来的过程。
中美也有过蜜月期,前些年怕中美关系弄差,反应朝鲜战争的片子很少,还不如我们小时候能看个上甘岭。
想起从小受的朝鲜战争教育都是在课本上,而且篇幅很小,现在终于搬上荧幕了,希望以后多拍些这样的片子,我们是有素材的,顾及别国太多,反而没拍出来。
希望以后多拍拍抗美援朝、中印战争、中越自卫反击战,给我们这代人和年轻人上上课。
我虽然不是当兵的出身,但中国人的热血还是有的,如果过几年收复台湾,同时和美日,五眼联盟对上而缺兵源的话,召唤我就行,虽然不再年轻,但是跑跑腿,当当后勤,战场上送送弹药补给还是可以的,我还能发挥点余热。
我和爱人也沟通过,到时孩子也大了,国家只要帮助我爱人养父母就行,就让更年轻的孩子们活着建设属于他们的未来!
建成更加强大的国家!
事实上在长津湖系列第一部时,我的评价就不是很高,春节假期和朋友无聊,也没什么想看的电影,所以针对这一部水门桥,我没有特别大的期望。
看完这部电影,我大概总结了两个道理吧。
1.“如果你想真正的了解一段历史,最好是去读书,而不是看一个商业片。
”2.“中国电影在走下坡路线,并且大多数人还能接受,不然为什么现实没有改变呢,这是否也意味着国人精神文化也在走下坡!
”整个电影给予我的感觉就是志愿军全靠运气,美军就像NPC一样无脑,可以堪比那些垃圾抗日神剧。
炮兵追着一个志愿军打,我忍了,志愿军身法灵活,躲过炮弹我也忍了,可是一个飞机群,追着李晨一个人哗啦啦的投燃烧弹,我想问他是有多重要,还是燃烧弹是不花钱呢?
真就强行煽情,没活硬整呗。
另外,我现在也想不明白,李晨为什么醒了之后,发现电台可以用了,不叫醒伍千里,不叫醒战友们,自己端着电台找信号去了,是一家子组团来旅游度假的吗,还是平时称兄道弟的当成真事儿了,忘了有这个军队里上下级,离队需要汇报这些事了吗。
美军带着钢盔,志愿军打就爆头死,啊,然后志愿军带美军钢盔被爆头了,还捡条命,那这钢盔怎么,美军按志愿军量身定做的吗,可以给主要人物一些别人没有的特权能力,但是能尊重一下事实不。
还有一个我特别想吐槽的点,就是狙击手平河那段,是,这段挺感人的,但我真的是没什么感触,因为那个时间点我一直满脑袋问号????
,坦克有四个面,火力最强的是前面,剩下三个面不说是否薄弱,但是不是火力一定是没有正面强的啊!
那为什么非要那种好像那个大无畏一样做作的戏码呢。
还有好多好多点想吐槽,就省略了,下面我想说的就是吴京,我之前没喜欢过他,但也不讨厌,看了两部水门桥,再回想战狼几部电影,我觉得吴京已经在“军人”“硬汉”“猛男”“军队”“爱国”等等这些政治正确,让人无法反驳的立场中,逐渐标签化,逐渐市场化了,我深刻赞同吴京老师所说的强大的国家男演员代表的是国家的意识。
我也的确痛恨那些歪门邪道做作的娘娘腔主宰时代的舞台,可是,我想请求您,能不接像今天这样的烂片吗。
我并不认为一个电影投入多少的资金,投入多少钱做特效请演员就是电影制片人和导演给予观众们的答卷,或者是给予那段历史的答卷,在不传达出什么道理和感情的前提下,是不是应该至少尊重历史,了解历史,并尽量的还原它呢,而不是占着好的题材,想着怎么去赚钱,赚更多的钱,难道您当初选择进入这个行业的初衷就是为了资本吗,您扪心自问,您年少时对未来就是如此简单的憧憬吗?
本来是不打算看水门桥的,最后还是陪着爸妈去看了看。
看完片头的一瞬间突然感觉拍水门桥的意义似乎可以在这一段片头里完全体现了,换句话说,水门桥只看个片头也就够了,如果这一点当时在看第一部的时候就能悟出来就好了。
看着银幕上一幕幕闪过导演、主演、出品、制片、监制,那种中国式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态度便不言而喻,它一定程度上映照的也是那段历史里中国军人的精神与态度。
它企图想要达到的教育意义在如此用力的阵容里也显露无疑,我们确实感受到了。
想到这里,电影的内容其实已经不重要了,不想评判它好坏与否,因为它从来就不是为了拍电影而拍的,所以从电影的角度去评判在我看来其实没有什么意义。
只是想到之前有看过一则消息说2020年之后已经有四五十部主旋律电影提上日程,不免有些失落和担心,当诸如此类的电影被当做指标、任务、方向、趋势之后,被消费的不只是普通观众的情怀,也有行业资源,到最后普通观众和有关从业者的热情和精力会不会消耗殆尽,很难说的。
在我看来这种担心其实已经逐渐应验了,只不过是时间和程度问题。
不过还是希望即使在目前这种环境下,依然能有好的电影出现,无论是不是近几年所谓的主旋律。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依然能有可以把天平两端摆正的作品出现,那就真的竖大拇指。
这就像老师布置的命题作文,大家都往一个方向写的时候,但总有人或角度刁钻,或文采过人,或不囿于所谓的命题。
同时也希望那些主旋律之外仍能得到不错资源的,以及海外市场的作品可以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毕竟公平竞争才能体现出格局和自信。
题材不多说 各个方面纯纯二流水平 我的评价是不如不拍 看的人已经对这类题材的反感 首先拍不出那种纯正的热血和感动 部分有些小尬 其次是带有私人色彩 还有最后那一幕在海边嘲讽美军 导演是蠢逼么 拍摄技术确实成熟 剧情方面简单易懂 但是没有什么新东西 缺少了很多细节 转场细节 人物表情刻画啥的舒适有点刻意 这易烊千玺我是不知道加进来干嘛 好圈钱是一回事但看不出有什么剧情主导作用反而多了一些些影片的稚嫩 和一些老作品差的有点远 简单来讲现在主旋律就是bgm加壮烈加抒情 包括且不限于烈火英雄 战狼 中国医生 ….
单从电影拍摄制作角度,能给到7分。
但拍摄的是水门桥这样历史上真实的重要局部战争,那就不及格了(6分以下),对中美军队在水门桥战场中的武力对比和战斗死伤,还原性比较差。
电影中关于美国想使用原子弹对付志愿军的情节,拍成了需要联合国允许,所以没用,很糟糕的情节。
美国没敢使用原子弹,实质是因为当时苏联也有了原子弹。
《长津湖之水门桥》是《长津湖》的续集,讲述在结束了新兴里和下碣隅里的战斗之后,七连战士们炸毁水门桥的故事。
七连战士们作战时不畏死,不畏艰。
伍千里作为七连连长有着优秀的战略头脑,在弟弟伍万里面前又很是幽默。
美军南撤途中的必经之路是水门桥,只有炸了水门桥,才能切断美军的归路。
在水管中保护战友,用身躯压住手榴弹的战士;在身上绑炸药,义无反顾的冲进坦克底部的平河;身上伤痕累累,在最后一刻不惜代价,咬着孩子照片葬身火海的梅生,他们用生命践行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
“报告,第七穿插连应到一百五十七人,实到一人。
”12月的朝鲜已是风雪交加,战士们的血染红了雪地。
历史上抗美援朝比影片还要更加艰难。
宋时轮带领的第9兵团第9军最初接到的命令,是前往沈阳以及辽阳待命。
11月9日,当载着第9兵团战士的火车开进山海关,军委总部人员却突然上车,对第9兵团发布了紧急军令,要求他们立即赶赴朝鲜支援。
第九军团有近15万人,就算工人们不吃不睡,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制造出十几万件的棉衣,第9兵团拿到的防寒物资十分有限。
在第9兵团前往朝鲜时,边防战士以及官兵们,都褪下身上的棉衣,扔给第9兵团的战士们,但他们捐赠的这几百件棉衣,只是杯水车薪!
影片中还有略微不足,片头的镜头有些眼花缭乱,没有凸显出战术的优秀,对于战争场面的刻画还不够真实。
当时的美军是不可战胜的神话,早已完成工业革命的美国,有着最先进的枪支,坦克,而志愿军的装备落后,重武器不足,面对美军的轰炸,无法还击。
此时终于体会到了为什么国家不断的加强装备制造,研发武器。
未等到电影的彩蛋,出门看,山河无恙,万里无翳,万物欣荣这便是最好的彩蛋。
先辈们,这盛世如你们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