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演员都不是当红明星,但是编剧实在太接地气,太有生活了,所以很容易代入剧情。
第一次看哭是在淇淇婚礼上,子朗父母的朋友回忆他们年轻时恋爱的情形,他们俩埋头不语的画面。。。。。。
太多的承诺从来都不是虚情假意,而是人生真的实在是太长了,变数太多,让曾经真心真意的承诺难以实现。
真实的人生充满了唏嘘,但下一代仍然要充满希望重新经历自己的人生,不是吗?
婚礼当天淇淇的外婆把家传的项链传给她,并叮嘱她将来传给下一代。
突然意识到生命的传承和追问生命的意义这两件事根本是对立的,传承生命本身是毫无意义的,但在传承这件事上,根本无需去思考意义何在,它就是远古以来的自然惯性,无声地告诉年轻的一代,应该寻着前人的脚步,继续走下去。。。
前言:刚毕业在杂志社当记者,当时李嘉诚推出18平米的微型公寓,被港人痛骂“赚尽香港人的最后一分钱”,我采写过一个香港住房面积逼仄、房价高企的选题。
转眼7年过去了,房价问题不仅没有得到缓解,还愈发严峻了。
当代国人一步步被逼到悬崖之上,穷尽一生,追求成为房奴。
贴出这篇文章,文字版找不到了,只在网上找到了当时杂志版面的PDF,感谢互联网。
⭐评分:9分12集剧,讲述了老、中、青三代不同社会行业的爱情故事,里面有现实的压迫,也有温情的谅解。
男女主人公因为爱情在一起,又因现实面临种种抉择,最后选择相互理解,先租房攒首付,身边人最重要,有重要的人陪伴,没有因为房子迷失生活。
里面男主的妈妈也很有勇气,敢于对二十多年的婚姻生活说不,选择离开开启独立生活,而爸爸也因为大妹的那句“你结婚组建家庭究竟是为了房子,还是为了可以有人让你使唤”终于觉醒,开始干起家务改变自己。
里面,还有男主的小妹(渴望和对方一起进步,却脚踏两只船,一个是优秀留学生,一个是只知吃喝玩乐没目标的帅小伙)、女主的弟弟(喜欢柠檬女神却因为自己毒男不敢表白)、女主的外公外婆(一辈子吵吵闹闹)、女主爸爸与年轻的继母(一个渴望得到一份保护和安定,一个渴望陪伴)、大妹朋友(一直崇拜依恋大妹后来发现自己可以有别的方式)、女主上司(多金渴望人陪伴在社交平台遭遇渣男被骗钱)等多对关于爱情的抉择……故事里,有人求人,有人求房,有人求自我,有人求自由,有人求陪伴。
不同的人都可以在里面看到自己的影子,想着就是这部剧特别打动人心的地方。
最喜欢大妹和纪家希,借摄影来问爱情。
大妹是一个摄影师,在纪家希的帮助下找回了自己,而纪家希选择了归家(希望转身的时候总有一人一直在等他)。
最后一个去了远方继续流浪,一个选择在熟悉之地开始稳定生活。
这里有个镜头让人特别喜欢,就是大妹拿出钱包,钱包里面有一张照片,是他们最新拍的五人全家福,把十几年前的那张全家福也放在了钱包,然后带上这个钱包和行李重新出发。
困扰着大妹这么多年的原生家庭的危害,终于如乌云般散去,有了家人的祝福和支持,她满怀希望地重新出发。
大妹和纪家希都懂对方,可是相知并不一定要相守。
他们爱得自在,爱得随性,爱得洒脱,分开也只需要一个拥抱,互相祝福对方good luck就好。
故事里有个让我很感兴趣,就是香港的“公屋”。
我去了解后,发现,香港真的寸土寸金。
有些人一辈子都买不起房,得住在公屋里,申请公屋,单身的申请到18平方,父母子女都没有房的一家人可以申请到38平方,住在公屋里,一个月大概是1000港币比较便宜,但是这鸽子房拥挤到只能睡觉。
这个剧里有一个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地方,就是男主的妈妈在家做家务打扫拖地,然后男主的爸爸就说,你不要一直在我眼前晃,然后男主妈妈一看这么小的一个房间我打扫怎么可能不在你眼前晃,然后他就觉得这个空间越来越急越来越急,急得他喘不过气来。
房子本应该是一个温馨的归属地,有家的感觉才是,可如今房子只是睡觉地方,狭窄的空间使得人际关系都紧张了,真的是“蜗居”。
除了写实部分,里面当然很多温情地方:妈妈一直支持子女的选择,女主对男主的理解,亲人之间的理解与接纳等等。
🌟最后摘录几段里面特别感觉有意义的文字:1.没有人能一辈子追逐烟花 人会长大,人会累人,到了差不多的年纪就会停下来,这不是背叛自己的感觉,而是成长的需要。
当你面对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责任要顾及其他人的感受。
2.光,会变暗;人,会变老;情,会变质。
哪怕是你再珍惜的东西,也无法阻止改变。
3.有什么是永远不会变的,不如你告诉我吧!
照片的世界永远都不会变,永远留住最美的一刻。
港剧《香港爱情故事》(2020)海报“不知道不用担心付不起首期、还不起房贷的感觉是怎样的呢?
”“时常有个人在身边,什么都可以跟对方分享,那种感觉又是怎样的呢?
有些事情就是这样,你羡慕我,我羡慕你。
”“我不需要别人了解我。
”“你是得不到,所以骗自己不需要。
因为没期望,就不会失望。
你总是假装自己很坚强、很冷漠,但其实你很敏感、很脆弱。
你渴望得到爱,但怕被伤害,所以在别人伤害你之前,你会主动伤害别人。
”“宁我负天下人,莫让天下人负我”,这是三国时曹操心态的现代版。
自我感觉良好的中女主管Sophia盛晓彤(庄锶敏 饰)“当一个人不觉得对方的呕吐物恶心,说明已经爱上了。
”故事中,过去五年的香港房价涨了35%,但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上涨3%。
在香港,靠工资买房越来越难、也越来越不可能。
相比香港五年房价上涨35%,内地一二线城市中五年房价上涨5倍、十年上涨10倍的比比皆是,特别是严重依赖土地财政的城市。
卖地一时爽,一直卖地一直爽。
但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就看什么时候还、谁来还。
严重透支未来几十年的收入、压榨其它所有消费的高房价终究不可持续,也必然带来严重的连锁反应及副作用,比如日本曾经失去的三十年。
一对情侣约会庆祝纪念日,时钟酒店要排队三小时,黄牛让出半小时钟点房开价500港币,结果两人啥还没干,时间就到了。
寸土寸金,一寸光阴一寸金,香港,这座比上海“魔都”还魔幻都市的残酷现实。
不论香港还是内地一二线城市,现代都市,没有房子就没有爱情,更别提婚姻。
当飙涨的房价远超居民可支配收入负担水平(正常房价不超过家庭收入的4-6倍,国内一二线城市20-40倍的比比皆是),结婚率、生育率不可逆转的断崖式下跌就成了无奈选择的某种必然。
《香港爱情故事》剧照:没房没爱情、没婚姻、没出生率安得广厦千万间,广厦千万一间。
当居住权成为少部分人牟取暴利的快车道,“宜居”二字也就不复存在。
房子太小,空间太逼仄,一家五口挤在公屋,吵架都没地方躲。
为了排上公屋,不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找工作也不敢找超过申请公屋收入上限的工作,年轻人干保安,老年人干兼职餐厅服务员。
一个所有经济活动都围绕房子进行的城市、地区或国家,当房子成了吞噬一切的黑洞怪兽,社会与经济发展也必然日薄西山。
《香港爱情故事》集数不多,12集,每集43分钟,算是TVB难得的精品剧。
推荐指数:4星(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风清不扬”)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 我故乡的黄泥屋已经被推平好几年了,曾经无数次出现在作文里的,只剩下陌生又熟悉的竹林再不见泥墙黑瓦。
黄泥屋了无踪迹后,很难凭不熟悉的亲戚再将这个地方视为故乡。
香港的空间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应该是逼仄的,看剧的过程中也一度感到紧张,狭小的空间容纳的不仅是4.5个人,更是夹杂其中的无数的不同的生活方式。
不管多难都想搬出去住,想买房,想“上车”。
思考人与地连接方式的同时,我的居住地依旧在变更。
学生时期的住宿生活很大程度上淡化了我对家里的我的房间的概念,几乎没有我自己添置的什么物品。
工作四年住过三个宿舍,也还算保持了新鲜感。
刚报道的职场新人入住了一无所有的hly,连床都能被应付着不安排。
搬到lz的时候真是过于声势浩大了,几百米的距离搬了好几个星期,爸妈连着过来好几个周末。
回想起来最自我天地的是lz,变不出花样的布局里摆放喜欢的可能算不上是家具的物品,在阳台屡屡尝试炸厨房,试过下班8分钟内冲回宿舍换上睡衣躺沙发睡觉,早上起床下楼打卡上班,看过的书一本一本往小书架摆,打开台灯窝在沙发看电影,左边住着狗右边住着哥,简直复刻了童年计划之一的“好朋友是我邻居”。
最后是到现在还不熟悉的JL,叔叔和狗子帮忙张罗了一辆小货车就把东西都搬来了。
这是个有很多老人和小朋友的老小区,树木都粗壮又高大,是三个宿舍中最有生活气息的。
它们都短暂地扮演过我的家。
hd又是什么地方呢,小区里的绿化都很好看,电梯速度很快但不智能,(此处提名表彰JL的超棒电梯),柜子里放着我的书,衣柜里也有我的衣服,但好像联系得还没有那么密切。
于是只有我在家的今天开始行动。
感受了每个水龙头的出水量后,选定目标阳台。
往地上倒小半桶水,看这地板砖的纹路还挺别致,拿上扫把开始洗刷刷,只因为多看了纱窗门一眼,暗黄色的灰尘相当瞩目,擦都擦了也别亏待阳台门,随着每条缝隙中的沙尘被清除干净,我跟这个阳台变得熟悉。
正准备把收下来的衣服放进衣柜里,却总对衣服的摆放不太满意,三下五除二把衣柜清空,抄起新抹布也来试图增进和衣柜的感情。
顶柜比想象中要高,抽屉原来有这么深,把各种物件以分门别类的意思摆好之后,有点安心的意思了。
剧里的妈妈被丈夫的呼噜声吵到无法入睡,子郎和凯琪找到新家后用心布置,都是他们和房屋建立连接的方式。
说不清是我把它们看得更真切所以更加了解,还是我们参与了彼此的时间,让这两个空间如今有我的印记。
有点神奇。
城市的更新迭代不可能暂缓甚至停止,固定的建筑物乃至江河湖海都有变更的可能,人们对于房子的执念或许因为这是他们能最大限度可把控的不变因素,按照自己的心意去设计、装饰,在中长期的时间里和它建立感情,把它作为自己的故乡安放。
又一个周末被我选中的故事。
不知为何,粤语中,窄楼里那些七七八八,琐琐碎碎的爱情故事一直令我着迷。
疫情原因有幸去过深圳,却没能去到一江之隔的香港,但闲逛中偶见的那片密密麻麻,伸手就好像能牵到对面楼里人手的拥挤住宅区也一样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于是凭着这记忆中微微相似之处,再把国内一线城市房价翻一翻,也算是合适的情景代入了。
故事简单平凡却也深刻,他描绘着香港城市之下,拥挤房屋中几代人不同的爱情现状与无奈。
最让人有代入感的大概是阿朗那对。
万千众人中的普通打工人,为了居所奋斗着失去生活,失去自由,也失去自我,结果不过是为了在这拥挤的城市中赚得自己的一个小小格子间。
30岁开始上车,还款30年,期间不出门,不旅游,省吃俭用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然后一个不小心就可能在享受无款项压力的晚年被提早带走。。
也是多想无益。
虽然他们有买房的苦恼与压力,但好在他们身边有那个坚实的队友。
能被一个人坚定的爱着这一点,其实已经比这世上的大多数赢了一大半。
但也不得不说,爱情在恋爱与婚姻中是同一名称的不同的状态。
恋爱是开开心心,肌肤相亲下馆子,婚姻是计计算算,饮食起居还房贷。
因此大概也怪不得男男女女在婚姻中态度的转变。
他们只是想体验过家家,却没想到easy模式变成了打boss的艰难模式,大概任谁也不能在一次又一次的现实打击着心平气和毫无波动吧。
于是曾经的阿朗与xx变成了现在的阿朗爸妈。
阿朗爸爸刚刚出现不到一分钟就败光了我所有的好感,对比阿朗妈妈的勤快能干,默默隐忍,我实在想不通阿朗妈妈为什么会要和眼前这个丝毫不懂体贴,嘴臭又唠叨的男人在一起,直到第六集。
其实第六集蛮触动我的。
渣像素+看剧不够仔细,导致我对开场的婚礼莫名其妙,甚至怀疑自己点错了影片,直到后面剧情的重合我才恍然大悟。
原来他们最开始也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原来阿朗的爸爸也曾那么体贴,原来他们曾经也年轻与相爱,原来他们也曾承诺要相守一生。
是不是所有结婚的人都认为自己最最幸福,且会幸福一生。
他们都从不会去设想那些吵架痛哭,甚至大打出手日子的出现。
以为别人家的闹剧永远都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殊不知牵手那一刻就变成了分离的倒计时。
柠檬女神是个活的清醒的人,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精确着计算因此都能够得到。
只可惜她在计算中唯独忘了加入自己的本心。
如果她对自己想要的更坚定些或者想明白自己最想要的东西,无论是哪一样,她都应该会更快乐。
女摄影师这个角色没什么特别想说的,但纪家希倒是让人看到了生活中安逸求稳,骨子里却渴望冒险的一类人。
他们想靠近火,却又知道火的致命。
于是他们试探着忽近忽远,他们想体验火的温暖,却又不愿承担火的灼伤。
但总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
不是身边人看不出,只不过对方也恰恰不想打破现状而已。
所以说不出他们谁更喜欢谁,只不过是权衡利弊之后的可怜之选罢了。
香港中的爱情故事,不知是狭小的空间促成了更多矛盾,还是矛盾促成了空间的进一步狭小。
最喜歡陈子欣,感觉自己和她很像(不是约炮的部分),尤其是有一集她和文靖在桥上,文靖鼓励她,説她累了可以休息,但不要放弃梦想那里,很有感觉啊,我懂她,也佩服她追逐梦想坚持了那么久。
另外我真的要説,这个和tvb其他的劇感觉真的很不一样,非常的贴地,感觉都不像在看tvb了。
但是不得不说,tvb拍温情還是有一手的,虽然我不是那麼有共鸣,可能因为我还小的原因吧。
也许是因为我最近两个月刚结婚,所以对第六集中段的结婚场景看得挺有感觉。
TVB这次也终于学会了有快有慢,下一代结婚的具体场景,剪得很快,但是关键的地方都在,甜甜蜜蜜。
贴地得来,又给人一种浅浅的感动。
要夸爆的是第六集的收尾,如果第六集有一个标题,应该是“婚宴”。
开篇就是30年前的婚宴,大声公跟阿霞还沉浸在初婚的喜悦里。
趁着熄灯,大声公偷吻阿霞后,阿霞害羞娇俏的样子也让人心动。
没想到结尾也是以这两位老人收场,在昔日好友的提点下,两人不自觉回忆到了30年前的甜蜜拍拖场景,一起骑单车。
一个说会对她好一辈子,一个说会照顾好他一辈子。
那时候的一辈子,都是发自心底。
30年之后,究竟改变了什么,两个人也这样收场。
四个人同场的画面太美,两个老人加上两个年轻的自己,追问起两个人当年的誓言,那两位老人彼时又想的是什么呢?
这一幕太有感了!
TVB加油,去年让我吹爆的是《金宵大厦》,东东那一集的结尾,也很神。
应该算2020年年末最好看的港剧了吧,力荐,每晚追剧的时候就会偷偷落泪,反应了一个香港时代的变迁,也反应了现代社会的一个正常的现象,喜欢每个场景都演绎出了真实社会的情景。
不虚假不做作,爱就爱,散就散,最后表达了每个故事的结尾都会是美好的,希望每个人也应该为自己喜欢的事坚持,为自己所爱坚持,不放弃。
2021第一部完完整整刷完的新剧——《香港爱情故事》,其实自《叹息桥》之后也已经有一段时间没看这种讲述平凡世相的港剧了,毕竟之前一直沉迷的都是tvb的悬疑警匪探案这种题材的电视剧。
这次被公众号推了这部剧之后,终于在考完研后,花了两天时间,一口气看完了。
很惊喜,原来我们还是有电视剧在思考着爱情在现实面前的真实模样,探究着我们失去爱情的原因,而不仅仅是展示恋爱时的甜腻。
这部剧其实并不复杂,主要就是围绕着两家人的爱情故事,描述了爱情呈现的各种模样,面临的种种困境。
有年轻一辈面对自我和爱人价值分歧时情感的挣扎,有中老年一代在琐屑岁月中对曾经誓约、曾经浪漫的追忆与寻回,也有暮年之人对陪伴的理解。
在讲述不同年龄段爱情故事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亲情的思考。
(一)信奉爱情,却也不得不明白爱情有时也是寂寞的陈子朗和邱凯琪很相爱,他们一起承担着责任,共同度过了许多困难,可他们还是在买房的过程中,慢慢放开了紧握的手,慢慢开始感觉到,原来“爱是寂寞的”。
陈子朗其实说的很对,他不想因为房子,而失去现在彼此陪伴相爱的时间,他不想到老之后,回忆起来的只是因为钱和房子而产生的无尽的争吵和对彼此的厌弃。
邱凯琪也没错,她不想40岁以后还要在街上四处找地方开房,而没有一个安稳的居所。
可爱情这种东西本就无所谓对错,你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你追求着什么,这些东西一致时,你们便是情比金坚的佳偶,可出现分歧,哪怕再细小的分歧,比如空调的那“一度”,可能都会导致一段感情的分崩离析。
是现实强大吗?
其实也不是,只是你还没有爱他爱到能为他妥协。
所谓现实的强大,很多时候也不过是自己先低的头。
电视剧的故事结局固然是好的,可是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真的扛住这一切重压,对抗这一切分歧?
但他们的故事还是能给予我们一些力量,一些让我们愿意相信情感的力量。
(二)当一切都可以被计算的时候,那些有价值的东西,也会变得分文不值。
Hugo在讲父母的故事时,其实是呈现了检测是否是爱情的一个理想标准:当他的妈妈呕吐时,他的爸爸用两手捧住了那些呕吐物,因为不想让这些污秽之物毁了爱人的新衣服,当看着那些呕吐物的时候,他突然明白,就是这个女人,我愿意为她做任何事。
这是那个纯真的年代,最纯真的爱情,他们不去计算,可他们却能拥有无价之宝。
可现在,即使hugo用相似甚至超越父辈的行为来表达了对陈子婷的爱,但依旧未能如自己的父母一般与她携手到最后。
原因很简单,不是他不够爱,而是最初陈子婷的计算与衡量。
陈子婷一直很聪明,她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于是她一路计算着,努力着,终于能得到她想要的一切,只不过代价是失去自己,失去对爱的感知。
但幸好,在即将进入所谓上流社会的最后,她撤回了自己的脚步,去捡拾回了那些真正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东西。
当她不再去执着计算最大的利益时,反而收获了最好的自己和最真诚的情感。
这份勇气,很可贵。
或许在这个经济时代,什么都有价格,但我们依旧值得相信,情感无价。
(三)无所谓爱情,日日醒来床头是新人 大妹的爱情并不是能得到众人祝福的,因为她爱上了一个有女朋友的男人。
这个男人可能唯一好的一点,就是能撕开大妹的伪装,让她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
虽然那个帅气的兄弟演的有点像邪教洗脑……大妹在真正爱上他之前,过的是假装叛逆的生活,所谓假装叛逆,就是行为上极其反叛,然而内心却极度渴求正常的人生,但又因为得不到,故以相反姿态对抗。
她坚持着自己看世界的方式,狭小而极端,她不愿相信美好的一面,反而更容易承认的是相爱的倦怠厌弃。
家庭带给她极大的伤害,使她无法从童年中的痛苦中挣脱出来,于是她只能选择用同样痛苦的方式去看待这个世界。
你所看见的,是你愿意看见的,大妹的影像世界,展现了她的痛苦和孤独。
但她最后敢于直视自己,撕开了自己“坚强”伪装,而露出了真正的“坚强”。
眼眸里自己的倒影,孤独不羁却又强大。
我们可以被感情伤害,但我们不必就因此在伤害中沉沦自己。
(四)爱情过了保鲜期,忘了如何去爱这部剧中,爸爸妈妈的爱情还是赚了我的眼泪的,爸爸粗俗,父权夫权思想严重,对妈妈总是指手画脚,对儿女也是只会呵斥教育,看不到一点好脸色。
实在容忍不下去的妈妈终于提出了离婚,但提出离婚的契机很有意思,是她在生日时,知道自己的儿子将要结婚,将会离开这个家的时候。
在这个时候,她才真切的感受到了,自己这一生,是为他人而活,而他人的逐渐离去,反而会让她觉得空间日益逼仄。
她的忍受或许是崇高的,但也带给了自己的大女儿另一种伤害。
他们关系的恶劣,令人难以想象原来他们曾经是那么的相爱,儿子婚宴的那一幕最为催泪,那些在下一辈身上重现的温柔,是不是也是将会重演的悲剧呢?
“你说过会好好跟他过日子的”,“你说过会好好照顾她的”,那些承诺是什么时候在琐事中被遗忘的?
不记得了,从第一次争吵时的愧疚,到第100次争吵时的麻木,许多东西,都已经被丢在看不见的最深处。
要去爱,要去学会在经历最琐屑的生活后依旧去爱。
所谓爱情的保鲜期,只不过是人对自己情感的不坚定罢了。
(五)一生都未懂爱情,却相守到最后婆婆和公公的情节很少,但还是可以看出对爱情的一种表达。
婆婆不会和公公谈爱,但却会在对方走丢时心急如焚,在对方脑退化的时候始终不离。
公公也不会和婆婆谈爱,但却会关心到她的喉咙不舒服去给她买喉糖,会一直坐在小小摊位、她的身旁陪伴着她。
他们可能不知道爱情是什么,可他们却就这样走到了最后。
所以可能有时候,做到比知道更有情义。
或许爱情很难再纯粹,我们不得不将未来计入考量。
生活一地鸡毛,就看你能不能扎成鸡毛掸子,去打退凶猛袭来的现实。
希望你,还能保有对爱的渴望和相信,然后能不必分离。
父母的还有供房这两条线很有意思,感觉单是这两条就能把故事讲得更有趣更现实。摄影那条线太单薄……其他的也讲得普普通通。 打到8分以上真是有些过誉
唉
第六集的转场真的太神了!老爹的人物弧光最可爱,果然前面塑造那么可恶就是为了后面的转变欲扬先抑。
以为真的会很好看。。。剧本依旧弱智
一般
怎么说能 一个惨字能概括全部故事线 反正我是体会不到其中的爱情了
首集绝了,有古早港剧那味儿了,真实又有人情味
所以这些住鸟笼一样老破小的香港人凭什么看不起大陆啊?他们那生活环境看着都可怜
香港没戏了
小清新带着重口味。不觉得搞笑只感觉心酸。很真实的中国人不同年龄段的爱情观。有的结婚想买房有夫妻自己的生活;羡慕嫁了个有钱人的同事,要是自己未婚夫有钱就好了;有的不想结婚只想交py游戏人间;母亲为了家付出太多却被孩子他爸嫌弃,生活透不过气;爸爸自以为自己是家里的经济支柱就在家横着走
要有“情事”,先过“房事”。这部剧好就好在搭建出了房子这块弹丸之地所覆盖的众生相。细节扎实、戳心。更难得的是,它还描画了一种凄冷而温存的浪漫感。
EP12。节奏紧凑,推进爽快,多线并进,没有废话,地气十足,直怼现实,哪有那么多小确幸,都是辛酸之中寻觅幸福。PS:绕了一圈——最后发现,原来是粤港澳大湾区卖房宣传剧!
看得出来有很多粗糙简陋的地方,但是整体观感还是不错,几条线的刻画都没有拉胯。第11集爆哭了一下,“开心真系好难啊”。12集看完,不同的人对爱情都有不同的向往和定义,有的人以钱换陪伴,有的人要的是合适稳定,还有主角那样甜蜜又能一起进步的亲密关系,有的人在一段关系中成长选择了离开找寻自我。人类还是需要亲密关系活下去的,但首先还是需要找到自我,彼此沟通成长,都是老话题,难得的是讲得很接地气。
非常不tvb。但异常接地气。第六集的那个婚礼对比真是让人无限唏嘘。最后大团圆结局也算是给了一点希望吧,不过我依然为主人公担心。生了孩子难道还住劏房么。显然现实也不会这么美好。以及。新演员们的演技真的。。。只在及格线。主题曲非常好听。
竟然冇谂到TVB一下子出咗个画风咁唔同嘅剧,哇前面白彪嘅角色,代入感太强了简直窒息。哎,以前可能想要爱情,衣家都係想要层楼多d咯
罗天宇那破房子在一面呆一会大概都会疯
被评分骗看到第二集校草吃呕吐物我也呕了,而且说现实主义真的够现实吗,每条线都做到没意思也挺难的
剧情过于追求快节奏,导致毫无代入感,甚至觉得信息失真,另外故事情节本身缺乏表现张力,戏剧冲突很刻意。本来可以更好的。
基於電台立場減分
家长里短 柴米油盐题材已完全不适合当下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