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杀戮演绎

The Act of Killing,杀戮行为,杀人一举(台),杀人凶戏(港)

主演:安瓦尔·冈戈,Herman Koto,Syamsul Arifin,Ibrahim Sinik,Yapto Soerjosoemarno,Safit Pardede,Jusuf Kalla,Adi Zulkadry,Soaduon Siregar,Suryono,Haji Marzuki,Haji Anif,Rahmat Shah,Sakhyan Asmara,Sunardi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丹麦,挪威语言:印度尼西亚语,英语年份:2012

《杀戮演绎》剧照

杀戮演绎 剧照 NO.1杀戮演绎 剧照 NO.2杀戮演绎 剧照 NO.3杀戮演绎 剧照 NO.4杀戮演绎 剧照 NO.5杀戮演绎 剧照 NO.6杀戮演绎 剧照 NO.13杀戮演绎 剧照 NO.14杀戮演绎 剧照 NO.15杀戮演绎 剧照 NO.16杀戮演绎 剧照 NO.17杀戮演绎 剧照 NO.18杀戮演绎 剧照 NO.19杀戮演绎 剧照 NO.20

《杀戮演绎》剧情介绍

杀戮演绎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65年,印尼政府被军政府推翻,那些反对军事独裁的人都被认定为“共产党人”,并遭遇了血腥屠杀,一年之内,就有超过100万“共产党人”丧命,其中就包括农民还有一些当地的华人。本片的主角Anwar Congo和他的朋友们就参与了当年的屠杀活动,他如今是印尼最大的准军事组织Pemuda Pancasila的元老人物。Anwar和他的朋友接受导演的邀请,在镜头前重新演绎当年他们是如何处死那些“共产党人”的,他们通过拍摄电影的方式,重现了当年的场景,再次拿起了那些沾满鲜血的用来勒死人的铁丝。Anwar讲述了他的故事,其中就包含着他年轻时候对美国黑帮电影的喜爱,而他所属的准军事组织Pemuda Pancasila虽然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力量,恰恰也被人视为印尼最大的黑帮......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狐踪谍影浪客剑心:京都大火篇雷霆缉私终结的炽天使星银岛迷毒之天命圈向前看广告狂人第六季大雨将至反叛的鲁路修:娜娜莉梦游仙境愿此刻永恒同学最美的时光约定的梦幻岛六花的勇者醉侠苏乞儿曾经相爱的我们海军罪案调查处第二十二季残值飞舞吧!文德森·奴尼斯:我就这样林肯律师第二季旁观者让我看见你是谁帕特里克蝴蝶效应2甜点师与大小姐暗夜慌踪便当店的款待二十不惑

《杀戮演绎》长篇影评

 1 ) 影片与角色的多向定位。

CPS课上有放,最后一个镜头导演很贴切的给了观众一个长时间的缓冲长镜头并顺利过渡到结尾。

整部纪录片想表达的主题前后两部分主题没有延续在同一主线,显得有些分离。

但氛围与电影中的部分对白出人意料的优秀。

这份优秀表现在电影弥漫出的严肃但又写实的气氛里。

前半段电影着力申明片中人物的政治观点,这时影片呈现出的是其客观冷静的“记录者”角色。

后半段却又将视角一转,着重于角色心理描写。

让观众开始怀疑这部影片的定位,“纪录片”或是“电影”?

个人观影时的一些燃点。

1. 镜头对准拍片的人,是对拍电影每个角色定位的分析。

2. 对黑帮如何作用于政治如何影响社会以及如何通过自身特有的模式进行扩张进行了记录。

但是这里的黑帮不同于以往所了解的纯粹的冷血与暴力,它更夹杂了一些自讽与自嘲的意味(但无关系统的脆弱)。

3. 有趣的是,当这两者结合时,多面的视角被呈现。

黑帮本身定位充满争议,但充斥着简单粗暴的元素。

镜头本身定位亦非常有趣,它检视被拍摄者,拍摄者本身以及镜头本身所传达的限定范围。

当观众站在影片之外的更外一层时(直接的放映出片中人拍摄的影像),影片所传达出的印象和它所引起的反思则更为深刻。

 2 ) 你和我们不一样,因为你不是人 --《杀戮演绎》

片名:《The Act of Killing》(《杀戮演绎》)年代:2012年 国家:印尼 导演:Joshua Oppenheimer(约书亚•奥本海默)主演:Anwar Congo(安瓦尔•冈戈) ;Herman Koto(赫曼•科托) ;Syamsul Arifin纪录片导演Joshua Oppenheimer 2004年在印尼拍摄一部关于印尼血汗工厂的纪录片《全球化的磁带》,无意间听工人说起发生在1965年的这场屠杀。

偶然的发现让导演Joshua Oppenheimer想一探究竟,这么大规模的血腥屠杀事件并未在国际上掀起轩然大波,甚至不为外人所知,这未免让人觉得纳闷。

于是导演在印尼安营扎寨7年,开始为屠杀事件搜集素材,拍摄了这部纪录片。

这是一部特殊纪录片,亲历事件的主角在片中重现的是自己的过去。

上世纪60年代中国大陆对外输出革命,培育了不少亲华势力,但这也让这些东南亚国家警惕,甚至谈共色变,印尼1965的大屠杀就发生在这一背景下。

1965年印尼发生政变,苏加诺政府被军政府苏哈托推翻,随即苏哈托宣布印尼共产党为非法组织,开始了在全国进行清共运动的血腥屠杀,在这场屠杀行动中,大约有100万的所谓共产党人死于非命,其中包含印尼共产党、左派人士、知识分子和华人。

为了规避责任,印尼军方利用大批的地痞流氓来进行实际的攻击和血洗。

“五戒青年团”是一个成立于50年代的印尼民间组织,1965年屠杀一开始它就组织了敢死队,Anwar Congo和他的朋友们参与了当年的屠杀,Anwar Congo本人亲手屠杀的人超过1000人。

由于在屠杀中的突出表现,Anwar Congo成了印尼最大的准军事组织“五戒青年团”的元老人物,而参与这场屠杀的人后来都成了印尼位高权重的人物。

Anwar Congo邀请来了当年的同伙,行刑队长Adi Zulkadry参与拍摄,再找来群众演员,按照导演的“设计”进行情景再现。

Anwar Congo在当初杀人的地方重演当初杀人的场景,因为棍棒痛击会鲜血四溅,短时间太多人被杀害,凝聚地上的血来不及清理,他独创用铁丝勒住喉咙,让人窒息的死亡方式,既没有血迹也来不及呐喊。

示范完之后的Anwar Congo充满得意,甚至开心地跳起了恰恰。

拍摄焚烧村落和强奸妇女儿童的场面时,火光熊熊叫声凄厉,“五戒青年团”追赶和暴打村民。

拍摄完成之后,另一位当年的杀人主角Herman Koto哄着那些被吓哭的儿童演员,抹干他们的眼泪,告诉他们这不过是拍戏。

最后,Anwar Congo选择扮演曾被自己审讯杀害的受害者角色,体验坐在办公桌前被审问虐打,然后被钢丝勒脖而死。

拍摄进行当中,Anwar Congo突然的恐惧感受导致拍摄无法进行,他说:那一刻我感受到自己丧失了所有的尊严,充满恐惧,我想我体会到了我所杀害的人的感受,我们的感受是一样的。

导演回应到:不,那些受害者跟你的感受不会一样,因为你只是在演戏,等喊cut就结束了,而那些受害者知道自己是真的就要死了。

Anwar Congo一个人再次重回屠杀地后,呕吐不止。

却喃喃自语:“我的良心告诉我,我要杀掉他们。

” 在影片结尾,是一段非常荒诞而奇幻的影像。

一个粗糙简陋的场景和穿着诡异但表情幸福的男女,组成了天堂。

被铁丝勒死的共产党人摘下了脖子上的铁圈,向杀人者表示感谢。

“谢谢你把我带上天堂”。

导演Joshua Oppenheimer以这一种超越常规的方式来面对这段历史,他寻找当年杀戮的遗老对历史进行重现,而他们最初以为导演要拍摄一部为他们当年“事迹”树碑立传的好莱坞式的电影作品,幻想自己真的在拍摄大电影,甚至因为这部电影而扬名天下。

因此,他们面对镜头表现自己当年的杀人行为时,丝毫不觉得愧疚,反而津津乐道振振有词。

1965年Adi Zulkadry他们手握需要猎杀者的名单,但是他们依然把刀指向无辜的中国人,正如Adi Zulkadry所说“我拿到名单后,捅死了我遇到的每一个中国人,最后我遇到了我女友的父亲,粉碎华人变成粉碎女友的父亲。

”这场屠杀之后,华人被禁止使用中文,不得取中国名字,不准开办华人学校,不得进入政府部门工作。

1998年印尼再次发生屠杀事件,只不过这一次的屠刀挥向华人,只要是华人都被杀害。

如果说1965年所有被杀的华人都被冠上了“共产党”的名,这一次没有理由。

影片拍摄的过程中,Herman Koto随意对华人的勒索与敲诈,华人无一不是隐忍和退缩,而Herman Koto甚至还参与国会议员的选举。

屠杀已经过去半个世纪,当年的行刑者、指挥者没有受到任何惩罚,也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忏悔和内疚,有的只是对那段历史的引以为傲,被屠杀的是对国家破坏的恶魔,他们最后却成了保护国家的英雄,是正义的实施者。

而受害者的后代不敢对行凶者追诉,不敢分辨是非,甚至不敢明言。

杀了几千人的Adi Zulkadry在片中说,“我没有感觉到愧疚,不会像Anwar Congo那样被噩梦困扰,我没有做错事。

我没有受到惩罚就是最好的证据。

” Anwar Congo在片中说道,“我没有感觉,不怀疑任何事情,但煎熬一直在心中蔓延。

” 以往Anwar Congo会说,因为这些共产党员都是恶人,所以会诅咒仇敌,而如今他恐慌,因那诅咒是出于真实的伤害与痛苦。

Anwar Congo在纪录片中有“谢罪”的意味,但实际上只是救赎,对那些自己杀掉的人求以赎罪,暗暗想来,不知廉耻中又可怜。

看起来不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死亡的恐惧罢了。

影片的拍摄并不顺利,导演Joshua Oppenheimer在采访受害人家属时,基本上在谈及此事时小心翼翼吞吞吐吐,不敢论及过往。

与采访受害者避之不及的态度相反的是,这些刽子手们在谈及此事时无一不是得意洋洋,争相炫耀自己过去的“功绩”。

Joshua Oppenheimer在拍摄期遭受过“五戒青年团”的阻挠,更多的受害者家属在面对镜头时噤若寒蝉;他也将这些受害人的调查与缄默收集起来,成为了他另一部纪录片《沉默之像》的题材。

整部纪录片呈现出荒诞、残酷、让人不寒而栗的气质,我们想要的反思、忏悔,这些当年的屠夫并未展现,他们甚至不觉得这是一场血腥的屠杀,他们成了这个国家的主导者,主导这个国家对过去的判断,也主导这个国家的价值取向和历史走向。

时至今日,那些伸向华人商贩的手依然不曾停止,面对不公,华人所能做的只是妥协、顺从和隐忍。

我们想要的人们对于暴虐的审判和反思以及对于历史公正性的追求,在这部纪录片记录的现实面前也只是一场意淫。

欢迎关注法律电影公众号“大抵浮生如梦”

 3 ) 《act of killing》

这部纪录片某些片段看得我极度不适,我选择了跳过。

他们的荒诞,他们所谓的自我安慰,他们所谓的乐在其中。

都是建立在噩梦般的他人的痛苦中。

流氓在一定意义上等于自由人,真的荒谬!

自由是建立在一定法制基础之上的,每个人都有自由,但不是绝对自由。

他们拥有他们的人生,他们享受此糜烂生活并乐在其中。

我们好像没有批判和审视的资格。

那毕竟是他们选择的,但是他们的人生影响到了其他无辜人的人生,那便是有罪。

纪录片前半部分,安瓦尔和他的同伴享受着重演杀戮的快感,享受自己将他人生命掌握在手中的权力。

可是慢慢的当影片行进到后半部分,他看见熊熊燃烧的房子和妇女孩童,他不再笑了,他的痛苦慢慢的开始揭露在大众眼前。

他也是痛苦的。

他背负着上千条人命。

当他自己去演习受害者的时候,他终于体验到了那种恐惧,那种无助,那种绝望。

他对导演表达了自己的后悔,导演对他说:你知道这是在演戏,而他们知道接下去就是死亡。

毫无疑问,他接下来的生活会在痛苦中挣扎。

最最魔幻的事情是,那些受害者为他颁发的金牌。

他也在尽力说服自己,安慰自己。

杀了他们是正确的吧。

影片就这样在安瓦尔的干呕中结束,当然我也跳过了。

 4 ) 中国人不堪回首

一部充满深度的人类学纪录片,居然会大受欢迎,商业上也挺成功,挺让我吃惊的。

非常简单,让当年在雅加达杀汉人父母的罪人把他们的罪行演一遍。

这种时间上的二重叠加让人更加觉得惊悚和恐怖!

但痛定思痛你会发觉这是最狭隘的人类意志,在自我表演。

如同哈姆雷特在黑暗中的呓语,他的仇恨在哪里?

他的仇人又在哪里?

他要追寻的正义也在哪里?

很多好朋友啊,特别是人类学教授,特别青睐这部电影。

毕竟既说了事实,又洞察人性的片子太少了。

PS续集也很棒,但我为了在这个30部系列中不重复,所以没有加进去。

可以自己看。

 5 ) 有一种永远无法觉醒的罪恶,叫“正确”

《杀戮演绎》这部纪录片可以算是最近最shock到我的一部片子了。

纪录片的故事背景是这样:1965年-1966年,在印尼军政府的“反共清洗运动”中,一百多万印尼共产党、左派人士、知识分子和华人遭到残忍屠杀,为了规避责任,印尼军方将屠杀任务交给了当地的流氓执行。

而在这个屠杀运动的过程当中,许多无辜的民众,包括普通的农民、工人和知识分子都被扣上共党的帽子而被残忍杀害,而华人则是其中最大的受害群体。

在看到关于这部纪录片的介绍之前,我甚至从未听闻过这段历史的存在,而看了这部纪录片之后,我被深深地震撼了——仿佛看到了“地狱空荡荡,魔鬼在人间”的一个样板间。

纪录片摄制于反共屠杀运动四十多年后的2012年。

据说最初导演约书亚·奥本海默想要拍摄这个题材的纪录片时,首先找的是事件的幸存者和受害者家属,但他们都对这段历史噤若寒蝉,不愿也不敢提及,甚至有些还遭受到了人身威胁,于是他们建议导演:“去找那些杀人者吧,他们会很乐意跟你们吹嘘这些事的。

”于是约书亚便找到了当时有名的行刑人员,其中之一便是该纪录片的主角——安瓦尔·冈戈。

导演告诉他们要帮他们拍摄一部关于当年“反共屠杀”的电影,让他们重现当年杀人的历史。

果然他们一听便兴奋了起来,立刻YY起自己即将要成为电影明星受万人敬仰的场面,并且认为这部电影将是他们当“英勇”的行凶行为的绝佳纪念,而后他们便可名留青史。

导演约书亚很聪明,他从一开始便无意主导电影的拍摄,而是把舞台和镜头全部交给这些故事的当事人,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重现这段历史。

实际上约书亚想拍的也并不是电影,而是把“这些刽子手拍电影” 的过程呈现出来,成为一个独特视角的纪录片,也就是后来成片并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提名的这部《杀戮演绎》。

可或许导演自己也没想到,这些行凶的刽子手在讲起当年的一桩桩暴行时竟会如此坦然自若,仿佛壮士暮年谈起当年的英雄故事一样,不仅毫无悔意,甚至还一脸骄傲。

夏夜里,他们聚在一起喝着酒唱着歌快乐地追忆当年,空气中冲斥着油腻的、廉价的感怀。

于是镜头下的他们与屏幕前的我们产生了一种超现实的、几近魔幻的感知落差。

安瓦尔是黑帮电影的狂热爱好者,他深深崇拜着阿尔·帕西诺、马龙·白兰度,并且从黑帮电影中获得了许多杀人的灵感——例如,为了避免行凶时血流满地恶臭难当,他发明了用钢丝勒住受害者的脖子,将其慢慢缢死。

安瓦尔向镜头展示他的钢丝杀人方式

当年的行刑者之一阿迪讲述当年杀人方法当年参与屠杀的很多流氓如今依然做着流氓,但他们生活得并不差,在印尼政府对流氓团体的默许和支持下,暴力似乎也为他们带来了他们想要的一切——名利双收、令百姓油然生惧的帮派地位、伊人在侧儿孙饶膝的家庭氛围。

安瓦尔反复提到一个观点——印尼语中的流氓(preman)最初是从英文中的freeman(自由人)衍生而来的。

因着这样的解释,他对于自己“流氓”的身份向来引以为傲——你看,是自由啊,一个多么高级的词汇。

“五戒青年团”是印尼最大的流氓团伙,2012年人数已经达到了三百万人,这个团体是被印尼政府肯定和支持的。

印尼副总统尤瑟夫·卡拉穿着五戒青年团的制服在集会上发表演讲:“流氓就是自由人,这个国家需要自由人···我们的社会需要流氓精神,才不变成官僚主义的国家···”苏门达腊省议员坦诚五戒青年团无恶不作“赌博、走私、夜总会、收保护费···”由此唤起了我在6月份去巴厘岛旅行时在印尼机场被海关人员索贿的记忆,当时就觉得很诧异——这么流氓的行为竟然成为了他们作为公职人员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现在想来,既然这个国家的文化就是流氓文化,倒也不意外了。

只是暗自决定,以后再也不会去印尼旅行。

他们不相信人权,以残暴为荣,拒绝接受教育,坚信铁拳即是主义。

或是混迹于电影院倒卖黄牛票,或是去华人云集的市场收取保护费,或是在需要时被军方利用当做干脆利落的刽子手。

所以当他们谈及那些杀人的经历的流露出的那份坦率,并不是因为他们为人正直诚实,而是因为他们根本不认为那是罪恶。

我们认为残忍的,他们津津乐道,我们认为荒唐的,他们理直气壮。

印尼军方不断宣传的反共电影,以及对于“五戒青年团”的价值观倡导不断给他们注射着迷幻剂,让他们日复一日活在烈日街头中的亢奋中,活在对于暴力和杀戮行为的合理性确认当中。

刚开始拍摄时,安瓦尔和他的手下赫尔曼完全是怀着新奇和嬉闹的心情,带着初入电影行业的兴奋,乐此不疲地对着镜头演示杀人场景,煞有介事地安排妇女和儿童作为当年的受害者来配合他们演出。

嘈杂的印尼民众挤成一团兴奋地围观,在导演喊"cut"之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喝彩。

然而随着拍摄的不断深入,安瓦尔的内心开始变化。

那些冠冕堂皇的杀人理由脚下的泥土开始松动,犹疑和恐惧开始流泻出来,这位老去的行凶者脸上的大笑开始僵滞,眉头偶尔若有所思地皱起。

拍摄屠杀甘榜格南村那一幕场景中,五戒青年团成员如当年般焚烧村落和强奸妇女儿童,火光熊熊凄厉惨叫间,我们看到安瓦尔茫然局促地在镜头前晃过。

完成拍摄后,那些青年团和大部分的成年群众演员很快从表演中抽离出来,并且为自己刚才的表演感到满意。

可唯有一些女人和孩子,在拍摄结束后仍然止不住地抽泣和颤抖,迟迟无法镇定下来。

赫尔曼安慰着受惊的孩子,告诉他们这只是在拍电影。

他无法理解,为何他们的恐惧会如此逼真且强烈。

后来,安瓦尔扮演了当年被自己审讯屠杀的共党人,他亲身体验着被虐待、被钢丝勒死的感受,他怔住了,好久都回不过神来,浑身虚汗,失魂落魄,根本无法完成拍摄。

由此我发现,安瓦尔身上有个最大的bug,就是“共情能力缺失“,他实际上是无法进入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的,除非他真的进入对方的局面。

他对于别人的痛苦缺乏感受力,因此残暴本性一旦被触发便一发不可收拾。

据说,他杀了至少一千人。

后来他带着年幼的孙子一起在电视机前观看自己的这段表演,第一次留下了眼泪。

他恐惧了。

他问导演约书亚:我当年拷问过的那些人,是不是像我表演的那样痛苦呢?

导演回答他:实际上,被你拷问的人要感觉比这更糟。

因为你知道你这是在拍电影,而他们知道他们要被杀死了。

安瓦尔曾多年被噩梦折磨,但他仍坚定地相信自己的正义,而当他真的身处受害者的处境时,他终于对自己发出了罪恶的质疑,可讽刺的是,他并不是良心觉醒,只是害怕受到报应。

与安瓦尔不同的是另外一个行凶者——阿迪·祖卡德里。

他劝慰被噩梦困扰的安瓦尔:“你会感到不安是因为你意志不坚定。

去除罪恶感的方法就是证明自己的合理性。

”阿迪的残暴一点也不输安瓦尔,他在街头坐着敞篷车兜风的时候得意洋洋地讲起自己当年如何杀掉自己女友的父亲,只因为他是华人。

他说自己从不会感到惭愧,更不会被罪恶感困扰,他用来解脱自己的方式,便是不断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正当的”,因为杀戮行为是被政府允许的,并且自己也从未受到任何惩罚。

赫尔曼是安瓦尔的手下,一个大腹便便满脑肥肠的混混头子,他也以极大的热情参与了电影的演出,穿着滑稽的戏服,扮成被调戏奸污的妇女,谈论起下流猥琐的事情便及其亢奋。

他实在是看起来又丑又蠢,也是无比的坦白。

有一天他突发奇想去参选议员,并开始畅想自己成为建设委员会的议员后,可以如何利用职权来捞金。

于是他跑去街头派发名片,喊着口号邀请众人投他一票,然而去时常忘记自己的竞选宣言是什么。

当然,我们发现印尼的民众实际上也并不关心他的竞选宣言是什么,而是纷纷询问投票的话有什么礼品赠送。

赫尔曼坦言贿选是所有竞选议员心照不宣的套路,并且屡试不爽。

他们在竞选活动上请来歌手和舞女助兴,一起肆意扭动着腰肢,当然下面捧场喝彩的群众也都要花钱来雇,否则便无人问津。

“现在没有人相信政党竞选那一套了。

我们都成了肥皂剧里的演员,我们的灵魂早就像肥皂剧演员一样,表面上看起来乐在其中,可实际上心里不屑得很,心里面会说:去他妈的。

”纪录片中,整个印尼人民总是呈现出一种混乱而亢奋的气氛,街道杂乱污秽,黑帮横行霸道,可所有人都不明所以地亢奋。

突然觉得,一个国家永远呆在夏天,好像并不是什么好事。

随着电影拍摄的深入,安瓦尔的恐惧和罪恶感逐渐萌生和壮大。

积攒压抑了数十年的罪恶无处葬身,从灵魂深处猛然回溯,狼狈不堪地要从口中冲出。

于是,在一个晚上,安瓦尔在当年行凶的地方呕吐起来,但最终,他只是干呕了一阵,什么也没吐出来。

最后,作为消除自己罪恶感的方式,安瓦尔在那部他参与拍摄的电影里安排了一个最为荒诞的情节:其中一个受害者把钢丝从脖颈间摘除,转身为安瓦尔戴上了荣誉勋章,口中念着台词:感谢你处决我,把我送入了天堂。

导演约书亚·奥本海默在接受采访时称:“我想探讨的是集体想象的失败如何支撑起这一切的免罪心态和公开庆祝。

我的电影是关于一个棘手的问题:以大屠杀取乐到底意味着什么?

”为了拍摄这部片子,他在印尼呆了近十年,为了取得安瓦尔们的信任,他学会了他们的语言,并且在拍摄过程中不断克制着自己的情绪,尝试“把他们当做人来对待”。

这无疑是艰难而值敬佩的。

约书亚在谈到他接触的那些杀人者时,说 "归根到底他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他希望别人如何看待他,是两个核心问题。

而这两个问题也正是关于想象的问题。

正是这两个问题导致当今印尼始终没有一个彻底改变面貌的突破口,而历史的阴霾依然非常具有破坏性的笼罩着今日。

"有一种永远永不觉醒的罪恶,他的名字叫“正确”。

刽子手们对自己的行为永远感到正确,因为他身边生活着的都是刽子手。

他们不会反思,便永远无法得以矫正,而周遭其他的声音,都沉默了,包括受害者。

而善良,无从被觉知,便不会存在。

由此我突然发现我为何会为《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地雷区》、《钢琴师》这样的二战题材电影久久感动着,因为那些故事里,在宏大的帝国主义背景下,有作为个体的人性觉醒和小小反叛,即便是身着戎装、刻板严肃的军官,也会感情用事。

人是有弱点,也是有温度的。

看完这部纪录片,感觉想说的很多,却深陷疲惫中,感到如鲠在喉,不知从何说起。

希望有朋友感兴趣的话也去看看,了解一下这段历史,然后我们可以继续深入探讨一下。

生活本身比电影荒诞多了,如果我们觉得生活平淡,那大抵有两个原因,要么我们其实很幸运地远离了罪恶,要么我们已经习惯了周遭的罪恶并陷入麻木,希望我们永远不要成为后者。

愿世界和平。

 6 ) 名场面

佩拉库·塞加拉:历史上并不存在和解这一说!

因为历史上所发生的一切都已定格,这就是历史本身带有的意义,所以这世界没有和解这一说!

主持人:那为什么那些受害者的孩子们从来都不宣称要替他们的父辈报仇呢?

安瓦尔·冈戈:不是因为他们不想这么做,而是因为他们不敢这么做,因为我们会把出头的人都杀个精光!

--安瓦尔·冈戈:她们让我自惭形秽,这些女演员在戏里哭的很真实,说实在的,我唯一的遗憾,就是我从没觉得这样的场面看起来会这么可怕,我那些朋友们让我表现得再暴虐点,不过当我在此看到,这群妇女和孩子的时候,我想了想这群孩子的未来,他们从小就饱受折磨,现在我们要烧了他们的房子,他们的未来在哪里?

他们会一辈子诅咒我们这群人的,真的是非常,非常……--导演:当你想到“报应”这个词时,你会有怎样的感觉?

你会感到害怕吗?

安瓦尔·冈戈:“报应”这个词,就相当于是大自然的法则。

我以后可能身患残疾……我总是觉得上帝会惩罚我。

--阿迪·苏卡德里:我们会往他们屁股后面插木头棒子,活活折磨死他们;我们会用木片割断他们的脖颈,然后把尸体悬挂起来;我们会用铁丝勒死他们,或者直接砍下他们的头颅;我们会开车碾过他们的身躯。

我们有权这么做,证据就是,我们杀了人,却没得到任何惩罚。

那些死去的人们,我们已无能为力,只好接受现实,也许我这是在给自己找借口,但我确实做到了这点,我永远不会心生罪恶感,不会抑郁,不会做噩梦。

 7 ) 赫尔佐格与莫里斯谈《杀戮行动》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g5MDQ4NTA4.html1965年的印尼政变之后,总统苏哈托(Suharto)上台,随之爆发了一场针对印尼共产党(PKI)的残忍清洗。

四处可见堆积成山、或是弃置沟渠的尸体。

我们或许永远也不会知道确切的数目,但在那短短几年里,被杀害的人数超过了一百万。

许多年以后,当导演乔什﹒奥本海默(Joshua Oppenheimer)在2004年到印尼做一个项目时, 机缘巧合下接触到了一群在那时幸存下来的人。

听完他们的故事后,他成了北苏门答腊省(North Sumatra)无数暴行的间接目击者,也目睹了那里的人民对这惊天罪恶的长年隐忍。

与他对话的行刑者中最年长的一位,至今仍居住在苏哈托政府犯下罪行的地方,并且非常乐于谈及过去。

正是这些经历,成了奥本海默创作《杀戮行动》(The Act of Killing)背后的原动力。

“我遇到的这些行凶者都很洋洋自得。

他们叙事的方式更像是在表演,”在柏林电影节上,奥本海默说。

“2005年时,我的想法并不是要让他们为1965年发生的事忏悔。

我明白,仅仅提供这些罪证还不足以打破沉默。

事实上,这些杀人犯们一直在滔滔不绝地讲述那段过去。

这根本无法构成一份供述。

一开始,我想弄清楚的是,他们何以能这般炫耀,又如何与我所见的那些恐惧联系在一起。

”影片将主要焦点聚集在一个叫安瓦尔﹒冈戈(Anwar Congo)的人身上,一个自称曾是流氓恶棍、 花花公子的人; 他很喜欢美国电影,早年大多在首府棉兰市(Medan)的影院门口靠卖黄牛票赚钱。

当共产主义的威胁在整个国家开始愈演愈烈时,安瓦尔和他的朋友们(包括一些高级官员)带着他们对美国电影里男子气概的深深崇拜,开始了一场屠杀数千的血腥狂欢。

时至今日,他们当中依然无人被起诉过。

乔什﹒奥本海默,由Oliver Clasper为VICE拍摄。

影片一开始,白发皤然的安瓦尔正重访一幢大楼。

1965年到1966年期间,他在这里施行过无数的杀戮行动。

他说,起初他的杀人方法总是弄得很脏,于是他开始用铁丝来绞死那些受害人,因为这样干净利落。

在影片中,他坦然地示范了这种手法。

当这不忍直视的一幕完成之后,他跳起了恰恰舞。

奥本海默这样解读安瓦尔的这些行为:“他当时在以某种方式试图感知痛苦,试图通过制作一部好看的电影,来让他曾经的所作所为看上去无伤大雅,并且想通过表演,来忘却自身。

我认为在这过程当中激起了一些非常黑暗的东西。

到最后,我想安瓦尔已经没有勇气每天看着镜子时对自己说,‘没错,那时我犯下了错误。

’我想他根本不知道那样该怎么活。

对于这些事,他要么疯狂荣耀,要么就缄口不提。

”影片中其他的显要人物包括赫尔曼(Herman),一个嬉皮笑脸、体形浑圆、扎着马尾并且满腹政治抱负的恶霸型人物。

还有安瓦尔的老朋友阿迪·祖卡德里(Adi Zulkadry),一个声称从未对自己的罪行感到过一丝内疚悔恨的人。

在整个影片拍摄的过程中,奥本海默鼓励他们重演当年的杀戮场面,允许他们以越来越奢侈的花销和匪夷所思的场景设置来扮演受害人或行刑人。

他们穿戴高档的西装和帽子,甚至是穿上裙子;在其中一场戏里,安瓦尔扮演受害人,他被捆绑着,塞住嘴,被打得筋疲力尽。

这仅仅只是表演,然而这场重现却开始让他心烦意乱,不知所措。

当绝大多数评论家和影迷对《杀戮行动》表示称赞的同时,也有一些人对导演的动机提出了质疑,担心奥本海默以这样开放的形式来展现行凶者,反而忽略了受难幸存者们的困境。

然而,在与奥本海默这样一个致力于电影美学与和谐之真理的人(他也会说印尼语)相处后的感想是——无论后果如何,他都决心要探寻下去。

“问题在于,人类总是心存畏惧,”他说。

“我们不能畏惧真理,否则就等于闭着眼睛在悬崖上舞蹈,随后跌落深渊。

”他还表示,世界并不像我们大多数人所希望的那样黑白分明。

为了找到我们所寻求的东西,就必须要与你的敌人共情。

“我还记得,当我母亲问我是否原谅了安瓦尔时,我根本不明白这个问题。

在制作这部电影的整个过程里,我都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去评判他人。

我只能说你是一个做过坏事的人,却无法更进一步直接说你是个坏人。

站在家庭的角度讲,我的父亲和继母都是犹太人,都死于纳粹的屠刀下。

如果我们想要理解过去发生的事,就必须明白自己不是生活在像《星球大战》那样善恶分明的世界里。

”2011年,当奥本海默已经累积了超过1000小时的素材,剪辑工作也终于开始。

粗剪版出来后,著名导演沃纳﹒赫尔佐格(Werner Herzog)和埃罗尔﹒莫里斯(Errol Morris)看到了影片。

两位导演极其看重这部电影,并同意成为这部电影的出品人。

能得到这样两位声名显赫的导演的支持,对这部作品起到了非常有利的宣传作用:“赫尔佐格对我说,‘乔什(Josh),艺术并不能带来改变……’ 随后他以一种只有赫尔佐格才能做到的方式看了我很久,接着说,‘……不过有的作品可以。

’”《杀戮行动》当中的一个场景《杀戮行动》在特柳莱德电影节(Telluride)上首映后引起了巨大反响,随后是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的官方首映。

接下来,它还参加了香港和SXSW等电影节。

更重要的是,这部影片已在印尼本土放映超过了300场。

尽管目前已被禁,但仍有无数关于它的杂志和报纸文章。

而奥本海默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希望让更多更多的人看到这部电影。

“如果这部电影无法在当地上映了,那我们就继续将其作为热点来讨论,直至它取得更大的反响——比如得到一项奥斯卡提名,”他怀着希望说。

“这样就能迫使印尼政府注意到它,或至少得到印尼人民的关注。

之后我们会发行DVD,让更多人拥有这部电影。

只要人们能从中得到启发,感到影片和他们以往看到的很不一样,我就感到很骄傲了。

”vice电影专栏:http://vice.cn/index.php/Read/act-of-killing-joshua-oppenheimer作者:奥利佛·加拉斯泊(Oliver Clasper)

 8 ) 转了一圈的人生

时间是2012年11月,之前和老公在马来西亚转了一个月,在大马国较发达的生活条件和美景熏陶下,私以为印尼也差不多,只是生活上没那么便利罢了。

去印尼前,老公因为工作要回国几天,商量后决定,我从马来先直接去,他过两天和我碰头。

而我们决定开启印尼之旅的第一站,就是电影开头的North Sumatra的首府Medan,一个我之前没了解,在那里时急切想要离开,离开后一点也不想念的地方。

亚航的飞机还没着陆,我就已经感觉不适,胸闷想吐,旁座的印尼妇女微笑着递给我一盒薄荷膏,我想,这里的人挺友好的。

着陆后,我在机场递签证时,被截住带到机场移民办公室,然后被一个凶神恶煞的中年妇女和两个不停笑的男工作人员审问了半个小时,夹带威胁和恐吓说如果怎么样怎么样他们有权将我遣返回国,虽然最终没怎么样。

从办公室出来时,我看到自己的背包已经被人从传送带上拿下来,孤单地立在大厅中央,我走过去,拿上包,走出机场,开始了对这座城市的厌恶。

看完这部纪录片,猜想,我当时会被审问,也许,也是这种政治行动的残留效应吗?

一个Pancasila Youth的成员,当年参与了印尼屠共的行动,并成为刽子手中的佼佼者,手段残忍,效率极高。

一条条人命,在他眼中就像一粒粒灰尘,用鸡毛掸子轻轻一拂,就消失不见;要命的是,这个叫Anwar Congo的人,还是个很有魅力的人。

于是,在政府和自己编织的虚妄谎言中充满魅力自我陶醉地活了一辈子。

直到年老,因为人性本来的面目,做过的事开始困扰他。

他仍然充满魅力,仍然觉得自己做得对,但他的脸上开始浮现善,就像转了一圈,回到孩童时代的纯真与善良:教育孩子尊重伤害过的动物,给小鸭子道歉;在导演安排的对杀戮的演绎重现中,本能地站在受害家庭的妇女儿童角度去感受他们的世界;在扮演被杀害的共产党人受刑的过程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死亡的恐惧。

他开始重新看待做过的那些事,并且通过本能强烈的身体反应表现出经过重新审视的灵魂。

原来这是一个关于atonement的故事。

这个老头绝对可恨,但他也许值得被原谅,因为他虽然来迟了的但毫不做作的心里的善;曾和他并肩作战且一辈子用意念顽强抵抗负罪感的同行,也许也值得被原谅,因为他比Anwar更早地意识到了他们做过的事情有多么可怕。

他下意识地选择抵抗负罪感,并不意味着他灵魂的负担就真的轻很多。

说到底,我们无法指责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说到地下一层,他们,都是政府的工具。

真正不能被原谅的,是这个世界上各个阴暗的角落都存在的ZF通过不正当手段达到目的,以及不正当手段从中渔利的事实。

当听见白痴一样的LD们聊女性,聊脑残收藏品,聊杀人就像话家常,电视节目聊这段屠杀历史就像《女人我最大》给你推荐一款明星粉底或BB霜一样,带着笑意稀松平常,氛围格外热烈时,你除了感觉太超现实了,脑袋里还会闪出几个加粗黑体三号大字:世上还有这等禽兽。

这个真的不能原谅。

尽管知道了这些历史,我还是讨厌Medan,讨厌那里肮脏的街道,讨厌它永远在堵车,讨厌在汽车尾气中坐着边三轮的我完全不想呼吸的感觉,但我已经不能讨厌那里的人。

PS:Herman真的是天生的好演员。

 9 ) 从第三者角度看待一场屠杀

最大的特点是角度非常特别被摄者是参与屠杀的流氓,而不是受害者,这一点与普通纪录片大有不同。

实际上通过杀人者的角度来阐述事件,更能体现出事件的残忍,同时这些人的轻松的举止也更体现出所述事件的客观真实。

尤其是某个当地武装头目向当地华人一个个收钱的事件,“一边讥笑一边说谁是我的下一个目标呢”就连面对受害者也是笑脸相迎,同时还骄傲地在镜头面前表现出来。

这样的角度是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的,摄制组不再着眼于被害者有多可怜,而是着眼于加害者有多嚣张,观众在这样角度下受到的冲击力会更强大。

反过来看,这些加害者走上舞台缺是万众瞩目,众星捧月。

政权领导者公开追捧所谓自由人组织而成的青年团,却不顾普通人民的正常生活,去支持“在其他法制国家根本无法想象的恶劣违法行为”,而受害者却因为自己的身份、出身备受排挤折磨,纵观整个国家的状态,有一种潜移默化的讽刺意味。

中景、全景为主的景别中景是新闻报道和叙事的常用景别,能够较为全面地展示事情和情节,同时又不丢掉太多细节。

在纪录片中使用中景,是一种更为直接客观的拍摄手法,对于被拍摄者来说,这样的距离感也是很舒适的。

所以不论是讨论政治立场,还是讨论残忍的杀人过程,阐述者都能没有防备地进行完整的描述,并且还可以捕捉到所有的动作和表情。

用最简单客观的叙事手法再现最残酷的事实通过叙述政府与人民的现状,容易让人联想到多年前事件发生时与现状的对比。

所有叙事者对事件的态度都如此轻描淡写,则更能看出事实的残酷——通过杀死反对者换来的一时平静。

尤其是青年团长一边打着高尔夫,一边描述自己如何带人去杀死共党的经历,这是一种尤为鲜明的嘲讽。

多角度展现人物之间的联系主人公冈戈与报社老板、省长、青年团长等人之间有着紧密关系,但这些人同时又大有不同,从而体现出这一派的整体形象。

这些人自称为自由人,只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只遵从自己想达到的目的去做事,观众不禁会联想到这样的社会与自己的国家之间的区别,从而产生更多的政治思考。

感一个社会如果只有片面的法律、强权的军队、畸形的经济,却没有道德的约束,将变成什么样?

这部纪录片向我们真实地展现了这样一个客观存在的国家。

他们不是真的恨中国人或共产党人,他们只不过是被政府和军队利用的政治工具。

当一个男人骄傲地说自己因为参加屠杀华人的行动,于是毫不犹豫地捅死了自己女友的父亲,并且开心地笑出声的时候,我知道一个事实,바로在恶魔和政治面前没有道德与理智可言。

不是所有人都没有恶的一面,但恶魔一定没有善。

“我不需要赞同那些国际法律,只有胜利者可以定义罪行”

 10 ) 行刑者之歌

这部纪录片在影单上列了很久,一直没出现一个契机让我立刻想看,好电影毕竟太多了。

最初在朋友圈看到The act of killing观后感,以为和寻常历史纪录片大同小异,平铺直叙,就想着什么时候有空就当上一堂历史课吧。

拖着拖着,契机出现了。

2019年11月16日的《经济学家》刊登了一篇讣告,标题为“The executioner's song”,开篇对逝者介绍更引人注目:Anwar Congo, a perpetrator of the mass killing in Indonesia in 1965-68, died on October 25th, aged 78。

我没有立刻联想到那部纪录片,反而有些困惑。

从TE不厌其烦期期揪着HK,TW说事大致可以判断其立场,不外乎是要高举“民主”、“人权”的大旗唾弃一切“非民主”、“反人权”现象。

mass killing岂止反人权,算起来应该叫反人类罪,而讣告版面介绍的大多是在某一领域有杰出表现或突出贡献的人,Anwar Congo凭mass killing独占一整个版面,着实匪夷所思。

历史纪录片当然要回顾历史,可以靠技术,可以靠人。

导演Joshua Oppenheimer把当年的行刑者召集起来,请他们拍一部电影再现当年的情景,纪录片拍的便是幕后的故事。

片里的行刑者配合至极,大约是觉得有意思,聊着那段血淋淋的历史,各个谈笑风生。

但当电影停止拍摄时,总会出现大段的安静,这就是punishment出现之始。

在有人辩称当年种种措施之必要或是虚构时,Congo的同伴一针见血,他们做的都是错事,杀人是最恶的恶行。

Congo说音乐、酒、毒品可以帮他摆脱负罪感,实则不然,这些东西只能帮他缓解无路可逃的痛苦,这种痛苦正来自罪恶感。

他坐上当年受刑人所坐的椅子,感其所感,“受刑”时,他不由自主地落泪;“受刑”完,他问道:“Did the people I tortured feel the way I do here?” 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导演Joshua回答得毫不犹豫,“No”,Congo大约想要一点安慰,可这份安慰他实在要不起。

影片最后,Congo再次来到演示杀人场景的阳台,晚风习习,他却吐得一塌糊涂。

当晚看完The act of killing,再回看文章,果然一出杀鸡儆猴的好戏。

杀人的是老天,警告的是做恶事却逃过法律制裁的人。

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杀戮演绎》短评

横竖睡不着,点开历史的U盘来看,每种主义都写着——杀杀杀。杀人狂是天堂电影院放映员,最爱的演员是阿尔帕西诺。杀人狂是水晶琉璃收藏家,保护湿地和水鸟。杀人狂是女装大佬变装皇后粉红色的火烈鸟,排演恐怖秀艳光四射。他们通过大鱼嘴从马孔多穿越而来。导演拍了一堆索多玛的素材,却没能剪成一部《族长的没落》,沦为一场豚鼠的实验,像猴子贪吃蜜糖调的人血。应该把《红色高棉杀人机器》《杀戮演绎》剧组和《暴风骤雨》里一切善良的中国农民关在一起炼蛊。相对于《华氏911》,这种纪录片才应该获金棕榈大奖

7分钟前
  • 丁一
  • 推荐

可看性略差,但实验性太牛逼了

8分钟前
  • jj73浅之
  • 推荐

导演剪辑版。恶人们在镜头前显得又呆又笨。

9分钟前
  • 王福
  • 还行

小丑登台,杀戮重演,暴行没有被审判,刽子手依旧狞厉,历史以戏谑的方式再次演绎。摄影机是记录者、见证者、也是审判者。想起北岛的《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10分钟前
  • 柯里昂妮
  • 推荐

1.14 同时记录了N种悖论,有着迷人的复杂和模糊,抹去现实、抹去历史、抹去真相,导演下手太狠!

15分钟前
  • arlmy
  • 力荐

那个sob忏悔起来的样子实在是太假

17分钟前
  • Aislinn
  • 较差

真的,没看懂。我甚至不知道那些人真的是以杀人作恶为荣还是有所忌讳与不安。反反复复铁丝勒人还有他们自娱自乐式的集会与表演,拖了很久的时间,可我没能看出对共产党人的仇恨来源何处。

22分钟前
  • 杨沃洛克
  • 较差

好造作!简直不敢相信是纪录片!

25分钟前
  • Chardonneigh
  • 还行

製作組秉持立場「中立」 的極致。影片本身已經說明了衝動與行動優先,思考與理論則屬於上車後再補票的行為。遇到這種事情,除了Rifle in the hands 別無良策可圖。

26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有人执迷不悟有人若有所思。。很特别的题材

29分钟前
  • Yiku
  • 还行

历史上好像没有过可称为正确的屠杀,但屠杀却常常发生。印尼屠杀华人也不只一次了,这电影也没办法防止历史重演,如果幸存者都只能止于纪念,那刽子手的行为又能起到多大作用呢?为“三一八”吃斋十年的段祺瑞救不回死了的学生,也没法阻止后继者继续用武力镇压学生,所以说到底,刽子手可能只能做到抚慰自己吧。不过把电影拍得花枝招展,难免会让人误解当事人的本意。

30分钟前
  • kozmojo
  • 还行

我决定一定要给当年从印尼逃回大陆的外公看这部片,这在他一生的回忆里应该是很沉重的一部分。

34分钟前
  • Adarkwalker
  • 力荐

this is totally something new.

36分钟前
  • Amushi
  • 力荐

臭长导剪版,看得辛苦。在已被现实预设的零反思零忏悔立场下,若仅仅是展现刽子手的残忍并记录那段历史,那么完全没有必要拖这么长。这种所谓的演绎还原,包括最后的演戏式干呕,可谓劣质做作至极

37分钟前
  • 安静看看
  • 较差

推荐导演剪辑版

40分钟前
  • 了花
  • 推荐

超级可怕 让他直接死或者完全没有罪恶感多么好 怕就怕复杂

44分钟前
  • 仨门儿
  • 力荐

看完此片就像吃了一块从粪坑里捞出来的人血馒头。

49分钟前
  • SleepyPino
  • 力荐

扭曲的人性

50分钟前
  • whisper
  • 还行

A

53分钟前
  • 弓长忄享
  • 力荐

纪录片的主人公呢,是当年屠杀华人而近日想拍部杀戮题材电影的印尼流氓,其实呢,如果不是主人公的身份特殊,这个纪录片就没有任何看点了。主要是我知道印尼是个奇葩国家,所以片子里这些流氓气质的官员、口述的杀人情景对我来说没有任何新鲜的。看这个片前,还以为会有历史影像、照片什么的死人现场呢

55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