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Lizard(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05045905/ 影院好读版毫無疑問,《真寵》是尤格‧藍西莫近期最佳的作品,對我而言,那是因為他將使人嘔吐的爆發點挪移到了電影尾聲,也就是艾瑪史東將腳放踩在兔子身上時。
整部電影就像一頭披著蕾紗的母豬,牠的腳指甲被修的漂漂亮亮,牠的皮被擦的光光華華,牠所有的孔竅也被擦的乾乾淨淨,但牠膨脹的身軀令人作噁,那體現了牠無盡的食慾。
對於食物,無盡的食慾是一種寵愛也是一種罪惡,因為沒有食慾,就無所謂美食,然而當食慾被填滿時,千變萬化的美食又會被轉化成千遍一律的大便,這便是食慾的罪惡,這裡說的並不是女王安妮,她如莎拉所說,是一個傑出者,而這並非諷刺。
尤格‧藍西莫調度聲音與影像,使得整部電影成了灌風的母豬,向觀眾突出的鏡頭是平面無法滿足而得向左右空間掠奪造成的必然結果,而那比影像快了許多的聲音則表現了無盡食慾的暍斥「更多!
我要更多!
」這是無盡的食慾在聲音與影像的具體化操作,而非隨性而、標新立異的形式選擇,因為本片表面上說的是「誰」能滿足安妮女王,成其寵兒?
實際上卻是要說「誰」能滿足無盡的食慾,對於安妮女王,乍看之下她可以要求所有人作所有事,實際上她卻同時也不分晝夜的被眾人要求的,她才是那個眾人的「寵兒」,她不分晝夜的侍奉著「無盡的食慾」因為她代表了國家,於是討好她的人才可以從國家身上撕肉來吃,或者從她身上撕肉來吃,其實沒有差別,她的權力與她的身體是息息相關的,因為她的身體就是國家的身體,所以在電影中她時常抱怨自己的身體不適,那正對應了內憂外患並存的國家一樣,於是當她說:「我就是國家。
」並非一種驕縱與任性,而是一種精確的描述。
王乃國之名器,不得輕易示人,於是始有寵臣姦佞,也有忠臣孝子,爭相施行或指揮女王的意志,女王不是作為個體而是作為整個宮殿的核心而生活著,安妮沒有自己的臉,她的臉由其他人決定,可以很天真也可以很老成、可以很溫柔也可以很殘酷,可以很白痴也可以很睿智,如果說女性有哪種特質比男性更像帝王,就是女性比男性更惠於時間也更受苦於時間,每個月的痛苦都提醒著她時間的流逝,更別說那17個逝去的孩子更提醒著她痛苦的徒勞無功,所以她總哀號著自己很痛苦。
對於帝王,充滿耐心與陰晴不定是必須的,因為她必須同時掌握底下不同派系,不能讓一個派系過強,也不能讓一個派系過弱,帝王必須是天生的演員,演員的特質正是她不是她所扮演的人。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在安妮與莎拉的同性關係中,她扮演著看似弱勢的角色,但這不代表她脆弱與任人宰割,正如女性即使處於被動,也不代表她就是弱勢,大地雖肥沃且由人吸吮,但她也可以隨性索回一切奶水。
身世可憐,害怕失去的艾比蓋爾即便主動出擊,且陰錯陽差的鬥倒了位居高位,行事穩健的莎拉,成為了安妮女王身邊唯一的人,她的精神卻越來越瘋狂與虛弱,因為她的本質是天真無知的,她看不穿扮演,她沒有在安妮女王身上看到整個國家,她也無法及早看到其實整個宮殿就是一間比較大的兔籠,黑白交錯的臣子與黑白交錯的兔子更是一樣的,她與安妮還有兔群與牆璧漸次的疊印在一起,展示了宮殿就是有厚實牆壁的兔籠,她以為自己鬥倒了莎拉,卻不知自己無意間順水推舟送了莎拉自己以為得手的「自由」,她以為極度匱乏已是地獄,卻不知極度飽食才是更可怕的地獄。
《真寵》作為電影之優秀,在於其完全配的上電影院,因為對於影迷而言,無盡的食慾於我們再熟悉不過,關燈是上菜的提醒,我們總期待在這夜宴被餵飽,而這一次,尤格‧藍西莫給我們端上了一份隆重如山的銅盤烤豬,其嘴裡的蘋果還散發著清香,我們唯一要小心的是自己的舌頭,不要像艾比蓋爾一樣,想盡情舔食,卻被吸住而無法自拔,當你舔食烤豬,烤豬也舔食著你。
先从电影结束后的字幕说起。
即使油麻地电影中心的灯只暗暗地打了一点点光,也开始陆陆续续有观众,循着羽管风琴和Elton John的歌声,安静地离场。
看着黑底白字的演职员名单,我近视眼手术后的眩光愈发地明显。
那样的字母排列,仿佛规律的网格小亮点,我吃力地辨认着,然后头晕目眩。
在字幕完全结束的前两分钟,300年前的羽管风琴声消失了。
剩下的是田野中自然的声音——野鸭、天鹅、树叶、草地、风,听不出是春天还是秋天,只觉得孤单萧瑟。
仿佛期待着画面还会从黑暗中复现一样,观众们停止了走动,都静静地坐着,盯着,听着。
坐在影院的我,那一刻,心里头特别堵得慌。
眼前的黑幕仿佛牢笼的隔绝,纵使外面有自然的世界,我也看不到一眼。
我忽然察觉到,那一刻,我体会到的正是类似于Anne的孤独。
整个英格兰都是女王的,但她却看不见全貌,黑黑的幕影剥夺了她的视觉,她只能听从身边人传来二手的消息,即使她最宠爱的亲信,她也触不到她们的心。
走出影院,我才意识到,整部电影几乎都以宫殿为背景。
虽然宫殿之外,英国与法国打得昏天黑地,农民因为加税而怨声载道,但宫殿是贵族们的安全岛,是牢笼筑起的另一个世界。
外面的世界,我们和主角们一样,有所听闻,但一个画面都没有。
那是一个叙述的不可靠世界,混杂着贪图权力的私心和立场。
电影镜头的运用,让人觉得很有意味。
一方面是人物特写时,频频采用的仰视视角,另一方面是展现全局时,使边缘扭曲的鱼眼镜头。
因为采用了仰视视角,宫殿里的人物一个个变得高高在上,即使是一开始入宫的Abigail也是以仰视视角呈现的。
这种仰视,首先就故意将贵族与观众保持了一段距离,这是历史的距离,同时也是身份的距离。
高高在上的他们,无论是高贵,还是高傲,都是laymen无法触及、进入和理解的。
这种视角是若干年贵族血脉继承才得以稳固实现的。
至于鱼眼的全景,一方面,呈现的是贵族们想要掌握全貌的野心,另一方面,则暗示了他们得到的只能是扭曲的全局。
Anne在其中更是如此,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然而她又了解自己的国家多少?
她甚至连Sarah和Abigail都无法掌握。
即使纵览天下,又有何用呢。
表面上,这是一个女人的宫斗故事,但偏偏巧,还有另一条男人的权力线索和它同步进展。
一开始的时候,得势的是出身贵族的Sarah,是代表保守势力的辉格党人Godolphin,是主战派。
随着情节的发展,两股在野的势力慢慢搅合缠绕在一起,掌控国家命运的政治势力也开始出现了转向。
出身chamber maid 的Abigail慢慢取代了Sarah,同时,更加同情国内草根民众的托利党人Robert Harley战胜了辉格党。
这仿佛是一场代表自下而上的,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更加政治正确的革命。
但凑近看看,越是草根的和以草根为名的革命(无论是后宫,还是议会),越加肮脏和不择手段——监控、拉拢、下毒、诬陷、欺骗,直至对手完全消失在视野之中。
最悲剧的人物还是可怜的Anne。
她最成功的一刻,只有Sarah与Abigail争风吃醋的转瞬。
她连淘气任性的机会都没有多少,一声rub my legs,一次倔强地不开门,一国之君,她能做的——令人扼腕——最多也仅此而已。
而当电影最后,Abigail俯身从令的时候,她的眼神都是坚毅的,饱含一个胜利者对于女王的蔑视。
兔崽们的影像覆盖着Anne,女王展现的全是一个满是伤痕的孤单女人的脆弱。
Just let me wake up in the morningTo the smell of new mown hayTo laugh and cry, to live and dieIn the brightness of my dayI want to hear the pealing bellsOf distant churches singBut most of all please free me fromThis aching metal ringAnd open out this cage towards the sunFor just this Skyline PigeonDreaming of the openWaiting for the dayHe can spread his wingsAnd fly away againElton John - Skyline Pigeon (Harpsichord Version)
文/changer宫斗戏相信大家指导得不少,无论是宫斗始祖《金枝欲孽》,鼎盛时期的《美人心计》、《甄嬛传》,还是去年又带起一阵宫斗热潮的《延禧攻略》和《如懿传》,这些响当当的名字,哪怕你没看过,也一定听过了解过。
以清宫为代表的宫斗戏,一直是最能代表中国影视的独特风景线之一,同时,宫斗戏一拍就一定要拍成电视剧,而且动辄七八十集才好看也几乎是行业共识了。
然而,就有一个欧洲导演要打破这种常态,曾执导《龙虾》《圣鹿之死》的欧格斯·兰斯莫斯的这部欧洲宫廷片,不但入围了威尼斯主竞赛,还在奥斯卡上狂揽10项提名——《宠儿》
大不列颠王国的安妮女王与公爵夫人萨拉·马尔博罗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关系,后者不但是她最信任的知己、顾问,更是她的秘密情人。
然而,随着萨拉的远房亲戚阿比盖尔到来,两人之间的关系被搅得翻天地覆,王国内部也面临着一场权力重组。
阿比盖尔的出场极其狼狈,身为一名贵族淑女,她曾被父亲送给一个短小的法国人抵债,在父亲死后来到王宫,打算在表亲萨拉夫人处找份杂工。
高贵的萨拉自然瞧不起这位满脸是泥的远房亲戚,第一次见面便将阿比盖尔全家老小嘲讽了一遍,还让她去陪小孩们扮怪兽玩。
阿比盖尔的命运很快便迎来了转折,女王痛风的老毛病犯了,整个宫里都束手无策,只能看着女王痛得发出哀嚎。
善良的阿比盖尔冒着被抓的风险采来草药偷偷给女王敷上,帮女王缓解了不少疼痛,也因此得到了萨拉的赏识,成了她的贴身侍女。
与此同时,不列颠与法兰西战事正酣,辉格党和托利党因对战争的分歧而争论不休。
激进的辉格党要求女王趁热打铁,一举击溃法军,并且提高税率以支撑军费。
而温和的托利党则以国内民众的抱怨为由,请求女王停止战争,与法军议和。
作为辉格党领袖马尔博罗勋爵的妻子,萨拉自然是站在辉格党这边,她经常给女王吹耳边风,劝她听从辉格党的建议,有时候甚至伪造女王的口令。
托利党领袖哈利当然不可能坐以待毙,他找来阿比盖尔,试图从她口中得到女王和萨拉的情报。
阿比盖尔将此事如实汇报给了萨拉,却遭到萨拉的讥讽,认为她可能只是假装忠诚,实际两边讨好。
为了拉拢阿比盖尔,哈利找来了帅气的马萨罗对她实施“美男计”,在萨拉处获取不到信任的阿比盖尔决心嫁给马萨罗,重新当上贵族。
黑化的阿比盖尔与哈利串通,通过透露情报的方式成功阻止了萨拉提高税率的意图。
忙于处理政务的萨拉对安妮的态度也越来越放肆,而阿比盖尔则趁虚而入,成功博取女王的欢心,渐渐成为了女王的新宠。
欲望越来越大的阿比盖尔显然并不满足,她筹划着对萨拉的最终打击……
与国内大部分宫斗戏缓慢的节奏和压抑的氛围不同,《宠儿》在兰斯莫斯的执导下拥有了极端诡异的风格。
在古怪的配乐和三位女主滑稽表演的共同配合之下,催生出了一部挣脱压抑,甚至还带上不少趣味性的宫廷片。
影片高潮处的一段交叉蒙太奇,更是将这种怪奇风格表现到了极致。
前去寻找哈利的阿比盖尔、中毒后的萨拉和正在拿小丑取乐的哈利被快速地拼接在一起,配合上旋律感极强的音乐,带来一种古怪的节奏感,还带有一点目睹悲剧发生的残忍快感。
尤其是那名供贵族们取乐的裸体小丑,与身后沾满血色液体的屏风一起构成了一幅风格诡异的画面,甚至带给人一种在看惊悚片的错觉。
兰斯莫斯用这种极端的影像风格,展示出欲望无限膨胀的病态,在欢快之余留下细思极恐的惊悚感,迫使观众重新审视这场宫廷的权欲争斗。
站在阿比盖尔的视角来看,《宠儿》无疑是一部大爽片,观众看着这个没落的贵族淑女一路“打怪”晋升,争宠上位,最终挤掉萨拉,成为女王身边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宠儿。
然而影片只是用喜感和快感掩盖了残忍,拨开《宠儿》的喜剧外壳,其依然是一场悲剧。
原本善良自爱的阿比盖尔掉进了欲望的无底洞,眼看就要成为下一个萨拉夫人,在权贵的反噬和没日没夜的提心吊胆中生活。
恃宠而骄、肆意妄为的萨拉被一个自己瞧不起的远房亲戚赶下了台,甚至被迫离开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祖国。
而被争宠的对象——安妮女王虽然得到了阿比盖尔的百依百顺,也在政治上取得了成就,却也失去了自己的真爱萨拉。
无论是中国宫廷还是西方宫廷,都是一场在欲望驱使下争斗不休,最终被欲望反噬的悲剧罢了。
I love you but,If you love me,Love has limit.It shouldn't have.我们所能看到的故事初始,便呈现了两个爱人间的一个微小冲突,并顺势道出爱的真意。
女王 Anne 拥有十七只兔子,以这种方式纪念着自己失去的十七个孩子,除了它们之外,她还拥有一间华丽宽阔的卧室。
没人来觐见的时候,她一个人呆在这间屋子里尤为寂寞。
兔子关在笼子里,门童也只是一个物件。
直到遇到情人 Sarah。
她是真切地爱 S,为她写过许多情绪浓烈的诗,将自己的国家交由她全权管理,国库紧缺的档口还建造宫殿送她。
不幸中的有幸,S 也全心爱她。
爱她的一切,包括身理和心理上的双重缺陷,也爱她的身份,勤恳为她打理深陷混乱的国家。
然而,这部拍摄采用35mm的胶卷电影几乎全部用来见证,两人青梅竹马时起的经年爱情走向激烈落幕。
这场爱情权游开战的导火索,当是石头扮演的侍女。
她能从泥地里爬上女王的豪华双人大床,实属偶然中的必然。
电影里的形象基本属于,有理想有文化,长得美还不要脸。
石头的美貌,从出场就被盖了官方章:出个门不是被乡野村夫猥亵,就是被宫廷男爵一见钟情。
个人认为电影中石头最美的一幕,当属她无聊陪在女王床头,孤立地坐在雕龙繁花的墙壁前。
镜头先对准她交叉错落的手指,再到纤细雪白的小臂,最后让她整个人弱小地呈现在巨大华丽的背景之下,成为这幅精美绝伦的油画里的一部分。
尽管如此,蕾切尔扮演的宠臣 S 仿佛才是导演欧格斯的宠儿。
从平日作为公爵夫人的高贵霸气,到骑马狩猎时到飒飒英姿,甚至跟女王事后清晨里的随性妩媚。
留给她的每一幕特写,都让观众瞬间会意,只有她才是这个偌大宫殿里的灵魂与象征。
电影名字叫做宠儿,似乎该断定所指女王的宠臣(们),实际上女王 Anne 更像是公爵夫人 S 的宠儿。
我只能说,欧格斯既是悲观又无比幽默的,而女王正是两个元素的集合投射。
女王渴望拥有自己的孩子,她自己却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小孩。
她不关心国家大事,靠吃甜食跟打牌来度日,善妒又容易哄,善良又爱赌气。
她只有两种表情,放肆笑或者气鼓鼓,平静的面孔只有困意浓重时才能出现。
其中有一个细节,是 Abigail 向女王寻求庇护。
女王闻声开门,只见石头叉开两腿坐在地上,面对自己失声痛哭。
乍一看十分不理解:这幅丑样子,怎么能引得女王的怜香惜玉?
后面细想,也许在这里女王并不是因为喜欢而施以援手,更深层的原因是同情,瞧她这般受挫哭闹的样子可不跟自己一摸一样?
而爱人每次见到这样的自己,并没有给予温柔安抚,只有厉声教训。
那一刻起,Abigail 在 Anne 心中的意义,不再只是一个消遣的工具,更是一个同类。
看似拥有一切,被爱却是 Anne 一直苦求而不得的全部。
在旁人看来,S 利用女王通向权力顶端,在我看来,S 只是借用被赋予的权力来悉心爱她。
女王跟 S 这种不对等,成为了她在爱里患得患失、爱耍手段的症结。
开篇的对话成了两人的亲密关系从牢靠走向残破的注脚。
真爱应当是没有限制,你为什么不能足够爱我?
结局当然是不会好的。
欧格斯的爱情观从《龙虾》里可窥探一二:真爱是存在的,但你是不配拥有的,弱者相互抱团取暖是有可行性的。
我对《龙虾》的喜欢远远大于《宠儿》。
倒有一点相反,不满前者的结局,惊喜于这部电影的结局:画面隐晦而隐喻强烈,对峙的内化表演令人战栗。
在《宠儿》里,为这段爱情纠葛助兴的还有两点。
一是其中男性统统是荒诞无能的。
他们的存在只是女性斗争的棋子,他们的命运也因为斗争结果的变化而随波逐流。
以乔扮演的 Masham 来说。
自诩为自己是绅士,却在小树林的泥巴地里打滚,跟一个侍女一起,像两只野兽一般粗暴调情。
堂堂第一男爵的美貌,连 S 都忍不住想要浅尝一把。
他也只能在舞会上为女王助兴,在女王制衡公爵夫人的游戏中寒酸迎娶侍女。
或许当时欣喜若狂,可新婚之夜不仅没有同房之实,往后的日子还得喝靠喝闷酒来消散当面被绿的耻辱。
除了花在女性之美上的浓墨重彩,欧格斯也丝毫没放过机会,利用男性群像将宫廷里的奢华淫乐生动描绘一番。
更有意思的是,整个电影散发出一种强烈的性隐忍。
全片并没有多少眼见的裸露,可以说真章全藏在镜头之外。
世界上不可能有哪一个导演能拍尽一切,但优秀的导演会引导你走向一座想象的桥,目送你到达他脑海里的世界。
起码欧格斯在这部电影里,不再留恋于用玄虚的文字来传递内心想法,而迷上了更有力道的方式正面挑逗观众。
电影里被刻意切成局部的镜头跟流畅的情色对白形成对比,丝毫不违和,像极一把盐撒得恰到好处。
抛开破有历史韵味的背景故事,浮华夺目的宫廷陈设,电影只剩一段堪称无聊,关于你到底爱不爱我的拉锯战。
可见的 Sarah 全然爱错了人,Anne 乐此不疲地试图靠小把戏来索取更多爱, Abigail 不爱任何一个:这场争斗,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悲剧,没有赢家。
真爱当然是存在的,真心从来经不起考验。
人心犹如瞬间内涨落的潮汐,凭什么以此要求永恒的快乐和充沛的爱意。
欧格斯不是对爱情缺乏信心,是对你们人类没信心。
首发于公众号「麻瓜看戏」
奥斯卡越来越临近了,从颁奖季目前的情况看来我们也多多少少知道谁会在今年满载而归,谁又会空手而归。
其中《宠儿》必然是今年颁奖季的赢家之一。
《宠儿》不仅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得银狮奖评审团大奖、最佳女演员奖,在四大“奥斯卡风向标”均获得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的提名,并且在金球奖上已经获得音乐/喜剧片最佳女主角奖,在评论家选择电影奖上也已经获得最佳群戏奖、喜剧片最佳女主角奖。
《宠儿》在颁奖季脱颖而出,在大大小小的电影节拿奖拿到手软,先后已经获得了几百项提名。
本片女主角奥利维娅·科尔曼已经获得包括威尼斯电影节、金球奖、评论家选择电影奖、英国独立电影奖在内的十多个影后,如果她能成为今年奥斯卡影后丝毫不意外。
本片女配角同样不容小觑,其中艾玛·斯通前不久才凭借《爱乐之城》成为奥斯卡影后,蕾切尔·薇兹则是凭借《不朽的园丁》获得第78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
说《宠儿》是2018年度“最佳群戏”丝毫不为过,它不仅获得评论家选择电影奖颁发的最佳群戏奖,还有许多网友称之为英国的《延禧攻略》或《甄嬛传》。
《宠儿》不仅是一部“宫斗大戏”,而且是基于真实历史改编。
影片发生在18世纪,安妮女王(奥利维娅·科尔曼 饰)时任英国斯图亚特王朝最后一个国王。
马尔巴罗公爵的妻子莎拉夫人(蕾切尔·薇兹 饰)是女王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发小,深受女王恩宠,甚至掌握了国家实权。
然而有一天,莎拉的远方表亲阿比盖尔(艾玛·斯通 饰)来投奔莎拉,希望得到一份工作,没想到后来阿比盖尔却从洗碗工一步步飞黄腾达,甚至开始撼动莎拉的地位。
原来,阿比盖尔原本也是千金小姐,然而她的父亲沉迷赌博,输得倾家荡产,以至于阿比盖尔为了解救父亲不得不出卖肉体。
正是因为这些残酷的经历,为之后阿比盖尔争夺权力、追求名利做足了铺垫。
她为了不再回到大街上从事最肮脏的职业,变得可以违背道德、不择手段。
女王、莎拉、阿比盖尔都是形象鲜明的角色,她们性格迥异,身世更是千差万别,形成强烈反差。
其中女王的一生非常凄惨,她怀了17次孕,就失去了17次孩子。
有的胎死腹中,有的刚一出生就死亡,有的夭折,没有一个活到现在。
于是她养了17只兔子,把它们想象成自己的17个孩子,从而填补内心的空虚。
除此之外,安妮女王还有病痛缠身,不仅患有严重的痛风,经常睡不着觉,还由于过于肥胖,必须坐轮椅或者杵拐杖才能出行。
对于这样一个脆弱、寂寞、自卑的人,阿比盖尔给予了她无微不至的关爱。
得知女王痛风发作,阿比盖尔就连忙去采草药;得知女王把兔子当做孩子,阿比盖尔就假装喜欢兔子。
而莎拉和女王一起长大,深受女王恩宠,最后却被阿比盖尔踩在脚下,她失败的原因也很简单。
如果说阿比盖尔的关键词是“顺从”,那么莎拉的关键词就是“坦率”。
莎拉太坦率了,达到了有点过头的地步,全宫上下只有莎拉敢对女王说实话,甚至说女王长得像一只獾。
当女王不高兴了,莎拉还继续挖苦她:你这是要哭吗?
后来女王怪莎拉太看重国家大事而忽略了她,说“你不关心我”“多陪我一会儿”“今天别工作了”,甚至以跳楼威胁莎拉多陪陪她。
即便如此,莎拉仍然说“总得有人做事啊”“我下午来陪你”,随后便派阿比盖尔去陪女王玩,这不是神助攻吗?
女王像个小孩子一样,其实她的要求很简单,谁能让她高兴,她就宠幸谁。
相比之下,阿比盖尔像是女王的朋友,而莎拉更像是严厉的父母。
莎拉足够真诚,但是真诚往往太残酷,让人难以接受。
这就好比女朋友说她胖了,标准回答是“你最瘦了”,而不是说“谁叫你吃那么多”。
自古真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
女王想要陪伴,阿比盖尔就给她陪伴,莎拉则是以工作为重;女王想要夸耀,阿比盖尔就给她夸耀,莎拉则是瞎说大实话。
哪个更讨人喜欢,答案显而易见。
当然,要想成为“宠儿”,只和女王做朋友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善用智慧和计谋,甚至阴招。
前面所说的阿比盖尔采草药和假装喜欢兔子仅仅是最初级的手段。
偶然之下,阿比盖尔得知女王喜欢女人,阿比盖尔仍然不动声色,假装不知道这件事,另一边又“一不小心”脱光了衣服在女王的床上睡着了。
事实上哪有那么多“一不小心”?
这些都是阿比盖尔精密布置的计划,助力她一步步上位。
果然,当天晚上女王就叫她来侍寝。
莎拉得知阿比盖尔和女王睡觉之后,阿比盖尔又干了两件事来善后:一是明明是她引诱女王在先,她却对莎拉说她是无意的,是女王强迫她的;二是阿比盖尔表面上对莎拉毕恭毕敬,背地里却又使用一招苦肉计来自残,把自己打得流鼻血,来到女王的房间外放声大哭,让女王误以为是莎拉干的。
果然,阿比盖尔装可怜激发了女王的同情心和保护欲,让阿比盖尔做自己的贴身侍女。
八面玲珑,处心积虑,说一套做一套,太可怕了。
后来,阿比盖尔又在莎拉的茶里下毒,导致莎拉骑马外出的途中摔倒在地,又被继续前行的马匹拖着走了很长一段路,容颜尽毁。
莎拉失踪后,对真相并不知情的女王担心莎拉出事了,明明这是阿比盖尔做的,阿比盖尔却面不红心不跳地安慰女王:她会没事的,他们会找到她的。
于是女王连忙称赞阿比盖尔“真是个善良的人,浑身散发着友善”。
最高明的计划莫过于阿比盖尔明明想上位,却将自己伪装得很好。
比如她想和马沙姆上校结婚,以便巩固自己的地位,却不说出来,而是去叫另一个叫做哈利(尼古拉斯·霍尔特 饰)的大臣去给女王扇耳边风,说马沙姆上校喜欢阿比盖尔。
如果哈利不帮她这个忙,她就要对女王说哈利的坏话。
女王果然正中下怀,撮合了马沙姆和阿比盖尔的婚姻。
哈利问阿比盖尔,明明她和女王关系更好,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王,反而要叫他去跟女王说,阿比盖尔回答道:我不想让女王觉得我对她有利可图。
事实证明阿比盖尔达到了自己想要的目的,以至于后来女王对莎拉说:“阿比盖尔对我没有半点私心,不像你!
”“我希望你像她那样爱我!
”
事实上莎拉和女王才是真爱,阿比盖尔只是假装喜欢女王来上位,最终女王却误以为莎拉是在利用她,阿比盖尔才是真正爱她。
这计谋简直绝了。
阿比盖尔所做的不仅仅是和莎拉正面刚,她还曾利用莎拉,将莎拉当成垫脚石。
哈利和莎拉是处于敌对的阵营,最初哈利想拉拢阿比盖尔,阿比盖尔转身就汇报给了莎拉,从而增加莎拉对自己的信任,才有了后来的莎拉派阿比盖尔去陪女王玩耍。
除此之外,阿比盖尔还利用哈利,叫哈利去对女王说马沙姆喜欢阿比盖尔,进一步促成他俩的婚姻。
当然,阿比盖尔也利用了马沙姆,她根本不爱马沙姆,只是为了地位和利益才和他结婚,甚至新婚当夜都不愿意和马沙姆睡觉,用手帮对方解决生理需求,实在是太腹黑了。
阿比盖尔总是对女王说:我只希望你会更快乐。
而莎拉呢,她多次劝女王解雇阿比盖尔,却只会让女王更厌恶自己。
甚至,莎拉还威胁女王,说要把她俩的情书公之于众。
尽管莎拉没这么做,但多多少少会让女王感到不高兴。
堂堂女王自然是吃软不吃硬,更不会喜欢别人威胁她。
结果就是女王收走了莎拉的钥匙,将她赶出了宫外。
莎拉的目的太明显了,她把所有想法都写在脸上,任何人都知道她在想什么;阿比盖尔则是扮猪吃老虎,表面上弱不禁风、单纯善良,实则是蛇蝎心肠、心狠手辣。
但她太善于伪装,敌人往往什么都不知道就死了。
莎拉坦诚、率真、敞亮,把最真实的一面展现给女王,她心直口快,甚至敢说女王长得像一只獾。
她不想骗女王,但正是她的“真”,让女王感到不愉快。
她口口声声说“我不会骗你,这才是爱”,其实她根本不懂爱。
阿比盖尔虚伪、心机、圆滑,她对女王百依百顺、言听计从,主动采草药、假装喜欢兔子、多次引诱女王。
她的“假”,却让女王如愿以偿做了爱情的胜利者,体验了一番真正的女王。
你觉得白开水最健康,你就自以为是地给Ta喝白开水,但其实Ta想喝可乐。
Ta要的不是健康,Ta要的是舒服和畅快。
正如真诚的爱,和宠溺的爱,女王选择了后者。
她要的不是真诚,要的是讨好和顺从。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但很多人一辈子也不明白。
“擒贼先擒王,攻人先攻心”,莎拉只是把她自认为女王想要的东西给了她,而阿比盖尔给了女王真正想要的东西。
这场斗争,还没开始就已经分出胜负。
影片中,莎拉处于一个阵营,哈利处于另一个阵营,阿比盖尔则是不属于任何阵营,她只站在自己这边。
两大阵营,因为一个女人改变命运。
这不仅是关于争宠、关于宫斗的电影,更是一位弱女子改变一个国家的故事。
阿比盖尔并没有因为打败莎拉就走上人生巅峰,她仍然还有很多路要走。
正如她说:我的生活就像一个迷宫,我以为我逃出去了,结果面前又是困境。
生活就是不断地突破困境,又会面临新的困境,然后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变得更加强大,才能成为生活的宠儿。
《宠儿》一语双关,不仅代表阿比盖尔凭借智慧成为女王的宠儿,同样也意味着这部电影会成为颁奖季的宠儿。
后来才知道原来这是《龙虾》导演的新作,难怪整部电影都弥漫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怪异的感觉。
一起去看电影的小伙伴在电影结束之后问的第一句话是:所以,Abigail真的爱女王吗?
我有点惊讶这个问题,因为我还以为所有人都会跟我一样觉得整个电影里唯一也许有疑问的是Sarah是否真的爱女王。
至于Abigail,头上悬着一柄关系生存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我看来感情这种东西对电影里的她来说恐怕过于遥远。
看完电影以后回去查了历史资料,所有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
当然导演为了方便这一届想象能力匮乏无法理解第四类感情的观众,简单粗暴的把女王与Sarah Churchill之间的第四类感情演绎成了同性恋情。
(其实也不只是这一届观众,Sarah自己在发现从小对她言听计从的女王慢慢转向Abigail之后,也不知自省,反而试图影射女王与Abigail之间有奸情,让女王震惊不已。
)事实上,18岁结婚与丈夫两情忠贞在不到40岁时已经怀孕十七次却一个活着的孩子都没能留下(活得最长的一个孩子也只活了11岁,在女王35岁还没当上女王的时候就去世了)还严重痛风半残疾的女王需要的大概纯粹是精神上的理解支持陪伴安慰吧。
电影里的女王与历史上的女王女王与Sarah从小相识,感情亲厚。
Sarah比女王大五岁,且聪明美丽开朗外向,我想那时候和王位还没啥关系的小女孩Anne对Sarah必然是喜欢羡慕依赖仰望兼而有之。
电影里的Sarah与历史上的Sarah光荣革命之后,女王的姐姐玛丽女王和丈夫威廉当上英国的国君。
玛丽与威廉没有孩子,所以当时Anne成为王位的第一继承人。
一半因为权力之争,一半因为维护Sarah Churchill夫妇,Anne与一起长大的唯一的亲姐姐玛丽最后情断义绝至死不见。
女王与Sarah如此堪称同过窗扛过枪分过赃的深情厚谊,却也不免还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与政治的分歧渐行渐远,最后因为Abigail,同样是情断义绝至死不见的结局。
历史上的Abigail与电影里的Abigail据说女王和姐姐玛丽女王最后一次见面时,玛丽攻击了女王和Sarah之间的关系,要求女王把Sarah赶走,女王坚决拒绝,于是两人就此决裂,此后两年直到玛丽去世再也没有见过面。
十八年后,女王和Sarah最后一次见面,据说Sarah是想修复与女王的关系,但结果还是大肆攻击了女王与Abigail之间的关系,要求女王把Abigail赶走,女王同样坚决拒绝,两人彻底决裂,Sarah和丈夫被解除所有职务赶出宫廷去了欧洲,此后三年多直到女王去世再也不曾见面。
多么讽刺而唏嘘。
本来看完电影并没有太多想法,但读完真实的历史之后反而觉得很伤。
女王与Sarah的性格、感情和反目经过有太多让人探索的空间,所以多年来似乎有很多聚焦她们俩的传记、小说和戏剧。
这部电影算是其中的一种解读方式吧。
然而,无论怎么解读或想象,唯一明确的事实是:贵如女王,其实在强势的Sarah面前只怕也是一直憋屈无奈到内伤,所以女王最后选择温和的Abigail做自己的朋友,虽然再也不会像曾经对Sarah那样的毫无保留。
女人之间的感情无比脆弱,纵然有女王与公爵夫人的光环加持,塑料姐妹花终究还是逃不过塑料姐妹花的宿命。
或者与女人无关,任何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在利益与人性面前其实都很脆弱,如果双方不懂得好好维护,最后都难逃啥啥的小船说翻就翻的结局。
歌里是这么唱的:那就这样吧,再爱都曲终人散了;那就分手吧,再爱都无需挣扎。
送给女王与Sarah。
《宠儿》推荐指数:★★★☆☆一、摘要《宠儿》是希腊鬼才导演的兰斯莫斯的最新作品,兰斯莫斯的作品向来以荒诞和诡异著称。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兰斯莫斯的老搭档科尔曼、微兹和奥斯卡影后石头姐三个人就演绎了一台精彩的大型英格兰古装宫斗剧。
在刚刚落幕的第91届奥斯卡中,尽管之前《宠儿》以10项提名与《罗马》并肩领跑成为大热门,三名女性主演均获得了女主和女配的提名,但最终仅有科尔曼封后,10提1中略显尴尬。
二、影片背景英国有着恢弘的千年王朝往事,也有一大批对当今影视届影响重大的英国导演和英国演员,所以有很多经典的影视作品来讲述英国的历史故事,比如近年来比较有名的《国王的演讲》《至暗时刻》和《敦刻尔克》的奥斯卡三部曲、神剧《王冠》和之前斯嘉丽·约翰逊和娜塔丽·波特曼演绎的另一部英格兰宫斗剧《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
由于英国皇室的国王都是通过继承的,尽管王朝更迭,皇室的姓氏会改变,但从威廉一世开启的诺曼王朝开始,历代国王都是血脉相承。
这一点不像中国的历史,只要打得赢,外姓外族的普通人都能当皇帝。
但也正因为需要继承,所以英国的皇室经常要面临绝后无人继承的问题,所以王位的继承有时就会十分混乱。
故事还要从安妮女王的爷爷讲起,她爷爷是历史书赫赫有名被送上断头台的查理一世(堂堂国王被公开处死太惨了),之后英国差点没改朝换代,还好之后安妮女王的伯伯查理二世复辟了,这才拯救了英国皇室。
查理二世被人民称为“快活王”,尽管查理二世和情妇有14个私生子,但和正宫王妃并没有一个孩子,所以查理二世死了之后王位就传到了安妮女王的爸爸詹姆斯二世这。
但她爸爸詹姆斯二世命也不好,被历史书上一个不流血的光荣革命给打倒了。
安妮女王还有一个哥哥和姐姐,她姐姐是英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同性恋女王(还有其他的同性恋国王,不得不感慨腐国文化源远流长),她姐姐深深的爱着一个王家管理员的女儿,奈何另外一个小姐姐是个直女,就算你是皇室也掰不弯,于是她姐姐就嫁给了她哥哥(喵喵喵?
),还联手继承王位治国。
因为姐姐是同性恋,自然和她哥哥又绝后了,于是王位才跌跌撞撞的到了安妮女王这。
结果就像《宠儿》电影里讲的,安妮女王随在造人方面兢兢业业,却皆以流产和夭折等失去了这17个孩子,屡屡经历丧子之痛的安妮女王在电影中养了17只兔子,并赋予了他们名字以及生日,来纪念自己的17个孩子。
安妮女王驾崩之后,王位又传到了她爷爷的姐姐家那面,也就是现在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她们家,这就是后话了。
在历史上,安妮女王和丈夫还是十分恩爱的,而且也并不是同性恋,这一点应该是故事矛盾需要的改变。
虽然在剧中安妮女王是一位昏庸无能、没有主见、被人摆布的国王,但在历史上,安妮女王统治期间实现了英格兰和苏格兰真正的合并,成立了大不列颠王国,奠定了之后大英帝国最辉煌时代的基础。
三、影片故事扯完了历史上斯图亚特家族的事之后,再回来说几句电影本身。
开头的时候提到过兰斯莫斯导演的作品向来以荒诞和诡异著称,尽管兰斯莫斯在本片中已经收敛许多,但还大量的慢镜头,鱼眼镜头、巴赫和维瓦尔第的古典配乐,以及荒诞的人物表现和故事情节的浓郁都彰显着浓郁的个人色彩。
本片还有导演精心设计的三场打猎戏,夹杂着一些隐喻作为剧情发展的标志。
萨拉刚刚提携阿比盖尔为贴身侍女带她第一次去打猎时,阿比盖尔迷茫的眼神中是没有目标的,自然也打不到鸟。
在萨拉教导阿比盖尔“任何事都是有代价的”后,阿比盖尔喊“Throw”时眼神坚定了很多,说明这时她已经有了目标,而且想好了要付出什么代价。
果然,第二枪打中了。
紧接着的一场戏阿比盖尔就展示了她的目标是什么:她开始勾引有过一面之缘的马沙姆上校,利用和贵族的婚姻重新恢复自己的贵族身份,但第一次勾引马沙姆之后背过身的表情告诉了我们,阿比盖尔并不是很情愿的。
但在勾引过马沙姆之后,阿比盖尔无意间发现了女王和萨拉之间的秘密,并在第二次打猎时暗示萨拉,这时阿比盖尔只是想以此为把柄从萨拉这多得到些好处,但萨拉朝她放了一个空枪,让阿比盖尔动了和萨拉开战的心思。
这时恰好萨拉忙于政务,两个人出现了感情危机,给了阿比盖尔趁虚而入的好机会,当阿比盖尔用花言巧语和陪伴赢得女王好感时,萨拉及时的感到了危机,并在第三次打猎时警告阿比盖尔,但这时阿比盖尔的枪已经对准了萨拉,用鸟溅了萨拉一脸的血,宣示着两人正式开战,也为后面毁掉萨拉的脸埋下了伏笔。
随后阿比盖尔火力全开,一边勾结托利党党首哈利,一边加快了勾引马沙姆上校的进度,一边对女王展开了色诱,最终爬上了女王的床。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石头姐演出时大尺度露胸的镜头原本是不在剧本里的,是石头姐表演时自己要求加入的,故意露出自己的胸面对着门假睡,这样才能给萨拉最大的刺激和打击。
但萨拉与女王的青梅竹马并没有那么不堪一击,面对两人回暖自己即将失宠被赶出宫门,阿比盖尔拿出了终极武器——下毒,并在萨拉消失的时间里,把之前的资源都利用了起来,和哈利正式结盟,并嫁入贵族豪门,成为了贵族小姐。
在新婚之夜用手给马沙姆上校解决问题时,石头姐瞪着大眼睛迷茫的看着墙壁,配合着节奏越来越快的交响乐,嘴里自言自语的在念叨着,在宫斗这场你死我活的战争中已经着了魔。
影片的最后,萨拉失去了权力和爱情,和丈夫被驱逐出境;阿比盖尔在宫中生存了下来手握大权却只能每天沉溺于花天酒地,屈膝于女王的脚下;只有安妮女王拥有着永恒的权力,但除了权力之外,她已一无所有,只能被这深宫永远的囚禁。
结尾阿比盖尔和女王的脸与一群兔子重合在一起,仿佛寓意着故事里的每个人都是兔子,在被人宠爱和喂养时,也会被人拿在手里玩弄,在这鸭子赛跑和血橙砸裸男的荒诞世界中,谁又是真正的宠儿呢?
其他文章:《罗马》:阿方索卡隆的私人订制原文发于我的个人公众号:草莓与巧克力(ID:MeetBryan)不定期更新影评、摄影作品等,欢迎来找我玩
Sarah Churchill and Queen Anne华丽腐朽的巴洛克式宫闱三重奏,就像“Barry Lyndon” 和“All About Eve”的集合体,揭露束胸衣和马裤等华丽虚饰下的不道德和非人性。
印象最深刻是贯穿全片各章节的病态与荒诞感。
大量快速摇摄、广角镜头下,宫廷空间巨大的荒诞感,充斥着阴郁却鲜艳色调的廊道;Upper-crust 男女贵族脸上夸张妆容、行为(Duck racing + Pelting a naked man with tomatoes) 带来的荒诞感;尊贵高雅的女性开口却是 “Would you like a bite of my new maid before you leave?”;内阁政治议题的博弈交锋,荒诞得像一出堕落的露天舞台剧中的讽刺短诗。
所有人都试图操纵其他人以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
和 Yorgos Lanthimos 以往的作品一样,性、爱情、友情以及家庭羁绊都只存在于他们能够赋予相互的权力之间;在扭曲的视野里,用人物形象和观影者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
这部电影中女性是绝对主角,男性角色要么是无脑愚昧的 Masham,和 Abigail 结婚以后就知道他对于她究竟意味着什么;善于搬弄是非的两面派花花公子 Harley,他们或多或少起着点缀人物角色的作用,对情节发展没有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本片叙事也是靠人物关系转变驱动的。
绝大多数笔墨在于描绘了Abigail,Queen Anne和 Lady Sarah 混杂着情色、政治的三角关系。
其中 Abigail 和 Lady Sarah。
就像简·奥斯汀笔下描绘的角色,在宫廷权谋斗争的基调之中,Abigail 不断向上攀爬的野心逐渐转化为杀戮本能,即使是面对和她有血缘关系的人。
Lady Sarah 作为女王的情人兼左膀右臂把持着朝政。
她精明强势,和 Godolphin 合作,试图说服女王向土地所有者征税以资助英国对法国的战争。
整个宫廷都笼罩在通俗影视文学中所刻画的贵族癔病之中,而 Queen Anne 则是罹患程度最严重的存在:时而暴怒,时而忧郁,时而多疑,时而焦躁,健康问题让她在生理心理双重意义上蹒跚前行,长久地散发着绝望的味道,但也是这畸形三角的支撑点。
Queen Anne 处于一种病态的矛盾状态:她的形象是在不断凋萎衰老的,但同时她的肉体却在发胖浮肿(边呕吐边大快朵颐)。
三位女性主演的表现确实精彩,是和严格的,人物的心理活动都掩藏在翘起的眉毛,一次侧视或别有深意的凝视中。
但个人感觉Queen才是三人中最出彩的角色。
这部电影令人喜欢的地方在于,虽然人物关系不断在波折中转变,但真正意义上的绝对胜出者却没有揭示,反而在一次次转变中人物角色的形象更加清晰、立体。
导演从男性视角给观众带来了令人惊喜的观影愉悦感。
那些把国内宫斗剧《甄嬛传》之类的跟《宠儿》比的观众,不觉得哗众取宠?
宫斗不是搞阴谋论欺压女性就是牛了,还有《宠儿》的演法。
当然,跟英国的政治制度有关,女性还能主宰政权的时候,男人才需要穿漂亮衣服来取悦女性。
而我们的宫斗剧,连最基本的人都没有尊重过,更别说女性了。
英国18世纪女性就可以在宫廷里叱刹风云,我们的宫斗剧在干嘛呢?
皇上可能还在馋每晚翻牌哪位贵妃?
先进文明or落后封建,一眼便知。
希望我们历史的局限性,不要拿来当炫耀的砝码。
总是好奇18世纪是怎样的一个时代,男人们都戴着绵羊般的假发,穿着可笑的吊角裤;女人们都束着惊惧的细腰,穿着巨大的裙撑;人人都画着堪比艺妓的浓妆,还攀比着在嘴角点上硕大无朋的贵族痣。
将一个女人之间的互撕宫斗剧变成怪异的作者电影,用表里一致的廉价情节、镜头、台词、化妆、表演竟拍出了一丝欧洲艺术电影的荒诞高级感,并将这份夸张到诡异的独树一帜的风格渗透进了摄影、配乐、艺指和服化道的方方面面。
多如牛毛的广角、鱼眼,不是俯视就是仰拍,甚少平视角色。
激凸的鱼眼俯视下,一切努力皆泛着虚假的作秀油光,一切表白皆呈现谎言的光怪陆离。
与章节式的起承转合配合的天衣无缝的古怪配乐,管乐与弦乐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甚至连大气浑厚的钢琴都散发着浓郁的cult风。
古怪的三大女主,科尔曼疯癫缺爱得不顾一切,薇兹强悍直白得不顾一切,石头虚假心机得不顾一切。
女人们有许多面,却面面都不顾一切得映照着殊途同归的伤心里子。
他人即地狱!
在这场谁先认真谁就输了的残酷战役中,三人都不过是这体制笼中的圈养兔子而已。
这个“甄嬛传”用70多集才隐晦阐述明白的主旨,兰斯莫斯用第三视角下的三个夸张人设就做到了。
一部即圈粉,从此这个名字就是必看!
另:霍尔特早都该这样穿了,试想还有谁能比粉面红唇的他更适合这涂脂抹粉、浓妆艳抹的绵羊卷与泡泡袖呢?!
臭泥碱水鞭责坠坡,浣熊轮椅痛风齐舞;书中自有黄金屋,兔笼鸭血钻被窝;毒茶争宠,新婚飞机,火炉信函……精致虚伪狠辣孤独,宫斗大戏无赢家
如坐针毡+10010
真是如坐针毡
简单直白,但拍法和三主角的演绎极速增色:居室既国事,宫闱秘闻与行政运作界限模糊,或许是因爱与权力的排他性让二者间高度相关;兰斯莫斯大量使用自然光、广角甚至是畸变的鱼眼,荒诞四下弥散,如同做了个关于库布里克和贝托鲁奇研究的毕设。
就这点争宠的事儿就别说了 放中国后宫分分钟弄死你
一贯喜欢玩戏谑与超现实结合的导演,这次却让我无法猜测他拍这部电影的动机,这年最佳女主凭此角色获得也是莫名其妙(并不是说她演得不好)2019-02-25 21:32:43
幽默感非常新颖
《宠儿》今年的电影真的都特别类型,这服化道的奖项肯定是《宠儿》的了!英国女王的滥情之事,太猥琐!艾玛·斯通与蕾切尔·瑞兹撑起全片。两小时的时长感觉冗长,很累!
英格兰宫廷争宠小战,三个女人的一台争爱&厌爱表演戏,大量的广角运用颇显夸张与戏谑意味。
兰斯莫斯在[宠儿]里展现出他对人类的厌恶,这一点尤其表现在他对安妮女皇的展现上。这个人物的悲剧性是如此强烈,但每当她的痛苦就要展现在荧幕上那一刹那,兰斯莫斯就要用浮夸的喜剧来把这种人性的展现贴上“可笑”的标签。电影对于权力系统的运作也没有多深的见地,古今中外哪个争宠大戏的结局不是这样的?影片的台词有着倒错时空之感,但身着华服谈吐优雅之人突然蹦出连篇脏话这个梗玩到第三次就有些疲乏了。视听语言上作品更是极度浮皮潦草和没有头绪。
宫斗哪家强,还得看中国
女王还能干点正事不?什么玩意儿!2019.3.13 家
无聊又有那么点聒噪。至于所谓的风格化。。真的有吗?作为宫斗戏故事线又散角色好像也都不带脑子,演员表演也都站桩输出不带调度。而且真正好看的女演员全片一个都没有。我感觉这片的调色跟摄影对人类的眼球特别的不友好,导演频繁用超广角镜头而且不做修复畸变,也不知道是想给自己片子打上标签还是想让在这方面猎奇的观众高潮
fascinating,独特的腔调令人着迷。应该给颁个最佳群戏奖,三人相互激发相互托和,缺一不可。
怎么可以踩兔兔
摄影美术表演加分,可对于从小在宫斗剧中浸染长大的国人来说,这戏写得实在太小儿科了
考虑到这一类型片在半个世纪以来都是鸡肋申奥电影代表,这部十分值得珍惜
诡异的混搭质感 有趣又无聊 仿佛改编自一本橘里橘气的西方宫廷同人幻想小说 并且仅此而已
最对胃口的一部!没办法,就是喜欢奇异的邪恶趣味。和Emma Stone的脸蛋。
故事不好也不好看,章节分得没意义。对比度调太过,广角镜和摇镜头看着也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