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婚约》:路再远,我也要到你的身边 树熊呆呆 评 漫长的婚约 8.2分 2011-12-17 18:31:00 《漫长的婚约》,充满了琐碎的浪漫,柔软的温情,是一部体现法式情调的电影。
同样是表现战争的残酷,同样是表现战争下平凡人的挣扎和哀乐,这部《漫长的婚约》却在众多电影中保持了它的特色,或许,这也算是法国的特色。
细腻,浪漫,精致,温吞,带着法国特有的香气,也带着点神经质的小唠叨,文艺化的小思考,虽然是战争,虽然是残酷,依然让人觉得忧伤与温暖同在,残酷和绮艳共存。
最喜欢的不是对战争人性化、小角度的切入和表现,而是电影男女主人公马涅克和玛蒂德之间的小浪漫,小片段,长长的回忆和思念。
在最悲惨的时刻,有着最美丽的回忆: “玛蒂德和马涅克第一次做爱时他的手放在她胸脯上就睡着了” “只要伤口一痛马涅克就觉得玛蒂德的心在他手掌心跳动每次心跳,都让彼此更接近” “马涅克若有三长两短,玛蒂德一定会知道。
打从收到阵亡通知……她就深信自己的第六感 就像那一条脆弱的连线她从未气馁过更何况,玛蒂德生性乐观她自忖,这根连线若不能把她带到情人身边,那就算了至少还可以拿来上吊” 一个人要是可以云淡风轻,那是因为她早已有了决定。
女人,有着令男人惊讶的忍耐力,他们诧异于那么柔弱的肩膀,怎么能够承受那么巨大的痛苦。
“叫我吃饭前要是狗狗冲进房里,就表示马涅克还活着” “要是我数到七,火车还没进山洞……或是查票员还没来……马涅克就已经死了一、二、三四、五、六……” “要是皮没削断……就代表硬饼干救了巴士多,也顺便救了马涅克” “如果我比车子……如果我比车子先到弯道……马涅克就会活着回来!
” 看到这些有些神经质的喃喃自语,女人们应该都很喜欢吧,不由在屏幕前会心一笑,这确实是女人才会做的事,有些神经兮兮,有些自欺欺人,但是谁都不能否定这个行为背后那些细腻多情,玲珑浪漫的小心思。
男人以刚克刚,所以往往难以面对痛苦,女人不,女人以柔克刚。
这就是女子美好坚韧的秘诀——她们有决绝的性子,还有,幻想。
不切实际的第六感,不可理喻的对命运和缘分的直觉和顺从,神经质的将琐碎的细节视为迹象视为信念,就是这些幻想让女人们能吞下一个个悲惨苦痛,依然柔软却坚定的向着未来。
这是女人的秘诀。
马涅克和玛蒂德算是两小无猜,青梅竹马。
第一次搭讪小玛蒂德的小马涅克在受挫后的表现很可爱: 一直纯纯的恋爱,没有人知道时间累计出的深度: 他们的第一夜: 他傻傻的吹了灯,点燃了火柴她吹灭 他点燃她再次吹灭 他又点燃这一次,她没有吹灭看傻的呆子抖着手,直到火柴烧到了手才甩开 第一个清晨,他在岩石上刻他们的暗号爱语——MMM——马涅克爱玛蒂德!
玛蒂德爱马涅克!
他曾经在钟楼上刻过,也在战场上的枯树上刻过,他不曾停止地传达着他的爱,最终通过她的渴求而变成幸福的线索。
最后,她走过长长的艰难的路途,终于来到他的小镇。
“她精心妆扮,让自己更有女人味穿白色看起来比较清爽大场面该擦点口红,修好眉毛可是千万别画眼线她知道泪水会让眼线晕开” 这是女人的温柔,让人流泪的,细腻的温柔。
这样千辛万苦来到爱人的身边,却只能轻轻的慢慢地呼吸,克制地流泪,只用摇头点头和温柔的笑来答复他。
他就在眼前,活着的他,温柔的眼眸,迷人的微笑,年轻英俊得让人屏息的面容,他说了第一句话,一如记忆中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他说:“你走路会不会痛?
”她忍不住笑了,又忍不住流泪。
她一句话都说不出口,她望着他——她的爱人,忘了她的马涅克,历经千辛万苦才回来的爱人,她无数次祈祷得到的回应。
他对她说话,对她微笑:“你怎么哭了?
”她只用温柔的笑来回答他,像是被巫婆夺取了嗓音的人鱼公主,她忘记了这么久的寻找,忘了痛苦的过程,只觉得——“花园里空气好温柔、阳光好温暖”。
她看着他,她一直看着他……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形容看这个电影的感受,那么就是又一部被盗版毁掉的电影,整段整段的没有字幕,以至于后只好去看英文字幕,结果虽然是不影响理解,但是却及其影响观感。
好在电影是不仅仅有台词的东西,好在导演还有镜头和音乐。
构思和讲故事的技巧不会被掩盖,建议大家千万别买佳美版的。
但是电影本身是真不错。
是《天使艾美丽》的原班人马。
被当作《天使爱美丽2》。
然而,我不这样看。
艾美丽是人间童话,而这,是悲痛的史诗。
电影不是在讲述爱情,而是在讲述一段荒唐的疼痛的战争。
故事依旧是艾美丽的叙事方式,暗暗的线索丛生,然后在一步一步追寻到真相。
在生活的蛛丝马迹中,一点点接近真理。
信件,红色手套,MMM,信天翁,德国军靴……生活的种种都成为了电影的道具。
整个电影没有任何情节上的冲突,它只是平静的讲述,就犹如一个人只是在路上走,一直走一直走一直走,没有起点亦不存在终点,这样的叙事方式,是一种导演和编剧对于自己的充分的自信,而这种自信,大概只有法国人才与生俱来。
玛蒂尔达是执著的女子,奥黛丽·塔图一改在《天使艾美丽》中精灵般女孩儿的形象,眼神中透着坚定,嘴角总是轻微的绷紧。
这个跛脚的姑娘,经历七年,战争却从未揉碎她对于爱情的执著梦想。
她带着观众的心,一起追寻。
可是就连观众都开始绝望的时候,她依然没有绝望。
在观众被那种漫长而无望的寻找折磨得欲罢不能的时候,导演终于让曼尼奇背对着坐在阳光和煦的花园里。
玛蒂尔达慢慢的走过去,安静的坐下来,眼泪落下。
她寻找他的七年时光,对她来说,并不比她走向他的短短的距离长。
她走了几乎走了一辈子,换来恍若隔世的相逢。
片中玛蒂尔达很多次说的“如果……”。
“如果门一直不关上……”“如果车厢里一直寂静下去,检票员不来……”“如果我能先到达……”如果,这些如果,让我们这些至今仍然相信童话的观众一次又一次的失望,那颗等待的焦灼的心,被放在滚烫的炮灰里无情的揉搓。
爱情是一条主线,在生死与战争中,显得支离破碎。
影片中的战争是荒唐的。
等待救助的耶稣雕像,挂在树上的尸体,士兵因为误伤而要判处死刑,荒唐军官桌子上女人的照片……人,不断的死去。
尽管,影片应该算是happy ending。
然而,却让人高兴不起来。
尽管两个相爱的人重逢了,但是还有多少情侣要到“地狱中重逢”。
《天使艾美丽》在整部电影里,运用了红和绿两种悦目的颜色,相互纠缠。
而《漫长的婚约》在颜色的处理上在战争场面中运用了灰蓝和冷黄,让人感觉,那样的日子,一直阴雨缠绵冷风袭袭。
直到战后的田园风光和影片结尾的花园里,才运用了温暖的奶黄色,如沐春风。
影片也与《天使艾美丽》中轻快的音乐小调不同,运用了其实宏大的交响乐。
整个基调都是低沉伴随悠远,听完令人心头有压抑感,缺乏明亮的色彩。
间或有稍稍舒缓的段落,但也是稍逝即纵。
这是一部战争的电影,战争与爱。
让人联想起《爱在战火蔓延时》。
战争的荒谬、虚妄和残忍犹如暗夜的到来在突然间就弥漫整个世界,严丝合缝。
整部影片还是带着法兰西一贯的浪漫情怀和黑色幽默,却无比经准地击中你的神经。
这就是生活——C'est la vie。
《漫长婚约》(A Very Long Engagement):硝烟弥漫里的爱情守望 (文:火神纪) 我知道幸福短暂,请不要因为我而无谓地等待。
我们在地狱里相见吧。
——题记。
1.BINGO CREPUSCULE。
我们是注定要当炮灰送命的,因为有钱人出卖了我们。
我们像上了桌的海鲜。
我们都逃不掉。
因为我们都被判了死刑。
我们都是牺牲品。
——题记。
暖黄色调的和平年代和暗灰色调的战争年代。
穿插和诙谐的幽默。
男人对女人说:我知道幸福短暂,请不要因为我而无谓地等待。
我们在地狱里相见吧。
可是女人永远不相信。
女人固执。
坚守自己的信念。
战争对于爱情,似乎永远只有生离死别和沉重的忧伤。
马内;马蒂尔;爱。
M;M;M。
MMM。
一个男人在德军和法军拉据的战壕中间的一个树上,用一只残疾的戴着红色手套的手不停地刻着这三个字母;似乎此来彼往的炮灰和子弹不关自己的事情。
我只是想告诉所有人,包括法军战壕里的战友和德军战壕里的敌人:马内爱玛蒂尔,马蒂尔爱马内。
MMM。
一个男人在海边的岩石上用锤子和铁锉凿出三个字母;吹掠过的海风,飞过的信天翁似乎也都不关自己的事。
我只是想大声喊着:马内爱玛蒂尔;玛蒂尔爱马内。
我要告诉全世界的人知道,我要告诉大海和岩石知道:我爱这个女人,这个女人爱我。
MMM。
一个男人在钟楼上的大钟上也凿出这三个字母;似乎那些消逝的时光会见证我们的爱情。
子孙后代也许有人会爬上这钟楼并发现已经长满了青苔的旧钟上有三个不知道缘故的字母。
没有人知道我是在说,马内爱玛蒂尔;玛蒂尔爱马内。
我们第一次做完爱,我抚摸着你的乳房入睡。
从此以后,每当我伤痛或者不安,我总能感觉你的心在我的手掌上跳动。
当然我还只是个孩子,战壕里的战友谁都这么说。
暗灰色调的年代,我常常用一种憧憬的心情去怀念那些暖黄色调的生活。
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我拉着你的手跑过我们住的那个农庄所有的小道和海岸。
我们爬上过灯塔在我的父亲旁边玩耍。
我们一起上学,一起回家。
年长一点的时候我们订婚。
之后我就被送到这个该死的暗灰色调的战壕中了。
BINGO CREPUSCULE;这个恶梦的所在。
BINGO CREPUSCULE;我想回家和你成婚自残之后被判死刑的受难之所。
BINGO CREPUSCULE;这个特赦令送不到的世界尽头。
BINGO CREPUSCULE;有人送我红手套的地方。
BINGO CREPUSCULE;我像一条狗一样被丢到两军拉据战场中间。
我是一个勇敢的人。
我总是像信天翁一样在海上划翔而过,从灯塔飞往即将靠岸的大船上。
有人说灯塔是海的陆地的尽头海的开始;而我,是连接这两者中间的那条路。
然而战争开始了。
我的一切在这场战争中显得微不足道。
包括我所谓的勇敢。
我在一个弹坑中看着战友被炸得血肉横飞,甚至战友的肠子可以飞着挂在我的身上。
我的所谓勇敢在那一役之后被彻底粉碎。
我害怕;害怕所有的炮弹声,枪声,硝烟的味道,鲜血和惨叫声。
我想逃,我要离开这个鬼地方。
于是我点燃一根香烟,夹在手指中间伸上去,一点的腥红把我的手葬送在这场战争中。
战友说,你可以回去和未婚妻结婚了。
BINGO CREPUSCULE;然而在特赦令被人撕碎的时候,我被送到这个地方来了。
BINGO CREPUSCULE;和我一起的还有四个人,自残或者不小心伤到自己的手的四个人:2124,穿德国军靴的巴士托,巴士底区的木匠;4077,巴尼奥勒区国家铁路局的一个焊工,西苏;1818,当朵尔的农民,诺特丹;7328,一个科西嘉恶棍,骗子或老千,安治。
安治向敌军投降;被战友开枪打死了。
他说自己不是法国人是科西嘉人,于是下士杜沃内说,注销了他的出生证明,开枪,像打死一条狗一样被打死了。
杜沃内开完枪轻描淡写地说,可怜虫。
西苏为了站着撒一泡尿,因为生存无望,他说死也要像一个男人一样倒下;被敌军的飞军上的枪手给杀了。
他一边撒尿一边唱歌:战友们,临死前,我有最后一个愿望,我要站着撒一泡尿,像个男人一样;凭着强烈的信念。
永别了生命,永别了爱情,永别了所有的女人。
就将结束,永远结束;这个该死的战争。
像上了桌的海鲜;我们都逃不掉,因为我们都被判了死刑,我们都是牺牲品……他真的像是一个男人一样地倒在战场上了。
巴斯托也死了,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死的。
五个人最后就剩下我和诺持丹没有死。
诺特丹背着我走过了整个战区,换去了死去的战的身上的军牌换了个身份在这场战争中活了下来。
诺特丹穿着巴斯托的德国军靴走出了战区。
2.固执或者希望。
“那是叫固执。
” “不,那叫做希望。
可是先生刚才无情地杀死了它。
” ——题记。
我总是相信马内如果死去的话我能感觉到。
我可以。
所以就算军区送来的死亡通知我也不会相信这样的事情会发生。
马内还活着,一定还活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
我知道。
我固执地相信这一切。
也许这不叫固执,这叫希望。
我所有的仅有的希望。
我的未婚夫,马内,那个为我刻上三个M的男人,一定还活着,在战场之外的某个角落。
也许被一个德国女人囚禁起来了,也许是被吓晕了头,躲了起来…… 不管什么原因,他活着,一定还活着。
战争过去了,可是他还没有回来。
我怀着我固有的希望去寻找一切可能的线索。
我知道,总有一天我会找到他的。
每次有点关于BINGO CREPUSCULE的消息,我的双拳都会紧紧握着,顶在下巴,为阻止自己颤抖和哭出声来;因为那样太丢人了。
所有的东西都让我相信我的猜测。
马内还活着。
如果晚饭前门没有关上,马内就会活着回来;如果我比那辆汽车先到达那个转弯处,马内就会活着回来;如果我数到七火车进入邃道或者有查票员来查票,马内就可以活着回来…… 我只会吹大号,因为只有大号的声音才能模仿汽笛那种低沉和忧郁的声音。
父亲和母亲在那场车祸里丧生,我知道,有了这个声音,也许他们也就与我同在了。
他们可以听到这个声音。
我知道。
另一个女人,天娜·龙巴蒂。
科西嘉人安治的姘头,一个妓女。
她用她特有的本事报仇。
身体;女色;为了那些对我的宝贝安治折磨的人们,她全杀了。
她被判上断头台。
临死前她只见了我。
我给她带去了安治给她留下的那个怀表,里面有张字条,藏在只有他们才知道的地方。
安治说:“我知道幸福短暂,请不要因为我而无谓地等待。
我们在地狱里相见吧。
”可惜天娜看到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明天她就上断头台了。
她告诉我说,让那些折磨我们宝贝儿的那些人们都见鬼去吧。
也许她不会上天堂。
安治也也许知道,所以他们可以安祥而幸福地死去了。
因为很快他们就可以在地狱里相见了。
纵然他们只是恶棍,老千,骗子和妓女。
可是她杀了两个当权者。
正如她所说,送他们见鬼去吧。
那天。
我坐在海边的岩石上吹我的大号。
收养我的贝内蒂婶婶和皮尔告诉我说,马内还活着。
马内用一个死去的战友的军牌被送到了军区医院,之后被战友的母亲领了回去。
马内失忆,战友的母亲却是中年得子,于是认了马内为自己的儿子,相依为命过了三年。
战友的母亲终于还是悴死了。
也许因为忧思成疾,也许因为日渐衰老而死。
我坐在去看他的车上;马上就要见到他了。
这条路很长。
贝内蒂婶婶失声痛哭,因为她不曾相信过我的信念。
我轻轻地笑,多少有些紧张,但多少有点坦然。
因为我马上就要见到马内了。
马上就会把我所有的别人以为是臆想的东西都证实了。
我知道他还活着的时候,我忍着泪问他们,你们怎么了?
所有的人都知道我想号淘大哭。
但是我不能。
因为我就要见到他了,我要保持最好的面容让他看,纵然他已经不记得我了。
待会,就要进行重要的访问了。
阳光,蓝天;甚至整个大自然都为我而开怀。
我精心地梳妆打扮,扑粉,涂口红,描了眉毛。
但是我不能给睫毛涂黑;因为我知道如果一会情绪失控,那会变成另外一种效果。
从门口到院子里,那一条路很长很长。
长得比我一个人走了三年的时光还要更漫长更遥远一些。
我害怕,却焦急,我担忧,却希望走得更快一些。
三年了,我所有的希望和祈盼都在那长长的黑黑暗的走廊尽头。
那里有阳光,有花草树木,有鸟语有花香。
他就坐在那里。
我忍住眼泪。
慢慢地用我的跛脚走过去。
他问我,他像他第一次看到我的时候一样地问我:你这样走的时候脚会疼吗?
他说他在做事,还没做完,一会做完了再给我看。
他让我坐。
他的脸上有和熙的阳光照耀,他在笑。
笑得像个孩子一样的天真而柔美。
他问我为什么哭。
是呀,我为什么哭呢?
我就坐在那里,看着他。
树影深处,一个男孩子或是一个婴儿。
柔美而艳丽。
忙碌而忧闲。
3.悲凉的大号长鸣;最后。
这也许是我看得最认真的几部电影之一。
配乐,配色。
人物的刻画都让我惊叹。
战争。
没有像以前我看过的《大顺店》之类的那种大时代的味道。
只是一些女人,一些男人,一些情情爱爱的东西。
那些不关战争的东西,也只是关于战争的东西。
许多的人物只是短短的几个镜头就已经栩栩如生了。
不得不让人惊佩导演的功力。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那个穿德国军靴的巴士托的战友。
他娶过一个波兰裔的年轻寡妇给他带来了四个孩子,后来那个人死了,他又娶了另一个年轻寡妇,多了一个孩子。
军队的规定是只要有六个孩子就可以退伍了。
但是他自己是没有办法生孩子的。
于是他要求自己的妻子和自己最好的朋友巴士托交欢并生一个孩子。
他说,反正已经有五个孩子了,而且都不是我的,那样有第六个又有什么所谓。
他说他害怕那个地方,他说他看到过自己的战友像鞭炮一样被人炸得四分五裂,他说他曾用过战友的身体去挡子弹,只是为了自己活命……他说他害怕。
可是有了孩子也是九个月之后的事情了。
也许九个月后战争已经结束了了呢。
这该死的战争是永远不会结束的。
有了这九个月,就意味着九个月的希望。
也许巴士托和那个女人已经分不清是为了朋友或者丈夫退伍,也许也分不清自己是不是喜欢上另外的那一个人。
战争,男人出征。
正常的生理需要都没有办法得到满足。
情欲,或者是别的,也许已经不再重要了。
最后那个女的依旧没有怀孕。
而那个男人很快的不再恐惧战争,而是被嫉妒占据了身心,“时间,地点,做了几次,什么体位,你满足了吗……” 这也许是对战争最大的讽刺和控诉了。
男人,最恐慌的戴绿帽的东西居然被对战场的恐惧所替代。
全剧在一种缓慢的声调中渐渐地推进。
一个旁述者。
没有一点主观意识。
也许只有这种超脱于战争之外的态度来叙述战争的无足轻重的几对男男女女的爱情。
才能更好地更彻底透彻地把整个战争的东西挖出来。
没有什么民族大仇,也没有什么国家大节。
只是男人和女人,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写到这里我又突然想到片子的开头法军发动总攻里的口号:“为了法国,冲啊……”掺杂着玛蒂尔的悲凉的大号;海风的声音;海浪敲打岩石的巨响;信天翁的叫声;炮声,枪声和惨叫…… 玛蒂尔的大号尤其刺耳。
低沉,悲凉,忧伤;像所有的汽笛声一样让人不得安宁。
战争的声音。
最后。
最后。
游离于战争之外。
爱情,在一种悲凉的淡黄色的镜头中加一点绿色。
马内最后那个婴儿般天真的笑脸。
也许,人性是不是在这里重生,战争,是不是也在这里结束。
最后。
最后。
低沉,悲凉,忧伤;像所有的汽笛声一样让人不得安宁。
乙酉年九月初五。
下班了,当电梯下落的时候,心是倦累的。
一天结束的时候,失望总多过于期待。
很羡慕小时侯带着梦想入睡,想第二天喷香的米粥和酥脆的油条,想着上学又可以和邻桌交换故事书……想着必须有点什么,总之要有一些不同。
看电影吧,让别人的幻想填补一下空白,不至于无梦。
看了上映的清单,选择了《漫长的婚约》。
法国电影,《天使爱美丽》的导演、女主角,构成这部片子的卖点。
而我喜欢的是法兰西民族的幽默和浪漫,戏剧、偏执、孩子气、天真……很多语汇可以形容,就冲法国佬骨子里装模做样的傲慢,已经很有意思。
上映的片场里满座不到一半,倒正合我意。
故事采用的是记叙式的,一长串法国人的名字,把我搞得有点犯晕。
还好,剧情发展,无非是战争加爱情,但让法国人来拍,就是和好莱钨截然不同。
首先,剧情是散乱的,完全按照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搜集的线索,并且带上了玛蒂尔德强烈的个人色彩,很多人物和场景因为来自她的想象,所以都有点夸张和变形。
中间还穿插了玛蒂尔德童年的情景再现,也是生活化。
难能可贵的是男女主人公的执着和心灵互通,和《天使爱美丽》一样,我们看到的是希望和美好。
虽然也不乏战争的残酷场面,但是由于影片的主题,整体的观感还是舒适悦目的。
——生活也许是很多偶然构成的,但是爱情让一切不同。
这是电影评论中的一句话,或许也是法兰西民族的一种共识。
爱情悬疑战争片,讲述了玛蒂尔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坚守等待未婚夫尼奇的感人故事。
当天使再次出现在人间,一切都像是童话的世界。
其实和女主一样,毫无保留的坚持的话,总会有好的结果。
片如其名,全篇都处于黄昏时刻般的暖色调,即使涉及战争也充斥着法式格调。
儿时他背着跛脚的她登上灯塔,少年时"他喜欢把手放在她的乳房上睡着",成年时分散,她一拐一瘸走过很多很多路,终于在漫长的找寻后坐在他旁边的椅子上,他问"你走路很痛吗",她摇头只是看着他很久很久很久。
对于法国电影,一般人的感觉就是,说得大一点,在市场化浪潮的冲击下,它依旧保持着自己独特的非商业化气质,比如《天使艾米丽》等等。
说得小一点,在人人都追求着美国大片中的暴力血腥悬念等等痕迹时,法国电影却常常能从这些缝隙中找到那丝人文气质,或已被人遗忘或被人忽略了的,而这些却又常常能换回人们的心灵触动。
这部片子也是如此。
它讲述的实际上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一战。
它以倒叙的手法开始。
女主角玛蒂尔在战争结束后,盼来的不是未婚夫的归来,却是他已在战争中死去的噩耗。
然而,这个甚至跛着一只脚的弱女子却凭借着心中强大的信念,开始了漫长的寻夫之路。
通过细碎的线索以及很多人的帮助,玛蒂尔慢慢拼凑着一幅幅画面。
从中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人在绝望中的挣扎…… 然而最终,她的真诚催生了一个奇迹的产生。
马内没有死。
但却也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他完全失忆了,甚至如何写字都要从头学起。
在影片最后,玛蒂尔穿过狭窄而又阴仄的走廊,走过温暖的花丛,她看到了一个背影。
她屏住顷刻间就将喷涌而出的泪水,微笑着看着他。
他转过身来,他说,和他们小时候第一次见面时一样,“你走路时疼吗?
” 她摇摇头。
她就这样坐在椅子上看着他。
阳光洒下来照在他的身上。
她看着他,没有说话,就只是看着他,看着他。
即使他已经不记得她了,又怎样呢?
能看着他就这样活生生地在自己面前,他的心跳依旧,他的手指灵活依旧。
他依旧能和自己说话,依旧能对自己微笑,依旧能对自己说“你走路时疼吗?
” 有了这些,又何必介意他到底记不记得自己呢?
并非是我一意孤行把《天使爱美丽》与本片牵扯到一起,这更像是电影公司的意思。
从影片宣传期就号称的《天使爱美丽》悲情版,一直到影片海报上赫然印上的“FROM THE DERECTOR OF AMELIE”,我们根本无从忽视两部影片的关联。
当然,它们也用了同一位女主角。
《天使爱美丽》,如果非要我用两个字来形容它的话,我只能用“神奇”。
影片的情节有些夸张乃至荒诞,它的出彩之处在于对细节的完美诠释,那些散落在日常生活中的无比可爱的小浪漫让整部戏生动起来。
据说妙趣横生的小细节是导演让·皮埃尔好几年来悉心观察的结果,全部来自现实生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看电影时会感到如此亲切的原因。
记得那个整张脸拧成一团又爱吃醋的男人吗?
旁白介绍说他唯一的爱好就是挤破塑料袋上的气泡,我大笑,因为这也正好是我的喜好之一。
类似的表现手法在影片里不厌其烦反复出现,可以说,正是这种把看似平凡的生活浪漫理想化了的手法,最终使《天使爱美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问题是,爱美丽太成功了。
不管你信不信,先入为主的情绪始终存在。
就像看《再见列宁》,当那些悠扬的管风琴声在柏林上空回荡时,我始终都不能把我的想象从巴黎移走。
而真实情况是,杨·提尔森的音乐风格早在艾米丽之前就形成了。
所以即使有所感触,我也不能断言《漫长的婚约》只是《天使爱美丽》简单的延续。
不过众所周知的是,艾美丽之前,皮埃尔在好莱坞执导了《异形4》——这部怎么也算不上成功的科幻片。
好莱坞成熟的工业体制限制了皮埃尔的才华和奇思妙想,所幸他很快意识到这一点,回到法国,创造了《天使爱美丽》。
这是皮埃尔个人事业的巅峰,从某种程度而言,也成了他的桎梏。
艾美丽太成功了,这使得某些模式不得不被保留下来,尽管就本身而言,它们依旧很能打动人。
好吧,我扯过头了。
“如果他死了,我会第一个感知到。
” 故事发生在一战快要结束的时候。
有五个企图通过自残的方式逃离战场的士兵,被放逐到法德交战前线的无人区,接受死亡的审判。
那个相貌清秀、笑起来有两个深深酒窝的男孩子马奈也在其中。
是的,他就是本片的男主角,如果说有男主角的话。
与此同时,我们的女主角玛蒂尔德正在家乡等待着远方恋人的消息。
这是一个固执的女人,就像她的木头假肢一样固执。
所以当她得知恋人的死讯后却依旧不肯死心。
她紧紧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她说因为没有人发现马奈的尸体。
马奈远行那天,玛蒂尔德对自己说,如果我比他们先经过下一个岔路口,马奈就会活着回来。
于是她在那片绿色的原野里奋力奔跑,全然忘记了假肢的不灵便。
她成功了,当她站在路口喘气的刹那,喇叭声如云雀一般欢快地响起。
像艾美丽一样,玛蒂尔德同样坚信自己的想法,有时候甚至把自己的臆想带进了现实。
由于那样一个征兆,玛蒂尔德坚信马奈不会这样轻易死去,她说,如果马奈死了,她会第一个感知到。
从此,她踏上了找寻未婚夫未死证据的旅程…… “某年某月某日,某人……” “1917年1月6日,有5名士兵被判死刑。
”这是影片的第一句。
接下来,讲述者不厌其烦地介绍起每个人的编号、家乡、曾经的职业、穿着乃至一些更细微的东西。
这样的方式,无法使我不联想起《天使爱美丽》中,开头那一段某年某月某日,某某先生的精子与某某夫人的卵子相结合的介绍。
显然,后者比前者更好。
在艾美丽这样一个看似平凡实则充满了奇思妙想的女孩子身上,这种描述运用的恰到好处。
而当残酷的战争打响时,又有谁会成天在意那些看似毫不相干的小事呢?
性命在这里如同草芥,或者符号。
片尾当然是另外一回事。
玛蒂尔德推开那扇门,金黄色的阳光倾泻在她身上。
她一步步向前走,树荫在她脸上投下影子,而她的神情时而激动时而忧伤。
然后她就看到了马奈,失忆的马奈,在小木桌前专心做着小火车的马奈。
玛蒂尔德坐在椅子上,双手交叉放在膝盖上,看着他,在柔美的空气中,在花园里的和煦阳光下。
玛蒂尔德就这样地看着他。
看着他…… 看着他…… 即使是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大概也能感受到幸福吧。
“你走起来不疼吗?
” 马奈与玛蒂尔德的相识,源于这样一句话。
再后来,小马奈用尚且稚嫩的肩膀把玛蒂尔德背上了灯塔。
玛蒂尔德兴奋地大叫起来。
也许就是这样单纯的从未有过的幸福,使玛蒂尔德爱上了这个从小就十分坚毅的男孩子。
山洞里,玛蒂尔德吹熄了火柴。
青梅竹马的爱情由此展开。
其实在一开始,不过是那样看似无心的一句问候。
干涸的心灵便获得新生。
生活也正是如此,细碎的才是真诚的。
所以在影片结束的时候,失忆的马奈突然说,你走起来不疼吗的时候,玛蒂尔德哭了。
原来生活还是有奇迹,那个深爱自己的人,即使失去了所有的记忆,却依旧可以打动自己内心的深处。
马奈问,你为什么哭了。
我便在银幕下面代替她回答,我哭,因为终于发现,生活依旧可以使人感动。
其实可以不必作天使 女主角奥黛丽·多杜在片中的表现丝毫也没有让我失望,她的坚定的眼神直指人心。
尤其是最后一段,在见到马奈以前,她脸上的表情细腻而真实。
忽然发觉,奥黛丽不只可以作飞翔在城市上空的天使,也同样可以承受思念的沉重。
她最近的角色是《Ensemble, c'est tout》里的一名清洁工,眼角眉梢的内敛和退却,好似脱胎换骨。
影片里有一段,描写了玛蒂尔德自娱自乐的生活,与艾美丽有着惊人的相似。
而这一段基本与主题无关。
就像那些大量的旁白。
喜欢《大象》,喜欢那样沉默的长镜头。
导演不动声色,却分明左右了你的思想。
喜欢《冷山》。
喜欢它在战争面前的严肃。
同样是爱情,爱达与伊曼仅有过几面之源,然而爱达的等待却比玛蒂尔德更加真实可信,因为那不是由浪漫而是由信念支撑。
皮埃尔并非没有进步,他对色彩的运用、对宏大镜头的把握甚至是叙事能力都较艾美丽时期成熟。
我只是忍不住去想,如果换一种方式呢,如果颠覆掉那么多巧合和浪漫,以及法国人没心没肺的乐观,却让人看见爱情之外的分量,会不会更好?
残酷现实背后的修成正果,是不是更让人感觉弥足珍贵?
毕竟,天使终究还是不懂得悲伤,而哭泣的平常人,却可能比天使更加美丽。
〖"猫咪!
你除了吃,还知道纵火了。
"——《漫长的婚约》影片感想〗。
残酷的战争滋生了黑冷血色幽默,强烈反衬出爱情的执着可贵。
在无尽深秋暖黄底片下,外景显得更加舒畅温暖。
最后,玛蒂尔达哭着,她看着他,她一直看着他。
喜欢女主角玛蒂尔达(奥黛丽·塔图饰),喜欢她,她的自我占卜是因为心中的乞求和盼望,她内心的坚定。
2020.6.16
刚看了这部电影的幕后故事,被法国人的细致和认真感动到了。。。
每个镜头导演都仔细推敲,情节板画家用简笔画把镜头大致画下来,反复修改筹备阶段 演员的假发和胡子 先用保鲜膜贴住头 用笔在上面画的试 再戴n个胡子 拍下来然后比较哪个更适合服装都是设计师现场设计出来的 配角的衣服也是一一挑选拍街景——去掉第3个窗户 装饰栏杆 用商店代替修车厂 角落里放个宣传牌 把排水管和墙进行数码处理andrey演瘸子有医学顾问教她怎么样走的像瘸子,她吹大号也找指导教,不是假吹选狗 拍个狗导演都亲自去选。。。
还要把狗染深点。。。
拍战壕场景时他们还做了个模型,用小摄象机模拟拍邮递员某个骑车动作也是被指导了练了很久才学会的拍广场镜头时,导演告诉每个跑龙套的他们是什么工作要去干吗什么心情,由于广场很大,所以分了3块拍,再合在一起战壕里的烂泥巴都是用小型搅水泥的机器弄烂了灌下去的市场场景里,先用电脑模拟场景布置 拍摄角度 然后用真材实料堆了个真的市场 多少临时演员 蔬菜堆多高 筐子放哪里 叫卖声要喊多响 。。。
拍麦田场景时 还算好小麦什么时候开花过来拍 很美的麦浪是用直升飞机扇出来的。。。。
特地从法国跑到美国洛山矶录制电影配乐拍一个爆炸场景 3个演员被炸起来的土埋掉了。。。
最强的是最后一个花园相见的镜头。。。
下了雪,但要拍春天的景色 他们就用那种喷火的枪把雪融化了再拍。。。
从2003年6月一直拍摄到2004年6月 每一个小小的细节都不放过,才做到如此完美精致
晕头转向,雾朦朦。法国的名字相当难记,这部片子偏偏又是这种寻找线索的,志接涉及的人物非常多。非常让人有感触的是表面上仅仅是五个服刑的军人,可每个人背后都有鲜为人知的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可以说是惊天动地的经历。个个都是貌不惊人的,即便是马纳什我并不看得出他有什么地方值得女主人公去为之执著,可当下半部展现出两人的经历时才有所领悟。
breathtaking cinematography, but the key problem for Jeunet, as well as in Amelie, is that he relies too much on voice-over, as if a novel.
愿望实现未必是好的天使爱美丽的STYLE驻地福斯特的配角
看不下去了,法国电影真是boring啊……
看了我三天,还开了倍速,太冗长太无聊
电影本身漫长的让人几乎失去耐心。不太适合我的口味。
故事不错,但是有点拖沓,看着太沉重
战争中的情感总是这样真挚动人。
我是先看的书再看的电影 塔图的表演撑起了整部电影 她身上有种倔强 让人信服
热内的blockbuster~其实骨子里是侦探爱情片~
喜欢这种色调和质感
第一遍在火车上看睡着了;第二遍觉得《漫长的婚约》真的好漫长啊!
冲着奥黛丽塔图看的。有点冗长,画面不错。没有她主演的天使爱美丽好看
注入心血太多,有点冗长
请原谅我没有耐心看到底了
还是会想起天使爱美丽,于是和剧情完全不兼容。硬要用天使爱美丽里的故意做旧的颜色,唉。
在影院睡着了 当时想去看老徐的某部片子 却被同行人拉着看了这个 也许很好的片子 等空了再重温
残疾的天使,没有了灵气
人物真的太多,法国人名字又难记,第一次看真的记不住谁是谁,只能大概了解怎么回事。风格上仍然是爱美丽的延续,但是调色调的那么黄真的是有点过了。PS,马良出场不多,但是表现完全盖过了塔图了。
本片以二战时期法德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与等待的故事,不同的是,由奥黛丽塔图出演的女主不是一个苦等者,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搜索探寻着所有线索,寻找他的未婚夫,于是本片也成了一个有趣的悬疑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