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现在,在我的老家山东沂蒙山区,还把年轻未出嫁的姑娘称为“识字班”。
因为自抗日战争开始,我们党深入沂蒙山区农村,组织群众,发动群众。
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普及文化,教群众认字明理。
而年轻的后生往往需要参军外出作战,姑娘们留在村里,生产劳动的闲暇,成为了“识字班”的主力军。
久而久之,识字班就成为了年轻姑娘的代名词。
这几天,观看了电视剧《沂蒙》,重温了好多熟悉的场景,包括上述的识字班的由来。
剧虽然有些土了吧唧,但贵在真实。
四星半推荐。
再次感慨我们的党,真是一个学习的党,进步的党。
最近看电视剧《沂蒙》,故事发生的地方虽然我从来没有到过,但还是那么熟悉。
连“住在邻村的罗政委”这些细节都与家族的记忆那么一致。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年已七旬,头发花白的奶奶。
生活在过去记忆中的奶奶,一直在向年幼的我不断倾诉。
关于她以前生活的那个村庄——山东沂南艾山前村。
在电视剧的前几集,八路军的到来让村庄原来的生活习惯和宗法秩序受到冲击,而引起了一些心理的微妙变化,再回忆起我的奶奶,确实感到真实而亲切。
不过,那已经不是那个时代的现代化运动对那个小山村的第一次冲击了。
八路军来之前,还有一次废除裹脚的运动。
当时我奶奶第一个响应了号召,把自己裹了多年的脚放开,并从此不再给我幼年的大姑裹脚。
奶奶还记得,村里人的私自议论:一个姑娘家大脚,像什么样子?
我一直疑惑这个事件发生的背景。
因为历史课本读起来,似乎辛亥革命后就不再裹脚了,为什么会发生在我大姑出生之后?
这个问题,我家里的长辈们都解释不清楚,只能说地方太偏僻了,信息传过来太慢。
直到很多年以后,我才弄清楚,这应该和国民政府当时发动的“新生活运动”有关。
我奶奶晚年也分辨不清楚各种“主义”之间的差别,她觉得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主张是一样的,只是三民主义传播得太慢。
但对于具体的执政者,我奶奶说起张宗昌这样的旧军阀,韩复榘这样的国民党的省长就气不打一处来,却对八路军赞不绝口,即使后来土改受到不公正对待以后,她的看法和观念也一直未变。
看来,口碑并不取决于怎么说,而在于怎么做。
《沂蒙》所描写的那个时代,我奶奶是村里的妇救会长,和电视剧中于宝珍一样,但年龄小一些。
她后来的命运,更像剧中的二嫂。
我奶奶后来也包办了我大伯和二伯的婚事,其中,一桩让她欣慰,另一桩则是她一生的遗憾。
这种遗憾通过多次的絮叨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印象仍然深刻。
当然,我觉得电视剧中有些低估了那个兵荒马乱年代丛林法则的残酷。
但还是要感谢这部电视剧创作者,让我充分理解了在那个特定时代,我的先辈们的生活状态,于是也理解了很多他们做出的,我原来不能理解的选择。
这是以老百姓为主角的讲述战争年代的悲欢离合和人性光辉的一部剧,我也只看过这一部,只此一部。
战争场面并不是它的着重点,它主要呈现的是战争的残酷、生死荣辱的考验、人性的坚守、家国大义的抉择和岁月的沧桑,它是属于中国最典型的农民的战争史诗。
最让人感动的是人物和剧情,剧情有些地方会有点经不起推敲,但仍然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让人欲罢不能,用最真实的情感打动观众。
人物是这部剧最大的亮点,每个人都是那么鲜活,富有生活和中国文化气息,他们就是我们先辈的集体群像缩影。
深明大义又有些旧思想的活泼、可爱、坚定、坚强、大气的于宝珍,她是开明的中国母亲形象;厚道老实、朴素小气,又有些怂气,恋儿恋家、一心只想过安心日子的李忠厚,他是朴实善良的中国农民的代表;大义凛然、舍身成仁的李忠奉,他是识大势、知大节、行大义的文人的楷模;宁死不屈的李家老大夫妇,奔向广阔天地的李家老二,善良仁厚的继善,奔赴国难的夏阳,为自由和爱情而革命的李家二妮,获得新生的李家大妮,委曲求全,善良自苦的李家大嫂,痴情勇敢的李家二嫂,朴实阳光的孟奎,为爱牺牲的栓柱,老实懦弱的李家大姑爷,从旧思想获得新感受的解放的李家大妮的婆婆,同样知大义守大节的李家奶奶,懦弱无能却人性本善的二孬,为报答救治之恩而信守承诺的三喜一家,爱牛如命的四哥……还有很多人物,有各自的性格特点,都那么令人肃然起敬。
正是这部剧,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没上过学、不识字的普普通通的农民百姓,面对他国的侵略杀戮,他们敢于站起来反抗,面对生死抉择,他们选择了坚守做一个好人的朴素信念。
他们也许弄不懂国家大事、政治斗争、国际局势等大事,但他们崇敬、向往干大事(为国为民)。
他们只懂得跑到我们的土地上烧杀抢掠的人是坏人,得反抗,得弄死他;他们认定对他们好的人他们要加倍地对对方好,信任对方、爱护对方;他们认为谁不讲道理、不顾情义,就疏远谁;他们觉得对人好是应当的礼义,不能稍求回报;他们坚持他人的托付和自己的承诺要拼尽一切守住;他们相信不能欺骗他人、陷害他人;他们绝不昧良心,一切行事都按照良心的指引,为国家可以舍小家,为国恨可以弃私仇;他们从不愿伤害别人哪怕是一点点,就是说话也不愿让人难受;他们对自己认可的人可以付出几乎所有,甚至是生命……这些就是人性中最美的善良,这些就是人世最真的真理,他们存在于人性中,生长于人心里,并没有什么高深的。
他们并不在书本里、学堂上,他们在每一个人的生命里。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满腹经纶的人可以将这些道德、事理说得天花乱坠、讲得头头是道,可真到了生死关头,却不一定能如他所学所言去做;相反,这些大字不识几个的庄稼人老实本分、忠厚诚信,他们的良心告诉他们要对人好、最少也不能害人,更加不能对他人过多要求。
他们的期望无非是守着土地和家人过安生日子,可面对巨变威胁,他们却能勇敢反抗并有勇气凭良心做事。
人性的光辉在于人的良知,并不在于身份、地位、知识等等附加条件;世间的真理并不一定要有知识才能勘破,最朴实无华的真心就能感知。
我们受的教育越来越多,学的知识越来越广,各种思想充斥我们的脑袋,世界也日益变得繁复,希望我们不要因此而缺失了最纯真的人性,也不要对最显而易见的真理视而不见。
保持作为人的纯粹和真实,很重要。
语录:吃得好穿的好,不都是吃的咱老百姓的。
人要是活着没个人样,不活也好。
你说不是你家的事儿,也不是他家的事儿,那是哪家的事儿啊。
小鬼子哪敢一个人走山路。
人有了名字就像重新获得了生命。
她识几个字犯哪家的法了?
做人得讲良心。
俺一个乡野村夫尚且如此,你漂洋过海,读书读到哪里去了?
人活着,他不仅仅是吃饭、穿衣服、娶媳妇、生孩子,那除了这些肯定还有其他事情要做,去追求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
俺自懂事以来,一直在苦苦追求俺的理想,就是为了让穷人过上好日子,早日建立一个平等、自由的中国。
新中国的解放要用无数人的鲜血来灌溉,我们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俺想不明白啊,不就是一句话吗?
说了就活,不说就死,你先说了这话糊弄过去。
孩子是堂堂正正地活,堂堂正正地死,你就遂了他吧!
天底下哪有这样的事,为了一句话去死。
人要活着老想着自己,你还活着做什么。
俺是庄户人,俺做不了什么英雄,可俺不能当汉奸呐。
赌场上的钱不是钱,战场上的人不是人。
死了的人死了,活着的人还得活着。
一批一批的人在俺面前倒下,俺早就已经不是小姑娘了。
守着粮食,把人饿死,天底下哪有这样的事儿?
战友,在生死关头,都是想叫自己死,战友活。
你也是读过书、识过字的人,按俺说你学那些东西全学的狗肚子里去了,那天晚上俺杀了你,一个人他都知不道,可俺这个心里头知道,俺知道你抗日了,你打小鬼子了,俺知道你伤在那里不能动。
你让俺那个时候去杀了你啊。
日本鬼子来了他还能走,你们跟八路打起来了,你们还会和,天下的事就是这样变来变去的,可有一个大道理,那是什么时候都不能变的,那就是不能因为自己的私仇耽误了国家的大事。
不管是我们的娃儿,还是国民党的娃儿,他们都是老百姓的娃儿,一个家庭如果失去了娃儿,那这个家庭就没什么希望了。
战争这个鬼东西真是坏得很呢?
所以呀,我就对天发誓,绝不让我的娃儿再来参军打仗,也不让天下老百姓的娃儿再来参军打仗。
两个儿子,拉也拉不回,拽也拽不回,老大继长为了一句话死了,老二继成家里有媳妇、有孩子,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死了。
这条路上是什么吸着俺的儿啊,俺去走走去,俺要弄明白。
大叔,你看咱们现在过得是什么日子,就像个瞎子,活着和死了有什么区别?
当了兵俺才知道,俺不是为了自己一个人活着,是为了让天下所有穷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大叔,这样活着多好啊,这个世界和原来不一样,人和人,你帮我,我帮你,没有压迫,没有剥削。
女人想要过好了,谁也不能靠,你不能靠男人,不能靠孩子,就得靠自己,那才活得像个人样呢。
恩不是债。
恩情这个东西就像一瓢水,经不起舀啊。
你要是帮人家干了点事儿,不提,那个恩情还在。
你要是老想着这是个本钱,要利息,那水一会儿就舀干了。
什么时候都不能说谎话,一旦说了谎话,一辈子你连个整觉都睡不好。
你把过去咱们做的那些事儿当成债了,咱那时候都本着自己的良心,咱愿意做的,人家不来看你,你就怨人家,跟人家要报答,那就不明事理了。
人这辈子不能干亏心事。
那个时候年轻,外面的世界太大了,一走出去就不想回来,可人生的事儿啊,很多都得经历了才明白,进了城才知道故乡亲,有了新人才知道故人好,可是走出去了,要绕多大一圈才能回来。
人呐,是个怪东西,年轻、健康,不懂得珍惜,懂得珍惜了,就晚了。
有两点感叹 其一:沂蒙人民是伟大的,老区人民是伟大的,为了抗战,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他 们付出了太多太多 其二:人民军队的可耻因为我们的人民军队,要渡河的时候,老区人民用身体搭起一做桥,那么宽的河,你给他们两个小时的时间修桥,不要说是那个时候, 就是现在, 有现代化的施工设备,两个小时,可能么?
没有按时间完成修桥的任务,还挨批评,人民能用身体搭桥,但是你们走在上面难道心里不难受么?
你们自己不能下水搭桥么?
典型的环境,真实的剧情,典型的人物形象,展现出一代老区人民的朴素而伟大的情怀!向该剧组所有工作人员致敬!
整部剧在一连串的情节推进中,情感不断的升华,无数次引起观众的共鸣;剧组在化妆方面做到无微不至,就连演员的插头缝儿也没有凑合,这在当代中国影视剧中已经难得了。
演员们深度体验生活,自然朴素的表演,在观众内心掀起阵阵波涛,令人赞叹!
这剧真的是甩出那些脑残抗日剧十万八千里,强力推荐,代入感很强,演员演技也很好,至少不像某些剧一样,一个小队打的鬼子无力还手,主角牛逼上天,算了不说了,这就是差距。
让你似乎回到当年那种年代,mad这比起那些飞檐走壁打鬼子的强100倍。
至少这部剧不扯淡是吧。
打仗是要死人的,这部剧也反映出来了,例如一些伤员需要救治啊,八路打仗牺牲了一片人。
某些抗日后宫剧真尼玛辣鸡,一个武工队打日本人一个人不死,后期才一个一个死。
主角开挂咋不上天,多少女的追一个男主,没错说的就是飞哥大英雄,男主无限装逼,男主他爷爷还叫什么武圣是吧,配吗?
我就问配吗?
武圣是谁?
关公,一个死老头拿一把关刀就敢称武圣,导演你曰了猪了吧,别侮辱武圣这个词,还有那个说书的,mad完全就是梁飞吹嘛,听见他说话就想吐,把梁飞吹成神人了,还飞檐走壁,这种垃圾剧广电能禁禁行不,侮辱智商的剧好吧扯远了,也是为了凑字数别介意哈各位,这部剧我还是强力推荐看的,起码它真实,应该凑够字数了,闪人。
一直到现在,在我的老家山东沂蒙山区,还把年轻未出嫁的姑娘称为“识字班”。
因为自抗日战争开始,我们党深入沂蒙山区农村,组织群众,发动群众。
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普及文化,教群众认字明理。
而年轻的后生往往需要参军外出作战,姑娘们留在村里,生产劳动的闲暇,成为了“识字班”的主力军。
久而久之,识字班就成为了年轻姑娘的代名词。
这几天,观看了电视剧《沂蒙》,重温了好多熟悉的场景,包括上述的识字班的由来。
剧虽然有些土了吧唧,但贵在真实。
四星半推荐。
再次感慨我们的党,真是一个学习的党,进步的党。
有两点感叹 其一:沂蒙人民是伟大的,老区人民是伟大的,为了抗战,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他 们付出了太多太多 其二:人民军队的可耻因为我们的人民军队,要渡河的时候,老区人民用身体搭起一做桥,那么宽的河,你给他们两个小时的时间修桥,不要说是那个时候, 就是现在, 有现代化的施工设备,两个小时,可能么?
没有按时间完成修桥的任务,还挨批评,人民能用身体搭桥,但是你们走在上面难道心里不难受么?
你们自己不能下水搭桥么?
管虎导演最好的作品,尊重历史,对老百姓刻画的相当到位,剧本扎实,演员表演非常精彩,尤其是对细节的把控堪称一绝!
记得村里面有一户人家不这么和其他村民来往,有被孤立的感觉,这并不是这家人家有多坏,只是老实不善于与人打交道。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这说明编剧是非常了解农村生活的。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部电视剧为什么剧评这么少呢?
当年,苏区、解放区的千千万万老百姓心怀同一个梦想,憧憬着一个没有压迫没有饥饿没有等级的大同社会,为了这个共同的梦想,他们无私地奉献出了一切,包括千千万万的生命。
他们是可爱可亲可敬的,是人民军队赖以生存和壮大的根。
但是,今天各革命老区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现在已经和平了一代人。但是请不要忘记它来之不易。不说情怀,拍的也确实不错。
整部电影都是灰蓝色色调。剧情有点悲情
终于找到这部剧了,小时候和奶奶一起看的,拍的很好。但是好多情节,都对我幼小的心灵产生极大的冲击。剧情的矛盾冲突太强烈太现实了!导致后来我虽然一直记不得剧名儿,但对每个情节都十分印象深刻!那家人的几个儿子,几个媳妇的境遇,后面的遗憾,哎!(用现在的话来说,就,超虐的!)
管导的现实题材,总是不让人失望
这片子太棒了。投票那段真的有意思啊。刚上初中时中央一播的,那时候还什么都不懂,只觉得这不是一般的电视剧。
如此淳朴 如此简单!
拍的非常真实
跟着爷爷奶奶断断续续看的,感觉还不错
弃之,看到十九集,实在看不下去了。
小时候看的 好多情节还挺印象深刻的
太棒了
统治者禁锢底层的思想为统治而统治当外面的人来侵犯之时也没有国家的观念不会为谁拼命,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性命而奔波。 思想的解放婚姻才有自由,思想的进步才不会成为“老落后”。
阿姨看我也看...不得不说这部剧真的好敬业 化妆化的太好了 全剧真的好像到了那时候 就是有点点磨叽 但是整体真的ok
挺感人。
小时候和外婆一起看得眼泪汪汪。
还是多年前看的,原来导演是管虎啊!本临沂人除了觉得方言不对味,没啥毛病。当时这个剧在我们本地超火的!五星好评。
垃圾山影片
给爸妈选的片子,多多少少看了很多,管导真实
原来导演是管虎 怪不得 呵呵
比较能代表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