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泽清导演作为日本恐怖电影当之无愧的第一人,时隔多年能再次看到他导演的恐怖力作,可以说是恐怖电影和J-horror粉丝的一种幸福。
虽然《钟声》的正片片长仅有44分钟,但这部电影依旧延续了黑泽清浓厚的恐怖风格,以及他作品中一脉相承的母题——现代社会与人的崩溃。
电影故事其实并不算复杂,因为超现实的风格影响,整个故事轮廓甚至可以说是相对简单的。
松冈是一位厨艺班的老师,他自诩是位高超且很有个性与想法的法餐专家,教学之外他正在小餐馆面试寻求主厨的职位。
但诡异的事情一件接一件发生,不仅是他人还有松岗自己。
一位刻意回避他人整日失神落魄,并说着钟声想起的学员声称自己的大脑被替换了,拿刀插进脑袋里结束了生命。
另一位说着不明所以话语的学员,被松岗暴起杀害后抛尸。
警察的询问,鬼魅的浮现,松岗的人生中的噪声愈发嘈杂。
很多人看罢这部电影之后,感受到了黑泽清杰作之一的《X圣治》的感觉,甚至把该片当作X的延续。
这种感觉其实并没有错,或者说这部电影也和黑泽清与役所广司合作的另一部恐怖电影《呼喊》也有相似,因为这三部作品都在极力营造一个人的压抑和崩溃,不过在《钟声》中黑泽清抛弃了更多的故事逻辑,转而使用声音和光影去营造超现实的和谐下的不和谐,生活中的异变。
就像电影开场,井然有序的课堂上插入了完全不符合环境的灯光和嘈杂的车声。
黑泽清运用这种不自然的元素的出现去铺垫平静下的恐慌。
还有松岗杀人时,灯光与声音反复的涌现,这种不自然元素当然不是单纯的物业控诉,去批评现代社会的光和噪声污染,这种光与声所代表的是人内心中所压抑的情绪与阴暗所在,钟声亦或铃声更是人崩溃时的警告信号。
在松岗见鬼后,此时电影的噪声此起彼伏似乎永无尽头,最终松岗站在镜子前面对自己的倒影,突然声音戛然而止。
这一幕非常直白的体现了现代人的分裂和压抑性。
所以也像之前提到的两部电影一样,cure、叫以及钟声都可以说都是电影中人彻底崩溃的符号,压抑下最终的爆发。
记得前段时间宫崎骏获得奥斯卡但沉静无比,铃木敏夫后来说他在私下非常高兴获奖。
这就是亚洲人压抑的一个体现,不论正面还是负面情绪,黑泽清细腻的把握了这一点并将其用声音放大展现了出来。
影片中更为至关重要的的桥段,贯穿始终以及最终收尾的松岗家庭场景(为什么家是影片最后的场景这个后面再说)。
和谐的爱人迎接,暖光下祥和的一家三口吃饭,其中却穿插着妻子突然起身收拾易拉罐和随之而来的罐子噪音,儿子莫名其妙的狂笑。
这种和谐中的诡异,就暗示了整个家庭的貌合神离,妻子的难以容忍,儿子的嘲笑,易拉罐宣泄出的不满情绪在声音中传播出来。
儿子的解压玩具,妻子的易拉罐,嘈杂的声音传递着情绪的崩溃,宣泄与释放下是人与人不停的互相伤害和转移。
也是这个场景,黑泽清给出了最为点题的一幕——松岗掀开帘子,发现屋子里跟个垃圾堆一样。
这就是压抑背后的真相,有时苦苦支撑的家庭之美背后就是肮脏和毫无价值的垃圾,表面下暗流涌动的悲剧。
最终松岗听到了门铃走出门外,此时画面胶片化,他平静的环顾四周,城市看上去是安静祥和的,但狂乱的噪音正在肆虐,松岗平静的打开家门,看见的是黑暗深邃的走廊。
这段是用最为原始的粗粝胶片感,来彻底揭露松岗以及整个城市整个社会的内里,压抑下的狂乱和疯狂,并彻底将松岗送进了绝望的黑暗之中。
前面说了这么多,去说黑泽清所一贯擅长的崩溃与压抑在《钟声》中的表现。
当然,松岗压抑的是什么以及场景为什么最终定格在绝望黑暗的家中,也是要说的。
到这里呢,有另一部黑泽清的杰作不得不提,那就是《回路》。
《钟声》中所散发的一种气息和《回路》是极为相似的,那就是孤独。
不过21世纪初,黑泽清还在思考新时代互联网发展后人的封闭和失去交流带来的无尽孤独,现在他所思考的则是现代人的个人中心化。
回路片中神神叨叨的三人,都说着一些不明所以的话语,以个人为中心。
尤其松岗的求职线是最为明显的,他与店长的交流完全以个人为中心,自私的滔滔不绝,而对面同样以个人中心拒绝了他。
当咖啡店杀人事件发生时,松岗的麻木便是这种自私式孤独的最完美体现。
片中三人的孤独外,同样也代表了现代人的长久压抑。
譬如大脑替换这种自我存在的怀疑,对个人价值和身份的怀疑,以及对社会价值的怀疑——没有头的鸡像人一样。
而松岗则是最为沉重和现实的迷茫,松岗在片中出现了对于喜不喜欢当老师的模棱两可,个人中心的自私,还有反复强调对未来充满信心完全不担心。
这既是前面说的压抑的虚伪分裂,还有对未来对人生迷茫的压抑,对失败恐惧的压抑。
对人类社会而言,家庭单位是非常重要的,就像人们常说家是避风港。
所以在松岗于社会上一败涂地之后,结局场景来到家中——盲目叛逆的儿子,通过踩易拉罐宣泄不满的妻子,松岗的人生在此刻彻底失败,现代人压抑情绪所塑造的美满和成功最终瓦解崩溃。
因此,噪声震耳欲聋下松岗看到的黑暗的家。
总而言之,黑泽清通过44分钟运用光影的超现实的故事剥开了了一个现代人的伪装,去阐述现代社会压抑的痛苦,他的警察、杀人和闹鬼题材结合的可谓无与伦比。
黑泽清还是那个日本恐怖第一人,希望9月其和菅田将晖合作的《cloud》能继续他的传奇,即便不是恐怖类型,我也依然期待。
黑泽请的《钟声》最玄妙的所在,就是将都市人在情绪表达的困境障碍里的嬗变状态,刻画得既节制又释放。
隐性病态人格的养成,从社会到家庭的微妙呈现,一切都像是显微镜下的静态观察。
让情绪的癫狂走向,有了不同切面的展示。
声音烘托出的故事情绪,俨然给了短片极其绝妙的弦外之音,让人物在压抑环境之中的残酷觉醒,有了不经意的神谕般的启示。
麻木压抑的工作状态,窒息无趣的家庭关系,在强迫性的循环之下成为罪恶觉悟的温床。
冷漠本性在末世般的传播状态之下,让刀的寒光与血的刺目都成为最冰冷的表达。
列车过际的呼啸,倾倒易拉罐的噪动,刀锋划过的凌厉,脚步与惨叫......死亡气息犹如静谧无踪的魔鬼,轻轻不着痕迹的扑面而来。
在光影折射的流动状态里,人心的变化开始有了奇妙的呼应。
从声音到光影的独特设计,让恐怖的人性情绪氤氲发生。
冰冷工业风格的厨房,幽深无尽的桥道,逼仄的楼梯走道,空寂无人的街道......从自我空间的冷酷氛围,折射到家庭氛围中寂冷肃杀的气息,人在各种生存空间中的郁结情绪,成为恐怖观感的重要依据。
或许未曾耳闻的钟声,是来自于内心深处恶魔的召唤。
3星,无聊的工作不得不努力继续,厌恶的人际关系也没人聆听内心的想法, 儿子只会要钱与嘲笑父亲的无能,毫无交流的妻子只会制造噪音, 用最廉价的跑步运动释放激情与压力(日本人的普遍做法),这个世界每个人都在制造噪音, 但又不想听别人的噪音,可又想别人能理解自己的噪音。
不断积累的压力与怒气让人马上就要爆炸了, 但已经不会愤怒了,因为知道愤怒无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这时看到了桌子上的菜刀, 是像那个男人一样插进自己的脖子, 还是把那个只会宣泄噪音的女人杀掉, 还是静下心来切一道菜呢???
这片可能更对黑泽清粉丝的胃口,单从技术层面来看,从中能看到其过往作品的手法和影子。
黑泽清利用拿手的视听语言表现“装神弄鬼”,可谓是信手捏来。
短短四十多分钟里,利用光影、音效和空间的有效结合,表现身处其中人物的心理及情绪上的变化,看得人瘆得慌。
《钟声》,很难不让人想到:“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
所以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是为你而鸣。
” “喧宾夺主”的音效,黑泽清刻意放大了很多环境音,风声、脚步声、轨道声、做饭声、易拉罐碰撞的声音,甚至角色行动时衣裤布料间相互摩擦的声音也被放大,在一个相对于有点“故弄玄虚”的故事框架中填充了很多细节,值得玩味。
频频闪现的光影,诡异神秘的配乐,规整对称的构图(纵深感潜藏的惊惧),就像在一个典型的现代化空间里做的影像实验,项目名称就叫《非正常人类研究中心》。
阴郁灰色调的摄影风格中,神经兮兮的少男少女,以及逐渐疑神疑鬼的老师和体面下表现奇异的家属,就像安插在黑泽清恐怖乐园里表面形象内里腐烂的傀儡,他们的表情就像一个个诡异突变的符号。
在信息化过盛的时代下,周遭充满了各种扰乱注意力和影响心情的噪音。
占据主导的碎片化信息就像片中那些各式各样无处不在的声音,充斥在生活的每个角落。
过度冲动、隐忍、纠结、紧张、焦虑,成为了这个时代最普遍的病症,“受控”也就成了一件特别轻而易举的事。
人手一台手机,加上后疫情时代下的生存困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异常的疏离和冷漠,缺乏有效的沟通,越来越自我,思想观念逐步变得狭隘和偏激,说白了就像作茧自缚,最终只能通过残忍极端的方式寻求解脱和还击。
看完,觉得活在当下还能拥有半边正常的脑子已实属不易。
在当下年过三十即可入土为安的生存环境里,别说进阶了,失业早已成了常态, 机会也越来越少,期望和现实间有着巨大的落差,从片中老师的身上就能找到些许共鸣。
在看似井然有序的生活模式的脆弱掩饰下,当努力维持的那份平和被打破,紧绷的心弦被拉断,一片狼藉的真相被揭露,也就是悲剧的开始。
最后几个看似简单的转场和空镜很妙,响起的门铃,模糊的画面,空荡的街道,更加刺耳的音效,积聚的诡异和邪门的气息扑面而来。
“当你在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正在凝视着你。
”曾拒恐怖片千里之外的我想看黑泽清更多的作品。
话说片长还是短了,还可以玩得更嗨,这片更像是道开胃前菜,期待后续的《蛇之道》和《云》。
打卡黑泽清导演的第一部作品——《钟声》。
这部片子是黑泽清为Roadstead自编自导的新作,首映于第7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
《chime》其实是一部很明显的心理惊悚题材的片子。
该片对于噪音的递入设计得比较独到,让观众情绪会更加深入到影片当中,但是声音的截至也比较突然。
一家人一起吃饭洋葱碎、生面包胚、鸡肉等等这些日常食品也被影片新奇地赋予了恐怖的因素。
再就是若有若无的影子。
若有若无的影子总的来说,视听方面的设计是精准的。
但影片就是会让人看完之后有种一头雾水的感觉,每当你以为下一刻会恐怖吓人的时候,它反而沉默无声了,而那些杀戮往往都是没有征兆的。
我想,这种嘈杂和沉寂的对撞,是我最喜欢这部影片的一个点。
回到剧情本身,男主厨艺班里的一个男生说自己听到了像是钟声一样的奇怪声音,甚至说自己半边脑袋被换成了机器,为了自证,拿刀插进了脑袋……
无由来的自杀半边人脑半边机器的概念我将其理解为一种分裂,一种人类处于社会之中的无形的异化。
而前边提到贯穿全片的没有征兆的恐怖,它就像是我们在生活中很多时候突如其来的的情绪爆发和宣泄一样。
黑泽清巧妙地将日常生活里的那些无形的压力揉进了未知的恐惧里,通过人物行为、神情和心理活动视觉化地呈现了出来。
突然的惊恐至于那些无形的压力,其实存在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里。
对于男主而言,他是家里的顶梁柱,承担着家庭的重量,在职场里,他求职路上碰的头破血流,无奈一直留在厨艺班当老师,除去这些,还有很多若有若无的压力一直压迫着他,促使着他走向情绪崩塌的边缘。
求职前面一半脑袋一半机器的设定也是隐喻人们沦为机器而丧失了自由和意识。
而那些钟声,是在提醒他们时间还在继续。
而对于那些被生活裹挟着推向前进的人,只要时间不停止,忙碌和压力就不会停止。
影片中每次突如其来的平静,也是告诉我们——生活还得回归正轨,而那些压力仍然在累加。
意味深长的眼神其实四十来分钟的时长还不足够将这个故事透彻。
希望这部电影能够拍成长片!
或许是时候该去补补黑泽清的作品了。
平静的街道
看到随意放在桌上的一把刀,你会想到什么。
当黑泽清回到自己熟悉的领域,影像和声音都变成杀器。
这部45分钟的电影,洞穿了氤氲在锋利的刀具、空阔的房间、公共空间、陌生人这些现代生活典型元素周围的惊悚气息,最后又一把将家庭和家人拖下水。
吉冈睦雄饰演的松冈老师,一边经营自己的小型烹饪学校,一边参与面试想进某家知名餐厅。
学员田代经常说些莫名其妙的话,说自己常听到怪声,脑子被偷换成机器。
某天,他当着众人把刀子插到后脑。
警察开始介入调查。
工作上的事似乎与家庭完全隔绝。
松冈的三口之家在片中出现三次。
田代自杀后,略显疲惫的松冈回到家,三人共进晚餐,儿子吃着饭突然发出诡异的笑声,母亲条件反射一样离开饭桌,到厨房取出积攒的易拉罐,倒进院里的收纳箱。
下一场,松冈从受害者骤然变成加害者,当学员明美喋喋不休地对鸡肉发牢骚时,他拿出刀扎进明美后背,明美挣扎倒地,松冈追砍。
收尸,运尸,埋尸,拿着铁锹在桥上奔跑。
家庭第二次出现。
松冈回家吃饭,儿子上学离开,妻子整理易拉罐。
转天,其他学员告诉松冈,明美回来了,正在等着老师。
镜头面对着困惑的松冈,松冈面对空荡荡的椅子。
一阵椅子与地面的刮擦声。
学员狂奔而逃,松冈五官扭动,肌肉抽搐,浑身发抖。
他们看到了什么?
看到恐惧比看到恐惧的对象更恐怖。
松冈继续参加面试。
他滔滔不绝,侃侃而谈,丝毫不顾对方已经露出不耐烦的表情。
餐厅负责人很快打断他,结束面试并离开。
松冈似乎依然没有觉得问题出在自己身上。
餐厅某个客人突然举刀冲向另一个客人。
混乱中松冈自顾自地离开。
家庭第三次出现。
儿子要一大笔钱,被拒绝。
妻子在院子里踩易拉罐,表情狰狞。
松冈在房内游荡,看看儿子邪魅的回眸一笑,看看储藏室混乱的杂物,可视门铃突然响起,但只有杂音没有画面。
松冈冲出屋外,巨大的尖锐的噪音伴随空荡荡的街道,成为本片最压迫的片段。
当松冈返回时,他站在门口,凝视着空房间,良久。
是“外面”更恐怖,还是“家”更恐怖?
除了被迫回答警察的问题,松冈几乎没有与任何人有任何实质交流。
田代多次向他求助,他仿佛没有听到,明美提出疑问,他也没有正面回应,餐厅面试官只能看到他的自我表演,一家三口更是各自活在自己的世界。
所有人都没有声音,或者所有人的声音都被对方反射回来,人来人往其实是一座孤独森林。
异化在“自我”和“他者”之间同时进行,谁为鱼肉,谁为刀俎,取决于谁先举起匕首。
这是每天都出现在社会新闻上的情景。
黑泽清对光的运用如神来之笔。
当窗外列车驶过,明暗交错,飘忽移动,尤其是田代自杀、明美被杀时,鬼魅人间,鬼影曈曈。
声音在电影中起到更关键的作用。
列车行驶的声音,刀具碰撞的声音,座椅滑动的声音,刀具插进肉体的声音,易拉罐摩擦的声音,当生活万箭齐发,主角的沉默震耳欲聋。
电影最后一幕可以有多种解读,可能是杀戮已经完成,可能屠杀即将开始,也可能这一切都是男主的幻象。
那些犹如梦境的自杀、谋杀真实发生过吗,还是一个无能男人的内心发泄?
一部都市黑色寓言,既可以上升到现代文明对人的异化,也可以具体到无差别暴力犯罪频发的时代痼疾。
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丧钟为每个人而鸣。
一个浓缩后的45分钟心理恐怖片,对于一个对恐怖片消化无能的我来说,还算是比较友好。
没有真正的鬼,却处处都是鬼。
像是解剖室一样的厨房里出现了令人想要杀戮的欲望,间歇性出现的火车和因此带来的闪烁的灯光,时有时无的影子和仿佛能看到的幽魂,不断出现的生活里的噪音,越发变多的暴力和眼神中不断流露的杀意……这一切都远比突然出现的东西更恐怖。
恐怖的不是某种我们并不熟悉的东西,而是某个本就存在在每个人体内的恶行因子和残暴的欲望被挖掘,被放大,被呈现。
就像是第一个学员说的,我们被改造了。
一半的脑子里成为了机器,不再拥有感情,只拥有想要被关注的愿望和报复的欲望。
“当我的诉说无人倾听,我将用更极端的手段让你看到我。
”这好像就是每个人被传染或者说被激发的理由。
它像是某种病毒,但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心魔被激发的一个开关被打开了,于是我们的压力和不被关注的委屈倾泻而出,成为恶念,成为暴力的开始,成为杀害的理由。
这种无形中的恐怖最为致命,也最令人不安。
实在是视听绝佳,噪音的环绕,和环境里不断出现的影响人心神的声音,火车的轨道声,妻子扔易拉罐的声音,学生的切菜声,甚至连面试官的沉默都像是一种无法令人接受的声音,直到它成为监视器里的雾气和令人无法探寻又似乎真的存在的某种东西。
光影运用的非常好,结构里的闪烁的光,若隐若现的影子,在刻板中带有的一点光晕,利用建筑结构构成的压迫感和束缚感,完全讲述了这种恶的滋生的沃土就是压抑本我情绪的条条框框。
我非常喜欢男主在桥上奔跑的片段,好像短暂的释放了自己,也得以呼吸,其他的部分都是被控制被压抑,只有眼神在释放对生活的不满和浓烈的恨意。
非常短的影片却高度浓缩了一个非常妙的故事,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恐怖弥漫在整个环境里,也透过视听延续到观众的身边,没有实体的恐怖元素弥散在我们的身边,细思极恐。
我想这也是恐怖大师的能力和电影艺术的魅力吧。
黑泽清功力不减当年,《chime》虽短但是非常好看。
1.眼神戏chime的概念由听觉感官引入,而后反其道行之放大了视觉,片中有大量的眼睛、眼神戏。
第一个被关注到的是这个小哥一种迷离的眼神,给人感觉仿佛在听什么声音,把声音概念具象化到了眼神里,小哥自己说是听到了报时声(maybe钟声)。
这位小哥的演技挺不错,我查了一下,他竟然是小日向文世的儿子
接下来是男主角的眼神,这个眼神很不对劲,这一处可能预示着他已经听到了所谓的报时声,但是并没有跟任何人说
然后是他出来以后,似乎在寻找着什么,在空旷的街道上,朝着没人的地方看
这里有一处空镜。
女学生被杀死后,有人说她就坐在那把空椅子上,男主角是看了一会,然后非常惊恐,眼睛里透出了前所未有的恐惧
空椅子
随着剧情推进,在咖啡厅里有人拿起刀要杀人,他的眼里逐渐漠视了杀戮,证明他内心的不断异化已经到达了某种程度
结尾他听见门铃声后推门出去,依然是在空旷的街道上,依然是在寻找什么,眼神飘忽不定,甚至有几个瞬间是看向观众的,看的我脊背发凉
2.假"像"一些影像,把一个虚构故事转变成了真实的恐惧影子时而出现时而消失的影子
玻璃窗里若隐若现的人影。
虽然这段后来男主角出去后发现是那个刑警在那里站着,但是我反复看了很多遍之后发现玻璃窗闪现的人影不止一个人,至少有三个人的人影从那里闪过,而要知道,刑警是一个人来的……
角色定位的假象开始我认为男主角可能是以一个受害者身份出现在全片里的,所以当看到女学生拿刀切鸡肉的时候,我以为她是被异化的那一个,以为她要拿刀砍男主角,结果突然反转,男主角在后面抄起一把刀把她给捅了
这段的打光有点东西,从男主角追着女学生砍到抛尸,室内莫名闪着光,像是探照灯来回照一样,反复看了几遍,发现中间光停过几次,这段的打光真的很值得品味
空镜头的假象尾声时给了男主角家家门口的闭路电视近一分钟的镜头,里面闪着奇怪的东西,看不出是什么,反正不是什么正常东西,好像都不是地球的东西
奇怪的画面最后一个镜头,是定格在男主角家门口的。
男主角开门出去找了一圈,什么也没找到,回到家关上门,镜头就定格在了门外。
看着毫无生机的样子,又给人感觉有一个什么东西就站在那里,站在那里等待下一个被异化的人
3.迟到的chime结尾再次回归听觉,以门铃声具象化了chime,chime这个词可以是钟声也可以是铃声,这个门铃声可能就是具象化的幽灵呼唤
男主角听到门铃声其他听觉部分还有如同厉鬼哀嚎的火车疾驰声音,这个是贯穿全片的,还有一些刻意被放大的脚步声以及尖叫声,这些都是黑泽清常玩的声音技巧行了,说到这吧,黑泽清挺厉害的,我等着看幕后花絮纪录片
冰冷的光影规律地、无形地扫过(切割)天花板低矮的料理教室。
外面,城市里的电车按照它的节奏哐啷啷地穿行在固定的轨道。
这个教室,这个城市,好像存在着什么,在哪里?
有时候,那个问题,那个声音会从这个城市,从教室、从黑暗的地方,以一种完全不熟悉的方式说话,TA说的话如此特别,如此与众不同,完全跟这个从众的声音割裂开来,TA试图撕开这个教室,这个家庭,这个城市的另一个面向。
但是,TA是那么的奇怪,他摇来摇头,把TA甩出脑海,他谋杀了TA。
TA时时刻刻想要跳出来,他努力压住TA,但毕竟他是那么强大,电车行驶在轨道上,满载着人群。
小餐馆需要有提供价值的厨师,警察有他自己的任务。
谁会听他的自我表达?
死人才不会说话。
才不会喋喋不休——那些让自己显得不正常的东西。
谋杀之所以可怖,在于死亡的尖叫,一种把一个东西使劲压缩到一个密闭的盒子里的那种痛苦。
而它一直将如钟声回响。
春天到了,门前一树的春花。
这样的生机背景里,是如同坟墓一样的暗黑门扇。
那里的死亡气息和春花形成一种诡异的张力。
很喜欢的镜头:料理教室里变幻的光影、脸部的特写、电车声和穿行而过的电车带起来的风、跨江长桥上的奔跑、料理教室大楼出口的大镜子、照完镜子后声音的突然噤住、啤酒罐嘈杂的哐啷声、啤酒罐被脚挤压的尖锐和发泄、黑色的杂物间珠门帘上的白光及杂物间杂乱的东西、住屋门打开后的嘈杂声、门外的一树春花和暗洞一般的房门纪念UCCA里看的电影。
发现原来可以有新的隐喻的视角看恐怖片。
人一旦有任意资本,想方设法奴役他人已是迫不及待提上日程,无论出于有意无意任何目的,但在其包含真实致命的侵略性里总是反复令现有科技无法规避裁决之未解之题。
战争毫无疑问将此规模地推向极致,不论是惴惴其栗的受害人抑或咄咄逼人的疯狂施暴者,即便在他们最后同样凝结的悚寒眼神中也无法呈现出一缕恐怖的身影,这是所有故事的终结,同时又是所有故事开端;现实总是一边卷甲衔枚地翻着斤斗朝我们而来,然后又后空翻滑稽而去,尽管这种运动和滑稽就是现实本身,又有谁会为这种进程感到孤独和恐怕,人们永远只会把暴力将之供奉并乐在其中。
精神传染
人类异化、声效突出。完全是《X圣治的》的迷你版,但没有超越
空椅子,幽闭的房间,莫名的笑,和一种癫狂传染,氛围感特别好
短了吧我感觉短了
本片完美的体现了,豆瓣的这些装逼评论!这种垃圾神经病一样的电影,他们吹的能上天!
很诡异,光影声色都绝了,但没看懂…
任何行為都需要動機,但本片一個沒有🙂 只知道和噪音有關,僅此而已,多寫一個字都是裝逼。
好久没看过这么深井的电影了,实在讨厌这种压抑的社会氛围,压抑到有那个大饼。导演技术不错,只是主角又是这种被男导演拍腻了的挫男实在无趣又恶心。
一顿《法式火锅》局明显解决不了日式家庭「内部」的所有问题:日本(初级)主厨实在不争气,浪费了食材和厨具,毁了那些小而美的东西,还辜负了前辈老师的一片心意。那部「伪科幻」电影不行就撤档(火葬了)吧?那个《Single8》社团没有活力就(吃顿饭)散伙吧?短片《Chime》是来给「薛定谔的F猫」传「谐音」口令的吧?还用《猜谜女士》猜?不看热搜吗?被日本大家长浪费青春且没有零花钱的日本青年已经「持刀行凶」被控制了,建议及时报警送医:被日本军国主义幽魂附体和操控的日本高层能被「回旋镖」就地正法也算老天爷有眼,强迫人家(学员/家人)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本身就是一种缺乏自信、不够健康和有违师德的「PUA」行为,更别说这位「屠夫」很早就是那个杀人如麻且擅长使用「精神胜利」法搞自我安慰的战争机器初级(陪练)代理。
大家好,我是黑泽清粉丝。
失序,是现代人的最终幻想
玩过了九百次的梗已变成骚扰
喝过核污水的小日子是这样的。
据说说的是压力但是对不起没看懂,也没看出来x圣治啊
20240604-很一般
不像是《X圣治》,可能更像《回路》。片子像是给观众催眠,给人整个不知道接下来导演要搞什么,因而会紧张,甚至觉得被吓一下才舒服,可他不会给你舒服。最后也不知道他要说什么,这也很让人不舒服。
在东亚诸国的超高压社会中,任何一个备受压力的普通人都会随时承受不住这西西弗斯的巨石,从而在一瞬间彻底崩溃做出相当极端的恐怖之事。《钟声》里普通人的“破防”在黑泽清的镜头中,如同光天化日下出现在自家客厅的阴沉鬼影一样阴郁渗人。这常人无法听到的“钟声”,更像是苦撑的溺水者喉咙里最后一下呼救,自此之后,理智和灵台归于深渊之中,而此时支配身体的,是来自混乱的恐怖大魔。
金属 列车对光的重组
神金
是我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