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心理咨询师行业内部,一直不看好电视剧能够拍好心理咨询这个行业,主要原因是心理咨询行业有太多的隐秘和伦理限制,不适合完全暴露给观众。
但从第一集开篇来看,比预想的要好很多,甚至说有惊喜,虽然电视剧需要一些艺术加工,但至少专业性还是有保障。
这里特别想说说第一集里贺顿干预尤娜跳楼,用了哪些心理干预技术。
做过心理干预的都知道,自杀是最高级危险等级,同时也是最难干预的个案,又尤其是跳楼这种决绝的方式,那是相当有挑战,其实现实生活中自杀干预失败的案例是很多的,所以第一集就出现这么高难度的挑战,确实让人捏了一把汗,但整体来说,做得非常不错。
开头第一句:“我是中国心理学会的心理咨询师,请相信我有足够的专业能力能够帮到您。
”这句话体现专业性,让求助者建立能够得到帮助的信心,另外,也有让对方感觉到不是随随便便找个人应付自己,确实是专门有人帮助自己,让对方有被重视的感觉。
所以,第一步,是建立信任关系。
然后,当问对方为何要自杀,对方说不想说,一般情况下,你要怎么回复?
贺顿问:为什么选择这个“特殊”的日子?
现在已经转移话题了,本来核心话题是要不要自杀,为什么自杀,转向为什么是今天自杀而不是别的日子。
正如剧里讲的,用“特殊”这个词,可以让来访者思考,以便能够跳出情绪。
这里有两个作用,一是让对方跳出当下情绪,让对方动脑子思考,二是澄清细节。
因为你泛泛而问,为什么自杀,可能他就泛泛而答,我不想活了,但是如果问得很细,对方就得去想细节和来龙去脉,暂时转移了注意力。
比如我们类似还可以问:你在这之前和谁发生争吵或者发生什么具体事情吗?
接下来,就是共情,也就是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对方的处境,剧中贺顿说如果自己的弟弟妹妹遇到这种事情,如果有个人和他们讲讲话,也许就好很多,这句话有三个作用,一是咨询师拿自己的生活来说事,拉近和对方的距离;另外贺顿说,如果能有人讲讲话,就好很多,给到对方暗示,其实事情没有到要死的地步,也许有个人讲讲话就可以解决,而我现在正在和你讲话,所以也许听我讲了之后,你也会好很多。
然后尤娜就打开话匣子了。
共情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学问,要说心理咨询师与其他行业有不同所在,也许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共情能力上的差异吧。
关系建立好了,通话通畅了,情绪也缓解了,接下来需要保证对方的暂时安全,所以一般是要排除现实的危险因素,比如离开高楼,放下刀子等等。
剧里贺顿是让尤娜到一个安全的地方。
再后来进行严重性的评估,贺顿用了焦点解决干预里的打分技术,这有两个作用,一是评估自杀意愿的强烈程度,二是找到例外,所谓例外,就是不自杀的原因。
比如尤娜说了自杀强度有95分,那么贺顿就问,是什么让你还保留了要活的5分呢?
尤娜就讲了是父母因素。
到此为止,基本可以判断干预成功了。
最后给予一些鼓励支持和建议等。
我认为剧中做得不太好的地方是贺顿语气过分生硬,缺乏共情能力,所以虽然内容表达了共情,但其实从态度和语气来说,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但是杨紫毕竟是演员,不可能是真正的咨询师,要知道咨询师可是经过多年的培训,所以这点不能苛求,模样做到就已经不错了。
当然,现实中的自杀干预其实比剧里呈现的难多了,但大体是遵循以下流程的:1:建议信任关系。
可以通过真诚的态度、专业的身份、温暖的话语、同情的理解等达到。
2:稳定情绪。
尝试让对方把注意力从内部情绪转向现实世界中来,也就是情绪稳定技术。
这个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澄清细节,甚至问对方此时看到的听到的或者思考到的事情。
3:共情理解支持。
不评判对方的做法,不贬低对方的做法,也不直接劝说对方放弃行动,而是表示理解对方的苦衷,知道对方有太多的不容易,对方过得有多难等等。
4:评估危险程度。
一般用打分技术,这样同时得到对方的优势资源。
5:给予一些实用的建议,比如剧中用了数数的技巧,觉察情绪的技巧,寻求心理咨询的建议等等。
总之呢,从心理的角度,这部剧一开始的表现还不错,其实一开始的长镜头也有看电影的感觉,拍摄质感及专业性都还可以,如果我打分,可以打8分以上吧。
后面还不知道,看了再说吧。
下面链接我对这部剧里涉及到的心理咨询部分做详细分享。
https://www.douban.com/people/qingzhixing/reviews
第一集开头的长镜头就狠狠抓住我的心了,后面越看越好看,剧情紧凑,演技自然,反转适度。
干预自杀那里穿插后面考察人员的支持ai和支持专业人士的明争暗斗也挺精彩的。
(这里有人说考察领导们不着急,废话,人家来考察就是要看工作能力,而且领导们是领导就懂这个?
没看到身边两派的人一直在给他讲解吗?
这里本来就是安慰自杀人士的热线,不交给专业人士处理他们敲碎玻璃爬进来吆五喝六吗?
)六集已经讲了n个案例(父母孩子 同学关系 自杀干预 阿尔兹海默症 职场黑幕 私生饭)穿插着很多心理学常识包括紧急干预、颜色性格、咨询室布置等。
给女主的特效绝了,这就是职场专业大女主的排面。
然而在黑子眼里,没演技没剧情没生活的糊剧没关系照样一堆人捧,美剧搞个自闭症医生没关系反正慢慢成长嘛,搞个天才女棋手一堆特效没关系女王嘛,但杨紫的剧,运镜牛逼特效牛逼演技牛逼台词牛逼人设牛逼剧情牛逼节奏牛逼,就不行?
我也是观众,谁比谁低一等了?
看到一个可笑的黑评说,自杀还给自杀干预中心打电话,悬浮。
😂那么请问中国最牛的心理学机构回龙观为什么开设自杀干预热线呢?
也是悬浮吗?
难道自杀就该死吗,她想活想找到人帮助自己,就给自杀干预中心打电话了,所以是哪个中国字不认识产生开头的质疑吗?
还说女孩还没怎么说话就警报?
她第二句话就是“我要自杀”于是想起了警报,真是为了黑杨紫连自己的视力和听觉还有汉字认知都抛弃了。
居然还有因为贺顿为什么保密患者病情的黑评,咨询师不保密保什么?
不保密是不是又要被你骂不保密?
人家患者夫妻两个成年人商量好了保护两个未成年小孩,让心理师保密有什么问题?
就尬黑。
甚至因为只是暴露被咨询过这一关系,贺顿就主动辞职了,还不够严谨?
顺便科普一下心理师不是心理医生,心理师接待“来访者”而不是“病人”,这个剧就是解决“普通人”的心理问题,会有很偏激的,但不会有犯罪的。
大可不必跟用鲜血刺激观众感官的凶杀案再加个心理常识壳子的剧比,谁还没看过港剧美剧似的,哦,可能黑子没看过,但会拿来当筏子踩这部剧。
要完全与另一个人发生关联,人必须先跟自己发生关联。
如果我们不能拥抱我们自身的孤独,我们就只是利用他人作为对抗孤独的一面挡箭牌而已。
随着社会的发展,确实呈现出很多心理方面的问题,也很少有影视作品去进行诠释,女心理师做得很棒,年轻的团队,有实力的演员,细致打磨,确实很不错,杨紫井柏然等演技也是棒棒的。
会根据之后的剧情加评,推荐大家看《当尼采哭泣》。
2021都市暖心疗愈剧如约而来,《女心理师》已于11月23日18点起在优酷全网播出。
作为国内首部聚焦心理题材的电视剧,这部剧通过展现女主角贺顿作为心理咨询师为不同来访者们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触摸探析当代人的心理围城,希望敲响大众关注心理健康的警钟。
《女心理师》以特殊的题材和其中反映的高敏社会问题,一开播便迅速引发了全网热议。
《女心理师》首集开场便是惊心动魄的“女高中生跳楼”事件,结合之前发布的预告片,青春期困境、原生家庭、职场霸凌、甚至是更为敏感的案件,这些一般剧集不敢触及的社会问题都将在这部剧中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
更令人震撼的是,剧中案件均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团队提供,全部为真实案例,如此直观具体的展现给观众,难怪代入感这么强。
从已播出的剧情来看,杨紫饰演的贺顿作为心理咨询师,用各种心理学知识专业揭开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是这部剧当之无愧的中心人物。
其实,心理咨询师的形象在不少影视作品里都曾出现过,但专门刻画心理师这一职业的,《女心理师》还真是第一回。
《女心理师》前几集看得太过精彩刺激,一查这才发现这部剧的导演不一般,口碑爆炸的犯罪悬疑片《误杀》、剧版《唐人街探案》都是柯汶利执导的作品,难怪《女心理师》节奏把握的这么流畅,质感色调也是极具故事感。
有优秀导演加持,从这剧中果然能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戏里大秀各种心理学专业知识不说,戏外拍摄时也早早的把色彩心理学安排进去了。
细看主演杨紫、井柏然、王嘉、菅纫姿的服装配色大有深意,贺顿习惯穿大地色系的衣服,代表着她作为心理师的沉着理性,热衷花色的钱开逸则代表着烈张扬,永远一身黑的叶家辉暗示着他的神秘冷酷,马卡龙色系的职业装既表示了汤莉莉的秘书职业,又代表着她甜美浪漫的心理。
从服装色彩的角度解读了人物心理,简直处处是伏笔啊!
除了靠谱的制作班底、满满的细节设计,这剧的主演阵容也太有保证了!
杨紫早已是公认的演技派顶流花旦,实力小生井柏然的演技也是可圈可点的,早在12年前二人就合作过,如今再次搭档不仅配合默契,cp感也是出乎意料的强!
王嘉、菅纫姿、马苏等青年演员自带看点,倪萍、杨童舒、黄觉等老戏骨实力助阵,《女心理师》这豪华配置没谁了!
题材新颖又反映现实,顶级制作加超强阵容,我是对《女心理师》入坑了,年末现象级网剧成功预定!
太期待接下来的剧情了,快加更,别停下!
看到路温开骂女心理师了,感觉这条评论代表了大部分普通看剧观众的真实想法。
——————————————————————当我看到井柏然凭缆绳从高楼一跃而下跳窗而入只为了给全校广播一首煽情歌时,我的容忍似乎已经到了极限;但当我看到想自杀的女高生在听到杨紫ai式的几句电话安慰后,竟然因为害怕自杀样子不好看和恰好听到这首歌并表现出被打动,从而放弃了自杀念头时,我才发现这部剧就是在把观众当猴耍,就是在侮辱观众的智商。
制作人不在专业的心理咨询方面下功夫,却在虚假的外在表现上做文章,为了体现这个职业的“牛逼”,导致整部剧的基调都变得很悬浮,很脱离实际。
心理咨询师不是专业救生员,更没有三头六臂。
一部以打着“治愈心灵”旗帜的职场剧,非但没有给现实中或多或少患有情感问题的观众带来藉慰,更像是吃着人血馒头,寒了大家的心。
现如今,以职业剧为幌实则是玛丽苏傻白甜的国产偶像剧层出不穷,很想奉劝这些制作人们一句:如果你们真的不了解这类题材,没有用心去观察过这类职业人的生活状态,更没有从心底去尊重过这个行业,就不要碰这个职业圈,已经有多少职业被污名化了,我他妈求求你们了!
早早就关注这部剧要播出的消息,因为是国内第一部关注心理咨询行业的电视剧,剧组又宣传自己请了北师大的团队做专业指导。
开播前我和身边的同行都持悲观的态度,主要是预告片拍得太玄乎了,我们很担心像以前一样把心理咨询拍成读心术和超能力.......看完前八集,我长舒了一口气。
编剧虽然加强了主角的能力(听力,记忆力,观察力),但没有夸张到不现实的地步,而且涉及到心理咨询的部分非常专业,看得出来是采纳了专业人士的意见。
下面我就以做咨询的来访为主题,逐集分析一下出现过的心理咨询相关知识,不出意外的话会一直连载下去。
三、荀总 - 惊恐障碍(78集) 第7集里出现了一个颇有喜剧感觉的角色:荀总。
事业有成的荀总近来忧心忡忡,他觉得自己得了不得了的大病,为此茶饭不思、夜不能寐。
可偏偏跑了各大医院都没检查出什么来,各项功能指标正常。
无奈之下,他只能打电话给自己的好朋友 – 姬教授(这两还真看不出来是同辈人……),于是姬教授把他推荐给了我们的主角贺顿。
这张图也未免太搞笑了点哈哈哈不过事实上,老爷子得的是焦虑症里的另一类:惊恐障碍(Panic Attack)。
要讲惊恐障碍,得先聊聊惊恐发作(Panic Attack),这在北美是比较为人熟知的一种心理症状,但在国内很少被提及。
惊恐发作是一种伴随着强烈躯体症状的急性焦虑发作,患者感到强烈不适,并伴有下列症状:胸闷、心悸、出汗、颤抖、晕眩、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手足发麻、濒死感、失控感等。
发作时间往往在520分钟。
惊恐发作常被误以为是心脏病发,从主观感受上而言两者十分类似。
因为惊恐发作时常伴有强烈的躯体症状,即使患者知道自己身体健康、无心脏异常,也无法降低他们的恐惧感与濒死感。
不过如果长期焦虑不及时干预的话,久而久之的确会影响健康。
惊恐发作可以没有特定的诱因,即普通人也完全可能经历突如其来的惊恐发作,大部分人无需治疗便可自行恢复,小部分人才会反复经历惊恐发作,并最终发展成为惊恐障碍。
在荀总的故事中,诱因还是比较明显的:与小儿子的关系紧张引发的高度焦虑与愤怒。
有了头几次的发作后,荀总开始相信自己得了“怪病”。
为此他焦虑不已,执着地想要找到病因,却不曾想反而加重自己的“病情”。
除了反复的惊恐发作外,惊恐障碍另一条重要的诊断标准就是· 关于惊恐发作或其后果的长期焦虑· 或者为了避免惊恐发作而做出的适应不良性的行为改变简单来说,因为这个“怪病”,荀总公司不管了,儿子也不联系了,整天跑去医院里头闹,耽误了自己的时间也引发周围人的不满,这就是“适应不良性的行为改变”。
后面贺顿见督导时提到的治疗方案包括内部感觉暴露、呼吸控制练习、矫正灾难性想法,都是常用的方法。
二、小文 - 钟情妄想(57集)
67集的主要角色小文是一个患有“钟情妄想”的年轻女性。
小文一直关注钱开逸的节目,定期给他发邮件,并坚信两人彼此倾慕、处于一种隐秘的恋爱关系中。
她将钱开逸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每周期待着他的回复,并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和其他听众不一样。
因此当她看到贺顿和钱开逸一起做节目的时候,不禁怒火中烧,感受到一种被背叛的绝望感,不仅去咖啡厅门口闹事,甚至拿着刀冲进直播室,吓到了在场所有人。
在美国的心理疾病诊断与分类手册(DSM-5)中,钟情妄想(erotomania)属于妄想障碍(delusional disorder)下面的一个亚型(sub-type)。
妄想障碍的特点是患者产生某种妄想超过1个月的时间,但没有到严重影响其生活工作的程度,且患者不符合精神分裂症、双相的诊断标准,妄想也不是因为服用某种药物产生的副作用。
钟情妄想多发于女性,但男性患者更可能展现出暴力及违法的行为,比如骚扰、跟踪、非法闯入等。
其实按照角色设定来说,像小文这样低自尊、少社交、自我封闭的女性,是不太可能做出持刀威胁他人这种行为的。
钟情妄想目前没有特别有效的确切疗法,一般采取药物治疗辅助心理治疗的形式。
传统的抗精神病药能有效减少患者的妄想频率和程度,然后再通过心理治疗改善患者自身的低自尊、不被爱或者自我价值感的问题。
如果钟情妄想是其他疾病的并发产物,比如精神分裂症或者双向情感障碍,那么针对这些疾病进行治疗会同时改善钟情妄想。
一、尤娜 - 青少年自伤自残案例(14集)对于这种和想自杀的人士的工作,我们业内称为危机干预;剧中女主一开始工作的单位,是危机干预中心,一般会设置 24小时的免费危机干预热线,任何人都可以拨打。
第一集里的高光无疑是危机干预的部分。
女主一开头就亮明自己的专业身份,这可以让对方有种安全感,知道自己不是在和一个没有经验的或者业余的人士谈话。
接着,在对方拒绝说出自杀原因的时候,贺顿问了一个相关但更容易的问题:为什么是今天呢?
虽然大部分人都曾经有过自杀意念,小部分人一直感到抑郁,但最终尝试自杀的非常少非常少的人,而且超过90%以上的自杀是冲动性的,意即自杀前很可能存在一个触发事件(triggering event)。
抓住了这个事件,就能顺藤摸瓜找到对方想要自杀的直接原因。
后面给自杀冲动打分、以不想自杀的5分为切入点、用数数的方式让大脑冷静下来,都是非常专业的干预手段,平常的工作中我们常常会用到。
第一集里最最最荒谬,最不符合现实的地方其实是....... TM的这个自杀干预中心太有钱了吧!
你不说的话我还以为是再看科幻片呢,还每个人那么大的电脑屏幕,现实生活中基本都是又破又旧的电脑以及又小又挤的工作间....
炫酷的影视剧场景
骨感的现实还有绝对不可能发生的:直播心理咨询师......就算是心理咨询非常普遍的欧美,多数人做心理咨询还会有小心翼翼地,不希望别人知道,更别提国内了。
行业里有个笑话,说有的来访为了不被家人知道自己在做心理咨询费尽周折,最后他老婆以为老公出轨了,坚决要离婚。
事情虽然是假的,却反映出了一种普遍的心态:生怕周围的人知道自己做过心理咨询,认为自己是疯子。
因此这种大庭广众之下告诉全世界的人自己家人的咨询师是XXX的行为,纯属开脑洞......
第二集内容好坏一半。
前半集纯属扯淡,一个人穿的衣服和他的性格、喜好、行为模式完全没关系......不知道剧组是不是受了所谓色彩心理学的影响,但那是100%的伪科学。
有研究证据支持的是色彩本身对人心理的影响,比如黄色让人感到温暖、舒适(餐馆酒店的灯光色),红色代表着危险、冲动、高亢(交通标志)等等。
专业输出主要在咨询室场地和家具选择上。
心理咨询强调时间、空间的稳定性,尤其是在初期,一方面会让来的人感觉到安全、可预期,降低他们对于咨询的担心;另一方面,有助于每次按时开始咨询,经常换时间和地点的话容易让人错过预约。
沙发、壁画、钟表的选择的确是有讲究的。
钟表最好放在咨询师能看到但又不需要转头的地方,这样方便把握时间且不让来访者察觉,不然有的人会误以为你赶时间、不耐烦,甚至是嫌弃他们。
沙发后面有解释,最好是一大一小,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坐下一个家庭。
两个沙发要呈90°摆放,避免了目光的直视。
来做心理咨询的人往往处于一种脆弱的状态,他们不一定敢于直视另一个人。
我非常喜欢第三第四集,它选取了近几年来国内愈发严重的一个心理危机:青少年自伤自杀。
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今年3月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4%。
这是一个相当严峻的数字了。
在欧美,存在着同样的问题,自伤自残等行为趋于年轻化;与二十年前乃至十年前相比,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化。
尤娜的情况具有典型性。
首先,青春期的少年少女们自我意识强烈却又没有认清自我;渴望独立却没有能力;欣赏特立独行却十分重视同伴评价;争强好胜但也自尊心脆弱。
剧中的尤娜明明长相姣好、成绩出众、家世优渥,却因为一连串的变故而自我贬低、责怪,认为一切都是自己的错。
这种低自我价值感是自杀高发人群的显著特征。
其次,儿童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往往起源于家庭。
这并不是说父母一定是错的,或者他们是坏人,我无意将一切都怪罪于原生家庭。
诚然,国内有许多不合格的父母,但更多的只是作为普通人的父母,他们有自己的问题,同时又以自己认为的更好的方式保护孩子。
没成想,自以为的保护最后成了更大的伤害。
这集提到了一个专业名词,“三角化”,这是家庭治疗领域的经典概念。
在一个典型的核心家庭里,存在着夫妻、父亲与孩子、母亲与孩子三对两两关系,当三对关系都处在正常范围内时,家庭可以良好运转。
而如果其中一对两两关系里产生矛盾、冲突,程度大到难以调和的时候,往往家庭里第三个成员会卷入其中充当缓冲器,这种现象便被称之为三角化。
大部分的家庭里,被卷入的第三个成员往往是孩子,而他们也是三角化中承受压力最大的一角。
有一种理论认为青少年自残自伤的目的是想获得关注,我不喜欢这样的说法。
这种理论似乎将青少年放到了主动的位置,认为他们是一切的始作俑者,可事实恰恰相反:他们往往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压力的承受者,他们是无能为力的,不能改变自己的处境,自伤与自残只是他们对于糟糕处境做出的一种被动应对。
所以真正应该要负担起改变责任的人是父母、学校与其他专业人员。
就像剧中的尤娜,她没有任何方法修复父母之间的感情,只能靠一次又一次地伤害自己、乃至伤害别人留住父亲,看得我心都碎了......
唯一不喜欢的地方是,女主在咨询室外和来访见面了......一般除了学校咨询师需要在教室和孩子接触这种特例外,咨询师是不会在咨询室外见来访的,因为不安全也不专业。
但最后,分火柴和划火柴这个技术我从来没听过,可是看着好有用的样子,想淘宝下单了......
相关文章:专业心理学分析:为什么有些婚姻能长久,有些关系让人痛苦想起在医院心理科两个月的实习推荐几本适合心理咨询师与爱好者的书如何寻求心理咨询帮助及各类渠道评价
特意看完了6集再来评论。
这是一部反应现实心理问题的作品。
从第一个尤娜的故事来看,整个剧里每个人演技在线,剧情逻辑也非常好,夫妻两人关系不和,直接导致自己孩子有了心理问题,造成自残,自杀的念头!
尤娜从一开始的想死到后来的释怀,女心理师賀顿起到的作用立竿见影,无疑她的专心能力非常强的心理师!
这一点也是十分值得夸奖的,就是在第一集就建立了賀顿的专业,自信,还有感性。
后来賀顿在治愈别人的时候,我们就会给自己心理建设,她是一个非常强的心理师。
还有第二点值得夸奖的就是,前几集科普了很多心理知识。
国内心理师题材几乎没有,偶尔会在别的作品出现也是轻轻带过,所以我们观众对心理这块真是一点不了解。
科普了以后,我们再看作品,就会结合剧情,让我们代入。
电视剧在前六集埋了很多伏笔,那个癌症患者张燕和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那个天才叶嘉辉背后的故事和心理问题,賀顿老师的秘密,还有女主角賀顿母女的故事,还賀顿妈妈喊的叫“俊俊”的孩子,一定是个非常精彩纷呈的作品,我会一直看下去!
今天刷豆瓣看到了很多一星的,给我气笑了,说没有一点心理学专业性,自杀干预不科学,what? 虽然我不是心理学专业的,但还是可以看出来剧中的,真的没有必要抓住多巴胺这一点不放,大可不必。
说跳过前三集的,真的不懂为什么?
前三集是包含了导演给全剧的埋线,国产剧少有长镜头,这不应该有多支持吗?
为了喷而喷?
专门给紫的剧打一星自家烂戏全满星?
故意恶评?
没事吧,现实是得有多自卑,才这么见不得人好,活得好憋屈哦🤔 那些恶意评论的人多去看看自己的心理是不是有问题吧,不喜欢看,出门左转不送,OK?
(只针对某些人,对号入座我也没法🙃)。。。。。
当然当然,剧中是有些片段夸张了,中肯的评价会采纳的,又不是大家都没脑子,对吧?
女心第一集和日剧《Voice110紧急指令室》非常像——日剧Voice设定是真木阳子扮演的女主警察有异于常人的听觉在后台call-center分析110报警电话中的各种声音,唐沢寿明扮演的男主警察中年糙汉一枚在前线根据女主指令找到救助对象,由于是警视厅内部部门所以各种电话追踪啦数据分析啦都能整合进去。
是不是非常像第一集杨紫通过电话听到的学校打铃声推理出目标所处位置是学校?
连那个电话中对象有危险call-center警报会响都一样,下图中受理台旁边就是警报器。
Voice第一季是2019年夏季档播出,女心是2020年开机的。
日剧设定已经足够玄幻了但至少解释为女主有超强听力,杨紫这声音捕捉能力如果不想让观众觉得是金手指其实也非常容易解决:她听到了背景杂音交由声纹分析还原出学校打铃声,这样不是更有高科技感?
女心节奏比日剧慢情节更为悬浮,人家10集解决一系列单元案件最后解决主线大案,还是那句话,我为什么要为女心花40集时间看的内容可能还没有别人那么巧妙呢。
另外这部日剧评分只有6.5。
深夜追完6集,感觉好治愈。
突然阳光照进来,心暖暖的。
童年作为留守儿童,感恩外婆等亲人给予的爱,让我可以开朗。
长大后遇到的种种委屈都有被童年的幸福治愈到。
长大后,感恩有朋友的支持陪伴;虽然现在远嫁他方,但是感情一直在。
这几年婚姻的亲密关系处理不太好,已经对孩子有影响,正在努力调节中。
期待剧后期的更多治愈人心的剧情!
目前质感四颗星,后续剧情观望中!紫妹的的剧就不会差,新颖的题材真的好🉑
第一集最差劲👎🏻,男的飞车飞檐走壁救人,女的装B感几句话搞定自杀人群,还走神乎乎的方向,而且过度接触来访者的生活。3-6集是正常节奏,但是有时色调好灰暗,过于追求悬疑感。首播6集,剧情渐入佳境,神秘邻居意欲何为,师傅和师姐,女主和女二的友情,女主和男主的纠葛和重逢,女主的家庭。男主女主的脸特写有时会出戏,理由不说了,男的怎么就突然对女有不一样的感觉呢,回忆切画面也不够呀。为什么起床也大浓妆,时刻如此。总体来说,想继续看下去,这剧。7-8装逼感又来了,轻飘飘的。12.17,心理咨询部分神化过火,但单元故事有点现实意义;男二线很过分脸部画面又诡异;女二后期完全脱离主线;凑合着反正我倍数追完;任盈盈确实好看气质,在这个年纪还;剧时好时坏。2.5⭐但是追完了。
演员给这部剧增色了,导演编剧拖后腿
杨紫的发型能不能换一换 每部现代剧还有广告都顶着一样的发型 太串戏了
女一心理剧,男一爱情轻喜剧,男二独自迷雾剧场
不愧是杨紫 演技杠杠的 依旧的原声配音 共情感太强了
怎么评价呢……勉强可以一看的剧,如果无聊的话。唯一值得肯定的大概是一些拍摄手法吧,看得出来导演是想炫技。剧本不是很好。
挺失望的
刚从专组出来,我以为自己可以跟着卷一卷,事实证明我只能勉勉强强做个菜芯😂学到了不少知识的同时,也很开心国产剧可以走出舒适区搞点小创新,希望国产剧越来越好。
吹这部剧好的那些所谓的心理学学者们博士们书真的白读了 能不能不要侮辱这个行业?老太太拉双眼皮 真是大开眼界了
难看,冲着心理题材去的,你可以永远相信国内的职场剧。。。四不像。。。想看心理题材的推荐《心灵捕手》、《美丽心灵》
就知道背后有惊天大秘密,但是这个bgm真的故弄玄虚。
今天逛热搜被恶心到了,柯汶利在节奏把握上确有些瑕疵,但是评分5.1太过分了。剧本扎实,节奏紧凑,演员演技在线,专业功底也很给力。我平时喜欢听各类心理播客,看了这剧,相关知识很有获益。就这么一部剧,起码也有7.5打底。这又不是披着偶像剧外衣的行业剧,扎扎实实的在科普心理学知识,故事也很贴切中国家庭。然而却在这个环境下被中伤如此。电影业已经让人失望了,电视剧也是这样,整个环境真让人作呕
李梦喊出女儿心里话,真的,看到这一段还挺有感触的,剧里面的不少故事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
说真的,看了第1集差点弃剧了。还好我坚持下来了,第二集开始,真香,真香,么嘛么嘛么嘛
狗血,故弄玄虚,杨紫妆太重,唇部与眼部特写太多,引起不适。
杨紫的演技我很喜欢,不多也不少,有细节有层次。井柏然也很自然,清新挂的长相。偶像剧的配置,悬疑化的剧情。不打着职场剧的名号谈恋爱。剧中许多案例都感同身受。杨紫挑剧的眼光很好,永远支持紫妹。
杨紫yyds
看贺顿像邱莹莹偷了安迪的衣服穿,并试图模仿安迪的气质😂😂
特殊题材并不会让作品显得更高贵,不是披着社会现实的皮就能掩饰简单粗暴的内核。流于说教的台词,高高在上的腔调,救不了迷茫无助的患者,也救不了不知所云的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