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玛丽雪莱,人们立马给她戴上个帽子:“英国诗人珀西雪莱的老婆”。
但她可是有“科幻小说之母”的称号,写了文学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说《科学怪人》(就是《弗兰肯斯坦》啦)。
这部电影讲了她的成长故事,遇见珀西雪莱后的生活,还有写出经典之作《弗兰肯斯坦》的过程。
看完这部电影,我就迫不及待想看这本小说。
没想到呢,无意中发现改编后的舞台剧《弗兰肯斯坦》中文版在国内巡演。
真是巧,前两个月在南京,我看了袁弘主演的这部舞台剧,太震撼了!
两百年前她就写出这么拷问人性的作品,太厉害了!
It seemed impossible to imagine Frankenstein was created in the 1900s. Now, after peeking into what might have happened to Mary. It kind makes some sense. A feeling of abandoned and isolation. Words can be so powerful sometimes. Do I have a story to tell?
因为我很喜欢弗兰肯斯坦的故事,加之这部划时代的作品确实为后世留下许多可供借鉴之处,我兴冲冲地看了这部电影,然而仿佛是冥冥中的注定,和弗兰肯斯坦的怪物沾边的故事都拍得“一言难尽”,比如大家喜闻乐见的一美和蛋泥的某部。
本片是一部非常平庸的传记片,画面精致,服装考究,配乐优美,流水线式地讲述了“弗兰肯斯坦之母”玛丽雪莱的故事,从艾丽的脸到配乐布景都想呈现出哥特式的空灵感,但奈何匠气十足的剧情把空灵压得一丝不剩。
看到卡司,除了某五方脸演雪莱让我极其不满之外,对其他选角还是满意的,然而五方没让我失望之余,影片的其他部分也步了他的后尘。
影片想极力传达女权主义的思想(这是很好的一件事),也想极力撒诗人八卦的狗血,然而整部基本没有属于自己的亮点,注定激不起任何水花。
关于女权,作为一个女权主义者,私以为这部电影传达的并不好。
这部电影也和不少女性主义电影一样,打造了一个“男女对立”的世界,男性角色几乎没有一个出彩的, 除了展现父女情深的爸爸之外,其余的男性很难找到优点,尤其和玛丽相比,全都黯然失色,变成了女性觉醒的工具,甚至脸谱化(不过这部电影里的所有人都很脸谱化)。
女性的强大和美好是通过展现男性的无能和丑陋来达成的,这种看似“女尊”的表现方法,其实还是把女性放在男性的角度进行审视。
没有男性的陪衬,女性很难展现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女性的强大不是因为她本身,而是因为周围的男性,甚至是一部分女性太不争气了,这种二元对立下的参照,并不能真正展现女性作为一个个体的成长。
玛丽之前就是一个沉迷爱情的少女形象,关于她的才华和聪慧的镜头非常少,我想她能写出那样重要的作品,不是只靠被爱人伤害,和医生谈恋爱,看到妹妹被玩弄的经历写出来的吧?
我真的看不到玛丽的才华(也看不到其他人的才华)。
在最后的读书会上,雪莱承认玛丽是真正的作者,玛丽最先燃起的不是对自己的性别和才华被承认的激动,居然是去和雪莱你侬我侬!
仿佛玛丽的一切抗争只是为了让雪莱对她刮目相看,只是因为她和雪莱的感情出现了问题,虽然不排除有这种原因的可能,但是编剧这样处理无疑把刚刚通过呼号和抗争铺垫下来的女性觉醒线索给生生掐断,真的无疑当头一棒,本来想看到玛丽走上众人中间,没想到是走向了雪莱的怀抱,感觉之前的那些宣言实在是苍白无力。
玛丽的母亲是一位女权主义者,影片仿佛怕观众看不懂一样不停地通过镜头展现或者角色之口来展现这一点,然后极力展现其继母的压迫者形象,包括克莱尔近乎愚蠢的感情失败经历的副线,都在为玛丽的觉醒找催化物。
然而作为一部讲述玛丽这样一位内心丰富的女性的电影,对于其内心的刻画非常少,使得其形象毫无生气,我们似乎察觉不到玛丽的心路历程。
这样几乎被动的刻画方式,使得玛丽的种种行为似乎都有其动机,但又显得难以理解和捉摸,看起来非常别扭。
除此之外,对于人物内心的展现还停留在梦境上,从玛丽的脸上和他人的互动上很难感受到女性的细腻感受,艾丽范宁是小仙女不假,但在这里演技明显不够,除了掉泪和大吼,基本没有什么感情起伏。
玛丽写作的过程本来可以有较为立体的展现,但上一段提过,影片对于展现人物内心似乎不敢兴趣(正面教材参见《时时刻刻》),所以写作过程变成了一个MV式的快剪(其实更像预告片?
),范宁摆出各种姿势写作的串烧,配以章节节选字幕,真的可以直接配乐了,这个过程基本草草带过。
那么,这部电影大部分在讲什么呢?
就是讲玛丽的感情经历,大部分故事都在讲玛丽和雪莱的虐恋情深,建议此片改名为玛丽和雪莱。
玛丽雪莱到底是以什么名垂青史的呢?
是和雪莱的爱情吗?
显然是她的作品《弗兰克斯坦或是现代普罗米修斯》啊。
但是这部电影完全把几乎全部笔墨用到爱情上去了,还是老样子,害怕观众看不懂,加入了克莱尔和拜伦的感情线来衬托玛丽和雪莱的感情。
玛丽的婚外情也加入其中,几个人之间的感情纠葛没完没了,雪莱和拜伦都变成了彻底的渣男(虽然历史上也好不到哪里去),但是在电影里渣到我都不理解了,基本毫无铺垫。
导演啊,你都没工夫好好刻画玛丽了,就更没功夫刻画男性角色了,这里面的所有角色都是“扁平”到脸谱化,没有一个让我感到有爱有欲望,甚至我有一种看《傲慢与偏见》的感觉,玛丽是伊丽莎白,克莱尔是吉蒂,根本没有角色本身的特色。
作为一部在英国取景的电影,大量美丽的风景自然不能缺少,不断闪现的天空的镜头,氤氲着水汽的树木,加上生硬的剪辑,静态镜头太多,人物又没有大幅度的动作,让本片有了一种PPT电影的感觉,剪辑师仿佛不会转场。
拍玛丽雪莱本来是一个很好的题材,可以挖掘女性主义,探讨一个开始不能署名的女性作家的心路历程,探讨雪莱作为一个浪漫派,崇尚自由的诗人又怎样有意无意地扮演一个压迫者的角色;可以探讨小说的创作,科幻,哥特,关于生命创造,关于规训,有很多宏大的主题可以挖掘。
我也不是专业人士,只是觉得这部电影沦为了一场名人八卦,一部“套路”的传记,一句苍白的女权宣言,真是非常可惜了。
当一生的传奇浓缩为两个小时的电影除了用音乐渲染情爱间或夹杂些前言不搭后语的句子以显示姿态,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God!
看到男主垮起个批脸回家那种无力窒息感比自己无所事事在阴沉下午犯困还难熬。
如果诗人们整天只是花天酒地,那那些杰作又是哪里来的呢?
还是说是否所谓“杰作”也存疑?拜伦 雪莱 济慈英国诗坛上的三位英杰纯爱战士济慈可惜死得早雪莱也命不长拜伦 他活到玛丽写成《弗兰肯斯坦》的时候了吗?
同样身处十九世纪同样身穿帝政式连衣裙同样都是英国人简·奥斯汀和玛丽·雪莱简直一组绝妙对比一个终生未嫁,一个与人私奔一个出身贫寒乡绅,一个出身落魄书商奥斯汀除了舞会还要干农活而玛丽早早地体会了成为母亲的痛苦乡村生活清贫 单调 但踏实所谓上流的觥筹交错背后又暗藏多少肮脏与罪恶?但是从两人个人的生命来看两种选择并没有哪一个更好只要是勇敢地承担了选择的后果无论是快乐的、寂寥的、沉痛的、还是苦涩的这种传记电影对我而言,最妙的,还是那些黑暗中点燃烛火,独自凝神执笔的时刻,虽然这场景也有渲染夸大的嫌疑,但是,她们的确也都完成了杰作,不是吗?
没想到看完电影看影评,竟然一片批评之声,说丑化玛丽雪莱和她的丈夫以及拜伦等等。
问题是,难道只有玛丽和珀西是灵魂伴侣,才让她配的上自己的文学成就吗?
当然影片不是完全每个细节尊重史实(特别是结局),叙事手法也有待提高,但是对于玛丽雪莱人生中很多方面是大体相符的。
甚至说,玛丽雪莱的真实生活,通过她和亲友的个人书信就能发现,其实比电影里描述的还要不幸许多。
比如,玛丽的继母确实和她关系并不好。
她后来拉着妹妹出逃,其实还在家里落下了一个长姐,而长姐是她母亲和另一个男人生的孩子,在她们母亲死后更没有人关爱,一辈子都很抑郁,后来年纪轻轻就自杀了。
再比如,雪莱和拜伦确实都是womaniser,他们留下了大量对当时各种女性的情书,还有不少私生子。
而玛丽雪莱的妹妹,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她和姐夫有xing关系,但珀西雪莱确实也留下了好多对她有挑逗意味的书信。
玛丽生完第二个孩子之后身体还在康复期,珀西就拉着她妹妹去周游意大利去了,留下她一个人在家看孩子。
以及他的第一任原配妻子,其实和他生了两个孩子,第一个是在他和玛丽私奔前一年生的(不像电影里说的年龄差那么多),第二个是和玛丽私奔后几个月才生的--也就是说遇见玛丽的时候,珀西的妻子实际是怀着孕的。
这些电影里都已经做了更加温和的处理。
影片里还没有说明的是,其实真实历史中可能并没有玛丽的觉醒和珀西的浪子回头,在出版弗兰肯斯坦之后,她的生活并没有变好。
玛丽其实总共生了四个孩子,三个都在襁褓中就夭折了,这些孩子都夭折于他们夫妇俩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尤其是后来为了逃债,俩人搬到了意大利,在意大利玛丽接连失去了两个孩子,还因为一次流产差点自己丢了性命。
在这个时候,雪莱还在跟他的情人厮混。
其中一个孩子的死,更是和他脱不了直接干系,当时他在一个庄园里鬼混,玛丽给他写信求他回家看看孩子,他却执意坚持玛丽带着孩子去找他,而孩子也正好死在了旅途之中。
这个时期,她在写作中明确表示过自己的不幸,也有抑郁的倾向。
但是到最后,她都没有选择离开珀西雪莱。
而玛丽的妹妹克莱尔,实际也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女性,她曾一度作为英国外交使节出使德国和俄国,会说五种语言,也在文学艺术上知识颇丰;但是在生了拜伦的孩子之后,孩子被拜伦夺走,连探视都困难,后来她女儿十岁就死于修道院(对拜伦不喜欢她就丢给了修道院),她连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后来也非常抑郁一度尝试自杀。
甚至玛丽的母亲,标准的女权斗士Wollstonecraft,当年也是被美国外交官抛弃之后多次自杀未遂,后来才坚强地站立起来,但是因为未婚生子一辈子都背负着骂名,死后随着社会进步名声才逐渐被平反。
玛丽雪莱自己,由于留下了很多日记,我们也可以看到她并不是那种刻板印象中的“大女主”型女权斗士。
当然,她怀有很多先锋的思想,但是她同时也是一个心思细腻敏感,时常焦虑和自我怀疑的女性,也经常透露出对自身处境的无助感。
不完美的玛丽雪莱,甚至于说是受害者的玛丽雪莱,极可能才是真实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当我们看待一个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还要继续“恐弱”,不能看到她生活和所在的社会对女性的不友好?
每一个女性的故事,本来就是复杂多面的,承认一个先锋女性也可以是受害者,并不是否认她的成就和思想的超前性,也并非完全否认她身边的男性角色,只是展现出她人生的另一面,而这些对女性不友好的一面,所叙述的故事本身也是有力量的。
玛丽雪莱的一生并不完美,也生活在各种困顿之中,但她能将这种生活转化为文字,也足以证明了她独特的才华和超脱的勇气,这样的女性,不需要强势独立,就已经足够强大美丽。
最后附上上野老师的一句话:自称受害者并不是软弱的表现,反而是强大的证明,那是一种“不畏惧当受害者的态度”。
这是当年写给女友的誓言,而女友早已成为他的前妻。
显然,誓言总是苍白的,往往更适合被用来打脸。
今天要讲述的撕奔故事,发生在著名诗人雪莱和美少女玛丽之间。
雪莱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就是那个写下“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被称为与拜伦齐名的伟大诗人。
而玛丽呢?
她的父亲都是知界和知识界杰出的人物,而她那天赋异禀的个性和超凡的智慧,是基因和父亲的教育(母亲因她出生而去世)所赋予的。
在与雪莱相遇并坠入爱河后,她毅然决然地与他撕逃,甚至还带上了妹妹克莱尔。
那时,她16岁,而雪莱则21岁。
雪莱出身贵族,相貌俊美且天资聪颖,先后就读于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是个颇具影响力的诗人。
因为传播无神论的行为被牛津开除,而父亲也断绝了他的经济援助。
他靠着妹妹的帮助渡过难关,常常去学校看望她,受到女生们的喜爱,其中就包括哈丽特。
小哈丽特因家庭出身而受到同学排挤而离校,但父亲逼迫她返校,她写信给雪莱表示宁愿以死明志,于是雪莱带着她撕逃,结婚,并生下了孩子,然而感情最终消磨殆尽。
玛丽理解他,愿意与他一起共度艰难却自由的时光,却很快他又与克莱尔有了染,并且还质问玛丽,为何拒绝其他男人的爱。
接着,妹妹克莱尔结识了拜伦并怀上了孩子,她既自豪又开心,然而拜伦却表示并不爱她,只愿意为孩子支付抚养费。
玛丽生下了女儿,在贫困中流浪,孩子仅活了两周,这让她痛不欲生。
在梦中,她透过火光复活了女儿,于是,这个梦启发她写出了一个复活的怪物的故事《弗兰肯斯坦》。
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科幻小说,她因此成为了“科幻小说之母”。
当时她才19岁。
在小说里,弗兰肯斯坦制造的怪物是善良而孤独的,他只是想要一个伴侣,却招致了人们的厌恶和歧视,于是他产生了憎恨,摧毁了一切,最终以自我毁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个故事更像是玛丽孤独和痛苦生活的写照,“我的内心深处有着你无法想象的爱,以及你无法置信的愤怒,若我不能获得其中之一,就会纵容另一个。
” 显然,玛丽并没有在爱情的折磨和愤怒中消沉,而是重新拾起了自己的梦想和智慧,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自己的才华和价值,活出了坚强而璀璨的人生,这无疑是一个漂亮的还击。
要知道,在她之前,雪莱的前妻哈丽特自杀了;而在她之后,她的妹妹克莱尔黯然度过了余生。
艾丽·范宁努力为一个熟悉的故事带来活力,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玛丽·雪莱》是一部戏剧,而不是纪录片——我不会粗鲁地说它是虚构的,不是事实。
编剧艾玛·延森和导演海法·阿尔-曼苏尔无疑有他们的历史传记作品。
(曼苏尔制作了一部极好的《瓦吉达》,讲述了一个10岁沙特女孩的自我赋权故事。
)但这就是这部电影的观感:鸭子排成一排。
每一个人物在我们面前走过,认真地研究,嘎嘎地说着他们的文字对话,而相机则拍摄他们。
死亡,在某些情况下。
“我丈夫告诉我你是个诗人,雪莱先生,”艾丽·范宁饰演的玛丽·戈德温第一次见到道格拉斯·布斯饰演的珀西·比希时说。
我们不能说他的未婚妻不会这么说。
即使是天才也要为开局而奋斗。
但凶手的陈词滥调让人窒息。
鸭子们又转过来,站着。
玛丽和珀西遇到了拜伦——由汤姆·斯图里奇饰演,他是布斯饰演的健壮、红唇、有诗歌天赋的小伙子的翻版——拜伦在日内瓦的豪宅里说:“这里的事情变得越来越无聊了。
”传记片是一种走下坡路的类型。
他们经常承诺过“一生”,然后戏剧性地忘记了生活。
《玛丽·雪莱》用两个小时讲述了主人公的家谱(她的母亲是著名的女权主义先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以及她在日内瓦的经历。
我们渴望那些意想不到的、计划外的东西。
扇形战斗带来了激烈的争斗,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我们知道范宁是一位美国明星,因为她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而被选中。
否则,为什么要忽略所有英国女演员呢?她们本可以更亲密、更幸福、更热情地扮演这个角色,不受口音的困扰。
By:Nigel Andrews
写这种标题也是羞耻感爆棚了。
而且女主角完成小说也不过二十岁,我硬扯到现代中年女性也是有点远。
我无意于洋洋洒洒写长篇感想或者说个什么大道理。
疲倦的中年妇女已经够累了,懒得说。
随便扯几句算了。
我觉得元凶就是我觉得太累了,没人能够分担。
真的很累,这种类的状态我一个人承受也行,但是周围一旦有导火索就很容易发飙。。。
瞬间就发飙了你能体会到那种一股子气上来,你能感受到激素对身体的控制感吗?
看着雪莱读玛丽的初稿,然后把她从梦中叫醒,说这故事应该写天使的时候,我正在劝闺蜜不要对刚小学的女儿发脾气。
范宁演的玛丽一脸不可思议的表情听着雪莱关于 perfection 的描述。
而我眼前闪过闺蜜家老公懒洋洋无所谓的脸。
我上次和这对夫妇吃饭,趁闺蜜去结账的时候,和闺蜜老公表达觉得闺蜜最近终于从恶劣环境恶劣心态里走出来开始振作了,很开心。
哦,她刚换工作不适应,天天和我抱怨。
一开始我还能劝几句,后来我也受不了啊。
她要是做不下去那就不要做了嘛。
整天和我抱怨搞得我很烦的。
这位坦荡的直男脸上写了“自私”二个大字。
看起来我比他更了解他妻子曾经历的难过。
孤独使得才华横溢的文艺女青年写出好作品,能流传下来。
而科研界的女学者们,论文里可不能带着什么情绪。
之前看到一段话写“中年男人”的孤独,什么目所能及都是依赖他的,没有他能依赖的。
我只想评价,哦呵呵。
当然,赚钱挺不容易。
另外,有事业心的男人女人都挺不容易的,但要赚钱养家,要带娃的中年女性的孤独,特别是操心刚上学的小孩子的那种劳心劳力,很多中年男人不懂吧。。。
大部分妈妈们都懂的。
我很多三十岁以上的事业型女性朋友都比她们的伴侣更累。
所以大叔们,别叫苦了知足吧!
这真是一部非常“年轻”的人物传记片。
范宁仙女刚好在玛丽雪莱写弗兰肯斯坦的年纪,虽然眼底的经历还是不够,但于同龄人她真的很优秀了,可以撑起一位大女主。
汤姆斯图里奇他在我心中一直还是属于漂亮男孩那一片的,85年的他居然已经是主演里年纪最大的了。
我又要由衷感叹一句:英国演员全是天赋异禀。
诗人中的摇滚巨星拜伦勋爵我觉得斯图里奇这样诠释很可爱啊,毕竟就是属于放荡不羁那一卦的。
(还蛮符合《扯蛋英国史》的形容)
特别是见到珀西雪莱时那个kiss,I dig it!
要是把他和珀西雪莱、波利多里的一腿加进去完全可以凑一部迷你剧,就叫“雪莱夫妇、波利多里和拜伦勋爵他们在日内瓦那个著名的夏天里的故事”,想看。
我一开始以为本哈迪在这部只是个客串,他居然演的是波利多里,算是意外之喜,而且妆发造型都很还原哎。
当然缺点是有的,为了塑造玛丽雪莱自由不羁聪明勇敢,别的角色都太简单单薄,看完感觉珀西雪莱和拜伦勋爵都被黑了一把。
完全可以把开头谈恋爱和中间过日子简略一点把重点放在写作上。
而且写作时候那个墨点的后期让人很出戏,感觉在看劣质MV剪辑,明明是用铅笔写的为什么墨点这么有存在感!
最后我觉得这部让我看到了未来英国电影的顶梁柱们在逐渐长大,真好。
<玛丽·雪莱>/
”她这样反问Shelley谁都有可能是这个怪物从天真 到丑恶 或残缺Mary创造了一个怪物但是幸好 她没有被其吞噬她不去写某种更怀有希望的东西她没有创造一个完美的天使或 善良的产物而是描写了一个人类随意制造的怪物 然后被人抛弃她传达给人类的信息 就是如此人类对于希望和完美的了解 总是知之甚少其实 Mary也如同弗兰肯斯坦创造的怪物一开始是天性善良 向往美好 渴望感情不同的是 弗兰肯斯坦被怪物的狰狞面目 吓得弃他而逃怪物对于这个世界的初次感性认识 就失败了于是他变得 丑恶17岁的Mary 也以为遇到了全世界最适合自己的人她陷入这一种爱情 她深爱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可这一切却被Shelley“随心所欲”的生活态度 破坏了等同于她的第一次“尝试”也失败了于是她变得 残缺这是一个人的自传从青涩 到成熟Mary所处的时代 女性是不受尊重的她的母亲追逐认定的爱情 被认作是一种出格的事情连她的父亲 也如是说:像她母亲这样的勇士 是活不长久的但是Mary依旧生长成 一名勇士她从痛苦中抽离捍卫自己的作品 捍卫自己的名字她鼓励Claire要勇敢一个愚蠢的、玩弄他人感情的男人不值得她难过她鼓励同样著作被侵犯的John还能够努力的时候要坚持承受不了的时候要释然但是后者选择抑郁度日 早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所以区别远不在于性别之争在于每个人内心所含的分克之别的心性和韧性Lord Byron说:他认为女人不需要聪明到有自己的想法或观点能理解他在说什么 就足够了然而 Mary确实让他刮目相看了也许他们只会惊叹于 女人的智慧但从不承认这是Mary Shelley的自传这是一个早该被人知晓的 女性故事光xiu的公众号欢迎你 不时来打探 hhhha一束热热的光xiuORxiuxiuxiu_light
英国作家传记片在我心头自带高光 但确实很遗憾 没有一个人物立起来 看起来很像我这种找了一大堆资料却最终迷失没有论点的乖学生作品。范宁美则美矣 前半部流水账谈恋爱 一开始塑造玛丽雪莱作为另类女性作者 板着脸不停闪回实在缺乏说服力。诗人雪莱方脸不行但读诗念白好听 英国男演员真能打啊。
畫面很美,演員們演技就那樣,劇本也就那樣毫無深度
雪莱和拜伦长得一样分不清//Polidori是个甜心小可爱
三傻好醜😂
19岁的范宁在努力诠释差不多同龄的玛丽这个角色,表演中竟透露了一丝女性的成熟之美。雪莱的确有点渣。某种意义上两个人还挺配的。。。
傳奇很好,但係都覺得狗血~
艾丽范宁果真是长大了,演这种大女主的年代戏也撑得起来,可惜拍的过于流水线,看不到爱情,也没有背叛
跟弗兰肯斯坦有个鬼关系,痛苦与绝望催生弗兰肯斯坦的诞生,然而只看到了对痛苦拙劣而狗血的描摹,叫艾丽范宁配几句里面的章节就能让观众信服是marry shelley写的吗?跟别提如果这是好剧本我会气疯到想把艾丽范宁拖出来暴打一顿,我觉得她现在表演的微表情极端适合牡丹花下的心机婊,演这种意志坚定温和善良的角色,谁信啊?
我很愿意相信,人的一生,在其18岁左右,是人生的巅峰。BTW 艾丽.范宁,以后还会如日中天。
就這?憑什麼兩個小時?!太煎熬了⋯原來是偶像劇⋯
女主演技不行啊
不要跟文艺男青年谈恋爱
没一个角色讨喜
结构太松散……
切腹吧 母性母性为毛一遇到个女性就把她的人生轨迹往母性上扯 写出人类第一本科幻小说是因为玛丽的丧女之痛?需要碰这么硬的瓷吗 因为她的作品黑暗所以她的的人生就肯定黑暗狗血?????人家就是一个cool到飞起的goth少女 热爱坟头看小说 遇见小帅哥说私奔就私奔 结果被拍成这么个苦大仇深的怨念人妻 建议把编剧拿去给弗兰肯斯坦电一电
Elle Fanning很美很仙,祝她星途顺畅。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弗兰肯斯坦》这个科幻故事是个女生写的,真是太孤陋寡闻了。电影故事和真实人物的人生有多少重合不太清楚。但这种浪子回头的happy ending我是不信的,我相信Mary Shelly的人生的苦难绝对不止这么肤浅。
好寡淡的传记片。女演员初看一般,再看漂亮
女性该如何过上勇气、智慧与幸福兼得的人生呢?假如她对爱情,还有不切实际的浪漫期待,而期待与行动和选择之间,又无法逻辑自洽…既然选择一个为了自己抛弃妻子的男人,又如何用忠诚两个字去捆绑他,用长久两个字去寄望关系?真是绕不出来的悖论。把爱情两个字镶在人生匾额上,奉为最高准则的同时,就该甘愿一并忍受它的变卦和无法独占;你不能既享受他的变心,又期望他的忠诚。一部玛丽.雪莱的传记片,倒是激起了我对她母亲——一个200多年前的女权主义者的兴趣。
以为是要讲女性作家的成长故事,结果一个半小时在讲渣男,十分钟讲写作,最后二十分钟回归人生无悔爱渣男……
爱丽范宁还是不太能撑得起雪莱夫人这样复杂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