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南的密林中完成不可能的救赎,这是当年【第一滴血】的套路,很显然,克里斯蒂安•贝尔Christian Bale不会完全重复,他用他气球一样的身体,瘦成一道闪电以后,在各种蛇虫鼠蚁、各种苦难、各种潦倒、各种艰辛的过程中挑战自己。
美国政府号称越战是“美国对外战争史上,唯一没有取得胜利的战争”,自视过高如美国人,也承认越战对他们的伤害。
在那永远湿漉漉的雨林里,留下了多少大兵的尸骨?
战争荒野逃生,在这里不想在回忆整个剧情,比较好玩的是狄特尔刚被捞上直升机上时,还随身携带着那只破鞋底和还没吃完的那条蛇,差点把那黑哥们儿吓尿了,哈哈整个电影下来,总给人以无限希望,狄特尔就算在唯一相依为命的狱友被砍死后自己也因精神恍惚出现幻觉时,仍保持希望与理性,特别是在逃亡那一刻,还不忘把破鞋底戴上,光是这一个场景就足以震撼人心。
最后在总结自己死里逃生的经验是,狄特尔说道”把装满的倒空,把空的装满“,在绝望无边时,要直面生死,抛掉一切的顾虑,重拾希望;在希望寂灭时,要保持斗志,就像狄特尔说”比我勇敢的人还没出生呢”,瞬间希望浩荡
再多残忍苦难的越战电影都不能描绘这场战争的千分之一的伤痛吧。
而且,这伤痛不是两方共享,而是疼痛的叠加。
要拥有多豁达勇敢坚毅的心才能自救于如此水火劫难,简直不能想象。
看得心纠得疼。
还是感恩编剧导演在折磨了我将近两个小时后,给了一个如同Dwyane想象中的大餐般丰盛又暖心的结局。
贝尔的神演技和敬业精神自然不需要用这部片来检验了,给满分不过分。
外加本片写实内敛的风格,略阴郁的BGM,以及丛林绝望的色调氛围,也都是我喜欢的。
因此,两小时我并不嫌长,毕竟是电影,且是反映如此残酷惨烈战争内情的电影,对于一个战乱零体验的旁观者,出于好奇窥探也好,闲来找虐也罢,都是一场惊心难忘的体验。
看这部电影很容易联想到另一部致郁长片,《生于七月四日》,褪去战时的鸡血与荣光,拖着残缺的躯体与灵魂,寥寥余生,不致死又不能活,那是另一种绝望,另一种炼狱。
War, war never changes.
同样是战俘营电影,本片却聚焦于战俘们各自的心理状态,有人选择坚持就有人选择放弃。
这是一场忍耐力与意志力的考验,在残酷的环境里,只有抱有强大的求生欲才有生存的希望与动力。
影片后半段着重描写越狱的过程,颇有看点。
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对电影事业可谓全身心投入,本片他暴瘦加蓄须,不惜牺牲银幕形象,值得点赞。
但当大家看过之后他的若干电影后,才发现对于这位橡皮人来说,这其实真是小菜一碟。
单纯评价剧情的话,我觉得拍的非常好,绝望、希望、失望、坚持,遭遇逆境的时候多少有点教育意义。
演员也很棒,我特别喜欢杜威恩,他演出了那种惊惧不安、神经衰弱的状态,配上他的蓝眼睛,太绝了。
主角表演吃虫子那段也很绝,真的吃出了绝世美味的感觉。
还有吸血蚂蟥那段,感觉是用的真的蚂蟥,两个人太敬业了。
杜威恩死的那段被删减了,不知道什么原因。
最后讨论下大背景,美军是扶持南越分裂越南,和朝鲜战争一样,不能称之为正义之师。
但单看这个片子,确实美化了美军,丑化了越军。
Christian Bale永远不会让我失望。
除了结尾落了俗套,其它部分都不错。
在丛林里面逃生那一段看得我很揪心,蚂蝗和蛇两段已经看不下去了……热带雨林很美,要不是以主人公被囚和逃生的角度欣赏,还是很漂亮的。
主人公第一次执行任务去轰炸越共的据点就遭遇不测坠了机成了俘虏,辗转来到集中营和一群已经被关两年之久「疯疯癫癫」的飞行员同胞关在一起寻求出逃的机会。
改编自真人真事的电影超过一半的时间都是「越狱」的准备阶段,看这种类型的电影早就习惯这样长时间压抑后突然爆发的模式。
在得知那群看守决定杀人灭口后这群飞行员决定提前执行他们的计划,电影的高潮也就这样开始。
克里斯蒂安·贝尔是这个世界上疯狂的男人,之一。
他可以在十几天的时间里把自己变得瘦骨嶙峋为了一个患有深度失眠症的机械师。
为了一个越战期间的战俘减掉了40磅的体重,大嘴大嘴地吃下蠕动的活蛆;徒手抓蛇直接生吞活剥;镇定地面对满身的吸血蚂蟥……贝尔拥有令人敬畏的敬业精神,告诉世界并不是穿着蝙蝠披风时他才是英雄。
《重见天日》是属于三个男人的成功,是敬业的克里斯汀·贝尔的成功,是传奇人物迪特·丹格拉的成功,是德国硬派导演维尔内纳·赫尔措格的成功。
是三个男人分别在真实与杜撰之间用身体创造出来的逃亡史诗。
影片真实再现了危机四伏的丛林,又极富戏剧爆发力,是一部把人物命运与大自然完美联系在一起的现实主义风格之作。
——有志女青年请允许我在一开始把所有热情洋溢的赞词献给克里斯汀·贝尔这个疯狂的男人,从《机械师》开始,这个男人就有严重的“自虐倾向”,他可以在十几天的时间里把自己壮硕的身体变得瘦骨嶙峋,为了一个患有深度失眠症的机械师。
到了《重见天日》,他再次疯狂地折磨自己的身体,为了一个越战期间的战俘,再次减掉了40磅的体重。
这个在好莱坞混的很一般的男演员,拥有令人敬畏的敬业精神,奥斯卡对他的褒奖也只是个时间问题。
或许,减肥对于大部分演员来说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营养师的配合下非常容易完成,其实就这一点来说,克里斯汀并没有多么的了不起。
但是,并没有几个演员,可以做到克里斯汀在《重见天日》里做到的事情。
大嘴大嘴地吃下蠕动的活蛆,徒手抓蛇并且把蛇直接生吞活剥,镇定地面对满身的吸血蚂蟥,光着脚衣不遮体地穿越丛林。
《重见天日》见证了克里斯汀·贝尔超出常人的敬业精神,你完全可以把克里斯汀饰演的迪特·丹格拉和他本人画上等号,克里斯汀在拍摄的过程中同样“经历”了迪特的惊险逃亡。
所以,当人们把迪特推崇为一个传奇英雄时,我们同样要记住克里斯汀为这个角色做出的牺牲,在好莱坞无数星光灿烂的男演员中,克里斯汀·贝尔完全可以被称作一个超级英雄。
当然,真正让影片得到关注的还是德国硬派导演维尔内纳·赫尔措格,《重见天日》是赫尔措格的首部英语电影,也是其跨入好莱坞的第一份作业。
不得不提的是,《重见天日》的雏形来源于赫尔措格早年拍摄过的一个名为《小迪特想飞》的记录片,影片真实记录了迪特在丛林中的艰险逃亡,《重见天日》在此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戏剧性和传奇性,使其成为一部典型的好莱坞商业娱乐影片。
而迪特·丹格拉本人也被塑造成为了一个超级英雄,一个具有典型美国精神的人物,那就是乐观积极,在困境中依然顽强努力永不放弃的精神。
很多人指责赫尔措格在《重见天日》中完全地丢掉了自己的风格,成为了好莱坞商业电影俘虏。
一个德国人却成为了一个美国英雄,一个原本倡导个人风格的导演拍出了一部典型的好莱坞电影。
这样的说法,对《重见天日》和赫尔措格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
赫尔措格与迪特私下是相处非常好的朋友,两人相似的人生经历,促使赫尔措格创作了《小迪特想飞》,而《重见天日》则是赫尔措格对迪特的乐观精神给予的最高的赞扬。
迪特的精神无论是越战期间还是如今,都值得人们去感动和学习,即使把迪特塑造成了一个美国英雄是也无可厚非的。
在越战期间在美国国内低迷的大情绪中,迪特是那个年代象征着乐观与积极的英雄。
而如今他的精神也没有过时。
当人人都在绝望的边缘,当人人都放弃的时候,迪特的出现无疑是一种希望。
如果你是熟悉赫尔措格电影风格的人,那么你就绝对不会说《重见天日》只不过是一部普通的流淌着好莱坞血液的商业电影。
在《重见天日》中,赫尔措格把丛林的危险与神奇,以及丛林与人物命运的矛盾和联系塑造地非常完美。
在赫尔措格的大部分影片中,我们都能发现他非常擅长去描绘大自然的环境,描绘人与自然独特且矛盾的联系,赫尔措格对表现丛林独有的绝望无助和恐惧混乱有着明显的迷恋。
在其曾经的作品《阿基尔,上帝的愤怒》和《陆上行舟》中就可以窥见到他的这一独特的对丛林环境的迷恋。
所以,《重见天日》中真正令人恐惧和威胁到迪特生命的并不只是越南共党,而是整个丛林。
丛林让迪特的逃亡险象环生,丛林从一个侧面可以说是影片的主角。
在这部以越战为背景的影片中,战争本身和对战争的控诉并不是故事的核心,故事的中心依然围绕着人与大自然的抗争,从中产生的戏剧性和真实性,使得《重见天日》成为典型的现实主义风格之作。
逃亡,是《重见天日》主要叙说的故事,从中也加入了很多充满者传奇色彩的人物和细节,也是影片比较好看的部分。
如果要拿《越狱》去和迪特的逃亡比较,那么实在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
迪特的故事发生在几十年前,而《越狱》最近的风靡导致观众会拿之与迪特的逃亡比较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不公平的事情。
赫尔措格把人物的逃亡命运与丛林环境巧妙的联系在一起,相辅相成共同推进故事的发展,使得《重见天日》同时具备了纪实性和戏剧性。
所以,《重见天日》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赫尔措格的成功,这个德国人用严谨的的德国电影精神塑造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美国英雄,并且把两者兼顾的相得益彰,造就了好莱坞影视上又一经典的逃亡史诗。
文/有志女青年 转载请注明
一直莫名的沉溺着沃纳-赫尔佐格的电影风格..神秘且写实...况且他一直在向大自然较着那份纯真的劲儿...无论是<陆上行舟>还是这部<重见天日>...仿佛只要战胜了自然丛林..就注定为其留下一笔光辉..这是沃纳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英语电影...作为德国的四大导演之一...可见他对自己不常涉足的产业环境的拍摄手法还是有些许变化的...不再过分执拗于自己...而是和大众有着融合...但他固有的现实主义风格仍旧不会少...只有沃纳才有这种魔力了..让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满脸皱纹...狼狈不堪...衣衫褴褛...让另一演员史蒂夫·茨恩减去了几乎四十磅体重...但这一切的付出给我们的效果是惊人的..无论是迪特在途中不到目的地不罢休的傲人气质与自信还是杜安在途中的疲惫与放弃都让我动容...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德国鬼才笔下的又一个现实中存在的美国英雄在萤幕上的自然呈现...
剧情几乎没有让人很激动的地方,不过对主角的坚定信念确实有所触动,在重重困难面前是要有坚定的信念,总有一天会走出困境。
为什么Bale能够出演这么多出彩的片子,我从来都没有见过像他一样“入戏发疯”的人。在电影里面吃蛆虫,在机械师里面的枯瘦模样。活生生把这部偏题演出来了。或者说Bale本身就是一个“饥渴”的人。
不好看;
赫尔佐格可以去拍尤利西斯
每个演员都有他的烂片
实在一般的片子,太拖拉冗长,不够米国大片啊,拖着看,剧情就都知道了,所以你可以知道这部片有多少废话了,pass
Christian Bale又一次瘦了 2020.3.30.二刷 赫尔佐格的电影具有强烈纪录片的真实感
开场的飞机轰炸场面处理得极有美感...可之后的坠机包括被捕等等却极有喜感...-。-....直到被关进集中营后才渐渐有了应有的气氛....不过呢...影片虽然涉及到了很多的桥段与事件...但都不够力度与深度...导致的结果就是情感太廉价了..整一个杂烩大拼盘....看完后我脑子里就一个想法:Bale真TMD能吃苦......这比机械师里的狂减体重有过之而无不及....
越共不是好惹的,越南当地土著更加的野蛮啊...变态起来还是相当强大的!不过越狱精神可嘉
德裔美籍飞行员迪特在越南服役时飞机被击落被俘,越军将领让其在谴责美军入侵越南的谴讨文签字,迪特拒绝后被带走后遭头捆蜂窝、溺水井等虐待,最终被带进热带丛林中一个被竹栅栏围起的集中营,这里也有几个被关押的美国人。晚上为防越狱,所有俘虏会被手脚捆绑在一起睡觉,为此一俘虏夜间2207次屎尿拉一裤。迪特欲越狱,但狱友告诉其必须等雨季来了才能逃,因为在丛林没水就死路一条。迪特搞到一个铁钉用来撬镣铐使每晚能睡好觉;平日偷藏米粒积攒干粮并事先偷偷在栅栏底部挖出豁口。进入7月雨季迟迟不来且监狱断粮,趁看守监狱的民兵在吃饭将枪放一边时偷走枪支,杜威惊恐呕吐引起民兵察觉,迪特只得开枪击毙所有民兵。跑进丛林才发现狱友吉恩一伙将鞋子霸占,无奈迪特与杜威赤脚离开。乘竹筏漂流丧失物资,向农民求救时杜威被杀,最后被直升机救
讲述越战时期德国人美国籍的主角原为在空虚时被击落被俘。 和同意被俘的人策划逃跑的故事。。故事老套没有新意 不知道为何的这么高的分数。。可能这正是IMDB的习惯。 对历史故事片评高分。 故事剧情介绍尸橫遍野的集中营,以及敌军的非人待遇,让戴特如入人间地狱,于是他决心逃跑。
还不错,
贝尔让你知道什么是职业演员
虽然知道会成功越狱 但还是紧张啊 爷们片儿
chris太不容易了
精神病
超低成本电影,随便找了个雨林开拍,要剧情没剧情,要演技没演技,要特效没特效,要深度没深度,十几个跑龙套的围着几个俘虏转,是真的很闲,真的无聊死了
你丫拍个电影和拍动物世界似的,末了还希望人赞说最后的笑容好励志。
touchy ending
In the lead role of Dieter, Christian Bale once again puts his whole body into the character (as he did in &#34;The Machinist&#34;). Bale has become one of those rare actors whose every role seems to be the performance of his career.
《小迪特想要飞》,Christian Bale在吃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