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导演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与柏林电影节的缘分匪浅,其作品先后多次入围竞赛,不仅将两位缪斯女神——尼娜·霍斯与葆拉·贝尔捧成柏林影后,自己也凭《芭芭拉》一举拿下最佳导演银熊奖。
今年更是凭《红色天空》擒获评审团大奖,距金熊奖仅一步之遥。
作为柏林电影学派的领军人物,佩措尔德此前擅长历史政治题材,从上一部《温蒂尼》开始远离严肃沉重的时代气息,转而将历史传说巧妙嵌入爱情故事里,致力于打造“元素三部曲”。
作为“元素三部曲”的第二部,《红色天空》以“火”为题,与《温蒂尼》类似地将背景设置在当下的欧洲。
故事讲述一个年轻男作家和同伴来到后者父亲的度假小屋避暑,结果发现屋里另有租客,打乱了他完成手稿的计划。
蔓延的山火与创作的焦虑,令他心急如焚,身边的朋友外享受美食、嬉水畅泳,他却心生妒忌,看不清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就在眼前……一女三男、夏日海边、悠闲惬意的环境,像极了法国新浪潮大师侯麦作品的格调,不过佩措尔德却未有探索道德与哲学的野心。
说到底,这并不是一个浪漫的男女爱情故事,导演在度假类型的脉络里,将文学创作、嫉妒、同性关系描写得丝丝入扣。
影片以一个心烦气躁的白人男作家切入叙事,炮制出连串幽默的效果,也具有不少讽刺的意味。
幽默感主要集中在他言行不一的表现:一边宣称要趁度假时间完成创作手稿,另一边却在同伴外出玩乐时无所事事;最好笑的是他竟不知同伴与救生员是同性恋人关系。
剧本不仅将直男的性别固化观念揶揄戏谑一番,而且暴露出作家对身边的人与事毫不关心,完全沉浸在闭门造车的空想之中(他手稿中那些干巴巴的词汇与描写足以证明)。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缺乏观察和生活体验明显是犯了创作大忌。
另一方面,他满脑子的阶级固化意识、目空一切的傲慢心态,也阻碍了他与身边人的沟通交流,甚至无法虚心接受他人的见解与批评,这一点在他遇上女主角后,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他与女主角的爱情也因此卡在了停滞不前的状态里,与其说他是不解风情、不懂接受他人好意,倒不如说是情商方面出了问题。
上述饱含讽刺意味的人物塑造,与我们常见的作家形象大有不同,这不仅仅是导演有意对作家人设的去魅,更带有导演的自省意识,对直男创作者、白人知识分子这些性别与身份标签的自我讽刺。
既然是一部以“火”为题的作品,导演最出色的莫过于将环境灾害的现实话题融入到叙事里。
炎热夏日的森林火灾、动物受害的生态问题未必是影片重点,而以熊熊燃烧的山火来衬托人物的心理情绪却是最令人称赞的一笔。
这场逐渐蔓延逼近的山火好比是主人公内心嫉妒情绪的外化表现:他妒忌同伴与救生员坠入爱河,妒忌同伴的摄影集得到赏识,更妒忌女主角原来是研究文学的博士高材生,妒忌她与出版商一拍即合,内心嫉妒与创作焦虑叠加之下,最终迎来一场悲剧。
继上一部《温蒂尼》的都市神话,佩措尔德再将古罗马庞贝的传说不动声色嵌入到同性情节里,惊艳无比。
这是导演初次涉足同性题材,却处理得如此美妙,这对同性恋人的故事一直游离于主线外,餐桌上的一个吻,以及暗示意味的性场景,甚至令观众以为只不过是主人公爱情线的佐料,却在高潮部分让人倍感意外。
两名同性恋人在山火中殉情的情节呼应了女主角背诵的那首海涅的诗歌:一旦相爱,注定消亡。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最后一段文字影像化的突变,犹如神来一笔,没有落入到伤感煽情的窠臼里,摆脱掉那些廉价的俗套感。
更重要的是,影片再次回到文学创作的话题上,也娓娓道出了男主角在创作与心态上的成熟转变。
主人公在终于懂得观察与关心身边人的重要性,他将同伴的爱情悲剧转为自己的创作,既是献给亡友的一份礼物,也有支持同性弱势群体的现实意义。
而从一个自恋自大、刚愎自用的直男转变为观察细腻的作家,其关键正是有女主角——缪斯的出现,正是女主角的提点,他才从中领悟到创作的关键,从而创作出触动人心的作品。
《红色天空》在写实与诗意之间自由流动,不仅靠类型化的元素(夏日、海滩),还有音乐的妙用,一首旋律迷人的 In My Mind 让观众瞬间神经松弛,更掀起一阵神秘气氛,不知不觉走进了主人公的思绪里。
导演用音乐与核心意象(火)模糊了现实与(主人公)创作之间的界线:天空飘落的灰烬、夜晚发光的海、森林中被烧死的野猪,这些神秘的画面让人浮想联翩,有可能是真实的状况,也可能是主人公的虚构创作。
这部夏日度假类型片轻松跨越了爱情喜剧的藩篱,融合了环保意识与性少数群体的话题,更直抵文学创作的核心,使其流露出难以抗拒的魅力。
《红色天空》用一种浪漫的形式,杂糅了对社会环保议题的关切,讲述了一位自命不凡的新人作家Leon计划在某个夏日远赴海边小屋创作自己的第二部小说的故事。
森林之火在燃烧,海在翻涌,爱情在萌发,年轻人在谈论文学,在创作,也在生活。
还有比这更完美的夏日电影吗?
这应该是柏林电影节常客Christian Petzold 所拍摄的最“平易近人”的一部电影,所谓“文艺片”在故事情节的设计上实则充满了戏剧冲突,只要你能够忍受前1个小时的铺垫,在后面的几十分钟里,你将获得无与伦比的观影体验。
这也是导演第一次尝试“喜剧”,他坦言,在电影节听到观众观看途中的笑声,觉得很新奇。
Petzold说,拍摄这部电影的起初,正是自己忽然意识到其它国家好像都有自己的“夏日电影”,但德国没有。
虽然故事简单到一句话可以讲完,但这依旧是我今年看到最好的电影,更是迄今为止我观看过最完美的夏日电影。
从音乐到对白,看这部电影,仿佛在夏日午后打个盹,做了一个浪漫的梦。
工作,与表演工作 。
艺术家,与表演艺术家。
我们看到满口是“工作”的男主角总是将书稿摊在一边,但似乎从未再次落笔,面对沉浸在夏日悠闲中的友人,他的自负与傲慢呼之欲出。
“这是一部讲述Leon的电影,讲的正是他这样一位世界的旁观者的形象,19世纪的艺术家就是这样的。
”他无法忍受“无所事事”,用“工作”的表象掩盖夏天的炎热空气里的无聊与烦闷,而不是去游泳、去看海,去经历和体察身边发生的一切。
男主角的语言与表情,时常让我回忆起念书期间的暑假,总计划带着相机回家拍摄纪录片,这么多年却一段影片也没留下的自己。
导演对这种“假装艺术家”的傲慢所进行的精准刻画,如他自己所说,更像是对当年拿到丰厚报酬准备拍摄第二部电影时的自己的一种自嘲。
说到底,我们都曾是自命不凡的losers。
完美女主角Paula Beer饰演的女主角也太完美了,我实在是非常佩服作为一位演员的她,在电影镜头中所展现的自由、精灵般的灵气,以及可能很多演员一直在追求却永远也无法企及的,生活的自然。
在她的表演中,你永远都无法感受到镜头的存在对她的影响,相反,电影的一切都成为她的陪衬。
Petzold说,在拍摄现场,摄影师也不会“指导”她的走位,而是相机跟随着她的移动而变换位置,她也不会刻意去遵循“出画入画”的常规来限制自己的表演。
在这一点上,导演给予了演员最大的自由与信任,也成就了这个角色。
《红色天空》是Paula Beer继《过境》和《温蒂妮》之后和导演合作的第三部电影,在三部电影里,她的出现都充满神秘与灵动,她在电影中的闪现总让人清晰地意识到,电影仅仅是对生活一刹那的捕捉,而她的表演却了无痕迹。
我太喜欢这部电影了,喜欢到看完《红色天空》,立马把导演拍过的电影全部翻出来看一遍,然后开始恶补以前甚少观看的德国电影。
***近两年看片量少了很多也很难有一部片子可以真正打动我《红色天空》无论是气质还是品质都是我今年最喜欢的电影甚至是我心目中完美电影的样子希望你也喜欢希望下一次更新不用等一年
(本文首发于“幕味儿”公众号 2023年10月17日 #迷影栏目。
未经授权,请勿在任何平台以任何形式转载。
感谢)作者: 握瑜生 近年来,欧洲三大奖对于纪录电影的重视有目共睹,主竞赛单元有多部纪录片入围已经算不得什么新鲜事,79届威尼斯金狮奖(《所有的美丽与血泪》聚焦传奇艺术家南·戈尔丁)、和上半年的73届柏林金熊奖(《坚毅之旅》关注精神障碍群体)的最高奖则更是双双花落纪录片。
本届柏林影展上,评审团大奖最终被授予佩措尔德的《红色天空》(Afire),这部同样入围了主竞赛的德语新作与《坚毅之旅》显然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数,在某种程度上它是一部过分低调的传统剧情片,但同时又实实在在地激荡着观众的心湖。
提起二十世纪后半叶至今的德国电影创作运动与电影创作流派,最广为人知当属1962年《奥博豪森宣言》后的“四杰”(施隆多夫、赫尔佐格、维姆·文德斯和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及其领衔的德国新电影运动,他们携手将曾经一度占据舞台中心的德国电影再次推向了全世界电影观众的近前,这场运动无疑深刻地影响了此后整个德国当代电影创作的基本走向,使数代德国电影人得以从中不断汲取经验养分、反哺新创作。
而进入九十年代后,高墙的轰然倒塌随即成为后柏林墙时代的德国电影人绕不开的核心主题,或凭直面、或以曲笔,这样一批积极进行历史清理与文化疗愈的德国电影,为延续德国电影的优良传统而站在了新媒介、主流商业运作的对立面,德国电影对于创作中政治性表达的高扬也从这一时期开始闻名。
进入新世纪后,德国影坛出现了更新的一代电影人,因为主要以柏林为创作重心地带故而得名柏林学派。
与上述两代不同,这批出身专业电影学院、接受过系统艺术理论训练的创作者们,在丰沛影史资源的培育下成长,立足于前辈不断摸索的基础之上,与纯粹商业制作保持适当距离的同时,又不再囿于宏大叙述的裹挟和束缚,堪称真正放开了手脚的一代。
他们的努力正逐渐开始在国际范围内再次打出德语电影的独特旗帜,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Christian Petzold)正是柏林学派的领军人物之一。
《红色天空》是佩措尔德继“幽灵三部曲”(《耶拉》《心的居所》《柏林游魂》)“移民三部曲”(《芭芭拉》《不死鸟》《过境》)后“元素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影片中佩措尔德尝试实践一种新的可能性:作为一种情感幻象,电影可以开始于故事、结构、人物、历史,更可以甚至可能始于一个被触动的瞬间。
如前所述,《红色天空》着意在一种强戏剧性架构下——夏日波罗的海附近的一间度假屋里,四位主人公在不期然的状况下相遇——通过围绕几个主要人物的短暂共处来探察特定时空中人的心绪、相互之间的接触。
自来到度假地就抗拒一切邀请、拒绝接受批评的青年作家莱昂,与莱昂一路到来的艺术学院学生菲利克斯,已经提前入住度假屋、“名字很像俄罗斯人”的女孩娜迪亚和在海滩边偶遇得以认识的戴维。
在这四个人物中,又以莱昂与菲利克斯的对照最为引人注目。
莱昂在言语举止中表现出的种种燥热、焦灼、紧绷、敏感、矫情和脆弱——答应下海游泳却只是穿戴整齐地在海滩上晒太阳;为将要到访的出版人维尔纳预定住宿、款待饮食显示出他对于形式、虚设意义(某某名作家住过的房间、城里做鱼很好的餐馆)的追求;他既严肃而又缺乏幽默感,对所见人事想当然地猜测与臆断(一方面简单粗暴地认为戴维是娜迪亚的夜间情人,另一方面又以为娜迪亚只是一个在海滩买冰淇淋的女孩而从内心看不起她)——均显示出他被局限于纸面而无法真切地体察和感知生活,而他的状态几乎就是其所处环境的象征,一丁点细微的波动与变化就将极大地刺激他的神经至于愤怒、崩溃,与大规模爆发前夕的山火同样处在易燃的边缘。
站在他的反面的是菲利克斯,松弛、悠游、保持着平衡和友善。
菲利克斯的摄影作品集的主题是“水”(与莱昂处于“烧灼”“火”的状态针锋相对),最终他选择拍拍摄的对象是大海,而他拍摄大海的方式是通过拍“看海的人”:一个仍然保持着热爱生活和真实触碰世界的情感饱满的人,他可以地借由人更加立体地感知世界。
海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但海因人的注视而被赋予了意义,海亦因人的存在而成为一种幸福。
这是莱昂不能理解的,他的目光中看不到人,自然就看不到/写不出真实的大海。
在戴维讲述“阿拉伯人送地毯”的段落中,影片一方面隐晦地交代出戴维与菲利克斯的暧昧关系,同时也从侧面嘲讽了莱昂,一个作家在写作上的虚构能力还不及戴维为制造一次亲密接触而铺垫编造出的笑话高。
近于自恋的莱昂始终处于一种刻意地回避和自我封锁当中,这让他对于已经发生的熟视无睹、对即将到来的威胁又异常恐慌。
开裂的房顶激不起他的兴趣,而天空的逐渐变色使他焦躁不安。
主人公们从超市购物的行程中得知住所以西三十公里外的山火火情,这也导致他们无法获得修车和拖车救援,为结尾处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莱昂曾多次望向天空,但影片中始终没有对红色天空进行正面描写,直到第43分钟,被山火映红的天空首次在影片中出现,蚊蝇的嗡嗡声、救援/救灾飞机轰鸣而过,灾难第一次通过视觉传递带来了实感。
巧妙的是,佩措尔德并未高频率地将其直接引入画面中,而是灵活地使用了大量带有强烈侵略性的红色视觉符号(红跑车、红裙子、红色拖拉机、红色救火车)间接提示观看者:山火的蔓延其实从未停歇,而它更进一步与山火下的人紧密联系,表征着情感流淌的延绵持续和不可逆转。
在这种红色基调的驱动下,莱昂的“火”不可避免地与另外三人轮番发生碰撞,碰撞迫使莱昂一步步撕扯开了自我缠绕起的茧房,从缺口处走出。
莱昂与菲利克斯的碰撞最初主要集中于“工作”与“放松”、摄影作品集拍摄对象的争辩中,而好脾气的菲利克斯往往选择默不作声。
唯一一次对莱昂的激烈反应,正是在餐桌上因莱昂对戴维的咄咄逼人而出言维护。
与娜迪亚的接触则显得更复杂、更“拧巴”,入住度假屋的第一晚尚未与娜迪亚见面时,莱昂不堪娜迪亚夜里纵情享乐的困扰,而次日见面后她却在顷刻间击中了莱昂的心。
影片全方位地展示了莱昂既想要靠近,却又因各种顾虑而频频用“工作不允许”的借口来搪塞娜迪亚的主动邀请,此外,他期待得到娜迪亚的认可、获得理解但又接受不了批评和意见,表现出受挫后的恼羞成怒。
在那场出版人维尔纳也在场的最后晚餐后,尴尬的莱昂几乎是在质问娜迪亚:“为什么你不告诉我你是做文学研究的?
”“因为你从来都没问过。
”2020年《温蒂妮》完成后,佩措尔德曾在访谈中透露:“我现在写得正起劲儿,下一部电影的名字可能叫‘红色天空’,我是在疫情后才真正想到这部电影的……它同时与爱、吻和同性恋情等有关。
我想真正地看到(表现)身体,(因此就)不能戴口罩。
[]”《红色天空》是有关某些焦虑、不适感的影像,但同时它也是真正有关情感的,只是它试图尽可能地避免直接谈论/讲述情感的喷张与传递。
这是一部极度安静的、有着鲜明的佩措尔德式叙事风格的作品:全片几乎没有使用音乐(除了全片结束时),存在感很强的环境声,画面上高饱和度色块的组合使用,整体透露出一种克制到近几乎冷淡的表达风格。
隐忍的情绪、神秘的爱恋只能借由大量不连贯的碎片印象和细节加以还原。
这种对冰山原则的遵循,似乎把全部的事态变化都压入了水面以下,观众们并不知道菲利克斯与戴维是在哪一个瞬间相爱的,直到最后的悲剧带来的动人转折,结构上的张力被空前释放出来。
同时,第89分钟第二次出现山火镜头,此时火势已盛提示着莱昂也迎来了他个人情感的“爆发”——他终于对娜迪亚表露了心迹。
在莱昂与菲利克斯海滩对话的段落里,莱昂的手里出现了一本名叫“阴影”(schatten)的书,作者是雷纳·洛伦兹(rainer lorenz),事实上这本书并不存在,但它却预示了影片前90分钟内笼罩在莱昂头顶的一道无形阴影,他正受困于此。
莱昂两次穿过树林,一次是去小屋,一次是为了突发急性病的维尔纳从小屋跑向医院。
第二次穿越的途中,他亲眼目睹了在山火中翻滚而来被灼烧致死的野猪,火光与为大火所吞噬的世界对莱昂产生了一种强制性观看的命令,他再也不能不听、不看、不问外界而只顾自己的几张纸稿上的创作。
维尔纳谎称肾结石小毛病,只有娜迪亚注意到被分配到四号病区的他其实已经罹患肿瘤,这反差逼迫着莱昂打开他郁郁心结与自恋的圈套;结尾的高潮段到来前,莱昂最初的写作充满着对爱、婚姻的理想化、浪漫化描述,对琐碎日常的不解和抗拒,菲利克斯与戴维的遇难/死亡则要求他必须诚实地重审:“什么是爱?
”他爱上娜迪亚了吗?
这世上真实的爱恋究竟该被如何形容和领会?
比起相拥赴死,爱也许更多的是苦乐纠缠、笑中含泪,等待、错过,甚至抱憾终生。
等待夜幕再次降临,原来大海真的会发光,只是已经这份美丽已经无人可分享。
从这个意义上,佩措尔德的《红色天空》召唤着这个时代愈发稀缺的一种品格——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了什么的时候,才会对它产生爱或恨,而义无反顾地爱人不如说就是一种不惧走近这个世界的勇敢。
娜迪亚谈起她的论文“海涅《罗曼采罗》中爱的震动(The Quake of love)”时,读出了她最爱的那首诗《阿斯拉人》:“他们一旦相爱,就要死亡。
[]”如同千年前庞贝古城中因火山爆发而被掩埋的爱人们,在死亡的当口,戴维与菲利克斯互相环抱彻底与对方融为一体,应是毫无恐惧的吧。
红色天空 (2023)7.62023 / 德国 / 剧情 爱情 / 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 / 托马斯·舒伯特 葆拉·贝尔“走向门梯。
黎明击打,击打大海花岗石大门,太阳呼呼喷溅火焰。
半窒息的夏日神灵在烟雾里摸索。
”(特朗斯特罗姆)
疫情之后人们的心理堤坝坍塌了,潮水上涌淹没陆地人心。
澳大利亚山火中的考拉嘶鸣像炸弹爆炸后的耳鸣,轰隆至今。
德国导演佩措尔德的“元素三部曲”由水而火(第一部《温蒂妮》、第二部即是《红色天空》,试图筑起新的堤坝。
2023年,影片荣获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银熊奖。
在艺术的维度上,他做到了。
抛开柏林学派那种“反电影”拆毁主流叙事的手段,也抛弃好多影评人象征寓言式的解读,我想说《红色天空》以一场山火幽灵般驱动叙事的方式,将四个年轻人卷入其中,不动声色的烧开荧幕,蔓延进每一个看见过它的人心里,经久不息。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炎热、干燥的夏日,四个年轻人在波罗的海海岸的度假屋中相遇。
小说家里昂(托马斯·舒伯特饰)和摄影师菲利克斯(兰斯顿·伊贝尔饰)来到森林中的木屋工作,却发现房子已被神秘女子纳迪娅(葆拉·贝尔饰)占据。
那火从影片一开始就以直升机的轰鸣、汽车的抛锚、森林中的诡异忽隐忽现的渲染着幽灵般的氛围,直到他们被森林火灾所包围,菲利克斯与同性男友海滩救生员葬身火海。
以宿命般的相守形态出现在停尸间。
沿用影片中的话术——爱的震动。
像极了幽灵的显影。
佩措尔德将自己的个人创作经历,幻化进影片中主人公作家莱昂的状态中,一个敏感、脆弱同时自大偏执的作家。
当创作者在说工作的时候,他到底在工作什么?
还是只是一个逃离现实的借口?
他自身的欲望不是外在的他者,而是向内的自身。
他对吃饭、性爱、娱乐统统不感兴趣,甚至厌烦。
他只沉浸在自己所谓的“工作”中。
但实质上,他只是焦虑、怀疑、否定、攻击那些想要身边关心他的人。
我们都知道,除非他打破自我,才有爱的可能。
《红色天空》用一种日常的,甚而浪漫化的、情节剧式的构造让莱昂一步步不得不打破自我,望向他者,但又都以失败告终。
直至掌握自己命运的出版商生病、朋友被烧死,刚想表白的女人纳迪娅离去。
山火席卷,他才大梦初醒般,领悟到一切。
佩措尔德在采访中说这不是大多数意义上的灾难电影,大难来临,人物觉醒,最后一分钟营救。
而是一个个无辜的年轻一代,什么都没做,父母祖父母携手资本主义世界摧毁了所有。
因此,灾难发生时,他们不会从中学会任何东西,他们没有时间领悟任何事情。
虽然影片中的莱昂在灾难后写出了真正触动人心的生命力作,但这无疑是浪漫化的开放式处理。
这座堤坝建起来了,只是不牢靠,只是在电影的观念中。
“当他抬头,已是夜晚,而大海正在发光······”最妙的就是,如此浪漫化的情节剧式结尾更加强化了弥漫全片的、山火般蔓延的生存焦虑。
电影落幕,音乐响起,而山火还在蔓延······
电影里的森林大火,一直在蔓延,新闻时刻在说明火势蔓延的方向,提醒人们撤离或者是避让。
现代人就是生活在这个环境当中,似乎任何危险都是可以预料的,文明、科技、医疗,赋予我们安全感,然而一旦失控,脆弱随之显现,人类无处可逃,正如在大火中丧命的动物。
这无疑是一则现代寓言。
刚刚过去的这场波及全球的瘟疫,心有余悸的人们感觉身边总有大火在蔓延,稍不留意,便会殃及自身。
这种潜在的会失控的危险,会一直笼罩在人类的防御系统之上。
有意思的是,在大火中失去生命的,是一对年轻的赤诚的恋人。
是他们用死亡,换来傲慢虚伪的知识分子的觉醒。
配合电影中Nadja念诵的海涅的诗《阿斯拉》,“奴隶回答,‘我的名字叫穆罕穆德 我来自也门 我的部族叫阿斯拉 一旦相爱 注定消亡”。
现在这个社会,还有人相信爱情吗,相信一种美好的情感?
若无人再有对情感怀有一种向往,那么爱情是该消亡,让大火焚烧,最后的烧焦的形态都是动人的。
这是绝佳的讽刺。
只是不该像是耶稣那样,死亡是为了让人信服,让人悔悟。
有趣的是,表现Leon傲慢和偏见的时候,导演用的是一种幽默的方式,这让电影有一种轻盈的感觉,同时观众能看到他身上的挣扎和无助,竟讨厌不了这个人。
佩措尔德的电影,是迷人的,难以捉摸的,在讲述故事的时候,他越来越熟练地让镜头呈现出丰富的情感,他多次切换凝视者和被他凝视的画面,门外的,窗户外的,这几乎是他所有电影都会出现的镜头语言,而躲在暗处观察的偷窥者,通常是无助的卑下的,这种感觉深深地牵动着观众。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JustByChance
这部片子对我来说是如此私人,以致我一时不知该如何评价。
佩措尔德这次把电影的场景设置在了远离城市的海滨小城,离开了使他之前电影风格赖以存在的都市背景,这次的《红色天空》回归了一种未经修饰的自然和现实主义。
影片一开始佩措尔德便寥寥几笔精准描摹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好友形象。
在对人物的洞察方面,佩措尔德的技术无疑是精湛的。
故事随后伴着周遭环境的恶化开始滑落,佩措尔德成功地将二位主角的宿命完美嵌入了这个有关艺术、爱欲、生命的诗意神话中。
Felix适应和社交能力极强,对现实环境有绝佳的感知能力,轻而易举地通过冒失可爱的行为获得陌生人的好感和信任。
而Leon则是个平庸的稚嫩小说家。
我不愿形容这个角色是毫无才华,因为佩措尔德还是仁厚地给予了这个角色作为一个小说家所应具备的基本才能。
出人意料的是,我却能和这位绝大多数情况下不识风趣,甚至遭人鄙夷的角色产生更多共情。
我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与这位角色之间的的共性。
无处释放的激情和敏感、桀骜不驯但才疏学浅、擅长洞见却也习惯抽离,都是我们远离合群与享乐的说辞。
Felix面对现实中的挑战呈现出的是机敏和勇敢,这与男主Leon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照。
然而,这种勇敢似乎也暗示了某种宿命,与整部电影中后期的神秘主义气质暗合。
这种宿命感从影片一开头,二人因为汽车抛锚而险些流落森林时,就已经初显。
Felix享受海滨度假给他带来的无限灵感,也擅长从周遭汲取养分。
他相信经验中的真理,沉迷进入各种新鲜的遭遇,不受单一的目标所驱使,却能在意外经验中获得不可预知的理念与灵感。
他的直觉更多是向外的、扩张的、但似乎也是自我毁灭式的,与周遭恶化的环境呼应。
这种客观世界的恶化,在导演的镜头下,似乎根植于一种神秘主义的东西。
这种东西贯穿全片,平静稀松的海滨度假之中暗藏炙热的情感。
佩措尔德通过火精灵Nidja将这种情感附身到了Leon的身上。
Leon似乎是一个典型的intj角色。
对未来的焦虑贯穿了Leon的这次旅行。
然而在当下,他习惯于扮演一个抽离的角色,排斥去做任何将自己融入周遭的事情,即使不惜陷入人际关系的尴尬境地。
演员的精湛表演也给这个沮丧的角色多少增添了些许幽默与忧郁的气质。
在整个故事的发展中,Leon的状态似乎通灵般地能与环境的变化媾和,这种变化在主角的潜意识中植根蔓延。
随着森林大火的趋近,红色天空在降临,灰烬在下沉,山火在蔓延。
电影的氛围也急转直下。
Leon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以致难以控制。
他的劣势功能Se使他对现实混沌的感知和应对能力非常弱。
在面对巨大不确定性时,他甚至完全丧失行动能力,无法做出有效的判断和反应。
与之相伴的是对理解当下的无能与恐惧。
如Nidja所说:you can’t notice everything around you。
这对于一个梦想成为一流小说家的青年人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一系列对Leon这个角色精准的刻画与观察,不难使人怀疑,导演本人作为艺术创作者是否也遭遇过类似的境遇,甚至具有和Leon底层相通的人格特质。
对几位主要角色之间的关系细微剖析,能看出导演对探讨艺术本源的兴趣。
艺术从何而来?
艺术家呈现的究竟是什么呢?
为什么Leon的作品始终不受待见呢?
导演充当上帝借助自然给予了他的角色以惩罚和救赎,不禁使人猜测他本人对于创作过程、创作者和被创作者之间关系的理解。
Nidja成为Felix的创作对象,而Felix伊卡洛斯坠落式的消逝最终成为了Leon笔下庞贝古城的隽永。
Leon摆脱了惯常性而进入作品所开启出来的东西之中;从而使得本质置身于存在者的真理中时,一个作品才是现实的作品。
由此,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真理在艺术中显现自身,而艺术创作者也顺势成为了真理的去蔽之人。
这是我对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理论的一些理解。
整个电影最令人惊叹的,是贯穿全片的焦虑感的外化,如山火蔓延一般,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Nidja作为火精灵施展巫术,Leon内心的情绪也随之从理念世界外化到了客观世界,推动着他一步步从疑惑、厌恶发展到了嫉妒、崩坏与毁灭。
而最妙的处理是佩措尔德几乎不让观众看到火焰本体,似在暗示一种自然灾害的不可预测,也在凸显蔓延的潜意识和主角一种本体论的焦虑。
同时,这种刻意的omission也代表了一种对真理的遮蔽。
在故事终局,主角的觉醒时刻,生活的真谛通过感性的方式被艺术作品揭露出来,真理被去蔽。
最终,在那个夏天发生的一切被消解,而真理则出现在它的自持之中。
这似乎是佩措尔德一种对艺术本源的态度。
Following UNDINE (2020), German cinema luminary Christian Petzold's tenth feature film AFIRE tackles another elemental force point-blank. Exclusively confined in a holiday home on the Baltic sea, with a raging forest fire ablaze in the vicinity, four twenty-something young people, Leon (Schubert), a writer, his friend Felix (Uibel), an art school student, Nadja (Beer, whose emotion is levelheadedly kept in check), Leon's new crush and Devid (Trebs), Felix's new boyfriend, do not seem to heed the impending danger, until their leisurely time is grossly interrupted by the engulfing blaze.Among the quartet, Leon is the protagonist, all he wants is to spend the time rendering a final touch to his second novel, named "Club Sandwich"and is constantly vexed by any sort of distraction, he is also quietly overwrought toward the prospective visit from his editor Helmut (Brandt). Played by Schubert with a simmering pique, Leon is a wet blanket in the group, and too self-absorbed to apprehend what is going on around him. He is dismissive of Felix's photograph projects, slow on the uptake that Felix and Devid have become an item, not to mention he fails to suss that Helmut is gravely ill.Leon is attracted to Nadja, but also depreciates her ice-cream vendor side hustle. He nerves himself up to bestow a first-reading of his novel on her, and is resultantly affronted by her negative feedback on it, "who cares for a critique from an ice-cream vendor?", but the truth is, Nadja is so much more than that. The revelation only further disconcert him and sends up his navel-gazing discomfiture.The fact is, Leon never truly tries to know Nadja except for the coup de foudre, he secretively and pettily resents Devid for having a roll in the hay with her, then bluntly plays the "hard to get" card when Nadja shows some initiative, much to his chagrin and to no avail. The problem lies in that it is hard to get on board with Petzold's wavelength to feel sympathetic of Leon's double-bind, whose character is too close for comfort because there is a plethora of people like him around us, it becomes a cliché, and not a pleasant one.It is one thing that audience begins to empathize with Leon's plight on account of Petzold's diligence in his direction and his unyielding focus on him, but to root for Leon is another thing. It is a pertinent dilemma that a director chooses to tell the story of the most inert, most unstimulating character among a close-knit group, just because he can relate to him the most. A testimony that why fiction cinema is hurt for filmmakers from all kinds of diverse groups to tell their own stories, for instance, Devid's sexual fluidity, Nadja's mystique and Felix's sensitivity, are, for Yours Truly's money, all far more appealing than Leon's inceldom and tunnel vision.Eventually, Petzold's long-waited coup de maître attempting to induce a cosmic catharsis out of the preternatural force, aka. the rampaging fire and its casualty, doesn't have the same lingering impact like his previous works. Fire, unlike the stillness of water, proves to be a pricklier, more volatile subject for Petzold to operate with, and AFIRE is also weighed down by the ending's noncommittal insouciance. Still, it has the best teutonic joke "spray me gay!", which advisedly suggests that dry humor should be mined for Petzold's next project.referential entries: Petzold's UNDINE (2020, 7.2/10); Lars von Trier's MELANCHOLIA (2011, 7.8/10).English Title: AfireOriginal Title: Roter HimmelYear: 2023Genre: Drama, Comedy, RomanceCountry: GermanyLanguage: GermanDirector/Screenwriter: Christian PetzoldCinematography: Hans FrommEditor: Bettina BöhlerCast:Thomas SchubertPaula BeerLangston UibelEnno TrebsMatthias BrandtRating: 6.8/10
讲4个年轻人的故事,里奥具备了现在年轻人很好的品质,“傲慢自大,自负无能”,什么都不会干,还什么都不想干。
现在年轻人能力少、毛病多,这种人注定要走向失败。
最终都让他走出来的,让他有了灵感,写出好作品还是痛苦!
让他看到他的好友与好基友双双会烧死,而他因为自己的傲慢痛失了一段感情的时候 他才写出了像那样的作品。
拿自己的脸拿面子当回事的人,最终都会因为面子失去更重要的东西。
无能的人最在乎的就是自己的面子,因为他除了这个没有别的了。
而牛逼的人,有钱人不是这样的。
看佩措尔德的《红色天空》,像是看了一本极其细微的心理小说。
在山火围困的环境里似乎烧灼的气息就在鼻边,焦灼着男主角不安的情绪,在暗流不断的情感波动之中,让人性之间的自我视角,变成了一种回响极大的内心震动。
宛如女主角所研究的“震动”,在狭小自我的世界里,之于男主角的情感震动,也促使他写出了真正触动心际的文字。
真的很喜欢佩措尔德之前的《温蒂妮》,背负情伤的水精灵,弑杀背叛的爱人,重归于水的世界。
而《红色天空》之中,则在不同火的意向之中,灼烧出一种状态假象之下,真实的自我审视。
一切自己所看到的,所猜度的,都只是自己自设的一种假象。
在烧灼的汽车、火光染红的森林、烧死的野猪、还有女主角如火般炽烈的连衣裙的颜色里......烧去伪装的外表和冷漠的内在。
如此难轻盈动人的电影,荡漾在乡间别墅中流转的不同情绪,放大了人性的弱点。
爱与死亡之中的热烈,自我封闭中的冷漠,在烈火下一种写下的是惨烈的浪漫,而另一种在一波波的情感震撼里找到了内心。
表达的与回避的,在不同的角度中形成两面。
在友情与爱情之间,都表现着不一样的目光。
爱情的转变,友谊的暧昧,在忽视的角度里,总是藏着无尽的真相。
愚笨的承认错误,尖刻的讽刺别人,中极其笨拙的人际关系方式,将自己置身在无限的焦虑之中,在死亡与离去的决绝之下,才能开化的情感总是让人遗憾。
不过这样也好,毕竟在这个故事中,一旦相爱,注定消亡。
所以,相爱的情人葬身火海,单相思的感情延续了生命。
这真的是一种奇妙的表达,
导演和葆拉贝尔第三轮的合作再一次冲击了柏林电影节,依稀记得场内评价就很好,所以打开的是满怀期待!
也确实不让我失望,它非常生动的讲述了一个正在迷失的创作者所经历的身体和心灵上的煎熬。
不管是山火,作品,情感,还是和一段海边的生活,对他来说都只是一场焦灼的煎熬,而这场煎熬,导演用了更平静和温柔的方式展示了。
影片的节奏不快,音乐不激昂,画面不冲击,甚至过于柔美。
懒散的海边,度假的人群,森林中的小木屋,陌生的偶遇,风情的女性和随意的关系,一切度假和放松的前置因素都在引导每个人进入一场享受的旅程,唯独男主,他穿着灰色的长袖衬衫,皱着眉,焦灼而暴躁。
他一步一步用自己的焦虑困住了自己,蒙住了自己的双眼,失去了社交的能力。
他用工作当借口拒绝参加朋友的活动,不关注朋友的情感变化,不了解身边人的背景就恶意的嘲讽臆断,在女主评价作品时念叨一个卖冰淇淋的懂什么,又在之后知道了女主文学博士的身份后大吼着为什么不告诉我。
他的焦虑使他失去了一切本该拥有的观察和能力,傲慢自私又防御的状态让他机无法融入这个优美的环境,也无法放松下来进入创作的状态。
而这一切就像是这场山火,你以为它很远,不会影响生活,殊不知它步步紧逼,在你不知道的时候讲一切化为灰烬。
于是你会失去朋友,错失暧昧的姻缘,甚至失去引以为傲的创作能力,然后再在一片废墟中重建。
山火的点燃或者说烦躁的开始也许是从汽车的咔咔声带来的微不足道的焦躁开始逐渐的累积,也是遇见女主开始逐渐膨胀的欲望。
我特别喜欢女主的红裙子,那不就是那一点火苗吗。
他对她的喜欢从声音,到具象,到探索跟随,炫耀受挫,误解抱怨,最后归于平静,再见女主她也不再是红色而是烧焦的咖色出现,她是火焰,是欲望的化身,自然也是这一切的开始和终点。
也许是我太爱葆拉贝尔了,精灵就是她最适合的面貌,属于尘世又有点超脱,是欲望的象征却不配被染指的状态完美的展示了如火的样貌。
而这一片红色天空之下反射出的就是每一个如男主般的创作者的焦躁压抑和想法吧。
‘I am called Mahomet, I am from Yemen, and my tribe is the Asra, who perish when they love.’ 也许是那辆被遗忘的红色跑车烧起来的火一直烧到海岸
傲慢自负的男主真有点讨厌,最后竟然还落点在朋友的死亡让他写出了本好书。。。仅仅是写出了本书。。。
纯纯浪费时间。udine比这部好得多。女主倒是一如既往地好。
呕)今天真是梦幻开头再到屎一样的结尾。这种围绕傻逼直白男的电影有完没完,就算意在讽刺也很恶心难看
一个典型直男导演的男性视角,女性只作为loser的意淫对象存在,两人的感情线基本就是导演一厢情愿的想象,完全不可理喻。在现在拍这样的片子真的是tone deaf。森林大火作为一个严峻的环境问题竟然从头到尾都只是个背景板,出版社编辑不知道该如何收尾就突然安排他癌症晚期,就这样也能进金熊奖提名?真是看得我莫名其妙。
近乎偏执狂的大男子主义特征显露无疑,傲慢与愤怒层起彼浮,嫉妒与妄想贯穿始终,短暂的渴望拯救不了偏执的内心,大海和烈火终是淹没了无力的呼喊,即便如此不堪,情绪仍无法自控,学会尊重他人是迈向成熟的第一步,可这代价,是失去。
你们文艺男宝的therapy session这么恐怖的呀,超震撼的捏。前面还挺好,对文艺男宝(也许是自己)的微妙嘲讽不露声色,绵里藏针,“他想哭,但没有哭,他想到庞贝古城恋人的形象,他努力驱赶思绪和画面,想感到真正的悲伤,此时此地,和她在一起。”也许到这里最合适,奈何导演无法克制心疼自己的冲动,结尾几分钟迫不及待的自怜暴露了一个孱弱可笑的自我。于是一切变得无聊起来,嘲讽皆是为了原谅,看一个人摆出一个巴掌高高举起的姿势那么久,可到最后他还是轻轻揉了揉自己的脸蛋。
看的时候觉得男主很讨厌,又猛得发觉这就是我们
结尾特别糟糕,这样视角一下子变成了那个莱昂自己,最后死了两个人,写成了小说,这样糟糕的剧作设计在佩尔措德的电影中有很多,比如过境的小说式旁白我就不喜欢,温蒂妮的结尾和这一样带着冗余
3.5 “为什么在死亡之中我们能够对海有一种本质性的观看?”——模仿一个海(德格尔)。
做作…糟蹋了首 in my mind
佩措尔德是当代成濑巳喜男吧 不论男有多不堪 女总是灵动美好关于电影主题:艺术的作用是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并热爱,如果以工作为名创造艺术 对生活周遭的一切缺乏敏感和关心 一叶障目,艺术的初衷也本末倒置了。男女主一个是“破”,一个是“立”不过对这个主题并不感兴趣。感兴趣的是塑造了一个对艺术有品味 对生活有感触的女主,并把它们相互融合得很好,所以卖冰淇淋和博士论文关于海涅《罗曼采罗》中“爱的震动”并没有什么不同 因而都未提起三人在黑夜里用发光球拍打球 搭配电子乐 很好的一幕 还可以拍得更美
感觉文学性很强,有着我喜欢的这种剧情类型片的所有要素,可惜的是男主的那股子焦虑、敏感和猜疑,恰好在我的接受之外。其实从某种角度讲,故事或许是那三个人用自己的情感、理解甚至生命,为他的创作充能,到头他们重逢并肩或者再次分别,男主的性格可能是不会改变的。能理解他创作中的感受,但是也非常讨厌这样子的敏感、封闭,就像讨厌也会那样的自己一样。
文艺青年真难懂
讨人厌的主角和莫名其妙的剧情倒是挺配
失望。远不如Undine。against interpretation.
平静如深水湖之下掩藏着浓烈到窒息的情愫,完美的文学性又仿佛发生在平行世界的故事,爱情从未如此动人深邃,死亡从未如此刻骨凛冽;柔软的心经由无常世事匕首雨般的洗礼,方能长出足够粗糙坚硬而举重若轻的保护壳;从薄如白纸到岁月沉淀,从轻佻错过到释怀重逢,此刻再见昨日的自己,大概已恍若隔世般幼稚遥远了。
男主wound up的状态营造的始终很妙,后来的展开就挺莫名。为啥Paula Beer全片只穿一条裙子。
3.5,很意外地不太喜欢。佩措尔德并没有延续在文本的缜密中提炼感性与诗意的方式,而是用几个人物的遥相对望划分出主题的阵营:Leon是陷于泥淖的,Nadja是出尘而热烈的,Felix是属于力与美的。步伐的交错并没有让人物们产生出色的化学反应,反而在繁缛的对话中一步步失去由环境赋予的灵动。“创作焦虑”并不是一个让人信服的剧作原点,Leon优柔寡断又自命不凡的性格则更让人疑虑。佩措尔德的语言当然有能力把这些令人怀疑的部分归拢在一个平稳的场域内(哪怕不够凝练),但我更喜欢他有些许动摇的部分:转眼燃起的山火,洇向深空的殷红,不愿转身的背影(佩措尔德太擅长这个了),不语共赴的死亡。可是故事在最后又进入了一个闭环写作,逸出的几缕丝絮又被重新框进了叙事的完满。遗憾。
非常不一样的佩措尔德电影,游戏感的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