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整个地球都正处在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战争的最为艰苦的阶段:英美联军走出当年敦刻尔克失败的阴影,成功登陆法国西海岸;太平洋上,从瓜达尔卡纳尔到菲律宾群岛,美海军和陆战队组合正艰难地拔除日本驻守的岛屿据点;东方战场上的中国人正在与日本侵略者浴血拼杀。
战争是残酷的,被动接受战争的国家和人们最是苦不堪言,一个处在波罗的海边缘的浪漫小国,在这个年头正是如此,它就是爱沙尼亚。
若不是地理爱好者,真没几个人说得清爱沙尼亚在什么位置,翻开地图才知道,这个纬度上典型的北欧国家,正好处在苏联大军反击德国的前哨站上,夹在苏德大国之间的感受,看来不只是波兰人懂得流眼泪。
1944年,苏军打破列宁格勒封锁,开始了向西的全面反攻,德国人节节败退,主要兵力相继退出爱沙尼亚,这个真空地带很快便面临着“新”的威胁——苏联军队。
面对希特勒为了巩固东线战场,此时也顾不上什么大日耳曼“优良”血统了,相继招募了数个外籍兵团,组建武装党卫军部队。
在爱沙尼亚,大批爱国志士加入了这个纳粹军队(在爱沙尼亚,大多数的人们并不效忠于希特勒,而是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和亲人)抵抗苏军,一个编号第20的掷弹兵师——爱沙尼亚师成立了,而他们的对手,竟然是苏军在当地征募组建的爱沙尼亚兵团。
这不能不说是莫大的苦难,被动接受战争的人们,举起他国武装的枪炮,面对自己的骨肉弟兄。
影片从德军视角切入,通过中场时的一次两军冲突,转而进入苏军的视角,如此情节布局尚属少见,然而,两位男主先后在各自的场景中逝去,更是令人唏嘘。
影片似乎并不想落入战争片的固有模式,带给观众的更多是战争的残酷与面对逝去的无奈。
【关于对认识德国武装党卫军的一点交流】 1、德国武装党卫军并不等于党卫队,跟盖世太保更是没有关系,武装党卫军是在党卫队(起初是希特勒的私人卫队,不是军人)基础上根据战争需要发展而来的有别于国防军的军事化部队。
说起人员素质和武器装备,国防军当然还是更胜一筹,常听到的隆美尔、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都是国防军高级将领。
2、武装党卫军大多臭名昭著、手段残忍、作战勇猛、结局惨烈,但二战期间也涌现出不少王牌部队:第1警卫旗队师(希特勒警卫部队组建,血统“正宗”)、第2帝国师(党卫队机动部队组建,二战救火队)、第3骷髅师(纳粹集中营警卫人员组建,还有什么干不出来?
)、第5维京师(著名的北欧师,早些年都是彪悍的维京海盗)。
第20爱沙尼亚师,呵呵,二战史书上基本没有。。。
在观影纪录中几乎决无仅有的抗苏战争片,也是十分少见的死了一个又一个男主的影片。
在穷兵黩武的战争时代,爱沙尼亚这样的小国夹在德苏两个大国之间,可想而知是多么的悲哀。
今天的同胞也许就是明天的敌人,就像片中的双胞胎兄弟,一个战死在德军战壕,另一个被俘后成为了红军追逐着昔日的战友。
两位男主都在战争过程中陷入深深的悲伤中,也许结束生命才是对自己的救赎。
在片尾,哥哥救回的小女孩被妹妹收养,仇人之子也在死后终于可以坦露心声,与哥哥如出一辙, 命运的巧合却给了活下去的人以希望,片尾的字幕也再次提醒世人:那个红色的大国未必如世人了解的那般正义与无敌……
二战电影 血与火的炼狱 小国的悲歌与呻吟-《一九四四》 无奈、深深的悲哀和无奈,这电影看得心都麻木了,影片想要表达的都不用说,看看影片中人脸的表情就知道了。
平常极少关注这种小国寡民,以至于看见这是部爱沙尼亚电影,就突然之间大脑宕机,根本想不起来这个国家在哪。
影片看完后只能说处在这种大国夹缝中的小国,在历史的海浪中只能像岸边的沙滩一样,轮番被蹂躏,反复被洗刷,影片中还可以看出苏德两国在当时都没有善待爱沙尼亚,对这个国家有的只是利用和盘剥,爱沙尼亚想要的独立自主,实现起来难如登天,梦想不受大国影响,永远都不可能,如果不是苏联解体,这种电影现在也不可能出现,这就是小国的悲哀。
现在越来越喜欢看这种反映一段战争历史的影片,无论屁股坐在那边,总觉得言之有物、有历史基础,能找到共鸣和反思,现在反而不太喜欢那种凭空想象、云山雾罩、光怪陆离、特技满天飞的电影,不是说不需要,只是现阶段不太喜欢罢了。
比如这部爱沙尼亚电影所表现的思想和情感,向人们默默诉说着,无论二战胜利着是谁,都跟它都没有关系,它能得到的只是流血和牺牲,付出和失去。
这电影别出心裁的只使用一条主线,用敌我双方两个不同的视角来讲述同一场战争,影片前半部分从战争中的德国军队开始讲述,此时德军在战场上已经进入战略收缩阶段,加入德军的爱沙尼亚青年和德军一起打击苏军,战斗间歇时,面对上级为了鼓励士气而嘉奖的希特勒签名照片,他们虽然在言语中调侃德国和希特勒,但并不能掩饰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沦为工具和擦脚布的事实,现实的无奈就这样深深刺痛,思想和灵魂在痛苦和无奈中翻滚,但最后还是归于沉寂。
影片的后半部分从苏军的视角开始讲述,看到这你会发现苏军中一样有爱沙尼亚军人,大家同室操戈,苏军一样的利用和盘剥他们,透过这两个视角,揭露了同一个国家的人民由于分属两个阵营,血与火的拼杀最终还是要由自己承受,小国寡民的力量在这两大阵营的挟裹下是那么无助和微不足道,只能通过血腥的屠杀凸显人性的复杂和无奈,同时眼睁睁看着对方血染沙场,其实都是本国人民,面对着昔日的幸福家园被战争摧毁,残垣断壁,想必一定有切肤之痛吧。
我可以理解影片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因为我的国家走出这种泥沼也没有多少年,而且我们还是一个文明悠久的大国,但我们历经血与火的洗礼,浴火重生走出来了。
现在看来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悲哀都是有多方原因所造成,影片中所流出的淋漓献血,国民思想中的深刻伤痕,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痛苦都是一样的。
影片非常精彩,服装、道具、表演以及战争场面都很写实,尤其使人印象深刻的是,片中一对当地老夫妻赶着马车高兴的招待德军中的本国子弟,接着又去招待另一拨本国军人,等到军人穿上军装后才发现军服不一样,都是本国子弟,却身属不同阵营,此时生死搏杀,好在自己人没有为难自己人,临别时还送了一些军队罐头给这对老夫妻,夫妻俩抱着罐头懵在哪,眼中的感觉五味杂陈,看到这一幕不知道让人说什么,太让人感慨,多种情感浮上心头,唉、小国寡民就是原罪,只能选边站,没有第二条路。
悲哀。
解锁爱沙尼亚电影。
令人惊喜的小成本战争片,区区150万欧的预算,恰好契合了规模庞大的二战中小小的爱沙尼亚战场。
如此低的预算之下,道具水准却极高。
数量众多的各类轻武器,至少我这个半吊子军迷没看出什么破绽来。
就连苏军开美式卡车、吃美国罐头这样的小细节都注意到了,只能说本片的军事顾问和制片人有高水平。
说回电影本身。
爱沙尼亚在二战中算哪一方呢?
二战开始前被苏联侵略,开战后被德国侵略,战争结束前又被苏联解放…爱沙尼亚人民自己恐怕也说不清。
毕竟,他们既不喜欢希特勒的照片,也不满意斯大林的态度。
说到底,谁才能代表爱沙尼亚人民呢?
党卫军的爱沙尼亚师?
苏军的爱沙尼亚步枪队?
也许那对把美国罐头当成高档德国货的老夫妇更像一些。
双主角接力的方式实在巧妙,一方死了,另一方才走上前台。
真是个残酷的隐喻。
主角之一卡尔的妹妹,大概就是爱沙尼亚人心里二战中祖国的形象:哥哥加入党卫军,死在了前线;爱上的苏军军官,没过多久也死于非命;而她,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等到两封未能寄出的信。
又一个残酷的隐喻。
天呐 不带主角光环的真实片子 几度吓到了我的小心脏…爱沙尼亚 如果不看这部片 我都不知道这国家有那么糟心的一段历史 国民被逼着加入德军、加入俄军,自相残杀,有血有肉的爱沙尼亚人从没有为德国亦或是俄国而战,而是为自己,为爱沙尼亚,他们厌恶战争,渴望祖国自由,渴望和平,而拥有这份赤诚的人却葬身于无情的战火、冷血的纪律,啊😱😱即使投降也毫不犹豫被同胞射杀,开头是德方杀俄方,结尾又反向呼应了一遍,真的,太残忍了,战争,是它逼得这些手足敌对、滥杀。
弟弟亲眼看着刚换班的哥哥被一击毙命,无语凝噎,震惊--震惊--震惊--荡到谷底的大悲伤,一瞬间,只是一瞬间,他失去了亲人,兄弟,战友…一直庇护他的大树😫啊看看爱沙尼亚兄弟对同胞的理解和惺惺相惜,我们还主动自己打自己,眼中钉肉中刺,太可笑了…还好最终走到了正道上,正义才会胜利🇨🇳向所有没被无情战争杀红眼 仍然有情有义 为自由奋斗的战士和人们致敬📣
向所有为了独立而战斗和牺牲的人们致敬。
如果我还能见到你,我会告诉你一切真相,从一切的起始说起,我其实是红军士兵尤里约吉,是杀死了你哥哥的人,我一直没有勇气亲口告诉你,而在我现在的世界里又只有你。
如果可以,请你原谅我。
爱沙尼亚进入了最佳外语片在第88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但它并没有入围。
这部电影于 1944 年 7 月在爱沙尼亚的坦能堡防线上映,在那里,武装党卫队的爱沙尼亚士兵正在与前进的红军作战。
一名纳粹官员的访问,他分发了希特勒的签名照片,引起了嘲笑。
苏联军队在坦克和步兵数量上占优势,而德国军队不得不通过平民难民潮撤退。
经过激烈的战斗,胜利者是红军爱沙尼亚部队。
当他们将双方的死者埋在万人坑中时,一名名叫尤里的红军爱沙尼亚人搜查了德军中一名名叫卡尔的爱沙尼亚人的尸体,并在塔林找到了一封未寄给卡尔姐姐艾诺的信。
俄国人攻占这座城市后,他亲自送信,他和艾诺变得友好,这招致了他所在部队的政治官员的敌意。
Sõrve半岛的回击11 月,他的部队抓获了一群身着德国制服的 16 岁爱沙尼亚男孩。
政治官员命令 Jüri 将他们全部杀死,当他质疑决定时,将 Jüri 射死。
几秒钟后,这名军官本人被尤里的一名战友处决。
在 Jüri 的尸体上,一位战友发现了一封未寄给 Aino 的信,当他休假时,他亲自送来了这封信。
一部经典的东欧反战电影。
横向比较《斯大林格勒》1993版和《我们的父辈》则不难发现在人物剧情和对战争的反思上皆不如德国人拍的电影深刻并且政治意味很浓。
比如:新兵兄弟的死并没有让人感觉到什么:战争的残酷?
因为战争都是会死人的。
而在《我们的父辈》中,Fredrich之死是他对自己的救赎,对自己目睹的一切暴行和战争的残酷的解脱。
而德军上士的家书仅仅反映了苏军对自己家庭的迫害和对自己的自责。
但是,在电影中这种简单直接的叙述和穿插的细节(比如送食物的傣族人和双方军官对上司的不满)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民族在1944年的挣扎。
他们的呼喊,当时谁有在意呢?
但是若从历史角度分析,作为一个处在世代战争风口浪尖的国家,需要让外界知道他们在1944年遭受的一切苦难:家园被苏联和纳粹轮番侵占,象征独立的三色旗被一次又一次的扯下,家园支离破碎...同一个民族的人们在家园被侵占之后为了各自的信念而战。
在公路伏击那一段苏联爱沙尼亚军指挥官下令停火,双方走出战壕的镜头成为了这部电影,乃至这场战争最好的诠释:人们拥有的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不再存在,面对身着不同的制服,信仰不同的同胞们,他们都在怀疑自己到底是为何而战?
他们开始厌恶战争,唾弃希特勒和苏联上司。
随着SS第20师随11师后撤回德国,战事暂时告终。
但是苏军上士看到三色旗被讲下,红旗升起的一刻,曾经心中的激情也一扫而空,化为失落和对民族的默哀。
镜头是此影片最成功的部分,不论是战争中的动态镜头和对战斗细节的刻画都非常成功。
影片整体的视角让人非常舒服。
细至每一位士兵的表情,都非常成功。
最成功的镜头仍然是双方停火在战壕中矗立,堪比Fredrich死亡的一幕。
影片全然不缺乏大场面,苏军冲锋和步坦协同和历史上近乎一致,坦克炮塔上的标语也非常细致(虽说看不懂)。
至于道具,德军的迷彩和武器一看就知道是专门考究过的。
总之,一部成功的东欧反战电影,以独特的视角(政治偏向...)来展现了爱沙尼亚民族所受到的创伤。
原载 《看电影·午夜场》2015年第9期,与原文对比略有修改: 2015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爱沙尼亚导演埃尔莫·纽格南推出了相关题材的电影《1944》。
作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二战时期的爱沙尼亚几乎没有存在感。
二战题材影视的市场也一直都掌握在美国、英国、苏联/俄罗斯、德国和日本手中。
因此,爱沙尼亚的二战题材电影就显得难得可贵。
这部“史诗巨作”耗资190万欧元,是爱沙尼亚历史上投资最高的电影,经费来自爱沙尼亚国防部、电影协会、文化基金会与个人捐赠。
影片反映了1944年苏军反攻时期,裹挟于德军阵营与苏军阵营的爱沙尼亚人自相残杀的历史。
激烈的战争场景背后,体现的是爱沙尼亚人深重的苦难和惨痛的民族悲剧。
正所谓“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苦难的民族史 《1944》的叙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以德军阵营中的爱沙尼亚士兵卡尔·塔米克和在苏军阵营中的爱沙尼亚士兵尤里·约吉为视角,向观众展示了1944年爆发在爱沙尼亚土地上的血战。
最终,他们都死在了同胞的枪口之下。
2015年2月8日,作为爱沙尼亚与德国联合制作的电影,《1944》首先在德国首都柏林公映。
2月20日,《1944》在爱沙尼亚首都塔林公映。
8月25日,《1944》在芬兰公映。
二战时期,德国与芬兰都是苏联的敌对国。
电影首先公映的国家和时间顺序,也微妙地反映了爱沙尼亚对苏联的态度。
对处于强国夹缝中的爱沙尼亚人来说,《1944》无疑唤起了他们强烈的爱国情感。
仅影片公映的周末,爱沙尼亚的观影人数就达到了19030人次。
影片上映的首个星期,爱沙尼亚的观影人数已经达到了44879人次,使之成为了爱沙尼亚历史上最卖座的电影。
对人口总数只有138万的爱沙尼亚来说,这已经非常不错的成绩了。
在此之前,能吸引超过10万名爱沙尼亚观众去电影院的电影只有6部,分别为《冰河世纪2》《冰河世纪3》《冰河世纪4》《怪物史莱克3》《加勒比海盗2》与《坚如磐石》。
其中,只有导演纽格南于2002年执导的《坚如磐石》,亦称《雪茫攻防战》,是爱沙尼亚国产电影。
其反映了1918年—1920年的独立战争时期,爱沙尼亚抗击苏俄入侵的历史。
当时,这部电影吸引了168113人次的观众,是《1944》之前爱沙尼亚最受欢迎的国产电影。
尽管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但电影仍然在部分细节之处,表达了“宁予德国,不予苏联”的倾向。
在“政治正确”的问题上,似乎显得有些“不和谐”。
这与爱沙尼亚人曲折而屈辱的历史是分不开的。
5000年前,爱沙尼亚人的祖先来到了今天的波罗的海地区。
在基因上,爱沙尼亚人与邻近的拉脱维亚人、立陶宛人更接近,但爱沙尼亚语与同为芬兰—乌戈尔语的芬兰语更相似。
爱沙尼亚人先后被维京、丹麦、神圣罗马帝国、瑞典等民族和国家统治。
1710年,沙皇俄国取得了爱沙尼亚的统治权,从而开始了对爱沙尼亚长达200年的占领。
在此期间,爱沙尼亚人的民族意识也开始觉醒。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德军的进攻之下,俄军节节败退。
“十月革命”的爆发,也使沙皇俄国无暇顾及爱沙尼亚。
1918年2月,爱沙尼亚的德裔居民进行起义,引导德军进驻,并宣布独立。
随后,苏俄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将爱沙尼亚割让给德国。
11月,随着德国向协约国投降,苏俄趁机废除《布列斯特和约》,向爱沙尼亚发起进攻。
在英国皇家海军、德国“自由军”与波罗的海国家志愿者的支援下,爱沙尼亚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
1920年2月2日,在《塔尔图和约》中,苏俄不得不承认了爱沙尼亚的独立。
然而,弱国无外交,任何条约都是可以撕毁的。
1939年8月23日,德国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为了换取入侵波兰时,苏联能够不干涉并进行协同行动,德国出卖了爱沙尼亚的利益。
苏联强迫爱沙尼亚接受了不平等条约,获取了驻军和使用其港口的权利。
1940年6月16日,苏军入侵爱沙尼亚。
7月,爱沙尼亚成为了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在一年之内,苏联政府逮捕了爱沙尼亚8000多名军政人员,其中2200人被处死,其余被送往集中营。
同时,苏联还将10000名爱沙尼亚人驱逐出境。
1941年6月22日,德军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在斯大林的命令之下,苏军强征了爱沙尼亚55000多人入伍,并在爱沙尼亚实行“焦土”政策,杀死了大量平民。
波罗的海国家抵抗组织“森林兄弟”的游击队奋起反抗,重创了苏军第8集团军。
德军第18集团军攻入爱沙尼亚后,爱沙尼亚人将其视为“解放者”,并配合德军作战,将苏军彻底逐出了爱沙尼亚。
不过,爱沙尼亚人很快就发现,“老虎”刚走,“狼”就来了。
希特勒并不会给爱沙尼亚人渴望已久的独立,德军对爱沙尼亚的统治同样严酷,不仅大肆掠夺资源,还屠杀当地的犹太人。
随着德军势如破竹的进攻,不少爱沙尼亚人深入苏联纵深,担任占领与安保任务,甚至作为步兵直接在前线参战。
1942年8月,德军最高统帅部计划将爱沙尼亚人编入德国党卫军,但遭到了爱沙尼亚人的反对。
作为妥协,德军承诺爱沙尼亚党卫军的士兵、士官和绝大多数的军官,都将由爱沙尼亚人担任。
1942年冬,德军以此成立了党卫军第1“纳尔瓦”装甲掷弹兵营。
1943年4月,德军成立了党卫军第3爱沙尼亚志愿步兵旅。
1944年1月23日,转战东线并损失惨重后,德国党卫军第3爱沙尼亚志愿步兵旅返回爱沙尼亚,改编为德国党卫军第20爱沙尼亚志愿步兵师。
此时,苏军已经赢得了列宁格勒保卫战的胜利,反攻的兵力一路杀向爱沙尼亚。
5月26日,在收编了由爱沙尼亚志愿兵组成的芬兰第200步兵团后,其改编为德国党卫军第20“爱沙尼亚第一”掷弹兵师。
在电影《1944》中,德军阵营中的男主角卡尔·塔米克就隶属于这支部队。
在占领爱沙尼亚期间,德军征调了72000多名爱沙尼亚人入伍。
苏军阵营中的男主角尤里·约吉隶属于第8“爱沙尼亚”步兵军。
1939年9月,苏军第8步兵军曾与德军协同入侵波兰。
1941年8月,在乌克兰地区,苏军第8步兵军遭到了德军的毁灭性打击。
1942年12月1日,苏军最高统帅部以爱沙尼亚共产党、从爱沙尼亚强征来的壮丁、苏联的爱沙尼亚少数民族等,组建了第8“爱沙尼亚”步兵军,下辖第7步兵师、近卫第19步兵师、第249步兵师。
不过,苏军第8“爱沙尼亚”步兵军中的爱沙尼亚人并不像德国党卫军第20“爱沙尼亚第一”掷弹兵师那样多。
爱沙尼亚人只占30%—40%,超过半数的官兵为19世纪爱沙尼亚移民的后裔或苏联的其他民族。
银幕上的攻防战 影片以苏军猛烈的火力准备作为开场,“坦能堡”防线战役在银幕上拉开序幕。
正如字幕所示,这里只是用“坦能堡”命名了防线。
真正的坦能堡,在当时的东普鲁士,今属波兰,而并非电影中“坦能堡”防线所在的爱沙尼亚。
1944年7月26日,在纳尔瓦桥头堡成功地守卫了6个月后,德军撤往“坦能堡”防线。
苏军追击而来,双方爆发了“坦能堡”防线战役。
苏军列宁格勒方面军具有压倒性的兵力和火力优势,集结了136830人、150辆坦克、1680辆自行火炮和546架飞机。
在火力准备阶段,苏军调集了9个步兵师的师属炮兵,火力强度远比电影序幕的场面猛烈得多。
德军“纳尔瓦”战役集群只有22250人,装备7辆坦克、70—80辆自行火炮和49架飞机。
德国党卫军第3装甲军驻守蓝岭,或译为“西内玛岭”。
蓝岭从东向西分部着三座高地,分别为“孤儿”山、“掷弹兵”山和“塔”山,海拔仅为20—50米。
德国党卫军第11“北欧”装甲掷弹兵师、党卫军第20“爱沙尼亚第一”掷弹兵师与党卫军第4“荷兰”志愿装甲掷弹兵旅,自北向南,部署于蓝岭之上。
根据电影字幕的提示,男主角卡尔·塔米克隶属于德国党卫军第20“爱沙尼亚第一”掷弹兵师第47掷弹兵团第3营第9连第3排。
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进入阵地后,他们装备的各种轻武器也悉数登场——德制P38式9毫米手枪、MP38式9毫米冲锋枪、StG44式7.92毫米突击步枪、K98k“毛瑟”式7.92毫米步枪、MG42式7.92毫米通用机枪、M24式长柄手榴弹、M39式卵形手榴弹与“铁拳”式反坦克火箭筒,缴获自苏军的PPSh-41“波波沙”式7.62毫米冲锋枪、PPS-43式7.62毫米冲锋枪、装有PU式狙击镜的SVT-40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与M41式82毫米迫击炮。
如此“豪华”的配置,很可能是导演、美术指导或道具师的刻意为之,观众中的军事爱好者必然大呼过瘾。
或许有人会质疑,为什么德军会装备这么多缴获自苏军的枪械。
实际上,这完全符合真实的历史。
在东线战场,几乎每个德军步兵都想缴获射速高、火力猛的PPSh-41“波波沙”式7.62毫米冲锋枪。
二战初期,德军没有半自动步枪,缴获的SVT-38式和SVT-40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就成了“抢手货”。
后来,德军研制了G41式和G43式7.92毫米半自动步枪。
1944年,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中的狙击手装备G43式7.92毫米半自动步枪才更为合理。
当然,现实中德军的步兵排很可能不会装备型号如此繁杂的枪械。
根据电影中的配置,他们需要装备5种不同型号的子弹。
对管理后勤的军需官来说,这简直就是噩梦。
电影中出现的苏军轻武器道具比较简单,包括PPSh-41“波波沙”式7.62毫米冲锋枪、PPS-43式7.62毫米冲锋枪、M1891/30“莫辛-纳甘”式7.62毫米步枪、M44“莫辛-纳甘”式7.62毫米卡宾枪、DP-28“捷格加廖夫”式7.62毫米轻机枪与F1式破片杀伤手榴弹。
电影中,苏军步兵的PPSh-41“波波沙”式7.62毫米冲锋枪装备的都是71发装弹的弹鼓。
其装弹量大、火力持续性高,但故障较多、颇为笨重。
实际上,在“坦能堡”防线战役时,苏军PPSh-41“波波沙”式7.62毫米冲锋枪大多已经换装了35发装弹的弹匣。
在电影中,德军阵地上出现的重型武器只有Pak 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与Pak 38式50毫米反坦克炮。
其中,Pak 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是由苏制M1937式45毫米反坦克炮扮演的。
抑或其表示的是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在使用缴获的M1937式45毫米反坦克炮。
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使用它们击退了苏军T-34/85式中型坦克的进攻。
这显然带有艺术的夸张。
苏德战争初期,德军Pak 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就完全无法对抗苏军T-34/76式中型坦克,就更不用说对抗1944年的T-34/85了。
在电影中,Pak 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一炮击中T-34/85,迫使其乘员弃车而逃。
从技术上看,这非常“不科学”。
随后,另一辆T-34/85还击,将Pak 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炸得粉身碎骨。
实际上,T-34/85发射的O-365式破片杀伤榴弹威力巨大。
在反坦克炮附近爆炸,就足以杀伤炮兵或毁伤反坦克炮,并不需要直接命中。
Pak 38式50毫米反坦克炮威力稍大,但对抗T-34/85依然吃力。
在100米距离上,发射Pzgr.39式穿甲弹,其仍然无法击穿T-34/85的炮塔正面装甲,只能击穿车体正面装甲。
发射Pzgr.40/1式钨芯穿甲弹,也只能在200米距离上击穿其炮塔正面装甲,在400米距离上击穿其车体正面装甲。
T-34/85的车体正面装甲只有47毫米,但布氏硬度达到了350,且具有60°法线角的倾斜度,对抗中小口径动能弹的效果极佳。
在这种情况下,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手上唯一有把握对抗T-34/85的武器,就只剩下“铁拳”式反坦克火箭筒了。
实际上,德国党卫军第20“爱沙尼亚第一”掷弹兵师装备有Pak 40式75毫米反坦克炮,足以在1300米距离上击穿T-34/85的正面装甲。
电影中没有出现这种反坦克炮的道具。
不过,在真实的“坦能堡”防线战役中,苏军不止动用了T-34/85。
当时,苏军出动了6个坦克团,装备了不少IS-2“斯大林”式重型坦克。
Pak 40式75毫米反坦克炮也很难对抗这种“钢铁巨兽”。
如果观察得足够仔细,观众中的军事爱好者会在电影中发现一辆“奇怪”的T-34/85道具车。
这辆T-34/85作为坦克残骸停在战场上,炮管要比其他的T-34/85更短更细,看起来更像T-34/76,但炮塔的大小又与T-34/85相同。
实际上,这辆没有炮管的T-34/85已经报废。
制片方废物利用,为其装上了尺寸不符的炮管,放在片场“扮演”坦克残骸。
根据电影的设定,7月28日凌晨,德国党卫军第20“爱沙尼亚第一”掷弹兵师第47掷弹兵团第3营通过党卫军第11“北欧”装甲掷弹兵师的阵地,向苏军攻占的“孤儿”山发起反击。
在此片段中,导演毫不避讳地展现了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当场屠杀苏军战俘的情节。
在真实的“坦能堡”防线战役中,当时展开反击行动的是德国党卫军第11“北欧”装甲掷弹兵师师属侦察营与党卫军第20“爱沙尼亚第一”掷弹兵师第47掷弹兵团第1营。
激烈的堑壕战一直持续到天亮之后,双方损失惨重。
当晚,德军突击队再次发起猛烈的反击,最终在苏军坦克的阻击之下功败垂成。
在《拯救大兵瑞恩》与《1944》中,都出现了德军MG42式7.92毫米通用机枪。
《1944》中MG42式7.92毫米通用机枪的枪声,听起来相对“温柔”,火力不够猛烈,没能完全体现出“撕麻布”的声效。
不过,《1944》对军装的考究并不差。
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的穿着,既有原野灰色军服,也有带有斑点的迷彩服。
他们左臂的法西斯鹰徽标志之下,还带有象征爱沙尼亚国旗的“蓝、黑、白”三色标志。
电影中出场的德国党卫军第11“北欧”装甲掷弹兵师官兵,左臂的法西斯鹰徽标志之下,带有象征着丹麦国旗的红底白十字标志。
更为敬业的是,片头的攻防战,就是在当年蓝岭之战的战场旧地拍摄的。
在电影中,“坦能堡”防线上的德军似乎只守了几天就撤退了。
实际上,“坦能堡”防线战役从1944年7月25日一直持续到了8月10月。
面对具有压倒性优势的苏军列宁格勒方面军,德军“纳尔瓦”战役集群赢得了“坦能堡”防线战役的胜利。
苏军35000人阵亡或失踪,135000人负伤或患病,共损失17万多人、157—164辆坦克。
德军2500人阵亡或失踪,7500人负伤或患病,共损失1万多人、6辆坦克。
苏军遭到重创后无力继续进攻,“坦能堡”防线上的平静一直持续到了9月。
1944年9月14日,苏军波罗的海沿岸第1、第2和第3方面军发起“里加”攻势,准备切断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的退路,希特勒才同意德军“纳尔瓦”战役集群撤退。
在电影中,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在撤退的路上遇到了爱沙尼亚民兵。
有些民兵背着少见的M28“莫辛-纳甘”式7.62毫米步枪,是苏制“莫辛-纳甘”式步枪的芬兰仿制型。
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帮助当地平民时,遭到了苏军伊尔-2式攻击机的空袭。
这个片段很难说就是对苏军的恶意丑化。
在高速掠过的情况下,飞行员也很难确认地面上的车队究竟属于德军,还是平民。
即使是平民,也不妨碍苏军进行空袭。
1941年,苏军就曾屠杀过爱沙尼亚平民,何况大多数爱沙尼亚人都仇视苏联。
苏军伊尔-2式攻击机被德军称为“黑死神”,装备2门23毫米机关炮、2挺7.62毫米机枪和1挺12.7毫米后射机枪,可挂载600千克重的炸弹或火箭弹。
电影中刻意模仿了2门23毫米机关炮扫射时低沉而铿锵有力的声效,但炮弹击中试图扑救小女孩的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时,对其杀伤力的刻画还不够真实。
23毫米机关炮发射的炮弹击中人体后,杀伤效果绝对不会是“一团血雾”那么简单,而是会将人体彻底打成碎块。
随后,在林间的田野上,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伏击了沿着公路开进的苏军第8“爱沙尼亚”步兵军第249步兵师第917步兵团第2营第6连的车队。
除了T-34/85式中型坦克之外,还出现了2辆SIZ-5式和1辆SIZ-6式卡车。
在战斗中,苏军狙击手使用装备了PU式狙击镜的M1891/30“莫辛-纳甘”式7.62毫米步枪,击毙了使用SVT-40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的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狙击手。
苏军阵营中的男主角尤里·约吉,使用PPSh-41“波波沙”式7.62毫米冲锋枪,击毙了德军阵营中的男主角卡尔·塔米克。
苏军军官无意间听到了喊出命令的德军军官说的是爱沙尼亚语,才发现对手与自己同为爱沙尼亚人,遂下令停火。
停止厮杀的同胞不知所措地伫立在田野上尴尬地对视时,一个民族的悲剧也就在这戏剧性的场面之中蔓延开来。
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慌忙地撤离了战场,苏军爱沙尼亚步兵也没有再进行追击。
爱沙尼亚观众坐在银幕前,看到此情此景,心中的滋味,大概是我们永远无法体会到的。
在“坦能堡”防线战役中,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手持德制StG44式7.92毫米突击步枪(左)与苏制PPSh-41“波波沙”式7.62毫米冲锋枪(右)。
在“坦能堡”防线战役中,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手持装有PU式狙击镜的苏制SVT-40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在战壕中严阵以待。
在“坦能堡”防线战役中,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使用德制Pak 38式50毫米反坦克炮,轰击苏军坦克。
在“坦能堡”防线战役中,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的德制Pak 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阵地。
实际上,这门Pak 36是苏制M1937式45毫米反坦克炮扮演的,也可以理解为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使用了缴获自苏军的M1937式45毫米反坦克炮。
在“坦能堡”防线战役中,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使用的苏制M41式82毫米迫击炮。
在“坦能堡”防线战役中,苏军T-34/85式中型坦克引导步兵,向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据守的阵地发起冲锋。
苏军T-34/85式中型坦克与步兵遭到了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的炮击。
剧照左侧处于瘫痪状态的坦克残骸,是使用报废的T-34/85式中型坦克改装而来。
其炮管比T-34/85式中型坦克更短更细,看起来更像T-34/76式中型坦克。
德国党卫军第11“北欧”装甲掷弹兵师的机枪手,使用MG42式7.92毫米通用机枪,向苏军步兵猛烈扫射。
注意其左臂法西斯鹰徽下面的标志,象征丹麦国旗的徽章。
爱沙尼亚民兵背着M28“莫辛-纳甘”式7.62毫米步枪,是苏制“莫辛-纳甘”式步枪的芬兰仿制型。
还有个爱沙尼亚民兵手持苏制PPS-43式7.62毫米冲锋枪。
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跳下卡车,躲避苏军伊尔-2式攻击机的空袭。
西进的钢铁洪流 放走了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导致了苏军爱沙尼亚步兵连长与政委的争吵。
正如之前的片段中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拒绝喊“希特勒万岁”并打算用希特勒的照片当厕纸,在苏军中服役的爱沙尼亚官兵也很不待见苏联。
政委离开之后,有爱沙尼亚士兵表示“克里姆林宫已经完全不要脸了”,旁边的狙击手立即恶心得吐了口水。
在上车继续进发之前,连长嘱咐尤里·约吉代管指挥,并掩埋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的遗体,不要让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NKVD)发现。
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是苏联的秘密警察机构,也是“大清洗”的主要执行机构,下设武装力量苏联内卫军。
显然,苏军爱沙尼亚步兵对政委和臭名昭著的内务人民委员会,都没有任何好感。
掩埋了双方阵亡官兵的遗体后,身着便服的苏军爱沙尼亚步兵遇到了昨天还给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提供伙食的大叔大婶。
他们“不明真相”地将苏军爱沙尼亚步兵当成了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的友军,还想给他们食物。
苏军爱沙尼亚步兵塞给他们罐头时,大叔还感叹“这看着就像高档的德国货”。
然而,当苏军爱沙尼亚步兵换上军装时,大叔大婶就明白了过来。
大叔曾经参加过抗击苏俄的爱沙尼亚独立战争,不可能对苏军有任何好感。
大叔大婶以敌视的眼神,目送苏军爱沙尼亚步兵一路开往爱沙尼亚首都塔林。
在此片段中,苏军爱沙尼亚步兵送给大叔大婶的罐头,是非常考究的道具。
大叔不认识罐头上的英文,因此将其当成了“高档的德国货”。
实际上,这些罐头是正宗的“美国货”——美军C型口粮中的豆子炖肉罐头。
二战时期,根据《租借法案》,美国向苏联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包括664600吨肉罐头。
这些肉罐头相当于苏联罐头总产量的108%,或苏联肉类总产量的17.9%。
在电影中,制片方没有随便找个铁皮盒充当美援罐头,而是认真地重制了道具,甚至给了特写镜头。
就从这点来看,《1944》就完全值得粗制滥造的中国国产战争题材影视作品学习。
10月5日,苏军第8“爱沙尼亚”步兵军第249步兵师登陆萨雷马岛。
根据电影的设定,11月17日,苏军第249步兵师第917步兵团第2营第6连接收了新兵,包括曾在德国党卫军第20“爱沙尼亚第一”掷弹兵师服役过的士兵。
在真实的历史中,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当德军准备西撤时,很多爱沙尼亚人决定留在祖国,继续抗击苏军。
有些爱沙尼亚官兵甚至开始袭击撤退的德军,以获取武器装备和物资,以备与苏军展开长期的游击战。
有些爱沙尼亚人迫于生计,也可能加入了苏军。
11月19日,在萨雷马岛,苏军第249步兵师向德军第23步兵师第67“波茨坦”掷弹兵团据守的索夫半岛发起最后的进攻。
在电影中,苏军以M1938式122毫米榴弹炮进行了猛烈的火力准备。
二战时期,作为师属炮兵的主力装备,苏军每个常规步兵师装备16门M1938式122毫米榴弹炮。
不过,德军也能够得到强大的火力支援。
在战斗部署阶段,尤里·约吉就提到,萨雷马岛海域有德军军舰。
有战友问,我们“坚不可摧”的红海军呢?
他得到的答案却是“在喀琅施塔得孵蛋”。
实际上,与钢铁洪流般的苏联陆军相比,二战时期的苏联海军的确算不上强大。
即使进入了反攻阶段,苏军波罗的海舰队有限的水面舰艇,也无法直接挑战德国海军。
当时,在萨雷马岛海域负责向德军第23步兵师提供火力支援的是“希佩尔海军上将”级“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另有4艘鱼雷艇与之协同作战。
德军“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装有8门203毫米舰炮、12门105毫米舰炮、8门20毫米高射机关炮和12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
1944年11月20日—21日,在支援德军第23步兵师的战斗中,其8门203毫米舰炮发射了500发炮弹。
在电影中,沿着泥泞的小路前进的苏军坦克和步兵,遭到了德军“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的密集炮击。
但是,电影再次弱化了炮击的火力强度。
203毫米舰炮发射的榴弹威力惊人,炸点会形成巨大的弹坑。
如果直接命中坦克,甚至能将其炸成“零件状态”,就更不用说轰击毫无防护的步兵了。
然而,电影中“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发射的炮弹,几乎没什么威力。
爆炸效果看起来更像60毫米或81毫米迫击炮发射的炮弹,造成的破坏甚至不如片头苏军T-34/85式中型坦克发射的榴弹。
当然,烟火特效没有制作真正的203毫米炮弹爆炸效果,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中国大部分的影视作品中,炮弹、炸弹和手榴弹的爆炸特效,通常都是用点燃的汽油制作出来的。
在西方国家的影视作品中,同类的爆炸特效,通常都是用炸药制作出来的。
就逼真效果来看,炸药的效果要远优于汽油。
在真实的战场上,除非是燃烧弹或凝固汽油弹,否则炮弹、炸弹和手榴弹的爆炸,在视觉上只是扬起了灰土,造成了烟尘,并不会有持续和剧烈燃烧的火焰。
但是,在拍摄影视作品时,汽油制造的爆炸效果,远比炸药安全。
汽油的安全距离相对固定,只要不被火焰波及,就不会造成伤害。
炸药的安全距离则不稳定,爆炸会形成冲击波,飞起的石块、玻璃碎片、铁片和木屑等杂物,都可能对演员造成伤害。
在这种情况下,制片方也就不可能用太多炸药制作爆炸效果。
毕竟炸点距离演员很近,爆炸强度太高,会造成事故。
如果设定的炸点太远,拍摄出来的情景又体现不出苏军冒着炮火前进的效果。
苏军坦克和步兵突入德军阵地,双方展开对射。
德军步兵使用了“坦克杀手”式反坦克火箭筒,发射的火箭弹击中了编号为183的T-34/85式中型坦克炮塔,但未能将其击毁。
实际上,“坦克杀手”式反坦克火箭筒发射的火箭弹,破甲深度能够达到150毫米,足以击穿T-34/85的炮塔装甲。
如果一定要找个未能击穿的理由,那就是炮塔的楔状外形导致火箭弹命中时的入射角太小,爆炸后产生的金属射流只是沿着炮塔侧面“擦”了过去。
随后,苏军爱沙尼亚步兵与德军展开了激烈的堑壕战。
德军步兵负伤后,甚至用M39式卵形手榴弹与苏军爱沙尼亚步兵同归于尽。
当苏军爱沙尼亚步兵抓获德军战俘后,他们采取的手段与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对待苏军战俘的手段完全相同——当场击毙。
根据电影的设定,11月22日,在肃清萨雷马岛的战斗中,苏军第249步兵师第917步兵团第2营第6连抓获了几个被德军强征的爱沙尼亚少年。
政委命令尤里·约吉枪毙他们,但他拒绝执行命令。
政委掏出TT-33“托卡列夫”式7.62毫米手枪,当场打死了尤里·约吉。
至此,电影中的两个男主角全部阵亡,他们均死于爱沙尼亚人之手。
当政委威胁连长执行屠杀爱沙尼亚少年的命令时,躲在后方的狙击手以冷枪击毙了政委。
在《1944》中,从“坦能堡”防线的蓝岭,到波罗的海的萨雷马岛,战火一直在爱沙尼亚的国土上燃烧,厮杀的双方不乏爱沙尼亚人,实现的却是德国和苏联的利益。
最终,爱沙尼亚人成了解放祖国的“胜利者”,但成了炮灰的失败者也是爱沙尼亚人。
在这场爱沙尼亚人打爱沙尼亚人的战争中,爱沙尼亚人绝不会是赢家。
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扛着德制“铁拳”式反坦克火箭筒。
德军步兵使用“坦克杀手”式反坦克火箭筒,依托石墙,向苏军T-34/85式中型坦克发射火箭弹。
苏军第8“爱沙尼亚”步兵军第249步兵师师属炮兵的M1938式122毫米榴弹炮,猛烈轰击德军防线。
德军“希佩尔海军上将”级“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在萨雷马岛海域炮击进攻索夫半岛的苏军。
苏军T-34/85式中型坦克发起冲锋,手持K98k“毛瑟”式7.92毫米步枪的德军步兵四散奔逃。
爱沙尼亚之殇 二战的落幕,并不意味着爱沙尼亚痛苦的终结。
由于战争时期与德军合作,苏军对爱沙尼亚进行了恶毒的报复,不仅采取了大规模的搜捕和处决,还将部分爱沙尼亚领土强行划归俄罗斯。
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爱沙尼亚抵抗组织“森林兄弟”的游击队与苏军展开周旋,有组织的战斗一直持续到了1948年。
1949年5月,苏联开始将爱沙尼亚人流放到苦寒的西伯利亚,并将俄罗斯人迁入爱沙尼亚,以改变其民族构成。
1952年,爱沙尼亚的爱沙尼亚人,只占了总人口的48%。
相比之下,11年前,爱沙尼亚的爱沙尼亚人,占总人口的90%。
1978年,爱沙尼亚最后一名坚持战斗的游击队员被捕,抗苏斗争彻底结束。
1991年8月19日,风雨飘摇中的苏联爆发了“八·一九”政变。
8月20日,爱沙尼亚宣告独立。
9月6日,苏联正式承认爱沙尼亚的独立。
1994年,俄罗斯撤出了全部驻爱沙尼亚的俄军。
然而,惨痛的历史教训,使爱沙尼亚对苏联和俄罗斯产生了深深的不信任感。
2004年,爱沙尼亚义无反顾地加入了欧盟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作为与俄罗斯接壤的国家,爱沙尼亚站到了北约东扩的最前沿,使两国关系更为复杂化。
在接受采访时,导演纽格南表示:“《1944》的受众就是爱沙尼亚人,其讲述的就是我们爱沙尼亚的历史。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面对道义与情感的矛盾,爱沙尼亚对历史的思考更可谓“五味陈杂、欲说还休”。
爱沙尼亚作为前苏联的三个波罗的海加盟国之一,并不为人所关注。
这个国家加入苏联的过程,不仅是不情愿,还以很多无谓的牺牲为代价。
【1944】不仅还原的当时的战争场景,描述了1944年战争来临时的爱沙尼亚人,其对于战争的反思更是值得称赞。
二战期间,爱沙尼亚成为苏德两大集权冲突与斗争的最前沿,这个弱小的民族国家也不得不在裂缝中,分化成两派,分别加入德国党卫军以及苏联红军,并最终厮杀在战场上。
这部电影没有唯一的主角,而是从战争双方来描述,这种叙述方式十分新颖。
的确,电影的冲突双方都是爱沙尼亚人,只不过同胞因为政治等原因变为敌人。
影片看到最后,一个个爱沙尼亚青年在战争死去,不免令人唏嘘,也为强权斗争下弱小民族国家的命运而感到悲哀。
作为一名中国人,看了这部影片也应该反思一下,面对我们的台湾同胞时,别动不动把武力统一挂在嘴边,手心手背都是肉。
说几个令人难忘的观影细节:1、由于德军只能有德国人服役,因而爱沙尼亚人加入的是德国党卫军。
电影服装细节考究,党卫军爱沙尼亚人穿着的迷彩服是到二战后期才配备的,这种迷彩服发放有限,电影中并不是所有的战士都穿着。
2、党卫军的袖子上绣着罗马尼亚国旗,与他们一同进行战斗任务的还包括来自荷兰的党卫军。
足以见得二战纳粹的征兵策略,以及战争后期德军兵员捉襟见肘的情况。
影片最后五个被俘虏的娃娃兵也说明这一点。
3、影片中出现几次轿车的身影。
轿车的乘坐者有两位,分别服从于各自的信仰,并充当说教者。
从双方各自士兵的态度对待他们的态度,足以见得他们对苏德这两集的真实心态。
来党卫军军营的那位纳粹分子,发放元首照片,并强调爱沙尼亚人与雅利安人的同宗同源。
但他并没有得到一线战士们的好脸。
他们充分的表达了对德国元首希特勒的轻蔑。
这个细节足以说明了爱沙尼亚参加党卫军的目的,并不是信仰纳粹主义和那套雅利安高等民族的说辞,只是想单纯的保护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反观苏联这位政治官员,一开始他来到战争督战,总拿军事法庭来吓唬不愿朝同胞开枪的官兵。
大家对他敢怒不敢言,之后,他玩起权术诱惑与收买离间的伎俩,再到后来,他命令枪杀本民族的俘虏,被官兵忍无可忍一枪了之。
这位官员象征着苏联政权的暴政与压迫。
他的死象征着爱沙尼亚人的反抗。
相信这也是绝大多数爱沙尼亚人心中最真实的想法。
4、后半段主角苏方上士枪杀卡尔后,看到卡尔的笔记本上记录着的信息表明,他们曾经住在一起,于是决定替他送信。
并和卡尔的妹妹一见如故感情升温,妹妹说出了一个重要细节,当面逼迫她们一家人分开的人叫约图。
上士离开时,被问到名字,他编了一个姓,但苏联政治官员与他单独的那段戏却透露出了上士的父亲就是与苏联人合作的约图。
5、卡尔妹妹在教堂中,告诉上士她选择原谅拆散她们一家的人,即上士的父亲,这与上士最后选择违命救娃娃兵,并在信中向卡尔妹妹忏悔有关。
6、导演借两份信件,即卡尔的信和上士的信,描绘出了战争给爱沙尼亚人民带来的苦难,以及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说一处观影时的突兀感受:电影描述主题从党卫军一方转入苏方时过于突然,如果之前能简单交代苏方线索,后面会更让人理解。
整体来说,这部电影制作精良,对于战场场景还原逼真,细节考究。
片中并没有歌颂任何一方,而是对战争双方中的爱沙尼亚人都做了描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芒。
美中不足在于这样的剪辑更像上下两篇,作为一部两小时以内的电影,稍显突兀。
作为一个平时不为中国观众所熟悉的小国,排出这样高水准的战争反思片,值得给5🌟支持。
关于二战的电影有很多角度,为了纪念什么、为了突出什么、为了展示什么……成为经典的不少,当然大多还是在视觉震撼的层面。
当然,最近看的爱沙尼亚电影《1944》却给了一个不同的视角,从非常具体的场景和故事中拷问了一个问题:这是谁的战争?
这又是谁的正义?
“两个兄弟,为了一场别人的战争而刀兵相见”,这就是爱沙尼亚的二战故事。
电影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来观照那场战争,观照当时爱沙尼亚复杂的局势,观照当时身处两个势力之间人的不同心理状态。
影片从一名加入德国党卫军的爱沙尼亚士兵和一名加入苏联红军的爱沙尼亚士兵两个角度来讲述惨烈的坦能堡防线战役。
前半段是在德国党卫军的视角,于是看到了面对苏军攻击时的顽强抵抗,也看到了德国军官来给他们洗脑的时候,他们拒绝向领袖致敬,还对着希特勒照片狠狠啐着;转折点在撤离的时候,这些加入德国阵营的爱沙尼亚士兵决定守卫一条道路,他们挖好了战壕,做好了伏击准备。
之后与苏联军队的伏击战中,苏军指挥官听到了对方的喊话,大喊停火,一片沉寂后双方走出战壕的镜头成为了这部电影,乃至这场战争最好的诠释:人们拥有的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不再存在,面对身着不同的制服,信仰不同的同胞们,他们都在怀疑自己到底是为何而战?
东边这个庞大的邻国,一直就是爱沙尼亚人的梦魇,特别是沙皇变成了苏维埃以后。
趁着一战的混乱,爱沙尼亚人在1918年初举行了起义,并且求助于德国的帮助,迫使苏联与德国签订协议,终于从苏联手中独立了出来。
二战开始之后,德苏签订互不侵犯协议,爱沙尼亚成为大国之间的牺牲品,失去独立地位,重新被划归苏联,苏联在那里成立了苏维埃共和国,并且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
那是爱沙尼亚历史中惨痛的一页。
尽管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却有很多人遭遇妻离子散的命运。
影片中很多的士兵,他们都是这段红色恐怖的受害者,很多人已经孤身一人,再无牵挂。
因此,当第二年德军浩浩荡荡进入爱沙尼亚时,当时的情景犹如是在欢迎王师。
其实,这样的事在二战期间的东欧,并非孤例。
即使是德军侵入乌克兰时,也受到了当地人的夹道欢迎。
历史有时无法细看,会有很多让人尴尬的细节,但细细地分析,其实也有其合乎逻辑之处。
这就是历史复杂的地方。
爱沙尼亚人民的反抗斗争,只是在为自己而战,在为自己的祖国而战。
我们要的只是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园,自由的生活,如此而已。
苏联必炸
左有纳粹,右有赤俄,中间地带的小国尊严,以血与火铸就。
好题材,但叙事略生涩。整个二战期间,苏联的霸道体现在它与弱小邻国之间的关系。被夹在苏德之间,爱沙尼亚自然是一只弱鸡。与苏芬战争不同,爱沙尼亚只有被虐的份,不是被德国虐就是被苏联虐,虐完还得被拿去当工具。德国占领它,征兵五万打苏联,苏联占领它,征兵七万打德国。那么问题来了,短短六年间,必定有一部分爱沙尼亚人既加入过党卫军也当过红军,本片正是聚焦在这群人身上,表现他们的彷徨和挣扎。国难当头,个人没有选择的权力,墙头草一般左右摇摆。但具体到人事,又不乏人道主义精神,善良占据上风,用句套话来说:丝丝缕缕渗入人性的幽微曲折之处。其价值观与《红高粱》相反,本片主张,大是大非不足以判定被洪流裹挟的普通人的善恶。尽管政治不够正确,也尽管没有“土匪抗日”那么鸡血,但私以为更真实可信。
战争的可怕之处在于:你不知道为谁而战。两个视角的转换很有意思。
6.5分
本片是爱沙尼亚战争片的代表作。二战里,一部分爱沙尼亚人加入党卫军,另一部分加入了红军。于是,在爱沙尼亚的国土上,不可避免的上演着窝里反。而且二战只是一个缩影。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爱沙尼亚,自古以来就是战争中的焦点和旋涡。一代又一代的爱沙尼亚人,不断为交战双方提供兵源。伤痛永难抚平。
真心看不懂,看不下去感觉没意思
Panda,晓得你的细心和认真,所以在这部偶然发现的电影上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但其实你并不用强求在一个不太恰当的时间里观看这么一部感觉其实还不错的电影,因而没能享受到预想的观影体验,那就当做一个观影的小教训吧!(不说“下不为例”是觉得你以后可能还会上演类似事件。)-8244←1944
一前一后双男主,视角转变水到渠成,同胞在共同的国土上自相残杀,愿悲剧不再重演。
全片支线太散,人物塑造不够立体,戏份平摊导致没有突出的角色非常脸盲,后半段加入的煽情戏很突兀与主线分割严重,打乱了整体基调。本片既黑苏联又黑德国纳粹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而将他人性命置于危险,这是爱沙尼亚人的1944年,所以弱国无外交,国家无法独立就只能像爱沙尼亚一样谁想侵占就侵占,想欺负就欺负,任人摆布毫无主权。“左有纳粹,右有赤俄,中间地带的小国尊严以血与火铸就。”“无罪的人不断自责,有罪的人心安理得。”
老乡见老乡。。。。。。
我知道历史很残酷,大家都该铭记,但是作为一部电影实在是烂了。
小国在大国博弈夹缝间艰难求生,比叙利亚这种棋盘好一些,但波罗的海国家连棋子都很勉强,战略位置远不如芬兰瑞典丹麦。北欧国家喜欢把苏联士兵描绘成人海战术,北欧国家被破坏的程度损失的人口也远不如苏联况且还没有劣种人的认定,确实有一种骄傲感。种族是欧洲逃不过的,单纯亚洲的战争主要还是资源的争夺,有关血缘和民族宗教的战争还是更原始更频繁的,深深埋在人类的基因里。
没啥意思
向所有为自由而斗争和牺牲的人致敬,民主万岁!自由万岁!
开篇想学大兵瑞恩的场面,但是看着就假。演员演的也假,远景倒地的士兵都不加血包的。立意再好也看不下去。
战争中渺小的人
不错
剧情略显单薄,没有深入。很少见到这样的剧情。前段是一批人演的,后段又换了一拨人。也许正是导演的用意吧:爱沙尼亚这个弹丸小国被两个大国侵略来侵略去,虽然有认贼作父的感觉,但毕竟是迫不得已,小国的生存之道便是如此啊!总要依附于大国,自己的老百姓则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好在终于独立了。
只有视角跳出两大阵营,才能摆脱意识形态和政体的桎梏。战争非我所愿,可已经发生了,那我愿以自由的名义去进行。但很悲哀,没有人会听一个小国的呐喊,更何况,自由和人民的幸福并不成正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