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是情感片。
看了才知道是科幻片。
看完发现还是情感片。
仔细一想不对……啊,原来是音乐片。
音乐的美感似乎是唯一无法从人的动物本性中找到源头的一种美感了,至少我办不到。
人的思维大体上是一种视觉思维,所以特定的声音频率变化(旋律)、特定时间的音节重复(节奏)为何会让人们喜欢?
这些频率变化和重复的组合为什么能够调动起人们特定的情感并与之共鸣?
完全搞不懂……所以我爱音乐,因为搞不懂。
新海诚的剧情……你懂了吗?
不要看别人,说的就是你……哈?
你懂了?
好吧,我没懂……羞。
但是《雲のむこう、約束の場所》的音乐和画面……你感动了吗?
啊,你感动了呀,可是我没有……羞。
剧情铺陈很大,却没填充起来,结局对不起开始的期待,完全没有表现力,缺乏解释、缺乏提醒、悬念的呼应也是一团糟。
可是,正因为如此,音乐和画面的表现力就到达巅峰:流畅的云水天相接,流畅的琴音,就连破坏这流畅的黑屏停顿也衔接得无比流畅,这一切直接作用于观众的情感而不是理智,从观众无法理解的层次让他们和影片同步……干得好!
所以啊,此片甚美,人设机设世界观设定都很完美,音乐尤其美……至于剧情?
管他呢……反正所有人都在做梦,演员是,观众是……新海诚也是。
清浅、宛转的乐曲如同清亮溪水般温柔地流进心里天空是清透到心底的蓝,是那种怀念已久的蓝暮色四合之时,层林尽染,三个年轻的身影可爱的少女,钟情的少年,情同手足的友谊,还有那些说不清的朦胧情愫“那个时候想要一直这个样子,这个地方,这个时间,这样下去”“那个瞬间,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好怕的了”曾几何时,那些背影就是我们,那些感情就是无畏的纯真看着他们,看到心痛就像看着《蓝色大门》,不知不觉的心痛,不知不觉的感伤,为了青涩的爱情吗?
为了那花样的青春罢逐渐凝入晚霞下的蓝空中白云,遥远的那天的颜色。
心中隐藏着任何人都不知道的痛我用尽一切的言语,也已远去托着心情的每一天,现在你依然,温暖着我你的声音,你的身影,照耀的光,能实现我的声音,希望能传给在某处的你,我生活下去阳光照射下灼热的铁轨,声音渐远,那天的声音那云的彼岸,现在依然是约定的地方不知何时起,孤独纠缠着我,不平静的心在过去的时光中,一定是我已渐渐失去你你的头发,天空和云,溶化的世界充满神秘的你的声音,温柔的手指,和风般的肌肤心变得坚强你的声音你的身影,照耀的光实现,纵然分隔两地,我也要温柔地坚强,活下去浩纪和佐由理凝视着彼此,太阳从中轴线升起,画面没有定格,阳光越来越明亮,所有的颜色淡去了,他们的爱却更强烈地留在心间。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么?
像朵永远不凋零的花……年少时候的梦想啊,是不是还记得呢?
在某个夏天有意无意之间说出的承诺,有没有想过真的要去努力的实现?
很多时候,可能自己都已经忘记了吧?
生活在都市森林里面,好像在又深又冷的水中一直停止呼吸一样,在心中颤抖的气息,到醒来的时候还依然留在身体里。
怀念的女孩,在世界的什么地方?
她说:“我总是有种要失去什么的预感”。
就是那个时候,约定了那个遥远的模糊的却又每天都可以见到的云的彼端。
拓也和浩纪一起喜欢着飞机,也一起喜欢着同年的女孩佐由理。
三个人约定了,要用自己造的飞机飞向远处的高塔,人们说那座塔与另一个世界相连。
在三年前的夏天,他们在造一架叫做维拉希拉的飞机。
可是三年后,佐由理没有告别的离开了。
他们所憧憬的云之彼端的那座高塔,成为了最重要的约定之地。
心中的梦想,一直没有放弃。
直到后来,他们找到了佐由理,原来这些年,她一直在沉睡。
如果可以一直生活在梦里面,是一种幸福,亦或是不幸?
佐由理梦里面只有自己,一个冰冷的世界,发稍,指尖,一直到脚趾甲都感受到孤独的滋味。
可是天空上面还是有灿烂的阳光,那架白色飞机的翅膀,掠过云,掠过风,掠过心上的每一寸思念。
不管如何的冰冷和孤独,都一直坚信,会有一天,和浩纪一起到达云的彼端。
要是真的还记的年少时候的梦想,那么就来怀念一下当年那个夏天吧,湛蓝的天,湛蓝的海,轻的风,白的云,还有胸口漫溢的快乐。
高塔倒塌,时光慢慢的流逝,也许终有一天,我们还是会彼此失去,这是失去了约定之地的世界啊。
可是即便如此,我们还是会坚强的活下去,坚强的相信,有着温暖和希望。
无懈可击的画面,悠扬而空灵的小提琴,在配上令人充满好奇的沉重虚构世界观──这就是《云之彼端,约束的地方》给我们的第一印象然而,在这部一片赞誉的外表下,讲的只是个空洞的故事:“约束”(约定之意)1、如果你学过一点日语,或者看过几年日本影视作品你就一眼看破:通篇为表现一个本来抽象的词,反复叙述、铺垫、虚构(甚至不惜用土到渣的”平行世界“),直至让你接受他的理念 ──── 这种手法,是日本电影用烂了的。
也许今晚你被”约束“这个词感动,第二天起床说不定就感到莫名其妙 这种小手腕其实跟纳粹宣传、传销讲座是一个道理 ── 灌输理念 ── 当事人往往只有在事后才恍然大悟:”这个事有那么了不起吗?!
“2、故事叙述的逻辑令人失望 ──── 虽说逻辑并不是一部影片成功的必要条件(尤其对动画作品而言),然而即使天马行空也不该让观众有感到“故事线断成碎片”的慌乱感。
新海城在这一点的控制上离今敏、大友等讲故事的大师还有很大的差距。
抛开剧情、主题,这是部令人惊叹的美术片──毕竟只要观众有所获,这部片就成功了但一部美术片的感动能持续多久?
在初中那个没有智能手机的时代,机缘巧合下,在电影院看了《你的名字》,认识了radwimps,认识了新海诚。
感觉从那时开始,一些属于我的,内在的东西开始变化,那之后买了《星之声》《秒速五厘米》的小说,后来看了秒五、言叶、天气之子、铃芽户缔。
新海诚对于孤独的描述,无疑狠狠地击中了我,时至今日已是六年之久,以至于我会忘记最初的那份对于这段青涩记忆的印象。
但无疑从很久以前,我便开始了这种,喜欢“拧巴”的性格。
其实《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我是很早就开始看了的,印象中应该是在前往上海的飞机上,因为它是新海诚为数不多能在b站上下载的电影,但那时的科幻背景加上相较于印象中不那么精美的画风,最终使我看了二十分钟左右便退出了,从那之后也陆陆续续好几次开始看,但都未坚持完。
今天终于在这么一个时间,兑现了当年的诺言吧。
还记得初二的暑假,暑假里有一本战斗机百科,当时只花了一下午便读完了整本书,对战斗机的发展史真的感到由衷的兴奋,就好像人们说数学是人类心之智一样,飞机也是来自于那份对天空的向往。
而剧中这一幕可谓是让我坚定了对于新海诚气质的感知,他刻画的本质,是少男少女那份不成熟的勇气。
天空中是美军f22与f117的战斗,但少年已经可以为了年少的那一份约定,不顾一切驾驶着从那时便开始制造的飞机冲向天空,去往那做亘古不变的塔。
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
我认为可能是新海诚最有空气感的作品,他描述了一个疏离感的世界,其实在这部作品中已经能看到很多秒五的影子了,其中的光与影,业界传闻中“随便一截图都是壁纸”,与天门合作将天空写在曲子中的弦音。
我觉得我很难用自己贫瘠的语言去描述这些画面、台词、音乐是在诉说着怎样的一个世界,但我始终任性地认为那里,一切的距离感刚刚好,美学存在于每一个镜头语言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层若即若离的梦幻般的介质,那里重复着一个个不会再有的夏日,有着一段段驻足的时光,有着不可名状的孤独。
那是一段很小的故事,但看到蓝天里慢慢旋转的维希拉,我觉得对于少男少女来说,此刻便是他们的世界中心吧。
私信来说,这是我最喜欢的新海诚的作品,也是最为拧巴的感情。
今次要寫的是《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 算是一套評價頗極端的作品,新海誠的作品的評價向來都有點兩極化, 而觀眾通常也只有兩種反應,一是睡覺, 二是哭, 我當然是屬於後者, 否則也不會寫了,雖然《雲彼》片長90分鐘, 但能寫的卻比《秒速5センチメートル》要少,所以就借一點篇幅來寫一下新海誠作品的一些公式吧。
——————————————————————————————————————如果只看浩紀和佐由理的愛情線的話, 《雲彼》在這方面的描寫其實是不錯的,而且也有別於一般公式化的戀愛橋段, 到處都充滿著新海誠的風格,兩人於夢境的追逐、穿越空間握手, 是令人感動的一個高潮位, 重逄一刻應有的喜悅,卻又因思念的感覺消失而帶點無奈, 而且也留下了開放式的結未,傷感之中又帶點積極的意味,就是《雲彼》中所描寫的戀愛, 也算是新海誠沒那麼灰暗的作品在我看來, 《雲彼》是新海誠的半套實驗作品, 並努力嘗試加入更多元素,如果說《星之聲》是用傳送信息的時間作為分隔兩人的障礙的話,那《雲彼》用平行世界作為兩人的分隔就顯得更加虛幻,新海誠或許想借此為作品加添一份浪漫的壯大感, 但這同時也成為《雲彼》的缺點,就是要用大量篇幅去解釋SF的設定, 導致劇情變得鬆散,令觀眾在初期韻釀的感情冷卻下來, 難以再次投入其中。
第二男主角白川拓也的定位也十分微妙, 也是《雲彼》另一個眼高手低的地方,拓也是一個用於襯托浩紀的角色, 與浩紀構成一正一負的組合,但劇中對他的描寫實在不夠深入, 觀眾也難以明白他心中的想法,這自然又降低劇本的張力了。
新海誠在《雲彼》中想表現的主題實在太多, 愛情、友情、青春,但結果就是無法兼顧各方面, 令主題無法突出, 新海誠在吸收經驗後,在《秒速》中就集中於男主角的描寫, 也刪除了複雜的SF部份, 算是一個不少的進步。
不過我想垢病的不在於中段沉悶的劇情, 而是男主角的配音, 初中時期還好, 但之後就表達不了那種孤獨感, 比《秒速5》中的貴榭差了點演技。
雖然數了不少缺點, 也不是很傷感的劇本, 但個人還是看一次哭一次, 這就是新海誠的功力嗎?——————————————————————————————————新海誠作品公式 :1. 貓2. 女角腳部的特寫3. 男主角的獨白4. 與女主角分離後的男主角身邊總有一個女配角5. 空白的時間6. 天門老實說, 新海誠和天門是不能分拆的組合, 沒有天門的音樂, 新海誠的作品肯定失色不少。
《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这动画在豆瓣竟然有7.9的评分!
这让人觉得意外。
虽然新海诚的动画画面很赞,《秒速五厘米》也成功让大部分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但此作能拿出手的东西着实不多。
纵观新海诚的所有作品,质量上往往都是短篇优于长篇,即便是好评如潮的《秒数五厘米》其实骨子里也是由三段故事所构成。
而新海诚对长篇的把握实在不如理想,《云之彼端……》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部电影的世界设定还是不错的,日本二战后南北分裂,这一架空的时代给了电影更多可以发挥的空间,也便于营造各种冲突。
而新海诚则主要利用这个世界设定来构建了一座白塔。
本人由于《龙珠》的那种加林塔的缘故,对于这种高耸入云的建筑物所带来的神秘感十分向往,因此对于作品中主角三人对于白塔的向往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有情感共同之处。
但问题在于,电影中南北分裂这样的世界设定并没有花太多的笔墨去描写,于是世界设定仅仅沦为白塔的存在的必要条件,笔者认为这并没有发挥这个世界设定的存在意义,甚至让这个背景可有可无,让观众产生架势大,内容却空洞的感觉。
三位少年对白塔的向往没问题,关键是表现出来的形式不具备说服力。
三人中的眼镜男算是最正常的一位,小时候对白塔感兴趣,长大后也将这份兴趣继承下来,作为自己的工作;而另外两位的处理则显得有点做作了,如女主退学消失之后,直接导致两男生计划流产,但女主明明中途才加入,何以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又如男主到东京后,寂寞得不能自已,内心始终记挂着女主。
这部分跟《秒速五厘米》的第三部分十分相似,但《秒速五厘米》是经过前面两部分的铺垫,而《云之彼端……》却没有对男女主角的情感做太多铺垫,而是蜻蜓点水般涂鸦几笔。
因此发展到后来,男女主角的强烈情感的涌现,让人觉得意外,而且说服力不够。
与这么宏大的世界设定相比,几个少年间的情感戏显然显得过于单薄,所以新海诚引入了一堆政府、研究中心、民间力量,意图通过群像描绘来丰富这个世界设定,但可惜主线故事没有讲好的同时,这些面面俱到的支线便发挥不出战斗力,反而因为讲得不够深入,而让电影元素显得过于零散。
所以导演还不如集中精力将主线安排好。
综上所述,这部电影的问题在于:由于情感缺乏铺垫和刻画,让男主的后期的行为显得突兀而没有说服力,也让动画大肆宣扬的男女主之间的寂寞和爱显得做作;这部电影由于世界设定过于宏大,而却将细节花在个人情感方面,让世界设定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由于鲜明的对比让情感显得更加空洞;这部电影由于要兼顾世界设定和个人情感,而强行在两者间建立千丝万缕的关系,这让电影情节的逻辑显得复杂而抽象,而且还对情节没有必要的推动作用。
所以新海诚还是拍短篇去吧。
剧情其实挺弱的,把两条平行线的故事发展换成单线也许倒能弥补新海诚在控制整体故事上的缺陷。
即便是把平行世界这样看似庞大的设定扯出来,也掩饰不了剧情发展上的苍白。
新海诚讲故事是弱项,在小段落小细节这样决定气氛的把握上才是抓得很准。
而后者才是支撑全片的最大因素。
我看完这个可以说对故事没有多深的印象,而是完全被里面场景和氛围的布置吸引住了,也很是一次华丽的视觉享受。
个人觉得觉得他还是导演短片比较好……这估计跟在Falcom工作的经历有关。
他那时候好象是制作游戏片头?
大概擅长把多个精美画面在短时间内拼接出来。
或许是因为这样,一定程度上也对他现今独立制作《云》造成弊端。
毕竟这是个90分钟长的动画,而更赞的《星之声》只有25分钟。
本片的亮点只有精美的背景。
剧情断断续续毫无连接性。
还有男女主角之间那些莫名其妙的对话怎样都无法唤起观看者的共鸣总体来说还是挺失望的
它是一首关于寂寞的诗,如果作为电影必须要用故事来标签的话,你也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关于约定的故事来看。
夏日,是最适合浪漫青春故事滋长的温床季节,而日本南北分立萧杀的政治背景也同时带来了冬季的荒凉。
它没有绚丽壮美的场面,没有机智诙谐的台词,甚至没有俊男靓女。
作为一部动画长片,情节缓慢而又略显乏味;作为一部幻想电影,科幻的部分又枯燥之极;作为青春片来看的话,却又太过于理性和现实。
估计很少人能耐着性子看完,我也是看完最后一幕才恍然大悟——原本他要表达的就是一首诗而已。
新海诚的作品接触不多,但从最近所看的《秒速五厘米》和本片就可看出他的一些创作特点,对白简短,场景生活化,大量的空镜头用以雕琢内心,更多时候用画面中的物体代替该用台词来表达的含义,注重细节,音乐哀伤。
一阵穿过原野清风、一片旋转飘落的樱花、一个撩动头发的小动作、一枝没有射中红心却又不失方向的箭、含羞的欲言又止、眼神中暗含着的寂寞;明亮耀眼又嗡嗡作响的日光灯、白得过于惨淡的病床、粉红色温暖的毛衣、滴着雪水的黑发、轻微扬起的嘴角、不用言语表达的爱意;青色的烟柱从口中喷出凝重的心事、被困在残破塔中的无助少女、夕阳中冷漠色调的世界中唯一一抹暖暖的气息。
画面极致精致的表达着诗意,而不是在讲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
从三年前充满生机的夏季野景,到三年后繁华的钢筋水泥森林,色调的转换、人心的变化,三年前的约定仿佛也在现实的磨砺中渐渐褪色。
人,这种脆弱的感情动物,总是容易在这样或那样的追求中,迷失掉自己的初心。
寄居在3000万人的都市里,说无所谓的话,做无所谓的事,事业和梦想是自己强加给自己的禁锢。
没有人在乎明天你会怎么样,在欢颜笑语中麻木度日,日复一日,试图忘记自己,忘记过去,忘记成长的伤痕,但那心中空空如也的痛感却夜夜来袭。
那矗立入云端高塔也像一个把天空分为两瓣的伤痕,在时时提醒着人们那些曾经的美好。
但大多数人都已经对那塔熟视无睹,那塔对于他们已经不是什么符号,更不代表任何含义,就像是一道普通的风景而存在着,他们的眼中已然失去了年少时的清澈,已经忘记了曾经自己最为珍贵美德,竭尽全力的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中扮演自己的角色。
历史的天空总是由无数个寂寞的日夜构成的。
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成长都伴随着某种如身体被撕裂一般的痛,还有自我认知过程中那强烈的孤独感。
孤独,是身在人群中却找不到一个自己想见的,想与之说句话的;孤独,是怆然独坐瞧着时间从指缝中悄悄溜走;孤独,是一个吞噬意志消磨精神的无底洞。
三个性格迥异孤独寂寞的少男少女,三段不同的寂寞成长,共同约定了一个美丽的梦想。
从这些青春的身上,我们总是能找到自己曾经的身影,无忧无虑、热血、爱幻想、爱冒险、憧憬未来、信守承诺。
当我们一点点的长大,一点点发现无忧只存在梦中,热血变成洒狗血,幻想不能换饭吃,冒险只会到处碰壁,未来光明却找不到出路,而承诺多数只是一纸空文的时候,开始一点点抛弃原来的自己,成熟起来。
成熟之后的我们读不懂诗,就像长大后的彼得潘不再会飞翔。
成熟后的人生路上充斥着物欲横流的尔虞我诈和虚情假意,那云的彼端遥远的约定就成为了唯一仅存在脑海中的真心。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没有佐由理入院后的那一封信,浩纪是不是还能去完成当时的约定?
在研究所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拓也质问浩纪:要救佐由理,还是拯救世界。
对于浩纪来说,如何拯救一个道德崩坏的世界永远是一个逻辑混乱的伪命题,实现与佐由理的约定才是符合他内心的选择。
虽然梦境中周围依然的空无一人,但浩纪和佐由理都不再觉的孤单。
那永不沉落的夕阳中,佐由理像是站在世界的中心,于是一切问题都有了答案。
青春用孤单和寂寞在漫长的岁月年轮上雕刻出一首绝美的诗歌,诗歌的作者沉沉睡去,等待着那个纯洁如冰似水的人来叫醒他。
拖沓。
三星给画面,一星给剧情,你懂的
没看懂,之觉得画面很美,气氛很舒服。
很有feel~
意味不足,煽情有余
科幻削弱了感情戏码.
不喜欢新海诚这种小青年自言自语絮絮叨叨的言情散文风格,不适合动画长片。人设丑,ost一般,没找到什么太中意的地方
一流的画面,白痴的剧情.....同样飞行器、大高塔、萌猪脚,比起falcom家的游戏《空之轨迹》来气质全无......
这就是传说中的中!!!二!!!病!!!么???
汗,并不是特别认同这个每一帧都能截下来当桌面的论调,起码有人物的场面就很难。不论是什么原因,依然是在一起很难。不过片名真的好棒啊,只要说出来就觉得特有文化。
画面还是很美的。音乐超赞啊~但是剧情科幻过头了吧,从来不喜欢科幻的我中间看的好累╮(╯▽╰)╭PS:独白用来练听力真不错,简单又清晰。有些台词虽然矫情却直指人心。三千万人里的三千万个孤岛。等待着被谁带去云之彼端,那个约定的场所。
情节比那两部好一点~
在剧情完全是乱入水平的情况下,最有号召力的画面也大放水,真的是一败涂地啊。
纯情片的制作人都是讲故事的高手。
两星给音乐,看得很闷,不是我的菜……
无可挑剔的色彩。
好看在哪!!到底为毛这莫高分!!!!!
我覺得我看都够了,但是爲什麽那麼多人都說沒看懂。所以我懷疑我是不是看懂了...
精美的画面,让人昏迷的对白,至于故事讲的什么大概只有新海诚自己知道
一切一切都那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