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我们需要用什么样的影视作品来记录时代,目前还在讨论,但绝对不是这种。
想起来戴老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炮火隔了岸,宛如看烟花。
”岸?
在这里当然不是指这三年的时间,而是本片并没有用生活逻辑记录这段历史。
第一集,高三、武汉、独居女孩儿。
第二集,疫情开始,但是没有慌张,没有错乱,它平静地开始了…第三集,隔离、网课,一切顺其自然。
当然,站在三年后的视角来看,这些事件自然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影视作品记录历史的第一要以,就是重回历史的在场。
一切的顺其自然,在时候看来都不失为一种对灾难的低估、对曾经奋战的亵渎、对曾经茫然的忽视。
我没有跟随影片回到历史的在场,自然我的情感也不会在场。
另外,所有人的表演都无法打动我,他们仿佛都知道未来的疫情该如何发展,都表现出来一种“不怕不怕”、“没事没事”,而相对于我的经验来说,当时的那种人人自危、人人自保、失措无助的情景不见了、消失了,所以在我看来,他只不过是叫“疫情”而已,却全然不是我们经历过的“新冠疫情”。
我们需要一部影视作品来回望历史,但绝对不是这种。
有人推荐,抽空这几天刷了一遍这个剧,刷完瞬间想起了自己的高考时光。
几个典型人物,青涩、懵懂,或多或少都有自己曾经的影子。
周博文,四模能考出703分的学霸。
戴着框架眼镜,应该是学生时代很多女生的爱慕对象,又高又帅成绩又炸,对同学也好。
特别是对田雯雯,遇到困难时经常一起谈心,还在高考暴雨当天去救她,不过可恨的是,最后雯雯等着他的表白,他却说要一起考驾照,太“直”了。
可惜的是,家里有个废柴老爸,天天打游戏,妈妈却万般宠溺。
庆幸的是,最后妈妈意外怀孕,老爸在自己各种被骗后也意识到生活的不易,终于浪子回头,改邪归正,实属难得。
田雯雯,全剧最惹人怜爱的女孩。
父母在武汉经商,从小得不到照顾,自己独自住在奶奶老屋。
一个人面对小偷的威胁、一个人发烧、一个人在妈妈面前隐瞒爸爸感染的消息、一个人在高考当天被淹,全剧她承受得最多。
她是善良的,组织“蓝光”QQ群,让同学之间相互比惨,互相开导。
她是向上的、懂事的,自己被感染隔离也不忘学习,返校后遭同学异样能在第一时间诚恳道歉,在课程结束时带头向老师致谢,在考完后带头向所有场外人员致谢。
因为她的有心与懂事,全场泪点也最多。
好在最终父母生意渡过难关,老房子也没卖,全家也解开了多年以来内心的隔阂。
最后走出考场的那一刹那,一家四口露出了全剧难得的团圆的笑容。
周家俊,一个硬是被妈妈逼成要上“985”的男人。
典型的叛逆学生的代表,文化课成绩尚可,但在艺考的路上自己强力坚持,与其母斗智斗勇,甚至不惜与妈妈“决裂”逃至奶奶家,搬出保姆的绯闻分散妈妈的注意力。
好在敬业的警察爸爸两头倒,各种佛系撮合,母子在相互误以为对方抑郁后也终有所领悟,最终母子握手言和,家庭相互理解,目标达成一致,开始为自己的动漫梦想不懈努力。
高铭宇,大山深处穷苦学生的代表。
强烈的“功利心”在最后的脱稿演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是孝顺的,为了照顾爷爷这个唯一的亲人,疫情期间跑回家,高考前夕请假一个月打工帮爷爷还医疗费。
他是有骨气的,在接受潘小宣的手机时、接受王校长和村里人的馈赠时,囊中羞涩的同时又充满感激,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他的真切体现。
潘小宣,生于父母离婚各自飞的家庭。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只不过他家唯一的好处是不缺钱,这其实也解决了大部分问题。
在学校他是最自由的,因为可以拼爹去国外,可正因为如此,他也找不到学习的乐趣。
在工厂他是拼搏的,能在各种刁难中展现出惊人的学习力。
后返校回去,也终于领悟到了学习的真谛。
秦司遥,县教育局局长的千金。
出场次数不多,花瓶式的存在,没有受过挫折的她想法很天真,几次落泪表现不满后,都在父亲的鼓励和安慰下喜笑颜开,这应该是大部分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好在爸爸是个正派人物,也算将她培养得心地善良。
大人们,毫无疑问,史校长、王校长、秦局长都是无比敬业的代表。
家长们,虽然各家情况不一,但在孩子的“大考”前,目标都是一致的。
在疫情下、在洪涝下、在各种家庭琐碎的羁绊下,大家一起相互扶持、相互学习、相互理解,终于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大考。
其实人生当中,有很多次的“大考”,每一次背后都有无数无私奉献的人。
无论怎样,确应以此片作为纪念,纪念这个时代,感恩这个时代,感恩这个时代每一位在背后辛苦付出的人。
这个剧写的是疫情之下的高考生,是20年高考生。
这届学生在高三备战高考的时候疫情来临了,这部剧就是描写这些高考生的生活。
海报首先,这部剧选择的学校很好,选择了一个乡镇学校,而没有选择城市学校。
乡镇学校更容易刻画上网课的艰难,更容易体现高考对乡镇学生的重要性。
不太好的地方在于最后过度煽情,看得尴尬症都犯了。
剧照我也是一名小镇做题家,高考好像没有改变我的命运,我依然是底层打工狗一枚,所谓一考定终身是不对的,但是高考是一条相对平坦公平的捷径,高考让我们这些普通孩子知道可以换一种生活方式,很多事情我们有了选择权,不再只能怎样怎样,也许这就是高考最大的意义吧。
本来我没有写剧评的习惯和文采,但是看到有些剧评,我真的忍不住想说几句。
有人说,不过是高考,至于吗?
有人说故事太碎。
有人说,干巴巴的弘扬正能量,没意思……果然,世上没有真的感同身受。
没有真正参加过这几年高考的,是不能真正的与这部剧共情。
高考之前的种种波折,疫情,家庭,情绪,洪水,种种事情冲击着一个个考生,一个个家庭,如果不是心理承受能力好的人,是真的很难做到平静,淡定。
严重甚至高考都考不好。
不要说这么多困难了,就是一切如常的高考,一样会让人心态炸裂,当马上就大结局时。
我看到那突如其来的洪水,真的让我心头一紧。
看到那一个个奔波的老师,工作人员,伸出援手的普通人,真的让我喉头一酸…高铭宇演讲的那一段,让我不由得想到了衡水的某一学生,他要高考了,却被拉到网上骂,别人的措辞不恰当,网友的行为就恰当了?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在小乡村的学生跟大城市的可比不了,大城市的孩子看不上好的大学,多的是出路,可小乡村的孩子,学习占据了整个生活,不高考,哪有未来?
哪有活路?
所以,网友真的对吗?
对照工整,点面结合,以小见大,角度全面而不偏激,这应该是我近几年来看过最精良、也最切中我心意的一部央视正剧了。
这部剧的人文关怀程度不亚于我初看日剧、韩剧时其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彼时我曾赞叹、羡慕不已,此时我万分自豪!
曾经我以为人就应该是那些外国人说的那样思考、感受,但是我发现它们不是适用于我生活中那些问题的答案,于是我把目光转向了我们本国的文化—我就在想中华文明能存在五千多年一直延续至今,那肯定是有它的过人之处,然后我就发现,是的,相比于外国的某些观念,我确实对于本国的文化理念天然就更加认同、更加亲近,也确实解答了我的一些疑惑,真的很了不起!
小时候看国产正剧觉得枯燥教条,成年再看感觉国产正剧也随着我们这一代人成长了,看见了以前没有的,也看见了以前被我忽略的或者说小时候看不懂的,真的非常惊喜。
总的来说还不错,但是作为“重大项目”,角色经常说的是“上面”想要说给观众听的话,而不是这个角色自己会说出来的话。
也就是说,角色会不定时的变成“上面”的嘴替。
作为群像戏,这一组人物设定为小县城里的普通人,他们在做嘴替的时候,格局太高大、思想太深远,个人认为是本剧最大的问题。
并不是说普通人不能有思想有格局,但是表现形式脱离生活了。
六个学生的父母是基层公务员、官员(以县域而论)、个体户、私营企业从业人员、企业家和农民,在加上两位校长的教室+医护的家庭,这种设定可以看出是有意为之。
四中的三人组都有着超出年龄的成熟,而他们的父母经常表现出稚气的一面,形成了一种奇怪的反差萌。
假设周博文和田雯雯将来成家,那么他们这个大家庭有两个经常很孩子气的爸爸,一个很能干但是爱撒娇的婆婆,一个内心很少女的哭包丈母娘,一个刚上初中的小姨子和一个刚上小学的小姑/叔子。
两个早熟的年轻人,加油啊!
最后,在这部剧里get到李庚希的美了。
这么多人打一星,虚浮的人太多了。
友情提示一下,请先看完全剧,再来评价,不然你会错过一部不可多得的好剧,尤其是在如今这种剧荒的时期。
这部剧并不虚浮,甚至只是刻画出了现实的一部分真实。
剧里的金和县原型是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原徽州府府衙所在地,从这里走出了众多中华文明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这里更是诞生了璀璨夺目的徽文化,徽文化有多强大呢?
仅从建筑来看,目前的所谓新中式建筑,白墙黑瓦马头墙,就是以徽州建筑为基底,虽然大部分地方都模仿的不伦不类,但全国各地到处都在建,连东北西北华南都时不时出现此类建筑)。
剧里面的金和县一中和金和县四中,分别是歙县中学和歙县二中。
其实有一点不同意剧里面的设定,剧里面将一中设定为管理严格,学生天性被压抑,强迫学生们上自习,校长擂鼓打鸡血的学校,而四中则是校长开明,老师活力,学生们活力满满的学校。
这其实是不符合实际的。
现实中的歙县中学是省示范中学,一本率常期排在安徽省前列。
十年前曾在这里求学,不说所有的老师都很好,但至少绝大部分老师都是开明睿智,富有激情与活力的。
印象中最深刻的是晚自习大家都很自觉的来到自习室自学,一般都会有老师坐班,回答学生们的问题。
远远看去,整座校园的教学楼灯火明亮,却静谧安和。
校园里有全国独一无二的校门—三元坊,上面刻了许多进士的名字,还有下马碑,用满汉双文写了“文武百官一应到此下马”(或许是这几个字)的字样,校园后面还有布满岁月痕迹的碑刻,有从前的府学—明伦堂,有问政亭,有惬意游于水塘的大鲤鱼。
元旦会有文艺汇演,每个学期学校都会以年级为单位,组织春游或者秋游,会去周边的古镇野炊,会去杭州游玩,参观浙大,会去南京逛玄武湖,爬中山陵,参观南大仙林校区,会去爬黄山。
浩浩荡荡一千多人,一起出动,真是难忘的回忆。
当地人一直都把县中当作骄傲,因为他们明白这所不那么精致的学校给古老的徽州带来了最大的希望,整个黄山市屯溪中学和歙县中学是最好的两所中学,屯中走“少”路线,专注尖子生培养,县中走“多”路线,不放弃每一个努力的学生,不仅是本县,歙县周边的休宁,绩溪,祁门,黟县等县市都有学生前来求学,依稀记得当时的同学中,有祁门的,有绩溪的,有屯溪的等等。
虽然近年来,县中颇有没落之感(全国各地的县级中学很多都存在这种情况),北大清华已经难得一见,生源流散于合肥,师源流散于江浙,但仍然不妨碍这所学校是希望所在。
毕竟要知道歙县中学仅仅只是一个县级中学,一个财政资源非常欠缺的中学,老师们的工资相对不高,学生们的学习硬件仍旧不足,现在的塑胶跑道,新食堂,新教学楼都是近几年才盖起来的,在七八年前学校里面的宿舍都还没有空调,没有热水澡间,记得高一的时候,宿舍里面一共住了16人,还是两个班混住,经常发生矛盾。
一栋宿舍楼仅有几个洗澡间,还没有热水,只能夏天的时候洗洗,冬天的时候,要么花钱去外面的澡堂洗,要么只能打桶热水去水房兑冷水冲,打热水还要钱,一般一热水瓶还要两毛钱,当然天天这么冲挺锻炼身体的。
当时乒乓球桌只有几个,篮球场一半是泥地,一半是水泥地,还总共只有四五个。
一到周末,没地方打球的学生就跑到校外,去旁边不远的徽州师范的比较多。
食堂有两个,菜品不多,依稀记得有同学喜欢吃那个蛋炒饭,每天早上都要买上两盒。
食堂里面倒是挂着电视,NBA季后赛的时候,经常有很多学生周末晚上挤在那里看球,气氛倒是热烈。
县中的学生,到了高三,或者是到高二下学期,很多家里面都会去陪读,尽量给孩子最大的支持。
县中周边的房子外租的比较多,很多陪读的家长们都会找点小工,或者是做钟点工,或者是剥山核桃,赚点不多的生活费,毕竟小县城,有钱的又有几个呢?
就是在这样的陪伴下,县中的孩子们度过了高二高三,度过也许不是最重要但绝对排前列的高考。
曾经辉煌的古徽州似乎已经远去,又似乎仍旧在那里,“十户之村,不废诵读”,注重文教的徽州从来都把读书看做头等大事,古时如此,现在更是如此,也更应如此。
后来,当我来到某热门二线城市读大学,一次闲来无事走进一所重点中学,看到的是精致华丽的教学楼,充足的体育场所,阔大的塑胶跑道,教室里面各种硬件齐全,教室旁还有储物柜,有完善的各种社团,有大礼堂,下课后看到学生们鱼贯而出,有的学生还背着乐器,应该是放学后还要去练琴。
突然就想起来几百公里外老家的母校,以及母校里面那些还在求学的学生。
原来人生来有如此大的不同,每个地方的少年们的生活存在如此大的差距,原来每个人的起始点就差了这么多。
但还好,还好还有高考,少年还有努力的机会,少年们也还在努力着。
想想这么多年高考培养出了多少人才?
没见过多少,倒是一大堆毕业后忙着往国外跑的,还有大发教育财的,题海战术让多少孩子沦为没有思考的机器让多少利益集团盆满钵满,光一个衡水就在美国上市,校领导个个都是百万富翁,教育局,学区房租户,文具店店主,周边餐饮行业,哪个不是盘满砵满?
学生们呢,下一代呢?
只知道当凤凰男拱白菜,甚至还不是凤凰男,刻意营造出这种氛围的张锡峰之流,或者是一言不合就投毒的高材生古人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为什么过去的国外人看不起国人,就是因为国人一心只读圣贤书,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在科技革命时代一败涂地为什么还要重复这种错误,甚至去褒奖它?
看看国内的各行各业,人才短缺的窘境,尤其是体育界,青黄不接,都在当书呆子呢,被骗到缅北的,进传销的,裸贷也是一大堆大学生我们的课本到底教了孩子什么?
两颗星只给老演员的演技,还是那句话,苦难不该被赞扬,它本不该存在
当时疫情时,正好是我中考的时候,而看着部剧时,正好是考完高考的半年后。
所以看到这部剧的很多地方都会感觉很真实。
疫情停课很真实,(不过还记得我高二时有一段时间二阳也很严重,但是当时我们很严格就和一中一样强制留校了)每天上网课很真实(甚至于我们网课经常卡得一模一样的哈哈哈哈),我还记得我们当时初三的写作文也是有写到一些“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古诗文还印象深刻。
两三天一次的核酸检测很真实,还有很多很多场面都能看见自己以前的身影,看的时候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
也看见了当时看不见的一面,老师学校面临疫情作出决策的谨慎,家庭面临疫情并发的危机,还有很多同学面临疫情的心理问题…….也体会到了《大考》是高三同学的高考,也是社会的大考,更是国家的大考。
很宏大的主题,却将故事聚焦于七组家庭,两所学校,一个县城上。
(以小窥大,作文技巧又用上了哈哈哈哈哈)
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导演升华了现实,脱离了现实,雾里看花,隔岸观火,隔鞋搔痒。
猪八戒照镜子,谁丑谁尴尬,评分说明一切。
请的演员,在绣春刀里面瘫念台词,大人物里面瘫念台词的校长。
演成偶像剧的老师,建议让安徒生给你加个角,演童话吧。
表现的跟童话故事一样。
疫情期间,小商户的难没有一点表现出来,对生活的影响没有表现出来,那群疫情期间绝不可能犯错的有关人员更没表现出来。
聚焦疫情和高考两大社会性问题,野心不小。再出一部续集,周家人的二胎生活我爱看。
最近剧荒,朋友给我推荐的大考,没想到现实剧把我给看哭了,果然年纪越大,泪点越低,校长真的是太好了,为了帮助高铭宇高考,电信局专程给他们村建基站。为了帮助贫困户的他,书记把爷爷的住院费交了。
故事太散,而且高三学习场景学校氛围太假,
阵容挺强大,这个「大考」看似是一语双关,但是主题还是没太明确。
看了5集,只能说主创落脚点在高三考生上还挺聪明的,氛围不会那么沉重,是相对能看下去的这个类型的剧…明明还在经历疫情生活,心里挺难受的,2020到2022却像是过了很久,这样的生活什么时候可以结束!!
虽然buff叠满,但确实拍的很用心。喜欢三个家庭不同的呈现和成长。
演技都挺好的,但一点都不写实 要聚焦疫情下的高考就仔细打磨剧本在好好拍出来,武汉刚开始有疫情的时候 没多少人意识到严重性,剧里的人物一听说有传染病就立马说一定要戴口罩消毒,防范意识强过现实中的老百姓们。还有一个学生离家出走了,其他学校素未谋面的网友翻墙去找?? 整个剧只看到好学生和一个富二代,普通的学生呢?甚至是努力了的“差生”呢?大部分学生都不是这些主角,普通的他们在疫情冲击下除了按部就班学习,还有很多其他糟心事,现实要残酷的多,电视剧太过于理想化。破疫情快点结束吧
小镇做题家不配看太子亲自演的剧
目前还行,但是在看的时候总觉得怪怪的,它好像在说:我在努力展示你们的真实生活,是不是很像?
潘小宣这孩子煽情起来舍我其谁。。那个vlog明明挺好玩的但是看的时候还是有点感动,很多时候只能看到表面上严厉的老师,但其实他们在背后付出了更多
选点符合角色的演员吧。
整个观剧过程随着不断给人物加弧光逐渐变得无法忍受,说是命题作文但其实整部剧缺少一个有力的主题,我们面对困难都很努力所以我们成功了所以我们都很棒?人物成长完全没有内心过程,整部剧没有一个坏人,每个人都未曾有过一个坏心眼,全是被事件推着走的纸壳人,所以才有流水账之感。为了看儿子看完,但不由得从心里涌起悲凉的两个字。
为什么现在的电视剧拍的那么做作,大部分特写很无谓,没有气氛烘托,没有烟火气。很单薄尴尬刻意。一直不喜欢郭涛。高考剧最爱的还是命运的承诺, 自然流畅不做作,有观众缘的傅彪就是块宝,周国治的校长也比陈宝国生动。
好啦,看出来你很用力的告诉观众你贴近生活,展现真实写照啦。广电下达的任务剧,还能多大指望?颜丙燕梁静演的最好,小演员们都很棒
给7/10分吧,算是抗疫剧里面很好的剧了。人物很多,大多都演出了情感,不论是家长子女或是爱岗敬业方面。可惜的是很多剧情细节缺失严重,比如疫情来袭、田雯雯感染或者洪水后大家心理上的波动,竟然一带而过。。ps:周美仁的“成长型路线”挺好看。ps2:歙县拍得很美。
电视上在播,随便看了几集,怎么说呢,就,一般
翻来覆去考来考去加点主旋律
叙事散,逻辑乱,缺乏真实感。
又特么被喂了一坨屎,最后还强行说屎好吃,屎真香。强行圆满大结局真特么让人恶心。
就是来看李庚希的,四颗星全部给我喜欢的女演员,希望她多多拍戏。城市的场景和航拍。早上清晨的街景和环卫工人。早点铺子。做题做入迷这种迟到理由我是相信的。学习是天时地利人和都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