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个盒子。
阿甘的盒子里全是巧克力,每一颗都有不同的味道。
而卢斯的盒子,是他的枷锁。
7岁时的卢斯生活在非洲战乱国家厄利垂亚,是一个童兵。
来自美国的白人中产父母艾米和彼得收养了这个孩子。
在父母、学校、国家的保护与照顾下,聪明的卢斯克服了多年来的阴影,成为了标杆一般的优等生,同时也成为了某种“政治宣传标签”。
电影《卢斯》讲述了17岁时,即将高中毕业走进大学的卢斯和非裔老师威尔森之间,从小摩擦演变成大冲突背后的矛盾与真相。
卢斯的经历太过特殊。
你可以说他是被政治拯救了的孩子,也可以说是被政治捆绑囚禁的孩子。
美国人希望卢斯成为一个典型——证明美国民主社会可以改变这个来自战区、千疮百孔的孩子;美国的土壤和阳光,可以把这样的孩子滋养成参天大树,正直挺拔,优秀,甚至是完美。
各种社会资源和优惠都倾斜于他,他被安排在了聚光灯下,所有人都带着“有色放大镜”看他。
他必须完美,别无选择。
他的经历决定了他任何行为都有可能被过度解读,也决定了所有人最终都会袒护他的“小问题”。
但再特殊的经历,也不能改变卢斯其实也是普通人的事实。
他并不享受这种曝光,也受累于这种优待,更不希望被贴标签。
这也就是卢斯和威尔森老师之间矛盾的缘起。
卢斯的亚裔女朋友斯蒂芬妮在一场聚会中喝醉,成为了卢斯的朋友们——一群喝醉的男孩子的娱乐对象。
威尔森老师得知了这个情况,鼓动女孩告发这些孩子,并上升到“女性争取自己权利的政治运动”的高度。
斯蒂芬妮摇摆不定,而卢斯想保护朋友,也劝说斯蒂芬妮保持沉默,并且和她分手了。
由于威尔森老师的不断暗指斯蒂芬妮隐瞒了事情,流言越来越多,也将卢斯和威尔森老师的矛盾不断激化。
卢斯的黑人朋友德尚本身是学校运动队的奖学金选手,因为威尔森老师在他的储物柜里发现了大麻并报警,导致他失去了一切机会。
严格意义上说,威尔森老师并没有真的做错什么,只是基于政治正确的立场在执行着她认为老师应尽的职责——十五年来,她对待学校和学生鞠躬尽瘁。
但她也并不是完全公正客观,铁面无私的。
因为一次作业,卢斯选择了一位提倡暴力反抗政权的政治家。
因为卢斯特殊的背景身份,威尔森老师对他的思想感到恐慌,于是私下搜查了他的储物柜,在里面发现了一包非法烟花。
但威尔森老师既没有公开,也没有选择报警,而是叫来了卢斯的妈妈艾米。
在那些美国成年人的眼里,他们塑造的优秀典型人物是容不得任何污点的。
不管是对他个人的前途,还是关系到美国的政治形象。
德尚的大麻事件后,威尔森老师叫来了运动队所有的黑人男孩子,让他们向卢斯学习。
事实上卢斯也参与了吸大麻,只是德尚是那个被抓住的人。
而在这群半大孩子们的眼里,包括德尚,也包括卢斯,他们明白但不能接受这所谓的“政治正确”——为什么卢斯和别人不一样,为什么卢斯永远是标杆。
在17岁的年纪,卢斯和很多孩子一样迷失自我。
他在排练演讲时讲到自己名字的由来,泪流满面。
那个7岁的时候就端起枪保护自己和同伴的小男孩,迷路了。
他或许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但也不希望被任何人标签和定义。
更何况那包烟花是公用储物柜的校队成员放在卢斯柜子里的。
但结合他的论文和他的背景,似乎他有这样的暴力思想和行为才合理。
所以他用自己的小聪明在抗争着以威尔森老师为代表的“政治正确”和”刻板印象“,他步步为营,设计让父母和校长认为威尔森老师有问题,直到最后把威尔森老师逐出了学校。
在聪明的“典型范例”学生面前,威尔森老师也不得不成为“政治正确”的牺牲品。
威尔森老师也是黑人,还是女性,同时还有个精神疾病的妹妹。
她用自己几十年的人生,切身体验着那个无形的盒子的存在。
在卢斯看来,她是看守盒子,或者决定盒子里的人谁可以看见阳光的帮凶。
但威尔森老师说,是像卢斯一样的孩子,自己决定了是否能摸到光。
其实世界上本没有绝对的自由乐土,只是盒子有多大,多高,多亮堂。
但边界永远都存在,是法律,是政治,是规则。
与其说威尔森老师是政治正确的帮凶,不如说她明白没有人能抵抗盒子的边界。
所有人都只能在框好的范围内,用自己的努力去触摸那道光。
而这一切福利、条件、优惠、光鲜……对于黑人来说并不容易——你必须要成为站在最上面的人,才能享受这一切——因为标签,因为刻板印象。
不能犯错,也不能有污点的卢斯,其实内心深处是希望对抗这种宿命感的。
他最终也许一样会走上威尔森老师一样的路,接受这个盒子的存在,接受所谓的标签,接受只能优秀不能犯错的别无选择。
但17岁的卢斯只想做一个普通人。
在电影的最后,卢斯正式在大礼堂演讲中,讲起了自己和父母的初遇,讲起了名字“卢斯”的由来和含义——父母给他取名卢斯,意思是光明。
他不再泪流满面。
他站在盒子外面看他的人面前,在被安排的戏中,他带好了面具。
妈妈艾米一直在找寻真相,她一方面不相信自己的儿子是这样的人,一方面又害怕事实似乎正是如此。
而直到最后,她也没有得到故事的全貌——但她选择了闭口不言,成为一个帮凶。
真相对于她来说,不重要了。
爸爸彼得从头到尾都深爱这个家庭,他希望像普通人一样生活,而不是把日子过成政治作秀。
所以他和每一个普通的父亲一样合理怀疑儿子是不是撒谎,也在一些被告知的真相中,选择了相信儿子,和家人站在一起——尽管妈妈艾米的选择他可能无法认同,他最终选择了家人,而不是政治,但也成为了知道却隐瞒真相的帮凶。
电影的最后,也没能给出一个真正的答案——问题是无解的。
每一次关照必定交织着歧视,每一个选择必定混杂着偏见。
那些被翻到阳光下的问题,又被藏回了盒子里。
一切又归于平静,一切也只能归于平静。
-END-原创:艺小萌首发于公众号:会点儿电影
美国把你放在一个盒子里,它狭小肮脏,你根本动弹不得,我们都在那里面。
它的光照有限,有些人照得到,有些人照不到。
这是电影中的台词,指喻黑人或者有色人种(里面有个亚裔的女配角)在美国的艰难与尴尬的社会处境。
可是结合影片的内容和情节来看,刨除其中政治正确的观点,把‘’美国"这个单词换成"社会",这段台词也不违和。
所以我觉得政治正确并不是本片要表达的唯一主题有个场景生活中我们并不陌生,当你从宠物口中夺下已经到嘴的食物时,牠多半都会咬你一口,哪怕你是豢养牠的主人。
查理芒格管这个现象叫“被剥夺的超级反应倾向”。
不但动物是这样,人类在共同生存的丛林社会也会表现出尽可能多的争取和保护自己的利益的状态。
当你试图剥夺别人的既得利益时,他也会对你呲牙咧嘴。
影片是用真相这个角度来阐释这个现象。
当把利益叠加到真相上面时,真相就分成了主观真相和客观真相,你的立场最终决定了你选A还是选B,对于真正的“真”相其实不是最重要的,判断的第一原则,或者本能的选择标准,是对自身利益有无损益。
男主的背景设定为号称世界上最贫穷国家之一的厄立特里亚出身的非洲少年,不知道是不是编导在用美国方式解读“穷山恶水出刁民”,再联系到这是个获奖影片。
果如是的话,老美的价值观也没比我们高哪去,别一天到晚牛逼哄哄的,你那都是腐朽落后的,只有我大天朝才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另外,娜奥米沃茨跟妮可基德曼真的联相,除了个矮点。
这部电影的处理还是很高级的!
在评论之前,我要先说一句,诺米·瓦茨也老了,这岁月是真快呀!!
前期,我发觉这电影很像颁奖季的样子。
然后慢慢的,这不对呀……这是要往悬疑惊悚拐弯,但还好最后终归是没有结束在悬疑惊悚,还是有些迂回的!!
迷之女子虽然政治,但这政治矛盾很明显是家庭与个人的。
说小了,This is a conspiracy ;说大了,就是政治!
父亲有句话说得好,我只要家庭、爱、简单!
而Amy却是这件事情中推进了很多情况的“搅屎棍”!
种族歧视会一直存在,这无法规避。
在任何时代甚至是某些个人,它一定会有!
但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你的正能量与自信是否存在!
这就是卢斯存在的意义,从小经受战火洗礼,却在白人世界成长,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从内心中可以抹去自卑阴影,这是很难让人相信的。
所以他的老师就不会相信,从而做出不应该的诋毁与判断,这一切源于生活的悲惨不如意,当然它与贫穷无关,而是内心的不健全!
虽然自己是老师,但同学都不太看好、妹妹还有精神症状。
这折磨的确也非常人的承受能力可以驾驭,而这一切就是那个烟花,最后引爆了一切的灰暗。
震惊的一场戏!
国与国之间可以在战后详谈问题吗?
家与家一定不会!!
哦,上帝也会自私的!
其实从这电影能看的出来,美国民众心里,还是有极大极大的不安全感。
或许这心理从9·11之后,就从未平复过。
战争也好、恐怖分子也好,这一切都用种族歧视的方式展现了美式家庭的不安全感,只是电影把这一切更夸张了一些。
上个月看的,当时看完以后还回味了几天,越想越觉得真的是个很黑的片子。
片子里所有的人都是一副我们都不歧视黑人不歧视出身,黑人也很棒,我们都很乐于见到黑人很棒的样子。
然而一有任何事情就立刻开始怀疑。
他们,这些所有的人,其实,一直在等待,揣着那句“我就说吧!
”等待着。
emmmmm。。。
看看周围的人,是不是很多都是这样?
就等着哪天你露出点什么小尾巴,他一个箭步冲上前,一把抓住这一撮翘起的小毛,摁住你就喊:“我就说吧!
”他可真是揣了一百年呢。。
男主就是被这些“我就说吧”的人推向了那条路吧,太累了,说什么做什么都会被解读为他们想要的样子。
他们从一开始就并不真的相信。
黑人老师为什么也这样?
因为她自己也不认同自己的身份呀。
我看到的身边很多的人其实都是这个毛病,痛斥社会并积极参与,他们总会说:“大家都是这样的”、“这个社会就是这样的”、“没办法的“”。
觉得这个做法不对,是因为让自己要花很多钱很多力,并没有真的觉得他不对。
很多抱怨女性受到歧视的女性同胞们也是,其实她们首先就认同了自己是不如男性的,是天然要被歧视的。
最重视种族歧视的地方,种族歧视的问题就最严重吧。
没有种族歧视的地方,根本就想不到这个问题呀。
正巧昨天看了金铁木导演的纪录片《大明宫》大唐的开放和包容让我无比感动,武则天时期女性地位也让我无比感动。
当时女性穿着可以说是暴露的,甚至比我们所谓现代更加暴露,她们穿着大领口低胸的衣服还不穿内衣。
女性要有地位并不是说女性不要为了男人而穿着暴露,而是作为一个女性,我想暴露便暴露,不想暴露便不暴露,都是我自己乐意,这才是女性有了地位嘛。
而当时也有女子穿男装,另外宫中的宫女最热衷的运动是蹴鞠。
种种都让人感慨,女帝用一己之力撑起了天下女性啊,古今中外都没有。
(题外话的感叹,而后的李隆基时期,官员竟然都是文武双全,实在是令人震撼,不愧是大唐的全盛时期,世界的中心。
)随便看看吧,并不是一个看了能让人更快乐的片子。
也并不让人看完能增添5米的深度。
这个标题可能有点离影评稍远,后续会有一些对于本片的想法,但我还是很想以本片先来聊聊前几天在推荐新闻里看到的趣事,具体哪个节目其实我也不太清楚,只是一个关于好几个导演怼郭敬明的段落,有人说他的片子只是各种帅哥美女的互飚台词,永远是一张帅脸特写和说不完的情话,期间赵薇导演问了一个问题,“电影到底是导演艺术还是表演艺术?
”说实话这个问题让我忽然理解了自己对于很多国产电影不屑一顾的原因,不是我崇洋媚外只是被太多走流量圈钱的电影看伤了心。
最近一直想更深刻的去理解什么是导演艺术,巧合的是在这个时刻看了本片,刚看完全篇的时候我也有些一头雾水,立马跑来豆瓣看看大家的评论,略微沉淀过后才体会了本片的美味之处,现在也来写出一些个人的拙见与大家分享。
首先,虽然是剧情片,但它真的拍出了悬疑片的紧张感,在观影时不停的在想是不是下一幕就会出现什么脑洞奇大的超级翻转,影片中虽然并没有明确的翻转,但导演在很多关键节点都选择了留出缺口。
一开始觉得导演这样做是不是有点太省事了,很多地方需要我们去自行脑补。
但现在我觉得这些缺口串联起来才真正的表达了导演的意图。
全局来看有很多明显的缺口,是谁去女老师家写的红字?
烟花是谁放在讲桌里的?
男主为什么说要补偿被校队开除的同学?
男主的女朋友到底经历了什么?
还是说她说的所有版本都是谎言?
等等......一开始我觉得这些缺口都是男主做局的一部分,看电影的时候也十分合情合理的就能把它们与男主联系起来,比如红字是让被校队开除的同学去写的,而他自己与家人一起做好了不在场证明,比如烟花是男主找到后放入讲桌并设置了延时引爆,之前夜跑回去学校就停留在了女老师的教室前。
比如男主监视了女老师然后伺机认识了女老师的妹妹,并一步步使她再次精神崩溃。
还有很多类似的缺口留白。
但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观看电影后把这些留白,脑补成剧情翻转,你会发现真的有无数种可能!!
版本一 正常理解,男主经历儿时创伤有黑暗的一面,并且苦于营造完美形象有些精神扭曲,献祭了自己的女友,还QJ了她,事后一脸无耻的引导安慰并化身天使。
女老师发现了男主的不正常,后被男主计谋做局丢掉饭碗。
报复成功,所有人的各种功利心,保护欲,角色立场,冷漠,只关心假象而不在乎事实。
都是帮助男主成功报复的一个个环节。
而男主高智商的利用了所有人。
版本二 男主就是个完美好男儿!??
因为出身的原因,所有人表面对他推崇备至,其实内心当中都有一份隐藏的不安,包括他的美国妈妈,也在一次次的徘徊犹豫。
为什么犹豫呢?
试想一下,导演让男主妈妈处于保护,说了女老师没有给她烟花的谎话。
那可不可以是男主的爸爸想着既然如此,干脆找到烟花放入了讲桌??
男主的女朋友表现的很傻缺,但最后爱爱的时候发现了男主的母亲却用那样的眼神,是不是也可以说她有些扭曲?
用软弱的外衣把男主抓在手心?
女老师就是不愿意接受男主可以经历磨难后还能如此完美,故意刁难?
也就是说,导演将所有人各种利己的事件通过这样的安排让我们如版本一那样去理解呢?
关于电影里的缺口留白,真的是神来之笔。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去给那些缺口填上一个角色。
整部电影表达的就是另外一个意思了。
就像台词里说的 盒子,男主被盒子围住了,被体制,被认知,被社会,被政治,被国家。
我想女老师所说的那一束光,就是这些缺口留白。
男主被别人强加给他的希望与形象压抑着痛苦着,他到底是好是坏?
所有人都没有做错吗?
其实都不重要,电影就是想给观众传达这样的信息,故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去看。
本片有很多标签,战地领养,肤色阶层,青少年问题,领养家庭,教育体制,人权与抗争,很多很多。
每个环节严丝合缝了那就是个盒子,这些留白是导演给我们留下的更多可能。
他用电影中的所有演员,台词,情节,音乐,节奏。
充分表达和贯彻了他的思想,我想这就是导演艺术。
《卢斯》讲的是更切实存在的一种偏见,一种常常装扮成关爱与理解的偏见;一种建立在平权意识上却因此而变得更为隐晦的歧视。
这种偏见与歧视在影片中被表现为种族问题,但绝不只局限为种族问题。
一种偏见在时间上成为既有的,那么为消除偏见所做的努力也变成了这一偏见的一部分,它所带来的关于人权平等的冲突依然激烈。
影片把威尔逊老师设置为黑色人种是关键性的。
不仅是因为这让影片免于遭受种族主义批评的老生常谈,更是因为威尔逊老师的黑人身份与经历让上文所说的问题深入进了潜意识层面。
作为黑人的威尔逊在影片末尾卢斯与她告别的一场中明确表示自己曾受过种族歧视,而也为威尔逊这个人物在整部电影中的观点提供了有效的支撑;更重要的是,这种创伤性记忆让她把对抗歧视的心理投射到了她的学生身上,这种现象不仅激化了矛盾对立,实质上造成了一种新的偏见与歧视。
“美国把我们装进盒子里,可盒子里的光就这么多。
”威尔逊决定让卢斯照进光里,让德肖恩进入黑暗,可决定权本不应该在她手上,从几句台词来看,偏见似乎依然源于美国黑人生存空间的狭窄,导致他们的生活如履薄冰,似乎稍有不慎就会掉进万丈深渊。
这或许的确是事实,但另一点不可否认的是,就算这是事实,威尔逊对自己学生的一系列做法显然的激化这一种稍有不慎既是万丈深渊的处境,即所谓的“刻板印象”本身。
只要种族歧视曾经存在的事实依然在人们脑海里,这种偏见就永远不会消除,这是影片所揭示的种族主义的更深层更具体的困境,而这一困境也显然不仅局限于种族问题,性别平权,阶级平权,残疾平权的各处,这种困境都永远存在着。
《卢斯》非常棒!
还是那句话,种族题材怎么拍怎么有。
此片更是有大突破,由黑人导演执拍种族题材,天然赋予了该片表达政治不正确的资格,这正是审美疲劳的人们所期待的。
影片围绕着被一对白人夫妇领养的黑人高中生卢斯与其黑人女老师之间旷日持久的矛盾徐徐展开,采用诸多高级的心理悬疑手法,抽丝剥茧地探寻一个黑人孩子的成长过程与内心世界。
这个黑人孩子并不一般,儿时受过心灵创伤,临近高中毕业,成为全校的骄傲,以及其师口中“被微光照见的黑盒子里的幸运儿”,他几乎就是像奥巴马那样具有政客潜质的天才。
而这种潜质不可免俗地夹带了伪善本质与表演本能。
应当说在美国这样的国度,那些有成就的演员只要他有政治野心,且是个现实主义者,那么成功走上政坛的概率就非常大。
看到最后,片中的是非题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导演通过复盘后的清零,成功将这个隐喻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普罗大众所要面对的不是该不该原谅不完美,而是应以怎样的姿态来拥抱它。
在现实中,几乎所有人都会做出相同的选择:宁愿给一个心理阴暗的天才十次重新来过的机会,也不肯原谅笨小孩一次过失。
因为同样是不完美,前者距离成功更近些。
那么,卢斯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呢?
答案是,一个美国黑人的成功秘诀,其中包含了,如何说谎,如何排除异己,如何被更多同族裔接纳,如何获得白人同情,如何将肤色劣势转化为优势进而引导利用舆论,如何抢占道德高地,如何操控爱慕者,如何在得势后见好就收……最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配乐,那是来自非洲大陆的原生态音乐,时常与画面格格不入,若不稍微深想一步,甚至会将配乐视为败笔。
但这也许是我觉得最妙的处理,正因它时时浮现,不分场合地闯入,才强烈提醒着我,主人公的种族特性有多么根深蒂固,即使长达十年自由国度优渥的新生活也难以抹去。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黑眼圈第六日,朱利叶斯•约拿2019年的新片《卢斯》 故事本身其实并不出奇,但是讲的特别好,感觉就像一层层的剥笋,一点儿也不着急,带着你兜兜转转,慢慢带你接近事件的内核,而且在你花了一小时五十分钟剥的笋以后,发现真正能吃的那一点点笋尖儿,虽然那么的新鲜,但是苦涩的,黑的,而且还没有苦尽甘来,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真味”吧,靠的不是感受,而是体会。
导演,编剧一个非裔,一个亚裔。
我觉得是把自己的体会写进了片中,卢斯和金,一个努力摆脱自己的种族刻板印象,努力扮演白人(各方面都优秀),一个放弃自己种族刻板印象,努力融入白人(成为果儿),结果都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活的不开心&找了个黑人男朋友)。
片中的母亲特别白左,父亲倒是正常许多,代表这大多数的白人。
黑人老师代表的是真正理解美国社会怎么回事儿的理性的知识分子,虽然也挺讨厌的,高高在上judge这个judge那个的,但她代表的是真正在维护美国那套体系人,虽然她时刻提醒少数族群不要忘记,但其实她是转化的最彻底的,只有她的血统(精神病妹妹)是不可能改变的,这也是她永远的痛。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点,就是关于真相的讨论,通过片中层层制造的迷雾,观影者被带着剥茧抽丝,越接近真相,其实是越发看到你不想看到的,真相并不美好,而且真相或者也许就是你十分钟后发觉的假相,你会迷茫,或者你会失望。
写到这儿,我突然想起了我大学时的一个同学,她是广州人,和卢斯一样是一个大家看来特别优秀的人,学习成绩拿奖学金,是校学生会的宣传部长,板报画的特别好,中长跑校纪录保持者,一名小个子女生打热水能提6瓶(5升的大暖瓶)上4楼,人缘也挺好的。
但是在即将毕业的那个寒假,她从家里纵身一跃,成为了我们永远的记忆。
毕业这么久了,想起来我还是唏嘘不已。
每个人都有他/她的真相,你又愿意像笋一样剥开它么?
2020.7.25
社会有很多不公,老师使用她的不正当权力,给主角的朋友带来了不公平的对待,于是主角策划了一宗不正当的事件,让老师也得到不公平的对待,很公平!
---这正是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的想法,只是很多人不敢做或者做了也不成功,主角在主角光环下成功了!
主角:重情义,有正义感,特别是对朋友(其它就不提了,这个最重要)老师:正直,重原则,教导学生,特别是黑人学生,很严格,恨铁不成钢只是,可惜人都是不完美的...所以剧情就这样发展了年轻时,我会喜欢主角,现在,还是会:)年轻时,我不会喜欢老师,现在,我还是不喜欢,但是,我能理解,并且尊重...
首先我觉得这个老师的行为是不对的,她认为黑人必须要表现良好才能使黑人这个群体被尊重,但凡有一点差错的就要被踢出,比如被发现大麻的Deshaun(D Runner应该是他)和有毒瘾的妹妹,但如果必须成为完人才能被承认是黑人,那么这个体系就是有问题的,对自己的同胞如此苛刻,不如质疑这个体系。
她用黑人,女性这些标签来定义你应该做什么,Luce的复仇就是用标签和外部条件定义她,把她变成妹妹有精神病,压力很大的老师,大家就对她有所怀疑。
同时,一旦她变得可疑,学校也放弃她了,把她踢出正常的体系,她是自己坚信的精英理论的受害者。
Luce也是被美国社会定义了,一个来自战乱地区的黑人小孩,要不然就成为圣人,励志神话,歌颂美国伟大的例子,但凡有一丝不完美,就会被贬为怪物,认为这是落后文明种族的天然劣根性。
终究还是把他当做outsider,你不能是一个正常人 你要不然是完美的,要不然就一无是处。
也是这种捧杀,把Luce捧上神坛,才导致他的暴力倾向反扑这么严重。
老师最后因为并不是她藏的烟花而被开除,就像Deshaun因为并不是他藏的大麻被开除出队,Luce之前说要补偿Deshaun,这应该就是他的计策。
Luce应该性侵了Stephanie,但是他操控了她,让她误以为Luce救了她。
Luce应该是被包庇了,重新开始了,这也是因为母亲确实爱他,也无法承认自己这么多年的教育失败了。
讽刺的主题其实已经在演讲里了,美国并不伟大,它也是一个漆黑的盒子,每个人为了争夺那一束光忍受刻板印象的束缚。
这场家庭教育实验的结局在开始就注定了:一个已经七岁了的孩子,因为养母念不出他的名字,直接改名,其实他们从未尊重过孩子的想法。
缺点就是老师这个角色没有写完整,很仓促,好像就是工具人。
远远远远超出观影预期
撩了一下却不深入 这种题目暧昧不深入让人感到并不真诚
大段的对白,不太明白的剧情
看的时候就觉得好像话剧,最后一看果然是话剧改编…… 整个故事和男主一样做作。音乐加一星。
虽然演员们卖力,影片气氛也做足了,但这种看了开头猜到结尾的剧本很难保持耐心。
电影到了最终其实依然无解,这个故事本身的命题就不可能得到所谓正确的答案,索性就不要深究了。不过一部剧情片被拍出了悬疑惊悚片的味道,倒是让人眼前一亮。
独立佳作,角色间的相互博弈很精彩,每个人背后的动机和立场都给观众说得很清楚。Naomi Watts多年来的最佳角色。胶片颗粒感和色彩搭配看的很舒服。
通片的悬念感维持得很好 思考 有些东西是不会被改变的
有些人真的是会拍电影!镜头非常考究,配乐极佳!我唯一不满的地方,仅在这种压抑并且持续压抑到最后让你不得不躺平的政治态度吧。我感觉最后卢斯跑着跑着就哭了的感觉,有点预示着我即将面对的人生。
很厉害,细腻的讨论了政治正确,是融理论问题于情感叙事中的高手,带来了一种好安静边看它边听得见自己的心跳声的感受,几位主角的表演都十分精彩,死死的压住了男主,男主对于角色尝试了过于强调的外在诠释的方法,虽然也说得通,但是我觉得有损失,毕竟你的角色不会有相对表演意识,总是也算是一个小小的不自然吧,但也正是因为他是如此的表演,整个电影所释放的在这个角色上的失控性才得以放大。
导演野心很大,在政治立场、性别歧视、种族焦虑、家庭观念等多个维度刻画了一个被公众印象摧毁的悲情人物。叙事手段与人物性格呼应,用隐藏真相的方式呈现另一个真相:每个人都只会相信“自己”所相信的东西,但偏偏这种相信是基于主观判断而非客观事实。不管卢斯怎样优秀,肤色始终是种原罪,他日后的成功会是白人父母自我标榜的勋章,他的失败会被认为是黑人身份的理所应当,“被演讲”本身就已经是一个答案。前半部分比较散漫,到中段逐渐丰满起来,悬疑氛围的营造为影片增色不少。而结尾卢斯奔跑的脸上所显露出的愤怒与撕裂感,是全片最有冲击力的影像,那是笼中的困兽即将脱笼而出的破碎。卢斯这个人物的“模糊”是优点也是缺点,优点是给观众留出了足够思考空间,缺点是反复游离的家庭视角大大削弱了代入感,导致我一度无法与卢斯产生情绪的共鸣。
有点费解的
近年看过的,打脸“政治正确”打得最响亮,打得最精准的一部片。娜奥米·沃茨50岁了,依然这么魅力四射,演技更加精进。
恐怖
整个故事非常紧凑,就在几个角色间来回撕扯。初始的悬疑感最后被证明只是故事的一个方面,我自己也被带入了作者设置的“对真相的猜测”中,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测试图寻找一些细节论据。但真相永远是一个难以触及的定义,能确定的是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相信的东西可以有多么坚决和不计代价,被维护的概念和人们自己也因此变得脆弱而不堪一击。改编自话剧,后面有一些地方处理得不太好,男主角由于角色要求显得油滑做作,加上话剧感更有点可怕。
黑吃黑,白操心
预告犯,自我纠结的道德逻辑、身份怀疑,布局,操控,爱的立场与底线,一只名叫丹尼斯的鱼,“不如我们从头来过”……努力扮演一个从非正常世界而来的正常人,但所谓正常的世界又是否真正存在?也只能躲在无人舞台和奔跑中悄悄哭泣了
以前觉得美国多民族多种族的结构挺好的,多元化呈现出更多的活力,国为一个整体,无分你我他的边界。现在看来,这种矛盾并没有因为国家的富裕而趋向融合,几乎是以一种不可调和的幅度在撕裂中。表达出更多“敌意”的一方,竟是同为黑人的一族。这种来自于“黒碰黒”的对立无比尖锐,是固有歧视也好,本能反应也好,呈现出来的除了对自我身份的否定,还有一种对资产阶级伪善的批判。卢斯的角色善恶拿捏不定,这一路的过程悬念不断,到底是“心里阴暗的人,终于被看穿了”,还是“我原本不是这样的人,被戴有色眼镜的人歧视多了,干脆成了你想要的人”,模棱两可的开放性,让人迷惘。微妙又难堪的是,主题在抗议种族歧视的出身原罪论,却选了一个眼睛小颧骨高的典型亚裔女生来扮演“钓鱼”的角色,总觉得哪点不对劲。
这么简单?刚开始展现出无限的信任的父母第二秒就任由儿子说什么都不相信了,然后看了个几秒钟毫无关联的有关别人隐私的短视频后又说无条件信任儿子了,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有妄想症的腹黑女老师?所有人都在互相陷害袖中带剑,别人那点逼事是所有人关心的主要人生目标,然后我想问编剧,what for?每个人都在搞这搞那,做一些毫无意义只为满足自己的情绪的事情,有什么意义?自取灭亡吗?我真的都看不下去了……浪费时间,主动吃屎。
7/10“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