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丢了,没空管;买房被骗,管不着;下岗失业,没人管;汽配厂被骗,管不了;人丢了,没法管;但是文革、大下岗造成的苦难却一笔带过,小偷小摸可以说,大是大非就是阵痛;老百姓只考虑自己,不顾大局,是刁民?
知青下乡的地方山清水秀;买房被骗就这么算了;养了十几年的儿子说跑就跑了;清华北大说考就考;比哥姐赚的加起来都多的人干了20年家里一分钱存款没有;市长、省医院主任、教授、导演的弟媳妇靠卖烤红薯为生;房子说送就送(编剧是不是忘了赶超还有爸妈?
);贪了几十年的官,全世界都有房,退休十年之后能去自首;全中国就骆氏一家企业,怎么也逃不开他了;什么事都得托关系,偏偏家里有个大官不能碰;市长妇产科主任的家拿不出6万块钱;最后还得响应号召生三胎。
编剧是多恨周蓉啊?
改成了一个自私自利没脑子的角色,和郑娟形成对比,贬低自由歌颂隐忍,很难想象是一个女编剧特意改成这样的。
周楠死原著是秉昆晕倒,郑娟支撑着,偏偏给反过来了。
把周秉义和老丈人两口子塑造成没人味的清官,俩家亲家到死也没见上一面,后期变成狗血剧了。
不知道是演员的问题还是什么,这一家兄弟姐妹,父母子女好像都不熟,生分得很,尤其两个孩子养了十几年一点感情没有,演员演超过自己年龄本身的部分有点够不着。
另外锁分了,建议以后锁分的戏禁止评奖,连观众的评分都不敢看的戏凭什么获得荣誉。
刷剧刷了50集,心里实在憋屈,这好人就不能有点好报?
周秉昆勤勤恳恳大半辈子,好不容易生活有点儿起色,结果大儿子被人抢走了。
大儿子争气考上清华,拿了美国高校全额奖学金,结果却因为见义勇为被别人枪杀。
父亲难过跟仇人发生口角,还失手把人打死了,结果蹲了大狱九年。
赶超为人正派,一心一意想把自己小日子过好,结果得了尿毒症,忍受不了煎熬以及给家人带来伤害选择自杀,自杀就自杀呗,为啥非要选择卧轨?
周秉义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结果招来的却全是老百姓的骂名,为了招商引资,不拿身体当回事儿,一杯白酒换取一百万投资款,结果身体受伤住进医院。
老婆跟着受苦,夫妻聚少离多,两方倍受煎熬。
曲书记一家以及郝省长一家一生为国家做出多少贡献?
结果却落得子不认父,或者儿子是死是活都不知道,死后也是冷冷清清。
前面二十集我看的是感动以及希望,后面看得我是难过和气愤,生活不易,文艺作品还是给大家更多的希望和鼓励吧写于凌晨刷剧出离愤怒时
穷工人阶级大儿子被省长女儿爱上,成为重生赘婿?
女儿被名震一时的诗人爱上,成为诗人太太?
小儿子被寡妇爱上?
一家子中,儿子女儿考上了北大,大侄子和外甥女考上了清华,小侄子山大,邻居孩子考上哈工大,你光字片儿非985不上?
男主随便救了一个人就是开国少将?
可巧开国少将的老婆是男主领导?
强奸犯第一眼见儿子是产房出来,第二眼是八年后,大街上一眼就把孩子认出来了??
老头第一天去世,老太太没任何预兆第二天跟着去世了?
刚考上清华被杀了?
聋哑人戴上耳蜗立马会说话了?
两亲家阶级再悬殊,一辈子没见过面?
大哥干了多年市领导、省领导、中央领导,老婆三甲医院主刀医生,二姐大学教授,二姐夫著名导演,一个个人连六万块钱都拿不出借给弟弟买车?
穷人之间一套房子说送就送?
夫妻都瞒着双方辞职去陪对方,结果都乌龙了?
老太太昏迷两年半,医学奇迹醒过来没事儿人一样“活蹦乱跳”?
老婆匿名写处女作小说,结果作品被推荐给了导演老公?
任何一个情节发生在一个家庭身上都不意外,但是所有情节都发生在一家人中,看起来能不跳戏吗?
为什么动不动就是著名诗人、北大研究生、创业成功?
这类小概率的事件一旦呈现在影视作品里,便成为某种典型,为时代画下注脚。
时代洪流滚滚,能脱颖而出的只会是少数。
唯有从后往前回溯,叙事才能建立起来。
而在叙事之外,是无数无常、苦痛的随机事件,这是绝大多数平民的常数。
周家三兄妹,个个成大才。
大哥、二姐都从北大毕业,一个娶省长女儿,一个嫁著名诗人。
何种幸运,会落在这个底层家庭身上。
连最没用的周秉义也在改革浪潮中分得一杯羹,反而比学文的哥姐过上更好的生活。
这可不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写照,充满了作家的理想情愫,反而让人觉得不够真实。
影视作品里有失败的人生吗?
如果有,那也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失败,不然文艺不会为其立传,观众也不爱观看。
观众需要情感慰藉,来排解现实生活的苦楚和无奈。
在别人的故事里,尽情地欢笑、流下真诚的眼泪。
这既是一种让他们放弃抵抗(规训)的方式,也是让他们继续活在梦幻中的手段。
生活再困难的人,只要放到中国影视作品里,必将挣破牢笼、破茧而出。
他求学,必是名校毕业(《小敏家》);他创业,必将成功(《奇迹》);他仕途,必将成材(《人世间》)……只要他梦想,就会实现。
这绝然是“中国梦”的奇迹,没有失败的可能。
谁会不爱看这类作品呢,至少有希望。
失败的人生铁定不行,不符合主旋律定位,不符合中国梦价值观,即便它就是生活的常态。
这造成了一种扭曲,即用惨烈应对命题。
并非为了过程与结果间的反差获得戏剧效果,而是扭力靠向现实。
卖惨和煽情暴露导演尚有的良知,在结果给定的情况下,只能如此让影像变现实,但反而不真实。
不错的剧,看不了周蓉和骆士宾的人,只是对那个年代理解不够。
周蓉代表的是那个年代的女文青,无法理解她怎么能干出要回海参的事,就像你不理解新诗诗人怎么能骗到小姑娘。
那个年代是贫穷但浪漫的,新中国成立,大家热爱一切新鲜的东西。
很多留洋的,或者能关注到国外的上等人,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国外的什么什么很好,所以国外的诗也就很好,所以就有了新诗。
看新诗,喝心灵鸡汤,为了爱情勇敢脱下裤子才是新时代自由勇敢的女青年,那些老百姓的柴米油盐、婆媳关系,以及人情世故,不结婚手都不让牵都是庸俗而愚昧的。
不是徐志摩想做渣男,主要是因为女文青太主动了。
所以高贵的周蓉挨了那么多次社会的毒打,也得人到中年才愿意为蔡晓光去找人——而且老总说她不用喝,但镜头没写她喝没喝酒,却写她吐了。
我觉得她没喝酒,她之所以吐,是因为这种事对她来说不亚于逼着她吃shi。
因为房子小,而不把女儿接过来也是同样的道理,高贵的女文青不愿意让女儿生活在这破败的生活中,每天看着她们因为生活琐碎拌嘴,自己她曾经浪漫女文青的形象会在女儿心中轰然倒塌。
再说骆士宾。
骆士宾是坏人,不论在那个年代还是现在,他都是该枪毙的。
只可惜思想还未完全解放的那个年代,这种事说出来,骆士宾固然难逃一死,唾沫腥子也能把郑娟跟着送走——那不仅一尸两命还得搭上她老娘和她弟,后来是为了老周家的面子。
直到法庭上,为了周秉昆的一丝轻判的可能,郑娟才愿意喊出来“我”。
题外话:得妻如此,当可含笑九泉。
但因为郑娟没有说,骆士宾表面上就是个正经商人,投机倒把只是特定时代的罪名,改开后并不影响他合法经营。
更无奈的是一个人会不会发财,与他是不是该枪毙是没有因果关系的。
投机倒把一个月能多投出三十五块养孩子的,那真的是把脑袋别腰上,敢闯敢拼还得有脑子的人才能做到。
电视剧里也有很多地方描述骆士宾是一个标准的商人,聪明有手段,看重利益,不在乎手段。
这样的人在改革开放初,成为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是很合理的,可以接受的。
观众不能接受的是周秉义还得和他合作,周楠还和他眉来眼去,最后还害大好人周秉昆坐牢,坏人没有被社会遗弃,反而很受欢迎——电视剧里有一幕:一个老板让人倒了一整排的白酒,堂堂周秉义却要喝到胃穿孔。
那时候政府还不会卖地,没有钱,没有经验,都是求着人家来建设的。
既然无法将骆士宾绳之以法,人家又正经要做生意,还很有钱,周秉义凭啥不能跟他谈投资?
而周楠接受骆士宾虽然很让人难以接受,但却不难以理解。
虽说生恩如养恩,但人性天然更亲近亲生父母,站在周楠的角度他很难对自己的亲生父亲厌恶起来,何况还是个处处为他着想,有手段有经验,经常飞过来看他,给他讲外面的花花世界,理解他支持他,反正要吃糖就给糖不管你会不会蛀牙,先把你哄回家再说的有钱爸爸,扪心自问,如果你是周楠,面对这等手段攻势,你能无动于衷吗?
马云啥都没干呢,网上叫爸爸的人还少么?
其他还有很多,但就不多写了,反正也没人看。
总结:这部剧虽然很多地方让人难以接受,生老病死,楼起楼踏,没有主角光环,没有打怪升级,这就是人世间,很真实,编剧或者编剧认识的人里一定挨了很多社会毒打才写得出来。
四星改二星。
寒假放假在家陪着父母看了人世间,一直到二十多集,我都觉得这是部好剧,即使有很多人不理解周蓉这个角色,说塑造失败,说她自私,我却觉得周蓉恰恰给大家展现了女性的另一个形象,她不再是贤妻良母,不再是谁的附属品,而就做为她自己活着。
(由此可见大部分观众还是接受不了除了贤妻良母无私奉献以外的女性角色)。
直到骆世斌抢周楠这条剧情线展开,我才越看越觉得不对劲。
看到最新的34集,骆世斌竟然那么轻松就跟周楠搞好了关系,相比周蓉跟月月,周蓉因为没有母性被批评,这么多年虽然陪在月月身边,却因为没能跟月月一起住,导致母女俩那么深的隔阂无法修复。
我不知道这样的设置是想说明什么,想说明骆世斌带孩子比周蓉强?
还是想说明周楠比月月懂事?
无论是哪种背后的逻辑都很奇怪。
骆世斌弄断了郑娟的肋骨,不简简单单是强奸,更是暴力是人身伤害,却被这么轻飘飘的揭过,郑娟在这件事中的伤害和影响也没有展现,女性在强奸中受到的伤害在剧里被大大低估了。
周楠知道这件事的时候问周秉昆,水自流他们是不是一直给他妈送钱,一直到被抓,难道送钱就说明他们是好人,他们对郑娟做的事就能够被原谅吗?
骆世斌被周秉昆打伤,躺在医院病床上跟周楠说让他自己做决定,还说自己无论如何都不会起诉周秉昆,我不理解这个情节是想说明什么,想说明骆世斌大度吗?
而且骆世斌前面反复说,楠楠的事儿跟郑娟和楠楠没关系,关键在周秉昆,这潜台词是想说儿子生下来就是爹的?
跟他妈没关系,也不属于他自己?
后爹都比亲妈对他有发言权?
《人世间》的原著获得过矛盾文学奖,编剧也都是业内知名大编剧,连这样的高知分子潜意识里都是这样的想法,结合最近的丰县事件,让我觉得真的有必要说些什么。
与此同时我也发现,这部剧里的女性角色都非常单薄不合理且刻板印象。
周蓉如果一直坚持自我,人设反而能立住,可她后面一边要接女儿,一边又不愿意送礼,蔡晓光送的礼她给要回来,完了又后悔,一系列操作莫名其妙,不知道她到底想干嘛;国庆的老婆跟泼妇似的,一听周秉昆要房子就大吵大闹;秉昆妈不抗事,一听周蓉出事急火攻心植物人昏迷三年;就连那些不知名的小角色也是,饭店里的女服务员不讲卫生不干净被开除。
郑娟和冬梅倒是好女人,可是她们好在无条件地支持丈夫,冬梅妈那么厉害的女人,最骄傲的事也是老公夸自己。
就算那个年代的女人有局限性,可那个年代也有很多女性靠自己的力量撑起一个家的例子,她们的能力贡献不输男性,为什么不去展现这样的女性形象?
与这些刻薄无脑的女性形象相对的,是剧里就连一个强奸犯都有情有义的男性形象。
这些剧情人物背后是可能连创作者自己都没意识到的性别歧视,而且已经深入骨髓。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是我看过的最难受最窒息的一本小说,再看最新两集剧里的骆世斌,大仰拍和柔光这种对正面人物的拍摄手法,真的让我本能不适。
剧的剧本写的非常老练,基本是精彩和完整的,但是,三观真的是太有问题了,宣扬的价值观非常的错误。
1.首先就是在洗白qj犯,骆士宾犯罪了将一个清清白白的姑娘玷污了,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个qj犯还一跃成了有头有脸的先进大企业家,有钱了就还有脸去要回qj生下来的孩子,有钱了就能洗白qj的罪名吗?
有钱就能洗白罪过吗?
有钱就能买儿子了吗?
为什么要洗白一个qj犯?
而不是让qj犯被绳之以法?
2.让两个从小当亲人一起养大的孩子谈恋爱,他俩就算没有血缘关系,也是从小就当做亲的表姊妹长大的,两个小朋友的感情线和乱伦有什么区别吗?
没有生理上的血缘关系,就可以不顾公序良俗了吗?
电视剧可以这么写的吗?
能过审吗?
社会主义是宣扬自由恋爱,但是不支持伦理上一个户口本的两个人谈恋爱,那叫乱伦。
电视剧里的几个大人还理解,女孩子的亲妈还表示支持。
自由恋爱可以,但是违反了公序良俗,就应该要制止。
编剧就不应该写这种剧情,本来美好的亲情,搞成了乱伦,还带上了自由恋爱的帽子,编剧的价值观就有问题。
3.周秉义的父母亲一起去世了,虽然周父生前说不要麻烦亲家母(金奶奶),说什么人和人的层次不同,不往来也是应该的。
这话说的就不对,周父作为几十年的老党员,还有这么严重的阶级思想,就非常的错误。
金奶奶在郝省长去世后,并且自己也退休后,依然不与亲家往来,还存在着严重的阶级思想包袱,就非常的错误。
郝省长在位的时候,顾及影响,减少来往,可以理解,也应当理解,这样清廉的干部有觉悟值得尊重。
但是郝省长都走了,金奶奶也退休了,金奶奶还不与工人阶级的亲家来往,这就是有权力阶级的思想包袱,就是已经明里暗里的瞧不起老百姓了,就已经违背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初衷了。
金奶奶已经退休了,手里没有实权了,在位上不来往是为了避嫌,退下来了依然不来往,就已经把自己当成高高在上的领导阶级,没有瞧得起工人阶级出生的周秉义家。
并且,后来人死为大,并且亲家两个老人一并走了,金奶奶依旧不出席葬礼,就非常说不说过去,简直就是把“我是领导阶层,不与小市民亲家来往”写在脸上。
先不说不参加亲家的葬礼符不符合真实的社会习俗,编剧这么写,导演这么拍,就是在宣扬阶级对立,就是在宣扬领导阶层和工人阶层存在无法跨越的鸿沟,就是在明确告诉你领导阶层看不起工人阶层,连葬礼都不会来参加。
宣扬这样的价值观的后果,就是会形成阶级对立,就是在激化阶级矛盾,就是在说领导阶层到死都不会和工人阶级的亲家来往。
这种价值观极大的诋毁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阶层,也极大的损害了工人阶层老百姓的尊严,非常的别有用心。
4.周秉义从清水衙门调到了军工厂当一把手,后来又升任了副市长,这个过程有十年吧。
十年时间,周秉义和郝冬梅两个人的工资存起来也不少了吧。
两个人吃的住的用的都是父母的待遇,基本没什么特别大的生活开销,自己也没想孩子,开销更小。
十年时间,两个人的工资攒起来,给周家父母买一套小房子很难吗?
别说难,当初周秉昆都能用一千七八多买一套房子安置一家子,周秉义和郝冬梅加起来的工资只会比周秉昆高,不会比周秉昆低,为什么编剧就一定要脱离现实,一直要周父周母还和周秉昆一起挤在光字片呢?
并且周父自己退休后还去王村干活,周家的基本开销靠周秉昆和周父的工资基本够用,周秉义十年的工资不够给他爸买一套房?
当初曲书记和马守常的职位还没有现在周秉义这个副市长职位高,都已经分到了那么好的房子。
现在周秉义都是副市长了,就不给人家分房子,就一定要周家老两口挤光字片?
离谱,脱离现实。
并且,周秉昆和郑娟一直赡养着周家老两口,周父到死都没有特别单独夸奖过周秉昆,还是要将两个有出息的孩子合并着一起夸奖。
有出息的孩子就是了不起一些吗?
副市长就是光宗耀祖一些吗?
难道守在父母身边养口体的孩子就不值得周父一句特别的认可和感谢吗?
光宗耀祖固然是好的,是值得夸耀的,做副市长为人民服务是值得称赞和勉励的,但是作为一部打着拍给普通老百姓看的旗号的电视剧,受众普遍都是像周秉昆这样普通的孩子,没有几个能当考北大娶省长女儿当副市长的观众。
我们应当宣扬的养口体的孩子是值得骄傲的,是值得感激的,是值得夸赞的,是值得宣传的。
总结,电视剧总的来说,质量非常的高,但是宣扬的价值观是错误的。
当价值观是错误的时候,就应当警惕,我给的一分,是因为以上这些错误的价值观。
但是演员和大部分剧情以及拍摄是非常高质量的,希望将来能出更多质量高,价值导向正确的剧。
我只能说:失望大于期望,十分离谱。
离谱要归结于小说的烂,电视剧说实话前几集属实不错,一众演员演技成熟,就在我以为这是个可能媲美《闯关东》的时代大剧时,我看完了小说。
得。。。
没救了,一百个雷佳音也拖不动的烂。
小说的架构应当至少是想描绘一个时代+人物的群像,背景是东北(吉春就当长春吧)。
我们想想,东北在文革后经历了啥呢——老工业基地的余热逐渐消退,改革开放后迅速衰落,以及一系列的社会动乱。
但是看看周家这些人,给他们换个地方,好像命运没啥差别,从周老头到第三代,没有一个人命运的重大改变独属于东北的特殊背景。
最让我困惑的是小说杂糅了太多东西,什么主题都想碰一下,结果哪个故事都没讲好。
说几个吧:1.周老头作为工人支援大三线,离家好多年。
大三线这边讲了啥呢,提到了不同地方工人的派系争斗,提到了贵州人民过得很惨。。。
然而,这批工人干了那么些年,作了多大牺牲、取得了什么成绩,啥也不说一句。
要说把周老头搞走是给小儿子一个当家的机会吧,他要是不走,也不影响周秉昆帮扶郑娟,毕竟在他娘的监视下也偷偷搞在一起了。。。
2.知青。
这段经历给周家大哥二姐带来了啥深刻印记,咱也看不出来。
毕竟大哥着实吃了一把政治福利,抱得美人归;周蓉借当知青私奔了,也纯属个人选择。
完了俩人还一起考上北大了,知青这段仿佛就像离家刷了个副本,没有见到一点伤痛、耽误。
3.东北。
东北从老工业基地到衰落,给东北人带来的巨大影响是一个沉重的题材,既然要讲,能不能别讲得半拉坷圾的?
周秉昆最后好容易脱离工人群体打算创业单干了,我以为他至少是个时代变迁的深度参与者,可能要发展一下经商头脑啥的,结果好家伙因为抢儿子把他搞进监狱了???
一进还是十二年??
就离踏马的大谱好么??
完了周家人这段差不多就被略过了???
这可是东北九十年代转到二十一世纪最特么混乱的十年好么?!
4.阶层跨越。
我以为周家人这个配置绝壁是阶层跨越的模板,根正苗红的工人二代。
周秉昆要顾家,再加上资质有限就不提他了。
周秉义——看起来最像样最有政治天分的,本来自己混形势一片大好。
你非得让他娶个高官的女儿、住进老丈母娘家委委屈屈,你这不是恶心读者呢吗?
给郝冬梅加个逆天的身世背景意义是啥呢,是为了让她在前夫死后有底气迅速改嫁?
说回周秉义,这人有才华、正直、有头脑,临到头还让群众把他搞臭了,为啥呢,因为他的煞笔外甥女给老板当小三儿?
不是,梁作者,你不至于这么恶心读者吧。。
且不说外甥女对舅舅能有多大的实质影响,你要是想表达阶层跨越难、折腾到最后一场空,你能不能加几个合理的原因?
5.出国。
有请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煞笔周蓉一家。
本来出国也有可能是个好故事,毕竟国际化了,让我们看看这本书咋讲的。
煞笔周蓉的煞笔女儿周玥为了找她的煞笔亲爹跑到了法国,两个穷酸书生差不多饿死,被不太穷酸的周蓉找到,带着女儿在法国待了。。。
十二年??
然后这个煞笔女儿在国外遇到了初恋表弟,一起得到了周蓉真爱可贵的认可??
不是你们一家人想过国内孤零零的蔡晓光和照顾爹妈的冤种老弟吗?
很好,母女俩回国后发现都找不到工作,当妈的有教授的水平只能干中学老师,当女儿的……直接特么目标明确无比坚定地当老板的小三儿??
看到这儿我直接吐了好么。。。。
再来说人物塑造:1.周老太(对不起我不记得她叫啥了)。
她这个突然变成植物人我属实大不理解,你说一个成天颠颠满街道蹿的妇女主任,按理身体素质和精气神儿应该不错,收到一封闺女说女婿可能被抓的信就突然植物人???
不是她心爱的闺女出事,她更没见过这女婿,突然就,,植物人了???
合着这是强行白嫖郑娟劳动力呢??
再来说她醒之后,原来一个坚强贤惠有理智的女性突然变成了精神病???
作者你有事吗?
合着她神志清醒就不能接受郑娟呗?
2.煞笔周蓉一家子。
先说周蓉,原著里小时候是个小棉袄类型的闺女,为了兄弟多吃一口饭宁可自己吃冰。
就这么个人,抛下爹妈私奔了应该是无比愧疚的,但她后面自私的程度简直无比割裂。
把自己女儿往娘家一扔,考北大,在北京待好几年不说把女儿接过去,回吉春了不说给弟弟两口子任何补偿。
冤种蔡晓光离谱地当了一辈子舔狗,心甘情愿地被驱使着替周家做这做那,不仅等到了周蓉离婚,好容易转正后结果人家周蓉扔下他跑法国去了。。。。
我三观碎了好么。。。
3.郑娟。
讲道理郑娟和周秉昆算是周家最正常的俩人,但这个伟大的女性吧,给她塑造得太平了。
她的无私、牺牲、对大家子的粘合,只有受到回报才能符合读者的正义期待。
结果作者你给我讲啥,一家子知识分子临到头还是瞧不起她,自个儿好容易养了个争气儿子还被写死了,小儿子还找了个不省心的媳妇。
我真想问问作者你强行搞这种悲剧有意思么。
作为一个吉林人,我深刻怀疑梁作者对东北人有什么误解。
无论是老一代东北人的吃苦、隐忍,还是年轻一代的争取、拼劲儿,东北人的底色都是重情义、重血脉。
有能抄起家伙为受委屈的亲人、兄弟直接上的爷们儿,有里里外外毫不含糊的姑娘,我们的腰杆儿从没弯过。
这也是为啥我小学时看《闯关东》觉得热血沸腾,看这个就觉得吃了屎。
你整出来一家子靠裙带关系的、当绿茶的、当小三儿的、丈夫死了立刻改嫁的、知恩不报的,你恶心谁呢?
其他我都还可以捏着鼻子勉强接受了。
可是,你让人设正面的周楠与强奸犯亲爹相处如此和谐?
是什么鬼???
我就问你,这是什么鬼???
连起码的逆反都没有,难道编剧的内心恨不得自己也能有个这种强奸犯亲爹吧?!!!
要不我实在找不到合理、合情、合逻辑的立足点了!
见配图:
我就问问编剧,强奸犯不是坏人???
估计编剧自己不觉得强奸不是坏事儿吧?!
如果,周楠是个人渣,要认这个强奸犯亲爹也就罢了!
问题是原著里,就连你自己改编的周楠也是个品学兼优的人中龙凤呀?
我就不知道编剧这种既不合情又不合理更不合逻辑的价值观是从哪里来的???
太恶心观众了!
最最最最最让人恶心的情节!
这是给观众喂苍蝇呢!
而且还是绿头的!
而且我们被噎住了,吞吞不下,吐吐不出!!!
不带这么恶心人的!!!
在那个年代,形如周妈妈、郑娟的女性没有自主意识,做依附于男人的小女人是正常,但郝冬梅这样有知识有思想,每天和知识分子呆在一起的第一代大学生都是任性、天真到毫无大局观地看问题吗?
我并非以现在的视角带入剧中的,我的姑母就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代大学生,也是学医的,片中的郝冬梅和她相比完全不是一个层次。
她们应该是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学过马哲,知道辩证看问题,知道主要问题的主要矛盾。
而郝冬梅和周秉义的相处中并没有让我看到属于她的认识水平和高度,因此她人有些设立不住。
同样有文化有思想的周蓉被写得没有母爱、只顾自己、脾气暴躁,一点当老师当作家的文学涵养都没有。
她们相处的时间是最长的,比冯玥和周楠在一起的时间都长,周楠和冯玥都将彼此磨成了肚子里的蛔虫,而周蓉从人格还没有独立的年纪跟冯化成走到年近半百还能发生这样的矛盾?
像互相不了解、灵魂不契合的夫妻那样“标签化”地吵架?
冯化成出轨的女学生也是有才情的,再慕强也不会轻易放下文人心中的清高之气和他见两次面就发生这种事情,也不会矫揉造作地说一句话扭三扭,抑或是和冯老师说话的时候盲目崇拜的眼神,说不出实质性的理解和内容。
冯化成缺迷妹嘛?
不缺。
从他在北大任教到现在是没出现过这种爱慕者吗?
怎么会现在冒出这样的问题呢?
我不理解。
是编剧把小三女写得太片面太扁平了吧?
周楠和冯玥的事情就更离谱了,磕cp的人自然快乐,但是认真追剧的人怎么想呢,周楠和冯玥都是非常优秀非常出众的孩子,身边追求者也没少吧?
不说了,太离谱了…… 抱歉我没有看过原著,是茅盾文学奖审核标准下降了?
我印象里的茅盾文学奖是《白鹿原》,主角和配角都有血有肉很立体,我印象里没有这么多人设的bug吧。
所以是编剧改编的问题吗?
这剧从中段开始完全没法看 剧情狗血 三观奇葩 封建残余一抓一把 这就是当前传递的价值观吗 女人味=驯顺 qj似乎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真厉害 白瞎了前半部分
糟蹋好剧本,导演不行。棚拍太假,小演员换的太早
那个年代朴实善良的中国人。
讲故事的手法平实,如同生活。但是剧本不平实,不如同生活。
辛柏青演出了周秉义的风骨与长情。
经常看出对女性的不尊重……
还差最后10集没看完,老哈表示非常写实。不过前面至少有20集都太好看太好看了,没快进没倍速,最爱看秉昆和郑娟的戏。他和郑娟第一次date那场戏充满了情欲!充满!70年代土炕头挡不住的情欲感,郑娟问秉昆:你为啥不来看我?这句问完我就哗哗掉眼泪,郑娟再叹:“人想人,想死人”。这场戏真的太好了。20多集往后,套进父权视角就很好理解了,只不过梁晓声高明在会用微观的家庭关系消解掉传统观念,所以周蓉的两任老公都是负责家里做饭的,所以春燕才是那个家里的掌柜。周家老父亲死过两次,第一次是和秉昆,第二次就是和孙子下象棋输“死了”。
仔细回忆整部剧中的每一个角色,异地而处,至我所不至、为我所不能为的,只有郑娟一个人。整部剧中,郑娟失却本心、为情迷误的时间,可能只有几天。一次是儿子去世,一次是丈夫进监狱。小时候听说,吃饭好好吃,睡觉好好睡,心放在腔子里,是大修行。二十年倏然飞逝,越发知道其中的不易。包括主演在内的大多数人,都觉得郑娟这个角色是普通的、懵懂的,绝不是独立的、出众的。实际上心能主物,不为外物累,一心诚敬,做到自主自如的,只有这一个角色。她不是太普通,而是太难得。鱼漂泊万里,所遇之人千百,无一人至此境界。三十岁时,我没达到这个境界。希望四十岁,如果能活到那一天,我做得到。昔日灵山雷音寺,佛说「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小时不解意趣,以为游戏之作,今天看到郑娟真个角色,自感三心二意,便知『一心』之难。
不知道打低分的人是想看什么剧最精彩的片段标记:第39集,直接哭到无法呼吸第56集:周秉义激情演讲一口气看完了才明白为啥好多人打低分,那是因为好多人好多地方没看懂啊,很有深度的一部剧,希望后面看的朋友们能够仔细琢磨每一个片段之中的深意。最后还想唠叨一句:你觉得和你价值观不符合的地方,你千万别急着打低星,一定得好好琢磨琢磨,看看其他的评论解释,好剧不应该被埋没。
《人世间》是近年来第三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改编大戏,和《平凡的世界》《白鹿原》不同,《人世间》与当代中国人的距离更近。它既展现了在时代浪潮改变命运的幸运者的人生波澜,也抚平着承受时代转型压力的掉队者的伤痛,更以光字片一家人与其街坊邻居的生活史折射了东北地区在过去50年的大起大落。在过去几年中,可能没有一部电视剧,比《人世间》更清晰地表达出什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我在期待什么呢?以后不看电视剧了
高开低走,剧里每个人都有大大小小的bug,除了周秉昆和郑娟
年代剧在我心里本来是一个比较沉重的,总感觉很严肃,因为毕竟是一段历史和生活的展现,看了这剧才明白原来充满喜感的表达也丝毫不会减轻时代的厚重,反而多了一份跳脱历史之外的清醒,不沉重也能感受时代的变革感,这种形式针不戳。
后20集,确实没有也可以。
原本是有期待的,看前两集的叙事有点一言难尽,靠演员在撑场,流水账式的煽情,没有戏感,浪费了好题材好演员,按理来说王海鸰的文本不至于此。李路更适合当制片人,每次选题都占尽优势,码演员也牛,可惜导演才华有限。看开头还有个感受,这叙事真没必要搞这么多集。S级剧好难做。
真的只有我觉得这个剧情很人设很毁三观吗
喜欢周蓉的故事线,还有楠楠和玥玥的竹马爱情线,其他故事线太老气了,不喜欢贩卖苦难和鼓吹善良。印象最深是宋春丽对她女儿说,做人说话要有分寸,就算和父母也一样。(全世界是不是只有我一人,是为了明叔的旁白来看这剧的…)
【电视2022.002】仿佛跟着周秉昆一家人走完了一生
太不真实了,满脸肉的演员不像是吃不饱年代的人,还有小演员瞬间长老二十岁,满脸沧桑的演小年轻,都四十岁了,太出戏了,这不是演技可以弥补的,为什么小演员不能再演几集?
很能入戏,周妈和乔妈的真实感太强了,有种我妈附体的感觉。被大头演的老疙瘩xs,每天起床念信可真是妈妈的好大儿!